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六年级语文复习建议.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31572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3.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六年级语文复习建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5六年级语文复习建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5六年级语文复习建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5六年级语文复习建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5六年级语文复习建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5六年级语文复习建议.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5六年级语文复习建议.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5六年级语文复习建议.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5六年级语文复习建议.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5六年级语文复习建议.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5六年级语文复习建议.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5六年级语文复习建议.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5六年级语文复习建议.docx

《5六年级语文复习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六年级语文复习建议.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5六年级语文复习建议.docx

5六年级语文复习建议

小学语文毕业复习建议

一、依“标”据“本”

依据课标要求,教材文本。

通过教材文本习得听说读写的能力。

而不仅仅是教教材。

二、完成市教研室六套试卷的检测,查缺补漏。

三、总复习从拼音、汉字、词语、句子、段篇、作文、标点、修辞、诗句积累、文学常识等方面分类复习

四、课内外阅读训练关注不同文体的表达的训练

1.记叙文(写人、记事、写景、状物):

(1)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三打白骨精》)

(2)记叙的顺序: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

这种写法可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卢沟桥的烽火》)

 倒叙(先写结果,再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

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钱学森》)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

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3)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4)描写角度: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5)记叙文中的描写

A.人物描写:

描写人物的方法:

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细节描写等,以此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B.景物描写:

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一般用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性格,起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

(6)小说情节四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7)小说三要素: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8)描写景物的角度:

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9)描写景物的方法:

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10)表现手法:

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11)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

(1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2.科普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麋鹿》)

(1)说明方法的作用:

A.打比方:

生动形象说明了——————增强了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B.举例子:

具体说明_____的特点,能够把抽象复杂的事物说得具体而通俗易懂,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C.作比较:

把____和______相互比较,突出强调了____的_____特点.

D.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E.下定义:

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或概念作规定性的说明,下定义能揭示事物的本质

(2)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

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

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更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议论文:

为了说明某个道理,是如何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

……

滕州教研网——“小学语文优质课总结2015.4”最后一页

体会文章的表达形式(四级指标)

六年级:

结合课文中心认识顺序、倒叙等叙述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结合课文中心体会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活动等人物描写的表达效果

结合课文中心体会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结合课文中心体会场面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结合课文中心体会常用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结合课文体会常用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及其表达效果

结合课文认识文章常用的命题方法

结合课文认识文章常见的开头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结合课文认识常用的结尾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结合课文认识几种常用的过渡方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结合课文认识几种常用的照应方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结合课文认识文章段落的划分,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附:

1.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或作用——建议结合课文中句子讲练)

(1)比喻: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填本体) 比作(填喻体),生动形象地写出(描绘或说明)了(本体)(怎样的特征或哪些内容),表达了对(本体)(怎样)的感情。

(2)拟人:

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事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描写(或说明)了(事物)(怎样)的情态(或样子、特点),突出了(表达的内容),表达了对(事物)(怎样)的感情。

(3)夸张:

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用形象化的语言,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突出了(事物)(怎样)的特点,表达了对(事物)(怎样)的感情。

(4)排比:

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有力地突出了(表达的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对偶:

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匀称,音律和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有音乐美。

(6)反复:

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强调了(表达的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7)设问:

运用设问的修辞方法,提出问题,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起下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8)反问:

运用反问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肯定(或否定)语气,强调了(表达的内容),表达了强烈的(什么样)的感情,令人深思,耐人寻味。

2.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

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

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

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④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

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

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

3.掌握几种重要表现手法的作用

如:

衬托(侧面烘托):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设置悬念:

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4.人称在文中的作用

第一人称:

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

便于情感交流,这样就好像与当事人面对面交谈,使得情感的表达更加强烈。

第三人称:

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5.了解文段或句子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的作用:

开头:

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后文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中间:

呼应前文,承上启下,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过渡句:

承上启下)

结尾:

照应开头;篇末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首尾呼应;回味无穷。

6.记叙文中议论句段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7.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8.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9.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10.划分段落(层次)及概括段意的方法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概括段意的方法

(1)摘句法

A找现成的总起句、总结句、中心句作段意;先概括后具体或先具体后概括的段落,用概括的一句作段意。

B摘过渡句过渡句有承接上文、引起下文的作用。

承上句是上段的段意,起下句为下一段的段意。

(2)串连法(串连层意、节意、关键词)

  该种方法适用于逻辑段中无重点段,各叙述层次地位相当时概括段意使用,往往可抓住一段中的几个要点,把它们串连起来。

(3)根据文章中心取主舍次法

归纳段意,一定要抓住每段的主要意思,选准角度,语言要明确、完整、简洁。

为了做到这点,可指导学生用“去旁枝,抓主干”的方法进行归纳。

(4)综合法

有的段落既没有中心句,各自然段的意思也没有主次之分,但都围绕一个共同的内容来写的。

遇到这种情况,便可指导学生采用综合概括法来概括段意。

如《给颜黎明的信》第一段分三层来写:

(1)不要只看一个人的信;

(2)不要只看文学书;(3)可以看世界旅行记和有益的电影。

这三层都是围绕怎样读书写的,所以段意可归纳为:

鲁迅谈怎样读书。

(5)缩句法

有些段落句子不多,但较长,可指导学生用缩句的方法来概括。

11.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12.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作用?

