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38358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1.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心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心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心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心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心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心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心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心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心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心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心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心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心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心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心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心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心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心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心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docx

《心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理.docx

心理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医学心理学概述

 一、定义

 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

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研究范围

 1.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2.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机制。

 3.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4.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

 5.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三、学科性质

 1、交叉学科

 2、基础学科

 3、应用学科

 四、开设医学心理学课程的主要目的

 1、培养医学生的整体医学观

 2、掌握一些医学心理学研究和实践方法

 3、掌握应对和处理个人可能出现的人生难题的方法

 第二节

 医学模式的转变

 一、定义

 医学模式(medicine model):

是指医学的主导思想,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并影响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模式,使之带有一定倾向性,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局。

 二、医学心理学对疾病和健康的认识

 1、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2、人同时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心、身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3、人与环境是密切联系的,人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也是社会的人。

4、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和适应内外环境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

第三节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医学心理学方法学的主要特点

1、基础理论的多样性

  2、心理因素的主观性

  3、研究对象的多学科属性

 二、研究方法

1、观察法:

自然观察法

         控制观察法

2、调查法:

晤谈法

         问卷法

3、心理测量法

4、个案法:

对单一案例的研究。

5、实验法:

是在控制的条件下观察、测量和记录个体行为的一种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因果研究的最主要方法。

6、相关研究法:

考察两个变量间是否有联系的一种研究方法与统计技术。

第四节

医学心理学的现状与发展

1977年,Engel GL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需要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一文,直接推动了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这是医学心理学相关工作普遍开展的国际大环境。

 

第二章

心理学基础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一、感觉(sensation):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二、感觉的意义:

1、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

   2、感觉为人们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3、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三、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四、感觉的特征: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

感觉的敏锐程度,即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是衡量感觉能力的客观指标。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之间呈反比的关系。

    差别感受性:

对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分辨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

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2、感觉后像:

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印象的暂时存留现象。

3、感觉的适应:

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提高或降低)的现象。

4、感觉对比:

同一感觉器官由于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会使感觉在强度上和性质上发生变化。

5、联觉:

当一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外一种不同的感觉。

五、知觉(perception):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人的感觉的产生更多的受客观刺激的影响,而知觉的产生除了受客观刺激的作用外,

还很大程度上要受个人经验等主观因素的制约。

六、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相对性。

   2、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七、感觉的种类:

1、空间知觉

 2、时间知觉

 3、运动知觉

八、错觉:

错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是不正确的知觉。

九、记忆(memory):

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现三个基本环节。

十、记忆的分类:

按内容:

  1、形象记忆

 2、逻辑记忆

 3、情绪记忆

  4、运动记忆

按记忆信息加工的方式或保持时间的长短分类:

  感觉记忆(瞬时记忆):

直接以信息材料所具有的物理特性编码,有鲜明的形象性,信息存储的时间极短。

 2、短时记忆:

1分钟以内的记忆。

短时记忆容量有限,记忆的广度是7士2个“创克”。

3、长时记忆:

能够长期甚至永久保存的记忆。

十一、遗忘:

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或再现,或是错误的再认或再现。

十二、遗忘规律:

1、遗忘进程先快后慢。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首先发现了这一现象。

2、遗忘的多少与记忆材料的性质和长度的关系

3、遗忘的多少与个体的心理状态的关系。

4、遗忘与个体的学习程度和学习方式的关系。

十三、注意(attention):

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性。

注意的基本功能是对信息进行选择。

十四、注意的分类:

1、无意注意 2、有意注意 3、有意后注意

十五、注意的特征:

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十六、思维(thinking):

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知的高级形式。

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重要特性。

间接性:

是指它借助其他事物为媒介来进行反映。

概括性:

对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特征进行反映。

十七、思维的种类:

1、根据思维方式来分类:

   动作思维 

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

   2、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

 

聚合思维 

发散思维

 3、根据思维的独立程度来分类:

常规思维

    创造性思维

    十八、想象:

是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十九、想象的功能:

1、想象具有预见的作用

   2、想象具有对认识的补充作用

  3、想象具有对情绪的调节作用

   4、现象具有代替作用

5、想象对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也有调节作用

二十、想象的种类:

有意想象:

根据一定目的,自觉的进行的想象活动。

无意想象:

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被称为无意想象,梦是很常见的一种无意想象。

第二节

情绪和情感过程

 一.情绪和情感的概念(emotion affection)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二、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1、情绪主要与生理相联系,情感是由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引起的高级社会经验。

