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推荐一位肉友三年的养肉经验.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30585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7.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强烈推荐一位肉友三年的养肉经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强烈推荐一位肉友三年的养肉经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强烈推荐一位肉友三年的养肉经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强烈推荐一位肉友三年的养肉经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强烈推荐一位肉友三年的养肉经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强烈推荐一位肉友三年的养肉经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强烈推荐一位肉友三年的养肉经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强烈推荐一位肉友三年的养肉经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强烈推荐一位肉友三年的养肉经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强烈推荐一位肉友三年的养肉经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强烈推荐一位肉友三年的养肉经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强烈推荐一位肉友三年的养肉经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强烈推荐一位肉友三年的养肉经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强烈推荐一位肉友三年的养肉经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强烈推荐一位肉友三年的养肉经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强烈推荐一位肉友三年的养肉经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强烈推荐一位肉友三年的养肉经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强烈推荐一位肉友三年的养肉经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强烈推荐一位肉友三年的养肉经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强烈推荐一位肉友三年的养肉经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强烈推荐一位肉友三年的养肉经验.docx

《强烈推荐一位肉友三年的养肉经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强烈推荐一位肉友三年的养肉经验.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强烈推荐一位肉友三年的养肉经验.docx

强烈推荐一位肉友三年的养肉经验

强烈推荐:

一位肉友三年的养肉经验

绪论:

南非,地处非洲大陆南部,绝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草原类型气候,夏季多雨,冬季干燥。

由于受印度洋暖流和大西洋寒流的影响,南非东海岸和西海岸的气候差异非常明显。

东部温暖、潮湿,而西部则比较干旱。

正因为如此,东海岸的陆生植物种类明显大于其他地区,其中我们比较熟悉的百合科瓦苇属植物,(也称12卷属、独尾草属)和番杏科中的大部分种类就生长的南非东海岸。

对于多肉植物的的栽培,笔者的涉猎并不很深,主要研究方向也就是以上所述的两种,虽然,对于原产墨西哥的龙舌兰科植物姜某人也略有了解,但由于气候环境等原因,从栽培研究角度来讲龙舌兰科植物是属于另一个系统,所以暂时不在以下篇幅中探讨。

南非的多肉植物种类有将近3000种,上述的两个大属最多占了十之一二,文章之所以敢起如此海阔的名字,并不是因为笔者夜郎自大,而是因为有个前提——即家庭栽培。

家庭栽培是一种模糊概念的栽培形式,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在家庭环境里不可能为满足不同种类植物生理需求上的微小区别而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而只能根据相同产地的植物具有相对较大共性这一特点,进行相对统一的管理。

比如冬种型多肉植物各品种间习性差别就不是很大,虽然品种繁多,真要认真起来,100种植物可以有100种养法,但是如果你装傻充愣,当他们是一个品种,一样的伺候,最后长的也不过如此。

这也就是笔者所说的模糊栽培概念。

这个概念的原则就是——充分利用可支配的空间,用最小的代价养好更多的植物。

而也正是因为有这样模糊概念的思想指导,本篇大部头才能够得以成文。

一、家庭环境的定义及特点

所谓家庭栽培的定义不是说这块地方是你家的就是家庭环境,(现在社会贫富差距这么大,住500平方花园别墅和住厨房厕所一把抓的鸽子笼当然不能相提并论)为了不引起不必要的争论,杜绝一切不和谐因素。

有必要先在这里定义一下,我认为的家庭环境是指:

仅在居室内阳台、窗台、花架等简易环境豢养,并在没有人工药物、激素等高科技手段干预下的业余栽培。

露天的庭院、露台、小型温室等不在此列,当然,局部利用简易手段进行的加温、加湿等应该属于家庭环境范畴。

家庭环境的主要特点是:

1、以室内、非露天环境为主,上部空间有遮蔽,很少有直射阳光,采光主要依靠散射光。

(别以为你拉把躺椅坐阳台上晒太阳的行为就是日光浴,透过雨棚和玻璃的光线只能称作为光线,而不能叫做阳光,或者你可以先到马路上去感受一下)

