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背诵篇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33846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5.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册语文背诵篇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背诵篇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背诵篇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背诵篇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背诵篇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背诵篇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背诵篇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背诵篇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背诵篇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背诵篇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背诵篇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背诵篇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背诵篇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背诵篇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背诵篇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背诵篇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背诵篇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背诵篇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背诵篇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背诵篇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下册语文背诵篇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五年级下册语文背诵篇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册语文背诵篇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下册语文背诵篇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脱晓冰:

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钲:

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磬(qì

ng):

四声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以悬挂在墙上.

玻璃:

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赏析

全诗摄取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开掘稚子的情趣.

一、二句“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金盆.古时把金属的东西统称作金.这里指铜盆.脱.脱离.取出.晓.清晨.钲(读zhēng).锣.说清晨起来.儿童从铜盆里取出夜间冻好的冰块.用彩色丝线穿上当作银锣.天寒才能结冰.冰块又是很凉的.儿童却早早起来去玩它.写出儿童不怕冷;

一块凉凉的冰有什么好玩的呢?

有的.可以穿上丝线当锣敲.这是只有儿才想得出的.而且是“彩”线.“银”锣.又很美.说明这个儿童既顽皮.又聪明精灵.

第三句“敲成玉磬穿林响”.磬(读qì

ng).乐器名.古时常用玉石雕成.悬于架上.以物敲击.这句详细描写儿童提着银锣似的冰块玩耍的情景.说他手提“银锣”在树林里边敲边跑.“银锣”发出玉磬般美妙的乐声.无疑.这声音清脆悦耳.传得很远.“穿”字.有人在林间奔跑的意思.也有声音的传播.诗句将儿童得到“银锣”.兴高采烈的情态传神地描绘出来.让人想见他那狂喜的身影.

第四句“忽作玻璃碎地声”.意外的情况发生了.诗的发展出现了波折.玻璃.古时指天然的玉类美石.碎地.落在地上摔碎.意思是;

儿童手里的冰块忽然掉在地上.摔碎了.那声音就像美玉落地摔碎一样.儿童的心情怎样呢?

诗人没有写.但可以想象出.一定是感到突然.有些遗憾.先是果呆地站在那里望着地上碎裂的冰块.几乎同时送到耳朵的声响竟是那样优美.又ー个意想不到.也许他会瞬间转忧为喜.高兴得又蹦又跳了.这最后一句.意外.又合情理.沉甸甸的冰块.用丝线提着.掉下是很自然的冬天地面冻得很硬.冰块又硬又脆.落地摔碎也很容易.但儿童不考虑这些.只顾高兴地跑呀.敲呀.结果摔碎了.活画出儿童天真可爱的形象.而且情趣横生.余味无穷.给人以美的享受.

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

心态上.寒天“弄冰”.童心炽热;

色泽上.“金”盘“彩”丝串“银”冰;

形态上.是用“金盘”脱出的“银铮”.圆形;

声音上.有“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全诗形色兼具以感目.声意俱美以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诸多的相通之处.唯其如此.孩童的“脱冰作戏”的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情趣.

正是以这种老少相通的心理特征为审美基点.杨万里通过“以稚为老”的手法使童趣化为诗趣.一方面从稚子的心理出发.描写“脱冰”的动作细节;

另一方面基于世人的心理去感受.欣赏其行为细节.这样孩童的稚气与老人的“天真”相映成趣.融为形之于笔端的盎然诗意.诗人发自内心地尊重儿童的天真.才能把孩子玩冰的情趣描绘得如此真切酣畅.

村晚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的乐曲.

陂(bēi):

池塘的岸.

衔:

口里含着.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浸:

淹没.

寒漪(yī):

水上波纹.

横牛背:

横坐在牛背上.

腔:

曲调.

信口:

随口.

归去:

回去.

池塘:

堤岸.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便的吹奏.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1、写景的艺术特色:

《村晚》的写景文字集中在一、二两句.写的是山村晚景.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瞧,"

草满池塘水满陂"

.两个"

满"

字.写出仲夏时令的景物特点.写出了景色的生机一片;

"

山衔落日浸寒漪"

.一个"

衔"

.写日落西山.拟人味很浓.一个"

浸"

.写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形象.生动形象."

