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表格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3807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63.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表格教案.docx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表格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表格教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表格教案.docx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表格教案

1消息二则

课题

消息二则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知识与技能

1.准确认读并理解“溃退、泄气、督战、摧枯拉朽”等词语。

2.了解新闻消息的特点,明确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3.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分析课文,把握新闻的结构和要素。

2.通过朗读,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渡江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增进对新中国创建历史的了解,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前辈英勇奋斗的精神。

一、课前自主学习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主要作品集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著名诗词有《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

写作背景

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奉毛主席、朱总司令命令横渡长江,一夜之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横渡长江,从此揭开了解放全中国的序幕。

这两篇新闻便是在4月22日夜撰写。

文体知识

新闻从广义上来讲,新闻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上来讲,专指消息,是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事实进行的及时、客观的报道。

消息有三个特点:

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真实性);2.报道迅速及时(时效性强);3.语言简明扼要(准确性)。

在写法上以叙述为主,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一条新闻包含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有时可根据需要省略背景或结语。

读准字音

芜湖(wú)溃退(kuì)歼灭(jiān)

泄气(xiè)督战(dū)要塞(sài)

业已(yǐ)摧枯拉朽(xiǔ)锐不可当(dānɡ)

辨清字形

挡(dǎnɡ)阻挡溃(kuì)溃烂

档(dànɡ)档次馈(kuì)馈赠

聩(kuì)振聋发聩

理解词语

溃退:

(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泄气:

作动词时:

泄劲;作形容词时:

讥讽低劣或没有本领。

摧枯拉朽:

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锐不可当:

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二、课堂互动探究

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谈巷议呢?

(学生回答广播、网络、电视、报刊以及他人的传话等,教师引出新闻。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

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

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

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两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新课展开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指出该新闻的导语和主体部分。

开头的“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渡过长江”是导语部分,导语以下是主体部分。

2.默读课文,找出本则新闻的六要素。

人物:

我三十万大军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午夜开始

地点:

芜湖、安庆之间

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遇到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纷纷溃退

经过:

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

结果:

到21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品味亮点词语】

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大约”表示大概数字,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去掉则变成了确切数字,不够严谨。

2.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形象地写出了国民党反动派不堪一击的情况,满含讽刺之意;同时也衬托出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预示着战争即将取得最后胜利。

3.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不到二十四小时”写出了人民解放军速度之迅猛,突出了渡江时间很短。

【把握文章主旨】

如何理解这则新闻的主旨?

本文通过简要报道渡江战役的情况,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迅猛的战斗节奏。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本则新闻,理清结构和要素。

新闻的结构:

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

二十日夜起,……课文最后。

第一层(二十日夜起……已渡过三十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

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

写东路军渡江的情况。

2.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百万是实数。

其中东路军、西路军各35万,中路军30万。

可见新闻的真实性很重要。

3.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从渡江的作战兵力、详细区域和战役的全局情况三个方面来总领了全文。

【品味亮点词语】

1.西起九江(不含)

不包括,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去掉就成了包括九江在内了。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充满嘲讽的语气,显示出我军的神勇。

3.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显现出战役的壮阔,表现我军排山倒海、锐不可当和无坚不摧的气势。

4.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连用六个动词,表现我军的英勇善战、所向披靡。

【感悟精彩句子】

1.比较阅读甲、乙两句,结合加点词说说表达效果。

甲:

现在,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剩下的二十三日可渡完。

乙: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现在”与“至发电时止”相比,后者时间概念更确切,且有“战势发展迅速,我军胜利进军”的豪迈之情蕴含其中。

“剩下的”容易产生误解,是人员,还是物资?

“余部”是军事术语,在这里指还未渡江的部队,这个词用在报道战况的消息中,既确切,又得体。

所以,乙句的语言准确,语言色彩恰当。

2.比较阅读甲、乙两句感情色彩的不同。

甲:

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乙: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甲句只是交代了时间。

而乙句则充满了嘲讽,汤恩伯本是来“督战”的,结果不但无战可“督”,而且全军覆没,狼狈不堪。

敌军的“不料”,正显出了我军的神勇。

所以,乙句的语言爱憎分明,褒贬有别。

【把握文章主旨】

如何理解这则新闻的主旨?

