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有答案已审阅.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47214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福州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有答案已审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福建省福州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有答案已审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福建省福州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有答案已审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福建省福州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有答案已审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福建省福州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有答案已审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福建省福州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有答案已审阅.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福建省福州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有答案已审阅.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福建省福州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有答案已审阅.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福建省福州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有答案已审阅.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福建省福州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有答案已审阅.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福建省福州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有答案已审阅.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福建省福州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有答案已审阅.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福建省福州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有答案已审阅.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福建省福州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有答案已审阅.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福建省福州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有答案已审阅.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福建省福州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有答案已审阅.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福建省福州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有答案已审阅.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福建省福州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有答案已审阅.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福建省福州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有答案已审阅.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福州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有答案已审阅.docx

《福建省福州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有答案已审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福州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有答案已审阅.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福州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有答案已审阅.docx

福建省福州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有答案已审阅

福建省福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

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完卷时间:

150分钟,总分:

150分)

一、默写(25分,每空1分)

1.

(1)回眸一笑百媚生,。

(2)心非木石岂无感?

(3)风一更,雪一更,,故园无此声。

(4),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5)人生代代无穷已,。

(6)山寺钟鸣昼已昏,。

(7)我欲因之梦吴越,。

(8)女娲炼石补天处,。

(9),美人帐下犹歌舞。

(10)漠漠水田飞白鹭,。

(11),只今惟有鹧鸪飞。

(12),鱼龙潜跃水成文。

(13),孤城落日斗兵稀。

(14)

,惟有饮者留其名。

(15),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16)《旅夜抒怀》中以乐景写哀情的诗句是,。

(17)《将进酒》中诗人对人生易老、光阴易逝感慨的诗句是,。

(18)《阁夜》诗人对和人生无常的悲哀的诗句是,。

(19)《书愤》中采用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幅堂堂正正、浩浩荡荡军容画面的诗句是,。

(20)韦庄《菩萨蛮(其二)》中写出江南人物之美的句子是,。

二、古代文化常识(完成2—3小题,共6分,每小题3分)

2.下面的说法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古时以“泰山”喻岳父,以“泰水”喻岳母,以“伉俪”喻夫妇。

  ②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三十。

  ③《礼记》曰:

“幼名,冠字。

”名是婴儿出生几个月由父亲取的,字是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的,女子则在十五岁行笄礼而字。

  ④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之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

如华阳在华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⑤《杜工部集》(杜甫)以官爵命名,《范文正公集》(范仲淹)以谥号命名,《贾长沙集》(贾谊)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

  ⑥古代“辰时”相当于现在的早上6点前后,“午时”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2点前后。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②⑤⑥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出通判泉州”中的“出”,指的是京官外调。

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B.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孟子》中有: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C.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

D.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

三、诗歌鉴赏(20分)

(一)课内阅读(完成4—5小题,共9分)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4.诗歌前两句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4分)

5.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并简要分析。

(5分)

(二)课外阅读(完成6—7小题,共11分)

阙题

刘眘(shèn)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诗人简介:

刘眘(shèn)虚,唐代诗人。

性高逸,不慕荣利,交游多山僧道侣。

曾拟在庐山卜宅隐居,未成。

早年逝世。

【注】阙题:

即缺题,原题缺失,后人在编诗时以“阙题”为名。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道由白云尽”,云路并写,表现了道路之高远,环境之清幽。

B.“闲门向山路”,叙中含情,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孤寂生活。

C.“深柳读书堂”,融情于景,流露了作者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

D.“清辉照衣裳”,直抒胸臆,传达出作者真实自然的心理感受。

E.三、四两句写落花随着流水远远而来,又随着流水远远而去,流露出淡淡的忧伤。

7.这首诗中的写水之句堪称妙笔,其中“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最为突出。

请结合全诗对此二句作简要赏析。

(6分)

四、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况钟传

况钟,字伯律,靖安人。

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

迁郎中。

宣德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称职,

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

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

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①为奸利,最号难治。

钟乘传至府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

越三日,召诘之曰:

