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对知识的定义柏拉图的想法观点doc.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32436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柏拉图对知识的定义柏拉图的想法观点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柏拉图对知识的定义柏拉图的想法观点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柏拉图对知识的定义柏拉图的想法观点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柏拉图对知识的定义柏拉图的想法观点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柏拉图对知识的定义柏拉图的想法观点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柏拉图对知识的定义柏拉图的想法观点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柏拉图对知识的定义柏拉图的想法观点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柏拉图对知识的定义柏拉图的想法观点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柏拉图对知识的定义柏拉图的想法观点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柏拉图对知识的定义柏拉图的想法观点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柏拉图对知识的定义柏拉图的想法观点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柏拉图对知识的定义柏拉图的想法观点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柏拉图对知识的定义柏拉图的想法观点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柏拉图对知识的定义柏拉图的想法观点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柏拉图对知识的定义柏拉图的想法观点doc.docx

《柏拉图对知识的定义柏拉图的想法观点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柏拉图对知识的定义柏拉图的想法观点doc.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柏拉图对知识的定义柏拉图的想法观点doc.docx

柏拉图对知识的定义柏拉图的想法观点doc

柏拉图对知识的定义柏拉图的思想观点

 柏拉图对知识的定义

(1)知识是灵魂追随事物的运动。

柏拉图在《克拉底鲁篇》中考察了知识(episteme)的词源和含义。

对话中的苏格拉底说:

知识(episteme)这个词表示灵魂擅长追随事物的运动,既不超前,也不落后;而这个词应当被读作epeisteme,塞入一个字母e。

理智(synesis)以同样的方式可以被视为某种结论,这个词源于赞同、附合,就像知道(epistasthai)一样,意味着与事物性质相伴的灵魂的进步。

 他在另一处又说:

让我们回到知识这个词上来,观察它有多么晦涩,它表示的意思似乎是灵魂在事物面前止步而不是灵魂围绕事物转。

把灵魂视为认识的主体和知识的处所是希腊人的普遍看法。

苏格拉底认为,感觉只是流动变化的认识,不能得到确定的知识,只有常住的、绝对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只有通过与感觉相对的理智才能得到知识。

史家公认,《克拉底鲁篇》属于柏拉图的早期对话,对话中的思想反映了苏格拉底的知识观念。

概而言之,知识观念的形成是苏格拉底哲学的一个中心。

 

(2)美德即知识。

这也是苏格拉底的观点,但对柏拉图的知识观有重要影响。

在古希腊,知识即美德、无人故意为恶这些命题通常被人们承认,但各个学派对它们的解释不同。

《小希庇亚篇》中的苏格拉底论证说:

正义是灵魂的能力和知识,有能力和知识的灵魂总是比较正义,无知便无正义。

在苏格拉底看来,知识与美德同一,与无知对立,所以从根本上说,知识总是真的,而信念却有真有假,有对有错。

后来亚里士多德指出了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在伦理思想上的差别。

他说:

苏格拉底对美德这个题目讲得比较好,有进展,但他也是不成功的。

他惯于使美德成为知识,而这是不可能的。

因为所有知识都涉及理性,而理性只是灵魂中的理智部分。

在他看来所有美德都在于灵魂的理性部分,他遗弃了灵魂的非理性部分,因而也就遗弃了情感和性格。

所以他研究美德在这方面并不成功。

后来柏拉图将灵魂分为理性部分和非理性部分,并斌予各自相应合适的美德,他这样做是对的。

 (3)知识就是被捆绑在心灵(nous)中的真意见。

在(美诺篇》中,美德即知识这一观点由于假设法的引人导致一个悖论:

假定美德是知识,那么美德可教;但在实际中并不存在教美德的教师(因为连杰出的政治家都不能把他们的儿子教好),所以美德不可教,因此美德并不是知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柏拉图引入了正确的意见(orthedoxa)或真意见 (alethedoxa)这个概念。

人们常说只有知识才能为正确的行为提供好的指导,但在知行关系上,真意见和真知识一样有用。

那么二者的区别在哪里呢?

