化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30098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116.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化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化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化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化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化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化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化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化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化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化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化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化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化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化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化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化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化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化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化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docx

《化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化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docx

化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

某某化工有限公司***************************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

1总论

1.1项目背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的规定,对可节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信件、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在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应当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建设项目在竣工验收时,其职业病防护设施经卫生行政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正式生产和使用。

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由依法设立的取得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服务金钩进行。

为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职业卫生的法律、法规,从源头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止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为劳动者创造符合国家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病接触限值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淄博万科化工有限公司按照国家有关职业卫生的法律规定,委托************防控制中心对*****************建设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1.2评价依据

1.2.1法律、法规、规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主席令[2001]第6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国务院1987年12月3日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主席令【2007】第65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2007】第535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主席令【1994】第28号

《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国务院令【2002】第352号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务院令【2003】第376号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卫生部令【2006】第49号

《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卫生部令【2002】第23号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卫法监发【2002】第63号文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卫法监发【2002】第63号文

《职业病目录》卫法监发【2002】第108号文

《高毒物品目录》卫法监发【2003】第142号文

1.2.2标准、规范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

化学有害因素》GBZ2.1-2007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

物理因素》GBZ2.2-2007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检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技术导则》GBZ/T197-2007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

总粉尘浓度》GBZ/T192.1-2007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2部分:

呼吸性粉尘浓度》GBZ/T192.2-2007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氯化物》GBZ/T160.37-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无机含氮化合物》GBZ/T160.29-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芳香烃类化合物》GBZ-T160.42-2007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烷烃类化合物》GBZ-T160.38-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

噪声》GBZ/T189.8-2007

《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GBZ/T194-2007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158-2003

《作业场所环境气体检测报警仪通用技术要求》GB12358-2006

《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修》GB-T18664-2002

《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2007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50187-1993

《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J87-1985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

《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GB5083-1999

《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12801-1991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

《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50033-2001

《劳动防护用品选用规则》GB11651-1989

1.2.3基础依据

(1)************省略

(5)职业卫生调查、职业卫生检测和健康监护等资料。

1.2.4其他依据

(1)***********展计划局《基本建设项目登记备案证》***备字(2006)***号

(2)建设项目设计及试运行情况的有关资料

1.3评价目的

1.3.1指导企业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职业卫生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从源头控制或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

1.3.2识别******************************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其危害程度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其效果,对未达到职业病危害防护要求的系统或单元提出职业卫生不就措施。

1.3.3针对***********************************的生产特征,提出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和防护的特殊要求。

1.3.4为卫生行政部门对该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要提供科学依据。

1.4评价范围

本评价报告主要针对**************************的主要生产过程及其相应的辅助系统进行评价。

主要生产系统包括二氯化硫工序、硫代工序、离心工序、蒸馏回收工序及干燥过筛工序;辅助系统包括冷冻站、循环水、维修工坊等。

根据本项目共生试生产期间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情况,将该项目分为氯化工序、硫代工序、离心工序、蒸馏回收工序、干燥过筛工序和辅助工程(冷冻站、循环水站等)共六个评价单元。

对生产工艺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对是生产期间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危害程度进行现场检测、实验室分析,对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防护效果以及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等进行分析与评价。

1.5评价内容

*********************************************目的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建筑卫生学要求、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分布和危害程度、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及效果、应急救援措施、个人防护措施、辅助卫生用室设置、职业健康监护、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及落实情况等。

1.6评价方法

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特点,通过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监测、职业健康检查等方面收集数据和资料,并结合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个人职业病防护水平,对试运行期间生产作业人员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及职业健康影响进行评价。

1.6.1职业卫生现场调查法

包括生产过程卫生学调查:

了解生产工艺的全过程、观察生产运行情况、确定身缠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环境卫生学调查:

了解建设项目的总平面布置、生产工艺、职业病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设施、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等方面的卫生防护措施的落实强狂;职业卫生管理调查:

了解职业卫生管理机构设置情况,职业卫生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的制定与执行情况,职业健康教育、职业病危害因素测定、健康监护情况,职业卫生资料归档情况。

1.6.2检查表法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GBZ1-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等国家有关职业卫生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标准等,通过对该建设项目的详细分析和研究,列出检查单元、检查依据、检查项目、检查结果、检查要求等有关内容,编制城标,逐项检查符合情况,对评价项目的相关内容进行调查与评价,确定该项目存在的职业卫生问题、缺陷和潜在危害。

1.6.3检测检验法

依据国家相关检测规范和方法,在生产装置试运行期间,对生产过程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如有毒有害物质、粉尘、物理因素、不良气象条件等)进行现场监测或实验室分析,同时对生产车间采光照明情况进行检测,如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时则对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防护效果进行检测。

1.7评价程序

1.7.1准备阶段

接受建设单位委托后,签订评价工作技术协议书,收集和研读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专篇等有关资料,工艺流程,开展逐步现场调查、编制控制效果评价方案并对方案进行质量控制审核,确定质量控制原则及要点等。

1.7.2实施阶段

依据评价方案开展工程分析、、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并测定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职业卫生管理措施核实等工作,对职业健康检查进过进行分析。

1.7.3报告编制与评审阶段

汇总、整理和分析准备阶段和实施阶段所得的资料;数据,通过分析、评价得出结论,提出对策和建议,完成泡妞更加报告书的编制,对评价报告书进行评审、修改。

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工作程序见下页图1-1

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程序图

1.8质量控制

依据*************************************、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文件要求,对本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工作实施全过程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流程见图1-2.

 

图1-2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质量控制流程

2项目概况及试运行情况

2.1项目概况

2.1.1项目的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

***************************************

项目性质:

本建设项目属于新建项目。

2.1.2规模

建设规模:

****************************系列产品的生产装置,厂区总占地面积12000m2.

投资规模:

本项目投资概算为2500万元人民币。

2.1.3厂址位置

*略去具体位置

该项目的地理位置图见附件2

2.1.4自然条件

厂址距****************,所处地区为半湿润季风性大陆气候,冬季受蒙古高压控制,夏季受季风控制,春秋为南北冷暖气团交替于此,形成锋面降水和锋面大气。

年降水量为63.030mm,年平均气温12.9℃,最低气温-23℃,最大降雪厚度33cm,最大冻土深度55cm。

厂区全年主导风向为东风(E),相应频率为9.71%,最小风频为南南东(SSE),相应频率为1.65%;夏季主导风向为东(E),相应频率为12.97%;最小风频为北北东(NNE),相应频率为1.54%。

当地近三年全年及各季风向频率见表2-1,风玫瑰图如图2-1所示。

 

表2-1当地近三年各月、各季、全年各风向出现频率(%)

N

NNE

NE

ENE

E

ESE

SE

SSE

S

SSW

SW

WSW

W

WNW

NW

NNW

2.11

2.17

4.26

3.71

9.71

4.27

5.32

1.65

8.91

4.38

9.53

8.59

6.91

5.54

6.14

3.95

1.93

2.02

3.83

3.92

9.51

4.85

5.29

1.01

13.71

4.48

9.60

9.74

7.78

4.32

6.21

3.12

2.27

1.54

4.36

2.54

12.97

4.99

6.99

2.28

7.59

3.54

10.29

8.92

5.90

4.26

5.53

3.80

1.82

2.55

3.77

4.32

7.89

3.29

4.86

2.19

7.60

3.75

10.24

8.78

6.22

5.87

5.94

4.86

2.43

2.56

5.09

4.07

8.48

3.94

4.13

1.10

6.75

5.72

8.00

6.94

7.73

7.37

6.89

4.03

 

全年风玫瑰图春季风玫瑰图

 

夏季风玫瑰图秋季风玫瑰图

 

 

冬季风玫瑰图

 

