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项训练题答案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33471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项训练题答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项训练题答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项训练题答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项训练题答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项训练题答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项训练题答案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项训练题答案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项训练题答案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项训练题答案1.docx

《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项训练题答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项训练题答案1.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项训练题答案1.docx

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项训练题答案1

2021-2022年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项训练题答案1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他是个普通的石匠,那天,接到一桩大买卖。

邻村的财主要用汉白玉为去世的母亲雕座真人像,放在园子里,天天看着。

第一次听到消息时,他不敢相信这样的好运会落在自己身上。

一个石匠能雕刻玉石,应该说身价上了一个台阶。

他知道这是一次机会,如果真的完成了这座人像,那么他就可以在石像上刻上自己的名字。

那时,他就是石匠行当里数一数二的人物了,再也不会雕那些石碑石人石马,摆在自家门前,等人来收购,然后送到墓地,过着清贫的日子。

因为那时,他应该是位大师了。

他认真地做着准备工作。

先将所有的工具磨了一遍,然后将自己关了三天三夜,只看财主母亲的一幅画像,那画像似乎是女人年轻时候的,看上去很漂亮。

石匠将那女人的相貌记在了心里。

当他做好一切准备工作,来到财主家,第一眼看见那块汉白玉的时候,就已经按人体的比例位置,将那块漂亮的汉白玉给划分了,包括他的名字刻在哪里。

他给自己的名字找了三个地方,一是在人像裙子的下摆处,二是在人像的袖口处,还有就是在人像的背后。

石匠构思好了便开始干活。

一个月过去,人像完成了。

财主来看的时候叫了起来:

“你这刻的不是我母亲!

”石匠找出财主母亲的画像,对比着看了起来。

看着看着也觉出不像,但他没说,只是拿着画像给财主看。

可财主却不看画像,冲着石匠说:

“你现在雕的只是像我母亲,而不是我母亲。

如果你只能做成跟这幅画一样,那我要你来雕什么?

我有这幅画就行了。

”说着,财主指着人像的袖口处说:

“这是什么?

你的名字?

这画上有吗?

我跟你说,你要雕得不好,这汉白玉的钱你出!

”说完扬长而去。

石匠傻了眼,他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局。

没赚到钱还要赔钱,要是传出去,在这个行当里就没法混了。

石匠坐在人像前,目光呆呆地看着他亲手雕出来的人像,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时间一点点过去了,月光洒落在人像上,映衬出汉白玉的洁白。

石匠透过月光看见汉白玉发散出一片金光,在那金光里他看见了离世多年的母亲,正满含愁苦却不失慈祥地看着他。

石匠,多年没看见母亲了,他想起母亲带给他的温暖,以及在他年少时母亲给他的关爱。

这个时候,他突然想扑进母亲的怀里,再一次感受母亲给他的爱。

他扑了上去,摸到的却是冰冷的石头,石匠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

石匠又在雕刻那座人像了,一个月过去了,没有完工。

两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完工。

财主派人来看了几次,回去报告说还没有完工。

整整十个月,石匠每天对着汉白玉慢慢地雕刻着,汉白玉是越来越鲜活,而石匠却是日渐消瘦。

十个月后,财主再次看见人像的时候,一下子跪倒在人像前,失声痛哭起来。

跟来的家丁们也一下子肃然起敬,眼前的人像就是他们当年的老夫人。

一个管家模样的人绕着人像转了几圈后,轻轻地走到石匠面前说:

“你还没刻上你的名字。

石匠看了看天空,淡淡地说:

“这么洁白的人像上为什么要刻我的名字?

”说完,他停了一会儿,似乎在思考什么,然后对那个人说:

“我好像忘了我的名字,你能告诉我吗?

那人一下子弯下了腰,轻声地说:

“你的名字叫大师。

(选自《天池小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本文以“大师”为线索,讲述了一个石匠一开始想当大师,却险些身败名裂,后来不想当大师,甚至忘了自己叫什么名字却反倒成了大师的故事。

B.“你现在雕的只是像我母亲,而不是我母亲。

”这句话很有深意,表现了关于“艺术真实”的问题,说明财主是懂艺术的,他不满意石匠的作品。

C.在雕像上刻工匠的名字是中国人的传统,财主不准石匠在雕像上刻名字,还威胁石匠要他出汉白玉石料钱,体现了财主的蛮不讲理,强横霸道。

D.困境中石匠想到自己的母亲,带着对母亲的深情投入到雕刻中去,使一尊冰冷的汉白玉石升华为形神兼备的艺术作品,得到了财主的认可。

E.小说语言平实质朴,又富有感染力,简单的故事里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结尾处石匠说“我好像忘了我的名字”,一语双关,耐人寻味。

