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6 世界现代史精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38931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625.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6 世界现代史精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6 世界现代史精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6 世界现代史精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6 世界现代史精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6 世界现代史精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6 世界现代史精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6 世界现代史精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6 世界现代史精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6 世界现代史精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6 世界现代史精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6 世界现代史精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6 世界现代史精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6 世界现代史精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6 世界现代史精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6 世界现代史精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6 世界现代史精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6 世界现代史精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6 世界现代史精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6 世界现代史精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6 世界现代史精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6 世界现代史精练.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6 世界现代史精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6 世界现代史精练.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6 世界现代史精练.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6世界现代史精练

亲爱的同学:

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

学习资料专题

专题06世界现代史

一、世界现代政治

(一)单选题

1.关于十月革命的爆发,苏联解体之后研究资料表明:

当晚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正在大修,没有装弹也没有人员。

据此可知

A.临时政府失去了群众支持B.十月革命的胜利具有偶然性

C.临时政府放松了警惕D.一战激化了社会矛盾

【答案】B

【解析】“当晚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正在大修,没有装弹也没有人员”说明十月革命中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显然说明十月革命胜利具有一定偶然性,故B项正确。

临时政府本身就没有群众支持,故A项错误。

材料说明十月革命胜利的客观性,并不是临时政府放松了警惕,故C项错误。

一战激化了社会矛盾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背景,故D项错误。

2.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了将近三年,劳动群众生活在饥赛交追之中。

1917年三八妇女节那天,俄国被得格勒妇女走上街头,高“打倒沙皇!

打倒战争!

面包!

”的口号。

各工厂工人纷纷响应。

政府派警察和军队镇压,但军队支持罢工工人。

当月27日晚,起义的工人、士兵取得了胜利,建立了苏维埃及其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

这次革命使俄国

A.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B.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解决了民众的温饱问题D.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答案】D

3.在俄国历史上因为一次革命造成了政府同反对派的非对抗性模式,两个政权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俄罗斯帝国的传统观念:

让人民讲话,让沙皇让权。

下列有关这次革命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它成功促成了俄国社会转型B.它的过程类似于英国光荣革命

C.它使得无产阶级掌握了政权D.它的性质类似于中国辛亥革命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二月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俄国沙皇封建专制统治,在性质上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结合选项可知,中国的辛亥革命也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D项正确。

十月革命成功促成了俄国社会转型,而不是二月革命,排除A。

二月革命属于暴力革命,因此与英国的不流血政变的光荣革命不同,排除B。

二月革命后俄国同时存在苏维埃政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十月革命爆发后,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排除C。

4.“9月,列宁从芬兰给布尔什维克党中央连续写了《布尔什维克必须夺取政权》《马克思主义和起义》两封信,提出把夺取政权和推翻临时政府统治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列宁提出上述主张主要是基于

A.布尔什维克党的革命性质B.俄国在战争中处于有利的局面

C.革命已失去和平发展可能D.布尔什维克党控制了大量武装

【答案】C

【解析】A项不是主要原因;B项说法错误,俄国在战争中处于不利地位;C项正确,因为7月事件已经证明和平夺权不可能,必须要通过武力夺权;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5.(题文)(山东省临沂市第十九中学新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对于“世界革命”的看法,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被扬弃、全人类进入后国家的‘自由人联合体’的时代”。

尽管俄国十月革命未达到上述理论设定的标准,但有些学者仍赋予其“世界革命”的称号,其主要依据是,俄国十月革命

A.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B.影响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C.大大推动了全球工业化进程D.实现了俄国社会的伟大变革

【答案】B

6.学者时股弘认为,美苏冷战在很大程度上孕育于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苏关系之中。

学者王玮认为,冷战源于美国一直坚持的门户开放原则与苏联从沙皇时代继承来的势力范围原则之间的根本性对立和冲突。

对材料中有关冷战原因分析最为准确的是

A.苏联沙文主义与美国的扩张是冷战爆发的主要原因

B.美国推行的门户开放政策推动了冷战时代的到来

C.冷战源于意识形态对立与地缘政治环境中的利益之争

D.美苏冷战孕育于二战前一个较为漫长的历史时期

【答案】C

【解析】“学者时殷弘认为美苏冷战在很大程度上孕育于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苏关系之中”,这是因为十月革命后,苏联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产生冲突,这是意识形态方面的对立。

