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NU中国新闻史期末考试重点.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4871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NNU中国新闻史期末考试重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NNU中国新闻史期末考试重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NNU中国新闻史期末考试重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NNU中国新闻史期末考试重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NNU中国新闻史期末考试重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NNU中国新闻史期末考试重点.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NNU中国新闻史期末考试重点.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NNU中国新闻史期末考试重点.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NNU中国新闻史期末考试重点.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NNU中国新闻史期末考试重点.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NNU中国新闻史期末考试重点.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NNU中国新闻史期末考试重点.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NNU中国新闻史期末考试重点.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NNU中国新闻史期末考试重点.doc

《NNU中国新闻史期末考试重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NNU中国新闻史期末考试重点.doc(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NNU中国新闻史期末考试重点.doc

填空10、单选10、名词解释2、简答2、论述1(报人立体看法)

◆1.邸报(中国古代官报的通称):

发端于唐代的进奏院状报,到了宋代开始成为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发布的正式官报。

内容包括:

天子诏旨、天子起居、官吏任免、奏章、战报、刑罚。

有多种别称:

进奏院状报、邸状、邸吏状、朝报等。

南宋时使用“朝报”最多。

“邸报”最初是由朝廷内部传抄,后遂张贴于宫门,公诸传抄,故又称“宫门抄”“辕门抄”,这实际上就是最早的一种新闻发布方式。

邸报的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士大夫知识分子。

邸报是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维护封建统治的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邸报是中国最早的报纸,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之一。

◆2.邸报产生的时间

一是自西汉始有邸报。

(首先由戈公振提出,台湾新闻史学者曾虚白继承)

一是中国古代报纸最早出现在唐代

因此,关于中国古代报纸的起源:

中国古代报纸的产生最迟不晚于唐代。

宋代出现了印刷的邸报,明代出现活字印刷邸报。

3.唐代进奏院状有两份尚存于世,均为唐僖宗年间的报纸,因曾封存于敦煌莫高窟,又称“敦煌进奏院状”、“敦煌邸报”。

是世界上仅存的最早的原始报纸。

20世纪初分别被英人与法人非法购得。

一份藏于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一份藏于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

㈠唐代进奏院状与“开元杂报”

唐代开元年间,“邸”成为上都留后院,后改称“上都知进奏院”,简称进奏院。

唐代邸报此时称为“进奏院状”或“状报”、“邸吏状”。

是各地方进奏官根据朝廷发布的信息,采集、传发给地方长官的官报。

㈡宋代“邸报”、“朝报”、“进奏院状报”

邸报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宋朝。

同时也有许多其它称呼。

如“朝报”、“进奏院状报”、“邸状”、“报”等。

宋代的进奏院状由唐代的“地方报”变成了朝廷的“中央报”。

宋代的朝廷官报比唐代有了较大的扩充,不仅仅只限于诏旨奏章、皇室起居等,还记载了一些皇族生活情况、仕官升迁、朝廷政事动态等。

与前朝相比,传播面也更为广泛。

一些知识分子已经将其视为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还出现了印刷的邸报。

㈢元、明、清三代的“邸报”、“朝报”

关于元代是否存在“邸报”,学界一直有两种意见,没有一致的结论。

明代不设进奏院,但官报仍按习惯称为邸报。

由明政府设立的通政司管辖。

直接由中央机关向全国各级行政机关传递,抄、发、传制度非常严格。

内容大体仍包括皇帝谕旨、皇室动态、官员任免、臣僚的奏疏、军事信息等内容,偶有类似社会新闻的信息出现。

值得提到的是,明代邸报已开始出现活字印刷。

这一变化所以显得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的变更,更说明报纸在此时的读者增多,需求量增大。

是新闻传播史上的一件重要的事。

清代邸报与明代内容相似。

从形式上来看由三部分组成:

宫门钞、皇帝谕旨、臣僚奏疏。

4.明朝末期:

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合法的非官方报纸——京报(合法民报)

内容:

京报以刊载邸报为主要内容,因此它基本上是官报的翻版,偶有一些自己采写的新闻,其中有少量的社会新闻。

发行:

京报有自己的报房,报房负责编印、发行、销售报纸。

完全脱离朝廷官报的发行系统。

形式:

至清代已有较为固定的刊期和报名,一般为日刊,也有两日刊。

并开始呈现出某些大众传播工具的性质,是我国古代报纸发展的最高形式。

京报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一种以商品形式出现的传播媒介,所以作用就大大超过了朝廷官报。

因其公开发售,其影响也大大超过非法民报。

5、1815年,第一批来中国传教的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办了以华人为发行对象的中文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这是近代报刊史上的第一份中文报刊,这封报刊也成为中国近代报刊史开始的标志。

(1815年8月5日,由米怜主编出刊了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1835,1837-1838)

中国近代报刊史上第一份中文报刊,也是中国近代报刊史开始的标志。

1815年8月5日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办,米怜主编。

1821年6月停刊。

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张中文近代报刊。

1833年8月1日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

经历两次休刊和复刊,于1838年停刊。

※6、《东西洋考》与《察世俗》的异同

两种刊物均为基督教传教士所创办,形式上均为中国线装书式,刊名相似,封面设计也相似,但由于创办者的办报宗旨有异,两者差异也显而易见。

1、从内容上看,两者均由宗教、伦理道德、科学知识三部分组成。

所不同的是三者的比重,《东西洋考》中,宗教内容比重大大下降,其主要内容是科学文化知识。

目的是显示西方文明的优势。

《察世俗》科学知识较少且偏重天文,以显示上帝造万物之功。

2、《东西洋考》对时事政治很关注,具体表现是注重新闻和言论。

从《察世俗》的一条新闻开始到《东西洋考》的新闻专栏,体现了报刊业务近代化的发展趋势。

3、与《察世俗》相比较,《东西洋考》的新闻文体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4、《东西洋考》有了固定的言论栏目。

此时的言论栏目摆脱了《察世俗》时期单纯阐发教义的状况,而是开始涌来回答现实中的问题。

5、《东西洋考》还登载过中文近代报刊史上第一篇论述西方报纸的专文《新闻纸略论》。

7、《万国公报》(1868——1883,1889——1907)鸦片战争后的宗教报刊中,影响最大、发行量最大的一份周刊。

1868年9月5日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在上海创办,并任主编。

㈠发展经过:

该报初名《中国教会新报》,1874年9月5日出第301期时更名为《万国公报》。

1883年休刊。

1889年以广学会机关报身份复刊,并改为月刊。

1907年5月,主编林乐知突然病逝,7月,《万》停刊。

㈡主要内容:

在《中国教会新报》时期,主要以传教、联系教友、报道教会活动等为目的。

更名后,宗教内容减少,介绍西方科学与政治、评论时事等内容大量增加,成为一个综合性的时事争论刊物。

㈢地位及影响:

甲午海战前《万》在中国影响很小。

到甲午海战清廷失利后,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注重学习西方的政治与科学。

而《万》热心介绍西学,这恰好与中国知识分子的维新运动相适应,于是《万》成为当时最具影响力且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该报前后发行近40年,创当时中国报刊发行量之最。

读者对象是中国统治阶级中的一部分当权人物和一般知识分子。

※《万》对于中国知识分子影响最大的,是它的变法宣传和西学介绍。

(见书本)

1、变法宣传

1889年《万国公报》复刊后,内容虽有关于宗教宣传的,但并不占主要地位,而增设的论说立论范围广,并鼓吹变法革新和传播西方社会科学,对中国的维新变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甲午海战后,有关时政和鼓吹变法的政论文章就明显增多。

林乐知和李提摩太都写了不少涉及外交、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文章,强调变通之法。

《万》的变法宣传在中国起了很大的鼓动作用,此后中国维新之士都醉心于变法,全国兴起维新变法的思潮。

从表面上看,《万》的变法宣传与中国爱国志士的维新运动的目的是一致的,但实质上两者有明显的区别,维新派的变法主张是为了改革中国的政治、经济,促使中国日益强盛,向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而《万》所宣传的变法主张是建立在殖民主义利益基础上的。

