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凇》教学设计13篇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344135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28.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雾凇》教学设计13篇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雾凇》教学设计13篇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雾凇》教学设计13篇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雾凇》教学设计13篇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雾凇》教学设计13篇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雾凇》教学设计13篇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雾凇》教学设计13篇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雾凇》教学设计13篇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雾凇》教学设计13篇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雾凇》教学设计13篇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雾凇》教学设计13篇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雾凇》教学设计13篇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雾凇》教学设计13篇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雾凇》教学设计13篇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雾凇》教学设计13篇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雾凇》教学设计13篇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雾凇》教学设计13篇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雾凇》教学设计13篇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雾凇》教学设计13篇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雾凇》教学设计13篇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雾凇》教学设计13篇文档格式.docx

《《雾凇》教学设计13篇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雾凇》教学设计13篇文档格式.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雾凇》教学设计13篇文档格式.docx

  四、精读第二自然段。

  1、学到这儿,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2、质疑后归纳:

①什么是雾凇?

②雾凇形成需要什么条件?

③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3、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并画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

  4、讨论交流:

指名读:

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②凇形成需要什么条件?

交流: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

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ⅰ、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交流后出示: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

这时,树木被雾气淹没了。

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白银。

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ⅱ、自由读,感受雾凇形成的过程。

  ⅲ、再读,抓住“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理解雾凇凝结时的情形。

ⅳ、示范朗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雾凇形成的经过。

  ⅴ、观看雾凇录像,进一步感受雾凇的形成过程和奇特。

  五、课堂延伸:

我是小导游假如你是吉林人,此时来了一批游客,你准备如何向客人介绍家乡的雾凇?

  a)分组讨论交流。

  b)一组推选一名代表介绍。

  c)评议。

  六、总结课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欣赏了雾凇奇特的景象,而且了解了雾凇形成的原因,还充当了小导游,向客人介绍了吉林雾凇,感受到了吉林雾凇真是闻名全国的自然奇观!

  七、作业。

  观察早晨霜冻的景色,并留心太阳出来后,霜逐步化解的过程,仿照文章的写法,写个小练笔。

  《雾凇》教学设计2第二课时丹阳市云阳学校:

张叶芳教学期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教学重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雾凇》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了解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对神奇的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教法与学法:

教法:

朗读教学法学法:

读文读句相结合,图文并茂,触景生情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

同学们,今天你觉得冷吗?

现在已步入什么季节了?

你对冬天有什么样的印象?

在我们的印象中,冬天是一个万物萧条,树木凋零,大地冰封的季节,我们尽管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衣,但还是冻得哆哆嗦嗦。

这时候,我们大多数人都向往都南方春天般的温暖,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很多人却赶往我国北方松花江畔的著名江城——吉林,别忘了此时的吉林气温已经降到了零下20-30摄氏度,是什么吸引着八方来客?

  生:

雾凇奇观

  2、师:

三九严寒,大地冰封。

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二、探究成因

吉林雾凇的景观很美,它们争奇斗艳,独具魅力的风姿,是神州大地北国风光的景中之绝,看到这美丽的雾凇,你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吗?

生:

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雾凇有什么特点?

雾凇是什么样子的?

为什么说雾凇是闻名全国的奇观?

我们这个地方是不是具备形成雾凇的条件?

师:

看来大家有很多问题,很多同学想知道这么美的雾凇是如何形成的。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思考课文哪句话告诉我们雾凇形成需要的条件?

你们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雾淞是怎样形成的?

课件显示:

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的条件吗?

、师:

吉林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吗?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

  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

  松花江上的水汽是从哪里来的?

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照常理来说江面会怎么样?

结冰。

  师:

甚至有些地方冰很厚,能在上面开车。

为什么这一段反而不会结冰呢?

从水电站排出的水温度在四摄氏度左右,会不会结冰?

不会。

水库的水在四摄氏度,所以水流经市区的时候——生:

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师:

在当地,有句习俗叫“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让我们先来欣赏这夜晚的雾吧。

  课件出示: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

树木被雾气淹没了。

  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雾凇》教学设计4一.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去观赏一种独特的自然景观——雾凇,大家想看吗?

  2.整体感知看了之后觉得雾凇怎么样?

  “这么美的雾凇让同学们赞叹不已,此时,你们一定有很多的词要送给雾凇,谁来?

  3.学习生字词课文也有很多好词呢!

让我们一块来读读这些词吧。

  二.精读感悟1.同学们说的都很好,看来大家对雾凇都很喜爱,你知道这个奇观是什么地方的吗?

谁能告诉我“奇观”是什么意思?

那么我们课文中又是怎样描写雾凇的呢?

请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你觉得吉林雾凇有什么特点?

  多美读了这段话,你从哪些词中感受到雾凇景象之奇特的?