而学者王玮提及的门户开放原则与势力范围原则之间的对立属于地缘政治环境中的利益之争。

故C项正确;A项只体现了地缘政治环境中的利益之争,未解读学者时殷弘的看法。

故A项错误;B项未提及苏联的影响,故排除B项;D项的表述只是对学者时殷弘看法的简单概括,不能反映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

7.1947年,美国副国务卿强调:

“除非欧洲的各个部分在一个和谐的整体中协调一致,否则欧洲复兴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取得欧洲经济及军事的协调乃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目标。

”这说明

A.欧洲统一符合美国利益B.美国马歇尔计划顺利实施

C.欧洲市场威胁美国霸权D.美国创建北约以对抗苏联

【答案】A

8.“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

”各缔约国可以“视为必要之行动,包括武力之使用。

”该内容出自

A.《苏德互不侵犯条约》B.《布雷顿森林协议》C.《北大西洋公约》D.《华沙条约》

【答案】C

【解析】根据条约的内容可知,该条约是由欧洲和北美国家共同签订,在军事上实行集体防御原则,故可知该条约是《北大西洋公约》,C项正确。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英法等国绥靖政策企图祸水东引的必然结果,条约的签署为苏联争取了更多时间备战,但也使波兰成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与材料不符,排除A。

《布雷顿森林协议》是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同时有助于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对战后的经济复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与材料不符,排除B。

《华沙条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与东欧国家建立的、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相抗衡的军事政治组织,与材料不符,排除D。

9.美国当局认为,共产主义“成为世界上一切邪恶的根源。

在任何地方发生的每一次变动中——像章鱼那样身在莫斯科,触角则伸到世界最远的各个角落”。

美国当局如此考虑从本质上看是因为

A.社会主义制度影响国际安全B.整个世界都被苏联操控中

C.维护世界和平,大国担当责任D.国家利益的冲突,社会制度的对立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对苏联持敌对态度,本质上反映了美苏两国国家利益的冲突,社会制度的对立,D项正确。

A项“社会主义制度影响国际安全”的说法错误,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排除。

B项说法错误,二战后形成了美苏两极对峙的格局,排除。

由材料可知,美国的做法是与苏联对抗,维护国家利益,与维护世界和平,大国担当责任无关,排除C。

10.不结盟运动发起国的共同思想是在两大阵营和军事集团间保持和平中立;但在第一、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上,矛头主要指向法、英、葡等老殖民主义。

这一变化的背景是

A.民族独立运动高涨B.两大阵营关系缓和C.殖民主义势力抬头D.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答案】A

11.“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

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的话表明欧洲走向联合的主要出发点是

A.保证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

B.争取在成员国之间实现商品、劳务和资本交流

C.密切西欧各国间的关系,维护欧洲的集体安全

D.壮大欧洲整体实力,建立与美国平等的伙伴关系

【答案】A

【解析】材料“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说明其是为了保证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故A项正确;B项错误,无法体现沦为“欧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的考虑;C项只是说了欧洲一体化原因的一个方面,排除;D项包含在A项之中。

12.1953年,法国舆论研究所在国内的一次民意测验中提出“依你之见,西欧联盟将是美苏间冲突的抑制因素,还是激化因素?

”答案的构成为:

41%说“抑制”,21%说“激化”。

以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西欧联合

A.超出了历史发展规律B.消除了内部矛盾C.是民心之所向D.产生了新的价值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中赞成“西欧联盟将是美苏间冲突的抑制因素”较多,说明了西欧联合将是国际重要力量,故D项正确;西欧的联合属于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没超出了历史发展规律,故A项错误;西欧的联合并不能消除内部的矛盾,故B项错误;材料中是对西欧联盟将是美苏间冲突的抑制因素的调查,不是说西欧联合是民心所向,故C项错误。

13.1948年,法国外交部提出“要想避免德国再次走上最终危及欧洲大陆安全的单独发展道路的话,那么把这个国家牢牢地与一个上述概念所表述的国家集团拴在一起,是非常重要的”。