他们希望中国走殖民地而非资本主义的道路。

2、西学介绍

1889年《万国公报》复刊后,每期都有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此外还传播了许多社会科学方面的信息。

值得一提的事,《万》最早将马克思和他的《资本论》介绍到中国

另外,在促进中国教育西式化方面,《万》也起了很大作用。

《万国公报》的变法宣传和西学介绍,启迪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新思想,推动了中国的维新运动,促进了西式教育的兴起,在当时的确起到了将西学传播到东方的媒介作用。

8、《申报》1873年对于“杨乃武案”的报道,前后长达三年。

报道后其客观准确,仗义执言,有闻必录,在当时影响很大。

这也是我国报纸最早采用连续报道方式报道的重大社会新闻。

《申报》首先用电报传递谕旨及重要新闻。

我国第一条电讯就是由申报于1882年1月16日刊出的。

《申报》创刊于1872年4月30日,为上海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中文日报,在我国近代新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由美国商人美查等四人合资创办,后资本归美查一人所有。

首任主笔蒋芷湘。

标榜要为中国兴利除弊,对清末基层官吏有所揭露,政治上持亲英立场,是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大的中文日报。

《申报》的席子佩时期

1907年春,美查将报纸售于席子佩。

席子佩经办期间,对申报作了进一步改革。

1    文字运用了改良圈点法,方便了读者阅读。

2    1909年,报纸有单面印刷改为双面印刷,同时改变了过去书本式的版式。

3    1911年8月24日,《申报》开始刊登天气预报,同时开辟了副刊《自由谈》。

第一任副刊主编王钝根。

由于副刊过于强调趣味性,加上当时整个社会风气缘故,所以《自由谈》很难保持较高格调。

但是《申报》的《自由谈》是中国较早的副刊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报刊中创办时间最久的副刊。

1912年,席子佩经营不善,使《申报》陷入财政困顿之中,因此,席子佩打算让出《申报》,以史量才为首,将《申报》全部产权购进。

届时,史量才为总经理,陈景韩为总主笔,席子佩仍为经理。

此后数年,史量才将《申报》收回,成为独资经营的企业。

9、《中外纪闻》——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第一份报纸

1895年8月17日由康有为倡导并出资在北京创办。

康有为弟子梁启超、麦孟华为编辑。

初创时名为《万国公报》,因与林乐之主编的《万国公报》重名,故于当年12月16日更名为《中外纪闻》,并成为同年11月成立的强学会(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国内建立的第一个具有政党性质的政治团体)的机关报。

10、湖南维新派的第一个刊物——《湘学新报》

1897年4月22日由湖南维新党人创办。

旬刊。

唐才常、陈为镒任主编。

第21期起改名为《湘学报》。

1898年8月28日停刊,共出45期。

《湘》以倡导新学、开启民智、培育人才、鼓吹变法为宗旨。

系统介绍西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为主,也宣传湖南新政,传播维新派的主张。

该报的主要撰稿人中,以唐才常撰文最多且最富有战斗性。

11、浏阳二杰(唐才常、谭嗣同)

谭嗣同的办报思想:

主张办报求日新、主张报纸为“民史”、“民口”。

唐才常:

满朝旧党仇新党,几辈清流付浊流。

千古非常事变起,拔刀誓斩佞臣头。

12、严复与《国闻报》、《国闻汇编》

《国闻报》1897年10月26日天津创刊,主要创办人严复。

维新派华北地区重要的舆论阵地,也是维新派的第一份日报。

《国闻报》内容上偏重京、津和北方地区的新闻报道,对东南各省新闻不作报道。

设有本地新闻、京城新闻等栏目。

《国闻报》在北方舆论界堪称一支独秀,对维新运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898年4月,康有为在北京成立保国会,《国闻报》详细报道了有关活动、会议章程、参加者名单、康有为与梁启超的讲演,并为之作了评论。

百日维新期间,《国闻报》登载了光绪关于变法的全部上谕及维新派上奏的全部条陈,并配有评论为之鼓吹。

这些报道不仅在当时起到了鼓舞维新者斗志的作用,而且在今天仍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1898年戊戌政变失败后,《国闻报》在以“视死如归”为题,报道了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遇难的消息后,便“奉旨”停刊。

