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31871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doc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doc

比例的意义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P40“比例的意义”。

学习目标:

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

2、了解比例和比的区别。

3、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4、探索国旗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目标认同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

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教师把学生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2、我们知道了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你们会求比值吗?

教师板书出下面几组比,让学生求出它们的比值。

12:

16

3/4:

1/8

4.5:

2.7

10:

6

学生求出各比的比值后,再提问:

你有什么发现?

(4.5:

2.7的比值和10:

6的比值相等。

教师说明:

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

(板书:

4.5:

2.7=10:

6)

[设计意图:

在学习比例之前,就强调了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为学习新知识提供了“最佳关系”和知识的“固定点”。

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1、学生观察课本情境图,激发爱国情操。

四幅情境图分别呈现的是什么情景?

天安门升国旗仪式

校园升旗仪式

教室场景

签约仪式

师:

四幅不同的场景,都有共同的标志——五星红旗,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这些国旗有大有小,你知道这些国旗的长和宽是多少吗?

2、板书国旗的长和宽,并提出问题。

天安门升国旗仪式:

长5米,宽10/3米。

校园升旗仪式:

长2.4米,宽1.6米。

教室场景:

长60厘米,宽40厘米。

签约仪式:

长15厘米,宽10厘米。

师:

这些国旗的大小不一,是不是国旗想做多大就做多大呢?

是不是这中间隐含着什么共同点呢?

师生交流,得出每面国旗的大小不一,但是它们的长和宽隐含着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

3、学生探索,发现问题。

师:

每面国旗的大小不一样,但是它的长和宽中却隐含着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

学生自主观察、计算,发现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

(1)比较学校操场上和教室里的国旗长与宽的比值。

2.4:

1.6=3/260:

40=3/2

2.4:

1.6=60:

40

(2)在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说明:

四面国旗的大小不同,但因为是按照一定的比制作的,它们的长与宽的比值是相等的。

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设计意图:

为学生提供四个实际情境图,创设这个情境有五方面的考虑:

一是使学生通过现实情境体会比例的应用;二是“四面国旗的大小不同,但因为是按照一定的比制作的,它们的长与宽的比值是相等”,由此引入比例意义的教学;三是依据四面国旗长与宽可以组成多个比例式,为比例意义的教学提供较多的资源;四是为以后学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做铺垫;五是有助于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注重了“数学化”和“生活化”的结合,使这节概念课不是对知识简单的复述和再现,恰恰是通过教师的“再创造”,为学生展现出了“活生生”的思维活动过程,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总结得出比例的意义。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概括出了较为简洁的数学概念,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参与课堂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

]

4、我们也学过不同的两个量也可以组成一个比,如:

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

列表如下:

时间(时)

2

5

路程(千米)

80

200

指名学生读题。

教师:

这道题涉及到时间和路程两个量的关系,我们用表格把它们表示出来。

表格的第一栏表示时间,单位“时”,第二栏表示路程,单位“千米”。

这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第二次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边问边填写表格。

“你能根据这个表,分别写出第一、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80:

2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200:

5

让学生算出这两个比的比值。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80:

2=40,200:

5=40。

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比的比值。

再提问:

你们发现了什么?

”(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这两个比相等。

教师说明:

因为这两个比相等,所以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组成比例。

(板书:

80:

2=200:

5)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设计意图:

应用上面的方法,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使学生由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

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用自己理解后的语言叙述比例意义,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

]

指着比例式,引导学生观察得知,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

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

5、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教师: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一个式子

两数相除

有两项

比例

一个等式

两个比相等

有四项

三、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做P33“做一做”。

让学生看书,不抄题,直接把能组成比例的两个比写在练习本上,教师边巡视边批改,对做得不对的,让他们说说是怎样做的,看看自己做得对不对。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一组题的练习,增强了新知识的清晰度与稳定性,有利于学生掌握比例的意义,层次清楚。

四、拓展迁移,升华新知

1、填空。

5:

2=80:

()

2:

7=():

5

1.2:

2.5=():

4

[设计意图:

此题有了数的形式的变化,兼备有意设难、激发挑战、活跃气氛的功效。

]

2、下面每组中的四个数能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能写几个就写几个)

(1)4,5,12和15

(2)2,3,4和6

[设计意图:

边讲边练逐步延伸了知识。

提出条件让学生自己组成比例,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同时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