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技术及商务要求.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30794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08 大小:79.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项目技术及商务要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项目技术及商务要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项目技术及商务要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8页
项目技术及商务要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8页
项目技术及商务要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8页
项目技术及商务要求.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8页
项目技术及商务要求.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8页
项目技术及商务要求.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8页
项目技术及商务要求.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8页
项目技术及商务要求.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8页
项目技术及商务要求.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8页
项目技术及商务要求.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8页
项目技术及商务要求.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8页
项目技术及商务要求.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8页
项目技术及商务要求.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8页
项目技术及商务要求.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8页
项目技术及商务要求.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8页
项目技术及商务要求.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8页
项目技术及商务要求.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8页
项目技术及商务要求.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8页
亲,该文档总共10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项目技术及商务要求.docx

《项目技术及商务要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项目技术及商务要求.docx(10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项目技术及商务要求.docx

项目技术及商务要求

项目技术及商务要求

直接参与该项目实施的人员中,具备林业有害生物等相关专业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不少于5人,中级以下该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5人;

林业有害生物招标内容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

绵阳市游仙区林业有害生物普查

项目主管单位:

绵阳市林业局

项目建设单位:

绵阳市游仙区林业局

项目建设地点:

游仙区辖区所有乡镇。

项目投资概算与资金来源:

项目资金全部来源于游仙区天保一期结余资金50万元。

招标内容

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全部工程。

包括外业调查工作,内业工作,成果如数按期按质报送及检查验收合格,内外业所需的设备工具、耗材和其他相关工作等。

项目建设目的

进一步摸清游仙区林业外来有害生物及本土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分布和危害情况,补充和完善林业有害生物疫情数据,掌握有害生物对林业资源及林业生产造成的损失,为开展全区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警、检疫御灾和应急救灾等提供全面、准确、客观的基础信息。

项目建设期及进度要求

2015年3月-2016年8月。

其中2015年3月——12月完成外业调查任务。

完成外业调查表、林业有害生物实物和数码标本采集,内业资料整理、分类及汇总等工作。

2016年1月——7月完成内业及外业补充调查。

主要完成林业有害生物标本制作、种类鉴定、外业补充调查、信息归类、数据分析汇总、档案建立、林业有害生物种类风险评估与评估结果上报等工作

2016年8月完成成果送审、验收及移交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严格遵循《游仙区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实施方案》,外业踏查线路17条,固定调查点9个。

涉及游仙区范围内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观赏和四旁绿化树木以及花卉、苗木、种实、果品、木材及其制品的生产和经营场所等。

一是采集制作游仙区林业有害生物实物标本4套、数码标本1套;

二是建立游仙区林业有害生物数据库;

三是编制上报《游仙区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报告》和《游仙区林业有害生物名录及图册》。

四是编制以小班为单位的游仙区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分布、面积及危害程度一览表。

绘制游仙区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分布图。

项目区基本情况

游仙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涪江中上游,介于东经104°40′42″-105°09′06″、北纬31°20′44″-31°43′21″,南北宽约42公里,东西长约43公里。

东邻梓潼县,南接三台县,西毗涪城区,北连江油市,幅员面积1017.75平方公里。

丘陵是区境内主要的地貌类型,占幅员面积的85%左右,此外是沿河的冲积平坝和丘间小平坝。

按地形划分标准,属中高丘陵区,地势总趋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

海拔一般为450-600米,最高728米,最低419米。

游仙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突出特点是雨热同季,四季分明。

据1997年《绵阳市自然地理志》记载,该区年平均气温16.3℃,最热7月,平均气温26℃,极端高温37℃;最冷1月,平均气温5.2℃,极端低温-7.3℃。

区域无霜期275d,多年平均日照为1306h,大于12℃的有效积温为5020℃。

多年平均降雨963.2mm,集中在6~9月,占年降雨总量的75.5%,9~10月常出现连绵阴雨,冬干春旱概率达87%。

总的气候特点是:

气候温和,热量充足;降雨充沛,但分布不均;冬干春旱,夏旱频繁,秋季多绵雨。

该区年降水总量2.64亿m3,地表水天然资源为95.3亿m3,地下水资源总量为0.12亿m3,现有水利工程可供水量为5.5亿m3。

区内年水面蒸发量为789.4mm,陆面蒸发量为842.9mm,水量总体情况是收入大于支出,但时空分布不均。

全区有冲积土、黄壤土、紫色土三大类,共六个土属二十五个土种。

冲积土主要分布在涪江沿岸,该土类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呈中——微酸性;黄壤在区内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特别是在北部浅中丘三角地带比较集中,其土壤有机质含量小,呈微酸性;紫色土多分布在中深丘及丘间平坝和沟槽谷内,该类土壤钙质、有机质含量高,养分较丰富,多含钾、磷,呈中~微碱性,是游仙区主要的土类。

游仙区境内有涪江、芙蓉溪、魏柳河贯穿全境,三条河流呈脉状分布,均属嘉陵江流域。

涪江流经区境内长约39.5km;芙蓉溪在区内长59km,魏柳河在区内全长72.7km,这两条河流量较小,水量多集中于汛期。

区内有中型水库1座,小型水库25座,各种小型水利工程7612处。

游仙区植被资源丰富,目前全区林木共71科245种,自然植被以马尾松、栎类、柏木、杉木、油茶、油桐、臭牡丹、马桑、黄荆、乌桕、木贼及茅草为主。

人工植被以桉树、千丈、苦楝、桤木、果树、桑树、竹子为主。

以柑桔、李子为主的经济林分分布较广。

其中柑桔主要分布于东部乡镇。

李子分布于游仙区西部乡镇。

竹林以慈竹为主,则主要分布于农村居民房前屋后,形成“林盘”。

2001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引进了麻竹、撑绿3号杂交竹新品种在全区丘区乡镇广泛种植。

“四旁”树主要分布在田边地坎,溪沟河流两岸,房前屋后及公路两旁,多为乡土树种,品种较多。

游仙区的地理位置、气候、土壤等条件均能满足多种植物生长,尤其适合营造巨桉、臭椿、杂交竹等速生树种。

全区珍稀植物种类较少,水杉、苏铁、银杏等树种数量小,未成规模发展。

游仙区辖游仙经济开发区和经济试验区2个综合经济开发园区,24个乡镇、1个省级街道办事处,2个县级街道办事处,233个行政村、43个社区居委会,土地总面积1016.60km2。

至2012年底,全区总人口54.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4.9万人,非农业人口19.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84‰,人口密度为534人/km2。

农业人口34.9万人中,农村劳动力24.4万人。

据《游仙统计年鉴(2013)》实现GDP134.66亿元,比上年增加13.4%。

其中第一产业22.41亿元,第二产业72.82亿元,第三产业39.43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751元,比上年增加295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931元,比上年增加1100元。

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99亿元,其中林业产值8058万元,增长4.6%。

游仙区交通便利,境内有宝成(宝鸡——成都)铁路、绵广(绵阳——广元)高速公路、绵遂(绵阳——遂宁)高速公路、国道108线绵梓段(绵阳—梓潼)公路和省道205线绵盐段(绵阳—盐亭)公路等重要交通网络。

2011年末,境内有铁路里程10km,公路总里程1797km。

水泥路面村通公路比例达45.6%。

全年公路客运周转量3.41亿人·km,公路货运周转量2.60亿t·km。

游仙区土地总面积101659.78hm2(不含其它县的飞地),其中林地25288.00hm2,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24.88%;非林地76371.78hm2,占75.12%。

林地25288.00hm2中,按地类分:

有林地24900.10hm2,占林地面积的98.46%;其他灌木林地161.40hm2,占林地面积的0.64%;未成林造林地226.50hm2,占林地面积的0.90%;按权属分:

国有912.01hm2,占林地面积的3.61%;集体24375.99hm2,占林地面积的96.39%;按森林类别分:

公益林5617.57hm2(其中国家级公益林5083.84hm2、省级公益林533.73hm2),占全区林地面积的22.21%;商品林19670.43hm2(其中重点商品林3143.48hm2、一般商品林16526.95hm2),占全区林地面积的77.79%。

游仙区现有活立木蓄积量123.49万立方米。

其中:

林分蓄积量116.67万立方米,占活立木总蓄积量的87.63%,散生木蓄积量0.06万立方米,占活立木总蓄积量的0.04%,四旁树蓄积量16.43万立方米,占活立木总蓄积量的12.33%。

全区有林地24900.10hm2中,用材林和经济林19285.91hm2,占77.45%;防护林5614.19hm2,占22.55%,充分体现了该区域森林的经济价值功能和生态防护功能。

集体所有的林地面积24375.99hm2,占全区林地面积的96.39%,零星国有、非林业单位国有林地面积912.01hm2,仅占全区林地面积的3.61%。

全区林地面积25288.00hm2,其起源均为人工,区域无天然林分布。

全区幼、中龄林22216.03hm2,占全区有林地24900.10hm2的89.22%,且大多数人工林已进入蓄积生长旺盛期,其后备资源充足,有利于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尽管游仙区各乡镇都有林地资源分布,但其分布极不均衡,平坝区分布较少,丘陵区分布较多。

针叶林21300.84hm2,占区域林地总面积的84.23%。

可见,该区针叶树种与阔叶树种比例失调,过多的针叶林会导致土壤酸性增加,土壤灰化程度增高,土壤肥力下降,不利于林分立地条件的改良。

该区现有林分中,大多是以柏木为主的针叶纯林;由于树种单一,其林分结构简单,不利于对环境空间的充分利用和对不良环境因子的抵抗。

依据1980年和2004年的普查结果以及近5年来对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统计分析。

全区共有虫害25种,病害17种,有害植物5种,鼠(兔)害1种,天敌6种,疑似天敌1种。

近年来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的主要有蜀柏毒蛾、松毛虫、天牛类及鼠(免)害等。

危害寄主达20余种。

游仙区近5年各类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为26万亩,其中:

属柏毒蛾病害20万亩,松类病害1.8万亩,其它病害2.2万亩;虫害1.3万亩;鼠(兔)害0.7万亩。

综合防治面积为15万亩,其中:

属柏毒蛾病害10万亩,松类病害1.8万亩,其它病害1.5万亩;虫害1.3万亩;鼠(兔)害0.6万亩。

投入资金230余万元。

全区无一起重大森林病虫灾害发生,为保护森林资源安全做出了显著成绩。

  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方面,我区一是加大宣传力度。

深入宣传《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知识的普及。

二是实行目标管理。

推行政府、执行部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双线”目标责任制,严格落实责任,严格考核。

三是完善组织机构。

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队伍和机构的建设,充实人员,稳定队伍。

四是加强预测预报工作。

建立完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网络,为准确预报及时防治提供了可靠保障。

调查技术要求:

调查相关技术标准严格按照《四川省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技术方案》执行。

一、外业调查:

(1)、线路调查

共设计林业有害生物调查线路17条,线路长度238.99公里,覆盖全区林区。

能满足全区各种林地和林分类型调查,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和可操作性。

调查线路位置、起止点及走向详见(附表1)和《游仙区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定点调查计划表》和《游仙区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定点调查计划表》。

调查频度:

结合游仙区气候特点和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种类、规律以及寄主植物来源,分为重点区域和一般区域调查。

每间隔30天调查一次,调查频度为每条调查线路不少于3——6次(详细设计见附表1)。

调查线路上点的确定:

根据调查线路长短和本地区地形地势现状,调查线路上调查点根据情况每间隔1公里布设1个点。

调查点确定后,一定要进入林区开展调查工作。

调查点调查中发现有历史上未记录的林业有害生物时,应设置标准地。

调查线路点上林业有害生物调查方法和标准地规格,根据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和发生的部位确定。

(2)、固定点调查

全区共设计固定调查点9个。

其中:

木材加工厂3个,苗圃地6个。

调查涉及木材及其制品、种实、果品、花卉、苗木的有害生物。

调查频度:

每间隔30天调查一次,调查频度为每个点8次。

(3)、标准地调查

对于我区未记录或未监测的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应设立标准地详细调查其发生面积、危害程度等;对于已知或已监测的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可用当年的测报数据,在本次普查中可不设立标准地调查。