严复等人被迫脱离了《国闻报》。

1899年2月卖于日本人。

《国闻汇编》国闻报馆出版的旬刊。

1897年12月8日创刊,只出了六期便停刊了。

《国闻汇编》的主要内容是翻译、介绍国外学术著作。

它最大的贡献就是发表了《天演论》和《群学肆言》的部分译文,第一次向中国人民介绍了进化论的思想。

13、苏报案(P56页):

清政府为镇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而罗织的文字狱,是辛亥革命前的著名反清政治案件。

1903年,邹容、章太炎分别写出轰动全国的《革命军》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苏报》连续发表《读〈革命军〉》、《序〈革命军〉》、《介绍〈革命军〉》等文章,大骂皇帝和清政府,高呼革命为神圣“宝物”,要求建立资产阶级“中华共和国”,推荐《革命军》为国民必读的第一教科书。

前后七次庭训,章太炎和邹容被判永远监禁,但由于当事人和时人的坚决反对,后改判章太炎监禁三年,邹容监禁两年,《苏报》永远停刊。

至此,这场以清廷为原告的诉讼方告结束。

史上称此案为“苏报案”。

苏报案的基本情况。

开端:

6月1日,《苏报》极力向读者推荐邹容所写的宣传革命的小册子《革命军》,发表章士钊的论说《读〈革命军〉》、章太炎写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革命书》等文,驳斥康有为“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的主张,并以轻蔑的口吻直呼光绪皇帝为“载湉小丑”,说他和慈禧太后都是“汉族公仇”。

过程:

上述断论,为清政府所不容,6月30日决定由上海租界工部局发出拘票,对陈范、章太炎、邹容等七人进行抓捕。

7月15日,上海租界会开始会审“苏报案”,清政府为原告,章、邹等为被告的审讯开始了。

结果:

章太炎监禁3年,邹容监禁2年,《苏报》永远停刊。

简答/名词解释:

(1)《苏报》是沪杭地区革命派影响最大的报刊,由它的“爆炸性之一击”引发的“苏报案”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上的重大事件。

“苏报案”与《苏报》宣传邹容的《革命军》密切相关,直接导火索是1903年6月29日章太炎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的发表。

(2)人物:

胡璋创办于上海;陈范买入宣传改良和保皇;章士钊是爱国学社学生,任《苏报》主笔后,积极报道学生运动,打造革命舆论,从6月1日到7月1日连续发表有强烈革命色彩的文章40篇,引发苏报案。

(3)结果:

清廷1903年7月7日串通租界当局查封《苏报》;1904年章太炎和邹容被判监禁,《苏报》永远停刊。

(4)过程《苏报》发展三阶段:

第一阶段是胡璋阶段(1896—1900)胡璋创办于上海

第二阶段是陈范阶段(1900—1902)买下《苏报》,宣传改良和保皇

第三阶段是陈范、章士钊阶段(1902—1903)《苏报》逐渐成为熬过学社的言论机关

(5)影响:

法庭内外变成了章太炎和邹容宣传革命的讲坛,加上中外媒体的不断报道,扩大了革命的影响;8月7日章士钊又在原班人马基础上办起《国民日日报》,内容和形式都继承了《苏报》的传统,人称“苏报第二”;1906年章太炎出狱,任《民报》主编

14、于右任——晚年被尊为“元老记者”;“公正的人,有民族气节的人”(周恩来评价)

在上海于右任是推动革命宣传事业的主要人物。

他连办四份报纸,为扩张革命声势做出了很大贡献。

《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竖三民)

15、广州起义失败后,革命派的情绪需要鼓动,从而积蓄力量为以后的斗争作准备。

这些都促使了革命派的《中国日报》的诞生。

《中国日报》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报纸,1900年1月5日在香港创刊。

孙中山选择香港作为办报的基地,是因为它靠近华南起义地区,又为清廷势力所不及。

筹集经费,采购设备,选定人员,孙中山都亲自出马,报刊名称也是他确定的,取“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之意。

