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试题兰州大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44468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地理学试题兰州大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自然地理学试题兰州大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自然地理学试题兰州大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自然地理学试题兰州大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自然地理学试题兰州大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自然地理学试题兰州大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自然地理学试题兰州大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自然地理学试题兰州大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自然地理学试题兰州大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自然地理学试题兰州大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自然地理学试题兰州大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自然地理学试题兰州大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自然地理学试题兰州大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地理学试题兰州大学.docx

《自然地理学试题兰州大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地理学试题兰州大学.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然地理学试题兰州大学.docx

自然地理学试题兰州大学

自然地理学试题

(一)

(附参考答案要点)

一、解释下列名词(25分)

1、温室效应

大气获得热能后依据本身温度向外辐射,其中一部分热能向下投向地面,称之为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地面实际损失的热量略少于长波辐射放出的热量,地面得以保持一定的温暖程度。

这种保温作用,通常称之为“温室效应”。

2、基座阶地

多分布于河流中下游,是在谷地展宽并发生堆积,后期下切深度超过冲积层而进入基岩的情况下形成的。

因此阶地上部是由冲积物组成,下部由基岩组成。

3、顶极群落

在一定的自然地理区域里,植物群落主要受气候、土壤、地形和动物等因素分别控制,相应地可以形成许多顶极群落,如气候顶极等。

发育在显域生境上的,与当地大气候水热条件最相适应的、稳定的植物群落,即是气候顶极。

4、灰钙土

它是钙积土的一个土类。

是荒漠草原区的地带性土类。

它是钙积层中具有石灰性反应、有厚淡色表层和变质粘化层、具有薄的腐殖质层的土壤。

5、沙漠化

沙(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二、说明下列诸现象产生的原因或机制(30分,每小题10分)

1、山地可以出现两个极大降水高度带

降水随高度先增加,到最大降水高度后递减。

这一高度视山地的湿度、温度、方位和季节而异。

关于极大降水高度,一般认为对同一个山脉来说只有一个,但也可能出现第二个甚至更多的极大降水高度,其原因有:

(1)气流两次爬坡可以形成两个极大降水高度;

(2)冰川风与谷风(valleywind)辐合可能造成高山降水极大值带;(3)鲜明的降水季节变化可能造成第二个最大降水高度;测点位置选择不当也可造成两个以至多个最大降水高度。

2、城市有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是城市化气候效应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城市化对气候影响的最典型的表现。

大量的观测对比和分析研究表明,这是城市气候中最普遍存在的气温分布特征。

如果绘制等温线图,则形成等温线呈闭合状态的高温区,人们把这个高温区比喻为立于四周围较低温度的乡村海洋中的孤岛,称为“城市热岛”。

大量观测资料证明,在水平方向上,城市高温中心出现在人口密集、建筑密度大,工商业最集中的城区,例如上海热岛中心位于徐家汇到外滩的旧城区,北京热岛中心位于东西长安街的城区南部。

城市热岛与城市化程度(城市建筑面积、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工业发展、交通运输)以及城市的几何形状、自然地理环境、人类活动方式等均有密切关系。

城市化程度愈高,即城市面积、人口规模、人口密度愈大,其城市热岛强度愈强。

3、黄土区无林

黄土高原的天然植被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受到人类的严重破坏,大部分地区都已不存在了。

只是在一些山地还存在着天然植被,而且大多也都是次生的。

这种情况,对黄土高原植被的认识与研究,造成了很大的难度,存在诸多分歧。

黄土高原的现代植被,在渭河以北的黄土高原属于草原带的森林草原区。

六盘山以东、吕梁山以西、渭河以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的黄土高原上,草地和灌丛(灌木林)分布广泛,占据了黄土原的大部分面积。

黄土的透水性强,黄土黏土矿物具有强烈的吸水性,这些因素使植物对水分的利用率大为降低,不能保证林木群体的生长,这是导致黄土高原显域生境植被趋于草原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黄土碳酸钙含量高达10%~20%,加之土壤pH值高,均会影响乔木生长。

