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心理疗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35799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8.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本主义心理疗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人本主义心理疗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人本主义心理疗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人本主义心理疗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人本主义心理疗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人本主义心理疗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人本主义心理疗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人本主义心理疗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人本主义心理疗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人本主义心理疗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人本主义心理疗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人本主义心理疗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人本主义心理疗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人本主义心理疗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人本主义心理疗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人本主义心理疗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人本主义心理疗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人本主义心理疗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人本主义心理疗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人本主义心理疗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本主义心理疗法.docx

《人本主义心理疗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本主义心理疗法.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本主义心理疗法.docx

人本主义心理疗法

人本主义心理疗法

一、当事人中心疗法(Person-centeredtherapy)

历史:

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于20世纪40年代创立。

概念:

以平等伙伴的身份去理解当事人的问题与情绪,为其提供一种无所顾忌地自由表达和宣泄的机会,并帮助其体验其自我价值,实现其人格成长。

罗杰斯说:

“个人中心疗法学派主要是一种存在观点,寻找适当的态度和行为的表达,而这些态度和行为乃是能够创造出促成成长的气氛。

它是一种重要的生活哲学,而不是一种简单的技术或方法。

治疗者应具备的三种态度:

真诚一致(congruence),即治疗者所表达的内容与他自己内在的体验是一致的,不说言不由衷的话,不摆专家的架子和说教者的姿态,而是坦诚交流。

无条件的积极关注(unconditionalpositiveregard),即积极的非批判性的接纳态度,但不可与赞赏混淆。

同理心(empathicunderstanding),即能够准确地感受到当事人所体验的情感和个人意义。

技术要点:

促进当事人发生变化的方向

从缺乏信任、封闭和畏惧人际关系,转变为对别人更具开放性和愿意探索改变的可能性。

鼓励当事人放弃排斥别人或固执己见的想法,对经验和外在的世界的可能性采取更加开放的态度,愿意探索改变的可能性。

技术要点:

完全投入与互动

治疗师如何评价或诊断当事人并不重要,当事人如何评价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给当事人作心理测量等评估可能反而不利于当事人主动积极地参与治疗过程,因为他以为治疗师对他的问题能提供一套现成的解决的办法。

促使当事人完全地投入治疗历程才是最重要的

治疗过程就是咨询者与当事人共同参与的探险是双方显露人性,一起追求成长经验的过程。

技术要点:

兼容的实务方法

本疗法不排斥任何其他治疗学派,心理医生可以综合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进行实务工作,而只要你始终遵守治疗的核心条件即可。

本疗法特别适合那些没有受过系统的临床心理学教育与训练的人士应用。

咨询发展的阶段或过程

第一阶段:

求助者对个人的经验持僵化、刻板和疏远的态度。

第二阶段:

可以畅谈自我以外的话题。

第三阶段:

流畅地表达客观的自我。

第四阶段:

自由地表达个人过去的情感。

第五阶段:

自由地表达当时自己的感受,但有所迟疑。

第六阶段:

完全接受过去那些被阻碍和否认的情感。

第七阶段:

不需要心理医生的帮助可自由表达自己。

二、非指导性心理疗法,又称点头疗法、询者中心疗法

本疗法旧称非指导性心理疗法(non-directivepsychotherapy),或译为患者中心疗法,为罗杰斯以人本主义理论为基础于1942年提出的。

它与心理分析疗法相反,不要病人回忆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心理症结,而是帮助病人认识此时此地的现状,由于他缺乏自知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环境的现状,拒绝感受当时的情感体验而产生病态焦虑,因此治疗的目的就是让病人进行自我探索,了解与自我相一致的、恰当的情感,并用此感情体验来指导他的行动,也就是靠自己本身的力量来治疗自己存在的问题。

此疗法的适应症和心理疗法一样,主要是神经症。

这一疗法的具体作法如下:

1.会谈时治疗者不是以一个权威专家的面貌来分析和解释病人在言谈中所暴露的问题,而是以一个朋友的身份鼓励病人发泄内心的情感。

对病人所说出来的事件不作任何评价和指引,而是对他所表达的情感作出反应。

例如某询者在谈到她丈夫不让她出门自由行动而表现出不平的情感时,治疗者说:

你是有些发火了吧~询者说:

我当时简直是气疯了„„。

也就是治疗者不断用反响(reflection)的方式来激发病的情感。

一再重复病人在言谈中所表现出来的是最基本的情感,使病人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一事件或问题中所克制的消极情感和自我评价。

2.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不作解释,很少提问题,也不回答问题而是无条件的正面关心病人,使病人感到温暖。

不管他暴露什么情感,总是充分理解和信任,有如治疗者已进入病人当时的情感中,让病人看到治疗者是直诚的和表里一致的,对他的谈话是感兴趣的。

在这样一个气氛下病人没有顾忌地畅所欲言,逐渐从消极被动的防御性的情感中解脱出来,不再依靠别人的评价来判断自己的价值。

由于每个病人都具有对自我实现(self-actualixation)的健康态度,所以一旦认识自己问题的实质,就能发挥出自我调节和适应环境的潜在能力,改善了人际关系,达到了治疗的目的。

3.一般治疗时间和次数不固定,由病人自行决定。

这一疗法也可集体进行(10人左右)。

每周1,2次,集体治疗时,治疗者只能作为集体的一个成员参加。

三、存在主义治疗(Existentialpsychotherapy)

基本假设:

我们是自由的,我们不是环境的牺牲品,我们大多是自身选择的结果,因此,我们对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有责任。

治疗的任务:

就是要引导当事人自我察觉,帮助其充分地认识自己的存在和实现自己的潜能。

治疗的目的:

激励当事人去发现各种替代方法并从中选择,要成为自己生活的建筑师。

理论要点:

以积极的态度看待焦虑

焦虑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特征,并不一定是病态的,而是成长的催化剂。

自由和焦虑是一体的两面,有自由时就会出现焦虑,焦虑源于“自由的眩晕”,即源于在指导不明,结果不清的情况下又不得不作出决策并要对自己行为的结果负责。

焦虑的作用:

它鼓励我们采取行动对了无生趣的存在作出改变。

如果我们对存在的焦虑,麻木不仁,我们就束缚了生活并限制了自己的选择。

理论要点:

自我察觉观

存在主义认为,人之所以能作出决定及反应,系因为人拥有自我察觉的能力。

察觉能力愈强,自由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拓展人的察觉能力也就能增进我们充分体验生活的能力。

察觉是个体对生命意义、自我发展的能力、人的情绪控制与行为选择自由的自我意识。

理论要点:

存在治疗关于自我察觉的命题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无法拥有无限的时间去完成生活中想要做的一切事情。

人有采取行动或不行动的潜能,即使不行动也是一种选策。

人能通过选择自己的行动而左右自己的命运。

人生的意义来自个体的追求和创造,并不会自动出现。

在某种意义上,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但又有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机会。

理论要点:

存在的焦虑

焦虑使人趋于“团体化”:

焦虑毕竟是令人不舒服的,为了逃避焦虑,当事人会放弃自己的认同(潜意识的)和个性,使自己淹没于团体之中,毫不抗争地屈服于生活的情境,以及试图靠实现他人的期望而生存。

一个人如果找不到生活目标,或因某种挫折失去了生活目标,或因环境巨变,感到生活迷惘,就会有“存在挫折”(existentialfrutration)和“存在空虚”(existentialVacuum)的心理困惑。

案例:

膜拜痴迷

治疗要点

存在治疗的目标不再是帮助当事人消除焦虑,使生活变得更轻松或更安全,而是鼓励当事人愿意接受和挑战生活中的正常焦虑,这同时意味着对新生活的开放态度和探险精神。

焦虑可被转换成当事人冒险实验的能源。

理论要点:

以死亡的意识作为治疗工具

人是向死而生的存在,将死亡看作是揭示生活的意义和目的的工具。

因为死亡,所以现有的时光才具有格外重要的价值,生活是有意义的。

现实是宝贵的,因为它们是我们所真正拥有的一切。

面对自己不可避免的死亡,我们就不再做历史的牺牲品,而应该有一种急迫感,激发前所未有的力量,让生活有所作为。

理论要点:

生命意义观

努力寻求生活中的意义和目的是人类的一个独有特征。

缺乏意义感是现代社会中存在的压力和焦虑的主要来源。

意义疗法(Logotherapy)并不在于告诉当事人生活中的特殊意义是什么,而在于鼓励他们为自己发现意义。

当然,意义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来自投入创造后的副产品。

举例:

痛苦可因我们采取勇敢面对的立场而变为成长的源泉,并找到某种意义。

意义疗法奉行的箴言

“只要拥有一项生存的‘理由’,就能忍受任何生存的痛苦”(尼采)“那些没有将我置于死地的事物,将使我更加坚强。

要真实地活着,意味着去做一切能证明我们自己的事。

你是谁,是上帝给你的礼物;你使自己成为谁,是你给上帝的礼物。

理论要点:

体验孤独和认识关联

观点:

人的处境是一种矛盾的存在:

既是一种孤独的存在又是与他人相关联的存在,但我们必须在我们能真正与别人站在一起之前,先自立起来。

方法:

努力建立自己的认同感,我们不能在别人身上找到有关生活的意义和目的的答案,我们是自我决定的存在,只要我们活着,就必须继续作出选择。

四、意义疗法,又称言语疗法

意义疗法是存在主义疗法的一个分支。

意义疗法(Logotherapy)是一种在治疗策略上着重于引导就诊者寻找和发现生命的意义,树立明确的生活目标,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来面对和驾驭生活的心理治疗方法。

该方法由美籍德国心理学家弗兰克V.E.Frankl(1946)所倡导。

基本原理

该治疗方法以存在主义哲学为思想基础,弗兰克认为,"人是由生理、心理和精神三方面的需求满足的交互作用统合而成的整体,生理需求的满足使人存在,心理需求的满足使人快乐,精神需求的满足使人有价值感。

"对生命和生活意义的探索和追求是人类的基本精神需要,人所追求的既非弗洛伊德所说求乐意志,也非阿德勒所说的求权意志,而是追求意义的意志(即Willtomeaning)。

而一些人在患重病、绝症,或遭受生活挫折,年老孤独或环境剧变时常常会感到失去了生活目标,对生活的意义感到迷惆,出现"存在挫折"(Existentialfrustration)或"存在空虚"(Existentialvacuum)的心理障碍。

表现出对生活的厌倦,悲观失望或无所适从。

据估计,在北美和西欧就诊的神经症中约有20%的病人有"存在空虚"感,可称之为"迷惘经症"(Nogenicnevrosis)。

弗兰克尔认为,人生的意义建立在精神层面的价值感的获得。

意义治疗的核心就是要帮助来访者寻找失落的生活目标和三种价值,建立起明确和坚定乐观的人生态度。

具体操作要点

(1)向就诊者讲授存在主义对待人生的基本态度和观点,帮助就诊者寻找和发现生命的意义,具体可从三个方面着手:

引导就诊者回顾和参加写作、绘画或原比较专长的活动与劳动,发现和体验创造的价值;通过参加劳动、观赏自然风光和艺术作品,从平常的生活中体验经验的价值;通过阅读名人成才的传记和回顾自己过去的成功与失败的苦乐经验,讨论生活态度在对待人生逆境中的巨大作用和价值。

(2)引导就诊者从上述三个方面找到自己生活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同时引导就诊者作"转向思考"和"反向思考"的心理练习,明确自己有决定如何存在的自由,确定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

(3)复诊时,及时地对就诊者在生活目标上迈出的任何一步都给予鼓励和支持,对其任何生活意义的新发现都给予鼓励性的评价。

可建议写日记以随时记录生活中的感想体会。

意义疗法特别适合于因各种原因而出现抑郁、空虚、迷惘、绝望的就诊者。

五、格式塔治疗法(Gestalttherapy)

历史:

格式塔治疗法是现象主义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整合,它由弗里兹.佩尔斯(FritzPerls)所开创。

概念:

本治疗方法是一种经验性的而非解释性的方法,它主要经由一些促进当事人现时知觉的技术,促使其获得对自身的障碍和矛盾冲突的即使察觉,并接受个人的责任,找到自己走出困境的道路。

应用:

尤为合适于治疗那些过度社会化的、拘谨的、压抑的、过分挑剔的个体。

技术要点

了解一个人现在如何表现,比注意他为什么会如此做也许更重要。

认为真正的知识是由知觉者的及时的体验而产生的。

完形治疗的目的并不在分析,而在于逐渐整合当事人不时存在的内在冲突,让他“重新拥有”自己曾经否定的部分。

除了“此时此刻”,没有什么东西是存在的。

完形疗法强调现在此时此刻的体验才是最重要的,沉缅于过去实际上就是在逃避体验现在。

完形疗法的格言是:

“力量存在于现在”。

技术要点

完形疗法者很少问“为什么”的问题,因为“为什么”的问题不仅只会引导当事人不停地思索过去,助长其对现在体验的抗拒,而且可能导引当事人编造合理化的解释及自我欺骗。

应该鼓励当事人以“现在时态”进行晤谈,治疗者也只问“是什么”和“如何”,以增进当事人对现在此时此刻体验的察觉。

技术要点

“未竟事务”是当事人心理困境的胶着点,心理脆弱的人为了避免面对那些未竟的事务,避免去体验因此而引发的不愉快的情绪,而不愿作必要的改变或放弃成长的可能性。

完形疗法就是要协助当事人突破困境,鼓励他们通过体验来整合原先曾极力排斥的自己的另一面,启发其认清并接受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而不是只希望成为怎样的人,技术要点:

蜕掉五层神经症之皮

治疗方法:

双椅对话试验

安排两张空椅,请当事人先坐在其中的一张椅子上,用平时自己习惯的语气和句式表达自己对某个问题(如被纳入治疗的某个问题)的看法和情感。

然后,换坐另一张椅子,用对立一方的语气和句式表达与上述表现相反的观点和情感。

治疗方法:

双椅对话试验

治疗方法:

角色翻转训练

要求当事人用语言和非语言的形式,表演他们自己平时很少或从不表现出来的另一面。

如让谦让的人表演霸道者的言行,殷勤的人表演懒惰者,温柔的人表演凶恶者,自卑的人表演自大者,外表坚强的人表演软弱无力者、爱奉承别人的人表演一些挖苦别人的言行等等。

通过训练使当事人与潜意识中那些被埋没和拒绝的另一面进行接触,从而实现人格的整合。

治疗方法:

句型替换训练

格式塔理论认为,一个人内在的人格特点常常投射在其习惯的语言表达的模式中,因此,我们可以经由对自己的言语习惯的关注,来增进对自我真实人格特征的察觉。

用“我„„”取代“他„..”的句式;

以“我选择„„”取代“我知道„,但„„”;

用“我不愿„..”取代“我不能„..”的句式;

用“我选择„„”取代“我应当„..”的句式。

用“我能做些什么„..”取代“我为什么这样不幸„.,”的句式。

治疗方法:

想象预演训练

要求当事人对恐惧的情境作想象预演的训练。

如一个害怕与异性接触的人可以想象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如电梯内)正好遇到一个熟悉的异性的情境。

如果当事人能够真正体验到深层的情感,他可能就会发现,无论他对这种情感有着怎样的灾难性的预期,都不过只是幻想而不是现实,他并不会因为无助感、恐惧感而被摧毁。

因此,体验可怕的情绪反而会导致整合与成长。

治疗方法:

感觉留置训练(stayingwiththefeeling)

即指在当事人想逃避不愉快的情绪和情境时,治疗者鼓励当事人尽力暂时保持和体验这种不愉快的感觉,并借机深入触及这种想逃避的感觉。

忍受和体验这种痛苦可促使人对自己的察觉和引发新的成长。

治疗方法:

夸张练习(theexaggerationexercise)

即让当事人重复地和夸张地表现其欲表达但却掩饰的话语或动作,将可使之与该行为有关的情感强烈化,促使其内在隐藏的心声或意义更清楚地表现出来,提高当事人的察觉能力并开始倾听自己真正的心声。

人本主义疗法基本知识

人本治疗法(Person-denteredTherapy)又名当事人中心治疗法

(Client-centeredTherapy)的创始人为美国心理学家卡尔?

