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春湘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344952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86 大小:1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春湘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2021春湘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2021春湘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2021春湘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2021春湘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2021春湘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6页
2021春湘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6页
2021春湘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6页
2021春湘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6页
2021春湘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6页
2021春湘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6页
2021春湘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6页
2021春湘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6页
2021春湘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6页
2021春湘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6页
2021春湘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6页
2021春湘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6页
2021春湘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6页
2021春湘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6页
2021春湘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6页
亲,该文档总共8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21春湘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docx

《2021春湘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春湘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docx(8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021春湘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docx

2021春湘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

1.1《泥巴变形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泥巴变形记》是湘科版小学科学四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本节课凸显了一个“玩”字,带着学生在玩中学、玩中悟。

按照任务驱动的思路,从“玩泥巴”的需要出发,设计并安排活动,先是挖泥土,接着筛泥土,最后制作泥塑,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泥土的特点,学习用泥土做一个自己喜欢的泥塑物品。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泥”并不陌生,儿时经常玩泥巴,小学的美术课上接触橡皮泥和黄泥,泥塑和其他平面美术不同,它直观立体,便于成型,可以不断修改、整理、再塑,方法简便易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玩的愿望和对创作表现的渴望。

大部分学生都有过小时候玩泥巴的经验,本课能唤醒他们儿时的记忆,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

可以利用这一点,引导他们学习泥塑创作方法,在玩中学,观察生活周围的人情百态,以增强感受生活的能力,提高立体造型和表现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意识到泥土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物质。

2.通过筛泥土的活动,知道天然的泥土中混合着各种物质,泥土是由颗粒大小不同的物质组成的。

3.通过做捏泥塑的活动、感受泥的特点。

教学重点:

在玩中感受泥土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用泥土捏一个泥塑物品。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

课件。

学生材料:

泥土、一次性桌布、筛子、塑料盆、水。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视频导入

1、你知道视频中的小朋友们在干什么吗?

他们是怎么玩泥巴的?

他们用泥巴可以干什么呢?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们的作品吧!

2、欣赏泥土捏出的不同造型并提问:

在哪里能找到泥土呢?

3、学校或公园的花园里都有泥土,田野里边也有泥土,原来这么多地方都可以挖到泥土。

4、泥土除了玩还能干什么呢?

5、泥土覆盖在地球表面,不仅为动物和植物提供了生活的家,还可以成为我们手中的玩具,今天我们就来用泥土捏一个你最喜欢的造型。

二、讲授新知

筛泥土

1、这里有一个用泥土捏成的可爱的小章鱼,老师也想捏一个,老师在学校的花坛里找来了土壤,你们看看这样的土壤可不可以捏出一个小章鱼呢?

(不行,土壤里有树枝、杂草和大块的土)

2、树枝和杂草都不是泥土,我们要先把他们挑拣出来,一些大块的土可以用手捻一捻,捻碎,现在请小朋友们动动手,把土壤里不是泥土的东西挑拣出来,同时把大块的土捻一捻。

3、学生挑、拣、捻泥土。

4、挑拣完后有两盆土,你觉得哪一盆更适合捏造型呢?

为什么呢?

(第二盆,因为它更细)

5、第二盆是老师处理过的土,你能猜一猜老师是怎么做的吗?

6、没错,老师用到了一个神器,它的名字叫筛子,筛子可以让比筛孔小的颗粒漏下去,播放视频了解筛子的使用方法。

7、使用筛子时,可以左右摇一摇,前后摇一摇,但一定要记住摇的时候不能把下面的土漏在盒子的外面。

现在我们看一下,筛子上面留下的是比较大的泥土,筛子下面盒子里的泥土是不是更细了呢?

8、大家已经知道怎样使用筛子,老师这里有两个筛子,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仔细观察一下。

(左边筛孔大,右边筛孔小)我们要先用空大的把比较大的杂志先挑出来,再用孔小的就可以得到比较细的泥土了。

总结一下,要想得到适合做泥塑的泥土,要经过哪些过程呢?

(第一步,先把泥土中的树枝、树叶等杂质挑拣出来,第二步,把大块的土捻碎,再用筛子筛出更细的泥土就可以用来做泥塑了)这个过程可真不容易呀!

活泥土

1、细土我们已经筛出来了,是不是可以捏泥塑了?

你们试着捏一捏,行不行呢?

(不行,太干了,太松散了,根本就捏不到一起去)那怎么办呢?