美诺说:

有知识的人总是能成功,而有真意见的人只能有时成功,有时失败。

 苏格拉底则说:

我可以说,正确的意见也一样。

正确的意见只要能够固定在原处不动,那么它是一样好东西,可以用它来做各种好事,可惜的是它们不会在一个地方呆很久。

它们会从人的心灵中逃走,所以不用理性(因果推理)来把它们捆住,它们就没有什么价值。

我亲爱的美诺,这个过程就是回忆,我们在前面已经对此表示同意了。

它们一旦被捆绑住,也就变成知识,成了稳定的东西。

这就是知识有时候比正确意见更有价值的原因。

有无捆绑是二者的区别。

可见,柏拉图在《美诺篇》中区分了正确的意见和知识,指出要将真意见变成知识必须运用理性,用因果推理之锁链将零星的意见联结在一起,进而认识它们的普遍的相。

由于 相的世界是全面的、系统的知识之网,只要掌握其中的一点,便可以用逻辑的演绎方法推论其他一切知识。

(4)知识就是回忆(anamnesis)。

苏格拉底在《美诺篇》中说他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是美德,于是美诺提出一个两难推理:

一个人既不能试着去发现他知道的东西,也不能试着去发现他不知道的东西。

他不会去寻找他知道的东西,因为他既然知道,就没有必要再去探索;他也不会去寻找他不知道的东西,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他甚至不知道自己该寻找什么。

为了克服这个哲学史上有名的 美诺悖论,柏拉图采用灵魂不死说,并做了许多论证,从而指出知识就是灵魂回忆的结果。

希腊文anamnesis这个词的前面部分ana有由下至上和上升的意思,mneme则有觉察、意识、记忆等意思。

柏拉图认为,灵魂本来就有某种知识,但后来忘记了,处于不被察觉的状态,要再将它回想起来,察觉它,也就等于重新发现它,这就是回忆。

提到灵魂回忆的对话有好几篇,但各篇中使用的回忆方法不一样。

《美诺篇》用的是数学逻辑推理式的回忆,《斐多篇》通过具体事物来回忆相的知识,《会饮篇》则诉诸于归纳性的认识,提出要从具体的杂多中综合出一个单一体,获得关于相 的知识。

(5)知识是灵魂认识过程中的某种特定状态或部分。

柏拉图在《国家篇》中将原来知识和意见的两分发展成为理性、理智、信念、猜测四个部分。

对话人苏格拉底说:

 我们假定灵魂相应于这四个部分有四种状态:

最高一部分是理性(noesis),第二部分是理智(dianoia),第三部分是信念(Pistis),最后一部分是借助图形来思考或猜测(eikasia)。

你可以考虑到它们的清晰程度和精确性,以及它们的对象分有真理和实在的程度,把它们按比例排列起来。

他又说:

 你仍旧可以满意地使用以前那些名称,把第一部分叫做知识,第二部分叫做理智,第三部分叫做信念,第四部分叫做猜测或想像。

还可以把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合起来称作意见,把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合起来称作理性。

意见所处理的是生成,而理性所处理的是本质,二者的关系可以这样表达:

理性与意见的关系就好像本质与生成的关系,知识与信念、理智与想像或猜测的关系就好像理性与意见的关系。

当理性围绕感性世界翱翔,而那运行着的相异的圈也把感觉的真实情况传达给整个灵魂时,意见和确定的信念也就产生了。

但若涉及的是理性事物,那平稳运转的 相同的圈也会做出宣告,此时获得的必然是理智与知识。

这个解释与他在《克拉底鲁篇》中对知识的起源的解释基本一致。

(6)知识就是感性知觉。

《泰阿泰德篇》是柏拉图对话中讨论知识最集中的一篇对话。

对话人泰阿泰德在苏格拉底的追问下提供了四个知识定义,但都受到苏格拉底的驳斥。

泰阿泰德说:

说某人知道某事就是说他觉察到他知道的事情,因此,就我现在的理解来说,知识无非就是感觉。

 这一知识定义的前提是普罗泰戈拉的 人是万物的尺度和赫拉克利特的变易学说。

而苏格拉底的反驳也是从批判这两种学说人手而最后予以否定的。

他认为,视觉、听觉、嗅觉等只是知觉,不能认识真理和实在,它们不是知识。

所以知觉和知识不同,知识是和感觉不同的某些东西 。

(7)知识就是真实的判断。

泰阿泰德在第一个定义遭到驳斥后又提出第二个定义:

 我不能说所有的判断都是知识,因为有虚假的判断;但也许真实的判断是知识。

然后就进入对虚假判断的讨论。

作判断在原文中是doxazein,是提出意见的意思,但由于接下去讨论的都是有关判断的问题,因此提出意见的意思就是下判断。

在希腊哲学用语中,知识与真理相对应,意见与虚假相对应。

《美诺篇》和《国家篇》已经讨论了知识与意见的区别、真意见是不是知识的问题,将意见定位于知识和无知之间。

到了《泰阿泰德篇》中,真意见是不是知识的问题重新提起。

柏拉图细致地分析了发生真假判断(意见)的各种可能情况,提出了蜡板说和鸟笼说对于产生各种真或假的思想做了解释。

但是为了能够明确区分真意见和知识,他仍旧否定了知识就是真判断的定义。

在对话中,苏格拉底说这是一个错误的进路,我们把知识撇在一边去寻找关于虚假判断的解释,这样做是错误的。

除非我们对知识的性质有一个满意的解释,否则我们就不能理解什么是虚假判断。

(8)知识就是真信念。

泰阿泰德无法回答什么是知识,又提不出新的解释来,只好说知识就是真正的信念。

相信真正的事物确实不会有错,结果也总是令人满意的。

这个定义与上面那个定义相联,因为提出真正的意见或做出真正的判断包含相信或 认为的意思。

苏格拉底再次否定了这个定义。

他说:

 你会发现有种职业完全证明了真正的信念不是知识。

 我们只要考虑一个反例,就可以驳倒这个定义。

假定一位陪审员对罪犯做出了正确的审判。

然而陪审员本人并没有亲眼看到罪犯作案,他只是根据证人的证词,亦即根据他人的言论,做出判断。

如果他们的判决是真的或正确的,那么这种判决是真意见,而不是知识。

如果真信念和知识是一回事,那么最优秀的陪审员决不会拥有正确的信念而没有知识。

而现在我们似乎得说,真信念和知识一定是不同的。

可见柏拉图仍旧想要区分真意见和知识,他本人并不认为知识就是真信念。

(9)知识就是真意见加上逻各斯(说明或解释)。

这是对话人泰阿泰德提出的第四个定义。

他说:

你说得对,苏格拉底,我听某人作过这种区别。

我已经把它给忘了,不过现在又想起来了。

他说,真实的信念加上解释(逻各斯)就是知识,不加解释的信念不属于知识的范围。

如果对一个事物无法作解释,那么该事物不是可知的,这个词是他的用法;如果能作解释,那么该事物是可知的。

苏格拉底的反驳针对解释(逻各斯)。

他指出解释有三种可能性:

第一是人将他想到的意见用语言表达出来,但这怎么就会使意见变成知识呢?

第二是列举对象的组成部分,但即使都列举完了,仍旧无法说有了关于对象的知识。

第三是列举对象的某些特征,但仍旧无法说有了关于对象的知识。

最后苏格拉底说:

我们的产婆技艺宣布所有这些产物都是未受精之卵,不值得养育。

 

 柏拉图的思想观点

唯心主义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

柏拉图指出:

世界由 理念世界 和现象世界所组成。

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

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任何一种哲学要能具有普遍性,必须包括一个关于自然和宇宙的学说在内。

柏拉图试图掌握有关个人和大自然永恒不变的真理,因此发展一种适合并从属于他的政治见解和神学见解的自然哲学。

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但是构成这些有形物质的形式或理念却是永恒不变的。

柏拉图指出,当我们说到马时,我们没有指任何一匹马,而是称任何一种马。

而 马的含义本身独立于各种马(有形的 ),它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因此是永恒的。

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于感官世界的马,却是流动的,会死亡,会腐烂。

这可以作为柏拉图的理念论 的一个初步的解说。

 我们对那些变换的、流动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认识,我们对它们只有意见或看法,我们唯一能够真正了解的,只有那些我们能够运用我们的理智来了解的形式或者理念。

因此,知识是固定的和肯定的,不可能有错误的知识。

但是意见是有可能错误的。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有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来解释理念论:

有一群囚犯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身体也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

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他们身后燃烧着一堆火。

在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间事物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群囚犯会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

最后,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

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

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

但是对于那些囚犯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

柏拉图利用这个故事来告诉我们,形式其实就是那阳光照耀下的实物,而我们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过是那白墙上的影子而已。