罗杰斯

(CarlRogers1902—1987))。

罗杰斯自1940年开始建立此疗法的基本概念和治疗方式。

此疗法充分反映出罗杰斯的个人体验和理想。

罗杰斯生于一个父母管教非常严格的清教基督徒家庭。

父母高度强调刻苦、忍耐、自我约束和崇高的道德标准,引致早期的罗杰斯内心常有强烈的压迫感、自信心低落、孤寂、与其他人的关系疏离,不敢与人坦诚透露内心的意愿,因为怕被家人批评为贪婪。

故此,罗杰斯创造此治疗法是刻意希望帮助协助人释放内心的枷锁,开阔自己的自由感,重拾本身活泼的动力,忠于自己和尊重自己。

此疗法亦深受罗杰斯的兴趣所影响,罗杰斯曾攻读农务科,非常喜爱大自然和栽培植物。

他认为人的成长好比植物的成长——最重要的是周围有适当栽培的条件;故此,他所订立的一些基本条件(coreconditions)亦成为此治疗法的精髓。

基于此治疗法很着重对生命的投入和体验,以及对人的尊崇,它被视为“存在—人道主义派”的主流,与强调人是潜意识被控制的心理分析派、强调人是被环境控制的行为治疗派分庭抗礼,从而成为辅导界的第三势力。

一、人本治疗法的历史发展

在五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人本治疗法经历过不少的改变。

罗杰斯和他的跟随者一直作出这方面的研究和临床实验,不断修正治疗的理论和方式,务求使它更适合时代的需求。

大致上来说,人本治疗法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Corey,1986a)。

第一阶段(一九四零至一九五零年)10年

罗杰斯于一九四二年所作的书《辅导与心理治疗》(CounselingandPsycherapy)奠定了这治疗法的基本概念。

当时它常被称为非指引式辅导(non-directivetherapy),因为罗杰斯强调辅导员要避免表露个人的看法和意愿,要尽量减低自己对当事人的影响,免致妨碍当事人的自然成长;所以,当时的治疗法提倡辅导员接受当事人,与他建立一个融洽、宽容和不带批评性(non-judgmental)的气氛,以及信赖当事人能以他的内在资源来协助自己。

所着重的技巧乃是澄清(clarification)当事人的意念,表达对当事人的基本同感(primaryempathy);这主要是透过一些留神的技巧(attendingskills),如解义(paraphrase)和情感反映(refkectuionoffeelings)

所达成(lvey,lveyandSimek-Downing,1980)。

另一方面,此时的非指引式辅导员亦避免采用一些指引性的技巧,如问题、批评、演绎(interpretation)、纪录个案历史、心理测验和诊断(diagnosis)等方法。

第二阶段(一九五零至一九五七年)7年

罗杰斯于一九五一年时所作的书《当事人中心治疗法》(Client-centeredTherapy)使人本治疗法更上一层楼。

此时的他再不如早期般重视技巧,而是渐渐趋向强调辅导员的本质。

他指出当事人的情绪状况应是辅导员重视主要环节,所以此时这治疗法被称为当事人中心治疗法。

辅导员要敏锐地反映当事人的感受,了解当事人主观的体验,和尽量使他与当事人的关系免除威力性。

此阶段所采用的情感反映较前阶段的深入,务求使当事人更洞悉自己的内心世界,使当事人解决真我(rdalself)和理想我(idealself)之间的矛盾,减低其中的冲突,使两者可以有适当的调和与统合,达致一个重新组成的自我概念。

第三阶段(一九五七至一九七零年)13年

罗杰斯在一九五七年出版了《促进个性改变的必要条件》一书

(TheNecessarySuffientConditionsofTherapeuticPersonalityChange)。

这可以说是人本治疗法的第三个里程碑。

在这书内,他提出治疗重点不再纯粹是反映当事人的感受,而是要提供一些可以协助当事人性格成长的基要条件(coreconditons),如表里一致congruence)、无条件的关怀(unconditionalpositveregard)和同感(empathy)等。

辅导员要尽量投入整个辅导过程中,利用他个人本质来引导当事人探讨问题,辅导员与当事人"此时此地"的关系和对彼此的感受亦极为重要。

第四个阶段(一九七零年至现在)40余年

这个阶段强调辅导员在辅导过程中更积极的参与和个人的投入。

除了以上所提的技巧,辅导员更可运用一些影响性的技巧(influencingskills),如自我披露(self-disclosure)、回馈(feedback)、问题(questions)立即性(immediacy)等。

