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专业《岭南民俗文化》.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41692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3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秘专业《岭南民俗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文秘专业《岭南民俗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文秘专业《岭南民俗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文秘专业《岭南民俗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文秘专业《岭南民俗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文秘专业《岭南民俗文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文秘专业《岭南民俗文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文秘专业《岭南民俗文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文秘专业《岭南民俗文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文秘专业《岭南民俗文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文秘专业《岭南民俗文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文秘专业《岭南民俗文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文秘专业《岭南民俗文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文秘专业《岭南民俗文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文秘专业《岭南民俗文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文秘专业《岭南民俗文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文秘专业《岭南民俗文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文秘专业《岭南民俗文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文秘专业《岭南民俗文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文秘专业《岭南民俗文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秘专业《岭南民俗文化》.docx

《文秘专业《岭南民俗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秘专业《岭南民俗文化》.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秘专业《岭南民俗文化》.docx

文秘专业《岭南民俗文化》

第二章岭南民俗文化

民俗一词,在我国古已有之,如:

“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

礼记缁衣?

〕;“古之欲正世调天下者,必先观国政,料事务,察民俗。

〞〔?

管子正世?

〕;“国贫而民俗淫侈,民俗淫侈那么衣食之业绝〞〔?

韩非子解老?

〕。

以上所说的“民俗〞,或指民间的一种精神状态或价值取向,相当于“民风〞,或指民间节日、礼仪、祭祀等民间活动,或两者兼而有之。

这也即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民俗,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既包含“形而上〞的民间风气,也包括“形而下〞的实实在在的民间活动。

民俗有多种分类方法,如陶立璠在?

民俗学概论?

中采用纲目式分类法,把民俗分为四大类:

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口承语言民俗,精神民俗。

张紫晨在?

民俗与民俗学?

中那么采用平列式方法把民俗分为十类:

巫术民俗,民俗,服饰、饮食、居住之民俗,建筑民俗,制度民俗,生产民俗,岁时节令民俗,人生仪礼民俗,商业贸易民俗,游艺民俗。

结合本教材的编写体例,已有专门章节介绍了岭南饮食、建筑、民居、音乐、戏剧等方面的内容,本局部将重点介绍与岭南人民的生活关系最为紧密的节令民俗、人生礼俗、游艺民俗和民俗。

第一节岭南节令民俗

岭南重要的节令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等,同样的节日,在广府、客家、潮汕各地的习俗又有不同,且各地还有不少特色节日,以此可看出三大民系不一样的文化渊源。

一、传统节日

1春节

广府地区的春节例行有送灶神、扫尘、行花市等习俗,比拟特别的是“卖懒〞:

除夕夜,孩子们提灯笼带鸡蛋,拿一炷香,沿街叫卖:

“卖懒,卖懒,卖到三十晚,人懒我不懒〞,最后到土地庙上香,回来把鸡蛋分给长辈吃,分得越多越好。

意味着把懒卖掉后,在新的一年会更加勤快。

广州有童谣云:

“初一人拜神,初二人拜人,初三是赤口,初四人乞米,初五初六正是年,初七游花地,初八八不归,初九九头空,初十打春去,十一打仔回,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火明,十五祈完灯。

〞唱出了初一至十五之间每日活动习俗。

初七人日在岭南地区是一个不亚于除夕的重要日子,传说

虽说岭南的舞龙舞狮并非真正的巫术,但从中也可以看出民间动物舞蹈和这两者的关系。

原始人对动物的这两种矛盾的崇敬心理和他们所采取的“最远古的努力方式〞,也是民间动物舞蹈产生的原因之一。

三、舞狮

相比于北狮的娇憨可爱,表演内容多以嬉戏玩耍为主,南狮〔又称醒狮〕的形貌更具抽象性,嘴阔口深,双眼突出,神态凶猛,身形矫健,在表演中也有更多高难度技巧动作,如没一定的武术功底,很难完成。