2、昼夜温差低于天气预报的理论温差,并且高温不高,低温不低,全天高低极限温度均接近与当地当天的平均温度。

如果不是这样,我只能认为你住在凉亭里。

3、空间较闭塞,空气流通量及对流强度需依靠人工手段干涉,浇水后湿气易聚集,但正常情况下空气湿度变化不大,且全天平均值小于室外空气湿度平均值。

4、家庭栽培养护实施者大多为普通爱好者,非专业人士。

不懂什么叫激素水平、什么是农药的药理作用、什么叫植物的生理结构等等。

当然,基础的知识还是需要一点的,否则,把颗生石花养成长鼻王还沾沾自喜,那势必是要影响到ti这篇大部头的普及效果的。

二、南非多肉植物的生理特性

南非东海岸由于地理位置特殊,环境气候怪异,所以特产的多肉植物也很有个性。

抛开特立独行的不说,总的来讲,这些植物喜凉厌热,但又不能抵抗冰点。

喜湿厌燥,但又不习惯积水。

喜阳怕阴,但又不能过分暴晒。

最后,最大的特点是,把以上三项融会贯通而后变本加厉地反其道而行之,它居然也照样活的好好的。

当然,要到达这个程度也是有先决条件的,普遍情况下,在各位家里,杯具事件应该是一直在发生。

1、12卷属植物的生理特性

12卷属植物是冬种型植物,南非当地5-8月的冬季,雨量充沛,正是生长的季节。

既然是冬种型植物,那就说明此物种喜凉,但是南非毕竟是非洲,靠近赤道,地理位置决定它哪怕是冬季气温也不会太低,以南非开普敦为例,当地冬季平均气温为7度,而白天日光下一般会短暂上升到25度左右,晚上偶尔也有2-3度的极限低温。

不过总体来讲,这个气温比我们南方城市的冬天好过多了。

(同样是带个南字,为什么差别就这么大呢,想起杭州冬天冰凉潮湿的被窝,六月天意淫中的笔者不禁寒战连连。

)不公平的事情还有;每年11月-次年2月是南非的夏季,平均气温26度,由于地理环境影响,晚上经常有15度左右的低温出现。

这就是所谓的冬暖夏凉的风水宝地啊。

对于我们广大饱受南方气候折磨的花友们,南非绝对是可以排进移民目的地首位的。

原产地的夏季,由于罕有降雨,所以大多数12卷属植物处于保护性休眠状态,极少有夏季生长的品种,除了少数高原性的稀有种外,其他品种大多会靠缩短身形,半截入土的形式来抵御强烈的日照及水分的蒸发。

不过幸好,由于昼夜温差极大,而且海上的水汽也会经常侵蚀内地,所以在晚间会在植物表面凝聚成水珠,稍微滋润一下干涸的生命,这也就是为什么原生地的12卷属植物能够在夏季长期缺水的情况下延续生命的原因。

12卷属植物属于半阴生植物,当然,所谓的半阴生也是比较而言的,这里所说的半阴生,并不是说要长期放在遮蔽的地方,而是接受光照的程度和时间。

从原产地植物图片上来看,裸露的岩石地带,12卷属植物的数量明显很少,状态也不十分饱满,甚至可以用干瘪,焦枯等字眼来形容,(想象一下,西北地区农村里80岁的老奶奶,你就会有一个比较直观的印象)而林下,草丛中,12卷属植物的数量及表观相对就比较充裕,相信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日照。

根据笔者累积的经验及相关文献参考,我认为12卷属植物适合每天3-4小时中等偏弱强度的日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半阴生。

既然是半阴生植物,那相对来说,其水分的需求也必须与之匹配。

从逻辑上来分析,既然怕暴晒,那一定是怕水分的损失,所以水分的不间断供应是必须的,而在非洲这样晴热少雨的地理环境下,注定了原产地不可能有常年充沛的雨量,这样就需要植物具有水分储备的能力,而具有水分储备能力的同时,也说明了12卷属植物同时也具有抗旱能力。