因此,在相同气候条件下,如果不是黄土,而是另外的成土母质,植被就会有很大不同。

这是某些水热条件相似的地方,黄土区无林而石质山区有林的重要原因。

三、简述新月形沙丘的形成过程,并说明沙丘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20分)

新月形沙丘主要是在单风向作用下由沙堆演变而成的,状如新月,弧形突向主风向,迎风坡缓而成凸形,坡度10—20°,背风坡陡而微凹,坡度为28—33°,相当于沙子的最大休止角。

新月形沙丘最初形态是一种较小的盾状沙堆。

盾状沙堆一经形成,就成为风沙流运行的更大障碍,贴地层气流在沙堆的背风坡会发生分离,形成具有水平轴的涡旋,速度减弱,使气流搬运的沙粒过丘顶后,在背风坡的涡旋区沉积下来。

随着沙子不断沉积,盾形沙堆尺寸的增长,北风坡沉积量相对最大位置愈来愈接近顶部,遂使背风坡的坡度不断加陡,当坡度达到沙子的最大休止角(34°)时,沙体发生剪切运动,部分沙粒崩坠,形成小落沙坡,发育为雏形新月形沙丘。

此后,随着沙丘的不断堆积增高,气流分离愈来愈厉害,涡流的尺度和强度都不断加大,小落沙坡进一步扩大。

在同一发展过程中,沿沙堆两侧绕过的气流,把沙子搬运到两侧的前方堆积(由于两侧较顶部低矮,移动就快),在沙丘的两翼逐渐形成了两个顺着风向前伸的兽角。

这样,就形成了典型的新月形沙丘。

沙丘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1)输沙量,沙丘移动速度与风速的三次方成正比,而输沙量与起沙风速的三次方成反比。

(2)沙丘高度,沙丘移动速度与沙丘高度成反比。

(3)沙丘移动速度还受植被、沙丘水分及下伏地面因素影响。

植被能减小风速,沙粒湿润需要更高的起沙风速,下伏地面粗糙可阻碍沙粒起动

四、现代干旱气候大致分布在哪些地区?

试分析他们的成因,为什么在地质时代干旱气候的分布与现代不同?

试举我国实例加以说明(25分)

现代干旱气候大致分布在以下地区:

(1)南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诸如北非的撒哈拉沙漠、亚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大沙漠、塔尔沙漠、墨西哥和美国西南部的沙漠带、西南非洲的卡拉哈利沙漠、澳大利亚西部和中部沙漠等;

(2)纬度10°—30°附近的热带大陆西岸地带,如北美加利福尼亚沿岸、南美秘鲁沿岸、北非沿岸、南非沿岸地带;(3)地处内陆,如中亚、中国内蒙古、新疆、甘肃等地,美国内华达、犹他州和加利福尼亚州东南部等;

干旱气候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持续宽广的下沉气流。

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纬度上,终年受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控制,又当信风带的背风海岸,是热带大陆气团的源地,离赤道低压槽和极锋都很远。

最大下沉气流的平均纬度在南北半球的33度附近,降水量极少,像北非的阿斯旺经常是连续多年无雨,偶有降水多属爆发性阵雨。

(2)缺乏气压扰动。

气压的气旋性扰动,它具有产生降水的必要条件—湿空气的不断复合上升。

著名的地中海气候夏季干旱主要就是由于缺乏这种气压扰动(降水系统)所造成的,尽管空气中的水分并不缺少。

热带大陆西岸、冷洋流经过的海滨地带,位于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区,又受冷洋流影响,空气层结稳定,多雾而少雨,多低层云,常出现逆温,少降水天气系统。

但在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年份,由于赤道暖水流来,空气层结不稳定,有上升气流因此多雨。