我们一起来看段视频,看看她是怎样来活泥的。

2、播放视频。

3、视频中我们看到加水时要慢慢倒,先把土集中起来,在中间挖一个小坑,先少倒一点水,再用手把水和泥活在一起,等泥团不断变大后再捏一捏,多捏揉,就可以得到一个可以捏的泥团了,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

现在开始动手吧!

4、学生动手活泥土。

捏泥塑

1、学生捏泥塑。

捏出自己喜欢的造型。

2、老师要温馨提示,捏完后要清理桌面,保持干净整洁,并清洗干净你的小手,做一个严谨的小科学家哦!

拓展:

介绍陶瓷

1、通过今天的学习,老师相信每一个小朋友都能捏出可爱至极的造型,可是你们刚刚捏的泥塑会风干,会裂掉,是不容易保存的,那怎么办呢?

其实聪明的古代人早就想出了办法。

2、把捏好的泥再加工,制成陶瓷,把泥塑烧至700度可变成陶器,就可以永久保存啦!

3、秦始皇兵马俑也是用泥土烧至而成,它已经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呢,还是栩栩如生呢。

4、还有一些瓷器,是将泥塑烧到1230度做成的,烧成的瓷器可以耐高温、耐腐蚀,像我们平时喝水用的瓷杯,吃饭用的瓷碗,还有一些漂亮的工艺碗具,都是瓷器,你们看,这些瓷器是不是很漂亮呢?

5、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的英文名china就是瓷器的意思,瓷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是中国奉献给世界的宝贵遗产,通过丝绸之路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成为世界艺术宝库的明珠。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更多

关于瓷器的知识。

三、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随处可见的泥土经过加工处理后

带给我们这么多乐趣,你们今天玩得开心吗?

四、作业布置

用自己筛过的泥土捏一个你喜欢的造型。

五、板书设计

泥巴变形记

筛泥土活泥土

捏泥塑介绍陶瓷

第2课蜡的有趣变化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有些物体的状态发生了变化,如蜡熔化、水结冰等,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

2、科学探究

经历观察、比较等方法认识到物体的状态改变,但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

通过归纳与演绎,了解和分析更多类似的变化。

能正确地使用酒精灯加热。

3、科学态度

通过中国古代的青铜器铸造科技史的学习,增强民

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教学重点:

知道有些物体的状态发生了变化,如蜡熔化、水结冰等,

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

能正确使

用酒精灯加热。

教学难点:

经历观察、比较等方法认识到物体的状态改变,但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通过归纳与演绎,了解和分析更多类似的变化。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

蜡烛、小刀、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蒸发皿、火柴、实验夹、蜡星星模板、护目镜、口罩、手套、湿抹布等。

教学时

间:

1课时教学过程:

一、示例聚焦

1、出示冰块,观察冰块的变化。

冰块发生了什么变化?

(融化)冰块融化成什么?

(水)冰是什么物质变来的?

(水)

2、冰融化的过程,什么发生了变化?

什么没有发生变化?

3、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变与不变”第2课

4、还有哪些物体会发生像冰块融化这样的变化?

(雪融化、雪糕融化、巧克

力受热熔化等)二、实

验举证(活动:

研究蜡

的变化)

1、出示几种形状的蜡,观察描述蜡的样子。

2、将蜡烛切割,观察蜡烛有什么变化?

(请两名同学上

台演示,注意小刀使用安全)

3、交流小结:

切割的蜡形状大小变化了,但还是蜡。

这种变化跟上节课“捏泥人”的变化一样,是形状大小变化,物质没有变化。

4、提出活动任务:

如果把蜡加热,蜡受热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5、出示活动材料,介绍材料名称。

复习酒精灯的使用方法(指名学生演示,大家观察评价)。

6、视频播放实验方法和步骤。

7、讨论安全事项。

(特别提醒:

实验中戴口罩和手套外,还要佩戴护目镜,目的都是防止在加热过程中有受热不均的蜡液从蒸发皿中飞溅出来伤人。

此外,还要强调每一个实验小组都要备好湿抹布,并提醒学生在实验中万一遇到点燃的酒精灯被撞倒的突发情况,就要及时用湿抹布来盖灭火焰。

8、出示活动步骤

(1)

及要求:

用酒精灯飨蜡块加恐,仔细观察蜡在加热前、加热中、加热后的变化并进行记录。

(2)将熔化的蜡倒入纸制的星星

模板里。

冷却后,又有什么变化?