 

①人物线索:

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②物品线索:

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半截蜡烛》)

③感情线索:

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④事件线索:

中心事件

⑤时间线索

  作用:

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12.小学常用关联词

一、表示并列关系的

常用关联词语:

【一边……一边……;不是……而是……;既……又……】

1、粽子的外形很特别,(既)不是方的,(又)不是圆的。

2、我(不是)来休息的,(而是)来工作的。

3、小红(一边)唱歌,(一边)跳舞。

二、表示递进关系的

常用关联词语:

【不但……而且……;不仅……还……】

1、我们要想将来为祖国建设多做贡献,现在(不仅)要学习好,(还)要身体好。

2、对于早上迟到这件事,老师(不但)没有责备我,(而且)表扬了我。

三、表示选择关系的

常用关联词语:

【不是……就是……;要么……要么……;或者……或者……】

1、李刚爱好体育,每天早晨(不是)跑步,(就是)做操。

2、星期天,(要么)你到我家来玩,(要么)我到你家去玩?

3、这次会议,(或者)我去,(或者)她去,总之要去一个人。

四、表示转折关系的

常用关联词语:

【虽然……但是……;虽然……可是……】

1、他(虽然)个子不高,(但是)跑的速度很快。

2、花生的外表(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五、表示假使关系的

常用关联词语【如果……就……;即使……也……】

1、(如果)明天天气好,我们全家(就)去香山看红叶。

2、在旧社会,农民(即使)遇到风调雨顺的好年景,(也)过不上好日子。

六、表示条件关系的

常用关联词语:

【只有……才……;只要……就……;无论……都……;不管……总是……】

1、(无论)困难有多大,我们(都)能完成这项任务。

2、(只有)不怕困难的人,(才)能攀登科学高峰。

3、(不管)多难的活儿,一到小明的爸爸手里(总是)能化难为易。

4、(只要)认真读书,成绩(就)一定会进步。

七、表示因果关系的

常用关联词语:

【因为……所以……;既然……就……;之所以……是因为……】

1、(既然)你答应找玲玲去游泳,(就)应该准时去找她。

2、(因为)小明上课专心听讲,(所以)作业完成得又快又好。

老百姓(之所以)能过上这么好的生活,(是因为)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好。

八、表示取舍关系的

常用关联词语:

【宁可……也不……;与其……不如……】

1、(与其)考试前加班加点搞突击,(不如)平时刻苦学习。

2、革命先烈(宁可)牺牲自己,(也不)出卖党的机密。

13.小学生修改病句的类型及方法

修改病句是有方法可寻的,一般需掌握好“一读二找三改四检查”。

  一读,读通句子,弄清原句的本意。

本意是指原句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修改病句的前提是不能改变原句的本来意思,只有弄清句子的本意,才可能正确修改。

  二找,确定句子的病症。

要修改病句,先要找到句子的病证,确定病因。

一般我们可以根据所学过的几种病句的常见原因,帮助查找病症。

  三改,对证下药。

根据语句的病症及原因,经过认真思考,采用增、删、调、换等方法,动手把错的地方改正。

  四检查。

改完后还得重读一两遍,看看有毛病的地方是否都修改了,修改的是否恰当,是否保持了句子的愿意……

小学生修改病句的类型及方法

一、成分残缺:

句子里缺少了某些必要的成分,意思表达就不完整,不明确。

例如:

“为了班集体,做了很多好事。

”谁做了许多好事,不明确。

二、用词不当:

由于对词义理解不清,就容易在词义范围大小、褒贬等方面用得不当,特别是近义词,关联词用错,造成病句。

例如:

“他做事很冷静、武断。

”“武断”是贬义词,用得不当,应改为“果断”。

三、词语搭配不当:

在句子中某些词语在意义上不能相互搭配或者是搭配起来不合事理,违反了语言的习惯,造成了病句。

例如:

“在联欢会上,我们听到悦耳的歌声和优美的舞蹈。

”“听到”与“优美的舞蹈”显然不能搭配,应改为“在联欢会上,我们听到悦耳的歌声,看到优美的舞蹈。

四、词序颠倒:

在一般情况下,一句话里面的词序是固定的,词序变了,颠倒了位置,句子的意思就会发生变化,甚至造成病句。

例如:

“语文对我很感兴趣。

”“语文”和“我”的位置颠倒了,应改为“我对语文很感兴趣。

五、前后矛盾:

在同一个句子中,前后表达的意思自相矛盾,造成了语意不明。

例如:

“我估计他这道题目肯定做错了。

”前半句估计是不够肯定的意思,而后半句又肯定他错了,便出现了矛盾,到底情况如何呢?

使人不清楚。

可以改为“我估计他这道题做错了。

”或“我断定他这道题做错了。

六、重复罗嗦:

在句子中,所用的词语的意思重复了,显得罗嗦累赘。

例如:

“他兴冲冲地跑进教室,兴高采烈地宣布了明天去春游的好消息。

”句中“兴冲冲”和“兴高采烈”都是表示他很高兴的样子,可删去其中一个。

七、不合逻辑不合事理:

句子中某些词语概念不清,使用错误,或表达的意思不符合事理,也易造成病句。

例如:

“稻子成熟了,田野上一片碧绿,一派丰收的景象。

”稻子成熟时是一片金黄色,而本句中形容一片碧绿,不合事理。

八、概念不清:

指句子中词语的概念不清,属性不当,范围大小归属混乱。

如“万里长城、故宫博物院和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外游客向往的古迹。

”这里的“南京长江大桥”不属于“古迹”,归属概念不清,应改为“万里长城、故宫博物院是中外游客向往的古迹。

九、指代不明:

指句子中出现多个人或状物时,指代不明确,含混不清。

修改病句、作文的符号

13.词语的感情色彩(结合课文卢沟桥烽火复习)

14.各种标点的表达效果

冒号、分号、引号、省略号、破折号的作用

……

以上仅供教师参考,结合课内外阅读具体练习题实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