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的符号式人物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30433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香港电影的符号式人物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香港电影的符号式人物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香港电影的符号式人物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香港电影的符号式人物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香港电影的符号式人物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香港电影的符号式人物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香港电影的符号式人物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香港电影的符号式人物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香港电影的符号式人物Word下载.docx

《香港电影的符号式人物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香港电影的符号式人物Word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香港电影的符号式人物Word下载.docx

曾记否《新龙门客栈》里泼辣妩媚的张曼玉?

一阵又一阵旋风,让我们不得不承认草根化、生活化,边缘化,喜剧化、看似浅薄的港片,是那般活力四射、热情洋溢,甚至已经升腾为娱乐时代的精神图腾。

  符号,它脱离了具象,成为了抽象的具有象征意义的标识不同的符号代表着不同的意义。

一段英雄情结、一份迷恋和追崇、一丝期盼和希望,或是一个解不开的谜团……它们以符号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中。

  

  叹号 周星驰

  他是一个另类也是一个奇迹。

他的无厘头风格开创了喜剧电影的新天地。

比起周润发的霸气,梁朝伟的忧郁成龙的功夫,周星驰的搞笑天分把影视的笑神经拿捏得恰到好处,可谓“以无厚入有间”。

从影20年来,他跑过龙套,当过绝对男一号,最新的身份是导演和编剧,拍戏55部,身家过亿,得过金像奖,被尊为一代喜剧之王,社会底层小人物挣扎奋斗的励志喜剧是他历来钟爱的题材,他以镜头逆转的方式为香港影坛划上了一个大大的惊叹号!

  小人物起家的周星驰,一开始只是香港无线的一个艺员,接受点基本培训,之后主持过一些儿童电视节目。

后来开始了跑龙套生涯,他是《射雕英雄传》里那个一出场就死掉的宋兵甲,是《英雄本色》里小马哥复仇时开门第一个打死的小喽罗……别以为跑龙套容易,那个时代的偶像是周润发这样高大帅气的男子,周星驰为了一个面目不清的角色还自己买来高跟鞋增高。

对出道之初的艰辛与无奈,周星驰毫不忌讳,并用一部《喜剧之王》进行了全面回顾,还自嘲地称“那个死跑龙套的”。

凝聚在他身上的那种小人物的艰辛执着的奋斗,自嘲的精神,使得周星驰无论身份地位如何变化,都永远得到影迷的支持。

  周星驰演艺生涯大器晚成,直到25岁才被李修贤发现,出演电影处女作《霹雳先锋》,40岁才第一次得到金像奖肯定。

与奖项歉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在栗房上的真金白银。

“二周(周润发,周星驰)一成(龙)”造就了上世纪90年代的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

当时周星驰的新片屡屡刷新港片票房纪录,最夸张的是1992年,他主演的《家有喜事》、《鹿鼎记》、《武状元苏乞儿》《鹿鼎记2神龙教》4部电影竟然占据香港电影年度票房榜二至五名,开创了香港电影的“周星驰年”。

1990年至1996年,周星驰电影在香港票房收入达10亿元,约占7年间香港总票房的15%。

1997年开始,他的产量锐减,从2001年起更是三年一部,但部部都创香港电影票房奇迹。

  周星驰曾开玩笑说自己最大的失败,就是成为一名最成功的喜剧演员。

作为演员的周星驰的确很郁闷,其“无厘头”搞笑风格一直被认为难登大雅之堂。

于是,他在《大内密探零零发》中模仿了电影颁奖场面,并自嘲“表情做作,略显浮夸”。

直到2002年,他才凭借《少林足球》第一次当上金像奖影帝。

  导演王晶有言:

在我心中的演技排行榜中,周星驰排第一的位置十几年来没人能够取代。

这也应了周星驰的那一句话:

“其实我是个演员!