据传民间舞狮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

明代时,醒狮在广东出现,起源于南海县。

现流传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华侨中间;在广东境内主要分布在佛山、遂溪、广州等县市。

根据狮子造型、制作材料和扎制方法的不同,各地的狮舞种类繁多,异彩纷呈。

其中以佛山河遂溪等地的醒狮舞最为著名。

醒狮在表演时,锣鼓擂响,舞狮人先打一阵南拳,这称为“开桩〞,然后由两人扮演一头狮子耍舞,另一人头戴笑面“大头佛〞,手执大葵扇引狮登场。

舞狮人动作多以南拳马步为主,狮子动作有“睁眼〞“洗须〞“舔身〞“抖毛〞等。

主要套路有“采青〞“高台饮水〞“狮子吐球〞“踩梅花桩〞等。

其中“采青〞是醒狮的精髓,有起、承、转、合等过程,具戏剧性和故事性。

人们把象征“松柏常青、身壮力健〞的“青叶彩礼〞〔通常是一棵连根的生菜,菜中扎有一封利是〕高高挂起或放置于盛盘之中,“狮子〞从探青、惊青、食青、吐青按套路表演。

“采青〞时视“青〞的高度,少那么二三人“叠罗汉〞踏肩而上,多那么数十人肩托圆盘至五六重,摘取彩礼。

舞狮者必须顺利地一次采到“青〞,并将“青〞食下,然后再把“青〞吐出来抛给主人,主人接“青〞后,表示接到福了,无比快乐。

遂溪醒狮在表演上从传统的地狮逐步开展到凳狮,由凳狮又开展到高台狮、高竿狮,由高竿狮又开展到桩狮。

桩狮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大,如增加了走钢丝、腾空跳等表演类。

最高的桩接近3米,跨度最大达米,充分表达了“新、高、难、险〞的特色,被誉为“中华一绝〞。

除了高难度的舞狮外,民间还有不少具有极强娱乐性的舞狮,如佛冈汤塘镇围镇村每年元月十五、十六舞被狮,据说是当地刘姓纪念太婆创立的一种民间游艺活动。

舞“被狮〞者是去年新婚或新添丁人家的媳妇和婆婆。

两人为一组,披上被单当狮舞。

在村旗、“大头佛〞和醒狮的引领下,一路燃放鞭炮走村串巷,到新婚户和新添丁户舞“被狮〞贺之。

“被狮〞到各家,先拜门神、灶君,再拜新婚大床等。

一一拜过后,主人家拿出擂茶、甜酒、年糕、糖果犒劳,之后烧一串长鞭炮相送。

岭南狮舞除竞技类表演,一般不像北狮在固定舞台演出,而是以穿街走巷为主,去讨彩、送福,具有极强的喜庆贺岁色彩,深受百姓欢送。

四、扒龙舟

端午节的赛龙舟是的一项传统的游艺民俗,在岭南也有有上千年的历史,明、清两代,到达鼎盛。

只是岭南的赛龙舟另有其名,俗称“扒龙舟〞,包括出龙、起龙、扒龙舟、吃龙船饭四局部,赛龙舟只是其中的竞技环节,也是局部。

所谓出龙,即四月初八把深埋在涌底或池塘里的龙船挖出来,洗净,风干;择吉日“起龙〞,用柚叶或艾叶水洗净,再经数天至一周的抹猪油、补桐油、添新漆等,再另择时日采青〔到村外采菖蒲或谷穗等青葱植物挂在船头,放鞭贴符〕、安上平时供在祠堂的龙头龙尾,龙舟变得光荣夺目、整装待发。

在“扒龙舟〞的环节,先要“趁景〞,即将龙船集中在指定地点,进行“应景〞表演,其实就是向各村展示龙舟的威武美观。

屈大均在?

世说新语?

