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33660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6.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财政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财政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财政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财政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财政学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财政学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财政学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财政学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财政学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财政学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财政学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财政学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财政学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财政学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财政学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财政学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财政学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财政学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政学复习资料.docx

《财政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学复习资料.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财政学复习资料.docx

财政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一、名词概念

1.财政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主体是国家或政府,因而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

2.财政的基本特征:

①公共性与阶级性。

②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

③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3.公共物品:

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私人物品:

由市场供给用来满足个别人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私人物品。

4.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标准:

一是排他性和非排他性;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5.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两个特征。

排他性是指个人可以被排除在消费某种物品和服务的利益之外(消费者购买私人物品后,他人就不能享用了)。

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

6.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特征。

非排他性是指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

非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

7.公共需要的特征:

①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是为了维持社会经济生活,维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也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

②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的共同享用的需要。

③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代价(但不是等价交换原则)。

④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

8.市场:

是一种结构精巧且具有效率的商品交易机制。

9.市场失灵:

市场的资源配置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统称为“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的表现:

①垄断。

②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③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④收入分配不公。

⑤经济波动。

外部效应:

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10.政府干预手段:

①立法和行政手段。

②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

③财政手段。

11.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

①政府决策失误。

②寻租行为。

③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

④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12.财政职能:

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

(1)资源配置职能:

含义:

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

财政配置的机制和手段:

①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

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③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

④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⑤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职能:

收入分配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公平分配。

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①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

②规范工资制度。

③加强税收调节。

④通过转移性支出。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目的:

总供给与总需求保持平衡。

宏观调控一般是直接调总需求来影响总供给。

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①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表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

②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

③通过对需求结构的调节。

④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社会的公共需要。

二、复习与思考

1.学习财政学为什么要从政府与市场关系说起?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政府也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二者共同构成社会资源配置体系。

而财政是一种政府的经济行为,是一种政府配置资源的经济活动,所以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学习财政学和研究财政问题的基本理论前提,不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就难以说明为什么有市场配置,还要有政府配置,政府配置有什么特殊作用,政府配置规模多大为宜,政府采取什么方式配置资源等等。

我国当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

我国是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首先要正确认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2.什么事市场失灵?

市场的资源配置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

3.试述政府干预手段,为什么会出现政府干预失效?

政府干预手段:

①立法和行政手段。

②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

③财政手段。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

①政府决策失误。

②寻租行为。

③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

④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4.试述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机制和手段。

目标:

优化资源配置。

机制和手段:

①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

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③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

④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⑤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5.试述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机制和手段。

目标:

实现公平分配。

机制和手段:

①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

②规范工资制度。

③加强税收调节。

④通过转移性支出。

6.试述经济稳定和发展的含义及财政实现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含义:

包含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

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①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表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

②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

用。

③通过对需求结构的调节。

④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社会的公共需要。

第三章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一、名词概念

1.财政支出分类的意义:

①优化财政结构。

②控制财政规模。

③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益。

2.财政支出经济分类:

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和净贷款。

3.按财政支出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分类:

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

(1)购买性支出:

①含义:

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

它所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②购买性支出所起的作用:

政府直接以商品和服务的购买者身份出现在市场上,因而对于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的影响。

对分配也有影响,但是是间接的。

③安排购买性支出时,政府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因此,通过购买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形成较强的效益约束。

④购买性支出的预算约束是硬的。

(2)转移性支出:

①含义:

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它所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②转移性支出所起的作用:

是通过支出过程使政府所有的资金转移到领受者手中,是资金使用权的转移,微观经济主体获得这笔资金以后,究竟是否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以及购买哪些商品和服务,已经脱离了政府的控制,因此,此类支出直接影响收入分配,而对生产和就业的影响是间接的。

③安排转移性支出时,政府并没有十分明确和一以贯之的原则可以遵循,而且,财政支出的效益也极难换算。

④转移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的效益约束是软的。

总结:

以购买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行配置资源的职能较强,以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

4.衡量财政活动规模可以用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绝对数指标来表示,但通常以两对数指标来表示,即财政收入占GDP(或GNP)的比重和财政支出占GDP(或GNP)的比重。

后者比前者更能反映实际情况。

5.瓦格纳法则:

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提高。

皮科克和威斯曼的替代─规模效应理论:

每一次较大的经济和社会动荡,都会导致财政支出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6.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分析:

①经济因素。

主要指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当前经济政策等。

②政治因素。

一是政局是否稳定;二是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三是政府干预政策。

③社会性因素。

如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社会保障以及城镇化等因素。

7.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基本依据和基本方针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二、复习与思考

1.试述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特殊性及其原因分析。

课本P63-65.