辅导员与当事人"此时此地"的动态仍是深受重视。

大致上,此阶段不强调技巧,而着重于辅导员的特质、信念和态度,赋予辅导员更大的自由去建立与当事人的关系,尽量使当事人感到被接纳。

罗杰斯于一九七四年将当事人中心治疗法改称为人本治疗法(Corsini,1986)。

改名后,更能反映他将人放在首要地位的信念,和需要辅导并非是病态的表现,而是成长中一个正常需要之信念。

二、假设与概念

人本治疗法包含一套很独特的人格论,对人性本质及行为有很详尽的解释。

这些理论亦透着"存在-人道主义"的意味和罗杰斯积极的人生观,清楚地反映出此治疗法的基本精神,指引辅导员应以何种角度去了解当事人及在辅导过程中应采取的路向。

a.人性观

1良善的本性

如同孔子般,罗杰斯对人性抱着非常积极的看法。

他认为人基本上是善良、理智、仁慈、现实、进取、可信赖和有目标的。

他并觉得人是有责任感,能和谐地与别人合作和迈向成熟。

在适当情况下,人是有能力指引和掌管自己的生命(Rogers,1959)。

2要了解人的整体性

在罗杰斯心目中,人的每一种行为都是彼此相关和互相影响的;我们断不能单凭某一两种行为来分析他整个性格。

他主张人是一个“统合的整体”(integratedwhole)。

简单来说,当我们看到人的行为表现,要进一步理解其情绪、感受、观感和处境等因素。

例如一位单身母亲常以打骂方式督责其子女,旁人可能认为她不爱惜子女;但若从其他角度看,却发现该母亲实在是悉心地照顾子女的需要,如饮食营养、功课、社交活动及礼貌等;只是她期望很高,怕孩子会有行差踏错及担心自己未能适当地管教子女,所以才倾向对子女采取较严厉的措施,以免他们出现偏差行为。

罗杰斯相信若当事人整个人的适应是满意的话,其他的问题便会逐渐消失;但若当事人的基本问题未被解决,而只是某些表面问题被改善,到最后,其基本问题仍会经过转移的过程而在其他行为上表现出来。

例如一名少年被发现在超级市场盗窃,这行为之背后原因看似是贪念所致,但实际却是受朋辈影响,想拥有名牌用品,以求得到朋辈的接纳和认同,故有此行为。

辅导员要从人的整体情况着手,例如协助此少年增强自信心,学习如何适当地拒绝朋辈的不良要求,而非单是消除其高买行为。

3自我实现的倾向(self-actualizingtendency)

罗杰斯深信人有追求满足更高层次的需要之倾向,例如满足食、穿之基本需要后,会寻求安全感、知名度以达致自我实现。

此倾向乃是推动我们行为的基本动力,促使我们发挥内在潜能,提升本身的功能,使个人更超成熟。

他认为所有心理困扰都是由于此倾向被压制所致。

例如:

沈少艾(Minashum)是一位加拿大华裔女导演,自幼喜爱艺术,她对华人在加拿大生活有很深的感受,很想将此拍成电影,向华人及主流社会表达出来。

她成长后加入戏剧界,并导演一套名为“双喜”(DoubleHappiness)的电影。

该片甚获好评,成功地将其意念表达出来。

4个体的评估过程(organismicvaluingprocess)

人经常不断地衡量本身所遇到的经历,判断这些经历是否对本身有用,能否协助满足自我实现的倾向。

基于此种倾向,人会追寻或珍惜一些能帮助发挥本身功能的经历,而避开一些会妨碍本身功能的事情。

例如:

一个婴儿在寻找食物过程中,自然喜欢一些能提升本能和协助适应环境的经历,如好奇地探索;另一方面,会抗拒一些不能协助提升本能的经历,如痛苦或肚饿等。

此评估过程是自发的,而不是经过刻意思考。

故此,它是真正反映出个体的需要和协助自我实现的方法。

5主观的参考架构(subjectiveframeofreference)

罗杰斯认为了解别人的窍门,是在于我们能否采取现象学的角度

(phenomenologicalapproach),亦即是我们能否重视当事人主观的参考架构。

这是指旁人(如辅导员)需尝试体会当事人对某处境的主观经历、避免将旁人本身的看法强加于当事人身上,这是因为不同的人,由于个别不同的经历、性格和自我概念,对同样遭遇都可能有不同的体验。

这些主观的体验对当事人来说,不但是非常真确和实在,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