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级联考湖北省孝感市八校联考学年七年级月考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42004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48.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级联考湖北省孝感市八校联考学年七年级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校级联考湖北省孝感市八校联考学年七年级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校级联考湖北省孝感市八校联考学年七年级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校级联考湖北省孝感市八校联考学年七年级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校级联考湖北省孝感市八校联考学年七年级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校级联考湖北省孝感市八校联考学年七年级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校级联考湖北省孝感市八校联考学年七年级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校级联考湖北省孝感市八校联考学年七年级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校级联考湖北省孝感市八校联考学年七年级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校级联考湖北省孝感市八校联考学年七年级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校级联考湖北省孝感市八校联考学年七年级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校级联考湖北省孝感市八校联考学年七年级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校级联考湖北省孝感市八校联考学年七年级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校级联考湖北省孝感市八校联考学年七年级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校级联考湖北省孝感市八校联考学年七年级月考历史试题.docx

《校级联考湖北省孝感市八校联考学年七年级月考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级联考湖北省孝感市八校联考学年七年级月考历史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校级联考湖北省孝感市八校联考学年七年级月考历史试题.docx

校级联考湖北省孝感市八校联考学年七年级月考历史试题

【校级联考】湖北省孝感市八校联考2020-2021学年七年级5月月考历史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

A.涿郡

B.洛阳

C.长安

D.余杭

2.隋朝政权的基础是(  )

A.北齐B.东魏C.西魏D.北周

3.和下图人物无关的()

A.建立唐朝B.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治国观点

C.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弊政D.注意“戒奢从简”,节制享受欲望

4.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

A.契丹萧太后B.慈禧太后C.武则天D.吕后

5.唐朝长安城内繁华的商业区叫做()

A.坊B.市C.瓦肆D.勾栏

6.科举,就是由封建国家设立科目,定期举行统一考试,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

下列事件中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诞生的是()

A.隋文帝时利用分科取士的办法选拔官吏

B.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C.武则天时开始进行武举考试

D.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7.“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首诗反映了()

A.唐太宗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许多贤才为他所用,一直到头发花白

B.贞观年间,进士科录取率极低,不少人从少年考到老年,仍未考中

C.唐太宗将诗词作为考试内容,许多考生为作诗熬白了头发

D.唐太宗设立武举考试,许多英雄为此奋斗终生

8.唐朝初年,下列名称中还未出现的是()

A.回鹘B.匈奴C.吐蕃D.突厥

9.唐太宗在今新疆地区设立的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机构是()

A.北庭都护府B.西域都护府C.安西都护府D.新疆行省

10.今天的印度半岛在唐朝时被称为()

A.波斯B.大食C.大秦D.天竺

11.下列是对鉴真和玄奘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A.他们都是唐朝僧人

B.他们都在对外交往中作出了重大贡献

C.鉴真东渡和玄奘西游都是为了向所到国家传播佛学

D.他们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

12.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

下列诗句中,哪一句出自“诗圣”之手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13.提倡诗歌要更多地反映现实生活,达到教育目的的诗人是

A.李白B.杜甫C.白居易D.王安石

14.下图作品字体方折峻丽,骨力劲健它的作者是()

A.颜真卿B.柳公权C.王羲之D.王献之

15.我们要加大对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力度,这是因为(  )

A.里面有大量精美的彩塑、壁画和大量佛经、文书

B.里面有大量的碑刻书法

C.它的建筑具有独创风格

D.大部分洞窟是南北朝时期开凿的,年代久远

16.建立辽国的是()

A.元昊B.完颜阿骨打C.铁木真D.耶律阿保机

17.北宋与南宋的关系类似于()

A.西周与东周B.西汉与东汉C.西晋与东晋D.东魏与西魏

18.宋朝粮食产量居首位的是

A.小麦

B.玉米

C.高粱

D.水稻

19.从唐朝开始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最后完成于

A.北宋B.南宋C.元朝D.明朝

20.宋代人们的衣食住行等习俗有较大变化,下列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人们服饰自由,各取所好

B.农村百姓住房较简陋,贵族官僚宅第则相当宏丽

C.食物已相当丰富,东京的夏季甚至有冷饮

D.由于缺马,人们出行多用牛车

21.明长城东西起讫地点是(  )

A.西起临洮,东到辽东B.西起临洮,东到山海关

C.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D.东起辽东,西到嘉峪关

22.明朝末年科学家宋应星编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是()

