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45114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

《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

第二单元导学案

5、《古诗两首》导学案

学校:

年月日备课组长签字:

蹲点领导签字:

课题

《古诗两首》

课型

阅读课

主备人

复备人

 

审核人

 

本周行为

训练重点

学会互动交流

班级

 

小组

 

姓名

 

学习

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读懂古诗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并默写这两首古诗。

3、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

重、难点预测

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情,明白哲理

知识链接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元丰七年(1084)春末夏初,苏轼畅游庐山十余日,被庐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

因此,他挥毫写下十余首赞美庐山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

陆游,南宋诗人、词人。

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

一生著作丰富,存诗9300多首,是中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这首诗是蛰居山阴老家农村时所作。

学习过程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预习指导:

1.查找有关资料或工具书,了解苏轼、陆游的生平及作品2—3首。

2.尝试自读,理解两首诗。

 

(1)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试着讲一讲每首诗的意思。

 (3)有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准备上课质疑。

 (4)朗诵自己查找的课外古诗

一、导学 

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

说说你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

(生自主发言)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吗?

(放映庐山录像)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

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

(板书诗题)

二、独学

(一)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1.学生试读,注意把诗的节奏和对诗的理解读出来,师生评价。

2.采用齐诵、唱诵、表演诵、轮诵等方式读古诗。

3.读完后再说一说自己最新的理解,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4.师生共同归纳、整理。

有的问题师生即时解决;有的可在学习中解决

(二)欣赏诗句、体会意境、品味情感,并有感情的朗读

1.看图想象,这两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把想象到的景色用自己的话简单的说一说,或者把自己想象到的内容画出来,然后到讲台前作展示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画?

2.把自己的想象和体会融入到诵读之中,促使自己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三)学习《题西林壁》

 设问置疑、思考哲理

1.诗人的观察地点和观察角度有哪些变化?

你认为诗人所见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

  可先找出“横”“侧”“远”“近”“高”“低”这几个表示地点转换的字,然后再想象景色的变化。

2.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3.结合学过的《画杨桃》一文或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包含了什么道理?

(四)、学习《游山西村》

  朗读古诗、升华情感

1.陆游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2.你是通过那个字感受到农人田家的盛情的?

由此你想象到了什么情景?

3.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感觉,举例子说一说。

4.配乐试朗诵《题西林壁》、《游山西村》以及课外写景的诗。

5、比较两首古诗写法上的异同

三、互学

1、对学

对子之间互相交流思考的结果,比赛有感情地朗读。

2、群学

(1)我要在小组内说出我的想法和疑惑和大家交流

(2)在小黑板上写出小组的互学成果,及组内仍不能解决的问题。

(3)教师指导大家互学,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3、展示

各小组展示互学成果及不懂得问题。

其他小组评价和补充。

4、教师根据学生表现评价总结

四、评学

1、背诵两首古诗

2.自己出一期手抄报。

 要求:

选取学过的两首写景古诗,为其配上合适的图画,同时还要把自己想象到的内容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在手抄报上。

 五、整理导学案

 

6、《爬山虎的脚》导学案

学校:

年月日备课组长签字:

蹲点领导签字:

课题

《爬山虎的脚》

课型

阅读课

主备人

复备人

 

审核人

 

本周行为

训练重点

学会互动交流

班级

 

小组

 

姓名

 

学习

目标

1、我能学会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均匀、重叠、空隙、痕迹、触角”词语。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要背诵下来。

3、我要积累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句子,了解爬山虎的脚的样子。

重、难点预测

看一看、读一读、议一议、想一想,感受爬山虎的神奇,进而产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

他中学毕业后即开始当小学教师,并从事文学创作。

他先后创作、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

爬山虎:

也称“巴山虎”“地锦”“常青藤”,葡萄科植物。

夏季开花,花小,黄绿色,浆果紫黑色。

常攀缘在墙壁或岩石上,广见于我国各地。

学习过程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预习要求】

1、读读课文,要求读通顺、读正确。

碰到不认识的字,查阅字典并读准字音。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叶圣陶及其主要作品。

3、仔细阅读课文后,我知道了爬山虎的生长位置以及它的叶子的形态。

4、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它是如何一步步向上爬的;以及它与墙的关系。

读了课文,我还有疑问,我在课文中标注。

一、导学

谈话交流导入,板书课题

二、独学

1、我能借助拼音及自己熟悉的识字方式把课文读正确,多读几遍,努力做到读通顺。

2、我会读词语。

均匀  空隙  痕迹  引人注意   重叠  触着墙

逐渐  蛟龙  瞧不起   蜗牛   漾起波纹

3、我能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数量相同。

(     )

水面微微动荡。

(    )

4、我能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弯曲(  )  牢固(   ) 舒服(  ) 均匀(   )  仔细(   )

5、我通过认真读课文,静心思考:

知道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爬山虎?

