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获奖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3537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承天寺夜游获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记承天寺夜游获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记承天寺夜游获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记承天寺夜游获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记承天寺夜游获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记承天寺夜游获奖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记承天寺夜游获奖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记承天寺夜游获奖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记承天寺夜游获奖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记承天寺夜游获奖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记承天寺夜游获奖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记承天寺夜游获奖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记承天寺夜游获奖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记承天寺夜游获奖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记承天寺夜游获奖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记承天寺夜游获奖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记承天寺夜游获奖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记承天寺夜游获奖教案.docx

《记承天寺夜游获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承天寺夜游获奖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记承天寺夜游获奖教案.docx

记承天寺夜游获奖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获奖教案

【篇一: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李望】

记承天寺夜游

丹岱中学李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3、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能力目标:

1、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2、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2、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教学重点:

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歌曲《水调歌头》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苏轼:

(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苏轼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

他的诗浪漫瑰丽,气势不凡;他的词境界高远,开启宋词豪放一派;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宋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也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道。

在散文方面,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断章取义。

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他几次都差点丢了性命。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三、欣赏名家朗诵,校正字音。

四、疏导字词

遂至()亦未寝()

藻荇()竹柏()

五、指导朗诵

1、跟读,把握节奏

2、自由读

3、齐读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六、疏通文意、解词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与苏轼同游了承天寺,现在我们通过小组合作来将原文翻译成现代文,自然分组,选出中心发言人。

八、合作探究,品味文本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提示:

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2.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这月色有什么特点?

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

皎洁空灵

比喻

3.你是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两层意思:

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

二、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九、课堂小练习:

1.

(1)下列三组句子从表达方式上来说,各是什么?

(提示:

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2)用表达方式提示来背诵课文

记叙:

元丰……,……,……,……。

念……,……。

怀民……,……。

描写:

庭下……,……,盖……。

抒情:

……?

……?

但……者耳。

(3)理解填空:

1,表明是在深夜赏月的句子是:

2,作者欣然起行的原因是:

3,表明张怀民与作者处境心境相同的句子是:

4,本文中心句,点睛之笔,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是:

十、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

情郁闷乐观豁达惆怅

【篇二: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一等奖)】

《记承天寺夜游》市优质课一等奖教学实录

发布时间:

2010-03-01浏览:

412人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

青州市偶园回中马宁

生1: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2: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生3: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生4: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

说得真好!

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

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怀呢?

那就让我们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师: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哪位同学来读给大家听?

(找一生读作者简介)

师:

下面,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同学们根据课前预习和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无标点朗读课文。

(大屏幕显示无标点课文,生尝试诵读)

师:

同学们读得很有个性特色,下面请听老师为大家朗读课文。

(注意:

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师:

老师读完了,文中还有两处停顿要注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屏幕显示,生齐读两遍。

)下面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生大声朗读课文)

师:

在诵读声中我们与苏轼同游了承天寺,请同学们对照注释,独立翻译课文,圈划出疑难字词;然后,同组之间合作解决疑难问题;5分钟后,我们进行诗文对抗赛。

老师先把比赛规则说一下:

将全班分为两大组(红组和蓝组),第一名站起来的同学为发问方,可以从另外一组中任点一名同学就文中字、词、句的翻译进行提问。

回答正确的同学可以在向另外一组发问。

如果回答不准确,就由本小组同学帮助回答,但发问权归另外一组所有。

(生翻译,合作交流。

师巡视指导。

)师:

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生:

准备好了。

(生兴致高昂,积极踊跃)

师:

好,准备开始!

生1:

“遂至承天寺”中的“遂”是什么意思?

师:

谁来帮帮他?

生2:

“于是,就”的意思,“于是就到承天寺”。

师:

大家同意这种解释吗?

生(齐):

同意。

生3:

“盖竹柏影也”中的“盖”是什么意思?

生4:

覆盖,遮盖。

师:

有不同意见吗?

生5:

应该是“原来”的意思,“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师:

你的回答得很准确。

生6:

“月色入户”的“户”怎么解释?

生7:

窗户。

师:

是吗?

生(齐):

是。

师:

不是。

“户”在文中不是指窗户,而是指门。

大家知道“足不出户”这个成语吧?

生(齐):

知道。

师:

这里的“户”就是指门,我们总不能从窗户走出去吧?

(生笑,在课本上写下正确释义。

生: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怎么翻译?

生1:

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如何翻译?

生2:

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里没有竹柏?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师:

真是你方问罢我登场,你问我答,你来我挡;友谊对抗,兴致高昂呀!

同学们表现真棒!

文章内容我们有了初步感知,那位同学能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生1:

文章写的是苏轼晚上睡不着觉,看到月色很美,就到承天寺找到张怀民,两人一起赏月。

师:

概括得很完整。

那我们就跟随苏轼一起去赏月色美景吧!

师:

那本文中苏轼是如何描摹月色的呢?

生1:

写月色的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

这月色有什么特点?

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月色?

生2:

庭院中波光一片,原来是月光皎洁而又空灵;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月光竹柏的倒影。

师:

多美呀,九百多年前的那轮明月仿佛正穿越时间的千山万壑向我们走来。

这么美的句子我们应用什么语气来读呢?

