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33340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18.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2)观察学习具有直接学习不可比拟的优势。

班杜拉认为强化能够分为三种:

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7、简述加涅关于学习过程的基本观点。

P88加涅根据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了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即学习者将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的过程。

根据上述信息加工的流程

加涅进一步认为,学习包括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者头脑中的内部活动,与此相应,把学习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

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

8、简述奥苏泊尔关于新旧观念同化的三种方式。

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就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

原有观念与新观念之间有三种关系,因此原有观念一般经过三种方式对新观念加以同化,即类属学习、总括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类属学习:

又称下位学习,是把新观念归入原有观念的适当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其中原有观念是总观念,新学习的观念是从属观念。

总括学习:

又称上位学习,是指在若干已有的从属观念的基础归纳出一个总观念。

并列结合学习:

新观念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既非从属关系,也非总括关系,只是和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整个内容具有一般的联系。

9.简述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

二者有哪些区别?

P99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成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它包括事实、规则、发生的事件、个人的态度等。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为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

程序性知识也能够被称之为”技能”。

二者的区别是:

第一,陈述性知识是”是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的知识是”怎么做”的知识;

第二,陈述性知识是一种静态的知识,它的激活是输入信息的再现;

而程序性知识是一种动态的知识,它的激活是信息的变形和操作;

第三,陈述性知识激活的速度比较慢,是一个有意的过程,需要学习者对有关事实进行再认或再现;

而程序性知识激活的速度很快,是一种自动化了的信息变形的活动。

10.什么是原理?

原理学习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P119

例一规法与规一例法是原理学习的两种基本方式:

例——规法,指再教学中先呈现一

系列例证,让学生从例证中概括出原理。

规——例法,指先呈现要学习的规则,然后用例证来说明规则。

11.促进概念学习有哪些条件P115

(1)、提供概念范例,

(2)、利用概念之间的联系构图,(3)、消除错误概念

(4)、在实践中运用概念

12.简述模式识别程序和动作步骤程序的学习过程P127-130

模式识别学习就是指学会对特定的内部或外部刺激模式进行辨别和判断。

模式识别的主

要任务是学会把握产生式的条件项,这一任务一般经过概括化和分化来完成。

动作步骤的学习是指学会顺利执行完成一项活动的一系列操作步骤。

动作步骤首先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来习得,然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转变成程序性知识,经历了两个阶段:

程序化和程序合成。

13、什么是自我调节学习?

自我调节学习的模式有哪些?

P157P158-159自我调节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效果、达到学习目标,主动地运用与调控元认知、动机与行为的过程。

它强调学习者能够积极激励自己拥有与调用适当的学习策略进行学习。

自我调节学习是一个循环过程,包括自我评价与监控、目标设置与策略计划、策略执行与监控(意志控制)及策略结果的监控。

14、专家和新手在解决问题能力上有何不同之处?

P222专家和新手在解决问题时存在的差别主要有:

(1)与新手相比,专家解决自己专业领域内的问题时较为出众,在不熟悉的领域,专家一般并不比新手好。

(2)在解决问题时专家以较大的意义单元即组块加工信息。

(3)专家的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容量比新手大。

(4)专家问题解决比新手快。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某一领域内,专家由于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因而执行一些基本的技能时会比新手快。

二是专家有时采用直觉推理的方式迅速解决问题。

(5)问题解决过程中,专家比新手花更多的时间来表征问题。

(6)专家比新手在更深层水平上表征问题。

(7)专家比新手具有更好的自我监控能力。

15、加涅培林人为智力技能形成分为哪几个阶段?

P145-146

加里培林认为智力技能的形成分为五个阶段:

(1).活动的定向阶段。

(2).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3).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

(4).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

(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16、如何培养动作技能?

P139-143

动作技能的培养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1)了解动作技能形成的特征。

(2)理解任务的性质和情境。

(3)示范与讲解。

(4).练习与反馈。

17.学生元认知发展有哪些特点

答:

第一:

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第二:

从她控到自控,第三:

从不自觉到自觉再到自动化,第四:

从局部到整体。

18.什么是产生式?