A.《周髀算经》B.《农政全书》C.《天工开物》D.《本草纲目》

二、简答题

23.在中央电视台“挑战主持人”的节目中,两位挑战者正在就“如何评价唐太宗李世民”展开对擂。

(1)请你给这两位挑战者提供两条唐太宗治理国家的措施。

(2)两位挑战者正在辩论唐太宗的民族政策,请你为他们举出一例唐太宗时唐政府与西藏友好往来的例子。

(3)唐太宗统治时期,历史上称为“”。

(4)主持人要求挑战者用一句话来评价唐太宗的统治,请你帮他们写出来。

三、综合题

24.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下图文字说明:

这是1974年泉州市后渚港出土的南宋中型远洋商船。

该船长为34米,宽11米,深4米左右,载重量200吨以上。

材料二:

宋朝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加以管理。

广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外国商人是中国海船的常客。

材料三:

宋高宗说“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市舶:

古代中国对中外互市商船的通称。

亦指海外贸易。

请回答:

(1)请在材料二的划线处填空。

(2)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当时外国商人成为中国海船常客的原因。

〈答出2个要点〉

(3)材料一反映了宋朝造船业的发达,请利用材料二、三,分析其中的原因.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005年,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摘自人教版请回答:

(1)材料中的辽是由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2)根据材料指出,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澶渊之盟?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开凿了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全长两千多公里,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2.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北周末年,外戚杨坚掌握大权,公元581年,他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选项D符合题意,AB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3.A

【分析】

【详解】

四个选项中,A选项建立唐朝与唐太宗无关,因为唐朝的建立者是其父亲李渊,BCD所学都与唐太宗有关,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A。

4.C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690年,武则天自立为武周皇帝(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2日在位),705年退位以后,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在位时期,重用人才,奖励农业生产,促进了唐朝经济的发展,她的统治被称之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故C项符合题意,ABD项不合题意应排除。

故应选C。

5.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唐朝时,长安城内繁华的商业区被称为市,而坊是居民住宅区,瓦肆和勾栏最早出现于北宋东京城。

故B项符合题意,ACD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D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

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科举制正式诞生。

故D项符合题意,ABC项不合题意应排除。

故应选D。

7.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唐朝的人才选拔制度。

唐朝科举制度逐渐完善。

唐太宗即位后,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贞观年间,参加进士科举考试的每年达千人以上,录取极严,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

有不少人从少年考到老年,仍未中进士。

所以题文材料中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故选B。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科举制的创立

8.A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回鹘是突厥的分支,中国古代北方及西北的少数民族。

原称回纥,唐德宗时改称回鹘。

唐朝初年回鹘还没有出现,故选A项。

考点:

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关系。

点评:

唐太宗时期,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如文成公主入藏、密切唐蕃经济文化交流;还分别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回鹘族的怀人可汗、靺鞨族的渤海郡王和南召的云南王。

赢得各族拥戴。

北方各族和西域首领来到长安、尊奉他为各族的“天可汗”。

9.C

【分析】

【详解】

分析题目时要抓住时间地点等关键词,四个选项都是关于新疆地区的,学生就更要从时间上把握区别。

结合所学,A项为武则天时期设立,B项为西汉时设立,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归中央管辖,D项为清朝是设立,故选C项。

10.D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天竺。

今天的印度半岛在唐朝时被称为天竺,D符合题意。

波斯是今天的伊朗,大食是阿拉伯,大秦是欧洲罗马,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1.C

【详解】

鉴真东渡日本是为了弘扬佛法,玄奘西游天竺是为了求取佛经经义。

故选C。

12.A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阅读题文可知,题文要求我们选出选项中属于“诗圣”的诗句,根据所学知识,由于杜甫诗歌善于通过典型事件.人物,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从一个视角展现了广阔的历史画面,其诗风沉郁悲怆,语言精炼凝重,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朝重大的政治事件和纷乱的社会局势,因而人们尊称其为“诗圣”,故A符合题意,BD项是李白的诗句;C项是白居易的诗句,BCD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应选A。

13.C

【分析】

【详解】

提倡诗歌要更多地反映现实生活,达到教育目的的诗人是白居易,他的诗讽喻社会,同情人民。

故答案选C。

14.B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柳公权的书法作品字体方折峻丽,骨力劲健,B项符合题意;颜真卿楷书世称“颜体”,与柳公权有“颜筋柳骨”之说;王羲之东晋书法家称为书圣;王献之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

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15.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们要加大对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力度的原因。

我们要加大对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力度,主要是因为敦煌莫高窟里面有大量精美的彩塑、壁画和大量佛经、文书,这些都是我们研究佛教的重要史学依据。

故答案选A。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辉煌的唐朝文化

(二)

16.D

【分析】

【详解】

10世纪初,契丹杰出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后改国号辽,都城在上京。

元昊、完颜阿骨打和铁木真分别是西夏、金和蒙古政权的建立者。

故答案选D。

17.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1127年经历“靖康之耻”,北宋为女真人所灭,宋室南渡,建立南宋。