例如南美秘鲁的卡亚俄常年降水量近30.5mm,但在厄尔尼诺现象中却出现大雨,造成洪涝灾害。

(3)缺乏潮湿气流。

空气潮湿不一定下雨,但反过来,如果没有潮湿空气,则一定不会下雨。

由此可见,潮湿气流可以到达某地区虽不是该地区降水的充分条件,但却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有些内陆距离水的源地十分遥远、或包含水汽的气流长途跋涉、途径干旱地带,或潮湿气流被巨大的山脉所阻挡等等,均是干旱气候的直接原因。

(4)局地下沉气流。

这种局地下沉气流一般是由山脉或其它特殊地形所诱发的。

通常叫做雨影沙漠的干燥气候带存在于山脉的背风侧,地球上的好几个主要沙漠属于这一类型。

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以西、智利北部几乎总是存在着连续不断的下沉气流,它形成了著名的南美洲阿特卡马沙漠。

中国是世界上主要干旱国家之一,干旱、半干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二分之一,大部分集中在我国西北地区。

不过,以上成因多数还难以解释中国温带干旱气候的形成问题,更不能解释干旱气候何以第四纪中期以来趋于强化。

凡此,均说明了亚洲中部干早气候成因的独特性,即青藏高原的热力、动力作用对西北地区干旱气候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1)高原的屏障作用关,它直接阻挡了西南湿润季风气流的北进,切断了主要的水汽来源。

平均而言,高原北侧的大气湿度不足南侧的1/3。

(2)高原为强大的热源和有组织的上升运动区。

在高原及邻近地区多年夏季平均的垂直运动场上,夏半年(4-9月)高原上盛行较强的上升运动,而绕高原西、北和东北侧分布着下沉运动带,三个下沉中心大体分别与中亚、西北和华北三片干早及半干早区对应。

高原北侧和西侧这种长时间维持的深厚下沉运动,致使这些地方全年出现少云的干燥天气,形成高原外围少雨带。

(3)强迫西风气流分支绕流,形成高原北侧全年盛行的高空脊和反气旋性辐散带。

既进一步加强了高原北侧的下沉运动,也使气柱中本来就稀少的水汽易辐散掉,难在当地降雨。

上述高原对西北干旱背景及年变化的影响,得到Brocoo1i等(1992)有无青藏高原地形的气候模拟试验结果的验证。

还得到青藏高原隆升史上,至高原达3000-3500m临界高度(冰冻圈高度)后,亚洲气候环境才发生重大变化的古地质证据的支持。

自然地理学试题

(二)

(附参考答案要点)

一、名词解释(25分,每小题5分)

1、溶沟与石芽

溶沟一般长数米至数十米,宽0.05—0.5m,深0.15—1.5m,其断面呈“V”型或“U”型。

石芽顶部多呈平滑的形态。

溶沟、石芽构成的棋盘格状地面比较常见,多发育在石灰岩分布区的平缓山麓地带。

2、径流系数

同一流域面积、同一时段内径流深度(R)与降水量(P)的比值称为径流系数,以小数或百分数计,表示降水量中形成径流的比例,其余部分水量则损耗于植物截留、填洼、入渗和蒸发。

3、沙尘暴

沙尘暴是由于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000m的天气现象。

西北地区的人们常根据沙尘暴出现时天色昏暗的程度形象地称之为“黑风”。

4、泥漠

泥漠是由粘土物质组成的荒漠。

它形成于干旱区的低洼地带或封闭盆地的中心,这里是洪流从山区搬来的细粒粘上物质淤积的地方。

变干时发生多边形网状裂隙,形成龟裂地。

5、地域分异

景观作为一种系统除具有整体性,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具有地域性即地域分异的规律性。

它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整个景观在地表按一定的层次发生分化并按确定的方向发生有规律分布的现象。

二、影响丹霞地貌的形成条件有哪些?