由此判断,法国对德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是

A.促进法德和解B.压制和避免德国崛起C.实现欧洲一体化D.消除美苏冷战的威胁

【答案】C

14.美苏“冷战”格局结束以后,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主要是因为

A.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B.人们对和平的向往C.联合国实力得到加强D.若干政治力量的发展壮大

【答案】D

【解析】美苏“冷战”格局结束以后,欧盟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日本、俄罗斯和中国等多个政治力量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多极化趋势加快发展。

故答案为D项。

美苏两极格局已经结束,排除A项;B、C项与多极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无关,均排除。

点睛:

两极格局与多极化趋势之间的关系是:

(1)多极化趋势是在两极格局下出现的。

多极化趋势并不是在两极格局终结后才形成的,而是在两极格局下,出现了冲击当时国际格局的力量。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它孕育于两极格局的演变之中。

(2)两极格局终结后多极格局尚未形成。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

但到目前为止,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目前的国际局势是处于由旧格局终结向未来将要形成的新格局的转变过程中。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仍然只是一个发展趋势。

多极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15.《全球通史》指出:

“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

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

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

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这种全球地方主义是1500年以前的数千年中世界事务的特点。

”材料中“全球地方主义”恢复的根源是

A.世界政治已呈现多极化趋势B.两极格局已经被打破

C.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已经出现D.世界经济已呈现多极化趋势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与欧共体在出口方面的对比:

国家或组织

1965~1972年出口增长率

1972年在资本主义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

美国

80%

13.4%

欧共体

150%

33.7%

材料二1958~1969年间,欧共体内部贸易年平均增长率为16.5%。

1984年欧共体十国对外贸易总额达13747亿美元,是美国的1.43倍。

美国再也不能像战后初期和20世纪50年代那样,在西方阵营颐指气使,发号施令。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

(2)材料二反映了欧共体和美国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3)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一体化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影响。

【答案】

(1)随着欧洲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以惊人的速度东山再起。

(2)随着西欧的经济联合,其实力越来越强,在外交上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

(3)促进了西欧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增强了同美苏抗衡的实力,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解析】

(1)本题考查欧洲一体化,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注意表格中的数据对比,欧洲的联合促进欧共体的发展,经济实力超过了美国,由此归纳问题即可。

(2)本题考查欧共体和美国之间的关系,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美国再也不能像战后初期和20世纪50年代那样,在西方阵营颐指气使,发号施令”,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3)本题考查欧洲一体化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分析即可。

二、世界现代经济

(一)单选题

1.1930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关税法案,修订了1125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其中增加税率的商品有890种,有50种商品由过去的兔税改为征税。

在当时的形势下,美国的这种做法(  )

A.宣告了自由放任政策的破产B.加剧了世界性经济危机

C.使美国经济走出低谷D.赢得了美国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答案】B

2.富豪的闪亮生活.以及飙升的股价为这个时代定下了基调。

它给人这样的印象,快速致富是20世纪20年代另一个激动人心的特征,一向辛勤诚实的美国中产阶级突然沉迷于这祥的想法“只要投资一点点,他们也可以成为大富翁”,投机也将佛罗里达州的地价提升到难以置信的高度。

这表明

A.投机加剧了市场风险,从而加速经济危机的到来

B.美国民众收入持续增长,实际消费能力显著提高

C.美国资本主义经济持续繁荣稳定,贫富差距缩小

D.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答案】A

【解析】根据“飙升的股价为这个时代定下了基调”“20世纪20年代”“只要投资一点点,他们也可以成为大富翁”“投机也将佛罗里达州的地价提升到难以置信的高度”,结合所学,20世纪20年代,商业投机、股票投机盛行,这些投机加剧了市场风险,加速经济危机的到来,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出现虚假繁荣,潜伏着经济危机,BC错误;D表述正确,但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3.下表是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和失业情况统计。

从表中数据可以得出,这次经济危机()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世界

工业下降

46.2%

40.6%

28.4%

16.5%

8.4%

1/3

外贸缩减

70%

69.1%

50%

48%

50%

2/3

失业人数

1700万

600万

近300万

85万

300万

3000万

A.破坏性大,影响范围广B.只发生在资本主义国家

C.对法国的破坏性最小D.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答案】A

点睛:

4.经济学家普遍认为,1929年经济危机在本质上是场通货紧缩危机,罗斯福国家干预经济其实是用通货膨胀的方法来治理通货紧缩,同时缓解社会矛盾,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罗斯福的下列措施中无法用来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A.向减耕减产的农民发放补贴B.直接救济和以工代赈

C.规定每小时40美分的最低工资D.禁止雇佣16岁以下童工

【答案】D

【解析】从材料“用通货膨胀的方法来治理通货紧缩,同时缓解社会矛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向农民发放补贴、社会救济、实行最低工资等措施一方面国家干预经济,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缓和了社会矛盾,故ABC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D项不符合“用通货膨胀的方法来治理通货紧缩”,符合题意。

5.1934年美国国会通过《互惠贸易法案》,规定:

由行政部门实施关税减让谈判并与国外政府签署相关协议;以1930年关税法案规定的关税(美国历史上最高关税税率)为标准,总统有最高不超过50%的税率减让和让外国商品维持免税进入美国市场待遇的权力。

由此可知

A.国会丧失贸易立法的权力被取代

B.美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C.行政机构在对外贸易中权力扩大

D.美国奉行自由资本主义理念

【答案】C

6.1929﹣1933经济大危机爆发后,大量美国人生活困苦,如何解决大量的失业人员的生活问题就成为霍普金斯思考的头等大事。

但他认为“只给救济,不给活干,会使人们丧失自尊心”。

罗斯福新政的下列措施中与霍普金斯的理念一致的(  )

A.发放救济金B.禁止兑换和出口黄金C.通过《社会保险法》D.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

【答案】D

【解析】“只给救济,不给活干,会使人们丧失自尊心”的意思是救济不能单纯物质和金钱救济,应该实行以工代赈,以便促进社会消费,缓解社会社会失业,罗斯福新政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是以工代赈精神体现,故D项正确。

A属于直接发放救济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属于金融措施,不符合题意。

《社会保险法》属于社会救助措施,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

【点睛】

罗斯福新政中既能直接提高就业率,又为经济发展开拓空间的措施是兴办公共工程。

7.同学们观看有关美国20世纪30年代历史的电影,发现30年代的美国商店里,消费者踊跃购买贴着下图标记的商品,而没有该标记的商品则受到冷落,美国消费者这样做是为了:

A.抵制国内极右势力B.支持政府推行的公平竞争法则

C.为社会捐资,为解决危机作一份贡献D.购买降价处理的商品,缓解生活的困难

【答案】B

【解析】图中的标志是蓝鹰标志;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般民众面对国家危机之际最好的做法按照国家的要求去做即遵纪守法则有利于克服危机,而B项的做法有利于国家经济秩序的恢复,而A、D的说法不符合题干要求;美国消费者这样做最终目的是消除经济危机,不是为社会捐资,故C项错误。

8.罗斯福新政中有关工业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国家工业复兴法》《全国劳工关系法》以及《进一步刺激复兴法》等)只有一个主题:

复兴工业,刺激工业生产。

为此,罗斯福修改禁酒令,放弃反垄断法,对工会作出让步以获取支持。

这些举措

A.消除了经济危机的困扰B.恢复了自由主义的政策

C.局部地调整了生产关系D.照搬了计划经济的做法

【答案】C

9.某国政府认为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另一方面有必要由国家制定一个范围广泛的框架,把分散的市场经济调节体系组织到这个框架之中,使之有序化,保证市场经济同国家的组织政策密切结合。

“某国”是

A.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B.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

C.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D.20世纪50年代的联邦德国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中强调的是一种介于计划与市场之间的经济模式,这符合二战后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的模式,故D项正确;30年代的美国推行的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模式;30年代的日本对外发动战争,推行的是战时统制经济模式;50年代代的中国实行的主要是计划经济体制。

故排除ABC三项。

10.(加试题)到1982年,法国的煤气、铁路、邮政、电信、电视广播等行业的国有化率为100%,电力、煤矿、航空、银行、烟草等行业的国有化率为90%,钢铁、造船等行业的国有化率在80%以上。