”而正当他处于演艺高峰之时,却毅然选择了“演而优则导”。

1996年,周星驰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公司――星辉海外有限公司。

1996年,星辉投资周星驰首次挂名导演的《食神》成为他笑中带泪的转型之作,1999年的《喜剧之王》总结了自己的演艺生涯。

其后执导的《少林足球》,《功夫》尝试把功夫与足球,电脑特技与无厘头结合,不仅称霸国内,更开辟了好莱坞市场,让他两次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成为港片顶梁柱。

而新片《长江七号》中,周星驰又开始向温情路线进发。

  从1988年拍摄《霹雳先锋》杀入影坛,周星驰至今已拼搏了20年。

20年过去,53岁的发哥还是发哥,47岁的华仔依旧是华仔,但45岁的周星驰已从“星仔”变成“星爷”,称呼的变化,折射出观众对他为电影理想执着奋斗的赞叹。

  问号 张曼玉

  2004年5月,第57届戛纳电影节上,最佳女演员得主上台致谢:

“这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刻。

”她带着东方的素静神韵和西方的明艳光彩,征服了世界各地的影迷。

她,就是张曼玉。

一个在银幕上有着千种面貌、万种风情的女人:

一个从花瓶到影后,在岁月与镜头里不断修练着的女人,一个气定神闲、雍容华贵,平淡自然,从生命深处散发出独特魅力的女人。

她用自己的经历给无数当下正遭遇绯闻缠身或还在做花瓶的女星们解答了人生的疑问爱拼才会赢!

  1983年,19岁的她获香港小姐亚军和“最上镜小姐”的荣誉,和钟楚红,关之琳、王祖贤,林青霞,并称香港“五大美人”。

从1984年到1988年,张曼玉共演出了近三十部影片,产量之高在新人中实不多见。

尤其是在1988年,她一年就演出了12部电影,创下一个不大不小的影坛奇迹,张曼玉也因此获得了一个“张一打”的外号。

  她在这许多并不算优质的电影中磨炼着演技,一直到王家卫的处女作《旺角卡门》,演技才出现转折点。

在接下来的《客途秋恨》、《双城故事》、《新龙门客栈》、《青蛇》等作品中,她开始累积出个人的口碑渐渐走向国际舞台。

  20世纪90年代,张曼玉开始了自己事业的又高峰。

《阮玲玉》也许不是她最出色的一部戏,但无法否认这是最令她扬眉吐气的一部戏。

这部戏不仅使她再次获得了香港电影金像奖和台湾电影金马奖,还令她成为第一位在柏林电影节上获得影后桂冠的华人女演员。

仅此一点,中国电影史中最辉煌的一页上就得有张曼玉的席之地。

之后在《花样年华》和《2046》中,通过诗意的旗袍,老式的电话静止的时钟、错落的花瓶,张曼玉更是把自内而外的优雅和迷人演绎到了极致。

  从19岁至今,张曼玉在片场里泡出了魅力,这是时间打磨的结果,是她的勤奋和悟性所得,当然也离不开一批优秀的导演对她的点拨和启发。

当张曼玉的青春、美貌和孩童式的浪漫随着岁月流逝时,是王家卫,关锦鹏,严浩,徐克杨凡许鞍华等一批极具才华、独具风格的导演发现并锻造了另一个她。

多少女明星梦寐以求的从“花瓶”到一个真正的演员的转变,张曼玉很从容地走过来了,尽管这一过程并不轻松。

  张曼玉自2004年的《清洁》之后,就开始长居法国,过起云游四海的闲散生活,不再随意接片,用她的话说,“开始享受生活”。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魅力女人打造精致自我的勇敢选择。

至于未来的路上,“张一打”是否复出,目前还是一个问号。

  句号 张国荣

  他的长逝标志着香港电影一个时代的完结,这是所有悲音中最后的一个休止符。

  2003年4月1日,张国荣从港岛文华酒店十九层上凌空跳下,这一非同寻常的告别方式,无法不在人们心头留下深深的烙印。

张国荣,以及跟着他离去的梅艳芳词作者林振强,都是七八十年代崛起在香港歌坛,经历了香港全盛时期的艺人。

他们的走红过程,就是香港经济起飞的过程;