2.试述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

①经济因素。

主要指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当前经济政策等。

②政治因素。

一是政局是否稳定;二是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三是政府干预政策。

③社会性因素。

如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社会保障以及城镇化等因素。

第七章财政收入规模与构成分析

一、名词概念

1.按财政收入形式分类:

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

2.按财政收入的管理方式分类:

(1)预算内收入:

①含义:

仅涵盖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中的一般预算收费。

②特征:

纳入国家预算统计、按国家预算立法程序管理、由政府统筹安排使用。

(2)预算外收入:

①含义:

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和非税收入中的政府性基金收入都属于预算外收入。

②特征:

在收入性质上明确定义为财政性基金,但不纳入国家预算统计、管理和统筹使用,而是另外编制基金预算,专款专用,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3.狭义财政收入:

一般仅包括税收和一般预算非税收入的预算内收入。

4.广义财政收入:

是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定义的财政收入,即所谓全口径的财政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全部非税收入和社会保险基金收入等。

5.影响财政收入规模水平的主要经济因素:

①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

②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

③价格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6.政府性基金收入:

是国家通过向社会征收以及出让土地、发行彩票等方式取得收入,并专项用于支持特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收入。

7.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

以土地所有者身份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所取得的收入。

二、复习与思考

1.试分析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变化的趋势。

我国财政收入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而增长,从总体上说,增长形势是良好的,每年都在增长。

就财政收入本身而言,各年的增速虽然是波折的,但增长速度并不慢。

然而,相对于GDP的增长而言,则有两个阶段:

1995年以前表现为不断

下降趋势;从1996年开始回升并从1998年表现为快速回升的趋势。

2.试分析和评估我国当前财政收入的规模水平。

(P135-136)

3.为什么说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起决定作用?

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一个国家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

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产品丰富,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就多,一般而言,该国的财政收入总额较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就较高。

虽然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规模还受其它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就是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表现为基础性制约。

从世界各国的现实状况考察,发达国家的财政收入规模大多高于发展中国家,而中等收入国家财政收入规模又大多高于低收入国家。

证明了财政原理:

经济决定财政,没有经济不发达而财源可以丰裕的。

生产技术也是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重要因素。

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

一是技术进步往往以生产速度加快、生产质量提高为结果,技术进步速度较快,GDP增长速度也较快,财政收入的增长就有了充分的财源;二是技术进步必然带来物耗比例降低,经济效益提高,产品附加值所占的比例扩大。

由于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产品附加值,所以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明显。

4.如何评价“土地财政”问题?

土地财政是指政府出卖土地使用权的收入来维持地方财政支出,属于预算外的收入,即第二财政。

在我国大陆,土地是国有的,往往要凭借公权力或专政机关强行拆迁,低价收购他人土地的使用权,并不是公平的交易,并从中牟取暴利。

总的来说,土地财政有利有弊。

利:

土地财政大大增加了地方政府的收入,汇集了大量的资金,对城市经济飞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有重要作用,同时带动了周边农村的经济转型与发展。

弊:

恶化了国民收入分配,抑制了民间投资;影响了产业结构调整,加剧了产能过剩的问题;资源、资金的浪费,搞形象工程。

第八章税收原理

一、名词概念

1.所谓赋税,就是国家不付任何报酬而向居民取得东西。

马克思主义关于税收的定义:

①税收是与国家的存在直接联系的,是政府机器赖以存在并实现其职能的物质基础,也就是政府保证社会公共需要的物质基础;

②税收是一个分配范畴,是国家参与并调节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手段,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③国家在征税过程中形成一种特殊的分配关系,即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2.税收的“三性”:

⑴强制性:

指的是征税凭借国家政治权利,通常颁布法令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

⑵无偿性:

指的是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

⑶固定性:

指的是征税前就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征税对象以及统一的比例或数额,并只能按预定的标准征税。

3.税收术语

⑴纳税人:

是指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⑵课税对象:

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

⑶课税标准:

指的是国家征税时的实际依据,或称课税依据。

⑷比例税率:

是对同一课税对象,不论其数额大小,统一按一个比例征税。

⑸累进税率:

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数额越小,税率越低。

⑹起征点:

指税法规定的对课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最低界限,收入未达起征点的低收入者不纳税,收入超过起征点的高收入者按全部课税对象纳税。

⑺免征额:

指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全部纳税人不论收入高低,同等享受免税额待遇。

⑻课税基础:

指建立某种税或一种税制的经济基础或依据。

⑼商品课税:

包括所有以商品为课税对象的税种,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关税等。

⑽所得课税:

指以纳税人的净所得(纯收入或纯收益)为课税对象的税种,一般包括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