北宋与南宋同为赵氏政权,经历南迁,偏安一隅。

A项,西周灭亡,平王东迁,与两宋有别;B项,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9年,王莽建立新朝,25年刘秀建立东汉。

西汉并非为少数民族所灭,也并未南迁,不合题意;C项,265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后为北方匈奴所灭,于是晋室南渡,在建康建立东晋;与两宋关系类似;D项,东魏与西魏是北魏分裂出来的割据政权,二者几乎同时存在,无前后相续关系,不合题意。

由此分析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18.D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大兴水利,大面积开荒,又注重农具改进,农业发展迅速。

许多新形田地在宋朝出现,例如梯田(在山区出现)、淤田(利用河水冲刷形成的淤泥所利用的田地)、沙田(海边的沙淤地)、架田(在湖上做木排,上面铺泥成地)等。

这大幅增加了宋朝的耕地面积。

至道二年(996年),全国耕地面积为三百一十二万五千两百余顷,到天禧五年(1021年)增加到五百廿四万七千五百余顷。

各种新的农具在宋朝出现,代替牛耕的踏犁,用于插秧的鞅马。

新工具的出现也让农作物产量大幅成长。

一般农田每年可亩收一石,江浙地区一年可达到二至三石。

北宋初年首先传入中国福建地区,宋真宗年间从福建推广于江淮、两浙等路,南宋时种植范围进一步扩大,江南东、西路和两浙路尤为盛行。

故宋朝粮食产量居首位的是水稻,故D项符合题意,ABC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应选D。

19.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那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20.A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宋代的社会风貌可知,北宋初年,崇尚节俭,各级官员的服饰颜色都有严格规定,普通老百姓只能穿黑白两色的衣服。

因此宋代人们服饰并非自由,各取所好。

故选A项。

考点:

本题考查宋朝的社会生活习俗。

点评:

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本题还可以改为:

宋朝时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反映出

A、宋朝妇女以小脚为美B、妇女受到封建束缚越来越严重

C、宋朝统治阶级的需要D、妇女缠足可以不用下地干活

21.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为了抵御北方的蒙古民族,明政府在古代长城的基础上修建长城,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22.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C项符合题意;《周髀算经》是对先秦数学成就的总结,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农政全书》是著名科学家徐光启编著的大型农业科学巨著;《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编著的药物学巨著;由此分析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23.

(1)请你给这两位挑战者提供两条唐太宗治理国家的措施。

(4分)

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合并州县;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完善科举制度。

(只答其中两个即可,每个得2分)

(2)文成公主入藏(2分)

(3)贞观之治(2分)

(4)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

(2分)(答“贞观之治”只得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唐太宗采取的措施的相关知识的准确识记。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位的时候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他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完善科举制度。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的认识。

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在对待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吐蕃人,唐政府采取了和亲的策略,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增进了唐与吐蕃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汉藏的经济文化交流。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唐太宗的相关知识的准确识记。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他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

历史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唐太宗的相关知识的准确识记。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是一位开明的君主,他统治时期,采取一系列开明的措施。

所以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

历史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和同为一家;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贞观之治”

24.

(1)市舶司、泉州。

(2)中国海船船体大,装载多,结构坚固,抗风力强,能战胜惊涛骇浪;船上装有指南针,能准确地辨别航向。

(3)海外贸易获利丰厚政府重视和鼓励海外贸易推动了造船业的发展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的是宋代海外贸易的知识点。

宋朝的海外贸易发达,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南宋的外贸收入在财政中占重要地位;

(2)材料一:

(下图文字说明:

这是1974年泉州市后渚港出土的南宋中型远洋商船。

该船长为34米,宽11米,深4米左右,载重量200吨以上。

)分析得出:

中国海船船体大,装载多,结构坚固,抗风力强,能战胜惊涛骇浪。

同时我们知道南宋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所以船上装有指南针,能准确地辨别航向。

(3)宋朝的海外贸易发达。

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南宋的外贸收入在财政中占重要地位。

宋朝造船业的发达的主要原因是:

宋朝的海外贸易获利丰厚;政府重视和鼓励海外贸易,这些推动了造船业的发展。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

25.

(1)契丹

(2)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

(3)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

但是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

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中“1005年,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是由契丹族建立的政权,公元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部落联盟首领,公元916年始建年号,建国号“契丹”,定都上京临潢府,947年,辽太宗率军南下中原,攻占汴京,耶律德光于汴京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大辽”。

(2)根据材料“1005年,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有:

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澶渊之盟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

但是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

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