主要写了什么?

6、独学之后,我还有不懂的问题是:

   

三、互学

1、对学:

对子检测,提出不懂问题

2、群学:

小组内交流体会,记录员记录

a、组内互相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指名每人读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b、检查整体感知:

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儿?

c、展示研讨

(1)爬山虎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2)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

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

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交流话题一:

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交流话题二:

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交流话题三:

怎么爬的

交流话题四:

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3)谈谈你学完课文后的收获。

四、评学

1、课文中有很多句子写好很美,我要把它们抄下来。

2、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五、整理导学案

 

7、《蟋蟀的住宅》导学案

学校:

年月日备课组长签字:

蹲点领导签字:

课题

《蟋蟀的住宅》

课型

阅读课

主备人

复备人

 

审核人

 

本周行为

训练重点

学会互动交流

班级

 

小组

 

姓名

 

学习

目标

1、我能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住宅、隐蔽、弃去、慎重、住址、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钳子、耐烦、宽敞。

2、我能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重、难点预测

自主、合作、探究、实践相结合

知识链接

《昆虫记》(又译为《昆虫世界》),被称之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

”《昆虫记》共十卷,每卷由若干章节组成,绝大部分完成于荒石园原著内容如其名,首先最直观的就是对昆虫的研究记录。

《昆虫记》不是作家笔下创造出来的世界,所叙述的事件都来自于他对昆虫生活的直接观察,有时甚至是某种昆虫习性的细枝末节。

其次,虽然全文用大量笔墨着重介绍了昆虫的生活习性,但并不像学术论著一般枯燥乏味,本书行文优美,堪称一部出色的文学作品。

作者的语言朴实清新,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和诗意。

学习过程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预习要求】

1、我要认识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住宅、隐蔽、弃去、慎重、住址、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钳子、耐烦、宽敞。

2、我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3、在课前观察蟋蟀和它的巢穴,增加一些感性认识。

一、导学

1、(拿出一个方阵的塑料蟋蟀)认识这小东西吗?

叫什么?

2、小家伙虽小,但人缘特好,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领?

(好斗、唱歌、建住宅)板书:

蟋蟀的住宅

二、独学

(一)我会读课文

1、我能准确读写这些词语︰住宅、隐蔽、弃去、慎重、住址、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钳子、耐烦、宽敞

2、我想提醒大家注意的字词是︰

3、我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随遇而安慎重

4、现在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

(二)我了解课文

通过默读课文,静心思考,我知道文章主要讲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我能品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的过程。

1、了解住宅的特点︰

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呢?

再读课文,用“—”画下有关句子,并能把每一个特点用一个词概括出来。

2、蟋蟀是怎样建房的?

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三、互学

1、对子互学。

2、组内群学。

3、各组向全班交流自学成果,暴露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4、针对暴露的问题,各小组解疑答惑,展示提升。

四、评学

1我能给生字注拼音。

骤()掘()慎()

聚()倔()镇()

2学习作者观察方法,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抓住特点,写一篇短文。

五、整理导学案

8、《世界地图引起的发现》导学案

学校:

年月日备课组长签字:

蹲点领导签字:

 

课题

《世界地图引起的发现》

课型

阅读课

主备人

复备人

 

审核人

 

本周行为

训练重点

学会互动交流

班级

 

小组

 

姓名

 

学习

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重、难点预测

1、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生字新词。

2、在合作之前要充分的自学,完成自主练习。

3、根据导学案设计的问题展开学习,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打问号,在小组内讨论。

知识链接

魏格纳 (1880-1930)德国著名的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

1915年,他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全面论证了大陆漂移学说。

在书中,他综合地貌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等方面的知识和事实,从不同学科的角度,系统地论述了关于大陆漂移的观点和论据,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进一步论证大陆漂移的假说,他先后4次赴北极的格陵兰岛进行考察,并于第4次考察时不幸遇难。

大陆漂移说 是解释地壳运动的一种学说,由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

他根据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在形状上的吻合性和地层、构造、山脉的连续性,以及非洲、印度、澳大利亚大陆古生物的相关性等事实,认为地壳的硅铝层漂浮在硅镁层之上,大陆曾经大规模地水平移动过。

在2亿年前,地球上的陆地是一块统一的连续体,叫“泛古陆”。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转,加上日、月引潮力的作用,自2亿年前的中生代开始,漂浮在硅镁层上的硅铝层逐渐自动向西移动。

到第四纪初期,形成现代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轮廓。

大陆漂移说问世后,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

自20世纪60年代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理论提出后,大陆漂移说重新被人们所重视。

学习过程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预习要求】

1、认识7个生字。

2、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洁白宁静、脚步轻轻、静谧舒适、坐卧不安、消磨时光、不可思议、精神大振、枉费心机、浩如烟海、飞渡重洋。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4、依据世界地图,认真读课文,思考导读中提出的问题并批注:

魏格纳在观察中发现了什么?

