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典型地貌及景观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37695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4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典型地貌及景观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典型地貌及景观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典型地貌及景观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典型地貌及景观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典型地貌及景观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典型地貌及景观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典型地貌及景观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典型地貌及景观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典型地貌及景观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典型地貌及景观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典型地貌及景观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典型地貌及景观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典型地貌及景观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高中地理典型地貌及景观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典型地貌及景观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地理典型地貌及景观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高中地理典型地貌及景观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典型地貌及景观特征

✧课标内容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运用景观图识别常见的地貌,并学会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过程与方法:

参与课堂活动,通过活动方案构建地貌的基本知识体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正确认识,利用所学的知识,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实现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材分析

在学习了大气和水的有关知识之后,学生再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另一个组成要素—地貌。

地貌是指陆地表面,其形成主要受地质作用的影响。

但新的课标要求作了删减。

在陆地环境中,地貌对地表物质和能量起着再分配的作用。

此知识点以此为主线,把各知识点串起来。

✧教学重难点分析

主要的地貌类型,描述景观特征。

✧教学过程设计

学生分组讨论,展示交流。

【课堂导入】:

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典型地貌及景观特征。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活动一】:

大家来辨认一下这些是什么地貌?

 

1②③

 

④⑤⑥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承转】:

现在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我省的大好河山。

我们到达的第一站泰山。

学生观看视频。

观看完后教师动画演示泰山及泰山山脉的形成原因。

教师归纳对比褶皱山脉和断块山的区别。

并讲解向斜山的形成原因。

教师讲解并动画演示火山的形成过程。

教师讲解火山的构造图。

教师归纳山脉的类型。

【活动二】:

流水地貌

观看实验视频,完成以下问题。

1.观察在哪里侵蚀为主?

哪里堆积为主?

为什么?

2.堆积物的形状、颗粒大

小及分布有何特点?

3.推论:

流水作用为主的地貌

出现在地区(干湿地区)。

 

【活动三】说出下列四个地貌名称,并说明其各自特点。

 

【承转】:

我们再进入旅途中第三站汇泉湾

旅途中的风景——第三站汇泉湾

青岛汇泉湾海滩位于山东半岛南侧汇泉湾畔,海滩长580m,宽40余m。

汇泉湾海滩上最醒目的地貌特征是海岸上存在一个沙堤,正好处在高潮线附近,平行海岸线呈纵向分布。

教师归纳:

海岸地貌的类型。

活动四:

请说出图中四点颗粒物的大小:

高潮时海水漫过沙堤,带动沉积物向陆地运动;退潮时海水又把沉积物向海边搬运。

1点颗粒物(粗、细),2点颗粒物(粗、细),

3点颗粒物(粗、细),4点颗粒物(粗、细)。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课题:

典型地貌及景观特征

【当堂检测】识别下列地貌。

1②③

④⑤⑥

描述图中地貌景观的主要特征。

参考答案:

1、坡度:

迎风坡凸而缓,背风坡凹而陡;

2、从坡的顶部到底部颗粒物从小到大。

【课堂评价】

围绕主题共设计了的几组活动,设计类型丰富,都是学生喜欢的认识事物方式,也符合主题的认知规律。

充分利用评价量规做好组内成员的自评互评工作,在展示环节也关注到了不同类小组之间的差异,让每类同学都有展示的机会,组内的互动,又实现了学生智慧的整合,从而保证整个课堂都有良好的学习效果。

评价量规展示:

(活动一的评价量规)

评价指标

(权重)

评价

优秀

一般

生评

师评

情感态度

乐于学习,能自我调节使自己对实验有浓厚的兴趣。

对学习内容有实验兴趣,但不大。

学习活动参与度

积极参与讨论与交流,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

较少参与讨论与交流,不太表达自己的观点。

合作交流

小组内主动和同学配合,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虚心、认真倾听同学的观点、意见。

小组内有时会帮帮忙,;不太喜欢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者不太愿意倾听同学的观点,只顾表达自己的观点。

