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表现手法的区别技巧实例及语文学习方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39630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表现手法的区别技巧实例及语文学习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语文表现手法的区别技巧实例及语文学习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语文表现手法的区别技巧实例及语文学习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语文表现手法的区别技巧实例及语文学习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语文表现手法的区别技巧实例及语文学习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语文表现手法的区别技巧实例及语文学习方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语文表现手法的区别技巧实例及语文学习方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语文表现手法的区别技巧实例及语文学习方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语文表现手法的区别技巧实例及语文学习方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语文表现手法的区别技巧实例及语文学习方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语文表现手法的区别技巧实例及语文学习方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语文表现手法的区别技巧实例及语文学习方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语文表现手法的区别技巧实例及语文学习方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语文表现手法的区别技巧实例及语文学习方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表现手法的区别技巧实例及语文学习方法.docx

《语文表现手法的区别技巧实例及语文学习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表现手法的区别技巧实例及语文学习方法.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表现手法的区别技巧实例及语文学习方法.docx

语文表现手法的区别技巧实例及语文学习方法

语文表现手法的区别技巧实例及语文学习方法

表现手法常见的种类:

1. 从结构上分:

开门见山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点面结合悬念伏笔呼应线索

(1)开门见山:

文章开头就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切入点独特,视角新颖,总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交代要素,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如:

朱自清的《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有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开篇点题,表明了作者最难忘的是父亲的背影。

(2)承上启下:

用词语,句子或段落衔接过渡。

表达效果:

结构严谨,浑然一体,前后呼应,转移话题,连接事件,转换场景,衔接紧密,上下连贯。

(3)卒章显志:

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

“卒”为完毕。

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亦作“卒章见志”,很常见的一种写作方法,一般地说,几乎在所有文体中均有应用,在散文中使用较多,卒章显志是立意手法之一。

(4)伏笔、照应:

a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待,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

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

如《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

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这是一处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

b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

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

照应得好,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

如《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抒发一次次更加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背影形象的感人,这篇文章是情与泪的结晶。

 

(5)线索:

时间,空间,人物,事物。

事物内在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把全部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体的脉络,使文章结构紧凑,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2.从手法上看:

联想、象征、铺垫、渲染、抑扬、对比、衬托、烘托、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虚实结合

(1)联想、想象: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2)象征:

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如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用象征手法构思全文,赋予高傲飞翔的海燕以革命先驱者的象征意义,使作品意义更深远。

(3)铺垫:

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

它可以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如《故乡》开头对故乡荒凉景象的描写,为下面杨二嫂和闰土的出场做了铺垫。

鲁迅在《孔乙己》中写道: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

(4)烘托:

烘托是用别的事物,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而不是相似或相反的事物来突出,它其实是一种侧面描写。

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5)渲染:

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

例如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一言以蔽之,渲染即对事物进行正面描写铺叙,追求笔墨酣畅,痛快淋漓。

(6)衬托:

是指用事物剑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作为陪衬突出主体事物。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a正衬是指用事物之间相似的特点和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

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b反衬是指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诗句“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

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主次分明。

(7)对比:

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a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如契诃夫的《变色龙》,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一只狗咬伤工匠赫留金的事故中,其态度在顷刻间变了四次,反复再三,前后判若两人。

这里通过主人公自己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鲜明地刻画了“变色龙”的性格。

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

b运用对比手法,描摹景物,抒发感情。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烦恼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8)抑扬:

“扬”,是指褒扬、抬高。

“抑”,指按下、贬低。

抑扬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

想要达到对所描写对象的褒扬,先指出其缺点或不足,从而使所描写对象的长处显得尤为突出。

也可以相反来做。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也叫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之分。

用“抑扬”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欲扬先抑”法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想写冬天时能在百草园捕鸟,突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欲扬,于是就先写冬天的百草园比较无味,就先抑,从而使所要褒扬的百草园显得更为有趣。

抑扬的手法可以使文章避免平铺直叙,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突出喜欢、赞扬或批评、讽刺的感情,突出事物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

(9)托物言志:

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10)以小见大:

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主题,亲切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以小见大中的“小”,是描写的焦点,它既是写作创意的浓缩和生发,也是写作者匠心独具的安排,因为它已不是一般意义的“小”,而是小中寓大,以小胜大的高度提炼的产物,是简洁的刻意追求。

(11)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如“又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都是把无形的愁化作实物,突出了人物愁的深重。

(12)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在写作中,抒情而不直写情,绘景而不止写景,借景抒情,情以景兴,能使文章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附1:

渲染、烘托、衬托、对比的区别

一、用法的区分

1、渲染:

通过(环境)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

从正面着笔。

如:

杜甫的《登高》,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眼前的秋江之景,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俯仰间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萧瑟悲凉的秋江景物的特点,为全诗定下了沉郁悲哀的基调。

2、烘托:

通过(景物)环境描写来烘托心情。

从侧面着笔。

(只写侧面一面)

如:

乐府诗《陌上桑》里最后八句: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

耕者忘其耕,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从观看者的神态来衬托罗敷的美,这比正面进行直接描写节省笔墨,更具有艺术魅力。

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

一般我们说,渲染气氛,烘托情感。

如柳永的《雨霖铃》,起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送别的环境,点出离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

作者浓墨重彩,通过这些景物描写,极力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烘托出作者内心的离愁别恨。

3、衬托:

分正衬和反衬。

(写两面,但是是为了突出其中一面)

如: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以苍凉秋景衬托诗人飘零之哀。

南朝梁王籍的名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绝妙之处就在于用蝉噪、鸟鸣作反衬,把深山密林中那种幽静宜人的意境表现出来。

4、对比:

对举的双方是为了通过对比得出另外的结论。

如:

梅尧臣《陶者》: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总结:

渲染和烘托,都是为了使描写的对象更鲜明,更突出,但二者着眼点不同:

前者从正面着笔,由此言此;后者从侧面用墨,由此烘“托”彼。

烘托和衬托,“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

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衬托”是用类似的、相关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对比和衬托,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对比常用于论述,而衬托常用于描写)

二、范畴区分

渲染、烘托、衬托属于写作手法,而对比既属于写作手法,也属于修辞手法。

附2:

伏笔与铺垫的区别

1,从目的和作用上看:

铺垫是衬托。

作者尽管是在次要人物或事件上下功夫,其着眼点却是主要的人物或事件。

伏笔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

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2.从形态上看:

为了达到衬托的目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惟恐读者不见,因此,铺垫可以说是“显性”的;而伏笔呢,一般说来,贵在一个“伏”字,通常比较隐蔽,所谓埋下伏笔,即指这一点。

因而,伏笔是“隐性”的。

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照应”之前,貌似“闲笔”。

3.从笔墨上看:

铺垫所使用的笔墨往往较多,可谓浓墨重彩(当然,其程度不及对主要人物或事件的描写);而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否则就失去了“伏”的意义。

在分析记叙性作品中,经常会遇到伏笔和铺垫,如何区别开伏笔与铺垫呢?

所谓伏笔,就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它可以理解为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

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铺垫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进行陪衬衬托的一种表现手法。

(1)铺垫的特点:

是为主要情节蓄积酝酿的过程。

(2)铺垫的作用:

铺垫是主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3)铺垫的原则:

要引而不发、自然合理。

(4)铺垫的种类:

①从情节发展的方向来分,有正铺、反铺。

正铺是铺垫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完全一致,又叫做正面铺垫。

反铺是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完全相反,出乎意料之外,又叫反面铺垫。

②从铺垫的手法来分,又有伏笔铺垫、悬念铺垫(又叫垫衬)、铺陈铺垫(用铺陈事物的方法,渲染气氛,制造声势)之别。

宝玉挨打是伏笔铺垫,红楼梦序曲是悬念铺垫。

使用伏笔应注意:

a有伏必应。

如果你在开头提到了枪,那么在第二或第三段就要提到开枪,不伏不应是败笔,只伏不应同样也是败笔。

b伏笔要伏得巧妙,切忌刻意、显露。

伏笔一般做到别人无法轻易觉察到,要做到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c伏笔要有照应,前后不宜紧贴。

如果伏笔前后贴得过近,反而会使文章显得呆板,读起来反而显得枯燥。

附3:

联想和想象的区别

什么是联想呢?

我们先来看《世说新语》中一个故事:

东晋著名的政治家谢安有一次和他的家人一起吃午饭,窗外纷纷扬扬下起了雪,这么大的雪南国还是少见的,孩子们都瞪在眼睛向外看着。

谢安乘机问道:

“你们看这飘飘的雪花象什么?

”他的侄子谢朗说:

“撒盐空中差可拟。

”他的侄女谢道韫说:

“未若柳絮因风起。

”这里谢朗把飘飘而落的雪花比作盐粒,谢道韫则把它比作柳絮。

无论是盐粒还是柳絮,都是他们因看到眼前的雪花而想到的。

这就是联想。

所谓联想,是人们在观察的基础上,由当前的某一事物回忆起或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思维活动。

那么,谢朗与谢道韫的联想哪一个更好一些呢?

