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的听课记录和评课稿.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4342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0.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琵琶行》的听课记录和评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琵琶行》的听课记录和评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琵琶行》的听课记录和评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琵琶行》的听课记录和评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琵琶行》的听课记录和评课稿.docx

《《琵琶行》的听课记录和评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琵琶行》的听课记录和评课稿.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琵琶行》的听课记录和评课稿.docx

《琵琶行》的听课记录和评课稿.txt2008太不正常了,一切都不正常!

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国男足挺身而出,向全世界证明:

中国男足还是正常的!

《琵琶行》的听课记录和评课稿

2010-11-219:

27:

32来源:

原创作者:

刘立忠点击:

课题:

琵琶行

班级:

育才中学高二

(6)班

时间:

2010年10月25日

科目:

语文

授课者:

赵慧芳

听课者:

刘立忠

听课记录:

一、教师由问题导入。

问题:

琵琶女是怎么让诗人潸然泪下的呢?

诗人又怎么描写琵琶女的高超技艺的?

二、赏析1~2两段,学习音乐描写的高超技术。

提问:

诗歌有几处写到了琵琶女弹奏琵琶?

学生在上节课疏通文句,理解字词的基础上,找出三处描写文字。

学生齐读第一段,明确第一段主要是侧面烘托,采取“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法。

重点分析第二段,学生自由朗读第二段,思考作者是如何描写琵琶声的。

明确本段主要是正面描摹琵琶女弹奏琵琶,主要运用了大量比喻。

先是学生找出本段运用的比喻描写,然后教师用幻灯片列出几组比喻,再提问学生:

琵琶声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学生分组讨论。

板书:

明快——低沉——停顿——激烈——戛然而止

另外还运用了拟声词,以及侧面描写法:

听者的感受,“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对第三次描写琵琶女弹琵琶采取一带而过的办法。

三、延伸阅读《明湖居听书》和欣赏《听蜀僧濬弹琴》,进行课内拓展。

在分析课文之后,再阅读《明湖居听书》有关白妞说唱语段,体会白妞说声艺术,进一步了解以形象的语言表现音乐的方法,主要借助比喻(通感)来化抽象为可感的形象,注意联系《荷塘月色》中的“通感”手法的运用。

接下来鉴赏《听蜀僧濬弹琴》,了解弹琴艺术及表现方式,巩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四、选择秋天的某一声音,用恰当的手法描摹它,借以抒发情感。

写一段50-100字左右的小短文,进行课堂练习,学习运用语言描写声音的手法,学生当堂交流,教师点评。

五、布置课后作业和课外阅读。

课后作业:

比较阅读白居易的《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与《琵琶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课外阅读:

《口技》。

评课稿

课题:

琵琶行

班级:

江都市第一中学高二

(6)班

科目:

语文

授课:

赵慧芳

听课、评课者:

刘立忠

《琵琶行》是高二语文教材(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专题的内容,这是一首流传广泛的唐代古体诗。

赵慧芳老师的这节课属于新授课,在教学过程中,赵慧芳老师比较成功地做到了以下几点:

1、能吃透课文,抓住重点,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感受音乐美,并欣赏诗中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教者有大胆取舍辨别力和一课一得的目标意识。

2、能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听和读重点感受琵琶女弹奏琵琶的音乐美的抑扬起伏变化,并能抓住描写音乐的语言进行分析,充分贴近文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具体体味语言表情达意,化抽象为形象的无限魅力,把常常只能意会的音乐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借助修辞手法等具体言传出来,能为琵琶女的高超弹奏艺术而感叹,也为下节课体会诗中情感奠定了基础。

3、赵慧芳老师在备课时还注意到就本节课所进行的延伸拓展,选取一些课外与音乐或声音相关的阅读材料,将素质提升与应试能力的提高紧密结合起来,设计比较合理。

课堂延伸阅读语段《明湖居听书》和《听蜀僧濬弹琴》能够紧密联系课文,让学生再次加深对描写音乐手法的了解,充分感受语言的表现力。

4、写一则描摹秋天的一种声音小短文的课堂练习,体现了当堂反馈,及时巩固的作用,学生可以在课堂赏析的基础上,尝试对声音描写,学以致用,很有价值。

5、课后作业的题型能够贴近高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课外阅读语篇《口技》的选择正好两者相得益彰,互为补充。

既有利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又能突出应试能力的培养,这是一种全面的课堂教学观。

两者偏废其一,都不是准确而科学教学观。

总体来说,本节课是一节较成功的课,教学过程中能体现教者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的能力,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课堂教学重点突出,分析思路清晰,学生从“知”到“行”,有讲有练,富有实在性。

对赵老师本节课的教学,我个人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提出来商量:

一是重点抓了,但分析还没有到位,对琵琶女弹奏的音乐的几个阶段特征分析不够细致,显得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以及琵琶声美在何处,还没有说出足够的理由,其实完全可以联系“文似看山不喜平”这句耳熟能详的文艺理论的语言,其实也正是音乐美让“主人”与“客”流连,产生强烈的共鸣,才会引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同病相怜。

二是对表现音乐的语言分析不够到位,不够准确。

教者一开始提及了文章三处写到琵琶声,从大的方面来说无非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两个方面,至于比喻(包括通感)、夸张等则是修辞手法以及拟声词、叠音词的运用都属于正面描摹,教师可以借助此跟学生作适当提醒,这样到了学生自己鉴赏时,就不至于对概念产生混淆了。

更为关键的是,本节课赵老师希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不断提问学生,但学生的表现令人尚欠满意,原因固然有学生阅读力、理解力、语言表现水平的问题,但教师在设问上还不够清晰明了,思维的启发性不强。

训练不仅仅是题目的表象练习,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思维训练。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就不是一日之功了,需要教师不断修炼才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