(3)遵守实验操作规范,注意实验安全。

9、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10、汇报交流。

蜡受热变成蜡液的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是不变的?

蜡液在模具中凝固的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是不变的?

将结论填写在活动于册中。

11、讨论小结:

蜡在加热过程中,物体状态发生了变化,

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变化。

三、类比举证

1、出示图示案例,了解生产生活中更多类似的变化。

2、“指南车信箱”科学阅读:

青铜器的生产

3、播放视频:

介绍青铜国宝“四羊方尊”,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四、提炼概况

1、说一说冰、蜡、巧克力、铁水、青铜器等物体变化的共同点。

2、通过本周的学习,谈谈对“变与不变”的学习收获。

(有些物体的形状、大小或状态发生了变化,但构成物体的物质并没有改变。

板书设计:

2、蜡的有趣变化

变——

物体的

状态与

不变一一构成

物体的物质

教学反思:

第3课混合与分离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了解一些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

2、科学探究

能根据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将两种混合在一起的物

体分离开来。

3、科学态度

分析和解释生活中的众多与混合和

分离相关的事例。

教学重点:

能根据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将两种混合在一

起的物体分离开来。

教学难点:

过滤实验和蒸发实

验的正确操作。

教学准

备:

烧杯、漏斗、滤纸、铁架台、玻璃棒、蒸发皿、火柴、

酒精灯、芝麻、盐、湿抹布等

教学时

间:

1课时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人

(亩示情境图片)琳琳在厨房给妈妈帮忙,不小心碰倒盐瓶,盐混进芝麻了。

二、聚焦问题

1、(出示盐和芝麻混合物)怎样将它们分离呢?

2、谈话:

要分离两种不同的物质,我们先要分析这两种物质不同的特性,才能根据它们不同的特性想办法进行分离。

3、分组观察讨论:

盐和芝麻的不同食材的特性及分离办法。

(如颗粒大小不同;样子不一样;盐在水中可以溶解,芝麻在水中不溶解)

4、汇报交流,优化方法。

(分两步进行分离:

第一步用过滤方法分离出芝麻,第二

部用蒸发方法分离出盐。

5、出示分离方法步骤图,学生

填写好活动手册。

三、实验操作

1、谈话:

科学实验是非常严谨的,操作必须安全规范。

让我们先来学习规范的操作方法。

2、学习过滤操作的正确方法(微课视频介绍或教师演示)

过滤的操作要领是要做到“一

贴、二低、三靠"。

一贴:

即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

(1)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

(2)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

(1)盛混合物的烧杯紧靠

玻璃棒;

(2)玻璃棒下端紧靠滤纸三

层处;(3)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

壁。

3、学习蒸发操作的正确方法(微课视频介绍或师生合作

演示)

(1)应使用用堪钳取放蒸发皿,加热时用三脚架或铁架台固定。

(2)用蒸发皿盛装液体时,其液体量不能超过其容积的

2/3o

(3)加热蒸发皿时要不断地用玻璃棒搅拌,防止液体局部受热四处飞溅。

(4)大量固体析出后就熄灭酒精灯,用余热蒸干剩下的水分。

(5)要佩戴护目镜进行防护。

4、重温强调规范使用酒精灯的注意事项:

如正确点火和灭火,如果不小心打翻酒精灯要迅速地用湿抹布盖灭火焰等。

5、小组分工合作实验,教师巡视。

(俗话说:

“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当学生对实验规范和安全注意事项都能了然于心后,才给各科学小组分发实验器材,并让他们根据在活动手册上所填写的实验方法及步骤进行规范的实验操作。

6、收拾好实验器材,小组交流实验心得,总结经验。

(如操作是否安全和规范;成员合作是否愉快有效;实验是否成功;今后实验还需注意什么等)

7、师总结评价各

组实验情况。

四、

提炼概括

1、谈话:

我们成功分离出了盐和芝麻,看来生活中动动脑筋,使用科学方法能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问题。

2、思考讨论:

如何分离铁屑和沙粒?

如何分离绿豆和大米?