“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

若辈舞文久,罪当死。

”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

一府大震,皆奉法。

钟乃蠲②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当是时,屡诏减苏、松重赋。

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

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办成之。

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居间杂办及逋租。

其为政,纤

悉周密。

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

又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

置纲运簿,防运夫侵盗。

置馆夫簿,防非理需求。

兴利除害,不遗余力。

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先是,中使织造采办及购花木禽鸟者踵至。

郡佐以下,动遭笞缚。

而卫所③将卒,时凌虐小民。

钟在,敛迹不敢肆,虽上官及他省过其地者,咸心惮之。

钟虽起刀笔

,然重学校,礼文儒,单门寒士多见振赡。

有邹亮者,献诗于钟。

钟欲荐之,或为匿名书毁亮。

钟曰:

“是欲我速成亮名耳。

”立奏之朝。

召授吏、刑二部司务。

初,钟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

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

“非无仆隶,欲籍是报公耳。

”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

人两贤之。

钟尝丁母忧,郡民诣阙乞留。

诏起复。

正统六年,秩满当迁,部民二万余人,走诉巡按御史张文昌,乞再任。

诏进正三品

俸,仍视府事。

明年十二月卒于官。

吏民聚哭,为立祠。

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前后守苏者莫能及。

  ——节选自《明史》

【注】①舞文:

玩弄文字,曲解法律。

②蠲(juān):

免除③卫所:

明初的军队制度,这里指驻军。

刀笔:

即刀笔吏。

古人用简牍时,如有错讹,即以刀削之,故古时的读书人及政客常常随身带着刀和笔,以便随时修改错误。

因刀笔并用,历代的文职官员也就被称作“刀笔吏”

8.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句是()(3分)

A.钟乘传至府/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

B.钟乘传至府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

C.钟乘传至府/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

D.钟乘传至府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

9.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用:

运用。

B.锄豪强,植良善植:

扶植

C.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延:

邀请。

D.郡民诣阙乞留诣:

前往。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难治之州得有能治之人。

况钟到任伊始,略施计谋,就让那苏州的“贪虐庸懦”者现出原形,自此吏治为之一新,官员皆守法。

B.以前,太监侵官、将卒虐民的情形时有发生。

况钟到任后,这些人都有所忌惮,不敢放肆。

C.况钟在担任苏州知府期间,重视教育,礼遇文儒,救助寒士。

邹亮就是他推荐奏明朝廷的,朝廷召授邹亮吏、刑二部司务。

D.况钟治理苏州政绩卓著,深得民心,曾两次因任期满了离职,当地百姓都向皇上请求让他连任,均得到应允。

11.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

一府大震,皆奉法。

(3分)

(2)其为政,纤悉周密。

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

(3分)

五、论述类文本阅读(完成12—14小题,共9分)

  同其他

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处而安等等。

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国传统

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来互相吹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寓情于竹、引竹自况。

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门类,封建士大夫在私园、庭院中种竹养竹以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

  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要算《礼记》了。

《礼记•祀器》中说:

“……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

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

”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文人士子意气消沉,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为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动,对后代封建文人的行止也产生了莫大影响。

可以说,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竹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

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

他们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广袤的竹林正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

一时间,闻有好竹即远涉造访而不通名姓者有之,种竹十顷栖居林中者有之,对竹啸吟终日不辍者亦有之,王徽之、张廌、翟庄、袁粲等,是其中风流最著者;王徽之乃至声称:

不可一日无此君!

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

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戴凯之的《竹谱》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

  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尽管对竹的“高节”“坚贞”也偶有提及,但更多的是对竹的自然风采的礼赞,表现了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

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在这一时期尚未产生以及被普遍接受。

及至中唐以后,尽管竹子作为一种自然的灵物,其天姿秀色仍被普遍欣赏,但它的某些特点如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等,开始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

这明显地反映在中晚唐时期的文学作品之中,白居易在《养竹记》一文里首次总结出竹的“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高尚情操,将竹比作贤人君子;刘岩夫在《植竹记》里则更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刚”“柔”“忠”“义”“谦”“贤”“德”等等品格赋予竹子;此外,“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也或先或后赋予了慈竹(子母竹)和筇竹(扶老竹)。

