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47597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答:

继承: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

义创新:

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2.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哲学的基本问题

答: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问题.①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源的问题.②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只有彻底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才是可知论;不彻底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是不可知论。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的存在方式及其关系

答: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2)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4.实践的特点及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答:

⑴特点:

物质性(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人类有意识的活动)社会历史性(受历史条件的制约)⑵从实践中理解社会实践的本质: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成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有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5.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答:

⑴规律(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就是揭示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

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⑵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1)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的作用;2)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6.事物的普遍联系

答:

联系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

用的关系特点:

①联系具有客观性;②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③联系具有多样性。

7.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原因

答:

①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心得结构和功能,它适应了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②旧事物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③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8.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关系

答:

一、⑴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1)

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存在的前提2)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

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⑵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得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二、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互相连接、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9.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及其关系

答: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的特殊性:

①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②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③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矛盾的个性.矛

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10.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答:

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实质和核心㈠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㈡质量互变规律:

①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②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③度是保持事物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

11.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答: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使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2.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答: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感知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13.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答:

绝对性:

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①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相对性:

即具有相对性的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界性.③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14.真理与谬误

答:

1.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条件下才能够成立的,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失去了铁定条件,它就会变成谬误2.真理是全面的.要真正的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住、研究清楚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当人们把超出特定的对象、条件、范围的错误认识加以纠正,使之重新与其所应用的对象、条件、范围相符合时,谬误就变成了真理。

1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

⑴因为这是由①真理的本性和②实践的特点决定的⑵①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②实践的特点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16.价值及其特性

答:

价值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特性:

①客观性:

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②主体性:

价值本身特点直接与主体的特点相联系,价值的特点表现或反映着主体性的内容③社会历史性:

价值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由人类的社会历史发展决定的④多维性:

复杂的、立体的和全面的。

17.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答: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⑴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①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②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⑵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上层建筑的意识也称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核心]政治法律思想(为阶级和国家服务)、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2.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表现在: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能推动社会发展,反

之…..)

18.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答:

生产力基本要素①劳动资料:

生产工具(反映生产力的水平的物质标志)②劳动对象

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⑵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9.上层建筑的核心(国家政权)

答: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与之相应的各种制度设施的总和.国家政权是政治结构的核心.①在社会的政治结构图中,国家政权是核心.政治结构是整个社会系统中起控制作用的部分,而国家政权则是它的控制中心.②国家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国家本质上是一个阶级概念、政治范畴,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③国家的本质是通过国家的职能,即国家的社会作用表现出来的.国家的职能分为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对内职能包括政治职能、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对外职能主要是组织国防,防御外来的侵略和颠覆,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调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保护本国的根本利益.国家同阶级一样,也是历史的范畴,它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消亡。

20.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答:

①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②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③改革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答: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作用: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为什么坚持以人为本)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2.无产阶级的政党的群众路线

答:

①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③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①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人民利益放第一,实现好…民根本利益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②要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促发展,共富裕…….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3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答:

使用价值和价值("有价值一定有使用价值"有使用价值不一定有价值,

反之错)

具体劳动(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商品价值)

24.商品的价值量答: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成反比

25.价值规律及其作用答:

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作用:

①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②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26.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答:

1、资本指的是能够产生剩余价值的价值2、货币转化为资本意味着货币要能够产生剩余价值3、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所以货币只有购买到了劳动力才能产生剩余价值从而成为资本4、要购买到劳动力必须要劳动力成为商品。

27.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答: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生产资料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商品中M(剩余价值率)=m(剩余价值)/v(可变资本)=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①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②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即价值增值过程。

28.什么是社会再生产

答:

社会生产时连续不断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核心问题: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29.资本主义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答:

工人的工资只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它是工人所创造价值中的很小一部分,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并不归工人,而是作为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3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答:

⑴经济危机通常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⑵经济危机的表现是:

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商店、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⑷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简单商品经济时期就已经存在经济危机的可能,但这仅仅一种可能,经济危机并没有变为现实.⑸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31.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

答:

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是资本主义专政对内职能:

①保障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镇压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反抗.这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职能.②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群众进行思想统治.③在资产阶级内部实行民主,协调资产阶级内部关系.④管理经济和社会公共事务.对外职能:

①包围本国的主权和利益,预防别国的入侵.②侵略和掠夺别的国家.③组织经济,文化的国际交流,协调本国与他国的利益关系。

32.资本主义宪法的基本原则答:

私有制原则、主权在民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

3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宏观经济调控

答:

第一,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第二,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任务、目标.第三,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方式与手段.第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政策:

(1)财政政策:

财政是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工具,通过财政把一部分国民收入集中起来进行分配,从而对生产资源的使用、个人收入的分配以及整个宏观经济运行都有巨大的影响.财政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方面.

(2)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更具有经济手段、利益诱导的特征.在货币资本运动的过程中实现宏观经济调节,一是对利率的调节,二是对货币流通量的调节。

34.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的基本形式

答:

资本国际化和生产国际化.

(1)资本国际化,是指资本活动越出国家界限,在国际范围内不断运动的过程.

(2)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国际化是与生产国际化同步发展起来的,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生产国际化是生产力的国际扩张,资本国际化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国际扩张.(3)它们互相依赖互相融合,构成整个经济生活的国际化。

35.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答:

按照恩格斯的观点,三大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是“现代社会主义”的两个相互衔接的发展阶段.两者都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阶级冲突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前者是不成熟的、不完备的表现形式,后者是它的成

熟的、完备的、科学的表现形式,前者是后者直接的思想理论来源.因此,恩格斯在本章中以主要篇幅评述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既着重阐述了他们学说中的积极的、合理的因素,也指明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历史局限性.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高级阶段.空想社会主义是早期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理论表现.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空想性,集中表现在理论基础上就是他们认为人类的“理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由此出发,社会主义不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考察的结果,而是个别“天才人物”发现的永恒真理、理性和正义的表现,而这种“天才人物”的出现,也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是一种纯粹偶然的现象.社会主义的实现不需要经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而只靠对剥削者的说服劝导就行了.空想社会主义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之所在,以及离开阶级斗争不切实际的去谈论和设计社会主义等.但瑕不掩瑜,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的学说中还包含着丰富的积极的合理的因素.空想社会主义思

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首先,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无情揭露和深刻批判是其学说最有价值和最有生命力的部分.他为后人提供了研究资本主义早期发迹史的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也提供了激发工人阶级觉悟得极为宝贵的思想材料.其次,空想社会主义在分析社会发展史的过程中,在猜测和论证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的过程中,萌发出许多进步的、引导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意义在于:

第一,科学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第二,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即必须建立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大众通过社会革命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的统治;第三,

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无产阶级.所以说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

学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6.社会主义的本质

答: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7.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答: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1、各国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经济原因已经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各国之间也有较大差别.每个国家都必须根据本国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制定相应发展战略,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各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历史原因.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人们进行活动的既定前提和基础,每个国家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成功.3、时代的不断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38.社会主义改革

答:

①改革根源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社会主义存在在基本矛盾所以需要改革.②性质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③对象是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即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

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④目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9.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答:

①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达到了可以满足整个社会及其成员需要的程度.②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彻底摆脱了私有制的束缚,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社会公共所有.③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④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产生剥削阶级的社会条件不复存在,阶级和阶级差别都将消灭,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这些重大社会差别也将消失.⑤全体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⑥随着阶级和阶级差别的彻底消灭,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将完全消亡.那时,管理公共事务的机构虽然存在,但它的社会职能已经失去其阶级性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