图2-1当地全年及各季风玫瑰图

2.1.5建设情况

***************************************2007年1月*******************************成了本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2007年7月破土动工,****承担化工设备安装及建筑施工任务,2007年12月10日建成并试运行。

工程建设有抗氧化剂300生产舌尖、原料及产品仓库、化学品储罐区、办公楼、职工食堂;配电室;维修间、循环水池、冷冻机房等生产生活辅助设施。

2.1.6职业卫生“三同时”执行情况

****************在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阶段未编制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和职业卫生专篇,未提供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备案记录。

在设计阶段其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设计未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查。

该项目在设计、施工中,对多数产生粉尘和有毒物质的工序安装了通风排尘(毒)设施,并与生产装置同时投入运行。

2008年6月委托************对其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并编写《*********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

2.2工程试运行情况

*************项目于2007年12月10日建成并试运行。

自投产以来各种原辅材料的总用量及产品见表2-2和表2-3(截止到2008年7月22日)。

表2-1试运行期间原辅材料的用量

原辅料名称

入量

出量

来源

液氨

6.34吨

6.19吨

购进

液氯

97吨

90.25吨

购进

硫磺

30吨

5.73吨

购进

6#溶剂油

118.9吨

109.92吨

购进

POP

3.5吨

3.5吨

购进

6-特丁基间甲基苯酚

338.09吨

269.13吨

购进

 

表2-3试运行期间产品及副产品的产量

车间名称

产品及副产品名称

产量

抗氧化剂300

抗氧化剂300

208.67吨

盐酸(20%)

5.68吨

在试运行期间,所有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自开车试运行以来,没有发生急性职业病中毒事故。

3总体布局和设备布局调查与评价

3.1总体布局调查与评价

3.1.1平面布置调查

***********生产厂区的两个大门都位于厂区西侧,西北侧大门为主要物流通道,西南侧大门主要为工作人员进出的通道。

厂区内一条南北主干道将厂区分为东、西两部分;西侧自北向南依次为石油醚和溶剂油罐区、预留生产厂房、原料库房、产品库房、办公室;东侧自北向南依次为盐酸储罐区、液氨钢瓶棚区、液氨钢瓶库棚区、抗氧化剂300装置、产品过筛包装厂房、产品库房、冷冻机房、循环水池、维修车间、变电室。

(该项目厂区总平面布置图见附件3)

3.1.2竖向布置调查

****装置主体生产厂房为三层结构。

顶层为一氯化硫反应釜、二氯化硫反应釜及氯气缓冲罐等绿化工序和石油醚受罐蒸馏釜、溶剂油储罐蒸馏回收装置。

二楼为盐酸吸收塔、溶料釜、结晶釜等硫代工序。

一楼为原料准备、离心和干燥工序。

抗氧化剂300装置主体生产厂房的南侧另设有一层有过筛包装厂房、液氨、液氯钢瓶库棚区、盐酸储罐区、石油醚和溶剂油罐区、冷冻机房、维修车间、变配电室等。

3.1.3总体布局评价

本建设项目根据工艺流程及厂址条件,设施功能分区明确,生产区和生活区分开,车间办公楼位于厂区的南侧,建设项目均在生产区内,生产区内设置生产车间和辅助用房,布置在当地夏季风最下频率风向的上风侧;产生的化学性有害物质的主装置布置在其他车间东侧,位于其他相邻车间的夏季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厂前区和办公楼布置在南侧,位于当地夏季最小风频的下风侧;产生粉尘的过筛包装车间与产生毒物的主体生产车间分开;车间通风以自然通风为主,天创设计基本满足卫生要求。

主厂房为三层建筑物,放散有害气体的生产过程布置在建筑物的高层。

噪声与振动较大的振动筛安装在单层厂房内,离心机和干燥器则安装在三层主厂房的底层并采取了隔振减噪措施。

总体布局基本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要求。

3.2设备布局与评价

3.2.1设备布局调查

本建设项目生产设备主要有溶料釜、结晶釜、硫代反应釜、蒸馏釜、一氯反应釜、二氯反应釜、离心机、干燥器等,分别布置在主生产厂房的一至三层内,产生噪声和振动的设备均布置在厂房的底层或单独的单层厂房内。