从此,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并通过种竹养竹、咏竹画竹等等追求风流雅致的行径,一代一代传承并不断丰富和发展。

  (摘编自《汉字趣编》之十二)

12.下列有关“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竹子后来被视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它的某些独特之处与这些君子贤人的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有契合之处。

B.《礼记•祀器》中说的“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是古代典籍中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竹子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文字记载。

C.戴凯之的《竹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也是文人雅士赋竹、赞竹,竹文化发展到鼎盛时期诞生的竹谱专著。

D.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表现出了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

1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魏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是为了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

B.王徽之、袁粲等人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以广袤的竹林为托身、浪迹之所,是因为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他们沉醉痴迷。

C.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其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特点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是中唐以后的事。

D.白居易的《养竹记》总结出竹的高尚情操,刘岩夫的《植竹记》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品格赋予竹子,使竹文化更具内涵。

1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到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寓情于竹、引竹自况来看,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

B.“竹林七贤”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对后代封建文人产生了莫大影响,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与竹子结下不解之缘与之有关。

C.竹子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并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有一个由外表到内在的转化过程。

D.将“刚柔忠义”等品格赋予竹子,将“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赋予了慈竹和筇竹,表明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就确立了牢固的地位。

六、散文阅读(完成15—17小题,共15分)

流浪的河流

吴梦川

 

(1)河流在大地上流浪,人从河流那儿学会了流浪;河流最终在大海里永生,人却在死亡后寂灭。

  

(2)8年前,当我由蜀地入秦塞,落户古城流中[注]时,曾固执地把自己称为异乡人。

我在一个叫芦家沟的地方,和一条唤做冷水的河流度过了两年相依相亲的幸福时光。

  (3)冷水河很瘦,瘦得只有细细一脉,不堪一握。

河上没有浪花和漩涡,没有惊涛拍岸,没有虹桥卧波,也无扁舟自横,它那么安祥,从不弄出一点声响来;它更像一道无名的野水,有点荒凉,但却是清澈的、快乐的、自由的、并由此显出清秀和灵气来。

  (4)每当黄昏来临时。

我便独自一人越过校园的红砖墙,绕过一块块碧绿的菜畦,走向冷水河:

红艳欲滴的夕阳正缓缓坠下,鸳鸯翩翩飞过平野田畴,薄薄的雾霭浮起来,罩住烟树远村,然后是淡淡的一弯弦月升起来,在湛蓝的苍穹撒下清凉的光辉……

  (5)这异乡的美景使我着迷,也在我的心上扯出了淡淡的乡愁。

我想起了青绿的巴山蜀水,想起了嘉陵江汹涌澎湃的涛声。

我在沙滩上久久地徘徊,这条异乡的河便用凄清的沉默包容了一个异乡人的孤独和忧伤。

  (6)我不知道冷水河的源头在哪里,我只听说它发源于溶洞,是地下水,冷冰冰,所以叫做冷水河:

我也不知道它流向何方,我只是凭着主观臆想,认定它先经芦家沟流入汉江,然后汇入长江。

最后经东海融入太平洋。

这是理论的路线,也是现实的途径,嘉陵江走的也是这条路径,它们在长江融为了一体,它们殊途同归。

  (7)这一结论却让我感到羞惭,异乡人的称谓立即变得矫情可笑。

河流是一个整体,它拒绝人类用条块划割的方式把它们分解得支离破碎,它蔑视所谓的地域观念和乡土意识,那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强加给它的。

  (8)事实上,水才是一个整体,河流只是水的一个成长阶段,就像人要分幼年、青年和老年一样,河流只有长到海洋那么强壮时才算成熟,河流只有在抵达海洋的那一瞬间才能完成它的生命运程,海洋也仅仅只是一种生命形态。

  (9)水的成长方式从一开始便呈现出智慧的思考,即如何使弱小的个体变成强大的整体。

  (10)这是生存的智慧,是流浪的目的,也是河流的精神内核。

(11)真的,在大地上,我再也没有见过像河流这样把个体的生命意识和整体的生存信念如此紧密和谐统一起来的强大的存在了!