刚才同学们说到雾凇多而美的特点,那你能够通过朗读表现这种多而美的特点吗?

⑴指名读⑵齐读听了他的朗读你感受到雾凇的特点了吗?

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2.你们说的这些老师也感受到了。

多么美丽的雾凇啊!

这种奇观是怎样形成的呢?

现在请大家看大屏幕。

指名读要求:

①雾凇的形成需要哪两个条件?

②为什么在吉林能形成怎么壮观的雾凇呢?

③吉林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

)自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大屏幕上的问题,然后同桌交流答案,看你们的答案是一致的吗?

谁的答案更好?

  3.提问:

雾凇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你们找到了吗?

谁来说说?

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的条件吗?

  4.为什么在吉林能形成这么壮观的雾凇呢?

学生回答这一部分符合哪个条件呢?

哪个词具体体现出了水汽的饱和?

出示课件这几句话又符合了哪个条件呢?

师补充:

从丰满水库排出的水,水温大约在4摄氏度左右,江水乘载着巨大的热能缓缓流经市区,大约在夜里十点钟左右,松花江上开始有雾气,继而越来越大,越来越浓,大团大团的白雾从江面上滚滚而起,不停的涌向两岸。

  这时雾凇开始形成了。

  那么雾凇的形成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5.你从哪里体会出它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的呢?

慢慢地:

写出了什么?

这个词语应该怎么读?

②轻轻地:

说明雾凇形成时轻柔无声。

雾凇形成时人们正在熟睡,是察觉不到的,等到早上推开门一看,才发现一夜之间世界已是一片银装素裹。

  这个词语应该怎么读?

③一层又一层:

第一层的时候,好象在黑黑的树枝上撒了一层

  盐,继而盐一层层的撒得更多,到最后树木完全变得洁白通透了。

  谁能读好这一部分?

看谁能读出感觉这些词和句子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的,慢慢地凝结成的,需

  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课文中的那句话更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

引读:

最初------,逐渐-------,最后------------。

  ④银线——银条——银松雪柳:

一夜之间松针柳枝有了变化,棵

  棵杨柳宛如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晶莹多姿。

这种渐变的过程也是一个美的过程。

  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课文中的哪句话更形象的说明了这一点?

  能把这些词读好吗?

谁来试试?

指名读。

  听了他的朗读你体会到雾凇的美了吗?

你们都体会带了,那你们能让我也体会到吗?

生齐读5读得多好啊!

听了大家的朗读,我仿佛已经置身于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看到雾凇在我的面前形成,欣赏着这雾凇奇观,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6.大家说的都太棒了,引得老师也想赞叹一番了,你想知道老师是怎样赞叹的吗?

雾凇,你让我感受到“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

  老师为什么说”冬天里的春天”呢?

你从课文中可以找到答案吗?

  什么是千树万树梨花开?

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

这一句话写出了雾凇的什么特点?

在课文的第五小节里还有一些词也写出了雾凇的这些特点,你能找到这些词吗?

理解“寒风吹拂”:

天气这么冷,人们不呆在家里,躲在被窝里,却一大早就在松花江边漫步,也间接说明了雾凇的美。

  正因为雾凇是如此的美,才引得人们情不自禁地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7.令人神往的地方啊!

我们不能亲眼见到它,就让我们借助语言文字来感受它,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生齐读我越来越觉得听大家读书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了。

  这么美丽的雾凇,却还有人不了解它,现在老师想聘请大家做一回广告策划,为吉林雾凇设计一条广告语,看谁设计的最好。

  《雾凇》教学设计5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

  3.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

  29.雾凇。

通过上节课

  的学习,吉林雾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对,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2.这么美丽动人的雾凇,同学们想欣赏一番吗?

  3.欣赏了这么美的雾凇后,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4.好,下面我们就来认真学习课文第二段,进一步了解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吉林为什么会形成这么美的雾凇。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轻读课文第二段,读完后同桌相互讨论一下:

你从课文中初步读懂了什么呢?

  2.请同学们再读这句话,说说你会从中发现什么呢?

  3.你真是个善于发现、善于思考的孩子!

那么,老师请大家再继续自读课文第二段,我们还可以从哪些语句中看出吉林就具备这些条件呢?

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

  4.那老师要问了,具备了这些条件,松花江畔就一下子形成这么美的景观了吗?

那你认为是怎么形成的?

你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来呢?

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课文中的哪句话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这一点?

  作者观察多细致、多耐心啊!

正是由于作者经过了长时间耐心细致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个奥秘,当他发现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时,他会怎样呢?

那么,你能把这段话读好吗?

  三、讲读课文第三段。

  1.多美的雾凇呀!

同学们,你想象一下,雾凇还有哪些姿态呢?