(4)、调查线路和固定点以外新增林业有害生物调查

①信息获取

对历史资料未记载并在的新增林业有害生物信息获取有三种方法。

一是在普查过程中发现调查获取;二是着重对非本土树种的调查获取;三是通过我区监测人员或社会举报获取。

②调查方法

信息获取后,不管信息来源渠道如何,坚决做到随报随到及时核实调查的工作制度。

一旦确定该林业有害生物为当地新种时,应设立标准地或抽样进行详细调查,相关技术标准严格按照《四川省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技术方案》执行。

如新增林业有害生物已过或快过其生活史无法获取其完整的信息资料时,做好记录,派专人监测,来年及时开展补充调查完善信息资料和标本,并建立档案。

(5)、诱虫灯调查

我区规划调查马尾松毛虫、云南松毛虫、蜀柏毒蛾等病虫害。

(6)、引诱剂调查

我区引诱剂调查主要调查松褐天牛。

(7)、标本采集和影像拍摄

本次普查采集实物标本4套,数码标本1套。

采集方法、采集内容及相关技术要求严格按照《四川省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技术方案》执行。

所有外业调查数据和情况都要依据规定做好规范记录。

内业工作

(1)整理、核对、补充完善野外调查记录表。

(2)根据野外记录表编号,按上报数据要求整理数码标本,并存入电脑备份,避免丢失。

(3)将调查确定游仙区的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和发生危害等情况录入森林资源数据库,并制作分布电子地图。

(4)编制游仙区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报告(10本);编制游仙区以小班为单位的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分布、面积及危害程度一览表(10套);绘制游仙区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分布图(4套),编制游仙区林业有害生物名录及图100本。

(5)开展普查成果评审。

项目保障机制:

按照林业工程项目管理有关规定,实行“五制”管理。

(1)项目招标制。

在服务队伍采购中,严格按照《政府采购法》,实行政府集中采购,确保项目的正常实施。

(2)项目质量监督制。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坚持游仙林业局监理监督、纪检小组巡查、乡镇监督三级质量督导体系,对标本质量、样地质量、普查数据等项目质量等进行全过程跟踪监督,认真听取意见,及时反馈纠正。

(3)施工合同制。

服务队伍确定后,项目建设单位与服务队伍签订合同,项目实行合同制管理,确保项目按质量、按要求实施。

(4)竣工验收制。

项目完工后,服务单位申请验收,经项目建设部门初审合格后,申请项目主管单位验收。

验收合格,按合同约定移交成果资料,支付服务费用。

附:

《四川省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技术方案》

 

四川省林业有害生物普查

技术方案

 

四川省林业厅

二0一四年八月

四川省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技术方案

为全面掌握我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分布和危害的基本情况,丰富和完善我省各级林业有害生物数据库及标本室,开展重要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 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等有关规定、《国家林业局关于开展全国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工作的通知》(林造发[2014]36号)及《四川省林业厅关于开展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工作的通知》(川林发[2014]47号)要求,特制订本方案。

1普查范围

四川省范围内森林、荒漠和湿地三大生态系统的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观赏和四旁绿化树木以及花卉、苗木、种实、果品、木材及其制品的生产和经营场所等。

2普查对象和内容

2.1普查对象

可对林木、种苗等林业植物及其产品造成危害的所有病原微生物、有害昆虫、有害植物及鼠、兔、螨类等都列入普查范畴。

普查对象包括:

(1)国家林业局2013年第4号公告公布的《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和《全国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名单》,以及国家林业局2014年第6号公告新增列的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椰子织蛾和松树蜂(见附件1)。

(2)2003年以来全国有发生、危害记录的506种其它林业有害生物种类(见附件1),2003年以来从国(境)外或省级行政区外传入的林业有害生物新纪录种类。

(3)我省确定的林业有害生物补充检疫对象种类。

(4)我省确定的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及未记录但造成危害的种类。

2.2普查内容

(1)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包括亚种和株系)。

规范的中文名称和拉丁学名参见附件1,其中,病原微生物和有害昆虫的中文名称和拉丁学名分别参照《林业资源分类与代码林木病害》(GB/T15161—1994)和《森林植物害虫分类与代码》(GB/T15775—2011)。

