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复习思考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38915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史复习思考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古代文学史复习思考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古代文学史复习思考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古代文学史复习思考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古代文学史复习思考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古代文学史复习思考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古代文学史复习思考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古代文学史复习思考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古代文学史复习思考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古代文学史复习思考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古代文学史复习思考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古代文学史复习思考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古代文学史复习思考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古代文学史复习思考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古代文学史复习思考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史复习思考题.docx

《古代文学史复习思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史复习思考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文学史复习思考题.docx

古代文学史复习思考题

古代文学史复习思考题

元代文学绪论

1.名词:

元曲:

是元代文学的代表样式,广义的“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散曲,因为元杂剧成就高于元散曲,所以“元曲”有时专指元杂剧。

元杂剧:

形成:

元杂剧由前代戏曲艺术宋杂剧和金院本演变而来。

诸宫调曲牌联套演唱方式对元杂剧音乐体制有重要影响。

元杂剧的问世是古代戏曲成熟的标志。

元杂剧首先盛行于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大德年间(1297——1307)在全国各地流传,是元杂剧的鼎盛

3.元杂剧的体制特征主要有哪些

1.剧本结构:

四折一楔子。

v折是情节单元,接近现代戏剧中的一幕。

同时又是音乐组织单元,每折由属于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组成。

v楔子是四折之外的一个短小段落,一般放在第一折的前面,起序幕的作用。

也有放在折与折之间的,等于过场戏。

2.角色分工:

末、旦、净、杂。

v杂剧一般是正末或正旦独唱,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v其他脚色主要有净(扮反面、滑稽形象)、杂(孤扮官员;卜儿扮老年妇女;孛老扮老年男子;俫儿扮儿童)

3.剧本内容:

曲词、宾白、科范、题目正名。

v曲词主要用于抒情。

不同的曲子有句数、字数、平仄规定。

同一折的曲词必须押同一个韵。

v宾白即道白,主要用于交代故事情节,有散、韵两种,包括对白、独白、背白等。

v科范是演员动作和舞台效果的提示。

v题目正名在剧尾,用以概括剧情,或四句,或两句。

最后一句是该剧全名,其中最后三、四字是该剧

4.元杂剧兴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城市繁荣、社会各阶层的娱乐需求为杂剧商业演出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生存空间。

2.文人边缘化导致专业作家群体的出现。

3.关注社会现实、贴近底层民众成为杂剧创作走向兴盛的重要驱动力。

4.其它艺术形式如“说话”、诸宫调和舞蹈表演为元杂剧表演艺术的成熟提供了养分。

第一章关汉卿及其创作

1.为什么说关汉卿是元杂剧的奠基人

(1)关汉卿一生创作杂剧多达67种,占现存元杂剧剧目的十分之一,在240多位元杂剧作家中首屈一指。

(2)关汉卿杂剧题材广泛;人物形象丰富多样;揭露罪恶、高扬正义,开拓了中国戏曲多方面的表现功能。

(3)关汉卿杂剧是名副其实的场上之曲:

情节紧凑;节奏张弛有度;善于设置悬念;语言本色。

(4)关汉卿是元代剧坛最杰出的代表,他的创作推动了元杂剧走向成熟。

关汉卿一生创作了六十多种杂剧,流传下来的有十八种左右。

根据作品内容,关剧可分为历史剧、婚恋剧、公案剧。

2.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主要有哪些方面

一、题材选择

关剧题材广泛,几无所限制,人物形象丰富多样,开拓了中国戏曲多方面的表现功能。

二、艺术体制

1.情节结构严谨,场面安排紧凑。

2.戏剧冲突激烈,节奏感强。

3.关目处理变化多端。

三、语言风格

自然质朴,本色当行。

公案剧之《窦娥冤》

(一):

素材来源与现实意义

(1)该剧借鉴“东海孝妇”故事(见《搜神记》)并结合元代社会现实创作而成。

主要人物:

蔡婆、窦娥、张驴儿父子、州官桃杌。

(2)窦娥悲剧的原因(高利贷;流氓恶势力;官吏贪酷)本质上是元代社会黑暗和吏治腐败的反映。

(3)由原来的伦理悲剧变成社会悲剧,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

窦娥形象:

窦娥的善良无辜与不幸冤屈反差强烈,极具悲剧感染力。

从逆来顺受、相信天命到质疑天道的公正,人物性格更加丰满,批判意义也更为深刻。

评价:

古代戏曲史中最优秀的悲剧作品,“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王国维《宋元戏曲史》)。

第二章元代其他杂剧作家

王实甫:

《录鬼簿》将王实甫列为“前辈已死名公才人”而位于关汉卿之后,据此推断他大约与关汉卿同时或稍后。

“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明初贾仲明对他的吊词),可见他在当时有很高的声望,并以《西厢记》名闻天下。

古代戏曲史中最优秀的悲剧作品,“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王国维《宋元戏曲史》)。

1.《西厢记》题材的流变情况如何

《西厢记》的故事素材来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

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改变了原作的思想倾向和人物形象(主要是张生),人物更为丰满、情节更为丰富,是西厢故事演变过程中的关键创作。

“《董西厢》实为《王西厢》的底本”;(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

1.西厢本事:

唐中叶元稹文言小说《莺莺传》(又称《会真记》),主题是“始乱之,终弃之”。

2..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扩展为一部五万字的讲唱文学巨著,又名《弦索西厢》、《西厢搊弹词》。

(参见教材第六编第一章第六节)改变了结局;增加情节,改造人物,将其写成一个追求婚姻自由的故事,赋予了它反封建的主题。

艺术上也有很大创新。

3..王实甫以《董西厢》为蓝本,对其进行艺术再创造写成五本二十一折大型杂剧。

《西厢记》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它的反封建主题,它反映了青年一代要争取自己的美满婚姻和和封建婚姻制度的矛盾,大胆地唱出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主张。

作者有四种说法:

王作、王作关续、关作、关作王续。

四说中以王作之说最为有据而早出。

《西厢记》明代版本有六十余种,明清两代合计二百多种,清代流传最广的是金圣叹评点的《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

西厢记进步意义1.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对立面就是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父母之命,”隐含的前提是父母对子女的绝对支配权,即“父为子纲”。

2.由于封建时代的“家国同构”,父母对子女的绝对支配权相当于君主对臣民的绝对支配权,这种家庭伦理成为封建政治伦理(君为臣纲)的基石。

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是对“父为子纲”的挑战,并间接冲击了“君为臣纲”,撬动了封建专制的基石。

3.在个人生活中敢于争取涉及切身利益的权利将导致在社会生活中同样愿望的出现,从而推动社会走向自由和公正

4.反对“父母之命”之所以采取偷情私奔的方式是因为前者强化婚姻的功利性,而后者则最大程度上淡化了这种功利色彩。

5.在封建专制的特定历史条件下青年男女私自结合是冲击专制权威,在爱情婚姻可以自主的时代要防止它成为滥情纵欲的借口,需要辩证看待

6.封建时代清官的所作所为实质上是对专制体制的改良和维护,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制度。

7.宋江等人的造反(且不提后来的招安)固然会推翻旧的体制,但由于种种原因,也不可能建立新的体制。

自以为是正义的专制,实际上是将专制正义化

思想内涵和进步意义

1.顺应了渴望爱情自由的人性需求。

2.歌颂了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幸福的叛逆精神。

喊出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响亮口号,为千百万青春觉醒的青年男女提供了精神力量。

3.否定了传统世俗的婚姻观念,冲击了封建专制的基础。

2.白朴的《墙头马上》、《梧桐雨》各写了什么内容

墙头马上:

主要角色:

李千金;裴少俊;裴行俭

剧情:

洛阳总管之女李千金,在后花园赏花时,于墙头偶与工部尚书裴行俭之子裴少俊相遇,一见钟情。

二人于当晚幽会并双双私奔长安。

裴少俊将李千金安排在裴府后花园内居住,自己谎称进园读书作文,同居了七年之久,感情甚笃,生下一男一女。

某年清明时节,裴行俭到后花园游玩,见到两个孩子,严厉追问下,真情大白。

袭行俭在盛怒之下,留下两个孩子,把李千金赶回到洛阳娘家。

  裴少俊中状元后来到洛阳乞求与李千金团聚,重做夫妻。

李千金不允。

在一双儿女苦苦哀求下,夫妻重归旧好,合家团圆。

取材于白居易新乐府诗《井底引银瓶》,其主题在诗的小序中明言为“止淫奔”。

杂剧大胆肯定了男女间的自由结合,正视合理的人欲需求,主题与原诗完全相反。

李千金追求爱情幸福更为勇敢和主动,对礼教的冲击更有力度。

倩女离魂:

主要角色:

张倩女;王文举

剧情:

王文举与张倩女原系“指腹为婚”,但张母嫌文举功名未就,不许二人成婚。

文举被迫上京应试。

倩女思念成疾,魂魄离开躯体去追赶王文举,与之结伴进京。

王文举中状元后,携倩女魂归至张家,离魂与病卧之身重合为一,遂欢宴成亲。

取材于唐代陈玄祐《离婚记》。

以“离魂”形式重演“私奔”,表明内在天然的欲望情感不可抑制,伸张了自由追求爱情婚姻幸福的权利。

倩娘礼教禁锢的现实处境与自由奔放的精神渴望对比鲜明,人物形象真实而富有内涵。

4.元杂剧衰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创作:

作品明显体现出南方的人文色彩,创作风格趋向典雅。

杂剧作家增长脱离现实的倾向。

宣扬伦理的题旨日益加强,积极的抗争精神日渐消退;原先本色与当行并重的做法,转为侧重辞藻的华美;整本缺乏佳构,不太适合场上演出。

2.表演:

由于杂剧原产于北方,和北方的方言、音乐、民俗文化有密切联系,创作中心南移对其生长不利,故其后为南戏取代。

3.体制:

体制上的缺陷,是导致其衰微的主要原因。

相比之下,南戏更合于戏剧的本质,当它吸收了杂剧优长,由粗转精,便赢得了观众。

 

第三章南戏

1.名词:

南戏:

南戏是宋元时期流行于东南沿海一带的一种戏曲样式,形成的具体时间说法不一。

南戏原称戏文,因最早产生于浙江温州(旧名永嘉),故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

为了同流行于北方的杂剧相区别,后改称为南戏。

南戏最初是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形成的,所谓“即村坊小曲而为之”(《南词叙录》),元末逐渐受到文人关注,艺术上趋于精致。

 

南戏之祖:

《琵琶记》高明是根据早期南戏《赵贞女蔡二郎》再度创作而成,原作演述蔡伯喈弃亲背妇的故事。

高明把蔡伯喈改写成一个孝义两全的正面形象。

他辞考辞婚辞官皆未能如愿,“三不从”是对原作的重要改变。

这种改变同作者的“无关风化体,纵好也枉然”创作宗旨有关。

《琵琶记》是一部有意识地宣扬道德教化的剧作。

赵五娘淳朴善良、任劳任怨、自我牺牲,堪称伦理楷模。

赵五娘:

作品通过糟糠自厌、代尝汤药、祝发买葬等情节,逐步深入地展现她的性格特色和美好品质,人物血肉丰满而非概念化的贞女形象。

体现了中国古代妇女优秀品德,不幸遭遇又反映了当时广大妇女现实痛苦,引起广泛的同情和共鸣

蔡伯喈:

揭示了封建伦理本身存在的矛盾。

暴露了封建伦理的虚伪性以及它与现实人性的尖锐冲突。

《琵琶记》比一般的负心婚变题材作品更具思想文化内涵。

荆刘拜杀:

南戏四大传奇是《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简称荆、刘、拜、杀)

2.南戏和北杂剧在体制上有什么不同

剧本分“出”,长短自由,不像杂剧有“四折一楔子”的固定模式;