  2.说得真不错,那你能用书上一个词来概括吗?

你还能用哪些词概括?

  3.作者通过多次观察,才发现雾凇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正因为经过大自然长时间的孕育、积累,才形成了如此美丽动人的雾凇。

下面,就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这壮丽的奇观吧!

  4.同学们,再次欣赏了美丽的雾凇,你现在最想说什么呢?

松花江畔的人们会说些什么呢?

请说说诗句的意思。

  此时,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树枝上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么美丽,叫人怎么不发出赞叹啊!

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再齐读最后一段吧!

  四、总结全文。

  1.同学们,经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今天,我们一起领略了吉林雾凇的美丽与奇特,了解了它形成的过程,更懂得了只有经过长时间耐心细致的观察,善于思考,才能从大自然中探索到更多的奥秘,发现更多的美。

今后,希望大家也能像作者一样,从大自然中、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更多的惊喜!

  五、布置作业。

  仔细观察一下清晨霜冻的景色,并注意太阳出来后,霜逐步化解的过程,仿照本课写法,作一次小练笔。

  板书:

洁白晶莹

  29.雾凇银光闪烁奇观千姿百态《雾凇》教学设计6学习目标:

  1、学会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关注课文中长句的停顿,学会根据句意合理停顿,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感受雾凇的美丽。

  学习重难点:

识字写字,通过自身努力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体会雾凇的美丽。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想考一考大家,,猜一猜这是什么字?

告诉大家,这是古代的雾字。

,后来经过逐步的演变、简化变成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字。

  指导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这是一个上下结构的字,上面的雨字头表示云气或微小的水滴,下面的“务”在古代是这样写的,表示两军交战,许多士兵聚集在一起。

雾就是由空气中许多小水滴聚在一起形成的。

  理解了字的意思,一定能牢牢记住这个字了吧。

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写写这个字。

  下面请同学们也像老师一样,一笔一画写下这个字,先描红,再临写。

  同学们,看到这个雾字,你会想到哪些词语?

看老师也组了一个词语,读一读。

  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视频,请欣赏。

  解说:

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亩萧条的时候,走进我国东北的吉林市,你会看到一道神奇而又美丽的风景。

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披银戴玉,它们如朵朵白花,似排排雪浪,蔚为壮观。

  这就是我国四大闻名自然景观之一——雾凇。

  想更多地了解雾凇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3课,齐读课题,和老师一起板书。

  二、读课文,初步感受美。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对照生字表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分段检查朗读情况。

  理解词语:

奇观

  指导读好长句子。

  读完课文,雾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一位诗人在欣赏了吉林雾凇奇观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这片童话般的银色世界让人摒弃最烦心的杂念,满脑子只是

  “美”这个最简单纯朴的字眼。

  课文中,哪些句子最能够体现雾凇的美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画,把重点词语圈起来。

  重点结合图片理解“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看,多白多亮啊。

再仔细瞧瞧,像、像、像。

  把找到地句子送进这个句式里读一读。

  指导感情朗读,读出雾凇的美。

  结合图片理解“千姿百态”

  “玉树琼枝”

  看,满树的霜花如银花怒放,晶莹剔透;

又仿佛攀枝的梨花,洁

  白高雅。

它们似披着美玉,戴着白银,婀娜多姿,美丽动人。

  读词语“千姿百态”

  “玉树琼枝”,读句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再把这个句子送进这个句式里读一读。

  三、概括主要内容。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初步感受了雾凇的美丽,那么这篇文章除了写雾凇的美,还讲了什么?

快速读一读,找一找。

  试着根据黑板上提供的词语,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儿,雾凇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

我们留着下节课再学习。

下面,我们来学习本课生字。

  四、指导生字。

  同学们,还记得上课时老师在写“雾”字时,提到的写撇捺的书写要领吗?

其实,这课生字中,含有撇捺笔画的字很多,大家赶紧找一找,看谁找的又快又对。

  出示:

零、淹大家看,这两个字撇捺的位置一样吗?

这两个字撇捺位置不同,写法一样吗?

引导:

撇捺在中,左右要舒展。

  撇捺在右,左收右放。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书写要领,试着来写一写这两个字。

描一个,写一个。

  展评。

请同学们对照例字,和刚才的书写要领,评一评这位同学写的字。

  五、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吉林雾凇的美丽,知道了这课的主要内容,那么这美丽的雾凇究竟是怎样形成的,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雾凇》教学设计7教材简析:

  《雾凇》是苏教版语文第七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重点介绍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和雾凇的形成过程,突出了雾凇的千姿百态,洁白晶莹的奇特瑰丽,给人一种强烈的美感。

课文首尾呼应,文章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确定本文教学目标,教学步骤时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重在引导学生欣赏雾凇之美。