 

2、情绪的概念可用于动物和人,情感是人才具有的高级心理现象。

3、情绪带有情境性、暂时性,消退快。

某种情境的消失就会使得某种情绪消失,而情感是对事物的稳定态度,具有深入性、稳定性和持久性,受到情境的影响小。

4、情绪往往由事物的表面现象引起,因此带有冲动性,情感的产生则与对事物的深刻认识相联系因而冲动性较少。

情绪和情感虽有区别,但事实上很难将两者截然分开,情绪和情感总是彼此依存、相互交融的。

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又通过情绪反应得以表达;情绪的变化往往反应情感的深度,在情绪发生的过程中,常常蕴含着情感。

情绪发展在先,

情感体验产生于后,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三、情绪的功能:

   1、情绪是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

 2、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

 3、心理活动的组织作用

 4、情绪是人际交往的手段

四、情绪状态的分类:

   1、心境:

是指微弱而持久,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

2、激情:

是一种迅猛爆发、激动短暂的情绪状态。

激情状态下人往往出现“意识狭窄”现象,即认识活动的范围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自我控制能力减弱,进而使人的行为失去控制。

3、应激:

也是一种特殊的情绪状态,当人们遇到某种危险或面临某种突然事变时,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五、情感的分类:

道德感 理智感 美感

    六、表情(emotional expression):

与情绪情感有关联的行为特征。

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

 

七、沙赫特—辛格的情绪三因素学说:

情绪的产生是受认知过程、环境刺激、生理反应。

八、三种因素所制约,其中认知因素对情绪的产生起关键作用。

  

第三节 意志过程 

一、意志(will):

是指人们自觉的确定目标,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是和人类所独有的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分不开的。

 

二、意志的基本过程:

采取决定阶段是意志行动的初始阶段。

执行阶段是意志行动的完成阶段。

 

    三、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

 

 1、意志的首要特征是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这是意志活动的前提。

 

 2、意志的第二个特征是意志是与克服困难想联系的,这是意识活动的核心。

     

 3、意志的第三个特征是以随意活动为基础。

 

四、意志的品质:

1、自觉性。

与自觉性相反的意志有意志的动摇性、受暗示性、盲从、随波逐流、刚愎自用和独断性等。

 

2、果断性。

与果断性对立的是优柔寡断患得患失和草率从事,都是不果断的表现。

 

3、坚韧性。

与坚韧性相悖的品质是做事虎头蛇尾、见异思迁、急躁、轻浮、疑虑、和执拗等。

 

  4、自制性。

与自制性对立的是任性和怯懦。

  

第四节 人格 

一、人格(personality):

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与共同性                

 2、社会性与生物性                 

  3、稳定性与可塑性                 

  4、整体性 

三、人格的心理结构:

包括倾向性、心理特征和自我调节系统。

 

   1、人格倾向性:

它是决定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基本动力。

主要包括:

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

   

2、人格的心理特征:

主要包含能力、气质和性格。

      

3、自我调节系统:

自我调节系统的核心是自我意识。

 

  四、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人格是在个体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在后天社会环境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中教育发挥了主导作用。

 

遗传素质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基础,在能力、气质和性格三者中以气质受其影响最明显。

 

社会生活环境和实践活动是人格发展的决定因素。

它包含家庭、学校教育、人际关系和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

 

五、需要(need):

是个体对生理的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的反应,是个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一般把需要分为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根据需要的对象,还可以把需要分为物质的需要和精神的需要。

 

六、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七、对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评价:

  以上需要不是并列的,而是按次序逐级上升的。

       

1、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潜力越大。

 

2、当下一级需要获得基本满足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成了驱动行为的动力。

       

3、但这种需要层次逐渐上升并不遵照“全”或“无”的规律,并非一种需要完全满   足后,另一种需要才会出现。

 

 4、高层次需要比低层次需要广泛,实现的难度大,满足的可能减小。

需要层次理论揭示了人的需要存在着不同的层次,重视人的自我价值和内在潜能的实现。

但忽视了社会因素对人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忽视了人的多种需要往往是同时存在、互相制约的。

 八、动机(motivation):

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

需要是动机的基础和根源,动机是推动人们活动的直接原因。

动机具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三个功能。

 

九、动机的种类:

按内容:

生理性动机 心理性动机    

                  按性质:

正确的动机   错误的动机         

                  按作用:

主导动机 辅助动机 

         按维持时间长短:

短暂的动机 长远的动机    

           按原因:

内部动机 外部动机 

十、动机冲突的形式:

双趋冲突 双避冲突 趋避冲突 双重趋避式冲突 

十一、挫折(frustration):

动机受到干扰阻滞,被迫暂时放弃或完全受阻所导致的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

     

十二、能力(ability):

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心理学家趋向于将能力理解为是人顺利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十三、能力的分类: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是指在任何活动中都必须具备的能力。

具体表现为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五个方面,也就是人们通常所指的智力。

特殊能力是指在某种专门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专业活动的心理条件。

十四、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遗传素质  2、营养状况  3、教育  4、社会实践 

  十五、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

    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2、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3、能力的类型差异 

 十六、智力(intelligence):

属于一般能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就智力的个体发展而言,从出生到青春期智力伴随年龄而增长,以后逐渐减缓。

到20~34岁时达到高峰期,中年期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到了老年是开始逐渐衰减。

就群体而言,智力在人群中呈正态分布。

 

十七、气质(temperament):

现代心理学将气质理解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

如心理活动过程的速度和灵活性;强度;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

气质具有明显的天赋性,是较多的受稳定的个体生物因素制约的。

 十八、气质的类型:

 

希波克拉底提出的气质体液学说。

分为:

 1、多血质  2、胆汁质   3、粘液质   4、抑郁质 

巴甫洛夫提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分为:

 1、兴奋型  2、活泼型   3、安静型   4、弱型 

十九、气质的意义:

 

气质不决定一个人社会活动的价值及其成就的高低。

各种气质类型的人都可对社会做出杰出成就。

但是不同职业活动根据其工作性质和特点对人的气质有着不同的要求。

不同的气质类型对人的身心健康有不同的影响。

 二十、性格(character):

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性格是个体中鲜明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也是人格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它反映了一个人的本质属性,具有核心的意义。

 二十一、性格的特征:

 

1、对现实态度方面的性格 2、性格的情绪特征 3、性格的意志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 

二十二、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1、家庭作用

2、 2、学校教育 

3、社会信息的作用  

    第三章 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 

第一节 概述 

一、发展的基本观点:

1、发展是毕生的 

                    2、发展是多维和多向的 

                    3、发展是获得(成长)与丧失(衰退)的结合 

二、健康:

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的虚弱现象,而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

健康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

 三、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

也称心理卫生,要对什么是心理健康做出义,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之间还没有一个 确定的、绝对的界限。

 

四、心理健康的标准:

1、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  

                    2、能充分的了解自己,并能恰当估价自己的能力  

                    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的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的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的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第二节 儿童心理健康 

一、胎儿期心理健康:

1、孕期营养及保健与胎儿健康   2、孕妇的情绪与胎儿健康 

二、婴儿期心理健康:

1、母乳喂养的重要            2、增进母爱 

                    3、保证充足的睡眠            4、促进运动和智力的发展 

    三、幼儿期的心理健康:

1、促进幼儿言语的发展     2、对幼儿的独立愿望因势利导                       3、玩耍与游戏              4、正确对待孩子的无理取闹和过失                       5、父母言谈举止的表率作用 

四、儿童期的心理健康:

1、科学合理安排学习        2、组织社会劳动 

                      3、培养开拓创造性思维      4、注意“情商”的培养  

第三节 青少年与青年心理健康 

一、青少年期心理健康的特点与促进:

 1、发展良好的自我意识  2、保持情绪稳定                                     3、预防性意识困扰     4、消除心理代沟 

二、青年期心理健康:

 1、培养良好的适应能录     2、及时解决情绪情感问题                      3、防止性的困扰  

第四节 中年期心理健康 

一、中年期的心理健康问题:

1、注意身心健康、避免心理负荷过重                           2、处理好家庭中各种关系                           3、顺利度过更年期 

第五节 老年期心理健康 

一、老年期的生理心理特点:

1、生理功能衰退 

                          2、心理特征发生变化:

感知觉功能下降 记忆的变化 情绪和人格的改变 

第四章 主要理论流派 

精神分析学说(psychoanalysis)又称心理动力理论,由奥地利维也纳的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创立 

一. 潜意识理论:

意识、潜意识、前意识 

二. 人格结构理论:

1.本我(快乐原则) 存在于潜意识深处,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                   2.自我(现实原则) 是与外部世界交往的唯一源泉,是人格中最重要的部分           3.超我(至善原则) 类似于良心与道德 

三.性心理发展理论:

口欲期、肛欲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器

四.自我防御机制(ego defense mechanism)是自我为了对抗来自本能的冲动及其所诱发的焦虑,保护自身不受潜意识冲突困扰,而形成的一些无意识的、自动起作用的心理手段。

包括:

压抑、反向作用、置换作用、退行、投射、升华

五.精神分析理论评述、精神分析理论是一个宏大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其中潜意识理论是最重要的发现,其中很多理论已成为普通心理学的一部分;但其局限性也很明显,因理论的一句主要来自临床观察和个案法,有关本我、自我与超我以及潜意识、力必多等概念主要依靠逻辑的推断,缺乏有力的实验验证和数据支持。

六.行为:

个体内在和外在的各种形式的运动,也包括主观体验、意识等心理活动和内脏活动。

行为学习的理论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社会学习理论。

这三个理论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学习

七.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建者,社会学习理论提出了另外一种学习形式,称作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

八.认知:

接受、编码、操作、提取和利用知识的过程,它包括知觉、语言、智力、表象、思维、推理、问题解决、概念形成和创造性。

九.认知理论的评述:

意义:

1.认知心理学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解释人们的认知过程,为心理学研究和应用开辟了新的途径

   2.为心理障碍提供了新的理论解释,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

  3.在指导个体心理健康方面有积极作用

局限:

1.研究方法不够科学,理论形成过程更多依靠推理

     2.认知疗法适用领域有限

十.Ellis提出了ABC理论,A指刺激性事件B指个体的信念系统C继事件之后,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结果

十一.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中期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流派,被认为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其中马洛斯和罗杰斯等是主要代表人物 

人本主义理论评述:

以人为中心和以潜能发展为主旨的现象学人格理论

意义:

1.第一次把人的本性和价值提到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首位,构建了一个新的心理学理论体系

         2.人本主义理论还促进了以人为本的心理治疗的发展,将治疗的着眼点放在人的成长和自我实现

3.突出了人的动机系统与高级需要的重要作用

4.促进了组织管理、教育改革以及心理治疗的发展

局限:

忽视宏观社会环境和社会实践在形成和发展现实人性中的决定性意义,具有个人本位主义倾向。

个人在实现自己的努力中,“自我”的努力固然重要,但也必须有良好的社会条件。

人本主义心理学过分强调主观经验的重要性,缺乏有力的实验分析和佐证。

    第五章

心理评估

 一.心理评估(psychological assessment)是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所作出的鉴定。

 二.心理评估的方法:

观察法、会谈法、调查法、心理测验法及临床评定量表

 三.心理评估的一般过程:

1.确定评估目的

2.明确评估问题与方法

3.了解特殊问题

4.结果描述与报告

四.标准化心理测验的基本条件:

1.施测条件

2.主试者因素

3.受试者因素:

应试动机、测试焦虑、生理状态

4.信度、效度及常模:

a.信度,它反映工具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b. 效度它反映工具的有效性、正确性

(信度和效度是一个测量工具好差的两项最基本指标)

                     c.常模 

五.应用心理测验的基本原则

    1.标准化原则       2.保密原则        3.客观性原则

六.心理测验的类型及应用

1.根据功能分

a.智力测验 b.人格测验  c.神经心理学测验 d.评定量表

2.根据测验方法分 a.问卷法 b.作业法 c.投射法

七.智商是智力的量化单位,即通过智力测验将智力水平数量化,用数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以便于人们的理解与比较比率智商不适用于成年人,受年龄限制离差智商不受年龄限制,通用方法韦氏智力量表包括成人(16岁以上)、儿童(6—16岁)、学龄前期(4-6岁)其中6个分测验组成言语量表按常模换算出三个智商,即全量表智商(FIQ)、言语智商(VIQ)和操作智商(PIQ)。

WISC和WPPSI的结构与WAIS相当,但言语量表和操作量表所含的分测验数目和内容各有不同。

 

八.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MMPI,主要用于病理心理研究,协助临床诊断,在精神医学,心身医学、行为医学、司法鉴定等领域应用十分广泛。

MMPI适用于16岁以上,至少有6年教育年限者。

MMPI常用4个效度量表(Q、掩饰L、效度F、校正分K)和10个临床量表

九.艾森克人格问卷

EPQ,成人卷适用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