曲调有一定的惯例,却没有严密的宫调限制,一个套数中不限于一个宫调,一出中不限通押一韵;

各种角色皆可演唱,不像杂剧只能由一个角色主唱;演唱方式灵活多样,有独唱、接唱、同唱、多人合唱等各种形式;多用南曲,也杂用北曲,称“南北合套”

 

3.何谓四大戏文它们在题材内容方面有何共同点

①元代后期出现的著名的南戏《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被称为“四大传奇”,简称“荆、刘、拜、杀”。

②《荆钗记》写宋代文人王十朋中状元后不忘旧妻的故事。

《刘知远白兔记》要表达的思想是:

“贫者休要相轻弃,否极终有变泰时。

”《拜月亭记》根据关汉卿的杂剧《拜月亭》改编,以王瑞兰和蒋世隆的爱情婚姻为贯穿的主线。

《杀狗记》的道德说教气息较浓郁,极力赞扬屈服于封建家长淫威下的孙荣和杨月真。

③元代南戏多以爱情婚姻和家庭伦理为故事内容,有宣扬道德教化的创作倾向,这在荆、刘、拜、杀四剧中即可看出。

但“四大传奇”的曲文都写得比较通俗易懂,以民间口语为主,较少雕琢和文饰。

这也是元代南戏在艺术表现上的共同特点

第四章元代诗文

1.名词:

元散曲:

金元时期北方新兴的入乐歌唱的一种新诗体,可用于抒情、写景、叙事,包括小令、套数和带过曲,代表了元代诗歌的最高成就。

杂剧中的曲词称“剧曲”,与散曲中的套数联系密切:

杂剧每一折是一个音乐单元,也就是一套曲子,四支套数可以组合成四折结构的一个剧本。

换言之,一套剧曲可以独立为一支套数。

散曲源于宋金民间俚歌俗曲、文人俗词及少数民族音乐,约兴起于金末元初。

2.散曲的分类

(1)小令:

用单支曲子写成,调短字少。

(2)套数:

又称“散套”、“套曲”,是用同宫调的若干支曲子写成,一般有尾声,全套必须通押一韵。

(3)“带过曲”:

是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一种特殊体式,由两到三只同一宫调的曲子联结而成。

由于经常使用,带过曲有较为固定的结构。

散曲的形式(与词的区别)

衬字:

散曲虽然也是长短句式,但能在正字之外加衬字(一般只加在句首或句中),表情达意更加灵活。

用韵:

较为繁密,可四声通押,同一韵字可重复使用。

对仗:

形式比较丰富。

除偶句对外,还有鼎足对(三句对)连璧对(四句对)联珠对(通篇基本上都作对仗)等。

“散曲”之名,最早见于明初朱有燉(1379-1439)的《诚斋乐府》。

20世纪初,任讷(中敏)、吴梅等曲学家的一系列论著问世。

他们是散曲学的奠基人。

散曲的语言特色——少引圣籍,多发自然

诗、词的语言以典雅为尚,一般排斥口头俚语。

散曲的语言也有典雅的一面(小令近雅),从总体倾向来看,是以俗为主(散套近俗),明显具有口语化、散文化的特点。

睢景臣【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打破帝王神圣庄严的光环,揭露其流氓无赖的嘴脸。

构思巧妙,视角新颖。

语言幽默,讽刺辛辣。

第七编明代文学史

明代文学绪论

1.名词:

章回小说:

以章回分段叙事的长篇小说。

每回用单句或两句相对仗的句子标目,以揭示本回的主要内容。

由民间说话艺术中“讲史”一家发展演变而来,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体裁。

2.明代文学的主要特征如何

1.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地位提高,各类创作全面繁荣。

其中小说的勃兴最为引人注目。

特别是章回小说的发展和定型,对中国文学作出了最为宝贵的贡献。

戏曲(P12)作品繁荣,题材广泛,艺术演进。

2.文学群体众多,流派纷呈。

3.大批民间艺人和下层文人跻身文坛,雅文学(诗词散文)与俗文学(戏曲小说)出现交融的景象。

文人的市民化和市民化读者群的形成,改变了文学作品的风貌。

4.追求文学的独立性和主体性,注重情感表达,肯定自我,以实现对个体意识和欲望的表达。

3.明代长篇小说繁荣的原因和特点是什么

1.时代因素:

君臣文士对俗文学的爱好,客观上破坏了传统的文化政策,为小说戏曲文学地位的提高及其繁荣创造了条件。

李梦阳、王慎中、李贽等人为俗文学大声疾呼,对提高小说戏曲的地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P10)

2.市场需求:

市民阶层的壮大,形成了新的读者群,市场需求促进了通俗文学创作的繁荣。

小说作为一种商品进入文化阅读视野,经济杠杆的作用激发了作家创作的热情。

(P11)

3.传播渠道:

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刻坊、印刷业的发展,为长篇小说能从作者及时传播给读者提供了物质基础。

口头流传的方式面临挑战,书面阅读功能得到极大程度的发挥。

4.审美情趣:

明代读者的审美趣味发生变化,从传统的意境欣赏转向对世俗生活的观照。

4、明代长篇小说有哪些主要类型

可分为四大类:

以《三国演义》为代表的历史演义小说,以《水浒传》为代表的英雄传奇小说,以《西游记》为代表的神话小说,以《金瓶梅》为代表的世情小说.

 

5.章回小说的文体特征是什么

1.概念

【章回小说】以章回分段叙事的长篇小说。

每回用单句或两句相对仗的句子标目,以揭示本回的主要内容。

由民间说话艺术中“讲史”一家发展演变而来,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体裁。

2.体制特征

1)章目:

分章叙事,分回标目,初期目录单句为主、字数参差,后为双句对偶、渐趋工整;

2)正文:

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

3)结构:

保存了宋元话本开头用开场诗、结尾用散场诗的形式,首尾开合照应;

4)叙事:

以“话说”(却说、且说)起首,中间穿插诗词、韵散结合,在情节关键处收束,用“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套语。

3.艺术特征

可从成书、创作意识、题材、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等六个方面来概括总结。

第一章《三国志演义》的成书与流传

1.名词:

历史演义。

2.《三国志演义》的题材主要来源于哪些方面

一、史书杂传

以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为代表的史传文学,为《三国志演义》的成书提供了基本素材和基本框架。

范晔《后汉书》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另外还有野史杂传如《汉末英雄传》、《曹瞒传》等,都为《三国演义》的成书提供了内容素材。

二、笔记小说

六朝时多种笔记如《魏晋新语》、《语林》、《世说新语》、《搜神记》等,也为它的成书提供了素材。

小说则有《三国志平话》、《太平广记》等。

三、唐宋诗文

唐人咏三国故事的诗歌,也是《三国演义》创作素材的一个重要来源,对罗贯中的创作思想都产生过积极影响。

有不少唐诗被直接搬进《演义》中,成为整个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四、戏曲说唱

宋代讲唱文艺中,三国故事倍受欢迎,当时讲史一家中有专门讲说三国故事的科目和专业艺人。

除傀儡戏和影戏中采用大量三国题材外,宋元戏文和金院本中也出现了大量的三国故事剧。

元代三国戏空前繁荣,大量出现的三国故事杂剧,同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创作有直接而密切的关系。

3.嘉靖本《三国志演义》和毛本《三国演义》在体式上有什么区别

第二章《水浒传》的成书与流传

1.名词:

英雄传奇

2.《水浒传》的成书与《三国演义》有何相似之处

成书过程:

宋江事件史有其事,宋金元时期民族矛盾尖锐、社会腐败严重为水浒故事生衍流播提供了土壤。

南宋时期水浒人物故事已成为“说话”表演内容。

宋末元初《大宋宣和遗事》首次将分散的水浒人物故事整合在一起,初具《水浒》雏形。

元杂剧中有相当数量的水浒戏。

一般认为《水浒》成书时间为元末明初

3.版本问题:

百回本:

容与堂刊印的《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为代表。

一百二十回本:

袁无涯刊本《新镌李氏藏本忠义水浒传》为代表。

七十回本:

金圣叹评点《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

以上是明代常见的三种版本,文字上有差异。

明代《水浒传》并无定本。

“金评本”是清代几乎唯一流行的版本。

百回本:

单个梁山好汉故事;聚义梁山;抗击官军;排座次;受招安;征辽;征方腊。

一百二十回本:

单个梁山好汉故事;聚义梁山;抗击官军;排座次;受招安;征辽;平田虎、王庆;征方腊。

七十回本:

金圣叹删去排座次以后内容,将第一回改作楔子,改写结尾,伪托古本行世。

繁本、简本主要是叙事描写有细腻与粗略之别。

百回本系统多属繁本。

一百二十回本系统多有简本。

繁本、简本孰先孰后学术界尚无统一意见

4.思想;

暴露了封建时代社会公正的普遍缺失。

肯定了武装反抗封建压迫的正义性合理性。

解剖封建社会病症的标本,对当代社会具有借鉴价值。

野蛮血腥内容主要表现:

崇拜暴力;对无辜生命的极端漠视;对“污点”女性变态仇视,缺乏基本的人性关怀。

主要成因:

江湖艺人的创作,游民文化的产物。

负面影响:

恶劣的价值导向发酵了人性的卑劣污臭,阻碍了民族集体迈向至善人性的步伐第四章《西游记》的成书与流传

1.名词:

神魔小说:

中国古代章回小说的一种类型。

它以神魔斗法故事为主要题材,尚“奇”贵“幻”,以游戏笔墨讽刺、批判封建社会的世态人情,折射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斗争。

2.《西游记》成书过程中有哪些重要的典籍和文学作品

1.唐宋时期是由历史故事向民间故事、俗讲演变的阶段。

玄奘奉旨口述西行见闻,由门徒辨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见教材P126),其弟子慧立、彦悰又写了《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宋南戏有《陈光蕊江流和尚》,金院本有《唐三藏》,宋时刊印“讲经”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2.元代是取经故事进入平话与戏曲创作而渐趋定型的阶段。

杂剧有元代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元末明初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天大圣》、杨景贤的《西游记》。

元明之际出现了一部《西游记平话》。

3.明代是西游故事的总结与写定阶段

第五章明代短篇小说

1.名词:

【话本】唐宋元时流播于书场的口传故事称“说话”,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以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统称为话本。

【拟话本】宋元以后文人对已有的话本小说进行编撰、加工,或是模拟话本小说的说书体式而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习称拟话本。

三言二拍:

【三言】明代冯梦龙编著的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总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

二、凌濛初和“二拍”

【二拍】明代凌濛初创作的两部白话短篇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进入了作家个人创作的新阶段。

“灯话三种”:

【灯话三种】指明代三部文言短篇小说集:

瞿佑的《剪灯新话》、李祯的《剪灯余话》、邵景詹的《觅灯因话》,在中国文言小说史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嘉靖年间刊印的《六十家小说》(《清平山堂话本》)是现存最早的小说话本集。

冯梦龙“三言”和凌濛初“二拍”的问世标志着明代白话短篇小说创作高潮的到来。

明末抱瓮老人的《今古奇观》是清代最为流行的明代白话短篇小说选集。

 

2.什么是话本话本和拟话本的重要区别是什么

宋元小说话本:

取材新颖刺激,但情节上多有漏洞;忽视人物形象塑造,人物性格不够鲜明,甚至前后矛盾,不够真实。

明代拟话本:

擅长在平凡的题材中掀起波澜,将日常生活传奇化。

情节设置与人物塑造紧密结合;刻画人物极有层次;加强了心理和细节描写。

人物血肉丰满,跃然纸上。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赏析

杜十娘至少有三次应该说出百宝箱之事,但她没有。

原因是什么由此可看出她是怎样的一个人

得知李甲背叛自己后,杜十娘还可以有哪些选择为什么没有那样作由此又可看出她是怎样的一个人

情节设置与人物塑造紧密结合。

人物性格丰富饱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