(25分)

丹霞地貌是指发育在中生代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斜的厚层而坚硬的红色粗、中粒碎屑岩系之上,在构造运动及间歇抬升的作用下,受流水侵蚀及崩塌后退等外力作用,形成顶平、坡陡、麓缓的地貌形态。

丹霞地貌的形成条件主要包括:

(1)红色砂岩是形成丹霞地貌的物质基础,又是最重要的形态特征。

主要指发育于中生代至新生代早第三纪的红色、紫红色砂砾岩为主,夹有泥岩、火山碎屑岩等,在流水及重力崩塌作用下形成的丹霞地貌。

大约在1亿年前,山地隆起时,下陷地区形成山间盆地。

周围山上的泥沙碎石被流水带到盆地内部沉积下来,形成了现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及砾岩、砂岩、粉砂岩。

由于当时地球上的温度比较高,盆地内部降水较少,形成一种高温、干湿季节分明的气候环境,Fe2O3在沉积物中大量富集,成为赤红色。

直到距今约3Ma以前,形成了一套厚度约数千米粗细相间的红色沉积地层,地质学上称为第三系地层。

它是一套以河床相为主的洪积、冲积红色碎屑堆积地层(或以湖盆相为主的河湖相红色碎屑堆积地断裂及垂直节理发育。

由于近水平岩层间岩性的差异,在陡壁上往往风化或侵蚀形成水平带状突起或凹槽,突起一般是坚硬砾岩、沙砾岩层位,较大的突起往往形成狭长平台,生长条带状植被带(草本、灌木、乔木),这种近水平的植被带在悬崖上有时多层出现。

细软的泥岩、粉砂岩等多形成水平凹槽,较大的凹槽即发育成为岩洞。

(2)构造运动特别是新构造运动是形成丹霞地貌的构造条件。

受区域断裂作用和间歇式的振荡抬升,形成网格状垂直节理。

流水沿节理下切并不断扩大,在流水和重力作用下,形成高数十米至数百米的赤壁丹崖,组成不同尺度的方山、岩墙、巷谷、石峰、石柱等地貌形态。

(3)气候对丹霞地貌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一些砾石成分为石灰岩、白云岩和大理岩,分选性差,钙质铁质胶结。

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由于雨水多,加速流水对岩层裂隙及节理的切割和溶蚀作用,从而形成奇峻秀美的丹霞景观。

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多以台地和方山类型为主,而谷地多呈峡谷状。

干旱的西北地区,在暴雨作用下,也可形成多种丹霞景观类型,由于风力可在岩壁上形成蜂窝状洞穴。

有时在顶层有黄土覆盖,而被称为类丹霞地貌类型。

三、简述祁连山东段的垂直带谱(26分)

祁连山东段每增高100m,降水量增加28.6mm,年平均气温降低0.33°C左右,由此导致了气候特征、土壤、水分、植被、动物等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并构成了以下4个不同的自然带:

(1)冰雪寒冻垫状植被带。

出现在海拔3800m以上的高寒地带,降水量>600mm,干燥度<0.49,年平均气温-1℃以下。

植株低矮,覆盖度5%~20%。

海拔4000m以上的祁连山峰因能拦截东南季风和西风气流两个方向的湿气流,降雨多,形成“冷龙岭降水中心”,年降水量达800~1000mm,多以冰雪形态储存。

雪线高度在4400m,冰川末端平均高度4259m,冰川面积64.82km2。

(2)高寒草甸、灌丛草甸、森林灌丛草甸带。

位于海拔2600~3800m之间的中高山地带。

降水量380~560mm,干燥度0.49~1.5,年平均气温-1~2.6℃。

其中,3800~3500m为高山草甸植被;3500~3400m为亚高山灌丛草甸带,3400~2600m为森林灌丛草甸带。

这里是干旱荒漠区的“绿色水库”,为水源涵养区,是河西走廊的“生命线”。

(3)山地草原、荒漠草原带。

主要是祁连山浅山区的山间盆地、石质低山,剥蚀丘陵地带和山前地带。

海拔2300~2600m为山地草原,2000~2300m为荒漠草原。

年降水量350~400mm,干燥度0.8~3.3,平均气温-1.0~5.8℃。

(4)山前温带砾质荒漠、半荒漠地带。

主要分布在海拔1600~2000m的低山山地、山前丘陵和冲洪积扇上部的砾质倾斜平原地带。

年平均气温5.5~7.2℃,年降水量150~320mm。

河流穿过本区时70%以上渗入巨厚的卵石层中,形成“地下储水库”。

沿河人们引水灌溉开垦,形成山前冷凉灌溉农业区。

四、分析论述题(24分,每小题12分。

要求:

观点正确、论据充分、论证过程符合逻辑,综合运用知识)

1、分析说明如何进行自然区划

对每一个自然地理区域都可以采用向上而下的划分或自下而上的结合这两种自然区划方法。

前者是通过对地域分异各种因素的分析,在大的地域单位内从上至下或从大至小揭示其内在的差异,逐级进行划分。

后者是通过连续的组合、聚类,把基层的较简单的自然地理区域合并成为比较复杂的较高级的地域。

前者通常采用地理相关法和主导标志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后者主要在土地类型制图的基础上,把地域结构上和发生上有空间联系的相毗邻的地域合并起来,成为具有完整地域结构的各个区域。

这种方法简称类型组合法。

无论采用那种区划方法,首先都必须注意到地域结构的层次性,即存在不同等级的自然地理区域,确定各地域之间的层次关系,并建立区划的等级系统。

其次,须重视各层次、各区域单位中的地域结构研究,即注意区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物质和能量运动在空间上的联系性,以及其发生发展上的共同性。

最后,根据上述的区域层次关系和结构上相联系性质和特点,确定划区的具体指标和标志,划出各区域的界线。

4、举例说明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洋流对气候的影响以厄尔尼诺现象最为典型。

在南美厄瓜多尔和秘鲁沿岸,海水每年都会出现季节性增暖现象,因为这种现象发生在圣诞节前后,则被当地渔民称为厄尔尼诺,是“圣婴”(上帝之子)的意思。

现在厄尔尼诺一词已被气象和海洋学家用来专门指那些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的大范围持续异常增暖现象。

这种现象一般2—7年发生一次,持续时间为半年到一年半。

80年代以来,厄尔尼诺发生频数明显增加,强度明显加强,1982/1983年和1997/1998年的事件则是本世纪最强的两次事件。

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

当厄尔尼诺发生时,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的迅速升高首先直接导致了中、东太平洋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异常多雨,洪涝灾害频繁;同时使得热带西太平洋降水减少,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一带发生严重干旱。

它还会通过大气环流的作用,影响到中高纬度地区,甚至给全球气候带来异常。

因此,厄尔尼诺还常常引起非洲东南部和巴西东北部的干旱、加拿大西部和美国北部暖冬以及美国南部冬季暖湿多雨;它与日本及我国东北的夏季低温、日本和我国的降水等也有一定的相关性。

此外,厄尔尼诺常常抑制西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热带风暴生成,但使得东北太平洋飓风增加。

自然地理学试题(三)

(附参考答案要点)

一、名词解释(28分,每小题4分)

1、冷洋流与暖洋流

根据流动海水温度的高低,可以把洋流分为暖洋流和冷洋流:

暖流比流经海区的温度高,寒流比流经海区的温度低。

2、气团与锋

气团是在水平方向上性质比较均匀的大块空气,即气层的温度和湿度等主要物理属性变化较小。

气团的规模大,范围可达数百公里直到2000--3000公里,垂直厚度可到达对流层的中上部。

两个性质不同的气团相接触时存在的比较狭窄的过渡区称为锋。

锋两侧气象要素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温度方面,因此往往把锋看成是冷、暖气团之间的过渡区。

