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诊断学基础讲义4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46101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04.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诊断学基础讲义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诊断学基础讲义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诊断学基础讲义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诊断学基础讲义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诊断学基础讲义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诊断学基础讲义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诊断学基础讲义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诊断学基础讲义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诊断学基础讲义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诊断学基础讲义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诊断学基础讲义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诊断学基础讲义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诊断学基础讲义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诊断学基础讲义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诊断学基础讲义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诊断学基础讲义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诊断学基础讲义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诊断学基础讲义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诊断学基础讲义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诊断学基础讲义4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诊断学基础讲义4Word文档格式.docx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诊断学基础讲义4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诊断学基础讲义4Word文档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诊断学基础讲义4Word文档格式.docx

是因血浆容量减少,使红细胞容量相对增加,血液浓缩所致。

见于大量出汗、连续呕吐、反复腹泻、大面积烧伤等。

(2)绝对性红细胞增多可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类。

①继发性:

·

生理性:

新生儿、高山居民、登山运动员和重体力劳动者。

病理性:

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发绀型先心病。

②原发性: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第26页

二、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

1.白细胞总数

成人:

(4~10)×

109/L;

儿童:

(5~12)×

(15~20)×

109/L。

2.分类计数

中性杆状核:

0.O1~0.05;

中性分叶核:

0.50~0.70;

嗜酸性粒细胞:

0.005~0.05;

嗜碱性粒细胞:

0~0.O1;

淋巴细胞:

0.20~0.40;

单核细胞:

0.03~0.08。

1.白细胞数高于10×

109/L称白细胞增多;

低于4×

109/L称白细胞减少。

中性粒细胞增多或减少的常见原因

中性粒细胞增多

中性粒细胞减少

1

化脓性感染:

流脑、肺炎、阑尾炎等;

某些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

病毒感染、伤寒、疟疾等

2

严重组织损伤:

大手术后、急性心肌梗死后等

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及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3

急性大出血、溶血:

脾破裂或宫外孕、急性溶血。

氯霉素、抗肿瘤药物、抗结核药物、抗甲状腺药物、X线及放射性核素等。

4

中毒、类风湿性关节炎应用皮质激素。

自身免疫性疾患: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5

异常增生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等。

肝硬化、班替综合征等。

(3)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是指粒细胞的分叶状况,反映粒细胞的成熟程度。

①核左移:

周围血中杆状核增多,并可出现晚幼粒、中幼粒及早幼粒等细胞,称为核左移。

常见于各种病原体所致的感染、大出血、大面积烧伤、大手术、恶性肿瘤晚期等。

②核右移:

正常人血中的中性粒细胞以3叶者为主,若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大部分为4~5

叶或更多,则称为核右移。

核右移常伴白细胞总数减少,为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或缺乏造血物质所致。

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恶性贫血,若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发现核右移,表示预后不良。

(4)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性改变 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变性、核变性等可单独或同时出现。

常见于各种严重感染、中毒、恶性肿瘤及大面积烧伤等。

2.嗜酸性粒细胞

(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见于:

过敏+寄生虫+血液病。

①变态反应性疾病:

如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反应、热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以及某些皮肤病

等;

②寄生虫病;

③某些血液病:

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

(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见于伤寒、副伤寒、应激状态。

3.嗜碱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可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减少一般无临床意义。

4.淋巴细胞

(1)淋巴细胞增多 见于:

①感染性疾病:

主要为病毒感染,如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也见于某些杆菌感染,如结核病、百日咳、布鲁菌病。

②某些血液病。

③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2)淋巴细胞减少 主要见于应用糖皮质激素、烷化剂,接触放射线,免疫缺陷性疾病等。

5.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增多见于:

①生理性:

婴幼儿。

②某些感染:

如感染性心内膜炎、活动性结核病、疟疾及急性感染的恢复期。

如单核细胞白血病。

三、网织红细胞计数

0.005~0.015(0.5%~1.5%),绝对值(24~84)×

新生儿:

0.03。

0.06(3%~6%)。

1.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状态

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旺盛。

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时网织红细胞显著增多;

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病性贫血(如白血病)。

2.贫血疗效观察贫血病人,给予有关抗贫血药物后,网织红细胞增高说明治疗有效;