横"

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这些景物.色彩和谐.基调清新.有了这样的环境.那牧童自然就是悠哉悠哉、其乐融融的了.同时.也表现出了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

2、诗歌的意境的创造:

诗人是带着一种欣赏的目光去看牧童、写村晚的.他十分满足于这样一种自然风光优美、人的生活自由自在的环境.所以他写牧童.让其"

横牛背"

.吹笛呢.则是"

无腔信口"

.是诗人厌倦了尘世的喧嚣.看破了"

红尘滚滚"

呢.还是他天性好静、好无拘无束呢?

总之.这首诗描绘的确实是一幅悠然超凡、世外桃源般的画面.无论是色彩的搭配.还是背景与主角的布局.都非常协调.而画中之景、画外之声.又给人一种恬静悠远的美好感觉.

语文园地一

日积月累

游子吟

唐代: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zhuì

缀.怕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谁说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

游子:

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吟:

诗体名称.

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临:

将要.

意恐:

担心.归:

回来.回家.

谁言:

一作“难将”.言:

说.寸草:

小草.这里比喻子女.心:

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报得:

报答.三春晖:

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

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

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

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

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

“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语文园地二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寂静的山谷中.只有桂花在无声的飘落.夜半更深.万籁俱寂.似空无一物.

明月升起光辉照耀惊动了山中栖鸟.它们在春天的溪涧里不时地鸣叫.

鸟鸣涧:

鸟儿在山涧中鸣叫.

人闲:

指没有人事活动相扰.闲:

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桂花:

此指木樨.有春花、秋花等不同品种.这里写的是春天开花的一种.

春山:

春日的山.亦指春日山中.空:

空寂、空空荡荡.空虚.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月出:

月亮升起.惊:

惊动.扰乱.山鸟:

山中的鸟.

时鸣:

偶尔(时而)啼叫.时:

时而.偶尔.

关于这首诗中的桂花.颇有些分歧意见.一种解释是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种类.此处所写的当是春日开花的一种.另一种意见认为文艺创作不一定要照搬生活.传说王维画的《袁安卧雪图》.在雪中还有碧绿的芭蕉.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同时出现的事物.在文艺创作中是允许的.不过.这首诗是王维题友人所居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五首诗每一首写一处风景.接近于风景写生.而不同于一般的写意画.因此.以解释为山中此时实有的春桂为妥.

此诗描绘山间春夜中幽静而美丽的景色.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全诗旨在写静.却以动景处理.这种反衬的手法极见诗人的禅心与禅趣.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便以声写景.巧妙地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与“人闲”结合起来.花开花落.都属于天籁之音.唯有心真正闲下来.放下对世俗杂念的挚着迷恋.才能将个人的精神提升到一个“空”的境界.当时的背景是“深夜”.诗人显然无法看到桂花飘落的景致.但因为“夜静”.更因为观风景的人“心静”.所以他还是感受到了盛开的桂花从枝头脱落、飘下、着地的过程.而我们也似乎进入了“香林花雨”的胜景.此处的“春山”还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白.因是“春山”.可以想见白天的喧闹的画面:

春和日丽、鸟语花香、欢声笑语.而此时.夜深人静.游人离去.白天的喧闹消失殆尽.山林也空闲了下来.其实“空”的还有诗人作为禅者的心境.唯其心境洒脱.才能捕捉到到别人无法感受的情景.

末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便是以动写静.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

月亮从云层中钻了出来.静静的月光流泻下来.几只鸟儿从睡梦中醒了过来.不时地呢喃几声.和着春天山涧小溪细细的水流声.更是将这座寂静山林的整体意境烘托在读者眼前.与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有异曲同工之妙.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这样.但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鸟鸣山更幽”.这里面是包含着艺术辩证法的.

第九课古诗三首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青海:

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

长云:

层层浓云.

雪山:

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孤城:

即玉门关.

玉门关:

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一作“雁门关”.

破:

一作“斩”.