而一般具有若干抗性的植物,一下子给他太多,反而会撑死。

这是个共识,也算是这个论述过程中的公理,不需证明。

由此,最终的结论就是,12卷属植物需要水,但不需要经常大量的水。

换成听的懂的话——把水分供给分为湿、潮、润、干四档的话,那12卷属植物应该适用“润”。

12卷属植物的储水能力,以及原产地的土质关系(这是相对于原产墨西哥的仙人掌类植物来说的)造成了12卷属植物具有粗大的肉质根系,而并非是仙人球之类的毛细根。

肉质根系的需氧量会很大,不同于毛细根,肉质根的大部分作用是储存及输送养分,起了一个“管道”的作用,所以其表皮细胞略显粗大、紧密,作用当然是为了巩固其物理形态,相当于强化“管道”作用的意思。

但是这样的组织往往新陈代谢缓慢,老去的细胞得不到及时补充。

死细胞在缺氧的环境下,极易被厌氧菌作为滋生的温床——这就是肉质根容易腐烂的原因。

但是12卷属植物的根系也并不完全不同于仙人球类的根系,他们有一个很杯具的共同点,就是渗透压极低,也就是外界土壤的盐分非常容易渗透进细胞组织,导致细胞脱水。

腌肉盐菜我们都会,一块肥嘟嘟的鲜肉或者是白菜,撒上一把盐,过个半小时就会流一地的水。

蚂蝗也是,碰到盐就化水。

这就是利用了渗透压的原理。

而12卷属植物之类的根系渗透压,可能只能和卧牛、蚂蝗相比。

这当然是和原产地缺水有关,较低的渗透压可以让外界有限的水分更加方便的被吸收。

2、番杏科植物的生理特性

生石花和肉椎,也是南非东海岸的代表性多肉植物,区别于前面介绍的12卷属植物,这两个属的植物大多生长在岩石裸露地带,整日阳光暴晒,缺衣少食,每年只要有那么几毫米的降雨,就可以让她们在繁殖季节欢乐地生儿育女。

而一旦老天开眼,多撒了几滴雨水,那往往会造成大批腐烂的严重后果,基本上,此类植物是属于典型的不知好歹型,环境越恶劣(相对于大多数植物来讲)长的越繁荣。

比较12卷属植物,生石花和肉椎属于全阳植物、有带主根的半木质根系,需水量极低,(如大津绘等品种原产地年降雨量只有几毫米)植物的抗性和抵御外界侵蚀的能力强过12卷属植物,特别是对于低温的承受能力(大约可以经受短时零下5度的低温)。

与12卷属植物的共同点是,同属冬种型、根系渗透压也很低。

三、种植介质的选择及其应用

种植介质,指的是盆花根系生长的媒介,主要功能是固定植物,提供养分。

这个媒介不单单是土壤,也包括各种有机类、无机类的无土栽培介质,常见的如:

树皮、泥炭、蛭石、陶粒、兰石等,另类的如:

煤渣、岩棉、聚酯泡沫颗粒、烂棉花等。

当然也包括水培和空气栽培。

总之,理论上来讲,能够在水湿和根系生长过程中保持物理结构不轻易改变,不会产生剧烈的化学变化,能够吸收、缓释水养的,粒度适中的材料都可以拿来作为栽培的介质。

但是这仅仅是理论,大多数情况下,植物只能生长在适合自身的介质中,这里所说的“适合”包含很多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比如酸碱度(PH),土壤盐分含量(EC),介质成分,有机物含量,分解程度,粒度大小等。

另外,单一的介质由于不能提供全面的养分,或者某种成分的含量过于集中,所以也不适合栽培植物。

(这里不讨论水培,实际上水培也需要从外界给予丰富的养分才能让植物生长)

这里需要推广一个概念——介质的亲根性。

介质的亲根性,实际上应该叫做根系对介质的选择性。

简单的说;植物的根毛喜欢攀援在哪些物体上,哪些物体的亲根性就强。

这一特性是由植料的化学性质、物理形态、颗粒大小决定的。

一般颗粒较小,硬度较低,质地较酥松、偏酸性的介质亲根性较强。

亲根性很重要,它说明这种介质的各种性状都非常适合植物。

根系上的根毛能够长期在上面生长、吸收水养。

当然,也不是说其他亲根性不好的植料上就没有根毛附着,因为植物根系对植料的选择不是事先预见的,而是事后纠正的,所以亲根性不好的植料上根毛也会试图生长,但寿命会很短,无形中会增加植物的消耗,浪费精力。