反之,

说明治疗无效。

四、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红细胞沉降的速度。

(一)参考值(魏氏法,Westergren)。

年男性:

0~15mm/h

成年女性:

0~20mm/h

1.生理性增快 妇女月经期、妊娠、老年人。

2.病理性增快

①各种炎症:

如细菌性急性炎症、风湿热和结核病活动期。

②损伤及坏死、心肌梗死等。

③恶性肿瘤。

④各种原因导致的高球蛋白血症:

如多发性骨髓瘤、感染性心内膜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肝硬化等。

⑤贫血。

例题:

血白细胞总数增多,可见于

A.伤寒杆菌感染

B.再生障碍性贫血

C.急性失血

D.使用氯霉素的影响

E.脾功能亢进

[答疑编号111040101]

『正确答案』C

患者食欲和记忆力减退。

检查:

眼睑苍白,血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均减少。

应首先考虑的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缺铁性贫血

C.溶血性贫血

D.失血性贫血

E.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答疑编号111040102]

『正确答案』A

细目二:

血栓与止血检查

出血时间、血小板粘附试验、凝血时间的正常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一、出血时间(BT)测定

1.参考值 测定器法:

6.9±

2.1分钟,超过9分钟为异常。

2.临床意义 出血时间延长见于:

①血小板显著减少:

如原发性及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②血小板功能不良:

如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③毛细血管壁异常:

如维生素C缺乏症、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④某些凝血因子严重缺乏。

二、血小板计数(PC或plt)

1.参考值(100~300)×

2.临床意义:

血小板数低于100×

109/L为血小板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等。

血小板数高于400×

109/L为血小板增多。

反应性增多——脾摘除术后、急性大失血及溶血之后。

原发性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

三、血小板黏附试验(PAdT)

1.参考值62.5%±

8.61%。

2.临床意义

血小板黏附率增高——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血小板黏附率降低——血管性血友病、血小板无力症、尿毒症、MDS、急性白血病和SLE等。

四、凝血时间(CT)测定

1.参考值试管法:

4~12分钟。

2.临床意义

凝血时间延长见于血浆Ⅷ、Ⅸ、Ⅺ因子严重减少(重症A、B型血友病,遗传性因子Ⅺ缺乏症),凝血酶原严重减少(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症),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DIC后期继发纤溶亢进时。

凝血时间缩短见于血液呈高凝状态时,如DIC早期、脑血栓形成或心肌梗死。

细目三:

骨髓检查

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1.诊断造血系统疾病最有价值。

①对各型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巨幼细胞贫颤、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典型的缺铁性贫血等具有决定性诊断意义。

②对增生性贫血(如溶血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骨髓增殖性疾病、类白血病反应等,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2.诊断其他非造血系统疾病骨髓细胞学检查对某些感染如疟疾、黑热病、感染性心内膜炎、伤寒,某些骨髓转移癌(瘤)等,因在骨髓涂片中能查到相应的病原体或特殊细胞而可以确诊。

3.鉴别诊断的应用凡临床上遇到原因不明的发热、恶病质,原因不明的肝、脾、淋巴结肿大等,均可做骨髓细胞学检查,有助于诊断及鉴别。

细目四:

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1.蛋白质、胆红素代谢实验室检查的正常值和异常的临床意义

2.常用血清酶检查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3.甲、乙、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

一、蛋白质代谢检查

(一)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球蛋白(A/G)比值测定

1.参考值:

血清总蛋白:

60~80g/L。

白蛋白:

40~55g/L。

球蛋白:

20~30g/L。

A/G比值:

1.5:

1~2.5:

1。

(1)肝脏疾病 肝炎、肝硬化、肝癌等慢性肝病常出现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增加、A/G比值减低。

A/G比值倒置(A/G<

1)见于肝功能严重损害。

(2)肝外因素

①低蛋白血症:

见于蛋白质摄入不足或消化不良;

蛋白质丢失过多,如肾病综合征、大面积烧伤等;

消耗增加,如恶性肿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重症结核等。

②高蛋白血症:

是指血清总蛋白高于80g/L或球蛋白高于35g/L,亦称高球蛋白血症。

主要因球蛋白增加引起,尤其是γ球蛋白增高为主,见于肝硬化、恶性淋巴瘤、慢性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浆细胞病等。

