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47797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7.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最新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最新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最新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最新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最新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最新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最新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最新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最新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最新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最新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最新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最新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最新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最新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最新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最新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最新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最新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docx

《最新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docx

最新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六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资料

★《山中访友》

1、作者:

李汉荣2、标题含义:

山中访友运用拟人手法;访,拜访;友:

指山中的一切自然界的朋友。

3、重点问题:

(1)说说作者在山中都拜访了哪些“朋友”,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答:

作者拜访的“朋友有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一切自然界的朋友。

作者以“山中访友”为题目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自然界的一切都称之为朋友,这样写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①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

答:

作者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站”是拟人的用法,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②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答:

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和作者之间的默契和亲密的情谊。

4、中心思想:

作者与“山中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5、写作方法:

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的散文,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使文笔生动活泼,很好地表达了对山中“朋友”的那份深厚感情。

首尾呼应,脉络清晰。

第二人称的写法,读来倍感亲切。

★《山雨》

1、作者:

赵丽宏,学过他的作品:

《与象共舞》《顶碗少年》

2、写作顺序:

文章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来写山雨的美的。

雨前主要突出了“雨来的突然”(悄然而至,像一曲无字的歌谣飘然而起)、雨中有声有色(音韵美、色彩美)、雨后幽静(鸟儿啼啭、雨珠滴落、仿佛是一场山雨的余韵)

3、中心思想: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

4、写作方法:

课文语言生动形象,作者善于通过视觉和听觉所及,发挥合理而新奇的想象和联想,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出山雨的特点。

,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草虫的村落》

1、作者:

郭枫2、标题含义:

比喻句,指虫子们的快乐天地。

村落:

森林边缘的小丘。

课文中指草虫居住的洞穴

3、作者游历的两个空间:

小甲虫迷路的森林;草虫的村落。

4、重点问题

(1)想一想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些什么。

答:

我们和作者一道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了街道、小巷、来来往往的“村民们”、花色斑斓的小圆虫、庞大的蜥蜴、甲虫音乐家们、搬运食物的“村民们”、气象观测者、建筑工程师。

(2)填空:

作者看到一只孤零零地在草丛中爬行的小虫,把它想象成了(一位“游侠”);看到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把它们想象(成“南国的少女”);看到振动翅膀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音乐家”);看到推着食物行走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从远方归来的“劳动者”)

4、中心思想:

作者以奇异的想象,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物的喜爱之情。

5、写作方法:

这是一篇散文,它在表达上颇具特色。

作者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一个草虫世界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6、草虫的村落中蕴藏着亲情、友情、音乐、快乐、勤勉、智慧、团结、生机。

7、这篇课文作者郭枫以奇特的想象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

以草虫的眼光,把细密的草茎想象成茂盛的森林;把草虫生活的地方想象成村落‘把草虫走的路径想象成大街小巷’把小虫包围蜥蜴的情形想象成友好交流。

★《索溪峪的“野”》

1、作者:

曹敬庄2、中心思想:

作者身处美丽的索溪峪,感受到的是一个字──“野”:

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

作者选取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张家界索溪峪独特的美景,表达了畅游于大自然时愉快的心情。

3、写作方法:

一是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二是在谋篇布局时,采用先概括后具体描写的方法,在概括地介绍索溪峪“野”的特点后,分山、水、动物、游人四个方面进行具体描写。

每一方面的描写也采用同样的方法。

4、.野的含义:

原义不讲情理。

本文义不经人工雕琢,一切顺其自然,返璞归真。

给野加双引号的作用:

强调

5、.从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几个方面体现索溪峪的野。

总分结构

★《詹天佑》

1、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时间:

1905年。

京张铁路指的是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

2、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答:

课文的许多地方都表现了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如,面对帝国主义国家的阻挠和嘲笑,詹天佑毅然接受了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创造性地开凿了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一个有力的回击等等,都体现了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杰出的才能。

3、重点问题:

(1)课文是从三个方面来叙述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

(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

(2)詹天佑开凿居庸关采用的是(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法)开凿八达岭采用的是(中部凿井法、两端凿进法)。

4、中心思想:

本文以人物的名字为题,重点记叙了詹天佑一生中突出的成就──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的高大形象。

6、人物评价:

詹天佑是一个(不怕困难,勇于挑战,工作严谨,热爱祖国)的人。

7、文章是按照先概括介绍,再具体叙述的方法安排材料的。

全文围绕“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来写的。

★《怀念母亲》——回忆录

1、作者:

季羡林学过他写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2、标题含义:

课题中的母亲指的是(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

3、重点问题

(1)“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

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

你知道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吗?