他们的离去,带走了寄托在他们身上的关于香港辉煌时期的所有想像。

张国荣,不只是一个成功的艺人,他注定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象征。

  张国荣不是横空出世,一夜成名的泡沫明星,他是在荆棘丛生的道路上,步一个脚印走到巨星宝座上的。

他曾经在餐厅、酒吧里唱歌,每次都要鼓起勇气面对属于自己的嘘声。

1977年,他参加“丽的”电视台“亚洲业余歌唱比赛”,获得了香港地区亚军,得以发行首张个人唱片《ILikeDreaming》,从此进入演艺圈。

1978年拍摄了首部电影《红楼春上春》。

1986年的《英雄本色》是张国荣的成名作,1990年凭《阿飞正传》他拿到了自己的第一个奖――第1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1987年他的唱片《summerRomance》销量超过了35万张,1999年荣获了香港电台第22届十大中文金曲终身成就奖“金针奖”,《Monica》荣获“20世纪百年金曲”冠军:

从此他成为公认的歌影双栖艺人,说唱作俱佳,声色艺俱全。

  在艺术上,张国荣是一个完美主义者。

论歌艺,在一代歌迷的心里,他的歌声,曾是香港一个时代的背景音乐。

八十年代中后期,香港乐坛进入了一个火热的年代,“谭张”争霸歌坛,但仍然有不少实力歌手加入战团,形成一个竞争残酷而激烈的精彩场面,由此带动香港乐坛进入了全盛时期。

论表演,影像中的张国荣,仪态万千。

从一个热情挥洒“烈火青春”的少年,到以怀日的《阿飞正传》为代表的时代叛逆者,到《霸王别姬》时,他对电影的驾驭已到了随心所欲、挥洒自如的境界。

  他又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他的演艺生涯因他的性取向私生活等因素而变得扑朔迷离。

但是我们无法否认他的热情,他的敬业精神都成为激励年轻人积极上进的力量。

  音乐戛然而止。

张国荣,就像一场管弦纷乱的豪华演出中那个尾声的司仪,永远定格在那幕告别的画面上。

  逗号 林青霞

  有“永远的东方美人”之称的林青霞,丽质天成,堪称绝色,她素华时的淡然转身留给影坛一个美丽的背影,在她40岁的那一年嫁给香港商人邢李源,从此淡出影坛。

这个从琼瑶片里走出来的实力女星,用她21年的演艺史,帮我们记住了那个已经渐渐远去的年代。

她如同其固有的侧头睥睨形象一般,渐渐成为人们可追溯的光影中一个闪闪发光的逗点。

  1973年留着长发的清纯女生林青霞,凭琼瑶剧《窗外》一夜走红,此后数年间,林青霞饰演了《烟雨》、《深情比酒浓》、《庭院深深》等一系列琼瑶影视剧。

林青霞成为演琼瑶剧最早最多的“瑶女郎”。

在演出了多部琼瑶类型片之后,林青霞决定改变以前贯的青春玉女路线。

1980年她赴美国进修电影,进修完毕回国后,林青霞把事业的重心转移到香港接连主演了《警察故事》,《今夜星光灿烂》等一系列影片,饰演了许多不同风格的角色有英姿飒爽的革命人士,有黑社会的女流氓,有高贵典雅的贵妇人等,展现了她多样化的演技。

1990年,她主演了严浩执导,三毛编剧的《滚滚红尘》,并荣获了第27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

这是她一直期待的一个奖项,是她演艺道路上重要的一个里程碑。

  1992年林青霞与徐克再次合作出演了华语武侠片的巅峰之作《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在片中林青霞彻底颠覆了其文艺戏路,反串男角,在其刚柔并济的精美演绎下塑造了个经典的银幕形象:

唯美凌厉,惊才绝艳的“东方不败”,在武侠片中迎来了演艺生涯的又一个巅峰。

此后林青霞像找到了新的定位,饰演了一系列女扮男装的角色,深受观众欢迎。

她与徐克、于仁泰、王家卫等合作拍摄了《新龙门客栈》,《东方不败之风云再起》,《白发魔女》、《东邪西毒》等多部武侠片都获得了成功。

  林青霞的表演风格自然朴实,内敛细腻,善于表现人物思绪的繁杂和感情的起伏跌宕,从影21年共出演了100多部影片,是港台电影界唯能横跨文艺,武侠两种不同电影风格的女明星,同时也是走红时间最长、光芒最闪亮的女明星。

  冒号 徐克

  对香港电影这个庞大复杂的江湖世界而言,徐克是个技艺超群、群雄竞逐的武林盟主,他对整个电影工业体制的发展和推进起着举足轻重的引领作用。

就导演而言,他凭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掀起了香港类型电影的次次浪潮:

就监制而言,他成功推动了吴宇森、程小东、李仁港等电影人开创的枪战英雄片,鬼片科幻动作片等潮流就技术而言,20世纪80年代,当香港电影还桎梏于传统手工艺阶段的时候他就引进好莱坞电脑特技人才尝试创作了香港第部电脑特技武侠片。

  武侠片是香港电影的金牌类型,也是徐克的电影梦想。

1979年他的第一部电影《蝶变》,倡导了“未来武侠片”的概念,提倡完全颠覆传统,标新立异。

虽然影片以独特影像、诡异气氛,悬疑推理的叙事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但却因为过于复杂混乱的情节使得票房惨淡。

  1983年的《新蜀山剑侠》是徐克电影的新篇章,他请来了好莱坞《星球大战》的特效指导,制造了气势恢宏飘逸浪漫的神仙境界。

1991年的《黄飞鸿》,是徐克在特技武侠片之后对历史武侠片潮流的推动,2005年的《七剑》,徐克又开始了返璞归真的写实化武侠片的创作。

  武侠电影是徐克创作数量最多,也最为观众所熟悉的主流商业电影类型,但除此之外,他的电影触角还延伸到了许多其他的题材领域,他以敏锐的视角和独具一格的风格行走在喜剧片,枪战片、鬼片、动画片等多种电影类型的最前沿。

  在新浪潮以来的香港电影导演群中,徐克是取材和风格最为偏锋独行、多变求新的一位导演,他似乎永远不会满足现有的电影模式,正不断寻求瞬间流动的题材灵感和电影理想。

  省略号 陈果

  他是香港独立电影的先锋人物,代表了一个新时代的崛起。

对商业主导的香港电影工业而言,陈果电影的存在是一个神话:

他以低成本的独立姿态成功对抗主流电影,而且被国际影坛高度认可和盛名赞赏。

  陈果一开始是商业环境中的主流导演,1981年拍摄了类型片《大闹广昌隆》。

深谙商业电影游戏规则的他,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自觉放弃了广阔的主流电影创作,改弦更张彻底投入了自由但艰难的独立电影创作,树立起了“电影要承担社会责任”的创作理念。

  在香港,陈果素有“草根导演”的美誉。

如此评价,源于他一贯坚持的题材选择和主题表达。

1997年他的第一部独立电影《香港制造》一经推出,即获得了金马奖和金像奖的最佳导演奖,并在韩国,法国、德国的电影节上一获奖。

由此开始,他几乎所有的电影都关注香港社会的草根阶层,聚焦处于弱势遭遇的底层小人物,不仅描摹他们艰难的生存状况和悲剧命运,而且还刻画了他们细腻苦涩的情感心理,饱含浓烈的人文理念和新鲜的写实取向。

  他的主要作品有“前九七三部曲”和“后九七三部曲”,前者聚焦香港回归前的社会生活,包括《香港制造》,《去年烟花特别多》《细路祥》,主要描写了香港本土的小人物,后者聚焦香港回归后的社会生活,包括《榴莲飘飘》,《香港有个好莱坞》,和一部DV电影《人民公厕》,前两部把镜头对准了在香港当妓女的内地女孩的命运,是计划中的“妓女三部曲”中的前两部。

《人民公厕》围绕诞生在北京公厕里的冬冬展开了一段贯穿内地香港及美国、韩国印度等地的旅行,寻找种拯救都市人寂寞孤独和感情疏离的良药。

  由此,每部影片犹如一个小小的窗口,但积累成系列和整体后,就立体而多面的展示出香港社会的方方面面。

陈果用影像的方式完成了香港社会历史的记录,在银幕上建构起香港回归的特定历史,为肤浅的香港娱乐主流电影奉献出了富含人文理念的多部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增补了香港电影的文化脉络。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香港电影的鼎盛期,如今虽然繁华犹在,却不似以往被追崇、迷信,因为多元化的选择,也因为其水平的参差不齐。

往事远去,回忆变得弥足珍贵,摘取贫苦、单纯岁月里的点滴美好时光,追忆符号式的电影人,能让人的内心富足良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