这反映出二战后的法国

①国有经济占有很重要的地位②国有制是一种重要的所有制形式

③政府加大了干预经济的力度④经济发展具有较强国家主导色彩

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D

11.下面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英国税收变化简表,表格信息反映了

A.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B.英美已经建立完整的社会福利制度

C.知识经济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引擎D.英美等国削弱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答案】D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美国和英国降低了对高收入者的最高征税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的高支出必然导致较高的税收水平,而材料中美英两国降低对高收入者的最高征税率,说明政府在削减财政支出,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D项正确。

材料反映美国和英国降低了对高收入者的最高征税率,与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无关,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福利制度的信息,无法推断出英美已经建立完整的社会福利制度,且材料反映削弱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排除B。

知识经济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

【点睛】

表格题的解答应该充分注意表格的时间范围(1981—1989,工党政府—撒切尔夫人时间)和数据变化(美国、英国税收变化)规律,提取有效信息为:

美国和英国降低了对高收入者的最高征税率。

然后按照材料要求,结合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史实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正确答案。

12.1919年3月俄共(布)八大制定的新党章指出“苏维埃政权现时的任务,是坚定不移地继续在全国范围内拥有计划的产品分配来代替贸易。

目的是把居民组织到统一的消费公社网中,是最迅速、最有计划的劳动来分配一切必需品。

”推行该分配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B.迅速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C.为推行农业集体化服务D.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答案】A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19年3月”“在全国范围内拥有计划的产品分配来代替贸易”,联系所学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分析解答。

13.列宁认为,资本主义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掌握了大量先进技术与经济管理经验,而初掌政权的共产党人在这方面则极为缺乏,因此号召共产党人要向商人、向资本家“学习”。

下列能体现列宁这一主张的是

A.农业上实行了余粮收集制B.商业上取消一切自由贸易

C.工业上实行国家资本主义D.重工业上有计划优先发展

【答案】C

【解析】新经济政策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国家不能经营的企业租让给外国资本家经营,该措施叫国家资本主义,C正确;A、B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属于斯大林模式特点。

14.“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论认为,苏联工业经济的增长并不是基于工业部门内部的积累机制,而是运用行政力量以“剪刀差”等方式从农业中“抽取”剩余投入工业的结果。

这一模式:

A.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B.客观上有利于苏联的工业化

C.吸取了西方资本原始积累的经验D.推动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模式是指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是为了适应工业化的要求,但打击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故B项正确,A项错误;西方资本原始积累是通过殖民扩张完成的,故C项错误;苏联模式牺牲了农业,不利于经济的整体持续发展,故D项错误。

15.苏联国民生产总值(GNP)在1928年至1952年间增加了3.5倍,这一发展速度超过了同一时期其它任何国家。

苏联在全球工业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从1921年的1.5%增长到了1939年的10%。

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新经济政策活跃了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B.斯大林体制利于集中人力物力发展生产

C.集体农庄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赫鲁晓夫改革中“物质利益原则”推动

【答案】B

【点睛】

注意材料中的““1928年至1952年间”的时间点。

16.1954年,赫鲁晓夫指出:

“(苏联)许多州、边疆区和共和国的集体农庄在完成对国家的义务后剩下来的粮食,不能满足集体农庄在公共经济的一切需要。

”这表明当时苏联

A.对农民征收赋税较重B.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C.农业集体化弊端凸显D.农村存在着粮食短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

根据材料“完成对国家的义务后剩下来的粮食,不能满足集体农庄在公共经济的一切需要”,这恰恰表明在当时的苏联农村存在着粮食短缺的问题,D项符合题意;A、B两项材料无法表明,排除;材料只是提到苏联粮食的情况,无法表明农业集体化弊端凸显,C项错误。

故选D。

17.1981﹣1985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5.1%、3.1%、2.2%、1.8%。

因此,戈尔巴乔夫一上任就惊呼,“国内形势已经潜伏着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

据此,戈尔巴乔夫(  )

A.优先发展军事工业B.制定“加速发展战略”

C.加强执政党地位D.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B

【解析】20世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