本建设项目工程共有工艺设备75台(套),其中非定型设备43台(套),定型设备32台(套)。

抗氧化剂300建设项目的主要生产设备布局如表3-1所示。

 

表3-1抗氧化剂300项目主要生产设备一览表

设备名称

规格型号

设备位置

数量

氯气缓冲罐

200L

生产三楼

4

过滤器

200L

室外一楼

4

母液罐

1000L

室外一楼

2

溶剂储罐

Φ2000*3600

生产二楼

8

盐酸受罐

Φ5000*5200

生产一楼

1

盐酸受罐

Φ2200*2600

生产一楼

1

缓冲罐

1000L

生产二楼

1

石油醚受槽

5000L

生产三楼

2

溶剂油受槽

5000L

生产三楼

2

残渣受槽

1000L

室外一楼

2

一氯化硫反应釜

200L配防爆电机

生产三楼

4

二氯化硫反应釜

200L配放表电机

生产三楼

4

稀释罐

2000L

生产二楼

4

反应釜

5000L配防爆电机

生产二楼

4

溶解釜

10000L配防爆电机

生产二楼

1

蒸馏釜

5000L

生产三楼

2

冷凝器

S=6m2

生产二楼

6

膈膜吸收器

S=10m2

生产二楼

2

离心机

S1000

生产一楼

3

离心机

S800

生产一楼

4

液下泵

配防爆电机

生产一楼

1

离心泵

配防爆电机

生产一楼

5

计量泵

配防爆电机

生产一楼

2

氟塑泵

配防爆电机

生产一楼

1

干燥机

3000L配防爆电机

生产一楼

2

真空泵

W-4配防爆电机

生产一楼

3

3.1.2设备布局评价

表3-2设备布局检查表

序号

依据标准

检查项目

检查结果

评价结论

1

职业病防治法第二十一条

用人单位应当优先采用有利于防治职业病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逐步替代职业病危害严重的技术、工艺用人单位应当优先采用有利于防治职业病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逐步替代职业病危害严重的技术、工艺、材料。

生产工艺比较成熟、部分工艺较先进。

符合要求

2

GBZ1-2002第5.1.1条

产生粉尘、毒物的生产过程和设备,应尽量考虑机械化和自动化,加强密闭,避免直接操作,并应结合生产工艺采取通风措施。

放粉尘的生产过程,应首先考虑采用湿式作业。

有毒作业宜采用低毒原料代替高度原料。

因工艺要求必须使用高度原料时,应强化通风排毒措施。

生产装置采用半自动化控制,生产过程自动化和密闭化,生产设备内负压操作。

符合要求

3

GBZ1-2002第5.1.2条

放散不同有毒物质的生产过程布置在同一建筑物内时,毒性大与毒性小的应隔开;粉尘、毒物的发生源,应布置在工作地点的自然通风的下风侧;如布置在多层建筑物内时,放散有毒气体的生产过程应布置在建筑物的上层,如必须布置在下层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上层的空气。

氯气、盐酸;氨、石油醚、溶剂油等分区储放,有毒物质设备多设在建筑物的生曾;一层的离心、干燥、过筛等岗位采取了通风防尘措施。

符合要求

4

GBZ1-2002第5.1.22条

厂房内的设备和管道比粗采取有效的密封措施,防止物料跑、冒、滴、漏,杜绝无组织排放。

设备的管道均采取有效的密封。

符合要求

5

GBZ1-2002第5.2.3.2条

噪声较大的设备应尽量将噪声源于操作人员隔开;工艺允许远距离控制的,可设置噪声操作(控制)室。

接触噪声作业岗位未设置隔声的工人操作(控制)室。

不符合要求

6

GBZ1-2002第4.2.2.2条

噪声与振动较大的生产设备应安装在单层厂房内。

如设计需要将这些生产设备安置在多层厂房内,则应将其安装在多层厂房的底层。

对振幅大、功率大的生产设备应设计隔震措施。

噪声较大的离心等设备安装在厂房底层,冷冻机布置在独立的厂房内

符合要求

本项目设备布局评价包括6项内容,除第5条接触噪声的作业岗位未设置隔声操作(控制)室一项不符合GBZ1-2002第5.2.3.2条要求以外,其余均符合《职业病防治法》和GBZ1-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中的相关规定。