我们的大自然比起鲜明的理性世界来说,是黑暗而单调的。

不懂哲学的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而哲学家则在真理的阳光下看到外部事物。

但是另一方面,柏拉图把太阳比作正义和真理,强调我们所看见的阳光只是太阳的形式,而不是实质;正如真正的哲学道理、正义一样,是只可见其外在表现,而其实质是不可言说的。

柏拉图的《理想国》还向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的乌托邦的画面,柏拉图认为,国家应当由哲学家来统治。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公民划分为卫国者、士兵和普通人民三个阶级。

卫国者是少部分管理国家的精英。

他们可以被继承,但是其他阶级的优秀儿童也可以被培养成卫国者,而卫国者中的后代也有可能被降到普通人民的阶级。

卫国者的任务是监督法典的制定和执行情况。

为达到该目的柏拉图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

他的理想国要求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有其特殊功能,以满足社会的整体需要。

但是在这个国家中,女人和男人有着同样的权利,存在着完全的性平等。

政府可以在为了公众利益时撒谎。

每一个人应该去做自己分内的事而不应该打扰到别人。

在今天看来,柏拉图描绘的理想国是一个可怕的极权主义国家。

但是理想国其实是用正确的方式管理国家的科学家的观点,柏拉图本人并没有试图实现理想国中的国家机器。

柏拉图在《律法》(The Laws)则指出, 宪法国家是仅次于理想国的最好的国家。

他在该书中同样指出,妇女和男人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和训练。

 柏拉图企图使天文学成为数学的一个部门。

他认为:

天文学和几何学一样,可以靠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来研究,而不去管天上的星界。

柏拉图认为宇宙开头是没有区别的一片混沌(Thecosmositselfseemedto Platoto be forever titled towardchaos.)。

这片混沌的开辟是一个超自然的神的活动的结果。

依照柏拉图的说法,宇宙由混沌变得秩序井然,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造物主为世界制定了一个理性方案;关于这个方案付诸实施的机械过程,则是一种想当然的自然事件。

 柏拉图的宇宙观基本上是一种数学的宇宙观。

他设想宇宙开头有两种直角三角形,一种是正方形的一半,另一种是等边三角形的一半。

从这些三角形就合理地产生出四种正多面体,这就组成四种元素的微粒。

火微粒是正四面体,气微粒是正八面体,水微粒是正二十面体,土微粒是立方体。

第五种正多面体是由正五边形形成的十二面体,这是组成天上物质的第五种元素,叫做以太。

整个宇宙是一个圆球,因为圆球是对称和完善的,球面上的任何一点都是一样。

宇宙也是活的,运动的,有一个灵魂充溢全部空间。

宇宙的运动是一种环行运动,因为圆周运动是最完善的,不需要手或脚来推动。

四大元素中每一种元素在宇宙内的数量是这样的:

火对气的比例等于气对水的比例和水对土的比例。

万物都可以用一个数目来定名,这个数目就是表现它们所含元素的比例。

 政治思想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设计了一幅正义之邦的图景:

国家规模适中,以站在城中高处能将全国尽收眼底,国人彼此面识为度。

柏拉图认为国家起源于劳动分工,因而他将理想国中的公民分为治国者、武士、劳动者3个等级,分别代表智慧、勇敢和欲望3种品性。

治国者依靠自己的哲学智慧和道德力量统治国家;武士们辅助治国,用忠诚和勇敢保卫国家的安全;劳动者则为全国提供物质生活资料。

3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安其位。

在这样的国家中,治国者均是德高望重的哲学家,只有哲学家才能认识理念,具有完美的德行和高超的智慧,明了正义之所在,按理性的指引去公正地治理国家。

治国者和武士没有私产和家庭,因为私产和家庭是一切私心邪念的根源。

劳动者也绝不允许拥有奢华的物品。

理想国还很重视教育,因为国民素质与品德的优劣决定国家的好坏。

柏拉图甚至设想在建国之初就把所有10岁以上的人遣送出国,因为他们已受到旧文化的熏染,难以改变。

全体公民从儿童时代开始就要接受音乐、体育、数学到哲学的终身教育。

教育内容要经严格选择,荷马、赫西俄德的史诗以及悲剧诗人们的作品,一律不准传入国境,因为它们会毒害青年的心灵。

柏拉图自称这是第一等好的理想国,其他的政体都是这一理想政体的蜕变。

理想政体由于婚配的不善引起3个等级的混杂,导致争斗,军人政体(Timocracy)随之兴起。

军人政体中少数握有权势者聚敛财富形成寡头政体(Oligarchy)。

贫富矛盾的尖锐化导致民众的革命,产生民主政体(Democracy)。

民主政体发展到极端时又会被僭主政体(Tyranny)所取代。

 《政治家篇》约作于柏拉图后两次去叙拉古之间(公元前367~前361),这是他在叙拉古的政治实践受到挫折,思想发生变化的时期。

《政治家篇》主旨是讨论真政治家及政治的定义。

柏拉图在这篇对话中提出了政治中道、混合的概念;首次明确论述了法律的作用并以法律作为划分政体的标准。

他认为,真政治家(哲学王)无需用法律统治,但现实中真政治家极为罕见,即使有真政治家,法律也还有一定的作用。

因为政治不仅是一种艺术,亦是一门科学。

法律对于政治家,犹如教练和医生的训练方案和处方一样,法律虽然在理论上是荒谬的,在实践中却是必要的。

柏拉图在其最后的作品《法律篇》中进一步发挥了关于法律的作用的思想。

从理想出发,他推崇哲学王的统治,没有任何法律或条例比知识更有威力 从现实出发,他强调人类必须有法律并且遵守法律,否则他们的生活将如同最野蛮的兽类。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在12卷的《法律篇》中,设计了他的第二等好的城邦,包括地理环境、疆域大小、人口规模与来源、国家经济生活、阶级结构、政治制度、法律等细则。

由于指导思想的变化,第二等好的城邦与《理想国》中的正义之邦相比,在具体措施上有很大区别。

主要有:

政治制度由哲学王执政的贤人政体转为混合政体,以防止个人专权。

《理想国》主张统治者实行公产、公妻、公餐、公育制,《法律篇》则恢复了私有财产和家庭。

《理想国》中划分公民等级是依照其先天禀赋的优劣,而《法律篇》则是按照后天财产的多寡。

教育观

建立完整教育体系

 柏拉图还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的学前教育思想并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的人。

柏拉图中年开始从事教育研究活动。

他从理念先于物质而存在的哲学思想出发,在其教育体系中强调理性的锻炼。

他要求3~6岁的儿童都要受到保姆的监护,会集在村庄的神庙里,进行游戏、听故事和童话。

柏拉图认为这些都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7岁以后,儿童就要开始学习军人所需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包括读、写、算、骑马、投枪、射箭等等。

从20~30岁,那些对抽象思维表现特殊兴趣的学生就要继续深造,学习算术、几何、天文学与和声学等学科,以锻炼他的思考能力,使他开始探索宇宙的奥妙。

柏拉图指出了每门学科对于发展抽象思维的意义。

他主张未来的统治者在30岁以后,要进一步学习辩证法,以洞察理念世界。

经过5年后,他就可以成为统治国家的哲学王了。

唯心教学

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因此知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教学目的是为了恢复人的固有知识。

教学过程即是回忆理念的过程。

在教学中,柏拉图重视对普遍、一般的认识,特别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指出概念、真理是纯思维的产物。

同时他又指出学生是通过理念世界在现象世界的影子中才得以回忆起理念世界的,承认感觉在认识中的刺激作用。

他特别强调早期教育和环境对儿童的作用。

在幼年时期儿童所接触到的事物对他有着永久的影响,教学过程要通过具体事物的感性启发,引起学生的回忆,经过反省和思维,再现出灵魂中固有的理念知识。

就此而言,柏拉图的教学认识是一种先验论。

阶段施教

柏拉图的教学体系是金字塔形。

为了发展理性,他设立了全面而丰富的课程体系,他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依据,划分了几个年龄阶段,并分别授以不同的教学科目。

0-3岁的幼儿在育儿所里受到照顾。

3-6岁的儿童在游乐场内进行故事、游戏、唱歌等活动。

6岁以后,儿童进入初等学校接受初级课程。

在教学内容上,柏拉图接受了雅典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为儿童安排了简单的读、写、算、唱歌一系列活动,同时还十分重视体操等体育训练项目。

