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四运动》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38903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90.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四运动》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四运动》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四运动》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四运动》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四运动》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四运动》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四运动》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四运动》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四运动》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四运动》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四运动》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四运动》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四运动》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四运动》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四运动》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四运动》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四运动》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四运动》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四运动》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四运动》教学设计.docx

《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四运动》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四运动》教学设计.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四运动》教学设计.docx

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一、目标设定

(一)课程内容

知道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教材分析

1.从教材地位的角度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的第二课,本课主要讲述了五四运动的爆发、扩大和历史意义。

本单元有三个主要内容: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三部分内容关系密切。

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一些初步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重要作用,这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和阶级基础,所以五四运动上承新文化运动,下启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四运动是近代反侵略斗争和近代化探索的继续,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国近代史学习的重要内容。

2.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分析:

本课有三个子目:

五四运动的爆发、五四运动的扩大、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的爆发一目里包含五四运动的背景和开始,五四运动的扩大则是继续讲述五四运动的过程,把过程分为两个子目讲述,有割裂之感,因而可把教材内容重新整合。

3.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角度分析:

本课的内容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例如五四运动相关的史料很丰富,有利于学生学习多种史料互证等史料实证的方法;关于五四运动的影响众说纷纭,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历史解释;再有就是五四运动中学生和工商各界体现出来的爱国精神,也很容易得到学生们的认同,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资源。

(三)学情分析

1.本课的学习对象是初二级的学生,他们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喜欢直观有趣的图片、视频、历史故事等,好奇心重,喜欢新颖的问题,因而适宜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采用新颖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本课内容学生接触不多,大部分学生只对五四运动的名称有初步了解,但其背景、过程、性质、影响等都比较陌生,因而需要较多的资料和讲解帮助学生认识本课内容。

3.我任教班级的学生比较喜欢历史,学习基础较好,具有初步的史料分析能力和探究能力,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对历史学习方法掌握有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有待加强,因而可以设置一定难度的史料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素养。

(四)教学思路

新课程标准提出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历史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我们在教学中应把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本课设计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以“五四运动”为中心,设置“回到五四现场,探究五四影响,感悟五四精神,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目标,重新整合课本内容,把本课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究五四背景”:

因为初二学生没有学世界史,所以对五四爆发的背景不清楚,因而课前让学生编排了《五四前夕》的历史剧,让学生们在表演和观看的过程中感受五四运动时期学生们的爱国热情,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第二部分是“看五四过程”:

通过视频和图片、文字等史料创建历史情境,帮助学生回到五四现场,了解五四运动的过程,分析五四运动的性质,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素养。

第三部分是“探五四影响”:

以小组活动探究的形式阅读和分析史料,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论述五四运动的爱国精神及在解放思想、文化启蒙等方面的影响,知道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素养。

第四部分是“谈五四感悟”:

通过重新拟定五四运动标题的活动让学生对史事的记忆提升到历史认识的高度,理解五四精神和影响,并在唯物史观的指引下,以史料证据为支撑,构建自己的历史解释,并在此基础上认同五四运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五)教学目标

核心目标

学习目标

回到五四现场,探究五四影响,感悟五四精神,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观看学生的历史剧表演,分析剧中学生情感变化的原因及五四运动的导火线,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

2.观看电影《建党伟业》中五四游行的片段,结合《北京大学学生的游行队伍》《每周评论》等史料辨析电影中五四游行的真伪,学习多种类型史料互证等史料实证的方法,感受五四时期学生的爱国热情。

3.阅读《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上海学联告同胞书》等史料,了解五四运动的过程,理解五四运动的性质。

4.阅读罗家伦和周策纵等名家的相关言论和书籍,分析史料,论述五四运动的爱国精神及在解放思想、文化启蒙等方面的影响,知道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5.通过重新拟定五四运动标题的活动,理解五四精神和影响,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对五四运动作出解释。

(六)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五四运动的过程和影响

2.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的提高

教学难点:

五四运动的背景、性质和影响

二、目标达成

(七)教学过程

环节一:

导入(2分钟)

【教师活动】

以数字故事《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导入(ppt见下图)

【学生活动】

观看,回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过程,思索路在何方。

【设计意图】

数字故事采用《英雄的黎明》作为背景音乐,雄浑悲壮的音乐可以营造历史感,再配以简洁的文字和图片,能有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回到当时的年代,了解五四运动的时空背景,引发学生的思考,为新课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环节二:

新课学习

步骤一:

究五四背景(5分钟)

【教师活动】

观看学生历史剧《五四前夕》,引导学生思考:

1.历史剧中学生们的情感经历了什么变化?

