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的教学方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3367789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0.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的教学方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的教学方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的教学方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的教学方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的教学方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的教学方案Word格式.docx

《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的教学方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的教学方案Word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的教学方案Word格式.docx

  2、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会正确读、写以及比较数的大小。

  3、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认识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掌握

  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的改写方法。

  4、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意义,能自主探索、掌握近似数的方法,能对更大的数进行估计。

  单元教学建议本单元在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更大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掌握更大数的读写,并能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认识近似数。

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

亿以内数的认识、亿以内数的读写、大数的改写以及近似数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数数的过程中,感受大数的意义.本单元学生认识的数都是一些较大的数,一般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得比较少。

为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丰富学生对数的认识,教材中多次安排了数一数的活动。

第一次数数,通过数人民币的过程,认识“十万”。

人民币是学生相对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能直接感受的。

  教材中安排的一叠人民币是一万元,那么九叠人民币是几万元呢?

当再增加一万元后,又是几万呢?

对于这些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交流,从中逐步引出“十万”的计数单位。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不可能直接请学生数这么多的人民币,因此,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制作一些卡片来替?

张卡片代表一万元,那么9张卡片是多少元呢?

第二次数数,通过卖轿车的活动,认识“百万”、“千万”、“亿”。

  教材中安排的“1辆轿车卖100000元”,目的是提供给学生数的机会,通过逐步数的过程,认识“百万”这一计数单位。

如果学生的基础比较好,就不需要逐一数数,也可以跳跃式的数。

如1辆轿车卖100000元,那么2辆、3辆是多少元呢?

6辆、7辆是多少元呢?

10辆是多少元呢?

由于学生有了前面两次数数的经验,认识“千万”、“亿”这两个计数单位就可以精简一些,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第三次数数,练习过程中的数数。

练习中安排的多道题目都是需要学生数一数,力图通过数一数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体会到十进制计数的特点。

  学生在数的过程中,及时地进行概括是本单元学生的重点环节。

  如学生在第一次数的时候,把数直观的人民币与计数器上对数据的认识结合起来,是提高学生抽象能力的举措。

通过计数器上珠子的拨一拨,促使学生能将直观的数数与抽象地数数统一起来。

同样,后面两次的数数,也应与计数器上拨数结合起来。

  2、在数据收集的过程中,掌握大数的读写在学生生活的环境中,经常可以接触到比较大的数。

对此,当学生初步认识了大数后,可以组织学生到各种媒体上收集一些数据,并能说一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以提高学生感受的程度。

接着,可以把学生收集的一组数据进行讨论,从而引出大数的读写方法。

教材中安排的“人口普查”的一些数据,仅表示数据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这些数据开展活动,也可以直接讨论学生收集的数据,然后引出读法与写法。

本册教材将多位数的读法与写法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因为这两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当然,在教学中,可以先突出读法,在学生掌握读法的基础上,然后再讨论写法。

  加强对数据实际意义的理解,能用数学的眼光分析身边的一些数据的意义是本单元着重渗透的思想。

新课标第一网不论是数据的收集过程,还是解释数据的意义,都是为了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背景下进行学习,这一点在教学时需要格外地重视。

  如第6页上的“说一说”内容的安排,其重要的一点是通过学生对这些数据的读写过程,既能巩固他们读写的方法,更能体会到数据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

  3、结合实际背景,认识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一些比较大的数据,由于书写的不方便,需要将一些较大的数据改写成以

  万、或亿作单位,这样既方便书写,又便于读数。

教材中安排的“国土面积”中的一些数据都是比较大的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改写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改写的必要性。

因此,数据改写的活动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安排在一定的背景下进行,从而使学生体会改写所带来的方便。

  数据的改写是对数据表示形式的变化,它的大小并没有发生变化。

对此,在改写过程中应向学生说明改写后为什么要写计数单位的道理。

如9600000=960万,等号左边的数是以“个”为单位,一般以“个”为单位就不写计数单位了。

而等号的右边是以“万”为单位,如果这个计数单位不写,那么就会变成以“个”为单位,这样两者之间就会相差很大。

这些道理,可以结合具体的情景加以说明,以便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减少错误。

  4、在观察比较中,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近似数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运用的数,它与精确数不同,表示的仅是某一对象的一定范围。

对于近似数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也已接触到,不过没有出现这样的概念。

而本单元的学习是相对系统一些,同时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主要是以四舍五入法为主)。

  教材中安排的“森林面积”活动,是一些有关植树的题材,这些题材的数据中有些是精确的,有些是近似的。

出示这组数据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并讨论为什么会形成这些近似数,从而让学生明白近似数产生的过程,以加深对近似数概念的理解。

接着,让学生自己举例说一说生活中的近似数。

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进行辨别,区分精确数与近似数的差异。

  求近似数方法教材采用观察思考的方法,把一组不同的近似数放在一起,根据不同的要求,得出不同的近似数。

教学时,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将这一组数据整齐排列,然后请学生进行观察,接着再进行讨论。

  如精确到千公顷:

约是224319千公顷,那么千位上的“9”是怎么出来的?

通过一组数据的比较,相信学生能发现求近似数的方法。

  近似数在具体的运用中,将根据不同的需要取不同的精确值。

  教材第11页第2题安排的练习,就是一道根据实际情景需要选择不同的近似数。

在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进行选择,然后再进行分析,寻找其中的规律。

  一般说,是以对应的方法来确定。

  如第⑴题中,全国造林是以“万公顷”为单位,那么比较内蒙古自治区的造林也应用“万公顷”为单位。

第⑵题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造林是以“千公顷”为单位,那么比较2018年的造林数也应以“千公顷”为单位。

  课时安排:

  1.数一数1课时

  2.人口普查3课时

  3.国土面积1课时

  4.近似数2课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