4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检测与评价

4.1职业病危害因素概述

4.1.1生产工艺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分布

4.1.1.1抗氧化剂300的生产工艺流程

(1)开启喷射泵和一氯化硫反应釜,按一定量的比例将硫磺投入釜内,密封好加料口,关闭喷射泵和放空阀。

通蒸汽将硫磺溶化,时刻注意腹内硫磺的融化情况。

待硫磺全部溶化后,停止通蒸汽。

缓慢通氯气反应并开始降温。

当通入氯气总量50%~70%的氯气时,停通氯气,将料液放入二氯化硫反应釜。

通氯气继续反映,同时降温。

(2)想硫代反应釜内按照配比加入一定量的母液,用真空将6-特丁基-3-甲基苯酚抽入釜内,降温。

将二氯化硫放入稀释罐,加溶剂稀释。

当硫代反应釜内料液温度降至20℃以下时,将二氯化硫滴入釜进行反应,在吸收塔内吸收反应放出氯化氢气体。

反应完毕后降温,等待过滤。

(3)启动离心放疗,离心15分钟后关闭电源,待离心机自然停止后,出料、称重得到粗品。

(4)想溶料釜内按配料比加入一定量的母液,投入粗品或不合格品,升温搅拌。

待产品全部溶化后降温,并加入晶种,料液温度降至约30℃,这时结晶釜内有大量精品析出。

(5)检启动离心放料,离心30分钟后关闭电源,待离心机自然停止后,出料、称重得到产品。

抗氧化剂300的生产工艺流程见图4-1.

图略

4.1.1.2生产过程中的原、辅材料和产品

该项目原辅料为6-特丁基-3-甲基苯酚、硫磺、液氨、石油醚、200号溶剂油、液氨等,副产品为盐酸,产品为抗氧化剂300系列,生产过程中主要原辅材料消耗量见表4-1

 

表4-1主要原料及辅料材料消耗量一览表

序号

原料名称

规格

单耗(t/a)

年用量(t/a)

1

6-特丁基-3-甲基苯酚

≧99.5%

1230

2460

2

硫磺

工业级

120

240

3

液氨

≧99.0%

360

720

4

石油醚

≧98.5%

50

100

5

200号溶剂汽油

/

50

100

6

液氨

≧98.0%

15

30

7

0.35MPa

/

1420

产品规格及产量:

抗氧化剂系列2000t/a

副产品盐酸(20%)1000t/a

4.1.1.3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

4.1.1.3.1评价单元划分

生产工艺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本次评价的重点。

根据本项目工程试生产期间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情况,综合分析该项目的生产工艺特点、设备布局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布情况,将该项目分为氯化工序、硫代工序、离心工序、蒸馏回收工序、干燥过筛工序和生产辅助工序(冷冻站、循环水站等)供六个评价单元,对生产工艺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

4.1.1.3.2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及分布

(1)氯化工序:

制备一氯化硫、二氯化硫的过程中可能有氯气、一氯化硫、二氯化硫、硫等有害因素逸散到工作场所空气中,开启、关闭喷射泵到放空阀有噪声产生。

(2)硫代工序:

硫代反应釜内母液、6-特丁基-3-甲基苯酚料液温度降至20℃以下时,将二氯化硫滴入釜内进行反应,并加入氨气进行中和。

此工序除有氯化氢放出外,溶剂油是由C6-C11的烷烃、环烷烃和少量的芳香烃组成,可能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