(二)血清蛋白电泳

0.61~0.71;

α1球蛋白:

0.03~0.04;

α2球蛋白:

0.06~0.10;

β球蛋白:

0.07~0.11;

γ球蛋白:

0.09~0.18。

(1)肝脏疾病 血清白蛋白和α1、α2及β球蛋白减少,γ球蛋白增加,是肝病患者血清蛋白电泳的共同特征。

慢性肝炎、肝硬化表现更明显。

(2)其他疾病

①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由于血脂增高,可致α2及β球蛋白等脂蛋白增高,白蛋白及γ球蛋白降低;

②浆细胞病(如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白蛋白轻度降低,γ球蛋白明显升

高。

(三)血氨测定血氨升高见于:

①严重肝脏损害:

如重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疾病。

血氨升高是诊断肝性脑病的依据之一。

②肝外因素:

如上消化道大出血、休克、尿毒症等。

二、胆红素代谢检查

健康人及三种黄疸实验室检查鉴别表

三、肝脏病常用的血清酶检查

(一)血清氨基转移酶测定

1.参考值 比色法(Karmen法):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5~25卡门单位,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8~28卡门单位。

连续监测法(37℃):

ALTl0~40U/L,

ASTl0~40U/L;

ALT/AST≤1。

2.转氨酶升高的临床意义

(1)肝脏疾病 谷丙转氨酶ALT5-40u/L(赖氏法Reitman:

5-30u/L)谷草转氨酶AST5-40u/L

①急性病毒性肝炎时,ALT与AST均显著升高,以ALT升高更加明显,是诊断病毒性肝炎的重要检测项目。

急性重症肝炎AST明最升高,但在病情恶化时,黄疸进行性加深,酶活性反而降低,即出现“胆-酶分离”现象,提示肝细胞严重坏死,预后不良。

②慢性病毒性肝炎时,转氨酶轻度上升或正常。

③肝硬化时,转氨酶活性正常或降低。

④肝内、外胆汁淤积,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炎、脂肪肝,肝癌等非病毒性肝病,转氨酶轻度升高或正常。

(2)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后6~8小时,AST增高,与心肌坏死范围和程度有关,4~5天后恢复正常。

(二)碱性磷酸酶(ALP)

1.参考值 ALP:

成人40~110U/L,儿童<

250U/L。

2.临床意义 ALP增高见于:

①胆道阻塞:

各种肝内、外胆管阻塞性疾病;

②急、慢性肝炎;

③肝胆系统以外疾病如纤维性骨炎、佝偻病、骨软化症、成骨细胞瘤等。

(三)γ-谷氨酰转移酶(γ-GT)

1.参考值<

50U/L。

γ-GT增高见于:

①肝癌。

②胆道阻塞。

③肝脏疾病:

急性肝炎γ-GT呈中等度升高;

γ-GT持续升高,提示病变活动或病情恶化;

急慢性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γ-GT可明显升

(四)乳酸脱氢酶(LDH)

1.参考值 LDH活性(连续监测法):

104~245U/L。

2.临床意义 LDH增高见于:

①肝脏疾病:

急性肝炎和中度慢性肝炎,肝癌尤其是转移性肝癌时LDH显著升高。

②急性心肌梗死。

③其他疾病:

如溶血性疾病、恶性肿瘤、白血病等。

四、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检测

(一)甲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查

1.抗-HAVIgM于HAV感染1周后产生,血中持续3~6个月,是早期诊断甲肝的特异性抗体。

2.抗-HAVIgG代表着抗-HAV总抗体,甲肝初期血中滴度已有升高,2~3个月达高峰,病愈后可长期存在,对流行病学调查和接种疫苗效果的观察有重要意义。

(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两对半检查

1.HBsAg及抗-HBs测定:

HbsAg

1)具有抗原性,不具有传染性。

2)阳性的意义——感染HBV的标志,见于HBV携带者或乙肝患者。

抗-HBs

3)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发病后3~6个月出现。

4)阳性的意义——注射过乙肝疫苗或曾感染过HBV,目前HBV已被清除者,对HBV已有了免疫力。

2.HBeAg及抗-HBe测定

HbeAg

阳性表示有HBV复制,传染性强。

抗-Hbe

1)多见于HBeAg转阴的病人。

意味着HBV大部分已被清除或抑制,是传染性降低的一种表

现。

2)抗-HBe并非保护性抗体,不能抑制HBV的增殖。

3.抗-HBc测定

核心抗体(抗-HBc)不是中和抗体,而是反映肝细胞受到HBV侵害的可靠指标,主要有IgM

和IgG两型。

抗-HBcIgG在机体感染HBV后1个月左右开始升高,能反映抗-HBc总抗体的情况。

阳性高滴度,表明患有乙型肝炎且HBV正在复制;