本文通过全面报道闻名中外的渡江战役的概况,赞扬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司令部和各路军指挥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指挥才能,表现了全党全军团结一心、同仇敌忾、所向无敌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三、课堂延伸学以致用

写作方法运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1.精炼概括。

这则消息极为简洁,言简意赅,只有不到200字,但是具备了“五要素”和消息结构的导语、主体、结语三个部分,没有一个多余的字;而且叙述层次清楚,一目了然。

导语部分交代了事件总体面貌。

主体分成三个层次展开:

渡江战斗的时间、地点;国民党长江防线崩溃;我军破敌、进击的态势。

结语一句话流露出我军必胜,敌军必败的坚定信念。

2.气势磅礴。

消息也不失生动,如用了一系列的四字句:

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风平浪静,万船齐发,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形象地再现了战斗的情景。

四字句音节短促,与所表达的解放军攻势的迅猛、凌厉相得益彰。

对于这样一件重大的具有历史性的军事行动,本来可以有更为丰富,甚至有更加复杂的情景描述,但是,文章却戛然而止。

一连串文言色彩很浓的词语的运用,不但符合新闻文体的简短明快的规范,而且便于表达作者高瞻雄视、胜券在握的气概。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详略得当。

作者在报道各路军战况时并没有平均使用笔力,而是对东路军的战况写得比较详细突出。

这是因为“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

因此在报道我东路军进展情况时,和报道中、西两路军有几处不同:

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2.叙议结合。

在报道中、西路军进展情况后,插入一段简要的议论,指出我军取得胜利的原因:

一是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二是国民党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

这种议论既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由此使读者进一步了解了国民党反动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又深化了报道的主题。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个字。

新华社东京3月14日电中国政府提供的首批援助物资14日晚抵达日本东京,并将连夜被运送至日本东京北部地震海啸重灾区宫城县。

日本当地时间20时46分,从中国上海起飞的搭载首批近百吨援助物资的包机抵达东京羽田机场,这批物资包括12人用帐篷、6人用帐篷、毛巾被、手提应急灯等灾区急需物资。

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公使吕克俭和日本外务省亚洲大洋洲局日中经济室室长古谷德郎在机场签字换文,完成物资交换。

中国首批援助物资运抵日本。

教学板书

四、课后达标检测

布置作业:

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5、课后反思

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课题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闻的写作特点,明确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2.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分析课文,把握新闻的结构和要素。

2.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新闻语言准确、简洁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进学生对诺贝尔奖的认识。

2.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多多关注国际国内时事,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一、课前自主学习

写作背景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本文选自《百年好文章——路透社新闻佳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有改动。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工程师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AlfredBernhardNobel)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

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和经济学(1969年首次颁发)六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

首届诺贝尔奖于1901年12月10日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和挪威的奥斯陆同时颁发。

读准字音

瑞典(ruì)挪威(nuó)诺贝尔(nuò)颁发(bān)

遗嘱(zhǔ)建树(shù)仲裁(zhònɡcái)巨额(é)

辨清字形

理解词语

颁发:

授予(勋章、奖状、证书等)。

建树:

表示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或在事业上有很大的成就。

渗透:

液体从物体的细小空隙中透过。

仲裁:

由当事人以外的第三者对民事、经济等争议作出裁决。

遗嘱:

死者生前依法处理遗产或其他事务并于死亡时发生效力的法律行为。

二、课堂互动探究

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平时会关注国际新闻吗?

你们对当下的时事热点消息有多少了解呢?

(学生回答当前的几个比较热门的新闻,引出本文的新闻内容。

)新闻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足不出户就纵观天下大事。

今天,让我们来一起学习这两篇经典的新闻,品味其中所蕴含的历史变迁和情感吧!

新课展开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理清结构。

新闻的结构:

标题: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导语:

瑞典国王……“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

主体:

今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有:

……课文最后。

2.标题中的“首届”说明了什么?

“首届”意思是这是第一届,具有开创性,表现了这次颁奖的重要意义。

3.导语交代了哪些内容?