3、岩溶峰林与岩溶平原

岩溶峰林是成群或分散的石灰岩山峰,通常是峰丛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峰林受构造的影响而形态多变。

在水平或微倾斜岩层发育的峰林,多成圆柱形或锥形,倾角较大的岩层发育的峰林,常成单斜式。

岩溶平原是由岩溶盆地不断扩大而形成的,地表覆盖一层红土和散立的孤峰残丘。

4、黑钙土

分布于大兴安岭的丘陵山麓及松嫩平原西部的半湿润草原或草甸草原地区;表土黑色,腐殖质层厚约30--40厘米,逐渐向下层过渡,并有腐殖质呈舌状向心土层延伸:

心土层浅灰棕或黄棕色,碳酸盐呈斑块或结核状积聚;母质层较厚;质地轻至中壤土。

呈微碱性。

5、顶级群落

一个地区的植物群落,在没有外来因素的干扰,通过顺行演替,最后会发展成为与当地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结构稳定的群落,这种演替到最后阶段的群落叫做“演替顶极”或顶极群落。

6、土地

一般认为土地是地理环境(主要是陆地环境)中由相互联系的各自然地理成分所组成,包括人类活动影响在内的自然综合体。

7、地域分异

景观作为一种系统除具有整体性,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具有地域性即地域分异的规律性。

它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整个景观在地表按一定的层次发生分化并按确定的方向发生有规律分布的现象。

二、填空、选择题(20分,每小题5分)

1、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此时北纬30度的某地的昼长大于夜长,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为23.5度。

2、逆断层是指:

①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②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③两盘沿着断层走向相对移动的断层。

3、阶地类型主要有:

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和基座阶地三种。

4、土壤粘化过程主要在暖湿气候条件下发生,土壤粘化作用明显的土壤是红壤和黄壤。

三、问答题(27分,每小题9分)

1、太平洋中低纬度的洋流有哪些?

形成原因是什么?

北太平洋亚热带环流,首先是棉兰老岛以北赤道流分支的黑潮,包括黑潮和北太平洋流,后者又转为加利福尼亚流最后进入北赤道流。

南太平洋亚热带环流由来自南赤道流并南流的东澳大利亚流和沿南美两岸北上的秘鲁流。

2、秦岭对气候有哪些作用、影响?

在大陆上,高大隆起的山地及其延伸方向以及局部地形,对气候的形成与影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地貌可以成为局地气候形成的主导因素。

山地对气流有屏障、抬升作用。

冷气团遇山受阻,越山之后不仅势力减弱,且因下沉增温,使一山之隔的两侧气候有明显的差异。

东西走向的秦岭山脉,在不到一个纬度范围内海拔相同的情况下,1月份山南气温比山北高5℃以上,7月份差别不大,南坡仅比北坡高1℃多,年均温南坡比北坡高3℃,无霜期南坡比北坡长60天左右,年降水量南坡比北坡多400毫米左右。

气温、降水因地形和高度而不同。

山地气候具有明显的垂直变化,并形成垂直气候带。

由于山地本身对水热条件的影响,巨大而延伸的山体,往往成为自然地域分异的因素之一。

例如我国一系列东西走向的山地,正是我国境内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线。

秦岭就是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3、垂直地带性地域分异有哪些特征?

随着山地高度的增加,气温随之降低,从而使自然环境及其成分发生垂直变化的现象,称为垂直带性或高度带性。

形成垂直带的基本条件是构造隆起的山体,而其直接原因是热量随高度的迅速降低(每千米下降-6℃)。

只要山体有足够的高度,自下而上便可形成一系列的垂直自然带。

垂直带的数量和顺序等结构型式,称为垂直带谱。

一个山体或一条山脉可以有多个带谱。

垂直带谱的起始带称基带。

垂直带谱的性质和类型主要取决于带谱所处的纬度地带性和非纬度地带性中的位置,即基带座落的具体地点,以及山体本身的特点,如相对高度与绝对高度、坡向、山脉排列形式及局部地貌条件的变化等。