中云:

“舟龙长十余丈,高六七尺,龙须去水二尺,龙额与项坐六七人,中有锦亭,坐倍之。

旗者、盖者、钲鼓者、挥桡击楫者,不下七八十人。

〞有的龙舟,“上建五丈樯,樯上有台阁二重,中有五轮阁一重,下有平台一重。

每重有杂剧五十余种,童子凡八十余人。

〞这后一种龙舟,应该是专门用来应景巡演的,非竞赛所用。

正式进入竞赛环节,俗称为“斗标〞,一般两船相斗,连斗几天才能决出最后胜者。

斗标结束后,就要食“龙船饭〞,这是珠三角农民的大聚餐。

一般要从村民中挑选多名业余烹调高手作“候镬〞,到各家各户借来炊具、碗碟,架起案板,垒好大灶,煮的是大锅饭,炒的是大锅菜。

黄昏,全体村民便云集地堂〔晒场〕,或坐或蹲,宴开百席。

每席有菜十余盆〔用大面盆盛装〕,必有一碟蒜头蒸辣椒,用以辟除“扒仔〞〔划手〕身上的水湿气。

民间把端午节前后的较大降水过程称为“龙舟水〞。

端午时节,南方暖湿空气活泼,往往会出现大而集中的降水。

每每此时,本地人会带着自家的小孩走到江边,让孩子小手小脚都“浸浸〞龙舟水,据说有辟邪的作用。

岭南龙舟文化最盛的当数东莞中堂。

屈大均在?

广东新语?

记载:

东莞“乡人为龙舟之会,观者画船云合,首尾相衔,士女如山……广中龙船,惟东莞最盛,自五月朔至晦,乡乡有之……〞。

2021年中堂镇被龙舟协会授予“龙舟之乡〞称号。

2021年中堂的龙舟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飘色

飘色一词在辞海中没有,是广东白话的称谓,江南一带有“抬阁〞、云南有“高台〞、天津有“重阁〞,均为人物“凌空〞的装扮展演〔或在方桌上、或在人背上〕,但都不及广东的复杂和“飘逸〞。

飘是指脱离地面,凌空展示。

色〔原意是饰〕是精心巧妙的伪装。

所谓飘色,是集戏剧、杂技、美术为一体的综合舞台造型艺术,它运用力学原理,在一座装饰华美的“色板〞上,用钢筋支撑演员,以华美的服饰加以遮盖,形成一组“活动的雕塑〞,由人推着向路人展示。

飘色的种类繁多,根据安放位置的不同,可以分为水色、车色和船色三种。

广东著名的飘色有茂名吴川飘色、番禺沙湾飘色、信宜镇隆飘色、珠海乾务飘色等。

吴川的“元宵三绝〞之一即为飘色,属车色,它由三局部组成:

一是色板,即板车;二是色梗,即支撑的钢枝;三是扮“色〞的孩童。

飘色通常由一至几人装扮而成,一般由十一二岁少年担任,称为“色仔〞“色女〞,都是精挑细选、百里挑一的,年龄在7至9岁,容貌俊俏,精灵乖巧,还需有一定的表演天份,各家都以自己的孩子能被选中为荣,一些村庄甚至以投标的方式挑选儿童,不少家庭不惜掷重金为自己的孩子争取这个时机。

每台飘色一个内容,除?

穆桂英挂帅?

?

哪叱闹海?