时间、人物、事件以及背景。

【品味亮点词语】

1.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

“首次”,强调了这是第一次,体现了新闻语言的言简意赅。

2.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做出最大贡献的人。

“最大”说明了获得诺贝尔奖的条件:

必须是各个领域贡献最大的人才能获得。

【感悟精彩句子】

本文最后一段说了些什么内容?

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这一段交代了新闻的背景,简单说明了诺贝尔奖的来源,并且补充说明了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是分离的。

作者的用意是让读者了解诺贝尔奖的根源,同时充分说明诺贝尔奖的公正性。

【把握文章主旨】

如何理解这则新闻的主旨?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简明扼要地介绍了首届诺贝尔奖的评定及颁发情况,同时赞美了诺贝尔对人类所做出的卓越无私的贡献。

三、课堂延伸学以致用

写作方法运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全面完整,翔实准确。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这则消息的主体部分告诉读者,今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有:

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荷兰的范托夫(化学奖),他发现了化学动力学定律和渗透压定律;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

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有:

瑞士的迪南,他于1864年建立了红十字会;经济学家帕西,他建立了促进国际仲裁的各国议会联盟。

清晰、全面地列举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消息事实准确、翔实。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请你选择最近热门的一则事件(国内外均可),用自己的话写一篇新闻,200字左右。

教学板书

四、课后达标检测

布置作业:

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五、课后反思

3“飞天”凌空

——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课题

“飞天”凌空

——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闻的写作特点,明确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2.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分析课文,把握新闻的结构和要素。

2.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体育新闻,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为国争光的情怀。

一、课前自主学习

作者简介

夏浩然,男,汉族,光明日报体育记者。

2009年在中国体育新闻工作者协会成立30周年大会上获荣誉奖。

樊云芳,女,汉族,1945年5月生,光明日报社湖北记者站原站长、主任记者,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首届长江新闻奖获得者,中共十三大代表。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1982年11月25日《光明日报》。

有删改。

第9届亚运会于1982年11月19日~1982年12月4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

共有33个国家4500队职员,3345名运动员,参加21种运动196项比赛。

该届运动会共破90多个亚运会纪录。

参赛国家和选手规模都超过以往各届亚运会。

中国运动员在比赛中共夺得61枚金牌、51枚银牌和41枚铜牌,在金牌总数上超过了历届亚运会第一名——日本队,首次居于第一位。

读准字音

酷似(kù)翘首(qiáo)轻盈(yínɡ)潇洒(xiāo)

悄然(qiǎo)震耳欲聋(lónɡ)由衷(zhōnɡ)

屏息敛声(bǐnɡliǎn)慷慨(kānɡkǎi)眼花缭乱(liáo)凌空翔舞(línɡxiánɡ)如梦初醒(xǐnɡ)

辨清字形

理解词语

翘首:

抬起头来。

一刹那:

极短的时间,一念之间。

酷似:

极像。

轻盈:

轻巧柔美。

新秀:

新出现的人才。

悄然:

形容寂静无声。

屏息敛声:

抑制语声和呼吸。

形容畏惧、小心的样子。

屏:

抑止。

敛:

收束。

眼花缭乱:

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也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

缭乱:

纷乱。

如梦初醒:

好像刚从梦中醒过来,形容刚刚从糊涂、错误的境地中觉醒过来。

震耳欲聋:

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二、课堂互动探究

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过去年里约奥运会吗?

(回答看过)那么你们对哪些赛事印象深刻呢?

(点几个学生说说自己对奥运会的印象)是的,我们这些观看运动会的观众总是会为运动健儿们矫健的身姿所倾倒,被他们为国争光的精神所感动。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讲述亚运会上跳水姑娘夺冠瞬间的新闻,一起来感受这让全中国人激动不已的时刻吧!

新课展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讲述了新德里亚运会上,中国运动员吕伟获得女子10米高台跳水赛冠军时的英姿。

2.本文这种新闻写法叫什么?

好处是什么?