学习成果

回答正确;具有很好的文字表达能力。

基本能回答正确。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授对象为普通班学生,学生对地貌这部分知识初中学习过,有一定的初步认识,但不系统。

学生通过观看象中国地理之类的视频,有一定的印象。

平阴为山区,学生对山地有着直观的认识,更为熟悉,学习起来更为容易。

效果分析

传统的教学没有真正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一致的活动方式,强调统一活动,部分学生会因不适合自身的能力水平而放弃探究,成为课堂的旁观者。

因此我设想在教学组织时,通过有效的评价将学生分成几组,围绕活动主题,使人人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本节课主题定为--“走,跟着我去旅行”,将生活化的主题融入自然地理教学之中,以增进学生对“地貌”这一主题的关注,围绕课标要求共设计了多种课堂活动方式,设计类型丰富,都是学生喜欢的认识事物方式,也符合主题的认知规律。

另外为进一步确保合作学习效果,教师还充分利用展示环节让每位同学都有展示的机会,组内的讨论互动,又实现了学生智慧的整合,从而保证整个课堂都有良好的学习效果。

学生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从而实现地理知识的自身价值,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课堂中在育人方面不断增强学生对地貌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地貌类型,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材分析

在学习了大气和水的有关知识之后,学生再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另一个组成要素—地貌。

地貌是指陆地表面,其形成主要受地质作用的影响。

中图版教材在编排这部分内容时,沿用了老人教版的思路,把教材的重点放在了地貌形成原因的分析上。

但新的课标要求,对这部分内容知识层面上作了降低难度要求,而对学生能力培养上提出了更高要求。

本节课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整合了其它版本教材的教学内容。

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地貌类型的识别和描述上。

评测练习

识别下列地貌。

2②③

④⑤⑥

描述图中地貌景观的主要特征。

参考答案:

1、坡度:

迎风坡凸而缓,背风坡凹而陡;

2、从坡的顶部到底部颗粒物从小到大。

教学反思

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这次课例准备中,试图真正改变学生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这样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由被动学习转化成积极主动学习。

以下是对本节课的一些感悟与反思。

教学模式如何突破?

设计了模拟实验视频,通过学生观看模拟实验过程与观察,让大空间范围内的地理现象微观化,让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还原学生一个真实再现的学习场景,更直观的认识冲积扇的形成,实验探究的方式,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传统的教学没有真正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一致的活动方式,强调统一活动,部分学生会因不适合自身的能力水平而放弃探究,成为课堂的旁观者。

因此我设想在教学组织时,通过学生围绕活动主题讨论,使人人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高一的学生在面对自然地理的问题时往往劲头不足,设计活泼有趣的主题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确定本课的主题-“走,跟着老师去旅行”,将生活化的主题融入自然地理教学之中,以增进学生对“地貌”这一主题的关注。

设计类型丰富,都是学生喜欢的认识事物方式,也符合主题的认知规律。

为进一步确保合作学习效果,让每个人都有展示的机会,实现了学生智慧的整合,从而保证整个课堂都有良好的学习效果。

在育人方面不断增强学生对不同地貌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通过本次评选活动,使我对教育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1、如何真正做到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有所收获,是我们需要不断探索的,如何更好去关注学生,关注全体学生,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2、多变的教学方法要始终如一的为教学内容服务,要充分研究课标,研究教材,研究学情,采用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

三、要充分发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个人素质,能够有较高的眼界发现课堂中的问题,有足够的能力调控课堂,解决问题,也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反思中也不断发现自己在教学中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如如何多方位、多角度地观察学生、了解学生、评价学生;如何更深刻的挖掘教材,采用更符合学生认知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这些都是我今后需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相信通过比赛,经过反思,我能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一些差距,找到自身的不足,为以后进一步成长与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标分析

国家教育部2017年版制定的地理课程标准对地貌这一部分教学内容作了明确规定: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学习本部分内容后,学生应该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或其它地理工具,观察、识别、描述与地貌有关的自然现象。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自然现象,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