抗-HBcIgG阳性低滴度,则是HBV既往感染的指标,可在体内长期存在,有流行病学意义。

抗-HBcIgM是机体感染HBV后出现最早的特异性抗体,滴度较高,但持续时间较短,病愈后

6~18个月即可消失。

抗-HBcIgM阳性,是诊断急性乙肝和判断病毒复制的重要指标,并提示有强传染性。

乙肝病毒检测项目及意义

检测项目

意义

1.HBsAg-乙肝病毒表面

抗原

阳性表示感染HBV,见于HBV携带者或乙肝患者。

无传染性。

2.抗HBs-乙肝病毒表面

抗体

阳性表示注射过乙肝疫苗或曾感染过HBV,目前HBV已被清除

者。

3.HBeAg-乙肝病毒e抗

阳性表示有HBV复制,传染性强

4.抗HBe-乙肝病毒e抗

阳性表示HBV大部分被清除或抑制,传染性降低。

5.抗HBc-乙肝病毒核心

阳性表示曾经或正在感染HBV,是诊断急性乙肝和判断病毒复

制的重要指标。

大三阳(135)

小三阳(145)

1.HbsAg(表面

抗原)

阳性

HBV正在大量复制,有较强的传染性。

HBV复制减少,传染性降低

3.HbeAg(e抗原

4.抗-Hbe(e抗体

5.抗-HBc(核心

抗体)

大三阳与小三阳临床意义

卫生部决定取消公民入学、就业“乙肝五项”检查

丙型肝炎抗体是有传染性的标志而不是保护性抗体——与乙肝抗体的本质区别!

(三)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

1.丙型肝炎抗体

①抗-HCVIgM阳性 见于急性丙型肝炎患者,发病后4周即可阳性,持续1~4周,6个月

内不能转阴者提示转为慢性丙型肝炎;

②抗-HCVIgG阳性 表明已有HCV感染。

输血后肝炎有80%~90%的患者抗-HCVIgG阳性。

2.HCV-RNA的检测 HCV感染后1~2周即可从血中检出HCV~RNA,HCV~RNA阳性提示HCV复制活跃,传染性强,治愈后很快消失。

对诊断骨质疏松最有意义的是

A.淀粉酶

B.血清转氨酶

C.γ-谷氨酰基转肽酶

D.血清碱性磷酸酶

E.肌酸磷酸激酶

[答疑编号111040201]

『正确答案』D

作为机体获得对HBV免疫力及乙型肝炎患者痊愈的指标是

A.HBsAg(+)

B.抗-HBs(+)C.HBeAg(+)

D.抗-HBc(+)

E.抗-HBe(+)

[答疑编号111040202]

『正确答案』B

HBV感染进入后期与传染减低的指标是

[答疑编号111040203]

『正确答案』E

细目五:

肾功能检查

1.内生肌酐清除率、血肌酐、尿素氮及二氧化碳结合力测定的意义、正常值及异常的临床意义

2.浓缩稀释试验的临床意义

一、肾小球功能试验

(一)血清尿素氮(BUN)测定

1.参考值成人:

3.2~7.1mmol/L;

儿童:

1.8~6.5mmol/L。

2.临床意义血清尿素氮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各种肾脏疾病都可以使BUN增高,而且常受肾外因素的影响。

疾病

分类

血清尿素氮升高的因素

肾前性因素

肾血流量不足:

脱水、心功能不全、休克、水肿、腹水等。

体内蛋白质分解过盛:

急性传染病、脓毒血症、上消化道出血、大面积烧伤、

大手术后和甲亢

肾脏疾病

慢性肾炎、肾动脉硬化症、严重肾盂肾炎、肾结核和肾肿瘤的晚期

肾后性因

尿路结石、前列腺肥大、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等

(二)血肌酐(Cr)测定

1.参考值全血肌酐:

88~177μmol/L。

2.临床意义在控制外源性肌酐摄入的情况下,血中Cr浓度取决于肾小球的滤过能力,故测定血中Cr浓度可反映肾小球的滤过功能,敏感性优于血尿素氮,是评价肾功能损害程度的重要指标。

(三)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测定

单位时间内,肾脏把若干毫升血浆中的内生肌酐全部清除出去,称为内生肌酐清除率(Ccr)。

在严格控制饮食和不增加肌肉活动的情况下,内生肌酐清除率大致等于肾小球滤过率。

是测定肾小球滤过功能较为有效的方法。

1.参考值 成人(体表面积以1.73m2计):

80~120ml/min。

2.临床意义 Ccr是判断肾小球损害的敏感指标,能较早地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当Ccr降低到正常值80%以下时,大部分患者BUN、Cr仍在正常范围。

二、肾小管功能试验

(一)浓缩稀释试验

在日常饮食起居条件下,多次测定病人尿量与比重,来判断肾脏调节水液平衡方面功能的试验,称为浓缩稀释试验。

可测定远端肾单位(髓袢、远曲小管、集合管)的功能。

1.参考值

24小时尿量为1000~2000ml,昼尿量/夜尿量为3:

1~4:

1,夜尿量<

750ml;

尿液最高比重>

1.020,最高比重与最低比重之差>

0.009。

(1)肾源性疾病

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慢性肾小球肾炎病变累及肾髓质时,可出现浓缩功能障碍,表现为尿量增多,夜尿量>

750ml或24小时尿量>

2500ml,尿液最高比重<

1.O18,最高比重与最低比重之差

慢性肾炎晚期则出现尿比重固定在1.010左右的等张尿,表明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很差。

②肾小管病变:

慢性肾盂肾炎时,因肾小管损害严重,患者常先有多尿、夜尿增多和尿液比重降低,晚期可发生尿比重低而固定。

急性肾盂肾炎可出现一过性肾小管功能异常。

(2)本试验亦受肾外因素的影响,如高血压病肾功能失代偿期等可出现多尿、夜尿增多及尿比重降低甚或固定。

(二)血浆二氧化碳结合力(C02CP)测定

1.参考值22~31mmol/L(50~70vol%)。

C02CP降低和C02CP增高常见疾病

C02CP

酸(碱)

中毒

常见疾病

C02CP降

代谢性酸

急、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饥饿性酮中毒、休克

所致的乳酸中毒;

剧烈腹泻、肠瘘等丢失大量碱性肠液。

呼吸性碱

脑炎、支气管哮喘、癔病等。

C02CP增

呼吸性酸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广泛肺纤维化等。

代谢性碱

急性胃炎、幽门梗阻、妊娠反应等

下列关于血尿素氮的改变及临床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上消化道出血对,血尿素氮减少

B.大面积烧伤时,血尿素氮减少

C.严重的肾盂肾炎,血尿素氮减少D.血尿素氮对早期肾功能损害的敏感性差

E.血尿素氮对早期肾功能损害的敏感性强

[答疑编号111040204]

下列关于内生肌酐清除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肾功能严重损害时,开始升高

B.高于80ml/分提示预后不良

C.肾功能损害愈重,其清除率愈低

D.肾功能损害愈重,其清除率愈高

E.其测定与肾功能损害程度无关

[答疑编号111040205]

下列检查结果中,最能反映慢性肾炎患者肾实质严重损害的是

A.尿蛋白明显增多

B.尿中自细胞明显增多

C.尿中红细胞明显增多

D.尿中出现管型

E.尿比重固定于1.010左右

[答疑编号111040206]

细目六:

常用生化检查

1.血清钾、钠、氯、钙测定的正常值及异常的临床意义

2.血糖、血脂测定的正常值及异常的临床意义

一、无机离子检查

(一)血清钾测定

1.参考值3.5~5.1mmol/L。

(1)血清钾增高:

①肾脏排钾减少,如急、慢性肾功能不全及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

②摄入或注射大量钾盐,超过肾脏排钾能力。

③严重溶血或组织损伤。

④组织缺氧或代谢性酸中毒时大量细胞内的钾转移至细胞外。

(2)血清钾降低

①钾盐摄入不足,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