  多媒体运用设想:

  《雾凇》是一篇写景散文。

作者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

这篇散文虽然篇幅不长,但语言却精练、优美。

  一、画龙点睛突破难点

  1、利用雾凇的录象突出教学难点。

体会雾凇的美丽。

教学中当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体会了雾凇的美丽、奇特后,教师适时地放录象雾凇。

学生在学习感悟、想象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看到这样富有震撼力的画面,直观地验证了雾凇的特点,所配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进入了一种美的情境之中,接着教师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就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

  2、利用雾凇形成过程的画面切换,突破难点,当学生初步认识雾凇以后,教师设计这样一个动画,帮助学生理解雾凇的形式过程,例如:

  “洁白晶莹”、“缀满”、“银光闪烁”、“千姿百态”、“琼枝玉树”这些词语从颜色、数量、姿态等方面,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

又如奇妙的比喻、丰富的’想象对实景进行多层次地描绘。

  “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三个叠词,和“一层一层”使大家体会雾凇形成过程,并留下从“银线”到“银条”再到“银松雪柳”这些画面如果能用多媒动画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孩子们如同身临其境,受到美的陶冶,雾凇的形成过程也能理解得淋漓尽致。

  3、利用动画巩固教学难点。

在学生理解了雾凇形成过程之后,教师可出示刚才动画,让学生看着画面当导游,向大家介绍雾凇的形成过程。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1、《雾凇》是一篇写景散文。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技术编制集音画像为一体的课件,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述的神秘的境界中去,课堂上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绝好教学效果。

  2、多媒体体的运用可以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创造了条件,同时还会营造出一种愉悦、和谐、民主、平等竞争的学习气氛。

  三、向课外延伸扩大知识量我们正处于现代信息社会之中,我们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果,恰当扩大信息量是一个重要环节。

据有关专家的研究表明,人们学习知识时必须依靠人的生理器官,对客观事物的感觉是人认识的基础,听和看是主要的学习器官。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量增加相关的听和看的机会,而且能够使听和看同时接受某一信息,信息量是原来教学信息量的数倍、甚至十倍以上。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用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素质。

我们学习《雾凇》这一课时,已进入冬天,多数的早晨都有霜冻,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清晨霜冻的景色,并运用动画出示太阳出来后,霜逐步花解的过程,或者出示雪花飘落,给树木、花草、建筑物穿上外衣的景象。

仿照本课写法作一次小练笔。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课件课时安排:

二课时第一课时、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会背《九九歌》吗?

显示《九九歌》。

不会没有关系,请同学们看屏幕,我们一起来读。

师生一起说。

  2、这首儿歌告诉我们冬天最冷在什么时候?

祖国东北的吉林省更是冷到了零下三十几度,可就在此时此地,出现了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

课件:

画面上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光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十里,可谓壮观。

  3、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

师板书“雾凇。

  ““凇”是生字,我们一起来认一认。

出示生字卡,学生齐读两遍。

注意“凇”字的左边是两点水。

师用红笔描两点水。

齐读课题。

  、检查预习情况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自学字词,练习读课文,并查找有关雾凇的资料,准备好了没有?

谁来把自己的学习收获向大家汇报汇报。

  1、学生读生字卡:

你读得真好!

不仅读准了翘舌音,还把后鼻音也读出来了。

你能做小老师带大家读读吗?

  2、你可以选你喜欢的一个自然段读,也可以读其中的几句话。

一棵大树,并用动画技术设计“松花江上涌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水温4摄氏度左右。

”的情景。

指导学生读好一个长句:

  “从当年……4摄氏度左右”显示这句话,标出停顿。

  学生齐读。

  3、交流资料。

  学生自由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雾凇的资料,教师给予适当评价。

  现在,你能在“雾凇”前加一个词语来表达一下雾凇留给你的印象吗?

显示“的雾凇”

  三、学习第一段:

雾凇是神奇的美丽的。

关上教室的灯,拉上窗帘,打开电脑,啊,出现在屏幕上的是一个神奇的世界,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光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十里,可谓壮观。

  1、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呢?

请你先默读课文第一段,在能表现雾凇美丽的词语下面做记号,然后反复地练习朗读,觉得读得不错后再读给同桌听听,取长补短。

争取把雾凇的神奇与美丽读出来,读出自己的感受。

  2、谁愿意来读给大家听听。

其他同学要认真听,待会儿要请你来评的。

  3、组织同学评议。

  4、学生各自再练习,争取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5、谁再来读?

配上音乐。

  6、读得真好!

自己再读一读,看谁最先背出来。

学生齐背。

  课件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7、这句话是人们在观赏了雾凇后发自内心的赞叹,你懂它的意思吗?

  8、我们也一起来赞叹一下,请同学们拿好书,我们一起来读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