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39852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03.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docx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docx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

(一)

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其一生来说非常之重要已成为共识,不需多言。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现在越来越关注幼儿园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开展,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关于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政策文件中都有明确要求。

株洲市教育局在2011年开始启动以研发“我有好习惯”幼儿园养成教育课程为抓手的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重点项目。

我园作为两个研发基地园之一正在认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要想科学高效的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必须加强学习对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本次讲座就是围绕这个主题进行的理论学习之一。

作为幼儿教师,每天都和孩子们朝夕相处,老师都有切身体会,幼儿行为良好与否与班级常规直接相关。

经常会有老师说:

“某某小朋友习惯好,要是小朋友都像他就轻松了。

某某小朋友怎么说都不听,油盐不进…”为什么有的孩子行为良好,有的孩子行为偏差,怎样塑造孩子良好行为,矫正孩子的偏差行为呢?

我以台南师范学院林正文教授撰写的《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为蓝本,向大家介绍一些辅导儿童通俗行为改变技术的内容与方法。

今天我主要讲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儿童行为塑造的基本理论,二是儿童行为塑造与矫正的最基本方法——正增强、消弱、增强物。

一、儿童行为塑造的基本理论

㈠个体行为

1、个体——单一的有机体。

制约学习,或称反应性制约学习。

案例:

《揖驴的故事》明朝有位徐文长,他的叔叔每次来到他家里,都会指责他行为放荡不羁,多次后,他心里非常不舒服。

于是他溜到屋后,对着叔叔骑来的驴子作一个揖,然后重重地鞭打它一顿,如此连续几次,驴子一见作揖,就惊跳起来。

待他叔叔临走,骑上驴子,徐文长很恭敬地对他叔叔深深一揖,那只笨驴以为又要挨打,忽然暴跳起来,把叔叔摔了下来,跌得鼻青眼肿,到死都还不知道被侄儿摆了一道。

1、反应性制约学习的理论基础:

巴甫洛夫的学习实验;华生的恐惧制约实验;琼斯的反制约实验。

⑴巴甫洛夫的学习实验。

将一只饿狗系于架上,以少许牛肉呈现,狗即流出口涎,由此可知牛肉为有效刺激。

铃声本为无效刺激。

在呈现牛肉时,同时也按铃,如此连续几次后,虽然单独按铃,狗亦流出口涎。

反应性制约学习历程

学习之前:

食物→分泌唾液

铃声→漠然反应

学习过程:

(连续配对呈现铃声与食物5~6次)

铃声﹢食物→分泌唾液

学习后:

铃声→分泌唾液

⑵华生的恐惧制约实验。

一位11个月大的男孩子艾伯特,他原先不怕小动物,喜玩白鼠,多次在他玩鼠时,用铁锤敲击钢棒所发出的尖锐噪音,使他表现强烈的情绪反应,如哭叫、发抖等,这就是形成所谓恐惧性情绪的制约历程。

到了实验后期,艾伯特看到白鼠,甚至看到白兔、白狗、棉花,也都会表现惧怕情绪。

⑶琼斯的反制约实验。

一位34个月大的男孩子彼得,惧怕许多动物如白鼠、兔子等,在治疗过程中选兔子为刺激,让彼得每次看到兔子就能吃到他所喜欢的食物,经此反制约历程,终于使彼得逐渐喜欢白兔。

⑷生活小例子。

幼儿觉察到母亲面带怒容时,往往乖巧的多,这是因为母亲每当责罚时总是面带怒容,怒容形成责罚的信号。

★操作性制约学习:

行为的出现在于后果的满意与否者称为操作制约学习。

案例:

《临江之麋》。

在柳宗元所撰之《临江之麋》一文中,曾说到一个故事。

有一位临江人,打猎时获得一只小麋鹿,带回家畜养它。

一进家门。

所养一群家犬都翘着尾巴跑来望着小麋鹿垂涎欲滴,主人见状拿起鞭子怒打之。

从此每日抱着麋鹿来到群犬中,慢慢地,小麋鹿可以跟家犬游戏,久而久之,家犬都如主人的意思,跟小麋鹿和平相处。

(对于群犬垂涎欲滴的反应,主人可能采取很多办法,多数无效,只有一个效果——鞭打,作为垂涎欲滴带来的不满意效果,使群犬垂涎欲滴的反应逐渐消失,保留跟小麋鹿和平相处的反应。

1、操作性制约学习的理论基础:

斯金纳的白鼠实验。

斯金纳设计了一个自动控制的斯金纳箱,一端壁上有横杠,杠下有食物水盘各一,按动杠杆时,可在食盘中出现一片食物,或由水管落下水滴。

实验对象为白鼠,经过多次实验,每当白鼠按下杠杆,即可得到食物,久之,这种按杠杆的反应被按后获得食物而满足的后果所控制,白鼠学会了按杠杆取食物的行为。

操作性学习历程

在箱中无意识活动→按杠杆;出现食物→有意识按杠杆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险境→勇往赴前;重赏→勇夫)

香饵之下必有死鱼(鱼儿水中游→上钩;吃香饵→必有死鱼)

2、操作性学习的要素:

①要学习的行为是有机体的生理条件所允许的,也就是说他具备此行为的潜能。

②他必须亲自表现这种行为,才能得到酬赏。

③由于这种行为经常得到酬赏,这种行为被学会并长久的保留下来。

④行为显现来自于个体的自愿。

二、儿童行为塑造与矫正的最基本方法——正增强、消弱、增强物

小故事《一条腿》。

有位餐厅师傅,烤得一手好吃的北京烤鸭,但他出炉的鸭只有一条腿。

偏偏老板又是个闷葫芦,一忍就忍了3年。

有一天心情实在不好,又看到这位师傅考出的鸭子仍旧少了一条腿,终于火上心头,忍不住问道:

“这只鸭子怎么只有一条腿?

”“本来就只有一条腿嘛!

”“是吗?

”“你看,窗外池塘边的鸭子不都只有一条腿吗?

”老板抬头一看,正在午睡的鸭子都是缩起一只腿的金鸡独立着。

于是老板重拍了两下手掌,鸭子受惊,立刻探头伸腿,嘎嘎嘎的跑掉了。

老板这下真格的发怒了,便说:

“你看,不是两条腿吗?

”“我的烤鸭也是一样,只要你拍手鼓励两下,鸭子就变成两条腿了”。

每一个人都喜欢被戴高帽、说好话,特别是孩子,对于旁人给予肯定的评价和令人鼓舞的重视,都会心中暗喜,表现得更好。

作为父母,老师要善于肯定孩子、赏识孩子,下面我就介绍如何有效的肯定、鼓励孩子以帮助孩子形成良好行为的几种简单的方法

㈠正增强。

利用激励(通常所说的奖赏)方法,使儿童良好行为继续出现,在心理学上有专有名词“增强”,因它属于积极性的所以叫正增强或积极增强。

1、使用增强原理强化良好行为的例子(P63《规矩吃饭》、P73《画得好吗?

》P76《准时上课》)

情境

反应

立即效果

长期影响

吃饭

阿毛规矩吃完

表扬,报以微笑并给三色冰激凌

阿毛以后会更规矩吃饭

瑞华画画

询问老师画得怎么样

老师采用建设性的赞许,颜色很丰富,很喜欢它

瑞华画画兴趣更浓

育帜上课总是晚到

今天意外提前进教室

老师特别给予奖励

准时进教室的行为增加

2、误用增强原理强化良好行为的例子(P91《突破安全区》、P94《忘带东西》、P100《乱念》)