产生式迁移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产生式就是有关条件和行动的规则,简称C—A规则。

基本观点:

前后两项学习任务产生迁移的原因是两项任务之间产生式的重叠,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

两项任务之间的迁移,是随其共有的产生式的多少而变化的。

19、简述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

(1)科学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材内容(3)确立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4)有效设计教学程序(5)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6)注意启发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概括(7)教学中多应用比较的方法(8)灵活地运用变式进行教学(9)重视学习策略于学习方法教学

20.简要说明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问题解决是指由问题引发,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认知策略去解决疑难的过程。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问题情境,问题表征,知识经验,认知策略,心理定势,功能固着,酝酿效应,原型启发,情绪和动机状态。

外部强化可激发人的外来动机,影响人的行为。

运用外部强化影响人的形式有多种,依随于是否做出某个反应进行正强化或负强化被称之为强化训练,它能够分为以下四种形式:

奖赏训练;

取消训练;

惩罚训练;

回避训练。

在运用上述强化训练的方式来激发动机时,人们经常根据实际情况将各种形式结合在一起使用。

22、什么是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P256成就动机指个体为达到某一有价值的社会目标的内部动力。

成就动机促使人产生成就行为,追求在某一社会条件人们认为重要的社会目标。

人在追求成就时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不畏困难、达到目标的追求成功倾向,一种是害怕失败、避免屈辱的回避失败的倾向。

能够据此把人区分为成就动机水平高低不同的两类人,成就动机水平高的人追求成功的倾向大于回避失败的倾向,成就动机低的人追求成功的倾向小于回避失败的倾向。

成就动机水平不同的人在完成任务和选择目标上有不同的行为表现。

成就动机高的人在完成任务上追求成功的倾向强,在选择目标时选择难度适中的目标和课题。

成就动机低的人在完成任务上防止失败的倾向强,在选择目标时选择容易的或困难的目标和课题。

23.如何消除学生的习得性无力感?

消除学生的习得性无力感:

(1)消除学校中的”不可控状况”

(2)防止学生产生”结果不可控”的认知(3)培养意志,增强免疫力

24、根据班杜拉的理论,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有何影响?

P262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有多方面的影响:

(1).影响活动的选择。

(2).影响

努力的程度和坚持性,决定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3).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4).影响完成学习任务。

25、皮亚杰和科(柯)尔伯格认为道德动机在道德品质形成中有哪些作用?

P286认知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和柯尔伯格。

这一学派强调道德动机在道德品质形成中的作用,其基本观点为:

第一,道德品质的发展与人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水平密切关联;

第二,道德品质的形成取决于道德动机、道德判断和道德知识;

第三,要根据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规律去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

道德动机是道德品质的深层心理结构,它决定了道德品质的性质,也制约着道德行为方式的方向和水平,道德行为方式是道德品质的表层心理结构,是道德品质的外部表现,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

一定的道德动机与一定的道德行为方式之间建立起比较稳固的联系,这就是道德品质的形成。

26、什么是品德?

品德形成的心理实质是什么?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

是指个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是稳定的道德行为需要与为满足这种需要而掌握的稳定行为方式的统一体。

27、简述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规律。

P289

经过大量的研究,皮亚杰概括出一条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总的规律:

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是由她律向自律过渡的过程。

她律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

自律指儿童根据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进行道德判断。

根据皮亚杰的看法,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使儿童达到自律,使她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

28、教学设计由哪些基本问题组成P309

由三个基本问题组成:

首先是”我要去哪里?

”即教学目标的制定,其次是”我如何去那里?

”即包括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介的选择

等;

再次是”我怎么判断我已达到了那里?

”即教学评价与监控。

29、什么是能力倾向与教学的相互作用,它给教育的启示有哪些?

P322

能力倾向与教学的相互作用是指学生的能力倾向不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教学措施也不相同,即只有符合学生能力倾向的教学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启示:

第一,没有适合所有学生的万能的最佳教学法;

第二,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的能力倾向上的个别差异,选择最适合学生能力倾向特点的教学方法进行因材施教;

第三,对于能力倾向水平较低的学生,教师应对她们进行预先训练,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策略等方面对她们加以指导,提供给她们必要的先备知识,从而提高她们的能力倾向水平。

30、教师工作都有哪些特点?

