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苏州园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41678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6.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苏州园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苏州园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苏州园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苏州园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苏州园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苏州园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苏州园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苏州园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苏州园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苏州园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苏州园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语文《苏州园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苏州园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语文《苏州园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语文《苏州园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苏州园林

教学目标:

1.感知文本内容,扫除文字障碍,流畅朗读。

2.理清文章内容,把握苏州园林的特征,分析本文的结构和说明顺序。

3.了解说明文常用的一些说明方法。

体味文章语言的多样性,揣摩用词的准确性。

教学重、难点:

1、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2、探究课文说明事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课前准备]

温故知新

1.什么是说明文?

2.说明文语言特点:

准确、严密、简明

3.说明文的顺序:

时间空间逻辑

4.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口诀):

列(数字)举(例子)下(定义)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

引(资料)摹(状貌)(作)诠(释)画(图表)。

5.说明文的结构:

总分式递进式

一、导入新课

导语: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苏州,苏州之所以被称为天堂就是因为它有着全国乃至全世界都著名的园林,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今天让我们跟随叶圣陶先生去苏州园林游览一番,来欣赏苏州园林的建筑美、图画美和艺术美。

板书课题:

苏州园林作者:

叶圣陶

学生介绍:

苏州四大园林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

二、作者简介及预习检查

1、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

他在小学、中学、大学教过书,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

出版有《叶圣陶全集》。

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2、预习检查

轩榭xuānxiè镂空lóu模样mú重峦叠嶂zhàng

嶙峋línxún斟酌zhēnzhuò

3、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阅读课文,思考讨论:

1、文中哪句话能概括苏州园林总的特点?

2、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是怎么做的?

分别对应了课文的哪些自然段?

3、剩下的段落讲了什么?

4、文章的结尾写了什么?

有什么作用?

明确答案(学生发言后,师总结,出示答案)

1、文中哪句话能概括苏州园林总的特点?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是怎么做的?

分别对应了课文的哪些自然段?

亭台轩榭的布局(第3自然段);

假山池沼的配合(第4自然段);

花草树木的映衬(第5自然段);

近景远景的层次(第6自然段)。

3、剩下的段落讲了什么?

第7自然段:

角落的布置;

第8自然段:

门窗的琢磨;

第9自然段:

油漆的调配。

4、文章的结尾写了什么?

有什么作用?

表明苏州园林的美还不止这些,留有余地,让人回味无穷。

划分文章结构

一、

(1)说明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二、(2-9)作者从园林建筑设施的各个方面,说明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总的特征。

三、(10)指出苏州园林的美还不止以上这些,引人回味。

4、文本研读

(1)朗读第一段

问题1:

“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什么叫“标本”它和植物标本的“标本”相同吗?

明确:

标本,原指供学习、研究时用的动植物、矿物的实物,这里有“范本”的意思。

标志,记号。

标准,规范、衡量事物的准则。

作者选用“标本”一词准确地说明苏州园林的影响和作用。

问题2:

“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鉴赏”改为“欣赏”“观赏”可以吗?

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

欣赏,指对艺术品的领略和玩赏。

观赏,指观看欣赏

作者选用“鉴赏”一词,明确要求我们对苏州园林不只是观看,玩赏,还要作分析,评价。

(2)朗读第二段

问题:

文中哪句话紧扣“图画美”这一特征?

明确:

“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打比方)

问题:

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

五、合作探究

分组讨论:

你觉得苏州园林中哪里最美?

以小组为单位找出你最喜欢的段落,分析运用了说明方法,并结合实例说说其作用。

学生从文章中找出说明方法,在班里交流。

小结:

本文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引用等多种说明方法,既突出了事物的特征,又使语言达到了准确、简明而又形象生动的要求。

六、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发现,苏州园林无论是整体,还是它的每一个局部,甚至每一个细节都注意到了图画美,作者反反复复用图画作比,目的在于强调苏州园林总的特征。

由此可知,说明文始终要注意紧紧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

(语言:

准确精炼)作者将苏州园林像图画一样展现在我们面前,也体现了作者对园林的喜爱和赞美。

七、板书设计

总一标本

(1)地位

亭台轩榭的布局(3)

假山池沼的配合(4)

花草树木的映衬(5)

分二远景近景的层次(6)喜爱赞美

角落图画美(7)

门窗图案美(8)

颜色搭配美(9)

总——结尾:

留有余地引人入胜

学情分析:

本届学生,我是从初二上学年开始接手,经过半年的相处,我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很了解,学生对我的学习要求,授课方式方法,课堂教学特点也很认同。

我的教学理念是,务实高效,当堂达标。

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自主、自动的学习探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记忆,同时结合学习内容,指导学生学习、记忆的方法技巧,课下布置作业,课上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居多。

经过半年多的学习,学生的语文成绩有了很大提高,对老师的要求开始比较的接受、配合,课堂效率、课堂容量也大为提高,对于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逐步掌握,学习能力逐步提高。

同时,经过磨合,师生关系开始更加融洽,师生课堂配合更加默契,课堂气氛也逐渐活跃。

进入初二后,学生需要学习、复习的科目增多,中下游同学的学习顾此失彼,疲于应付,对于我们语文学科来说,很多同学有“会说话,就会语文”的想法,应付居多。

由于学习能力的不同,语文课堂上,当堂达标情况大相径庭,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逐渐增多,而且差距有逐渐扩大的趋势。