等历史神话故事外,近年增加不少现代题材。

飘色、高台艺术最初都与游神赛会有关,从抬神像出游,到抬真人装扮的“神〞出游,继而成为一种民间游艺,其中经过了千百年的演变。

五、英歌舞

是流行于潮汕民间的一种熔戏剧、舞蹈、武术于一炉的装扮性舞蹈。

其由来有三种说法,一种是“及时雨说〞,即即南方的秧歌舞;一种是傩舞说。

英歌舞表演分前后棚,前棚36人,每人手执长约1尺4寸,直径4厘米的彩色木棒,配合锣鼓点、海螺号和吆喝声,两棒相击翻转,边走边舞。

后棚72人,扮成各式杂耍艺人,敲打锣鼓伴唱,有的还加上扮涂戏,或加进武术表演。

英歌舞的头槌为红脸红须的秦明、二槌为黑脸黑须的李逵,负责指挥的玩蛇的鼓上蚤时迁,他们都是这场表演的重要人物。

其队列变化有长蛇挺进、双龙出海、四虎并驱、粉蝶采花、孔雀开屏等共18套式;它以刚毅、雄浑、粗暴、奔放的舞姿,构成了磅礴、威武、强壮、豪迈的气势,给人以力与美的震撼!

陆丰甲子英歌舞获2021民间艺术比赛金奖

六、三灶鹤舞

流行于珠海三灶地区,有鹤舞、鹤歌,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自聚居建村以来,三灶镇海澄村、中心村的居民,每年农历新年都舞白鹤、唱鹤歌。

解放前,三灶舞白鹤、唱鹤歌的贺年活动,是大年初一至元宵节期间进行。

解放后,为了农业、渔业生产的需要,改在农历新年初一至初七。

既可以在白天也可以在晚上进行。

在舞白鹤、唱鹤歌到各家各户贺年之前,凡36岁以下的男性村民,都要向自己同一宗族的36岁以上的长辈送一张红帖,贴内写着某日或某晚上仙鹤会降临,并提写其他恭贺新禧等祝福字语,表示对老人家的尊重和祝福老人健康长寿。

鹤舞表演的动作轻盈灵动,是模仿白鹤捕鱼、飞翔、嬉戏、鸣叫、休息等动作而成。

鹤歌声调悠扬,内容健康、高雅、吉庆,多数歌颂社会开展、好人好事,劝人从善,教人上进,有着寓教于乐的作用。

鼓、锣、钹敲打伴奏,声音洪厚,衬托出喜庆气氛。

七、广州花市

岭南地区四季如春,雨水充分,一年四季都有各种花卉开放,广州更是被人称为花城。

其种花爱花古已有之。

在古代,广东四市〔广州花市、廉州珠市、东莞的香市、罗浮的药市〕,其中以广州的花市为最,在1000多年前的南汉,广州就开始有种花业,珠江南岸的庄头、瑶头、五凤、南村一带,都是花农,其中庄头村以种素馨闻名。

当时花市所卖,也只有素馨一种。

素馨花背后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汉朝大夫陆贾南来游说赵佗时带来了一种叫耶悉茗花,种在广州庄头村。

南汉时,有位种花姑娘名曰素馨,素爱耶悉茗花,人长得比花还美,被南汉王选入宫中,深得南汉王刘宠爱。

刘见她喜爱耶悉茗花,便在宫中遍植此花,素馨和姐妹们且常将花佩戴在头上,以致梳洗时,花流成河,广州现在还有“流花湖〞和“流花桥〞,据说便是因此得名。

素馨同情宫中姐妹,激将刘,说你既然爱我一个,何苦将其他姐妹圈在宫中。

刘因此解散了后宫三千。

素馨和刘死后,庄头村的村民将素馨移葬于庄头,并在其墓上种满了耶悉茗花。

慢慢的,人们便将这种花叫做“素馨花〞。

这个传说故事寄托了广州人民对花魂的悼念和热爱。

广州的花市形成于19世纪60年代据清代?

壬申续修南海县志?