P368

(1)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2)劳动的内容决定了教师

工作的多面性(3)劳动的方式决定了教师工作具有个体性与集体性相结合的特点(4)劳动的质量决定了教师工作的自觉性和创造性(5)劳动的效果决定了教师工作的延时性

31、简述教师应具备哪些心理品质,及这些心理品质对教育、教学工作的作用。

P374答:

(1)合作及民主的态度

(2)仁慈、体谅(3)有忍耐心(4)兴趣广泛(5)和蔼可亲(6)公正无私(7)有幽默感(8)言行稳定一致(9)有兴趣研究学生问题(10)处事有伸缩性(11)了解学生、给予鼓励(12)精通教学技术作用:

1、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

2、会间接影响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3、是学生人格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二、案例分析题(10分)

案例一:

P74王老师的这种做法能够用斯金纳的儿童行为强化控制理论来解释。

她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

能够经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

斯金纳提出外界的强化作用是塑造儿童行为的基础。

只要了解强化效应,操纵好强化技术,及时有效地施加强化,就能控制行为反应,并随意塑造出一种教育者所期望的儿童行为。

王老师在教学中正是运用了强化控制理论,爱玩而不睡午觉是儿童的不良行为,王老师以”玩”来奖励自睡上午觉的孩子,这是一种积极强化的方式,所谓积极强化是由于某一刺激的加入增进了某一操作反应发生概率的作用,这种作用是经常的。

后来,孩子们为了能够玩都乐意睡午觉。

案例二:

李老师的这种做法能够用斯金纳的儿童行为强化控制理论来解释。

她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

能够经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

斯金纳提出外界的强化作用是塑造儿童行为的基础。

只要了解强化效应,操纵好强化技术,及时有效地施加强化,就能控制行为反应,并随意塑造出一种教育者所期望的儿童行为。

李老师在教学中正是运用了强化控制理论,作业潦草是儿童不良行为,对于一次作业工整就加盖一个小红花,连续3次小红花,就加盖一个”一级棒”的大印章,连续2次”一级棒”就奖励小卡通画并上光荣榜,这是一种积极强化的方式,所谓积极强化是由于某一刺激的加入增进了某一操作反应发生概率的作用,这种作用是经常的。

李老师的这种连续的强化刺激,矫正原有的作业潦草的习惯,不断地向好的方向发展上,而是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把精力集中在简化学生在利用资源时必须经历的实际步骤上。

在本案例中,王老师进行的教学实际是学习策略的教学。

学习策略教学是指系统地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途径、和策略,使学生最终学会学习的教学活动。

学习策略教学中的策略并

般性的方法。

这种方法教学要遵循

不是指向某种具体的方法或要求,而是一种抽象性、以下几个基本要求:

第一,学习策略教学是一种分析教学任务和为特定情境设定恰当策略的问题解决形式;

第二,学习策略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习风格和特点为基础;

第三,学习策略教学要以学生掌握一些具体的技能知识和技巧为基础;

第四,在大多数教学情境中,学习策略一般是为创造性教学目标服务的,而不是为知识性目标服务。

王老师,从理论上重复全面地讲述各种学习方法,并对学习方法讲座的学习进行理论考试,就违背了上述的基本要求,学生虽然从理论上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但不会将这些学习策略运用到各门学科的学习中去,反而影响了其它学科的学习。

因此,教师在进行学习策略教学的专门训练时要注意:

第一,明确地告诉学生如何使用具体方法并做出示范;

第二,强调学生自己来管理策略学习,但教师要告诉学生何时及如何检查自己的策略使用效果;

第三,提供充分的时间;

第四,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策略教学实践并及时调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具体途径能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尝试监控和教师亲自指导来实施,按步骤有重点地将学习策略教学落实到每一节课当中。

案例三:

P259

诊断:

李小辉由于上初中以来在学习上的多次失败,陷入了习得性无助感的境地,而且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分析:

习得性无助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

造成李小辉这种状况的原因,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她自身的因素。

她将自己的失败进行了错误的内部归因。

内部归因是指人把失败归因于能力、性格等自身因素,认为只是自己不能控制行为结果,因而出现个人的无力感。

第二,外部原因。

首先,学校、家庭在教育过程中过分重视考试、分数、竞赛、名次等外部强化手段去激励学生学习,而严重忽视对学生内在动机的培养和调动,因此,一次偶然的成绩不好就使得李小辉感觉自己各个方面都很差,进而对自己丧失信心。