特别是有一两个同学几乎连最简单的汉字书写都出现困难;每班都有部分同学记忆出现障碍,表现为:

背诵速度慢,遗忘速度快,背诵和默写的内容不一致等。

语文整体水平还可以,但语文尖子生进步幅度不够大,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弱。

从上学年的多次测评来看,还存在如下问题,有待解决:

1、两极分化严重。

后进生自知升学无望大都丧失上进心,自暴自弃。

2、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缺乏攻克疑难问题的信心勇气,更缺少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书写、表达也是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3、学生的训练量不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解决语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效果分析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很好的完成了学习目标,也及时复习了说明方法,与实际相结合,巩固了知识点,通过做练习题提高了做题能力。

2.分析课文时很有层次感,从整体到局部很清楚,帮助同学很好地处理了课文的逻辑顺序。

3.以学生为主体,同学积极发言活跃了课堂气氛,小组合作学习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热情。

4.但是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没有让学生多角度提出问题,发散思维。

《苏州园林》教材分析

《苏州园林》是一篇序,我们把它看作一篇介绍苏州园林整体特点的文艺性说明文。

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

先说明苏州园林的异中之同,又用严密而生动的语言分门别类、有条不紊地勾画出一幅幅图画,引领我们领略江南宅第园林的风貌,得到美的感受。

学习本文,首先要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然后理清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说明这个特征的。

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把握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揣摩准确优美、简明朴实的语言。

《苏州园林》都是比较典范的介绍事物的说明文。

本套教材中,此前虽然曾选编过一些说明类文章,但并没有把它们当作说明文来教学,所以在教学本单元时要对阅读说明文的有关要求作一些介绍。

在教学各篇课文时,要求可各有侧重。

如教学《苏州园林》时,可以一方面再次强调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一方面介绍说明方法;于介绍说明顺序。

这样根据各篇课文的特色所做出的任务分工,能够使教学任务化整为零,便于学生把握。

①说明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在《苏州园林》一文中有充分的体现。

文章首先指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点: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此后就分别从各个方面对苏州园林的这个共同点作具体解说。

②说明顺序。

与记叙文有记叙的顺序类似,说明文也有说明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苏州园林》采用的是逻辑顺序,它们都是先指出事物的特点,接着或是以具体实例或是分别从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③说明方法。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作阐释)、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等。

教师不必解释这些说明方法的名称,只要就每个类别举一两个典型例子,学生也就能心领神会了。

随后可以让学生也分别就这些说明方法举实际应用的例子(有的说明方法在所学的课文里不见使用,则可以从课外的文章里找),在课堂上就一些比较精彩的实例讨论、交流,总结使用说明方法的好处。

④说明文在准确、周密的基础上力求生动的语言。

 

说明文讲求科学、如实地介绍事物,阐明事理,给读者以正确的知识,没有根据的随意推测或断定都是不允许的。

当然,说明文里内容失实的情况有时是因为作者掌握的知识不正确,有时则因为行文问题,这里我们主要谈行文问题。

《苏州园林》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苏州园林》都力图将有关事物的各方面知识清楚明白地告诉读者,读者若能发挥想像力,在头脑中形成事物的具体形象,那么再接受作者介绍的知识时就容易多了。

而在总结课文中所介绍事物的特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

学习《苏州园林》,从不同角度对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提出了要求。

 

4、建筑园林、名胜古迹的建造者们往往不为人所知,它们以实物的形式记载着集体的智慧和汗水,令后人面对它们时肃然起敬。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发达,中国的建筑、园林、名胜古迹独具特色,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

学习本单元,可以了解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之一隅,激发学生热爱和保护祖国文化的感情。

设计理念

1、本文着笔于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有很强的概括性。

理清作者思路,了解文中总说和分说的自然结合,是教学重点和难点。

2、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图画美,教学时应尽可能将有关文字还原成画面。

3、运用多媒体作为直观教具。

4、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合作式学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课堂练习

[课前练习]

温故知新

1.什么是说明文?

2.说明文语言特点:

准确、严密、简明

3.说明文的顺序:

时间空间逻辑

4.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口诀):

列(数字)举(例子)下(定义)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

引(资料)摹(状貌)(作)诠(释)画(图表)。

5.说明文的结构:

总分式递进式

二、作者简介及预习检查练习题

1、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

他在小学、中学、大学教过书,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

出版有《叶圣陶全集》。

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2、预习检查

轩榭xuānxiè镂空lóu模样mú重峦叠嶂zhàng

嶙峋línxún斟酌zhēnzhuò

5、自主学习练习题

5、文中哪句话能概括苏州园林总的特点?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6、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是怎么做的?

分别对应了课文的哪些自然段?

亭台轩榭的布局(第3自然段);

假山池沼的配合(第4自然段);

花草树木的映衬(第5自然段);

近景远景的层次(第6自然段)。

7、剩下的段落讲了什么?

第7自然段:

角落的布置;

第8自然段:

门窗的琢磨;

第9自然段:

油漆的调配。

8、文章的结尾写了什么?

有什么作用?

表明苏州园林的美还不止这些,留有余地,让人回味无穷。

划分文章结构

一、

(1)说明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