解析 A项,本文以“为财主母亲雕像”为线索,小说中间大量情节并没有围绕“大师”展开。

B项,“说明财主是懂艺术的”有误,财主未必懂艺术,也许只是直觉。

C项,“体现了财主的强横霸道”不当,财主也不是因为石匠刻上了名字而威胁,其实是财主对雕像不满。

答案 DE

2.小说中写石匠在构思雕像时,还设想了自己的“名字刻在哪里”,并且很具体。

这一细节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展现人物心理。

表现石匠急切地想抓住这个机会来证明自己技艺高超,成为同行中数一数二的人,并改变自己贫穷的生活状况;

②为下文财主斥责他刻了自己的名字,管家提醒他没刻自己的名字等情节做了铺垫;

③与下文写石匠用心投入感情创作达到淡泊名利、胸中无我的状态形成对比,从而表现人物,深化主题。

★3.小说塑造石匠这个人物形象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心理描写。

如:

最初石匠听到消息后畅想好运落到自己身上,体现了石匠的名利之心;他面对石像陷入沉思,完成了艺术的超越等。

②细节描写。

构思雕像时,给自己的名字找了三个地方,体现石匠的名利心很重。

③神态描写。

十个月石匠每天雕刻着,日渐消瘦,突出了石匠倾情雕刻的投入和忘我。

④语言描写。

石匠淡淡地说“这么洁白的人像上为什么要刻上我的名字?

”“我好像忘了我的名字”,突出了石匠淡泊名利、投入忘我的品格。

⑤动作描写。

石匠坐在人像前,呆呆地看着亲手雕刻的人像,扑到人像上等动作写出了石匠陷入困境的愁苦,表现了他对母亲的深厚的感情。

4.小说中普通石匠成为大师的经历启示我们成为大师需要具备一些条件,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成为大师需要耐得寂寞。

一开始石匠急功近利,一个月就完成了作品,结果雕出的作品得不到认可;后来他静下心来,历时十个月终于雕出精品。

②成为大师需要专心于艺术,排除功利之心的干扰。

一开始石匠的心思全在扬名获利上,结果作品很失败;后来他倾心于艺术创作,连名字都忘了,终于创作出大师级的作品。

③成为大师需要有对艺术的透彻理解。

一开始石匠拿着女人的画像,力求雕像与画像的形似,结果“雕的只是像我母亲,而不是我母亲”;一番深刻的思考后他终于悟到艺术创作的真谛:

神似才是作品的灵魂。

④成为艺术大师需要情感的投入。

一开始石匠是在做生意,作品中缺少感情的投入,就不动人;后来是将自己对母亲的思念融注到作品之中,所以作品让人流泪。

板块二 考点综合练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桌 布

[德国]理查德·包曼

一个年轻的牧师被派到一个老教堂工作。

这个教堂曾是城里最富有地区的最宏伟的建筑,但是如今这一地区衰败了,教堂也变得破败不堪。

不过牧师和他妻子看见了这个教堂还是很兴奋,他们相信自己能使它恢复往昔的辉煌。

夫妻俩立即开始粉刷墙壁,修理设施,努力使它恢复原貌。

他们的目标是要让这个老教堂在圣诞节前呈现出最佳面貌。

可是就在圣诞节前两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这个地区。

倾盆大雨积了足有一英寸的水。

老教堂的屋顶开始漏水,漏水的部位就在祭坛后面,灰泥像海绵似的吸了许多水,一块块往下掉,墙上空出个大洞。

牧师夫妇望着毁坏了的墙,感到非常沮丧。

显然不可能赶在圣诞节前把墙补好了,将近三个月的辛勤工作就这么付诸东流了。

第二天当牧师夫妇参加教会青年团举办的义卖会时,两人都很郁闷。

义卖会上有一件商品是块金色间着象牙色、绣着花边的旧桌布,几乎有15英尺。

牧师突发灵感,他以6.5美元的高价买下了这块桌布:

它可以挂在祭坛后面的墙上,遮住那个洞。

圣诞节的前一天,狂风怒吼,雪花纷飞。

当牧师打开教堂门时,看到一个上了年纪的女人站在附近的汽车站牌下,他知道汽车至少要半个小时后才会到,便请她进教堂来避避寒。

女人说她不住在附近,她来这儿是为了给这里一个颇有名望的家庭当家庭教师,她是个战争难民,英语不好,所以没有被录用。

她在教堂后排的座位上坐了下来,低着头开始祈祷。

当牧师往墙上挂布以遮住那不雅观的洞时,她没有注意他。

祈祷完毕,她抬起头,看见桌布,她朝祭坛冲了过去。

“它是我的!