(12)我想,人类对于流浪的诱惑多半是源于远方的诱惑,他们看到河流流向不可知的远方,远方就成了希望和桃花源的象征,于是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流浪,走向远方。

  (13)河流启动了人类的流浪意识,遗憾的是他们只学会了流浪形式而非实质,他

们便只能无谓地颠沛流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疲惫而艰辛,却找不到生活的目的和方向;于是一代代人重复祖先的模样叩问苍天,问他们从哪儿来向哪儿去,可上苍能解决什么问题?

何不去问问河流,河流会用感性的流动方式告诉人类:

强大的生命源自强大的精神内力,内心的虚弱贫瘠必然会导致生命的衰竭。

  (14)人类常常太看重物质的力量,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他们,谁也不能否定物质的力量;而无形无踪的精神总是无法给急功近利的人带来直观的好处,它只会潜藏在平凡的身躯和褴褛的衣衫里。

  (15)我感谢河流,感谢大地上所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河流,那些流动的水。

因为日夜奔腾而永远不会腐烂的水,它们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从此挣脱世俗的枷锁,奔向浩瀚真实的心灵。

  (16)那里才是我永恒的故乡。

  [注]流中:

地名。

  (选自2003年第4期《中华活页文选》,选入时有改动)

15.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文开篇点出河流和人类流浪的相似和不同,蕴藉含蓄;接下来引申出流浪的相关话题;最后指出人类只有彻底摆脱物质力量的束缚,才能最终走出在流浪意识上的迷误。

B.本文把空间上的位移造成的流浪行为,提升到心理上的流浪感层面,并进一步升华了这种感觉,由对水的崇敬,感悟出人生的哲理,全文富有思辨色彩。

C.本文将抒情、议论寓于叙述、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情理相通,确乎达到了“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艺术境界。

D.本文第五段说“这异乡的美景使我着迷,也在我的心上扯出了淡淡的乡愁。

”这里的“美景”主要是指冷水河,作者正是从冷水河的流浪上,感悟到了自己漂泊的身世,才引出了“淡淡的乡愁”。

E.结尾句“那里才是我永恒的故乡”中的“那里”从上文看,是指“大地上所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河流”和“流动的水”,因为正是这些“河流”和“水”,才使“我”获得感悟和启迪,并找到了最终

的精神归宿。

16.本文第(3)段描写冷水河,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这些修辞有怎样的作用?

(4分)

17.本文第(13)段说“河流启动了人类的流浪意识,遗憾的是他们只学会了流浪形式而非实质”,从本文看,河流的流浪和人类流浪有何区别?

(6分)

七、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

 

一位家境不好的大三女生的母亲范女士把女儿小徐春节假期收到的上万元红包“没收”了,说是要作为女儿明年的学费。

女儿心里很不舒服,向报社新闻热线电话咨询,询问老妈的做法是否合法。

如果违法,她该怎么做才能要回来。

该话题一抛出,便引爆报社律师群,几十位律师各抒己见,持续热议。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想法?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福州文博中学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

高二年级期末考语文科考试(答案)

一、默写(25分)

(1)六宫粉黛无颜色

(2)吞声踯躅不敢言

(3)聒碎乡心梦不成

(4)花自飘零水自流

(5)江月年年望相似

(6

)渔梁渡头争渡喧

(7)一夜飞度镜湖月

(8)石破天惊逗秋雨

(9)战士军前半死生

(10)阴阴夏木啭黄鹂

(11)宫女如花满春殿

(12)鸿雁长飞光不度

(13)大漠穷秋塞草腓

(14)古来圣贤皆寂寞

(15)纵豆蔻词工

(16)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17)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18)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19)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20)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二、古代文化常识(6分)

2.B晦日是古老的汉族传统节日。

指夏历农历,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即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正月晦日作为一年的第一晦日即“初晦”,受到古人的重视,寄托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辰时即食时,又名早食等。

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上午7时正至上午9时正。

十二时辰制

  子时(23时至01时)  丑时(01时至03时)寅时(03时至05时)卯时(05时至07时)