本文属于新闻特写,好处是犹如慢镜头一样,将连贯的行为动作分解为多个部分,能够更加充分地展现生动的画面,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品味亮点词语】

1.轻舒双臂,向上举起,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

“轻舒”“举起”“蹬”“飞”这些动词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吕伟灵活矫健的身姿,将她起跳的动作展现得淋漓尽致。

2.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

“像……的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吕伟快而敏捷的情态;“插”字对应前面的“箭”,用词准确形象,十分生动。

【感悟精彩句子】

文章结尾引用了一个印度观众的话,有什么作用?

通过侧面描写,写出了吕伟对国家的贡献之大,也能够激发读者的爱国热情和自豪感。

【把握文章主旨】

这篇出神入化的人物特写,生动地描写了中国跳水姑娘夺取桂冠的精彩瞬间,体现了中国健儿沉静拼搏的精神和爱国主义的情感。

三、课堂延伸学以致用

写作方法运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落笔集中,突出一点。

这是这篇特写剪裁上的突出特点。

在一秒七的时间跨度里,记者极有层次地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飞天”画卷。

从“轻轻一蹬”到“凌空翔舞”;由“疾如流星”到“插进碧波之中”,跳水姑娘轻盈似箭、潇洒自如的身姿就让人尽收眼底。

2.文势有起有伏,动静穿插自如。

飘浮的白云、飞鸟与吕伟的“沉静自若”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托”字犹如“定格”静静停留在空中,与“疾如流星”形成强烈反差;“哧”地插进碧波中的身体,与悄然不惊的水花以及震耳欲聋的掌声、欢呼声,构成动与静的协奏曲。

以静反衬动,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3.文字清新优美。

文中多处运用比喻、拟人、对照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生动性,调动了读者丰富的想象力。

仅一组跳水动作,作者就用了7个比喻,其中既有明喻又有暗喻,如“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像轻盈的、笔直的箭”是明喻,“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是暗喻。

精彩的比喻不但增加了特写的文采,而且使“飞天”凌空的动作更加可视可感。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上,中国的运动健儿们各展身手,为中国夺得了一枚又一枚象征光荣的奖牌。

那么,在这次奥运会中,你对哪一位运动健儿印象深刻?

请选择一位运动健儿,抓住他(她)的一个瞬间写一个片段作文。

教学板书

四、课后达标检测

布置作业:

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五、课后反思

新闻写作

课题

新闻写作

课型

写作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进行新闻知识的复习和写作方法的训练。

第二课时进行写作

知识与技能

在掌握新闻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闻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新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学会写标题。

2.通过朗读、交流实例,让学生体会导语的写法。

3.在合作探究中学习新闻主体的写法,安排好新闻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新闻及新闻工作的感情,激励学生善于发现社会中有意义的东西,发现美,宣扬美。

一、课前自主学习

回顾新闻知识

1.新闻的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其中标题、导语和主体三者缺一不可。

3.新闻的特点:

迅速及时、真实准确、简明扼要。

二、课堂互动探究

新课导入

本单元我们学过四篇新闻,初步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提高了阅读新闻的能力。

今天,我们将运用所学的有关新闻的知识,写一篇新闻。

新课展开

引导学生列标题

写作消息时,首先要给消息列标题。

如何列标题呢?

1.请看下面消息的标题:

(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3)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4)别了,钞票上的民族文化

2.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然后归纳标题特点。

(1)标题要简洁醒目,概括性强;

(2)标题要准确的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

(3)消息标题还要能吸引读者。

3.引导学生就学校新发生的事实列标题。

(1)9月3日开学典礼

(2)9月10日教师节师生座谈会

(3)中秋节文艺汇演

三、课堂延伸学以致用

写作

方法运

一、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学习导语的写法。

1.指导学生朗读课本上四篇消息的导语,分析导语的特点。

导语就是消息标题的扩充,要把新闻事实的时间、地点、人物等都交代清楚,同时要融入作者情感,引起读者关注。

2.就(三)中所列标题写一段导语。

二、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消息的结构。

消息的结构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递减的原则安排。

消息的核心内容放在导语中先讲,然后逐次递减安排。

四、课后检测

布置作业:

根据自己搜集的新闻素材,写一则消息。

不少于400字。

五、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