为何如此?

2.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是什么?

历史剧:

五四运动前夕

第一幕

旁白: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国派出了14万劳工参加以英法俄美等

国为主的协约国,经过艰苦的斗争,协约国终于战胜了同盟国。

1918年11月,

德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

消息传来,中国举国沸腾!

(一群大学生边走边说)

生1:

(开心)快点,快点,庆祝大战胜利的游街大会马上就要开始了!

生2:

(自豪)这回可真畅快啊!

我们中国也是战胜国了!

生3:

(激动)战胜国都在巴黎召开和会,据说英、法、美等国都说要取消德国在中国的一切特权昵!

生1:

(骄傲)对啊!

山东要拿回来了,中国要扬眉吐气了!

生2:

(兴奋)对啊!

过几天,政府还要举行欧战胜利庆典昵!

第二幕

旁白:

然而,正当中国人民对巴黎和会充满期待的时候,噩耗传来了!

巴黎和会

决定把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转给日本!

学生们震惊了!

(学生围站商讨)

学生1:

(悲愤)今天,日本妄图接管山东一切权利的阴谋就要得逞了,而我们的外交失败了!

领土不整,国家必亡,大家想想,我们该怎么办?

学生2:

(愤怒)上街游行,冲击东交民巷!

学生3:

(激昂)对,上街游行,向北洋政府施压!

学生1:

(悲愤)一直以来,我们对列强抱有幻想,以为他们会主持公道,但是,今天,他们出卖了我们!

而腐败的北洋政府竟然要在合约上签字!

同学们,历史的重要时刻就要到了!

我们要联合各校学生一起游行!

生(振臂齐声说):

对!

游行!

一起游行!

【学生活动】

观看历史剧并思考和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

初二学生尚未学习世界史,对五四运动的背景不了解,课本的相关叙述较为简单,学生不容易理解为何外交失败便会如此愤怒,也不容易理解学生为何会在游行时提出相关的口号。

历史剧用形象简洁的话语交代中国知识分子从对巴黎和会充满希望到失望和愤怒的缘由和过程,使学生能更好理解时人的心情和爱国热情,同时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有利于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和实效性,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步骤二:

看五四现场(15分钟)

1.概况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完成五四运动概况表。

【学生活动】

完成五四运动概况表。

阶段

时间

地点

主力

口号

爆发

发展

【设计意图】

了解五四运动的概况,落实基础知识,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2.爆发

【教师活动】

播放《建党伟业》中五四游行的相关视频,展示相关图片、文献等史料,引导学生从史料的时间、地点、出处等方面考察其可信度,学习多种类型史料互证的方法,探究视频所述历史事件的真伪,引导学生感受五四时期学生的爱国热情。

材料1:

北京大学学生的游行队伍

——中国革命博物馆编纂:

《中国共产党七十年图集》(上),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材料2:

一名北京大学的学生追述5月3日集会的情况如下:

会场上当大众情绪十分紧张的时候,一个法律系学生谢绍敏,当中咬破中指,撕裂衣襟,用血大书“还我青岛”四个字,向大众揭示,所有的到会人都肃然感动。

接着便是一阵鼓掌和万岁声,全场顿现出凄凉悲壮的气象。

——蔡晓舟、杨量工《五四》(1919年,北京)

又见于《每周评论》21期(1919年5月11日,北京)

【学生活动】

观看视频,感受五四时期学生的爱国热情,并且根据史料的时间、地点、出处等确认史料的可信度,通过图片和文献等史料的互证,辨别电影中五四游行片段的真伪,知道该片段大部分与史实吻合,但也在细节之处做了艺术加工。

【设计意图】

感受五四时期学生的爱国热情,为分析五四精神奠定基础;学习运用多种类型史料互证等史料实证的方法,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3.性质

【教师活动】

展示《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引导学生提取五四时期学生“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诉求,并据此分析五四运动的性质。

材料: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要求并吞青岛,管理山东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

他们的外交大胜利了!