(2)寄主植物(危害木材种类)。

寄主植物是指有害生物危害的植物种类(包括乔木、灌木、花卉等)。

寄主植物种类多于20种的,按照不同科、属,至少列出主要的20种。

危害木材种类是指危害的原木、板材、方材、木质包装材料、垫脚木和人造板等。

(3)危害部位。

危害部位是指寄主植物的干部、枝部、梢部、叶部、根部、种子、果实等。

(4)分布范围。

分布范围是指普查发现的林业有害生物种类的全部分布区域,包括发生危害区域以及未发生危害区域。

分布范围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

(5)发生区域。

发生区域是指普查发现的林业有害生物种类的发生危害区域。

发生区域以乡级行政区为单位。

(6)发生面积和成灾面积。

发生面积是指林业有害生物达到轻度及以上统计标准的面积;达到成灾标准的为成灾面积。

危害程度中的“轻、中、重”等级,根据《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成灾标准》(LY/T1681—2006)填写,没有列入该标准的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发生(危害)程度统计标准参见附件4,成灾情况根据《主要林业有害生物成灾标准》林造发[2012]26号)填写。

发生于经济林(果园)以及苗圃、花圃、温室及其他种苗繁育基地的,以寄主植物的实际种植面积计算;发生于其他林地的,以林业小班为单元计算。

(7)传入地和发现时间

对于14种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以及2003年以后发现的从国(境)外或本省级行政区外传入的林业有害生物,调查其发现时间、传入地、传入途径,以及对当地经济、生态、社会影响等。

3普查方法

普查采取地面人工调查,并辅以诱虫灯和引诱剂调查。

3.1踏查

踏查要涵盖普查范围的所有类型。

通过踏查确定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类、寄主植物、危害部位以及分布范围和面积。

踏查发现有林业有害生物分布的,依据踏查点类型或有害生物特点分别设置标准地调查、定向调查或场所调查等方式进行详查。

3.1.1地面人工踏查

3.1.1.1踏查时间

根据林业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踏查应选择在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盛期或症状显露期进行。

各地根据本地区林业有害生物寄主物候等自行确定具体时间。

3.1.1.2踏查频度

在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季节,重点区域每20天踏查一次,一般区域每30天踏查一次。

3.1.1.3踏查方法

踏查准备:

踏查前,有目的的访问或咨询当地林业技术员、护林员,查阅当地森防部门的有害生物发生档案,了解有害生物的种类、分布和发生情况,为踏查路线设计做好充分准备。

踏查路线:

以森林资源小班为踏查基本单元,根据当地历年有害生物发生情况,森林资源分布尤其是人工林种类分布情况,引种繁育基地及栽植基地分布情况,交通状况,森林植物及其产品加工流通情况,以及当地重点输变电线路、通讯线路及输油(气)管道建设等情况综合分析研究后,设计出符合当地森林资源和林业有害生物分布空间格局的踏查路线。

每条踏查路线发现的全部有害生物填入《踏查记录表》(附表1)。

3.2标准地调查

对于本地区未记录或未监测的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应设立标准地详细调查其发生面积、危害程度等;对于已知或已监测的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可用当年的测报数据,在本次普查中可不设立标准地调查。

标准地设置标准:

人工林标准地累计面积原则上不应少于有害生物寄主面积的3‰;天然林不少于0.2‰;种苗繁育基地不少于栽培面积(数量)的5%。

同一类型的标准地应尽可能有3次以上的重复。

检疫性有害生物设置标准参照《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调查总则》(GB/T23617—2009)。

每个标准地的调查结果填入《标准地调查记录表》(附表2)。

3.2.1林木病害调查

(1)叶部、枝梢、果实病害调查

每块标准地面积3亩左右,标准地内寄主植物至少30株,每块标准地随机调查30株以上。

以枝梢、叶片、果实为单位,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枝梢、叶片、果实,统计枝梢、叶片、果实的感病率。

