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西塞山怀古》阅读答案和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351213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2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阅读答案和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阅读答案和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阅读答案和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禹锡《西塞山怀古》阅读答案和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阅读答案和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

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⑵王濬:

晋益州刺史。

一作“西晋”。

益州:

晋时郡治在今成都。

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⑶金陵:

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

王气:

帝王之气。

黯然:

一作“漠然”。

  ⑷千寻铁锁沉江底:

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

寻:

长度单位。

  ⑸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

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⑹人世几回伤往事:

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⑺枕寒流:

一作“枕江流”。

  ⑻今逢:

一作“从今”。

  ⑼“四海为家”两句:

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

  阅读题及答案:

  1、首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

简析。

  答案:

  ①“下”和“收”字用得好。

  ②“下”:

一有符合地理形式,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的意思;

又有西晋攻下了东吴的意思;

“收”字,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

  ③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

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2、颔联将晋吴之战的形势从哪些方面作了形象地描绘?

运用了什么手法?

  ①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

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降的白旗;

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

  ②对比的手法。

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

  3、这首律诗以芦苇在秋风中颤抖着,发出了悲鸣作结,妙在哪里?

请结合原诗作简要的分析。

它妙在含有余不尽之意,这破败荒凉的西塞山不就像割据一方的藩镇吗?

他们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其讽刺入木三分,而诗人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警告可谓义正辞严。

(不能用一般的叙史或论史的手法来考虑怎样回答,只能从怀古诗景物描写的角度来分析。

)  (4)这首诗开头四句叙述“王濬伐吴”这一史实,运用了什么手法?

试作简要分析。

  答:

运用了对比手法,一“下”一“收”,一“沉”一“出”,写出了吴国的“金陵王气”在王濬大军摧枯拉朽般的攻势之下不堪一击的这一段历史。

诗人借用典故,怀古慨今,暗示江山一统、四海一家是历史的必然这样的主题思想。

  (5)这首诗结尾一句写景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请作简要赏析。

诗人以景衬情,感慨不尽之意寄于言外。

往日的军事堡垒西塞山,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破败荒凉的西塞山恰似那些割据一方的藩镇,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赏析:

  《西塞山怀古》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

此诗怀古伤今。

前四句,写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

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经是军事要塞,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

最后写今日四海为家,江山统一,象六朝那样的分裂,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全诗叙说的内容是历史上的事实,状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实景,抒发的感叹是诗人胸中的真情。

诗人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揉合在一起,使得三者相映相衬,相长相生,营造出一种含蕴半瞻的苍凉意境,给人以沉郁顿挫之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