其次,数学老师在教育方式上的严重失误,也使她彻底丧失了自尊和自信,更加重了该生的无助感。

对策:

①采用各种措施培养她的内在动机,例如,利用她的爱好看报纸、爱玩电脑、爱玩篮球、喜欢数学等特点,巧妙实现动机迁移;

②采用各种措施,消除她在学习上的无力感,增强她的学业自我效能感。

案例四:

此案例能够从道德品质的形成上来分析。

张明作为一个中学学生,身体健康,但喜欢打架,打完后知道不对,但改不了,说明从品德心理结构的四个要素,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上来说,她没有达到统一。

张明在对打架这个行为上,从道德认识上她能体会到打架不对,说明她能辨别行为的是非好坏善恶,但在道德情感上来说,她有所欠缺,没有从心理上体验到打架这个行为带来厌恶感,相反可能她从打架上体会到了某种快感,导致她屡教不改,因此使得她知情意行不能统一。

老师和家长可能也只是从道德认知上对张明进行批评教育,没有从道德情感上予以感悟,因此虽然有所成效,但不能使张明改掉坏毛病。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道德品质由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构成,它们相互制约、相互联系,但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居于核心地位。

只有当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成为稳定的、经常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它们就构成了道德动机,从而形成人的稳定的道德行为方式。

对张明的教育因从情感入手,使她从心理上体会到打架的不对,对打架的行为产生厌恶感。

道德情感是个人道德行为的内部驱动力之一,当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成为经常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就成为道德动机,才能导致道德行为的产生

三、论述题(每题10分,共50分)

1、试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朱智贤是中国最系统研究儿童心理学的专家,被誉为”中国科学儿童心理学之父”。

她强调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出发,用系统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整体发展。

这个整体包括两个部分和四个方面:

两个部分是指儿童发展的认知过程和个性品质;

四个方面是指心理发展和社会和教育条件、生物性成熟、动作和活动的发展、语言的发展。

她承认先天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不论是遗传素质还是生理成熟,她们都是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为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而环境和教育则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决定着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内容。

但环境和教育的关系决不像行为主义所说的那样机械的决定心理的发展,而是经过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而起作用的。

所谓内部矛盾是指,在儿童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其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它才是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

关于教育和发展的问题,朱智贤认为,心理发展并不是由外因机械决定的,也不是由内因孤立决定的,而是由适合于内因的一定的外因决定的,也就是说,心理发展主要是由适合于她们心理内因的那些教育条件来决定的。

她强调,教育在个体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这种作用的发挥又依赖于教育要求的标准。

即只有那种高于原有水平,经过她们主体努力后又能达到的,才是最适合的要求。

2.联系教学实际,试论述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进行教学P60

认知方式,是指人们在认知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

认知方式有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冲动型和沉思型、具体型和抽象型。

场依存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外部的线索为依据,行为常以社会标准为定向,社会敏感性强,爱好社会活动,适合于强调”社会敏感性”的教学方法,如善于听老师讲解,喜欢与别人讨论。

场独立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自己的内部线索为依据,不易受影响和干扰,倾向独立判断。

行为常是非社会定向的,社会敏感性差,不善于社交,喜欢独处,不适合”社会敏感性”的教学方法,更喜欢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学习。

冲动型的学生在解决认知任务时,急于给出问题的答案,不习惯进行全面思考,认知问题速度快,错误率高。

这类学生在运用低层次事实性信息的问题解决中占优势。

沉思型的学生在解决认知任务时,总是谨慎全面检查各种假设,确认无问题后给出问题的答案。

认知问题速度慢,错误率低。

这类学生在解决高层次性问题中占优势。

具体型儿童在进行信息加工时,善于比较深入地分析某一具体观点或情境,但必须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否则容易造成对问题的偏见。

这类儿童在结构化教学方法(演绎法,讲解法)之下,成绩会更好。

抽象型儿童在对事物进行认知时,能够看到问题的众多方面,能够避免刻板印象,能够进行抽象程度较高的思考。

这类儿童在非结构化教学方法(归纳法,发现法)之下表现会更好。

3、论述桑代克关于规律的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P72桑代克的联结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