相信很多同学都感觉到了,沉甸甸的盐粒除了形状颜色与雪花相似以外,再无共同之处,谢朗的联想非常之一般。

而“柳絮因风起”则传神地描绘出了雪花轻柔飞旋之状,轻灵而美丽,谢道韫的联想的确深刻独到。

所以说联想人皆有之,但深度、广度、强度、层次很不一样,人们对生活感悟力的不同决定了这一点。

当代著名作家秦牧曾说:

“联想的构成,在某一点上如同电路,有了电路,电才能通过,知识贫乏,线路就不能畅通了。

” 这就指出了联想的另一个要点:

知识的积累。

什么是想象呢?

我们还是先来看一个例子:

我这样设想自己的将来:

在一个远离尘嚣的海湾,我能拥有一座只要能抵挡住海风的小屋,里面只要有一张床、一张桌子和一张凳子,以及在我写累了到海边散步时,能拾到有人从海的那一边寄给我的漂瓶,里面盛着只要能使我不至饿死的食物。

等到我感到自己太老的时候,我便悄悄地来到黄昏的海滩,默默地将自己在这里写下的文字装进漂瓶,寄给远方的不知哪一个朋友。

然后,我就轻轻地躺下,静静地等待晚来的潮汐将我带走,不留一丝痕迹……(程士庆《二十岁的坦白》)

上文中,作者通过想象,为自己的生命设想了一个美丽的结局。

想象就是人们在感知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对过去经验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成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力是人的创造力中最宝贵的品质。

想象力越丰富活跃,所受的限制越小,对生活的理解就越深刻,精感体验就越强烈,审美体验就越丰富,创造力就越大。

作文需要创造思维,创造思维的核心是想象力。

不只科幻式虚构故事的想象作文需要想象力,写其它类型的作文也需要想象力的加入。

很多同学的作文只是罗列大而空的情节,只有表示抽象事物的语汇,无生动鲜明的形象,无丰富具体的细节,内容干瘪,文章缺少深度,语文缺少活力。

探究其原因,许多是大家在观察和写作时没能充分地展开自己的想象力。

高尔基说“想象和推测可以补充事实的链条中不足的还没有发现环节。

”写作中充分运用想象,有利于拓展写作思路,使我们“看”得更广远、更深细,使平凡的事物神采飞扬,使普通的形象耐人寻味,使文章富感染力、表现力。

欣赏:

《月下独酌》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独自饮酒,这本来是很平常的事,但诗中作者通过奇特的想象,用与月共醉的“热闹”把心中的孤独表现得淋漓尽致。

附4: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1.托物言志:

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举例:

植物:

梅兰竹菊

动物:

马—自强不息、奋斗不止鸿鹄—志存高远

事物:

宝剑--为国效忠,保家卫国

《石灰吟》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人托物言志,通过赞美石灰,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2.借景抒情:

借助景物或客观事物来抒发感情的表现手法,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2)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处处啼。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借景抒情)

作者通过描写恋花飞舞的蝴蝶,自由歌唱的娇莺抒发了对大好春光的喜爱之情。

3.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二者相同点:

都是间接抒情,不同于直抒胸臆。

他们借助叙述、描写和议论的方式来抒情,使抽象的感情客观化、具体化、形象化,易于被人理解和接受。

4.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不同点:

(1)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2)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3)托物言志一般只围绕一个事物来写(写该事物的特点和遭遇),借景抒情会写到多个景物。

学好语文应培养的习惯和学习方法

01

语文学习十大习惯

一、熟读、背诵的习惯。

二、阅读优秀课外读物的习惯。

三、推敲语言文字的习惯。

四、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

五、记日记的习惯。

六、规范地书写的习惯。

七、专注地听人说话的习惯。

八、说普通话、说话文明得体的习惯。

九、勤思考、爱质疑的习惯。

十、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02

语文学习五种方法

1.大量阅读

博览群书是培养孩子语文素养基本功之一,甚至可以说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

大量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孩子语文水平不可替代的手段。

美国心理学家克拉森的心理实验研究表明,学生充满兴趣的课外阅读对提高他们写作能力的作用,远远大于机械的写作训练。

语文成绩好的孩子几乎都是特别喜欢课外书。

这些孩子往往有很多的积累:

语词的积累、素材的积累、情感的积累等。

这样的孩子在写作上往往有突出的构思、神奇的用词,在阅读理解方面有杰出的见地,在说话方面有超出他人的见识等。

总之,他们由于见多识广而语文根底厚实。

坚持阅读是培养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

特别是多读一些文辞优美、气魄宏大的散文,对提高理解能力很有帮助,比如《鲁迅文集》,《读者》杂志对培养这些能力和素养都很有帮助。

博览群书不但是孩子语文素养的基本功之一,而且是孩子成材的一个重要条件。

因为丰富的知识是创造力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也是见识增长、智慧来源的途径之一。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不能远离名著,培养孩子阅读经典名著要从小引导,循序渐进。