3、概括:

一些物体混合在一起后,还保持着它们原有的性质特征,可以使用一定的方法将它们分离。

五、拓展应用

1、科学阅读:

生活中混合物的分离。

先让学生进行科学阅读,再教师补充讲述或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了解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利用材料特性进行混合物分离的各种事例,如:

利用好坏种子的密度不同原理进行分离的

“盐水选种”方法;利用风力筛选谷物中较轻杂质(如纳谷、杂草等)的风谷车;元代古人利用水和酒精沸点不同的原理分离水和酒精的白酒蒸馅技术,等等。

从而让学生增长见识,并意识到科学技术在技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对人类社会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

板书设计:

3混合与分离

分离盐和芝麻

过滤法——分离出

芝麻

一贴、二底、三靠

加热蒸发法——分离出盐

混合后还保持着它们原有的性质特征,可以使用一定

的方法将它们分离。

生活中的运用:

盐水选种;风谷车;蒸馅白酒技术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

第一课蚕宝宝出生了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我国劳动人民早在3000—4000年前就知道如何养蚕。

知道养蚕需要的一定的环境与条件。

.知道蚕卵孵化与气温等条件密切相关,蚕卵孵化受温度的影响,蚕卵在适合的条件下会孵化成蚁蚕。

知道蚕的一生是从蚕卵开始的,描述蚕卵、蚁蚕的样子以及蚕卵孵化的过程。

2.科学探究

通过查阅资料或向他人请教怎样养蚕,根据所得到的信息,制定养蚕计划。

在养蚕的过程中,在放大镜、尺子等工具的帮助下,细心观察蚕卵和蚁蚕的外形特征,以及蚕卵的孵化过程,做好记录。

通过简单的对,比实验,探究温度对蚕卵孵化的影响。

3..科学态度、STSE

善思考与爱提问,能够围绕养蚕的话题,提出一些科学问题。

了解中国养蚕悠久的历史文明,具有民族自豪感。

对于观察和饲养蚕有兴趣,愿意分享养蚕的收获。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蚕卵、放大镜、尺子、冰箱、盒子;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

事先查阅的有关养蚕的资料卡,或者采访录、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1)课件展示单元页,读小诗:

出生、成长、繁育……最终迈向死亡。

每一个动物,都要奏响生命的华美乐章!

(2)教师讲述:

今天.我们将进入新的单元学习——动物的一生。

首先我们从养蚕开始。

(3)介绍养蚕历史: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事历书《夏小正》中记载:

“三月……摄桑,……妾子始蚕。

”早在3000—4000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知道养蚕。

(4)引入:

我们也来养蚕,观察蚕一生的变化。

可是我们应该如何养蚕呢?

(二)新课学习

1.了解怎样养蚕

(1)提问:

我们应该如何养蚕呢?

(2)学生汇报课前任务的成果(老师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查阅资料或向他人请教怎样养蚕,并将信息记录下来)。

(3)教师列举养蚕采访示例并讲解:

采访时间:

4月10日

采访对象:

养蚕专业户徐姐姐

采访记录:

问:

蚕宝宝吃什么?

一答:

蚕宝宝最爱吃桑叶。

问:

蚕宝宝爱清洁吗?

答:

蚕宝宝爱清洁,要经常打扫它们的家,桑叶也要新鲜干净。

(4)交流:

怎样才能把蚕宝宝养好呢?

(5)小结:

养蚕的环境:

温暖、通风、干净、舒适。

蚕的食物:

新鲜桑叶。

(6)制定养蚕计划:

根据自己的设想,制定一个养蚕计划并展示。

(7)教师展示计划示例:

养蚕计划

a.准备养蚕用具。

b.给蚕宝宝一个舒适的家。

C.,每天为蚕宝宝准备好食物。

d.仔细观察蚕宝宝怎样长大。

e.做好观察日记。

(注:

为了更好地观察记录蚕的生长变化,还可以准备.放大镜、尺子……)

2.布置养蚕任务

(1)分组:

以小组为单位(最好按家,庭住址就近分组),便于实验后续交流和观察。

(2)明确要求:

a.密切关注蚕卵的孵化,探究温度对于蚕卵孵化速度的影响。

b.观察和描述刚出生的蚁蚕,并将它的模样画下来。

c.将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3)教师分发蚕卵,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蚕卵的外形特征。

(4)各组制定“探究温度对于蚕卵孵化速度的影响”,的实验计划。

(三)整理,下课。

第二课时

(一)教学导入

(1)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的蚕卵孵出蚁蚕了吗?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其中的发现吧!

(二)新课学习

1.蚕宝宝出生记

(1)交流1:

通过观,察蚕卵,说一说蚕卵的外形特征。

(2)小结:

卵的形状是鼓的,中间陷,有的卵白色,有的黑色。

(3)交流2:

怎样的环境更适宜蚕卵孵化?

(4)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记录汇报结果。

(5)小结:

蚕卵的孵化与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有.关。

(6)交流3:

孵化出来的蚁蚕是什么样子的?