(2)干部、根部病害调查

每块标准地面积3亩左右,标准地内寄主植物至少30株,每块标准地随机调查30株以上。

对于树木死亡或生长不良而地上部分又没有明显症状的,应挖开根部进行调查。

在标准地上,通常以植株为单位进行调查,统计健康、感病和死亡的植株数量,计算感病率。

林木病害的发生程度通常以百分率表示。

对于植株感病轻重差异较大的,用感病指数表示。

3.2.2林木害虫调查

(1)食叶、枝梢害虫调查

每块标准地面积3亩左右,标准地内寄主植物至少30株,在每块标准地内按对角线抽样法抽查30株以上,统计每株树上害虫数量,或目测叶部害虫危害树冠、枝梢的严重程度。

(2)蛀干害虫调查

每块标准地面积3亩左右,标准地内寄主植物至少30株,在每块标准地内按对角线抽样法抽查30株以上,统计每株树上害虫数量,或目测蛀干害虫危害树木的严重程度。

(3)种实害虫调查

种实害虫调查主要在种子园、母树林和其它采种林分进行。

通常750亩以下设1块标准地,750亩以上每增加150亩增设1块。

每块标准地面积为1亩,按对角线抽样法抽查5株以上,每样株在树冠上、中、下不同部位采种实10~100个,解剖调查被害率。

(4)地下害虫调查

地下害虫调查采用挖土坑法。

同一类型林地设1块标准地,面积3亩左右,每块标准地土坑总数不少于3个。

土坑大小一般为1米×1米(或0.5米×0.5米),深度到无害虫为止。

3.2.3林业有害植物调查

每块标准地面积3亩左右。

对于侵占林地的有害植物,调查其盖度;对于藤本攀援类有害植物,调查其盖度或受害株率。

3.2.4林业鼠(兔)害调查

(1)林木受害情况调查

按不同的立地条件按不同的立地条件、林型,选择被害株率超过3%的小班地块,设置标准地(面积为15亩)并沿对角线随机选取100株进行被害株数和死亡株数调查,计算受害率。

(2)鼠(兔)密度调查

害鼠(鼠兔):

地下害鼠密度调查一般采用土丘系数法或切洞堵洞法,地上类鼠密度调查一般采用百夹日调查法,具体参照《森林害鼠(鼠兔)监测预报办法(试行)》(造防函[2002]13号)。

害兔:

种群密度调查采用目测法(样带法)或丝套法,具体参照《林业兔害防治技术方案(试行)》(林造发[2006]38号)。

根据害鼠(兔)捕获率和林木受害情况统计害鼠(兔)发生程度,当两种统计方法的结果出现差异时,按“就高不就低”原则处理。

3.3诱虫灯调查

诱虫灯调查可以用来确定优势种类。

诱虫灯相关标准应符合《植物保护机械虫情测报灯》(GB/T24689.1—2009)和《植物保护机械频振式杀虫灯》(GB/T24689.2—2009)。

诱虫灯的布设、开灯时间以及诱捕时段和昆虫收集等具体方法参见《诱虫灯林间使用技术规范》(LY/T1915—2010)以及产品使用说明书,调查结果填入附表3。

3.4引诱剂调查

引诱剂调查可作为排查重大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是否传入的主要调查手段。

根据引诱剂引诱害虫的有效距离在林间挂放诱捕器(诱捕剂),并在引诱剂的有效期内进行诱捕害虫数量调查。

具体使用方法可参见相关标准以及产品使用说明书,调查结果填入附表3。

松毛虫、舞毒蛾、松褐天牛等种类可采用专用信息素引诱剂进行调查。

3.5生产和经营场所调查

适用于危害种实、果品、花卉、苗木、木材及其制品的生产和经营场所的有害生物调查。

3.5.1木材有害生物调查

对于木材及其制品的生产和经营场所,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样品。

抽样比例参照《林业主要有害生物调查总则》(LY/T2011—2012)。

发现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应全部调查。

调查结果填入《种实、果品、花卉、木材及其制品有害生物调查记录表》(附表4)。

3.5.2种实、果品、花卉有害生物调查

对于种实、果品、花卉的生产和经营场所(如种实库、果品库、花卉交易市场),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样品。

抽样数量为货物总量的0.5%~5.0%。

发现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应全部调查。

调查结果填入《种实、果品、花卉、木材及其制品有害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