载,当时的花市设在“藩属〞〔即现省财政厅〕,是夜市,常年开业。

后逐渐开展到岁暮花市,著名的花卉产业也相继开展起来,至20212021,广州的花市已相当兴旺。

由此衍生了初七人日到芳村“游花地〞的习俗。

广州的花市一般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八开始,历时三天,初一凌晨结束。

1949年分成四个花市,中心花市在西湖路、教育路一带,东山区花市在东川路,西区在新风路。

至今,在广州越秀、荔湾、海珠、天河、芳村都开设了花市。

每年政府都斥资数十万元兴建花市,十里长街,花色各异,引来几百万人来赏花、买花,好不热闹。

最受欢送的品种是金桔、菊花、芍药、桃花、郁金香、百合、玫瑰、海棠等,广州人买花不仅看颜值,更看重它的好“意头〞。

广东著名的花镇除了广州,当数中山小榄。

中山小榄的菊花会也是一次民间的赏花盛会。

据史籍记载,南宋时期,小榄开始种菊。

明代,小榄艺菊之风已盛,菊花栽培过渡到整形盆栽。

1782年和1791年,各大姓氏先后联合举办了两次大型的菊花会。

清嘉庆甲戌〔1814〕再次举办大型菊花会,乡绅约定,为纪念先辈南宋咸淳甲戌定居之功,以后每逢甲戌年便要开一次盛会。

至1934年,共举行了3次菊花大会。

大会之间,每年或数年举办一次小型的菊花会。

1994年,为秉承传统,各村联合举办了甲戌菊花大会。

菊花会期数天至十数天不定,活动内容主要包括赏菊、赛菊、吟菊、画菊、尝菊、水上飘色、菊花戏等。

小榄菊花会以花为媒,以菊会友,技艺精巧,规模宏大,构成了独具一格的民间传统综合性花会。

现在,小榄菊展每三年举办一届中型的菊花会,每年举办一次菊花欣赏会。

菊会布展有两大展场,一是龙山公园,二是江滨公园。

龙山公园,主要展示菊花传统文化及菊花精品。

江滨公园主要为民间送展区。

1994年小榄菊花会盛况

在第九届菊花展览会上,一株开出547朵花、分属513个不同品种的嫁接大立菊成为菊展的明星,并打破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第三节岭南人生仪礼

人生仪礼也就是个人生活仪礼,国际上又称“通过仪礼〞。

每个人的社会属性都是通过他在一些重要阶段的“仪式〞不断建立起来的,在这一生中各阶段所标志出的仪礼,就是人生仪礼。

人生仪礼贯穿着的人的一生,几乎每岁都有,但重大仪礼只在几个重要阶段出现,人类生活中普遍遵循的四大仪礼习俗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葬礼。

人生仪礼在实践中往往与民俗紧密联系在一起。

传统的人生观念总是和人们的吉凶祸福的观念有直接关系,特别是一些观念,比方轮回、转世等等,因此,人生仪礼在民俗观念里呈现出一种由生到死的社会生活中的过程和由死到生的生活中的过程。

一、诞生礼

诞生礼是人生的开端礼,在其孕育之初,就格外受到重视,妇女怀孕被称作“有喜〞“有身份〞。

在潮汕地区,在孕期有许多禁忌,如:

忌忌裁剪、漂染、补缀衣服;忌拆床、挪动箱柜、修葺房屋,认为会导致出生的孩子身上带有伤疤、色斑,甚至导致残废、流产等。

有的孕妇被算命先生认为是命带“天狗〞的,为了使孩子不被“天狗〞叼走,丈夫要买把银锁,趁妻子熟睡时悄悄地锁在她的脖子上。

临产前,要到庙宇拜催生婆婆;有的人娘家会“送催生〞,即派人送来一只熟鸡蛋,祈求像母鸡下蛋一样顺顺当当。

孩子生下来后,对胎盘要进行认真的处置,有的地方要把胎盘埋于江滨沙滩,说是埋得越深孩子的胃力越好,有的地方那么把胎盘撒上草木灰,密封于坛罐,放置于床底下。

孩子出生第12天要举行“开荤〞仪式,还要给邻里、亲朋送礼物。

生男孩的要送糖糯米干饭,生女孩的要送甜“鱼春圆〞〔一种薯粉制的小丸子〕。

亲朋也要回礼。

办“满月〞,孩子才能走出客厅。

满4个月时还要举行“帕兴〞仪式,外婆送来新衣服、新肚兜、新襁褓。

从此,孩子才能穿新衣服、戴金挂银。

有的婴儿由于种种原因,体弱多病,难养,还要挂百家锁。

即由父母到四邻一百户人家乞钱,买一把银锁,挂在孩子脖子上,象征孩子为百家所有,不易被妖魔夺去。

重男轻女的思想自古即有,在广东揭西县客家人生男孩,特别是头胎,不管家中多穷,都要做“出月〞,非常隆重的摆酒请客。

这天,由族中的老妇人抱着新生儿到祠堂拜祖先,告诉祖先:

“裔孙某某,何年何月何日何时生贵子,取名某某。

祈祖先保佑,日贪玩,夜贪睡,乖乖大。

〞当天要给新生男孩取名字,取名有两种途径:

一是按照辈分的次序;二是根据金木水火土五行,缺什么补什么。

拜祖后,新生儿由老妇人抱回家,走到村前池塘边,老妇人右手拿一块石头用力地丢到池中,称为“赶鹞婆〞,意为驱邪。

当天还要给新生儿剃头。

客家地区生了孩子不宜直呼“生〞了,宜称“供〞“轻〞或“产〞了。

岭南地区诞生礼的很多习俗或禁忌都跟当时的社会生活水平有关,比方买长命锁、送催产鸡蛋等等,这显然是因为当时的医疗水平低,出现了不少难产、婴幼儿早夭的事件,人们无法通过科学的方法躲避,只能通过这些禁忌祈求神灵保佑,以此获得内心的抚慰。

二、成人礼

成人礼,又称冠礼,是男子二十岁时加冠转入成人阶段的仪式,一般非常隆重,不仅要挑选良辰吉日,还要选择给冠者加冠的“大宾〞。

现在这一仪式根本被法律规定所取代。

但在岭南的潮汕地区,一直还有“出花园〞的成人礼仪式,潮汕人认为未成年的孩子一直是生活在花园里的,孩子长到15岁,俗谓“十五成丁,十六成人〞,要为其举办成人礼。

仪式一般在七夕节举行,有些地方只给男孩举办,有些地方男女均可。

“出花园〞这天,要用12种鲜花泡水给孩子沐浴,然后穿上舅舅送来的新衣,鞋子为红皮屐。

并且,这天早晨父母会让小孩子把一枝带有桔祥意义的“石榴〞花别在耳朵上。

在出花园那一天,要邀请亲朋好友,盛情款待。

男孩出花园,祭品中要有一只鸡,女孩那么为鸭。

坐席时“出花园〞者坐正位,鸡头朝向他〔她〕,由“出花园〞者自吃,鸡头便成了他〔她〕的专利。

其意义是,长大后能出人头地,兴旺兴旺。

“出花园〞者举箸之后,别人才可以吃东西,每一种食物都是这样。

有的这一天要吃猪肠猪肚,俗称“换肠肚〞。

出花园中穿红皮屐和吃公鸡头的习俗,据说传说林大钦少时读书,买不起红鞋,便穿红皮屐。

一天,他放学回家,见有老者抱着一只公鸡蹲在地上,旁边还有一对红联纸,一张没有字,一张写着“雄鸡头上髻。

〞老者要求路过者应对,对得上可得这只公鸡。

林大钦站了一阵,对曰:

“牝羊颔下须。

〞对得好,老者将公鸡送他。

回到家里,他父亲将公鸡宰了,烫熟后砍了个鸡头奖励大钦,以示独占鳌头之意。

后来,大钦果然得中状元,名扬天下。

潮人以为这是个好兆头,在孩子入学时就给买双红皮屐,给他抱大公鸡,孩子出花园时就给吃鸡头。

三、婚礼

婚礼是人一生中的大事,它标志着一个人进入了他人生中的一个截然不同的重要阶段,从此开始拥有自己的家庭,要承当家庭责任。

因此各民族对此都非常重视。

我国古代为婚礼制定了“六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广州民间旧式婚俗也根本沿袭古礼,有择婚、议婚、订婚、迎娶以及三朝回门等五大程序,极为繁琐,现在也慢慢简化了。

其中男方聘礼中物品数额必有9字,意味着长长久久;女家要买“嫁女饼〞分送给亲戚朋友。

在迎亲当天,新娘和伴娘会关闭闺门,成心刁难新郎和伴郎,索要“利市〞。

同时各地又有许多不同的习俗。

乐昌山区的独特婚俗是女家送亲队伍到男方村口,不能马上进村,起码站一个时辰以上,认为站的越久命越好,然后由村中头胎生子或子女甚多的“好命婆〞迎接进村,当众杀鸡、燃放鞭炮,祛除邪气后,新娘才能进入男家。

广东南雄那么有“嫁女三件宝〞的习俗,即姑娘在出嫁时,胸前一定要挂一面铜镜;送嫁人在花轿前不断撒米;由两个人举着一个看似盾牌的大米筛在出嫁队伍前面开路,这米筛以红布装饰,含有驱邪接福,保护新娘的意思。

潮汕地区有“看新娘〞的习俗。

新婚媳妇在洞房之夜,要装扮一番到厅堂里让人观看;或于当年元宵之夜,穿着婚嫁时的衣服,由婆婆领着到桥头去看灯,或站在十字路口,任人观看,看得人越多越好。

潮汕婚礼还有“做四句〞的习俗。

婚礼当天,专门请一位能言善辩的民间歌手担任“喜娘〞〔倩娘母〕,从新娘出门上轿到进入男方洞房,一路都要诵“四句〞。

倩娘母不仅要根据情境做四句,还得会应变,碰到别人做歪诗,懂得针锋相对,这叫“斗四句〞,也是闹婚礼的一种习俗。

此外,珠海斗门的水上婚嫁也是一种具有极强地域色彩的婚礼民俗,它流行于珠海斗门区白蕉镇灯笼水乡。

这一民俗形成于清初,成熟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源于疍家人对歌成亲的礼仪。

它融会了广府文化和客家文化的元素,在备婚宴、接新娘、拜高堂、会歌友等几个环节上,以船为交通工具,以歌来贯穿整个婚嫁活动。

  

顺德、香山、南海等地,还盛行过“自梳女〞的习俗,“自梳〞就是决心终身不嫁的女子,自行梳起,以已婚女子的身份生活。

假设以后反悔,会受到乡规的严厉惩罚。

女子梳起也要举行严格的仪式,一般是到神庙进行,由知心姐妹陪同,备新衣新鞋和祭品,到神庙后向神像盟誓后,由已梳起的姐妹为她梳理发辫,由长编改为梳髻,并换上新衣服,礼成后接受姐妹祝福。

如果家庭同意,就在家中摆酒接受亲友贺礼,假设家人不同意,那么托老姑婆代为转达并分送祭品给亲友。

这一风俗兴起后,又引出了“不落家〞“金兰契〞“大妗姐〞“做妈姐〞等一系列的风俗。

其中“不落家〞指家庭不同意的“梳起〞的女子,被迫出嫁时,采取穿“连衣裤〞等方式,誓死不和夫婿同房,最终回到娘家居住,夫家无计可施后可自在纳妾。

“金兰契〞那么是自梳女们义结金兰,订立契约,从此“同居〞,有些类似今日的女同。

自梳女梳起后,一般到富人家做“妈姐〞〔佣人〕,顺德妈姐曾著名省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或做大妗姐,即婚嫁时指导协助新娘施行各种仪式、照料新娘生活的人。