(7)学生汇报并展示:

蚁蚕整体黑色,有一道白色条,有好几截,每截下面有黑点。

(8)布置新任务:

继续观察蚕的生长情况,写好观察日记。

(三)整理,下课。

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

第二课蚕宝宝在长大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蚕宝宝生长的大体过程和发生的变化。

知道蚕作茧前要蜕皮四次,每蜕一次皮,蚕就会长大很多。

知道从幼虫期到蛹要蜕皮五次,蚕的一生总共要蜕皮六次:

蚁蚕-L二龄蚕T三龄蚕-►四龄蚕->五龄蚕-►蛹-►蛾。

知道桑叶是更适合蚕的食物,蚕能够吐.丝与吃桑叶有关。

知道蚕宝宝的饲养和护理方法:

喂新鲜桑叶,刚蜕皮的蚕只能吃嫩'桑叶;经常清除蚕的粪便和残叶,保持蚕宝宝“房间”的清洁;保持通风,杜绝蚕与杀虫剂接触;病蚕要及时隔离。

2.科学探究

能坚持长期的,细致观察,设计表格,记录养蚕过程中的各种信息。

能在不伤害蚕宝宝的前提下,设计一些可行的小实验来探究自己提出的问题。

3.科学态度、STSE

在养蚕的过程.中,爱护蚕宝宝,照顾好蚕宝宝,从而形成关爱动物,关爱小生命的意识。

坚持长期观察,乐于交流与合作,能及时和同伴交流自己

的养蚕心得。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蚕宝宝、放大镜、温度计、新鲜桑叶、纸盒、尺子、其他养蚕器具、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

蚕、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谈话引入:

蚕宝宝出生了,怎样才能把它们养得又大又壮?

它们,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让我们一起关注蚕宝宝的成长吧!

(二)新课学习

1.观察蚕的生长与变化

(1)提问:

蚕宝宝出生有一段时间了,在这段时间里,大家发现蚕宝宝有哪些变化?

(2)现场分组再次观察:

学生用尺子和放大.镜辅助观察,并记录。

(3)班级交流:

a.说一说蚕宝宝身体大小、颜色等方面的变化。

b.说一说蚕宝宝吃桑叶的情形以及蚕宝宝食量的变化。

c.说一说你的其他新发现。

(4)问题探讨:

班级交流养蚕的发现和心得,提出遇到的问题大家探讨。

(5)列举示例:

分别展示“第3小组养蚕中的发现和问题"发现:

a.蚕的前面有6只小脚,隔了几截后有8只大脚,身体分成好多截。

b.蚕总是不停地在吃桑叶,当它不吃的时候,就要蜕皮了。

c.蚕的粪便是黑色的,很像五角星形。

d.蜕下的皮卷成了很小的卷。

问题:

a.蚕有耳朵吗?

它能听到声音吗?

b.蚕一共蜕几次皮?

c.蚕只吃桑叶吗?

(6)针对蚕的饲养与护理进行小结:

喂新鲜桑一叶,刚蜕皮的蚕只能吃嫩桑叶;经常清除蚕的粪便和残叶,保持蚕宝宝“房间”的清洁;保持通风,杜绝蚕与杀虫剂接触;病蚕要及时隔离。

(7)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

在.不伤害蚕宝宝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在饲养过程中针对自己的问题做一些小实验。

你打算针对哪些问题做小实验呢?

(例如:

蚕只吃桑叶吗?

蚕宝宝要蜕几次皮?

2.蚕宝宝还喜欢吃什么

(1)提出问题:

蚕吃葛苣叶吗?

如果吃,桑叶和葛苣叶,哪种更适合蚕宝宝?

(2)介绍材料:

新鲜葛苣叶和新鲜桑叶

(3)设计实验:

分组设计实验,然后班级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4)课后实验并观察,将实验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3,观察蚕宝宝换“新衣”

(1)观看录像:

观察蚕宝宝“蜕皮”的录像,提问:

它们这是怎么了?