”她惊叫道,“是我的宴会桌布!

她激动地把桌布的历史告诉了目瞪口呆的牧师,并且给他看桌布角上绣着的她的姓名缩写。

她和她丈夫过去住在奥地利维也纳,二战以前,他们因反对纳粹而被迫逃亡。

他们决定逃往瑞士,但是她丈夫说他们得分开来逃命,她先走。

后来她听说他死在一个集中营里。

牧师被她的故事感动了,坚持请她拿回桌布,她考虑了一会儿,然后说不必了,她不再需要它,而且它挂在祭坛后面很漂亮。

然后她说了声再见就离开了。

平安夜的礼拜仪式上,桌布在烛光下显得更加华丽了。

白色的蕾丝映着闪烁的烛光,令人炫目,蕾丝里织的金线像是黎明中耀眼的阳光。

参加礼拜的人纷纷称赞牧师的礼拜主持得好,教堂布置得漂亮。

一位老先生在桌布前徘徊了很久,他离开时对牧师说:

“真奇怪,许多年前我和妻子——愿上帝让她安息——有这样一块桌布。

她只在特别的场合里才会用它,不过我们那时候住在维也纳。

牧师听罢,尽量用平静的声音把那天下午来教堂的女人的故事告诉了老人。

“难道说,”老人喘着气说,眼泪夺眶而出,“她还活着?

我怎样才能找到她?

牧师记得女人去应聘家庭教师的那户人家的名字。

他给那家打了电话,记下了她的名字和住址,老人则在他的旁边紧张得发抖。

牧师驾着他的旧车把老人载到了她的家,他们一起敲响了门。

门开了,牧师看到了悲喜交加的夫妻重逢……

(选自《世界微型小说·名家名作经典》)

5.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中两次对桌布进行描写,写出桌布的漂亮,除了突出它引人注意,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作用外,作者还意在衬托主人公心灵的美好。

B.开篇写街区的衰败、教堂的破败不堪,巧妙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战争刚过,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充分的铺垫。

C.描写平安夜礼拜仪式上的情形,表现出人们对宗教的狂热,说明人们已经从战争的阴影中解脱出来,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D.小说在高潮中结局,既给读者造成强烈的心理冲击,又留给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

同时,体现了微型小说的剪裁技巧。

E.这篇小说宣扬宗教的力量,它足以使人变得善良慈悲,使心灵伤痛得到抚慰,使离散的亲人得以团聚。

解析 A项,“意在衬托主人公心灵的美好”不明确;C项,“表现出人们对宗教的狂热”文中无依据;E项,“宣扬宗教的力量”错解主题。

答案 BD

6.从不同方面概括牧师的性格特点,并加以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尽职尽责(热爱自己的职业)——尽力恢复教堂,想办法遮盖墙洞,努力做好礼拜仪式;②善良热情(富有同情心)——请女人到教堂里避寒,被女人的遭遇感动,坚持请女人拿回桌布;③细致周到——记住了联系电话,帮助老先生找到妻子。

★7.文中画线自然段属于插叙,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补充交代夫妻离散的原因,因战争而分别逃亡;②为后文夫妻团聚埋下伏笔,分开逃命才有团聚;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牧师的感动、老先生的出现、牧师帮忙寻找、夫妻团聚等情节才得以成立;④深化小说主题,战争的创伤在宗教的氛围中,在善良人的帮助下得以弥合。

8.中国有句熟语:

“无巧不成书。

”请你对小说情节没置的突出特征谈谈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符合“必然寓于偶然之中”的哲学观点。

一巧:

在牧师对墙上大洞无计可施的时候买到了桌布;二巧:

上年纪的女人在教堂前等车被请到屋里避寒发现了桌布;三巧:

老先生参加平安夜礼拜仪式看到了桌布。

以“桌布”贯穿主要情节,联系人物行为,层层推进,直至高潮。

这种巧合发生于战争结束的大背景和牧师工作、为人的小氛围之中,突出了主题。

特别提醒:

教师配赠习题、课件、视频、图片、文档等各种电子资源见《创新设计·高考总复习》光盘中内容。

@v325227F0A缊gf21359536F卯2269958AB墫Q&338618445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