⑾财产课税:

指以各类动产和不动产为课税对象的税收,有财产税、遗产税、赠与税等。

⑿直接税:

税负不能转嫁的税种。

包括所得课税和财产课税。

⒀间接税:

税负能够转嫁的税种。

商品课税。

⒁从量税:

按课税对象的数量、重量、容量或体积计算。

⒂从价税:

按课税对象的价格计算。

⒃价内税:

凡税金构成价格组成部分的。

⒄价外税:

凡税金作为价格之外附加的。

4.税负转嫁方式:

⑴税负前转:

指纳税人通过抬高销售价格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

⑵税负后转:

指在纳税人无法实现前转时,通过压低进货价格以转嫁税负的关系。

⑶税负混转:

指一种商品的税负通过提高销价转移一部分,又通过压低进价转移一部分。

5.公平类税收原则:

①受益原则;②能力原则。

6.效率类税收原则:

①促进经济发展原则;②征税费用最小化和确实简化原则。

二、复习与思考

1.简述税收的“三性”。

①强制性;②无偿性;③固定性。

2.简述税收的分类。

①所得课税、商品课税和财产课税;②直接税与间接税;③从量税与从价税;

④价内税与价外税;⑤中央税与地方税。

第十章税收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一、名词概念

1.税收制度:

一种理解认为,税收制度是国家各种税收法令和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另一种理解认为,税收制度是国家按一定政策原则组成的税收体系,其核心是主体税种的选择和各税种的搭配问题。

(前一种认识的侧重点是税收的工作规

范和管理章程;后一种认识则以税收活动的经济意义为中心。

2.税收制度的组成:

一是单一税制;二是复合税制。

3.发展中国家:

实行间接税——包括营业税、产品税、消费税、增值税等。

特点是有交易就课征,有效率,但不公平。

4.发达国家:

实行直接税——所得税和财产税。

特点是公平。

5.税制改革的“三大理论”:

①公平课税论;②最适课税论;③财政交换论。

6.税制改革的实践和趋势:

⑴所得税:

降低税率、拓宽税基、减少税率档次。

⑵一般消费税:

普遍开征增值税、提高标准税率、制定标准化的增值税。

⑶开征“绿色税收”,重视税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

7.绿色税收:

是指以环境保护为目的而征收的各种税和采取的各项税收措施。

8.农村税费改革:

㈠农村税费改革的目标和内容:

⑴目标:

①确保农民负担得到明显减轻而且不再反弹;②确保乡镇机构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③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不受影响。

⑵内容:

“三个取消”:

①取消乡统筹费、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和集资;②取消屠宰税;③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

“两个调整”:

调整农(牧)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政策。

“一项改革”:

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

㈡全国性范围取消农业税。

历史意义:

①取消农业税是我国税收制度变革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②体现城乡居民公平负担、统一纳税原则;③工业反哺农业,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消除城乡差别。

㈢以黄宗羲定律为戒,防止反弹,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维护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

黄宗羲定律:

每次农村税费改革,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由于种种原因,反而会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走向了原先改革目的的反面。

二、复习与思考

1.简述我国1994年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⑴指导思想:

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理顺分配关系,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税收体系。

⑵基本原则:

①加强税收的宏观调控功能;②体现公平税负,促进公平竞争;③发挥税收对个人收入和地区发展的调节作用,使个人收入分配保持合理差距,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④贯彻国家的产业政策,有利于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⑤简化、规范税制;⑥保持原有的税负总水平;⑦严格控制优惠减免,规定除税法、税收条例所列的减税免税项目外,在执行中不准随意减税免税。

⑶主要内容:

①推行规范化的增值税为核心,相应设置消费税、营业税,建立新的流转课税体系,对外资企业停止征收原工商统一税,统一实行新的流转税制。

②对内资企业实行统一的企业所得税,取消原来分别设置的国营企业所得税、国营企业调节税、集体企业所得税和私营企业所得税。

同时,国有企业不再执行企业承包上缴所得税的包干制。

③统一个人所得税,取消原个人收入调节税和城乡

个体工商户所得税,对个人收入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统一实行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

④调整、撤并和开征其他一些税种。

2.简述我国取消农业税的历史背景及其重大历史意义。

⑴历史背景:

农村税费改革的过程中,已经根据“减轻、规范、稳定”的原则对农(牧)业税和农业特产税进行了调整,同时也明确在五年内将逐步取消农业税。

⑵历史意义:

①取消农业税是我国税收制度变革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②体现城乡居民公平负担、统一纳税原则;③工业反哺农业,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消除城乡差别。

第十一章我国现行税制

一、名词概念

1.商品课税的特征和功能:

⑴特征:

①课征普遍;②以商品和非商品的流转额为计税依据;③实行比例税率(不能实行累进税率);④计征简便。

⑵优点:

税源充裕,课征方便,并可以抑制消费,增加储蓄和投资,有利于经济发展。

缺点:

在国内会干扰市场运行并形成分配不公,在国际会阻碍资金、劳动力和商品的自由竞争和流动。

2.增值税

⑴特点:

①在就一种商品多次课征中避免重复征税(最大的特点)。

②可以使各关联企业在纳税上互相监督,减少乃至杜绝偷税漏税。

③企业的兼并和拆分都不影响增值税税额,可以保证收入的稳定。

④更能鼓励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⑵增值税的类型:

①生产型增值税;②收入型增值税;③消费型增值税。

⑶增值税的计征方法:

①将纳税单位纳税期内新创造的价值(如工资、利润、利息)逐项想加作为增值额,然后按适用税率求出增值税额,称为“加法”。

②从企业单位纳税期内的销售收入额减去法定扣除额(如原材料。

燃料、动力、零配件)后的余额,作为增值额,称为“减法”。

③不直接计算增值额,而是从按销售收入额计算的税额中,扣除法定外购商品的已纳税金,以其余额作为增值税应纳税额,称为“扣税法”。

Ps:

增值额是指纳税人的商品销售收入或劳务收入扣除外购商品额后的余额。

⑷增值税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税种。

⑸计算公式:

如100元的商品价格中大体包含税款14.5元。

计算如下:

100÷(1﹢17%)=85.585.5×17%=14.5

3.消费税

⑴在对商品普遍征税增值税的基础上,选择少数消费品再征收一道消费税,主要是为了调节消费结构,引导消费方向,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⑵征收消费税的品目有11个:

烟、酒、化妆品、高档护肤护发品、贵重首饰、汽油、柴油、汽车轮胎、摩托车、小汽车、烟花爆竹。

⑶消费税采取从价定率和从量定额两种征收方法。

4.营业税

⑴特点:

计算征收较为简便。

⑵营业税的9个征收项目:

①交通运输业;②建筑业;③邮电通信业;④文化体育业;⑤金融保险业;⑥服务业;⑦转让无形资产;⑧销售不动产;⑨娱乐业。

⑶营业税应纳税额的一般计算公式:

应纳税额=营业额(销售额)×税率

5.所得课税的特征和功能(实行累进税率)

⑴特征和优点:

①税负相对公平;②一般不存在重复征税问题,不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③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经济权益;④课税有弹性。

⑵我国所得税自身的特点:

一是我国一向以商品课税为主,所得课税还刚刚起步。

二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所得课税是以个人所得税为主,而我国当前仍是以企业所得税为主。

⑶所得课税的功能:

①是一种有效的再分配手段;②是政府稳定经济的重要工具。

⑷所得课税主要有:

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

6.企业所得税(实行比例)。

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

7.土地增值税:

征税对象是转让国有土地所有权、地上建筑物及其附着物所取得的收入,减除相关的成本、费用及税金后的余额,即转让房地产的增值额。

8.资源税

⑴含义:

课税对象是开采或生产应税产品的收益,开采或生产应税产品的单位和个人为资源税的纳税人。

⑵作用:

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调节资源极差收入。

9.财产税:

是对纳税人拥有或支配的应税财产就其数量或价值额征收的一类税收的总称。

二、复习与思考

1.试述商品课税的一般特征和功能。

⑴特征:

①课征普遍;②以商品和非商品的流转额为计税依据;③实行比例税率(不能实行累进税率);④计征简便。

⑵优点:

税源充裕,课征方便,并可以抑制消费,增加储蓄和投资,有利于经济发展。

缺点:

在国内会干扰市场运行并形成分配不公,在国际会阻碍资金、劳动力和商品的自由竞争和流动。

2.试分析我国增值税为什么要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

1994年工商税制改革时实行生产型增值税,是因为当时仍处于通货膨胀时期,生产型增值税有利于防止盲目投资,控制通货膨胀。

但从长远来看,我国增值税改革的方向是由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从而有利于企业扩大投资,进行技术更新改造,促进基础产业和高新产业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

3.试述所得课税的一般特征和功能。

⑴特征和优点:

①税负相对公平;②一般不存在重复征税问题,不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③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经济权益;④课税有弹性。

⑵所得课税的功能:

①是一种有效的再分配手段;②是政府稳定经济的重要工具。

第十二章国债和国债市场

一、名词概念

1.国债:

是整个社会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是指中央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

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贷所形成的国家债务。

2.国债的种类

⑴以国家举债的形式为标准,国债可分为国家借贷和发行债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