日积月累,植物生长的差距就会很大。

我们平时翻盆的时候会看到,有些植物的根系上很干净,粗根细根都是光溜溜的。

而另一些植物根系上却很脏,从上到下沾满了植料。

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后者的根毛会更加发达,而上半部分往往更加健康。

而出现这种现象的两盆植物所用的植料往往不是一样的。

这就说明了介质亲根性的存在。

1、各种栽培介质的介绍:

(1)赤玉土

对于家庭多肉植物栽培,最好的当然是模仿原生地的土质。

笔者所在的公司在非洲地区靠近南部有项目部,所以笔者以前曾委托过当地的同事帮忙去研究过野外的土壤。

总体来说,非洲当地以沙土质为主,其中砂和碎石的含量大约在80%左右,部分树荫和草丛中的土表覆盖有一层薄薄的腐殖质。

土壤含水量极低,广袤地区下挖1米也不见一点湿气,但是在灌木覆盖的地区,30公分以下可见略微潮湿。

从以上情况分析,原产地的土壤成分也就相当于粗砂腐叶碎石。

应该说,这样的土对于广大多肉植物爱好者来说并不难获得,而欧美等地的爱好者也确实是在利用这样的介质在种植多肉植物,效果也不错。

但是对于家庭栽培来说,这样的配土显的太过厚重,对于在阳台或花架上大量栽培的爱好者来说,不是太合适。

而且也略显粗糙,不符合大多数同学的喜好(大多数喜欢多肉植物的同学都有洁癖,有木有?

有木有)

所以,以日本人为代表的小资人群,开发了以赤玉、鹿沼等火山灰为主的栽培用土,除了满足了国内大多数爱好者的需要,也为岛国的经济贡献了若干个百分点。

以这两种为代表的配土材料,实属中规中矩,其成分在理论上能最大程度地满足植物对介质的要求。

日本人使用赤玉土的历史有据可查的可以追溯到20年前,当年“樱桃小丸子”热播的时候,片中有一集小丸子她爷爷就在那里筛赤玉土,估计也算是那时候的植入式广告吧。

日本人除了多肉植物以外,在其他植物的栽培中也大量的应用赤玉这种材料。

并以产地不同开发出了适合不同用途的产品,笔者并不是在帮忙给赤玉土做广告。

日本是园艺大国,但是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匮乏,充分利用自身多火山的条件也是个无奈之举。

穷人当然有穷人的活法,于是跑去富士山下挖点火山灰,后院歪脖树下去检点烂叶子,拌巴拌巴就拿来种花了,没想到效果还不错,于是这仅有的资源就被不断的开发,研究,并且系统化,市场化,积累了几十年,形成了一套非常健全的产业链。

规模化、企业化的东西,当然会拥有足够的竞争力,于是,四川的仙土被比下去了,东北的泥炭也被比下去了。

话讲回来了,我并不是迷信日本货,我迷信的是制度,体制下的东西一般总要比小作坊乱采乱挖的东西要稳定的多。

赤玉土最大的好处就是低肥,微酸,透气,保水,以上4项几乎已经满足了大多数植物的生理需求,而对于多肉植物的生理特性来说,几乎已经做到了绝配。

一般的初级玩家在利用赤玉土进行多肉植物栽培时,无需太多的指点,都能养的不错,所以,赤玉土也可以称为“傻瓜用土”,它的特性使得多肉植物栽培的门槛大幅降低,再加上价格也是不上不下,所以赤玉土也可以说是促进多肉植物在国内迅猛发展的重要因素。

这里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并不是所有赤玉土都适合多肉植物的栽培,前面说过,产地不同,功能不同。

对于多肉植物来说,国内贩卖的赤玉中以“龙泉”这个品牌最合适。

很多同学喜欢用“二本线”,其实“二本线”强调的是坚固、不粉化。

其质地是高温烧结重粘土,透气性比较差。

一旦粉化,盆内的土壤结构会被极大的破坏。

而且由于质地较硬,所以亲根性也很差,拿来种洋兰、草花、松科植物勉强可以,对于多肉植物来说,就不是那么合适了。

而“龙泉”的质地是沙土,虽然团粒性较差,容易碎裂,但是其质地决定了它就算全碎了也是沙壤土。

其基本的功能不会全部丧失。

而且“龙泉”不是“二本线”那种烧结土,所以其内部有机质含量相对较高,土壤的成分接近原产地土壤。

(不要问老姜为什么会了解这么多,当初我不嫌其烦的盯着一个个大仙问他们用什么赤玉的时候,被人家笑话了无数次,所以,被我问过的大仙可以作证,这个结论不是笔者杜撰的)