从低纬至高纬地区,随着基带的更替及其带幅的变小,带谱的性质也随之变化,带谱结构也逐趋简单。

垂直带从基带至永久冰雪带的更替,其中热量的变化类似于基带至极地的水平更替,但两者递变的成因和梯度是不同的。

垂直带的温度随高度递减不是因太阳光线入射角的变化而导致太阳辐射量和气温的降低,而是因长波辐射的热辐射随高度而迅速加强而导致辐射平衡和气温的下降。

垂直带随着高度的增加,因大气厚度、密度及尘埃和水分减少,太阳辐射和光照反而增强。

所以高山与高纬地区的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是有所不同的。

垂直带的温度梯度变化比纬度水平变化大一百倍左右。

在高差几千米之内便可出现从热带至极地的极大变化。

四、现代干旱气候大致分布在哪些地区?

试分析他们的成因,为什么在地质时代干旱气候的分布与现代不同?

试举我国实例加以说明(25分)

现代干旱气候大致分布在以下地区:

(1)南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诸如北非的撒哈拉沙漠、亚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大沙漠、塔尔沙漠、墨西哥和美国西南部的沙漠带、西南非洲的卡拉哈利沙漠、澳大利亚西部和中部沙漠等;

(2)纬度10°—30°附近的热带大陆西岸地带,如北美加利福尼亚沿岸、南美秘鲁沿岸、北非沿岸、南非沿岸地带;(3)地处内陆,如中亚、中国内蒙古、新疆、甘肃等地,美国内华达、犹他州和加利福尼亚州东南部等;

干旱气候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持续宽广的下沉气流。

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纬度上,终年受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控制,又当信风带的背风海岸,是热带大陆气团的源地,离赤道低压槽和极锋都很远。

最大下沉气流的平均纬度在南北半球的33度附近,降水量极少,像北非的阿斯旺经常是连续多年无雨,偶有降水多属爆发性阵雨。

(2)缺乏气压扰动。

气压的气旋性扰动,它具有产生降水的必要条件—湿空气的不断复合上升。

著名的地中海气候夏季干旱主要就是由于缺乏这种气压扰动(降水系统)所造成的,尽管空气中的水分并不缺少。

热带大陆西岸、冷洋流经过的海滨地带,位于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区,又受冷洋流影响,空气层结稳定,多雾而少雨,多低层云,常出现逆温,少降水天气系统。

但在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年份,由于赤道暖水流来,空气层结不稳定,有上升气流因此多雨。

例如南美秘鲁的卡亚俄常年降水量近30.5mm,但在厄尔尼诺现象中却出现大雨,造成洪涝灾害。

(3)缺乏潮湿气流。

空气潮湿不一定下雨,但反过来,如果没有潮湿空气,则一定不会下雨。

由此可见,潮湿气流可以到达某地区虽不是该地区降水的充分条件,但却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有些内陆距离水的源地十分遥远、或包含水汽的气流长途跋涉、途径干旱地带,或潮湿气流被巨大的山脉所阻挡等等,均是干旱气候的直接原因。

(4)局地下沉气流。

这种局地下沉气流一般是由山脉或其它特殊地形所诱发的。

通常叫做雨影沙漠的干燥气候带存在于山脉的背风侧,地球上的好几个主要沙漠属于这一类型。

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以西、智利北部几乎总是存在着连续不断的下沉气流,它形成了著名的南美洲阿特卡马沙漠。

中国是世界上主要干旱国家之一,干旱、半干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二分之一,大部分集中在我国西北地区。

不过,以上成因多数还难以解释中国温带干旱气候的形成问题,更不能解释干旱气候何以第四纪中期以来趋于强化。

凡此,均说明了亚洲中部干早气候成因的独特性,即青藏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