)答:

“频来入梦”的意思是祖国母亲经常到梦中来。

作者远离故土,身居异国他乡,尤其作者是第一次离开祖国,犹如孩子离开母亲的怀抱,心中无限思念。

日有所思,夜有所想,所以“祖国母亲”不断在梦中浮现。

(2)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答:

凄凉是因为作者身在异国小城,心中有忧愁、有思念;甜蜜是因为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他们是那样牢固地烙印在自己的记忆深处,在作者孤寂时陪伴着他,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

4、中心思想:

本文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思念和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和崇敬。

5、写作方法: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彩色的翅膀》

1、课题有两层含义:

一是以彩色的翅膀借代蝴蝶等小昆虫,强调了这些小昆虫在改造海岛环境、丰富战士生活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二是以彩色的翅膀象征战士丰富多彩、富于革命理想的生活。

2、课文通过宝石岛观察通讯站信号兵小高回家探亲,在从黑龙江探亲返回的路上,提了一纸箱小昆虫带回小岛的故事,赞扬了海岛战士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高尚品德。

3、本文以小昆虫为线索,“我”随小高上宝石岛一路的见闻为顺序展开。

★《中华少年》

1、热爱祖国是人世间最纯洁最博大的情感,本诗作者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角激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2、全诗共8个小节。

第1节以壮丽广袤的神州大地做背景引出中华少年的飒爽英姿,这是全诗的总起。

从结构上来说是先分后总,“雪莲”喻指纯洁,“海燕”喻指勇敢乐观,“雏鹰”喻指抱负远大,“山丹丹”喻指热烈顽强,末句小结中华少年是“神州大地生长的希望”。

第2、3、4节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视角展开:

第2节是写祖国锦绣的山川哺育了中华少年;第3小节写祖国悠久的文化滋润着中华少年;第4节是写祖国特有的民族传统风俗滋养了中华少年。

这三个小节结构上都是先分后总。

第5节是回顾中华母亲的艰难历程,晓喻中华少年应该继承先辈的志愿。

第6、7节是写中华少年的誓言,表达了中华少年的坚强决心和豪迈情怀。

第8节是全诗的总结。

★《穷人》

1、作家作品:

这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短篇)小说,主要作品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学过他写的文章《七颗钻石》

3、重点问题:

段落:

她忐忑不安地想:

“他会说什么呢?

这是闹着玩的吗?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

……不,还没来!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他会揍我的!

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问题:

这一段采用了什么写法?

解释词语忐忑不安的意思,并分析桑娜当时的心理?

答:

(1)本段写法:

(心理描写),省略号的连续运用,表明桑娜当时的心理活动时断时续,逼真地写出了桑娜的(不安)。

(2)“忐忑不安”形容心神不安定。

桑娜抱回孤儿后,面对自己的五个孩子,她紧张、担忧,她不知道丈夫会说什么,a觉得自己这样做给丈夫增加了负担,觉得对不起他;她担心丈夫突然回来,b不知道怎么告诉丈夫自己把孤儿抱回家的事。

c但是她宁可让丈夫揍一顿,也要收养孤儿。

4、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穷人桑娜和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真实的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穷人悲惨命运,赞美了渔夫和桑娜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5、写作顺序:

等待丈夫—抱回孩子—渔夫归来

6、人物评价:

桑娜是一个(勤劳能干,爱护家人,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妇女。

渔夫是一个(朴实善良,毅力顽强,热爱生活,爱妻子)的丈夫。

共同特点:

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

7、课文以“穷人”为题富有深意。

文章通篇反映了桑娜与西蒙两家的贫穷──住得差,吃得差,劳动条件差,还有疾病,是沙俄时期俄国渔民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就是在这样贫穷的情况下,桑娜与渔夫做出了令人难以相信的举动:

在自己五个孩子的基础上,主动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

作者就是通过这样的事例,讴歌了穷人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有力地抨击了当时上流社会的堕落与腐化。

8、课文在写作上特色鲜明,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环境描写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勤劳、善良的品质。

关于桑娜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地展现了桑娜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一个充满爱心、乐于助人的穷苦劳动妇女的形象。

渔夫与桑娜的对话,个性鲜明,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人物的真情实感。

渔夫的话显示出他爽直、乐于助人的品质。

而桑娜则小心应对,说话断断续续,表明了她紧张、不安的内心,反映出她热爱丈夫、同情西蒙的善良品质。

课文段落分明,结构独具匠心。

★《别饿坏了那匹马》

1、作者:

许申高

2、中心思想: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我”的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

赞扬了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感激之情。

3、“别饿坏了那匹马”出现三次,贯穿全文,层层推进。

4.“我”:

手不释卷求知若渴爱书如命父亲:

有同情心为他人着想正直残疾青年:

善良不计一己得失,善解人意碧云:

善良为他人着想。

★《唯一的听众》

1、作者:

落雪

2、重点问题: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

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老人真的耳聋了吗?