生3:

欣悦的、欣赏的语气。

师:

你试着用欣悦的语气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边听边展开想象再现画面。

(生朗读。

师:

他的朗读给我们身临其境之感。

我们来齐读课文,再次感受月色之美吧!

(师生齐读课文)

是:

是啊,月光如水,所以竹柏的影子就成了水中的藻荇,藻荇的浮游,又让人感到水的流动。

月光在朗照,那无形的静态的月光便有了动态的美感,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古人有: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苏轼描摹的却是:

明月庭中照,藻荇影中游。

月色之美尽在其中啊。

同学们用几个美词来修饰一下这明月吧?

师出示板书填空:

的朗月世界

生:

澄澈透明!

生:

空灵!

生:

皎洁无暇!

生:

清朗幽美!

师:

(板书)澄澈透明、皎洁空灵、清朗幽美的朗月世界

师:

情因景生,景为情设,面对一轮明月,诗仙李白曾感叹道: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写出了诗人在月夜与我外之我的影子及月亮一同畅饮的情景。

表现了诗人独斟独酌,举目无知音的孤独之感。

眼前的朗月美景,唤醒了诗人心中涌动的情,于是触景生情,作者不禁感慨道:

……

生齐读: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尔!

师:

那何为闲人呢?

生:

悠闲的人。

生:

闲暇的人。

生:

我认为苏轼被贬谪,心情很郁闷,闲人是对自己的嘲弄吧。

师:

同学们理解问题的角度不同,下面我们来看一则信息

(多媒体显示)(指一生)你为大家读一读。

(一生读屏显背景材料:

知识撷萃:

(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

获释出狱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城东买坡地耕种养家。

师:

从这则材料中大家发现哪些信息?

生1:

他是被诬陷入狱的,获释后贬到黄州,做了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

生2:

亲自耕田种地养家糊口,生活肯定很贫困。

师:

有道理。

在城东坡地耕田的经历还使他有了一个伴随他一生的雅号——东坡,在黄州的苏轼就成为“闲人”苏东坡。

师:

大家想想这里的“闲”是不是闲来无聊,无所事事啊?

生(齐):

不是!

师:

“闲”究竟是什么意思?

请你给“闲”字组组词,看谁组得词最准确、最合理。

生1:

空闲。

生2:

闲暇。

生3:

清闲。

师:

是不是有着空闲时间、清闲生活的人就能欣赏到这月色美景呢?

(生沉思、摇

头)那“闲”字还有别的意思吗?

生4:

悠闲、闲适。

生5:

闲情逸致。

师:

说说你的理由。

生5:

苏轼在被贬的境遇中依然能够欣赏到如此空明的月色,不仅因为他生活清闲,更因为他有着闲适的心情,是闲情逸致的体现!

师:

你的理解很恰当。

弃睡起行,邀友同乐,踏月夜游,何其洒脱!

透过这空明的月色,你看到了一个有着怎样人生态度的苏东坡?

同学们用几个美词来赞颂一下苏轼的旷达胸襟吧?

师出示板书填空:

的旷达胸襟

生1:

乐观积极向上。

生2:

从容面对苦难。

生3:

豁达乐观。

生4:

不汲汲于名利,坦荡豁达。

师:

(板书)乐观积极、坦荡豁达的旷达胸襟

生5:

苏轼虽然被贬黄州做着有名无实的官职,但他仍能在自然美景中怡情悦性,从容流连于月光之下,表明他并不把贬谪之事放在心上,而是心胸宽阔不汲汲于名利。

师:

你很有思想,回答非常精彩!

师:

请大家再诵课文,在诵读中进一步感受苏轼豁达的情怀。

(学生自由朗读,找学生按标准格式诵读课文:

题目、作者、朗诵者)师:

同学们朗读得非常棒,读出了月色之美,我觉得有的同学更读到了作者的内心深处,

师: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是情的载体,情是景的灵魂。

这空明的是月光,更是人的心境,这空明的月色洒满庭院,更照亮了作者的心灵深处。

从中让我们看到一个在人生的逆境中依然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豁达乐观的苏东坡!

(屏幕显示:

当代散文家余秋雨说“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轼。

”黄州是苏轼最重要的人生驿站。

被贬的苦难如重锤敲击着他的心灵,更像雕塑家塑造了他的精神世界!

在人生的低谷他完成了自己豁达乐观人生观的塑造,达到了自己创作的巅峰!

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师:

此刻,面队承天寺这轮空明的月亮,面对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

生1:

以前读文章,见到描写月亮的句子,总以为是表达思乡之情的。

今天,读了《记承天寺夜游》,才知道月亮也能传达豁达乐观的情怀。

月亮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更加丰满了。

生2:

以前被别人误解时,我都要沮丧好几天,跟苏轼比比,这又算得了什么呢?