(2)小结:

这是蚕宝宝在“蜕皮”,是蚕重要的生长变化现象。

(3)课件展示教材P15蚕宝宝蜕皮过程的四幅图片,比较蜕皮前后蚕宝宝的变化。

(4)任务布置:

a.仔细观察蚕宝宝每次蜕皮前后的活动、模样变化,把它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b.把观察结果记录在养蚕日记上,并统计蚕作茧前要蜕几

次皮。

(三)整理,下课。

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

第三课蚕宝宝大变样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蚕通过四次蜕皮之后,便要吐丝作茧,先蜕变成蛹,最后蜕变成蚕蛾(蚕一生蜕皮六次),破茧而出后,雌蛾和雄蛾交配后产卵。

知道蚕蛾的外形特征:

蚕蛾身体分成头、胸、腹三部分,头部长有触角,胸部有三对足,是昆虫家族中的一员。

2.科学探究

通过长期的观察,了解蚕从幼虫到成虫的变化过程,做好观察日记记录。

通过观察多只蚕作茧的过程,发现蚕作茧的共同点;能够比较蚕蛾和蚕宝宝的外形、生活习性的不同;能区分雌蛾和雄蛾。

3.科学态度.、STSE

坚持不懈地饲养并观察蚕,有探究兴趣,乐于分享。

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硬纸板或稻草等制作“蚕山”的工具和材料、

剪刀一、刀片、放大镜、蚕茧、蚕蛾、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

蚕茧、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1)提问:

上节课我们布置了观察蚕宝宝“蜕皮”的任务。

现在,大家根据自己的观察结果说一说,蚕作茧前要蜕几次皮?

(2)学生汇报

(3)小结:

蚕作茧前要进行四次这样的“蜕皮”。

当蚕进行完第四次“蜕皮"后,再过一段时间,蚕宝宝就又不吃桑叶了,浑身通明透亮……这是它要吐丝结茧了。

(二)新课学习

1.观察蚕宝宝“作茧自缚”

(1)思考并交流:

观察蚕喜欢在什么地方吐丝结茧。

蚕吐丝结茧的地方有什么特点?

这-些地方对蚕的作茧有帮助吗?

(2)小结:

蚕熟之后,它们会本能的向上攀爬,以寻找一个适合结茧的立体空间,这种现象叫做“上山"。

南宋画家楼璘画的《耕织图》中,记录了古人.用稻草扎成“蚕山",帮助蚕宝宝吐丝结茧。

(3)继续思考:

在平面上的蚕会吐丝结茧吗?

(不会)

(4)-制作“蚕山":

那我们也可以做个“蚕山",帮助蚕宝

宝结茧。

教师指导做“蚕山"一。

(5)阅读资料:

丝绸之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象丝工艺从蚕茧中抽出蚕丝,再用蚕丝织成丝绸。

这些美丽的丝绸通过陆路和海上运到中亚、非洲和欧洲,成为著名的丝绸之路。

2.揭开蚕-茧里的秘密

(1)猜一猜:

蚕茧里面的蚕有什么变化吗?

(2)明确实验方法:

蚕结茧3—4天后,轻轻剪开几只蚕茧。

观察蚕茧里蚕的身体外形、表面颜色、大小发生了什么变化?

然后将蚕茧盖子盖上,继续观察蚕蛹会发生什么变化,做好观察记录。

(3)交流:

a,说一说蚕蛹是什么样子的?

b.雌蛹和雄蛹有什么区别,如何辨别?

(4)小结:

蚕刚蜕了皮化蛹时,体色是淡黄色的,蛹体嫩软,渐渐地就会变成黄色、黄褐色或褐色,蛹皮也硬起来了;雌蛹一般肥大,大腹便便。

雄蛹个体比较瘦小,但很结实。

第二课时

(一)教学导入

(1)谈话引入:

把蚕茧放在通风温暖的地方,过一段时间,

蚕蛹一就会蜕变成蚕蛾,破茧而出。

1.观察破茧蚕蛾

(1)观看录像:

观察“破茧蚕蛾”.的录像。

了解蚕蛹破茧而出变成蚕蛾的过程。

(2)观察并交流:

a.蚕蛾是什么样?

它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

它是昆虫吗?

b.比较蚕蛾和蚕宝宝的外形、生活习性有什么不同。

c.能区分雌蛾和雄蛾吗?

它们有什吆不同?

(3)小结:

蚕蛾身体分成头、胸、腹三部分,头部长有触角,胸部有三对足,是昆虫家族中的一员;蚕蛾是蚕的成虫,蚕蛾用足在地面爬行,不能飞翔,此外蚕蛾不吃任何食物;蚕蛾有雌蛾和雄蛾之分,雌蛾肥大,大腹便便,行动缓慢;雄蛾瘦小精神,行动较快。

(4)讲述:

当雄蛾嗅到雌蛾的气味后,会更加好动,主动向其靠近并与其交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