情境

反应

立即效果

长期影响

上百货公司

玉璇哭吵着要买玩具

妈妈没办法同意了

哭吵买东西的行为增强

到校上课

明靖忘穿校服,打电话回家

妈妈送到学校

忘记带东西的行为增加

上课中

启清念错课文

师生大笑

启清故意念错

3、有效使用正增强的要点:

①选择恰当的增强物。

②必须表现出我们所要求的期待行为才可获得增强。

③增强物须紧随着良好反应之后,间隔越大,效果越差。

④呈现增强物应顺便指出儿童所表现的良好反应。

⑤训练初期采用继续增强,行为稳固后采用间歇增强。

⑥不可与惩罚混淆不清,或在增强之后,提出批评或要求。

㈡增强物。

指足以改变行为或反应频率的刺激。

例如微笑、表扬、报酬、成功等等。

1、增强物的类别

属性

名称

具体描述

依功用分

正增强物

个体所喜爱的。

如糖果、拥抱、奖状等等。

负增强物

个体所厌恶的。

如唠叨、嘲笑、叫骂、拷打等等。

依本质分

基本增强物

本身就具备增强个体行为的力量(正与负)如饮食、性等。

从属增强物

本身不具备增强行为的力量,但因其接二连三的与增强物同时出现,形成与基本增强物同样价值,具备增强行为的力量。

如母亲喂奶时的紧抱、微笑、声音等等。

概括性增强物

任何一种从属增强物与一种以上的基本增强物一起出现几次,便成为概括性增强物。

依内容分

消耗性增强物

使用后会逐渐减少或消耗掉的增强物。

如食物、食品等。

活动性增强物

属于休闲活动的增强物。

如郊游、野餐、旅行等等。

操弄性增强物

可供儿童玩耍摆弄的增强物。

如洋娃娃、电动玩具、图画等。

拥有性增强物

可供儿童拥有的增强物。

如手表、服装、书包等。

社会性增强物

属于精神层面奖励的增强物。

如口头表扬、抚摸、拥抱等。

依主体分

外在增强物

来自个体以外的增强物。

内在增强物

出自个体本身内在的增强物。

如快乐、愉悦、成功、期待等。

2、增强物的选择。

个体不同,嗜好相异,在选用增强物时应考虑对象的年龄、性别、兴趣及背景等等。

①观察法。

通过平日的观察,了解个体的兴趣与喜好,作为选择增强物的依据。

②调查法。

分为问卷调查表与增强物清单2种。

设计一份简单的问卷调查表,问个人或家长,了解儿童的嗜好。

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分类列出各类物品、活动以及事件,供个人选择来了解儿童的嗜好。