她为什么说自己耳聋?

)答:

a老人并没有耳聋。

b作为一位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老人听出“我”拉得并不好,更从“我”被人发现后“准备溜走”的举动中,发现“我”缺乏自信。

她为维护我的自尊,帮我树立自信,让“我”有了面对老人拉琴的勇气,老人谎称自己耳聋。

.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

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

(“我”为什么会忘记她是聋子?

答:

因为在“我”心中,老人是唯一的知音,在“我”眼里,老人也不再是一个聋子,她在用心感受琴声,“我”和她是用音乐在相互交流。

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为什么“我”觉得老人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

答:

因为从老人的眼睛里,“我”读出了她对我的关心、鼓励,读出了老人为“我”琴技的点滴进步而感到欣慰,读出了老人对“我”更高的期望。

因此,“我”觉得老人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

3、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4、写作方法: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

5、那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那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句子用“唯一”来修饰限制“听众”,有“独一无二”的意思。

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我”唯独想起的是这位自称“耳聋”的老人,表明老人在“我”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

句子写出了“我”对老人的感激,同时点明了课题。

★《用心灵去倾听》

1.课文真实地记录了“我”与问讯处工作人员苏珊交往的过程,赞美了苏珊用心灵倾听孩子的心声、用爱心帮助孩子的善良品质,表达了“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

2.三件事:

a在我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b在我痛苦时给予安慰c耐心倾听我的心声

3.“汤米我要另一个世界去歌唱”为了不想让汤米知道苏珊死了很难过,鼓励汤米要乐观面对生活。

★《只有一个地球》

1、主题解说:

本文采用科学小品文(文艺性说明文)的形式,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重点问题:

1.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遨游太空的宇航员为什么会发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叹?

答:

(1)课文是从宇航员遥望地球引入,接着从“地球的渺小”、“自然资源有限”、“目前人类无法移居”三个方面来说明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最后告诉人类应该保护地球。

(2)说地球可爱,是因为地球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裹着水蓝色的“纱衣”,她既像人类的母亲,又像生命的摇篮,既美丽壮观,又和蔼可亲,没有她,就没有人类和生命;说地球容易破碎,是因为地球在茫茫宇宙中就像大海里的“一叶扁舟”,而且地球的自然资源十分有限,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和随意破坏,地球很容易受到破坏,给人类生存造成严重的威胁,所以宇航员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2.读句子,谈理解。

(1)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

答:

“本来”是“原先、先前”的意思,它准确地点明了可再生资源已遭受破坏,强调了“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原先的可再生性,突出了现在的不可再生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

(2)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答:

“至少”,最小的限度。

“至少”一词点明了到现在为止,宇宙中只有一个地球,人类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

警告人类,地球是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我们应积极保护它。

5、写作方法: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有:

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比喻)、画图表、引资料等。

说明方法以及作用:

列数字科学准确具体;举例子具体真切;作比较突出强调;打比方形象生动

例如:

(1)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

拿矿物资源来说,它不是上帝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

(举例子)

(2)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在群星璀璨的宇宙海洋中,地球就像一叶扁舟。

(打比方)(3)地球表面的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而人类生活的陆地大约只占其中的五分之一。

(列数字)(4)同茫茫的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作比较)

★《鹿和狼的故事》

1、这篇课文以罗斯福总统为了保护鹿而下令消灭浪,从而导致巨大的生态灾难为例,阐明了自然界里的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的角色,不同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道理。

2、写作思路是先叙述具体事例,再分析这一事例产生严重后果的原因,最后从教训中概括出人们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的道理。

3、启发:

丛林中的生物有着优胜劣汰但又唇齿相依的生物链。

我们不能违背大自然的规律否则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带来生态灾难。

我们看待一件事要多层次多角度防止片面性。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演讲稿

1、作者:

西雅图(印第安人酋长)这片土地指的是美国西北部的印第安人的领地。

2、主题解说:

在西雅图的土地上,回荡着印第安酋长西雅图的著名演说。

文章以饱含深情的语言,向我们表达了印第安人对这片土地的留恋和眷顾,表达了人们对土地的爱。

这篇文章被誉为是有史以来在环境保护方面最动人心弦的演说,它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人类与大地上河水、空气、动植物等的血肉关系,强烈地表达了印第安人对土地无比眷恋的真挚情感。