当然,除了赤玉,其他材料也不是一无是处,相反,有很多材料虽然功能不是很全面,但是某方面的特性却是大大超过中规中矩的赤玉土的。

比如:

(2)泥炭

泥炭是灌木和苔藓类植物的尸体经过千百年的腐烂堆积而成。

由沼泽植物演化而来的属于低位泥炭,含水量大,腐化程度严重,腐殖质含量高,但EC值很高,PH值偏低,东北黑泥炭就是其中的代表。

高原和局部平原地区苔藓地衣类植物演化而来的是高位泥炭,由于长期处于干燥环境,并且经常接受日晒雨淋,所以腐化程度较低,腐殖质含量少,但是EC值也很低,PH值略低,以进口FFD泥炭为代表。

对于植物来说,腐化程度低,腐殖质高,EC值低,PH略呈酸性是最佳选择,所以以上两种泥炭从特性上来说各有千秋。

但是综合来讲,栽培多肉植物还是用高位泥炭更加有利。

泥炭我们习惯将它作为配土中提供有机质的媒介,全颗粒介质中适当添加也可以起到疏松土质,加强土壤对肥水缓冲能力的作用,另外由于其纤维状的结构,所以可以营造适合植物根毛生长的微环境,对幼苗、弱苗的发根、复壮有特效。

(3)兰石

普遍认为的兰石应该是一种火山灰产物,也就是浮石、搓脚石一类高温发泡的矿石,不过也有人工合成的替代品,如塘基兰石、日向石等,由于性状都差不多,所以也不分开描述了,本文统称为兰石。

兰石由于相对土壤来说质地更坚硬,吸水后保水能力要弱的多,所以可以认为是一种疏水材料,其内部的气孔虽能短暂储水,但是由于还不能达到产生“毛细现象”的程度,所以脱水很快。

但是其气孔能减小土壤密度,达到疏松土壤的效果,天然火山灰质地的兰石的PH应该呈酸性,但人工合成的据笔者试验是呈弱碱性的,所以在使用中要区别对待。

由于兰石相对土壤来说水饱和程度低,所以配土中添加兰石可以降低盆土的总体水饱和度,相对而言就增加了土壤中的含氧量。

这并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透气”,石头是不会呼吸的,所谓的透气,只是间接达到的效果而已。

兰石无肥,EC值根据产地或来源不同有较大的差异,普遍认为人工合成的EC值会略高,所以在实践中应该首先选用天然的材料。

(4)树皮

可以用来作为园艺材料的树皮常见有2种,一种是松磷(就是松树皮外面的疙瘩),松磷价格较高,而且腐化程度很低,所以一般作为园艺覆盖的材料,不太适合用做栽培介质。

其次是落叶类乔木的腐化树皮,这种树皮大多产自中原地区丘陵地带落叶林中的天然腐化堆积层,比较合适的腐化程度为3——5年,相比泥炭,其结构更加稳定,不容易被挤压变形导致土壤板结,并且树皮缓释有机质的能力更好,所以是一种相当不错的材料。

树皮唯一的缺点就是容易有杂质混入,由于大多是天然采收,所以里面难免有虫卵、草籽、以及腐化不完全的其他有机质,这就很容易导致种植后盆内的生物体数量超标,通俗地讲;就是会有害虫和杂菌滋生。