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

山东大势一去,就是破坏中国的领土!

中国的领土破坏,中国就亡了!

所以我们学界今天排队到各公使馆去,要求各国出来维持公理,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

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

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国亡了!

同胞起来呀!

——《每周评论》第21期,1919年5月11日

【学生活动】

朗诵宣言,体会五四运动时期学生的爱国心,分析其诉求,理解五四运动的性质。

【设计意图】

通过集体朗诵,让学生通过角色代入的方法体会五四运动时学生的爱国心。

五四运动的性质是本课的难点,学生难以通过独立的学习来理解,因而需要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引领,通过分析史料去理解五四运动的性质,并在此过程中渗透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培养。

4.扩大

【教师活动】

讲述五四运动时期学生大罢课波及的城市及工商各界的罢工和罢市。

讲述五四运动时期学生带铺盖参加游行及为扩大影响主动联络工商各界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五四运动时期学生不畏强权,为国奉献的爱国热情。

材料1:

北京(5月19日)九江(5月20日)天津(5月23日)济南(5月23日)唐山(5月24日)保定(5月24日)太原(5月26日)上海(5月26日)苏州(5月28日)杭州(5月29日)福州(5月30日)安庆(5月31日)开封(5月31日)宁波(5月31日)无锡(5月31日)武汉(6月1日)南通(6月3日)长沙(6月3日)漳州(6月5日)镇江(6月6日)武进(6月6日)徐州(6月9日)……

——根据周策纵《五四运动》整理

材料2:

被捕学生沿途大呼“抵制日货”、“惩办国贼”的口号,也有的学生号召“大家起来革命!

”路边的学生与市民流着眼泪,冲他们喊:

“你们先去呀!

”“我们就来呀!

”气氛凝重而凄婉。

“真个把北京城圈里闹了成一个鬼哭神号的世界”

——匡日休语

材料3:

材料4:

上海各界举行民众大会,号召全国罢工罢市来援助学生。

6月5日,上海日本纱厂工人全体罢工,参加罢工的有两万人以上。

接着电车工人、船坞工人、清洁工人、轮船水手,也相继罢工。

罢工工人总数前后约有六、七万人之多。

——根据周策纵《五四运动》整理

【学生活动】

倾听,感受,思考。

【设计意图】

通过五四运动的学生带铺盖游行等具体历史细节打动学生,让学生真实感受五四时期学生的爱国热情。

了解五四运动扩大的情况,知道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教师活动】

分析《上海学联告同胞书》,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五四运动取得了什么成果?

胜利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材料:

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陆、章去。

——《上海学联告同胞书》1919年6月

【学生活动】

借助标点符号分析史料,归纳五四运动的成果。

比较学生罢课、商界罢市和工界罢工的结果,找出五四运动胜利的关键因素。

【设计意图】

学习借助标点符号分析史料的方法,知道五四运动的成果和取得胜利的关键。

知道无产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为学生理解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奠定知识基础,同时也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

步骤三:

探五四影响(9分钟)

【教师活动】

设置小组活动: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五四运动的影响。

引导学生以史料证据为支撑,以历史理解为基础,采用史论结合的方法分析和论述五四运动的影响。

解释新旧民主主义的区别。

材料1:

五四运动“奋空拳,扬白手,和黑暗势力相奋斗,受伤的也有,被捕的也有。

这样的精神不磨灭,真是再造中国的元素。

——罗家伦(五四运动的领导者之一)

材料2:

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这是五四运动最伟大的功绩。

——张闻天《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

材料3:

五四运动的最大功劳,是解放思想,我自己就解放了思想……把从前读过的经史子集统统置于高阁,开始钻研马克思主义,浏览欧洲19世纪各派的文艺思潮。

——沈雁冰(矛盾)

材料4:

五四事件半年后,中国涌现了400多种新刊物,白话文迅速传播。

这些期刊名字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韵律,如:

《曙光》、《觉悟》、《新社会》、《新中国》、《新人》、《青年与社会》、《进步青年》、《奋斗》、《自由》、《解放与改造》、《科学与教育》、《平民教育》、《平民》、《新妇女》、《劳动界》、《劳工》……