③需避免的误区。

一是理所当然。

例如认为男孩就肯定喜欢玩具汽车,女孩就肯定喜欢芭比娃娃。

二是以此类推。

例如在观察中发现儿童个性沉静,以此推断他的喜好与兴趣,相信他必定喜欢听音乐、绘画或下棋等安静的活动。

三是第一印象。

第一次碰到儿童在图书馆看书,便判定该儿童喜欢阅读,书可作为增强物。

㈢消弱。

指个体任何一件行为,一连发生多次,都未能带来满意后果,无法获得所欲的增强物,其强度渐趋衰弱,最后等于零、不再发生,而自个人的行为领域消失。

(简言之,有意的忽视不当行为,对之不直接作反应称为消弱。

1、消弱原理的实质。

消弱原理与增强相似,是一物之两面。

增强行为可加强行为反应,停止正增强则该行为强度会逐渐减弱、消失。

一般而言,不良行为轻微时,用消弱原理来处理,相当有效,但若是情况严重时,可能无效,需要用区别增强、隔离、惩罚等其他方法来矫正。

2、使用消弱原理消除不良行为的例子(P165《不哭了》P174《不再说脏话》P179《又玩在一起了》

情景

反应

立即效果

长期影响

珍妮晚上上床

看不到妈妈就大哭

妈妈对哭闹不理会

大哭行为慢慢消失

教室里

君汉说脏话

师生不理会

说脏话行为减少

月美和玉佩相处游戏

月美向老师告玉佩的状

老师不予理会

告状行为减少

3、误用消弱原理消除不良行为的例子(P189《不再道晚安》P199《流血》P202《还是调皮》

情景

反应

立即效果

长期影响

晚睡时间

阿毛向妈妈道晚安

妈妈没有反应

不再道晚安

杰美和亚莉课间玩游戏教室里

争吵、抢东西

老师不理会

杰美被咬,手臂流血

君彦平常表现不佳

板报认真做得很好

老师没有反应

认真表现的行为渐渐减少

4、有效应用消弱原理的要点:

①告诉孩子如何去做,不要问他是否愿意做。

②做法前后一贯。

③大家彼此一致。

④掌握变好时机。

⑤存有“开始阶段会变得更糟”的心理。

⑥必须持之以恒,不可摇摆不定。

⑦不可使用间歇消弱法,否则会使矫正及辅导更加困难。

最后讲个小故事《杯茶禅理》:

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的一位禅师,有一位学富五车的大学教授,对于什么是“禅”,百思不得其解,为此特地向他请教。

南隐以茶相待,他将茶水倒入杯中,茶满了,还是继续倒,茶溢出来…哎呀!

师父,茶已经满出来了,不能再倒了。

你就像这只茶杯一样,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想法、叫我如何对你说禅。

是的,心中有了自己的看法,就不容易再听进去另外的声音。

当你要了解另外不同管教儿童的方法时,心中若能把自己的聪明想法和念头,暂搁一边,来了解下述老祖母方法后,说不定对你很管用,尤其是身为父母、老师。

用这个故事共勉,学无止境,只有始终抱有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学习精神才能成为博学多才的学习型教师。

徐建华

2012年3月

附案例:

《规矩吃饭》

4岁大的小华第一次把一顿饭规规矩矩吃完,这是一种好行为,妈妈很高兴,立即给予报偿,一方面口头表扬小华好乖,妈妈很高兴,一方面报以微笑,轻轻抚摸他的头,再赶紧端出他平日喜欢吃得三色冰淇淋。

下一顿吃饭时,小华又高兴地规规矩矩吃饭。

(想要有效掌握赞扬孩子的时机,父母及老师必须及时注意到孩子的好表现。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画得好吗?

瑞华平常显得很孤独,喜欢画画,不愿跟人聊天,今天意外拿着他的一张作品来见老师。

“老师,这张图画你觉得怎么样?

”“我看出了很多颜色,红、黑、绿、黄还有橘黄。

真是颜色丰富的画,我喜欢它,应该给同学们看看,欣赏欣赏!

”瑞华乐得满脸微笑,更喜欢画画了。

(老师避免用评价式的言语,如:

“你画得很美,你是一个画家”,而是采用建设性的赞许,既有肯定还有引导与要求,更有针对性。

《准时上课》

育帜有一个坏习惯,每天总是在上课铃声响了好久之后,才急忙冲入教室,因此他经常没有听到老师在前半段所讲的教材内容。

有一天,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他来的特别早,老师为了强化他准时上课的行为,于是走到他桌前,小声对他说:

“今天你在铃声响了之前来到教室,老师很高兴,你下课后到我办公室来领取一个小奖品做为准时上课的奖励”。

从此,育帜经常准时上课了。

(老师能及时关注到学生良好的变化并采用多种强化物进行强化以增强学生该良好行为的频率,真的非常用心。

《突破安全区》

玉璇假日跟妈妈逛百货公司,妈妈跟姐姐在服装部选购衣服,玉璇东窜西跳捉弄母亲,当妈妈叫她时,她偏偏躲起来。

过了一段时间后,她要妈妈买玩具熊给她,妈妈不同意,玉璇耍出最后一招。

当众号啕大哭,赖在地上不肯走。

妈妈只好同意给她买玩具熊,并说:

“好吧,只这一次,下次不行哦!

