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思修重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38620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07.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二思修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大二思修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大二思修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大二思修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大二思修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大二思修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大二思修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大二思修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大二思修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大二思修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大二思修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大二思修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大二思修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二思修重点.docx

《大二思修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二思修重点.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二思修重点.docx

大二思修重点

大二思修重点

1、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2、七大,毛泽东思想被写入党章。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的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4、第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5、第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6、第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7、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地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间特色。

PS: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的历史地位作出了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16、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时代背景是和平和发展的时代主题的转换,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时代背景:

时代主题的转换;历史和现实根据: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

PS: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

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87年,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92年10月。

十四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997年9月,十五大提出邓小平理论载入党章,1999年载入宪法。

5、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3)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

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其实践基础;

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000年2月,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2年十六大上载入党章,2004年载入宪法。

7、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P36

科学发展,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8、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1)同XXX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二章

1929年6月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线这一概念;

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决议》提出纠正主观主义;

1930年5月《反对本本主义》;1937年,在《矛盾论》和《实践论》等著作中,阐述了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以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系统的哲学论证。

1941年,延安整风期间,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

1945年七大,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确立。

1、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P48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指出: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根本前提:

一切从实际出发

(2)根本途径:

理论联系实际(3)实质和核心:

实事求是(4)根本目的和验证条件: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1、近代中国的国情: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

2、社会性质决定主要矛盾:

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3、中国革命的任务:

是推翻反动腐朽的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改善人民生活和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扫清障碍。

4、时代特征:

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革命。

5、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标志着人类历史开始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进程。

6、1919年54运动是新民主主义的开端到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

1、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P60

1948年《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注: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

(1)政治纲领: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通知,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2)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指导思想是共产主义思想。

4、新民主主义的三大法宝:

1.统一战线2.武装斗争3.党的建设

(关系: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统一战线是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5、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1)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

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2)由于帝国主义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

新民主主义革命不能由任何别的阶级和任何别的政党充当领导者,只能必须由无产阶级充当领导者。

3)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是通过自己的政党来实现的;无产阶级只有在其政党的领导下,才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以及革命道路理论意义:

必然性:

1、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具体国情决定的。

解释(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

中国的无产阶级不肯能像在资本主义国家一样,先在城市经过长期的、公开的合法斗争,然后再组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

2、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

只有实行土地革命,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才可能把农民充分调动起来,摧毁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阶级反动统治的基础。

3、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强大的反革命武装,并长期占据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薄弱环节。

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将工作中心放在农村,在农村长期继续和锻炼自己的力量,只有把农村建设成先进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才能和占据着中心城市的敌人进行长期有效的斗争。

现实的可能性:

近代中国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没有同意的资本主义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为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提供了条件;

中国是一个大国,革命力量大有回旋余地,而帝国主义国家是间接统治并且彼此之间具有矛盾和斗争,这就造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和连绵不断地军阀混战,这是红色政权得以存在的根本原因;

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并且长期存在的地方,是那些受过大革命影响、曾经有过高涨的革命群众运动的地方,这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较好的群众基础;

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是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又一客观条件。

而相当力量的正是红军的存在、党正确的领导和正确的政策是其存在和发展的主观原因和条件。

意义:

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

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

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看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了中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

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经验:

1949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的概括:

“一个有纪律的、由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武装的、一个采用自我批评方式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

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

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和各革命派别的统一战线。

这三件是我们战胜敌人的主要武器。

这些都是我区别于前人的。

依靠这三件,使我们取得了基本的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理论:

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分析和研究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和时代特征,不断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独创性地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

1、解决了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枘圆凿大国进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科学地回答了近代中国革命何去何从的问题,正确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问题。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2、改变了旧中国四分五裂、混乱不堪的局面,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的基本统一,根本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从而为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了条件,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扫清了障碍,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

3、是20世纪继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改变世界面貌的伟大历史事件,有力地鼓舞和推动了世界上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的斗争信心,增强了世界人民争取和平的力量。

第四章

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2、两个转变:

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成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3、1949年到1952年,集中力量恢复国民经济,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完成土地改革以后的农村及时地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在调整工商业过程中,采取对私营工商业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等方式,广泛发展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1953年,6月提出,总路线的概念,12月形成完整表述: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概括:

一化三改造,实质:

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经济基础。

总路线现实的可能性:

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第二,土地革命完成之后,为了抵御自然灾害、发展生产力,农民有发展互助合作的需求。

第三,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2、我国是如何社会主义改造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农民个体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理论和实践。

1953年,中国农村开始了互助合作运动。

到1956年底,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

PS:

1、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3、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4、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遵循循序渐进的步骤。

(2)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通过合作化道路,把个体手工业转变为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的理论和实践。

改造采取合作化的形式和逐步过渡的步骤,从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发展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了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对资产阶级采取赎买政策。

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包括对资产阶级分子的改造,使剥削者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

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完成,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被消灭了。

1、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2、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

且改造经历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司和营;第三步是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且在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进入高潮,且标志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3、如何认识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答: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

第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第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四,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第五,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4、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在新民主社会中,存在5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

(即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

三种基本阶级力量: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以及民族资产阶级。

矛盾: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

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5、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带来的变化:

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占绝对优势,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

政治领域:

1954年9月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结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由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由《共同纲领》代行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

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人民100多年来为建立新中国而英勇奋斗的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新的历史经验的总结。

社会阶级发生变化:

广大劳动人民从此摆脱了被剥削被奴役的地位,成为掌握生产资料的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以及自己命运的主人。

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