除了这些正当职业,还有些自梳女成立“埋月会〞“捻妹花〞,向自梳女放高利贷,或收买一些幼女,教习成人后卖到富贵之家,以此获利。

在珠江三角洲一带,出现这种习俗,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和经济原因,是妇女对封建包办婚姻制度的一种抗争,也得利于当时顺德等地纺织业兴旺,不少妇女可以自食其力。

但这种以丧失天伦之乐为代价的消极对抗,最终使这些自梳女承受的是人性的压抑和心灵扭曲。

迄今,在西樵山下仍有由自梳女集资兴建的益善堂,还有自梳女在这里安度晚年。

4、丧葬礼

丧礼或葬礼是人死后,由亲属、邻里、朋友等进行哀悼、纪念、评价的仪式,也是殓殡祭奠的仪式。

从古代墓葬的出土考察来看,至少在二万年以前就已经有相当完整的葬仪了。

我们所熟知的孔子就是一个能熟知丧葬礼仪的人。

的葬礼有各种类型,大致分为土葬、火葬、水葬、天葬以及他们的变异形式“悬葬〞“洞穴葬〞,还有先火葬再土葬、先火葬再水葬等复合类型。

葬礼一般分为停尸、招魂、吊丧、殡仪、送葬等环节。

岭南地区的丧葬民俗和中原地区根本类似,有土葬、火葬、水面葬等多种葬法。

1982年在惠来县饭钵山发现春秋时期盛有人体骨灰的陶瓮,为广东目前最早的火葬实例。

东汉以后,随着的传入,火葬成为社会风气。

目前在中山石岐附件的大涌、小榄及佛山鼓颡岗等地发现了不少宋代墓葬皆为火葬墓。

明代统治者严厉禁止,方为减少。

水面葬仅见于珠江三角洲河网地区,是一种特殊的葬法。

在东莞称为“打水墩〞,即将死者的棺材平放在木桩支撑的水面上,任其风化。

土葬比拟流行二次葬,也叫洗骨葬或捡骨葬。

岭南古越人即以此法安葬死去的亲人,它是在人遗体入土安葬后三年,待人体软组织完全腐烂、分解,再翻开棺椁,捡骨,拭或洗干净,然后按人体结构,装入陶罐,重新下葬。

苗族、瑶族等皆有这习俗。

据人类学者和民俗学者解释,这种葬法一是要彻底断绝死者和俗世生活的关系,一般认为血肉是属于人世的,灵魂那么可以离开肉身,且永远不死。

二是岭南地区气候湿热,细菌活泼,尸骨不易保存。

三是岭南民族迁徙频繁,这种葬法方便携带。

关于二次葬的最早记录来自战国时期的?

墨子?

,其云:

“楚之南有炎人国,其亲戚死,朽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其骨,乃成为孝子。

〞楚之南当包括岭南。

在岭南最盛行二次葬的是客家人,因其迁徙不定,且其俗尤重祭祖拜神。

罗香林先生曾指出:

“考客〔家〕人向南迁徙,每负祖骸俱行。

〞潮汕地区亦流行二次葬,光绪?

潮州府志礼仪民俗?

云当地“其葬时筑坎用灰,掩坎用土,与江楚同。

惟陋俗相沿,葬后十年或十余年那么易其棺而贮骨于瓷罂,名曰‘金罐’。

骨黄者复瘗原穴,骨黑者另觅佳城。

潮汕地区在人安葬后还有“过桥〞的习俗,即在6月初6这一天,为去年去世的亲人作法事,超度死者灵魂,帮其过“奈何桥〞。

“过桥〞仪式一般提前于六月初五日下午开始举行,先祭拜亡灵,敬奠酒茶饭菜,告诉亡灵要过桥。

当晚11时左右才正式举行“过桥〞仪式,一直祭奠至交过子夜,即初六日。

举行“过桥〞仪式时,必须备办西瓜水果、三牲等,然后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