只要心胸坦荡,就能快乐生活每一天。

生3:

自然是心灵的最佳归宿。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困扰,这时,我们不妨像苏轼那样到自然中去释放心灵,寻求寄托,让人生更豁达。

(掌声)

生4:

人生之路充满坎坷,我们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

当我们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消极的等待、自暴自弃都是不可取的。

我们应该像苏轼那样,在逆境中磨练自己的意志,丰富自己的人生,让逆境成为塑造完美人格的雕塑家。

正如古人所说: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掌声)师:

大家的发言很精彩,让老师也特别感动。

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他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

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

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

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常读一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师:

最后,让我们用朗朗的读书声来读美文、颂东坡吧!

(生大声诵读课文,在诵读声中结束本课学习)

【板书设计】:

澄澈透明、皎洁空灵、清朗幽美的朗月世界

乐观积极、坦荡豁达、心无尘俗的旷达胸襟

【篇三: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品公开课)】

23、《记承天寺夜游》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文章的节奏,熟读成诵。

(2)品读课文理解文意,感知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怀。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学、教师指导学习方法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培养学生对逆境达观处世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品味优美语言,把握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三)【预习要求】

1、自读课文,完成字词句的翻译2、背诵课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问在座的每一位同学,你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过困难和挫折吗?

当你陷入困难和挫折时,你是否感到沮丧、不知所措甚至痛苦呢?

有位古人,他频遭贬谪,一生历贬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的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想知道他是谁吗?

下面根据提示猜人物:

读书:

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李白对其的评价)

工作:

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读书努力)

(看这自己的影子惆怅,在朝廷外生活;被惊吓的灵魂还未安定,梦见牢狱之灾。

)娶亲: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苏轼

二、文学常识:

1、关于作家、作品: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朝代)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书法上与蔡襄、米芾、黄庭坚、并称为“宋四家”。

代表作品有《题西林壁》、《水调歌头》、《赤壁怀古》、《密州出猎》等。

今天我们穿越到九百多年前去和苏轼一起走进他的不朽之作——《记承天寺夜游》

2、写作背景资料:

公元1079年苏轼因为被人指出用诗歌诽谤新法,其政敌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苏轼被贬黄州,成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近乎于流放。

3、苏轼的经历:

21岁(1057)高中进士——26岁做官——1069年反对变法请求外调——1071年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太守——1079被捕入狱(元丰二年)——元丰六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1085年司马光上台,其被召回京——外调为杭州、扬州、定州太守——59岁时又一再被贬——1100年(64岁)获赦,北归途中病死于常州

三、展示学习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3、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探究“闲人”的内涵,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四、文意解析:

1、自学指导:

3分钟

(1)、根据自己的初步理解,诵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读出节奏。

(2)、疏通文意,标出不太理解的词,根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2、读准字音,画出节奏:

3、读通句意,看懂内容:

第一段问题:

(1)解析重点词:

户、欣然、念、遂、相与

(2)表达方式:

记叙

(3)时间:

初冬之夜;地点:

黄州承天寺;

人物:

苏轼、张怀民事件:

与好友赏月;

原因:

被贬,心情郁闷;月色很美,与朋友志同道合

第二段问题:

(1)解析重点词:

如、交横、盖

(2)表达方式:

描写

第三段问题:

(1)解析重点词:

但、如、耳

(2)表达方式:

抒情、议论

五、品读语言,学用妙语:

1、找出写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把当时的月色描绘出来,注意意境的展示。

夜深人静,明月当空,月光飞泻而下,庭院中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当中,大地溶成一片浮动的云烟,松柏在清澈的月光中随风而动,显得摇曳多姿。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不够精炼,改成“庭下月色空明,地上竹柏影动”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原句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影如藻荇交横),更加生动形象。

而且后一句,将本体放在了后面,使人产生一种如梦初醒的情趣,更富诗情画意,起到锦上添花、吸引读者的作用。

3、假如在第二段后面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会不会更加详细生动、才华横溢呢?

不会,因为一幅明静清幽、清丽淡雅的月夜图被破坏殆尽。

六、读懂苏轼,感悟人生:

1、找出抒情的句子: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让学生提出质疑:

真的“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吗?

月、竹柏:

都是美好的事物,只要做到旷达乐观就能时时欣赏到。

闲人:

壮志难酬的愤懑落寞、自嘲自解

2、我的收获:

读《记承天寺夜游》,我懂得了:

_______________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面对逆境,要豁达开朗,乐观积极。

重要的,不是别人是否理解欣赏我们;而是我们能不能寻找到真正的自我。

七、背诵经典,追寻圣贤:

仔细阅读下面这首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虞美人[李煜](一切景语皆情语)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景:

春花、明月、雕栏、玉砌、春水情:

愁,亡国之恨法:

以乐景衬哀情

八、练习巩固:

1

(1;

(2

(3

(4

2、本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_,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月色(或月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可用4个字概括为:

□□□□。

(须扣住“月”字概括。

)月色空明

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旷达乐观

5、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6、本文的构思角度是(b)

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8、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b)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

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9、对“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九、课堂小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

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十、布置作业:

1、发一条微博,写一写你眼中的苏轼。

2、搜集十句关于“月”的古诗词。

(五)【教法学法】自主学习引导法、逆向思维品析法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