17-20岁的青年升入国立的 埃弗比接受军事教育,并结合军事需要学习文化科目,主要有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20-30岁,经过严格挑选,进行10年科学教育,着重发展青年的思维能力,继续学习 四科,懂得自然科学间的联系。

30岁以后,经过进一步挑选,学习5年,主要研究哲学等。

至此,形成了柏拉图相对完整的金字塔形的教学体系。

提出四科

根据其教学目的,柏氏吸收和发展了智者的 三艺及斯巴达的军事体育课程,也总结了雅典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其后便成了古希腊课程体系的主干和导源,支配了欧洲的中等与高等教育达1500年之久。

教学观点

每门学科均有其独特的功能,凡有所学,皆会促成性格的发展。

在17岁之前,广泛而全面的学科内容是为了培养公民的一般素养,而对于未来的哲学家来讲,前面所述的各门学科都是学习辩证法必不可少的知识准备。

文法和修辞是研究哲学的基础;算术是为了锻炼人的分析与思考能力:

学习几何、天文,对于航海、行军作战、观测气候、探索宇宙十分重要;学习音乐则是为了培养军人的勇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同时,他还很重视选择和净化各种教材,如语言、故事、神话、史诗等,使其符合道德要求,以促进儿童心智之发展。

就教学方法而言,柏拉图师承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把回忆已有知识的过程视为一种教学和启发的过程。

他反对用强制性手段灌输知识,提倡通过问答形式,提出问题,揭露矛盾,然后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判断,最后得出结论。

理性训练

理性训练是柏拉图教学思想的主要特色。

在教学过程中,柏拉图始终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最终目标的。

在《理想国》中,他多次使用了反思(reflection)和 沉思(contemplation)两词,认为关于理性的知识唯有凭借反思、沉思才能真正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

感觉的作用只限于现象的理解,并不能成为获得理念的工具。

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心思凝聚,学思结合,从一个理念到达另一个理念,并最终归结为理念。

教师要善于点悟、启发、诱导学生进入这种境界,使他们在苦思冥想后顿开茅塞,喜获理性之乐。

这与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柏拉图的教学思想几乎涉及到教学领域中的所有重要方法。

他第一个确定了心理学的基本划分,并使之与教学密切联系起来。

他继承并发展了斯巴达的依据年龄特征划分教学阶段的教学理论,在教学的具体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上则更多地总结与采用了雅典的经验,提出了全面、和谐发展的课程体系。

他十分注重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调探讨事物的本质,这些都给了后世教育家们以巨大的影响和启迪。

但是,柏拉图夸大了理性发展在教学中的意义。

他主张的通过回忆和沉思冥想以致知的教学过程,反映了其对掌握知识理解中的唯心主义倾向。

特别是他把理性绝对化、孤立化,使感觉和理性之间对立起来的思想,以致成了中世纪经院派教条主义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

他有一句名言:

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乃是双倍的无知。

 体育教育

在他的奴隶主教育学体系中,体育占有重要的地位。

柏拉图对妇女体育也很重视。

他认为:

做女孩的应该练习各种跳舞和角力;结婚以后,便要参加战斗演习、行营布阵和使用武器因为一旦当所有的军队出动去打敌人的时候,她们就能保卫儿童和城市(《柏拉图论教育》)。

在柏拉图的论述中,几乎涉及到当时体育的各个方面。

他认为,体育应包括教育手段和健康术。

他对当时雅典出现的竞技主义和竞技职业化倾向曾给予猛烈的抨击,同时也批评市民轻视体育的思想和态度。

他主张心身和谐发展,强调用体育锻炼身体,用音乐陶冶心灵。

柏拉图丰富的体育思想对后世体育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爱情观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有影响的人,而在他们两个人中间,柏拉图对于后代所起的影响尤其来得大。

 在欧洲,很早就有被我们中国人称之为精神恋爱 的柏拉图式的爱,这种爱认为肉体的结合是不纯洁的是肮脏的,认为爱情和情欲是互相对立的两种状态,因此,当一个人确实在爱着的时候,他完全不可能想到要在肉体上同他所爱的对象结合。

美国东西部社会学会主席、《美国家庭体制》一书的作者伊拉瑞斯(Irareiss)经研究后认为,柏拉图推崇的精神恋爱,实际上指的是同性之间的一种爱,也就是 同性恋。

古希腊人认为,同性恋的过程更多地是灵交、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