”(妈妈的妥协等于形成了哭闹——如愿以偿的反应联结,强化了孩子通过哭闹达到自己目的的不良行为。

《忘带东西》

7岁的明靖,星期一早晨到校上课,忘记带校服。

他打电话回家,要妈妈立刻给他送到学校,如此就不必接受任何处分。

妈妈照办,赶紧送衣服来到学校。

过了几天,他陆续忘记带书本、作业等物品,每次都打电话回家让妈妈送过来,这时妈妈才明白是自己的帮助助长了孩子丢三落四的毛病。

《乱念》

启清上课跟旁边的小朋友说小话,老师发现,叫他起来念课文。

他一时不留意将课文中的字念错,这时全班同学大笑,老师也忍不住笑了。

启清原本不觉得什么,但看到老师和同学都如此大笑,心理顿然觉得好玩,也跟着笑起来。

自此以后,启清经常故意乱说话来都老实和同学们发笑。

《不哭了》

史太太有一个4岁的女儿珍妮,每天晚上都要母亲陪睡,母亲一离开就大哭,直到母亲回到身边。

史太太为此大伤脑筋,请教当教师的朋友,建议不要理会孩子的哭声。

史太太使用这种办法,第一晚,珍妮哭了30分钟睡着了。

到了第四晚只哭了5分钟就不哭了,一周后,珍妮上床只啜泣一会儿就没有声音了。

第二周开始珍妮能独自睡觉了。

《不再说脏话》

君汉就读幼儿园大班,跟同学往来,常会说脏话,这是他从邻居一些大孩子处学来的。

今天意外地,竟然在课堂上说起了脏话,老师大为震惊,立即思考对策,为免打草惊蛇,假装没听到君汉说什么,一直等待君汉不再讲脏话,同时同学们也都不去理睬他。

由于君汉讲这些话没有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一段时间后就不再讲脏话了。

《又玩在一起了》

6岁的月美在课间休息时跑来老师处哭诉:

“玉佩不肯跟我玩,他是个坏蛋,他还打我,我要你罚他!

”老师听若未闻,一言不发,瞄都不瞄他一眼。

虽然如此,老师还是利用眼角余光注意月美的反应。

只见她得不到预期的回响后,自觉无趣的耸耸肩,离开了老师。

几分钟后,老师一看,月美和玉佩又玩在一起。

老师控制自己,保持不予理会的态度,最终有助于根绝孩子做出令人烦不胜烦的行为。

任凭孩子数度试探,始终徒劳无功,只好放弃。

《不再说妈妈晚安》

阿毛晚上睡觉时间到了,便到厨房找妈妈,见了妈妈脱口而出喊了一声:

“妈妈晚安!

”结果妈妈心情不好没有反应,爱理不理的。

阿毛傻愣愣的站在那儿,心理大惑不解。

第二天晚上,阿毛继续跟妈妈道晚安,结果仍然“石沉大海”,没有回应,从此,阿毛不再跟妈妈说晚安了。

《流血》

杰美和莉亚课余时在玩大富翁游戏。

突然一阵风吹来,把他们的游戏纸币吹乱了,由此爆发了一场争执。

“那叠钱是我的!

”“不是,明明是我的!

”杰美说完将纸币紧紧抱在胸前。

“你骗人,还我!

”莉亚开始去动手抢纸币。

这场争执惊动了老师,他本想过去处理,不过念头一转后,告诉自己,“不如给他们一个机会自己解决问题吧!

”但争吵声音越来越大,一会传来哭声,杰美手臂被咬出血了。

《还是调皮》

君彦是班上一个有小聪明的孩子,但不把聪明放在学习上,上课花样百出,下课生龙活虎,是个让老师很头疼的孩子。

但是君彦每次画画却画得很好,一画一勾,栩栩如生,令人叫绝。

可是这些无法抵消他的不良行为,所以老师对他的杰作没有反应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