楼兰:

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

终不还:

一作“竟不还”.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第四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门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

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诗人在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概括了西北边陲的状貌.这两句话的意思是:

青海湖上的天空.长云遮蔽.湖北面绵延着的雪山隐约可见.翻过雪山.就是河西走廊荒漠中的孤城.再往西.就可以看到玉门关.在唐代.西边有吐蕃.北边有突厥.当时的青海是唐军和吐蕃多次交战的地方.而玉门关外就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座城池是唐重要的边防城.看着青海和玉门关.就使战士想到曾经在这两个地方发生过的战斗场面.不由心潮澎湃.可见这两句写景中包含丰富的感情.有戍守边疆将士们对边防的关注.有他们对自己能担负保家卫国责任的自豪.也有边疆环境恶劣.将领戍边生活艰苦的孤寂心情.种种感情都融进了这苍凉辽阔、迷茫昏暗的景象中.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盛唐优秀的边塞诗有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是因为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

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渭城曲:

另题作《送元二使安西》.或名《阳关曲》或《阳关三叠》.

渭城:

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浥(yì

):

润湿.

客舍:

旅馆.柳色:

柳树象征离别.

阳关:

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有的是至深的惜别之情.所以.它适合大多数别筵离席颂唱.后来纳入乐府.成为流行.久唱不衰的歌曲.

诗人剪裁下这临行送别时的一瞬.使其成为了永恒.老友即将远行.将赴满地黄沙的边疆绝域.此时一别.不知何日才能再见.千言万语无从说起.能说出口的只有一句:

喝下这杯离别的酒吧!

依依惜别之情、所有的关怀与祝福早已融进了这一杯酒中.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色青青柳色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将要去荒凉之地的友人元二的深深依恋和牵挂.诗的前两句明写春景.暗寓离别.其中不仅“柳”与“留”谐音.是离别的象征.“轻尘”“客舍”也都暗示了旅行的目的.巧妙地点出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后两句点明了主题是以酒饯别.诗人借分手时的劝酒.表达对友人深厚的情意.友人此行要去的安西.在今天的新疆库车县境.同时代的王之涣有“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形容.何况安西更在玉门之外.其荒凉遥远可想而知.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

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不只属于行者.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触青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三万里:

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

河:

指黄河.

五千仞(rè

n):

形容它的高.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

岳:

指五岳之一西岳华山.黄河和华山都在金人占领区内.一说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

摩天:

迫近高天.形容极高.摩.摩擦、接触或触摸.

遗民:

指在金占领区生活的汉族人民.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人民.

泪尽:

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

胡尘:

指金人入侵中原.也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和金朝的暴政.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南望:

远眺南方.

王师:

指宋朝的军队.

要想理解这首诗.必须理解“五千仞岳”.于此有人说是泰山.因为泰山最高.被列在五岳之首.历代君王也多要去泰山封禅.用黄河与泰山作为中原大好山河的象征似乎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赖汉屏认为岳指华山.理由是黄河与华山都在金人占领区内.陆游诗中的“岳”是指华山.可以从《宋史·

陆游传》以及陆游的诗词中找到证据.《宋史·

陆游传》中有这样的记载:

“王炎宣抚川、陕.辟为干办公事.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从中可以看出陆游收复中原的策略.就是通过四川进入陇右.先夺取长安.然后凭借关中的屏障进攻退守.像秦一样收复中原.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陆游把这么多心思用在这一块土地上.可见他的主张是横贯其诗歌创作的始终的.那么“五千仞山上摩天”中的岳指华山自然就最恰当了.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便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出来了.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然而.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使人感到无比愤慨.这两句意境扩大深沉.对仗工整犹为余事.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泪尽”一词.千回万转.更含无限酸辛.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早已尽了.但即使“眼枯终见血”.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

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期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以“胡尘”作“泪尽”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结句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他们不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

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

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诗人为遗民呼号.目的还是想引起南宋当国者的警觉.激起他们的恢复之志.

语文园地四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凉州词:

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

“《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远上;

远远向西望去.“远”一作“直”.

黄河远上:

远望黄河的源头.

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仞:

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31cm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

羌笛:

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属于一种乐器.

何须:

何必.何须怨:

何必埋怨.

杨柳:

杨树的柳条.又指的是《杨柳曲》.

度:

吹到过.不度:

吹不到

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诗人初到凉州.面对黄河、边城的辽阔景象.又耳听着《折杨柳》曲.有感而发.写成了这首表现戍守边疆的士兵思念家乡情怀的诗作.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

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

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