所以树皮在使用前需要进行筛选、暴晒或者高温处理,这也是在家庭环境中制约它使用的一大缺陷。

(5)珍珠岩

也是一种疏水、透气的材料,除了价格便宜,其他没有什么优点,规模化大批量种植的时候可以替代兰石使用,以节约成本。

但是,家庭种植,不建议使用。

一来是因为重量太轻,一浇水就到处跑,极其不美观。

二来;这种材料粉尘极大,可能含有重金属成分,从环保及人体健康角度来讲,是不符合要求的。

对于我们重点关注的多肉植物来讲,进行配土有2个系统,一是以瓦苇为代表的肉质根植物,二是以生石花为代表的半木质须根性植物。

(1)12卷属植物的配土

12卷属植物,我们前面讲过,具有粗大多汁的肉质根群,对土壤的要求是透气大于保水。

在配土中,需要大量利用土壤的透气能力,尽可能配出能满足空气流通同时又能保持湿润、肥沃的栽培介质。

但也要同时考虑到盆土整体对植物的支撑能力。

知道了赤玉的特性,配方中的主材当然就是赤玉,但是赤玉土养分不全,大比例使用会造出植物营养的缺失,而家庭栽培用肥很难掌握,所以就需要我们提前在土壤里添加营养物质。

这里建议营养物质使用泥炭,并且最好是由东北泥炭衍生出来的颗粒泥炭。

从而在增加土壤养分的同时,保持土壤的团粒结构,保持透气性。

当然,对于技术成熟的老手来说,纤维状的泥炭能产生更加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前面讲过,纤维状的结构可以营造根部的微环境,而且可以增加根系和土壤的接触面积。

所以,对于能够妥善控制水分的同学来说,使用纤维状的泥炭相比使用颗粒泥炭,能够更加有利于根毛的附着以及生长,从而大幅提高植物的生长速度。

对于生长缓慢的12卷属植物来说,提高生长速度也就意味着早日体现植物的性质,早日开花结果,繁育下一代。

其次是疏水类材料的添加,赤玉土虽然是团粒结构,土粒间有大量的空隙可以排出多余的水分,但是由于颗粒本身就有很大的蓄水量,而且赤玉时间一长在根系的作用下也会散裂,所以,还是需要结构相对稳固的兰石来加强和维护盆土的透水能力并且降低平均含水量。

兰石是配土中的调节剂,可以通过增减兰石来配出适合不同植物使用的介质。

以上3种成分,分别定义为——主土、营养添加物、含水量控制材料,颗粒大小3——6CM,纤维泥炭的话,要用1毫米的筛子筛去粉末后使用。

这3样配比可以满足植物的大部分需要。

至于其他材料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来适当添加了,比如喜欢色彩丰富点可以加点红色的火山石,植金石。

有旺根需要的可以添加蛭石,种生石花的同学可以加点熏炭(这东西实际上只能起到调节土壤酸碱度的作用,所以在瓦苇栽培时没什么用处,除非是半炭化的,可以略微提供有机质)等等。

介绍几种个人正在使用的,比较称心的配土:

赤玉:

兰石:

颗粒泥炭=5:

3:

2适合深盆,和粗大根的品种:

如万象、玉扇等。

赤玉:

兰石:

纤维泥炭=4:

4:

2适合浅盆,根系不那么粗大的品种或者是正在发育的半大苗。

微粒赤玉:

蛭石:

微粒兰石=1:

1:

1适合叶插发根及幼苗的栽培。

(2)番杏类的配土

番杏类植物大多以半木质化须根为主,并且由于此类植物有休眠的特性,需要在某个时期保持盆土的干燥,所以配土的关键在于需要同时满足须根需要的紧密环境以及快干的要求。

紧密和快干,这两个概念看起来矛盾,其实从原产地的土壤进行分析,这两个特性是同时存在的。

原产地的砂质土壤正是有以上2个同时存在的特性,才能保证植物的生长。

欧美等地的爱好者也喜欢用类似的沙土进行番杏科植物的栽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但是我们前面讲过,家庭环境最好是用其他东西来替代,以避免过大的土壤密度造成盆土重量的超标,影响栽培的规模。

还是以赤玉、兰石为主,这里需要用到的是1-3颗粒的赤玉和兰石,另外考虑到营养成分,纤维状的泥炭也必须添加。

这样就可以初步配出类似于瓦苇栽培的合成土壤,但是这仅仅满足了致密的要求,对于快干的要求还是没有考虑到。

所以我们需要在以上这个配比中加入适当的蛭石,前面讲过,蛭石有很强的旺盛群根的作用和水分传导能力,前者对于须根类植物是大有益处的,而后者可以让盆下部的水分及时传导到盆面上快速蒸发,正好也应对了盆土快干的要求。