  辰时(07时至09时)  巳时(09时至11时)       午时(11时至13时)未时(13时至15时)

  申时(15时至17时)  酉时(17时至19时)戌时(19时至21时)亥时(21时至23时)

3.D国子监,也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三、诗歌鉴赏(20分)

(一)课内阅读(9分)

4、作用有二:

一是借“白森森”写出武侯

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2分)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象征诸葛的品格),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2分)

5、“自”“空”两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

(1分)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色,然而用“自”“空”两字修饰,则所含之情就大有转折:

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

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婉转动听,可有谁听呢?

(1分)借此突出了诸葛武侯祠的寂寞、荒凉、凄清,(1分)由此自然使人生出感物怀人之意。

(或壮志难酬之意)(2分)

(二)课外阅读(11分)

6.A、C(B“孤寂”应该为“宁静”。

D“直抒胸臆”的理解与分析失当。

E“淡淡的忧伤”错。

7.“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写春花翩然入水,多情之水载着花的芬芳静静流淌到很远的地方。

(2分)诗人将水塑造成可视、可听、可嗅的形象,不但赋予水春的气息与活力,(2分)而且通过这迷人的景致传达出自己享受自然、悠闲惬意、怡然自乐的心情。

(2分)

四、文言文阅读(15分)

8.A

9.(因为,凭借。

10.D(前一次是遭遇母丧)

11.

(1)(况钟)当即下令打死几个人,将贪婪暴虐庸暗懦弱的属僚全都痛斥一番,全府上下大为震动,全都奉法行事。

(立,1分,定语后置1分,句意通顺1分)

(2)况钟为政,细致而且周密,他曾设置两本簿籍记录乡民的善恶,用来进行劝善惩恶。

(识,以,各1分,句意通顺1分)

参考译文:

况钟,宇伯律,是江西靖安人。

起初为尚书吕震属吏,吕震认为他才华卓越,推荐授予他仪制司主事之官,后又升为郎中。

宣德五年,明宣宗因为感到各地郡守大多不能称职,又正逢苏州等九府缺少知府,这九府都是重要难治之地;于是命令六部及都察院大臣推荐属下廉正有能力的官吏补各府之缺。

况钟因为尚书蹇(jiǎn)义、胡濙(yíng)等人举荐,升任苏州知府,宣宗特赐诰敕派遣他前往。

苏州地区赋役繁重,豪强猾吏玩弄文字,曲解法律。

以奸求利,是号称最难治理之地。

况钟乘驿站车马来到苏州府。

他开始处理事务时,群吏围立在四周请他写下判牒。

况钟装作不懂,向左右请教询问,一切按照属吏们的意图去办。

群吏大喜,说知府昏暗好欺骗。

过了三天,况钟召集群吏责问他们道:

“前某件事应该办,你们阻止我;某件事不该办,你们强让我去作。

你们这群人,舞文弄墨已久,罪该处死。

”当即下令打死几个人,将贪婪暴虐庸暗懦弱的属僚全都痛斥一番,全府上下大为震动,全都奉法行事。

况钟于是免除烦扰苛细的赋税,定立教民条文,事情有不便于老百姓的,立即上书朝廷讲明。

当时,朝廷多次下诏减轻苏州、松江的重赋。

况钟和巡抚周忱精心计划,奏免赋税七十余万石。

凡是周忱所推行的善政,况钟都协助大力办成。

所积累的济农仓存粟每年有几十万石,用来振济灾荒之外,还用来代交民间杂办赋役(或:

代为支出平常的办事费用)和拖欠的租赋。

况钟为政,细致而且周密,他曾设置两本簿籍记录乡民的善恶,用来进行劝善惩恶;又设立通关勘合簿,防止出关入关时行奸作伪;设立纲运簿(纲:

唐、宋时成批运输货物的组织。

纲运:

成批运送大宗货物。

每批以若干车或船为一组,分若干组,一组称一纲),防止运夫偷盗侵没;设立馆夫簿,防止无理的需求。

他兴利除害,不遗余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