同时要注意不但要阅读,而且要写读书笔记或者书评。

2.背诵经典

背诵经典文章、名言佳句也是培养孩子语言素养基本功之一,中学毕业孩子如果能背诵150首古今诗词、25首白话诗歌、40篇精美的文言散文(每篇三五百字)、10篇精美的现代白话文(每篇800到1000多字)、200多条古今中外格言警句,那么他的语文功底应该是不错的。

如果在孩子记忆的黄金时间——16岁之前,让孩子记诵大量的语言精华,那么,这个孩子从小就奠定了坚实的语文根底。

如果不能在孩子们阅读背诵的“童子功”季节引导他们走向阅读的海阔天空,让他们在书中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打下沉实、厚重的文学素养、人文素养的基础,将来孩子就很难成为高尚的、文明的、具有创造性的现代人。

3.勤写日记

日记能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辨别能力,增强孩子的自我约束力,提高孩子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自我反省能力,更重要的是能磨练孩子的意志力和积累作文素材。

写日记的好处大大超过了我们的想象。

培养孩子写日记的习惯要循序渐进,开始可以写短些,每天一、两句,到每天三、五行,慢慢提高增长。

内容也不拘格,什么都可以写,想象的、现实的、国内的、国外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到国家大事、小到鸡毛蒜皮等等,要做到有闻必记、有为必记、有见必记、有感必记。

但一定不能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哪怕一两句也要写上,写得荒诞一点,不合常规也行,但必须要写下去,目的是为了习惯的养成,终止了,就前功尽弃了。

只要老师与家长引导得当,一定能够大幅提升孩子的写作水平与语文水平。

4.开阔眼界

要孩子懂得: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

语文学习应该在课堂上,但绝对不是只靠课堂就能学好的,生活也是语文学习的课堂,语文学习还要在广阔的天地中,引导孩子睁开惊奇的眼睛面对世界,去直面精彩纷呈的生活场景,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去逛书店、旅游、看展览、做采访、搞调查、看焦点访谈;讨论下岗分流、西部开发、腐败现象、庸俗文化……

让孩子在丰富多彩的世界里,懂得我们生活在奇妙的大自然里,生活在多变的信息社会中,感受人世间的爱与恨、美与丑。

5.写好作文

作文是需要灵性的,是需要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世界各国的学校都非常重视,例如美国从小学开始,写作就是孩子们的必修课,到博士毕业都是如此。

那么怎么样才能写好作文呢?

我们提供建议如下:

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万件事。

概括起来,写好作文要做好以下四点:

A.玩中丰富自己的人生。

实践证明,会玩的人往往容易取得成功,科学史上许多重大的发明,都和玩有关系哦。

爱玩瓶瓶罐罐的爱迪生成了大发明家,终身玩炸药的诺贝尔成了大化学家。

而那些文学家、大诗人呢,似乎个个都是旅行家,游山玩水,写出了精美的散文、游记。

所以,写好作文的第一秘诀——会玩。

玩得丰富多彩一些,自然比闭门不出好多了。

B.读中丰富自己的情感。

立品同白玉,读书上青云。

爱读书的孩子,没有坏孩子。

所以,写好作文的第二秘诀——多读。

精读与泛读像结合,深度与广度相结合,变他人所知为自己所知,充实自己的头脑,丰富自己的情感。

C.思中激发创造的灵感。

鲁迅先生说过:

“一味只读,就变成了书橱。

”这就是孔子警示我们的“学而不思则罔”。

只有在经历了、阅读了之后深入地思考,才会不断激发创作的灵感,使自己文思泉涌。

所以,写好作文的第三秘诀——会思。

D.写好表达自己的情感。

“好脑子不如烂笔头”。

清朝唐彪写过《文章惟多做始能精熟》,强调了多做文章的妙处:

“多读乃藉人之功夫,多做乃切实求己功夫,其益相去远矣。

”由此可见,多写,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才能锻炼出良好的表达能力。

写好,作文的最大秘诀——多写。

能说出来就能写出来

我话表我心,我手写我话,就能打消孩子对写作文的距离感和畏惧感。

说的时候就是“话”,把它写在纸上就是“文”,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大人有大人的想法和说法,孩子有孩子的想法和说法,不同的人都有各自的想法和说法,所以每个人写出来的文章都不一样,这就是写作的秘诀。

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写

所谓作文就是让真挚的思想感情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

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要给予过多的约束和限制,不要给予太多的标准,不能把大人自以为是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东西强加在他们头上,最需要的是宽容。

忠实自己的心灵和生活,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