3、从结构上说,这篇文章属于总分总的结构。

分述部分第4-8自然段表达了西雅图酋长对白人的强烈要求,如果把土地转让了,希望白人能牢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这部分又分别从善待河水、善待空气、善待动物三个层面来写的。

4、体现课文主旨的语句:

“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反复出现,产生一咏三叹的表达效果,不仅使主题深化,而且强化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5、重点问题:

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1)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答:

起伏的群山蕴藏着宝贵的资源,流淌的河水养育着万物的生命;动物与植物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生存,是人类不可或缺的朋友。

(2)“任何降临在大地上的事,终究会降临在大地的孩子身上。

”答: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如果家园受到破坏,那么任何对大地的影响,对地球的伤害都将演变成对人类自身的伤害。

这句话直接点明了人类的生存与大地的密切关系。

(3)“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答:

大地不属于人类:

人类不是大地的主人,谁也没有权利,拥有对大地的控制权,谁也不能凭借自己的喜好来对待神圣的大地。

人类属于大地,因为大地使人类的生命不断得以繁衍、延续,离开大地,人类将无法生存。

★《青山不老》

1、作者:

梁衡2、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1.老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实现他的价值的?

大环境(即自然条件)的恶劣险峻,生活条件的简陋艰辛。

2.老人实现的价值是什么?

他把沙化地变成了绿洲,他造福人类绿化环境的精神。

3.老人精神:

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人类、坚持不懈、迎难而上

★《少年闰土》——小说

1、作家及作品: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作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一生创作和翻译了许多作品,如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

课文选自他的小说《故乡》。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2、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3、重点问题

(1)闰土向我讲述了哪几件事?

表现了闰土怎样的特点?

答:

雪地捕鸟——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看瓜刺猹——机智勇敢;海边拾贝、看跳鱼儿——生活丰富多彩。

(2)谈谈对“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的理解。

答:

“他们”指“我”往常的朋友。

“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指“我”和“往常的朋友”生活的天地非常狭窄,由于整天关在高墙深院里,与生活在海边的闰土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句话的意思:

“我”和“往常的朋友”是些“少爷”,整天生活在大院里,不能广泛地接触大自然,像井底之蛙,眼界狭小。

这句话表达了“我”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流露了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

4、人物评价:

闰土是一个(聪明能干、见多识广、活泼可爱、机智勇敢)的农村少年。

5、写作方法:

四件事情,作者写得有详有略,从不同的方面表现闰土的特点。

6、课文先描绘了“我”记忆中看瓜刺猹的闰土,接着写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

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四件事。

最后写两人的分别和友谊。

7、.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段话是写闰土看瓜刺猹的场景。

作者先描写出一幅月夜下宁静的景象。

环境描写起到烘托人物形象作用。

8、.闰土生活在海边的农村,而作者生活在高墙大院。

闰土见多识广,而作者孤陋寡闻。

说明作者向往农村生活。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1、作者:

周晔。

2、主题解说:

这篇课文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3、重点问题

(1)《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文主要记叙了作者回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答:

叙述了四件事:

谈《水浒传》、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①笑谈《水浒传》表现了他对青少年的关心和爱护;②谈“碰壁”表现了他对旧社会的痛恨;③救助车夫则表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关心;④关心女佣阿三则表现他关心别人胜过关心他自己。

(2)理解“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这句话的含义

答:

“四周黑洞洞的”,比喻当时社会一片黑暗,看不到一点儿光明,人民连一点儿民主和自由都没有。

“碰壁”是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

从话语中,可以体会到鲁迅先生不怕挫折、不惧迫害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态度。

4、人物评价:

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5、课文的段落以空行为标志,共分五段。

课文先写伯父去世后,“我”看到他受到很多人的爱戴。

接着触景生情地转入对伯父生前的点滴回忆,分别叙述了四件事:

伯父借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伯父在笑谈“碰壁”中抨击旧社会;伯父热情地救护和帮助黄包车车夫;伯父关心女佣阿三。

最后总结伯父是一个怎样的人,呼应开头,点明主题。

全文脉络清晰,叙事清楚。

第一段是果──鲁迅先生受到人民的爱戴,后几段是因──鲁迅先生受到爱戴的原因。

在叙事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一基本主题。

6、.鲁迅先生对青少年关心爱护、对旧社会罪恶的痛恨、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关心、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和蔼可亲、语言风趣。

7.为什么严肃起来?

因为车夫的遭遇,使他再次看到旧社会的罪恶,而且联想到更多的苦难中国人民,所以他的心情变得十分沉重。

8、“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实际上是委婉的批评作者读书囫囵吞枣。

★《一面》

1.作者:

阿累

2、这篇课文讲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

3、课文分两部分,先回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