——据周策纵《五四运动史》整理

【学生活动】

提取每则材料的关键信息,归纳每则材料体现出来的五四运动的影响,并融汇各则材料的认识,形成自己的观点,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

倾听老师的讲解,理解新旧民主主义的区别。

【教学预设】

材料3较为明确,学生的分析容易集中在材料3,需要引导学生分析每一则材料。

材料4中学生很容易就能得出五四运动促进文化发展的结论,但会忽略众多期刊名字中透露出来的信息,要对学生加以引导,从而归纳出五四运动在思想、文化、工人阶级等各方面的影响。

倘若学生在解读史料方面出现困难,则可在讨论过程中加以引导。

每则材料引导的方向:

材料1可从“精神”着手,分析出该精神是不畏强权的爱国精神。

爱国就是五四精神的核心。

材料2可从“广大人民”着手,理解五四运动促进了工人觉醒和团结,为共产党创立准备条件。

材料3可从“解放思想”着手,理解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西方思想的传播。

材料4可从刊物的数量和名称方面引导学生理解五四运动在文化启蒙、关注劳工,促进工人觉醒,传播自由、科学思想等方面的影响。

【设计意图】

五四运动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鉴于学生目前的能力水平,难以独立分析得出结论,因而要借助小组的力量,集体探讨。

让学生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论述五四运动的爱国精神及在解放思想、文化启蒙等方面的影响,知道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在研究史料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素养。

新旧民主主义的区别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故而采用教师解释的方式。

步骤四:

谈五四感悟(6分钟)

【教师活动】

设置小组活动:

结合所学知识,为本课重新拟定一个标题并说出理由。

要求:

简洁,能体现你对五四运动的认识。

提示:

可从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结果、影响、精神等方面考虑。

【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拟定标题。

【教学预设】

预设学生会拟定“曙光”“觉醒”“新生”“爱国学生运动”“彻底反帝反封的学生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等标题。

若学生拟不出来,可着重从影响、精神等方面进行引导,若拟定的题目比较集中于某个方面,则要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设计意图】

本活动设计新颖,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本活动主要检测学生对本课核心目标的掌握情况,采用开放性的检测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让学生在讨论和分享的过程中把对史事的记忆提升到历史认识的高度,理解五四精神和影响,并在唯物史观的指引下,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史料,构建自己的历史解释,并在此基础上认同五四运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环节三:

总结和布置作业(3分钟)

1.总结升华

【教师活动】

总结本课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自身的责任。

【学生活动】

唱《经典咏流传》节目中《少年中国说》的片段,思考作为21世纪的学生的责任。

附歌词:

朗诵部分: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演唱部分: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泄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少年自有少年狂,身似山河挺脊梁,敢将日月再丈量,今朝唯我少年郎。

敢问天地试锋芒,披荆斩棘谁能挡?

世人笑我我自强,不负年少!

【设计意图】

该班学生均喜欢这首歌,并且全部同学都会唱。

全班齐唱更能营造气氛,打动人心。

歌曲的朗诵部分鼓舞人心,演唱部分旋律优美,歌词振奋向上,学生在歌声中回味所学知识,反思自己的的责任,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主人翁意识,滋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在歌声中结束课堂,老师运用歌词中“不负年少!

”作为结尾,更给学生留下回味和余韵。

2.布置作业:

【教师活动】

(1)完成《历史学习评价》中本课的选择题;

(2)把重新拟定的本课标题发在朋友圈或QQ空间,并与同学们交流讨论。

【学生活动】

记录作业。

【设计意图】

把学习拓展延伸至课外。

第一部分的作业可以落实学生的基础知识,第二部分的作业则是课堂讨论的延续和梳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3.推荐阅读

【教师活动】推荐学生阅读以下书目:

(1)陈平原《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北京大学出版社。

(2)彭明《五四运动史》,人民出版社。

【学生活动】

记录老师推荐书目。

【设计意图】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对五四运动有更深入的认识。

(八)板书设计

注:

板书设计的感悟部分根据学生的回答做调整。

副板书:

在分辨《建党伟业》中五四游行片段的真伪时板书“证据”“孤证不立”“互证”;在分析五四运动的影响时板书“史论结合”。

三、教学评价

课内评价:

本课设计的“为本课重拟标题并说出理由”活动是学生学习的评价活动,这个活动一方面检测了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也融合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的培育。

学生活动时,采用生生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此外,教师随时对学生上课的表情、学习、探究、讨论、课堂发言等给予评价、引导和总结。

课后评价:

本课设计了两个部分的作业,一是《历史学习评价》中本课的选择题,旨在评价学生对基础知识和相关能力的掌握情况;二是要求所有学生把为本课重新拟定的标题及理由发到朋友圈或QQ空间。

因为上课时间的限制,许多学生没有机会发言,让学生课后完成这个作业,一方面可以把学习延伸到课外,另一方面可以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和梳理知识,进而加深对知识的内化。

让学生发到朋友圈或QQ空间,一方面是因为这种形式学生比较乐于接受,另一方面可以也方便他们与别的同学交流,并在交流中补充自己的认识。

老师也会选取其中比较出色的言论进行点评和表扬,增加学生的成就感。

四、课后反思

灵动生趣,提升素养

在新课程改革中,国家提出了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核心素养为核心的新理念。

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

本课的教学设计灵动生趣,紧紧围绕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展开。

1.设计灵动生趣,滋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对象是学生,因此,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效果。

初二学生喜欢活泼生动的学习方式和内容,因而本课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历史剧、图片、视频、朗诵、研讨、唱歌等活动等穿插其中,活泼有趣,符合初二学生的认知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本课的教学活动也很新颖灵动。

新颖灵动的教学活动能使人耳目一新,调动学生的兴趣,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好学,乐学。

比如本课设置了让学生重新拟定五四运动的标题并说出理由的活动,这个活动形式新颖,又有思考的趣味性,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

学生的热情很高涨,提出了很多新的标题,如“觉醒与新生”“除旧布新”“崛起”“曙光”“晨曦”“破晓”“破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的爱国学生运动”等等,这些标题的提出需要学生对五四运动的知识融汇贯通,形成自己的认识。

提出标题后还需要说出自己的理由,这就需要学生把对史事的记忆提升到历史认识的高度,在理解五四精神和影响的基础上,在唯物史观的指引下,以史料为支撑,构建自己的历史解释。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家国情怀得到滋育。

2.创建历史情境,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已经很久远了,课本简洁干练的叙述有时很难让学生理解和产生共鸣。

这节课我通过历史剧、电影、歌曲等创建了许多历史情境,让学生回到历史现场,感受当时的人和事,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运用历史剧创建历史情境。

在学习五四背景时,因为初二学生尚未学习世界史,对五四运动的背景不了解,学生不易理解为何外交失败便会如此愤怒,也不易理解学生为何会在游行时提出相关的口号。

因而我让学生编演和观看了《五四前夕》的历史剧,历史剧用形象简洁的话语交代了五四的背景,营造了历史情境,让学生能更好理解时人的心情,感受时人的爱国热情。

(2)运用电影创建历史情境。

在学习五四运动的过程时,我播放了电影《建党伟业》中关于五四游行的片段,电影营造的情境比文字和语言更为真实动人,剧中学生慷慨激昂的演讲一下就抓住了学生们的心,学生很容易受到视频中学生爱国激情的感染,家国情怀便在观看视频中悄悄滋养。

(3)运用歌曲创建历史情境。

在课程结束时,我组织学生合唱《少年中国说》,用歌曲营造历史情境,让学生在歌声中回味所学知识,反思自己的的责任,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3.开展探究活动,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强调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要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中心展开教学,实现“学习中心课堂”。

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开展探究活动,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两个主要的探究活动:

第一个是探究电影《建党伟业》中五四游行片段的真伪。

我展示相关图片、文献等史料,引导学生从史料出现的时间、地点、出处等方面考察史料的可信度,学习多种类型史料互证的方法,探究电影中五四游行片段的真伪。

学生通过史料分析可以判断影片中五四游行的相关描述总体内容是真实的,然而细节部分进行了艺术加工。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得到了提升。

第二个是探究五四运动的影响。

我展示了四则材料,学生需要逐一分析,并尝试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论述五四运动的爱国精神及在解放思想、文化启蒙等方面的影响,知道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在研究史料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素养得到提升。

这节课设计灵动生趣,学生思维活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本课的问题设置均有一定难度,加上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