他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

有了这个想法以后,他又做了什么?

一、导学

1、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

今天我们要阅读的这篇文章介绍的是德国著名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的故事。

2、(板书课题:

世界地图引起的发现)齐读课题,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

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课文。

二、独学

1、字音读正确:

静谧舒适 精神大振 枉费心机 浩如烟海 资料 召开 起源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字词再多读几遍。

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3、魏格纳在观察中发现了什么?

他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

有了这个想法以后,他又做了什么?

(1)在小组内观察地图和地球仪,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的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谈谈魏格纳在观察中发现了什么?

(2)反复读第五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

(默读、批注)

(3)魏格纳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是否正确,做了大量艰苦的考证工作,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证据。

结果发现一份非常有说服力的资料。

读读第七自然段看看魏格纳是怎样进行推理的。

(4)魏格纳为什么能在一张平平常常的世界地图中发现重大的地理现象?

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4、我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三、互学

1、对学

(1)同桌之间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2)交流课文哪些地方让你印象深刻,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哪些地方你有疑问,向同桌请教一下。

2、群学

3、小组展示

(1)说说对预习要求中四字词语的理解。

(2)交流印象最深刻的语段,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3)展示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做到有理有据。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等)

(4)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地复述故事,并交流读后的感受。

 四、评学

1、比一比组词

谧()振()汪()告()资()召()原()

益()晨()枉()浩()姿()招()源()

2、继续查阅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

五整理导学案

《语文园地二》导学案

学校:

年月日备课组长签字:

蹲点领导签字:

课题

《语文园地二》

课型

阅读课

主备人

复备人

 

审核人

 

本周行为

训练重点

学会互动交流

班级

 

小组

 

姓名

 

学习

目标

1、培养口语交际能力,通过比眼力,交流观察感受,让学生体验刚才的乐趣。

2、写下平时观察中的新发现,或者刚才中的事。

练习修改习作。

3、能一边读课文,一边体会观察的重要性,养成留心观察的意识和习惯。

4、积累花名的歌谣,了解几种花的特点,并做适当拓展,日学生试写歌谣,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5、积累成语,运用成语。

重、难点预测

1、体会观察的重要性,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

2、积累花名,背诵歌谣。

3、口语交际。

知识链接

文同,字与可,号笑笑居士,人称石室先生。

北宋著名画家、诗人,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

“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就源于他画竹的思想。

学习过程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预习要求】1.、把“我的发现”、“日积月累”读5遍。

2、朗读成语故事。

一、导学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二》,学习内容包括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成语故事、口语交际和习作。

让我们一起踏上愉快的学习之旅吧。

2、独学

(一)我的发现:

1、自读句子,自己发现。

2、体会观察的重要性。

(二)日积月累:

1、自读歌谣,读准字音。

2、找出12种花名,理解句子意思。

(三)成语故事:

1、自学知识链接里的内容,了解文与可的生平。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故事,在书上写出自己的体会。

(四)口语交际

自己看图,仔细观察。

三、互学

(一)我的发现:

1、小组内轮流读句子。

2、交流自己的发现。

3、体会仔细观察的重要性。

(二)日积月累:

1、小组成员接力读句子,看谁读得好。

2、交流每种花的特点。

(三)成语故事:

齐读故事,交流自己的体会。

(四)口语交际:

1、对学:

与同桌交流一下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2、互学:

组内交流,说说从图上看到和想到的内容,可以相互补充,并交流这次观察的感受。

四、评学

(一)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代表本组背诵日积月累。

评出背得最好的小组。

(二)小组代表在全班讲《胸有成竹》的故事,全班互评。

(三)口语交际可以评一评谁的发现多,谁说得好。

五、拓展

1、选一种花名,试依照短文的句式说一两句话。

2、收集成语故事。

六、习作

1、自学:

仔细回忆自己留心观察了什么事物?

2、互学:

交流自己是怎么观察的?

有什么新的发现?

3、评学:

评一评谁观察得仔细,谁说得好。

4、学生完成习作,注意日记的格式。

5、修改习作后,组内交流。

七.整理学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