而番杏类植物一年一换盆的栽培手法,则会使蛭石容易碎裂板结的弊端被弥补。

另外,蛭石还可以大幅降低盆土密度,减轻重量,从根本上把家庭栽培的配土和原生地土壤区别开来。

凸显了家庭配土的优势。

提供本人种植番杏的土壤配比:

赤玉:

兰石:

纤维泥炭:

蛭石=1:

1:

1:

1另加少许熏炭,颗粒大小1——3cm适合生石花及肉椎的2年以上及成株。

赤玉:

蛭石:

纤维泥炭=1:

1:

1颗粒大小1cm左右,适合2年内幼苗期。

蛭石粉末:

纤维泥炭粉末=1:

2适合播种

对于植料的配比,很多文献中强调因地制宜,根据个人养护的习惯来调节植料的配比。

但是笔者建议;应该是根据植料的配比,然后改变自己的养护习惯。

因为植料的配比不具有随意性,相反,应该是非常严谨,并且是唯一的,最多只能根据所在地的维度来调节。

笔者相信配土存在着一个唯一的“公式”,只是暂时还没有人将他总结出来而已。

3、植料的回收利用

家庭栽培的条件限制,配的再好的植料也有使用寿命。

由于浇灌用水的长期冲刷,植料原先团粒状的结构会因为有机质的大量流失而被破坏。

植料会逐渐粉化、板结。

相比大自然中土壤依靠空气、落叶、有机体的死亡腐化等形式进行自我更新来说。

家庭栽培中的盆土是需要人为给予更新的。

但是换下来的植料中,其中有很多材料还依然保留着原始的形状。

(比如兰石等)全部倒掉明显是不符合环保和节约精神的。

所以,对于这种比大米还贵的土,很多同学选择了回收再利用。

物尽其用,当然是好事,但是各位估计也都知道旧土的危害,无非是选择性失忆而已。

今天算大家倒霉,碰上了爱挖脚底板的笔者,在这里要帮助大家回忆回忆。

首先旧土里有大量的酸性物质,恐怕大家也知道,这个酸性物质是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新陈代谢的产物。

有教科书上还讲这是植物根系用来中和土壤碱性的一种自我保护。

总之这个酸性物质不仅仅是“酸性”这么简单,要不然,酸性的土壤岂不是更加适合植物的生长,又何来换土一说?

土壤中的腐植酸和代谢出来的酸是两码事,前者是养分后者是废物。

虽然都是PH值小于7,但是后者的化学成分要复杂的多,对于植物健康的影响也是未知的。

其次是盐分的堆积,养护的过程中难免有施肥打药的时候,平时浇的水里也或多或少会有盐分沉淀。

这些最后都会渗透进土壤中堆积起来,虽然浇花的时候会冲掉一点,但是浇进去的水同时又会带入新的盐分。

所以盆土里的盐分只会越来越多。

再次就是枯叶烂根,这两样东西在自然界是绿色堆肥,而在花盆里就变成了细菌的温床,有时候我们翻盆(特别是深盆)会看到盆土内有成片的菌毛生长,颜色有黄色、蓝绿色,这就是植物自己的根系腐烂后滋长的细菌。

多肉植物不比草花,根系不太会分泌抑菌物质,一点杂菌都可能造成盆土的污染,轻则烂根滞长,重者传染全身。

自己的烂根尚且如此,换做旧土里不知道什么年代的烂根,后果可想而知。

最后就是养分的缺失,旧土在花盆里长期受到浇灌冲刷,加上养多肉的同学都喜欢把土弄的非常通透,所以,相比养草花,多肉植物用土承受的水流流速更快,相应营养物质流失也更加严重。

相比新土,旧土里可溶于水的,也就是可供植物吸收的有效成分,会少的多。

不过,旧土也有个好处,以赤玉为例。

一年以上的盆中旧土,其中尚未粉化的部分在长期的浇灌下,颗粒中的空隙会大幅增加,颗粒会更加通透,这样的土从物理的透气、透水角度来讲,几乎没有任何一种现成的材料能够与之媲美。

鉴于以上,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