由于港英当局一时不准孙中山人境,他便委托自己得力的助手陈少白去香港办报。

16、1906年7月清政府颁布《大清印刷物专律》,是清廷制定的第一部有关印刷物出版物的专门法律,计6章41款。

17、【横三民】袁世凯假共和之名行专政之实的面目日益显露,《民权报》、《民国新闻》、《中华民报》这三份报纸因同年创办,报名中均有一个"民"字,且均以反袁世凯态度坚决、言论激烈著称,被并成为“横三民”。

“横三民”

民国初年,《临时约法》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的自由,但随着袁专政面目的日益暴露,革命党人开始创办报纸抨击袁氏政府。

其中言论激烈而名重一时的报纸有:

《民权报》、《民国新闻》、《中华民报》。

这三份报纸因同年创刊,报名中均有一个“民”字,且均以反袁世凯态度坚决、言论激烈著称,被并称为“横三民”。

《民权报》

《中华民报》

《民国新闻》

1912年3月1日在上海创刊。

发行人周浩,总主笔戴天仇,均为同盟会会员。

1912年7月20日在上海创刊。

创办人邓家彦。

1912年7月25日在上海创刊。

创办人吕志伊,总编辑邵元冲。

戴天仇文章大胆泼辣,文字洗炼,文笔畅达,是当时以为有影响的革命报人。

他在《民权报》时期,对袁世凯的帝制野心猛烈抨击,言论犀利,颇为世人赞誉。

后被租界逮捕。

这份报纸以拥护共和、防止专制复活为宗旨,每日均有反袁世凯的文章。

在宋教仁被杀真相暴露后,一天发表八篇社论讨袁。

同一天同一份报上同时发表8篇社论,这是新闻史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民国新闻》以“保障共和政体”为主要宗旨。

创刊前,在《天铎报》上预告扶共和的办报主旨。

《民权报〉的副刊在中国近现代小说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

这份副刊刊载的小说开始了中国鸳鸯蝴蝶派小说的历程。

《中华民报》是反袁世凯非常激烈的一份报纸,深受袁世凯嫉恨。

后被迫停刊。

这个时期的《民立报》、《民意报》、《天铎报》、《国风日报》也因其时事评论的文章而受到时人的关注。

18、癸丑报灾(P73):

1913年(癸丑年),袁世凯为了达到专制独裁的目的,派人刺杀宋教仁,解散国民党,镇压了国民党的“二次革命”。

与此同时,袁世凯对国民党系统的报纸和其他反袁报纸进行摧残,大批报馆被查封,大批报人被杀害。

到1913年底,全国报纸由年初的五百多家减少到一百三十多家,史称“癸丑报灾”。

.简述《癸丑报灾》的前因后果

“二次革命”因敌我力量悬殊而失败。

之后,袁世凯政府宣布国民党为“乱党”,凡国民党系统的报刊一律扣以“乱党报纸”的罪名而查封。

非国民党系统的报刊,也被沉寂剿灭。

一些原本拥袁的报纸也因“城门失火”被殃及。

在上海租借内出版的的《民立报》,《民权报》等,袁世凯政府无权直接查封,但由内务部明令各地“禁止售卖”。

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有139家,较之民国元年的500家锐减300家,北京的上百家报纸也只剩下20余家。

报刊减少三分之一,报人大批被捕,因而成“二次革命”失败之后袁世凯对新闻界的打扫荡称为“癸丑报灾”

问答:

什么是“癸丑报灾”?

它说明了什么?

二次革命失败以后,袁世凯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和其他反袁报刊进行了大扫荡。

北京天津长沙武汉广州成都福州南昌开封等地的国民党报刊全被查封,有的主笔被捕。

上海租界出版的国民党报如《民立报》《民权报》《民强报《国民日报》等禁止在租界外发行,迫使其停刊。

据统计,到1913年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比1912年初少了2/3,同时有大批报人受迫害。

19、民国初年新闻界“三杰”:

黄远生、刘少少、徐彬彬

20、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我国第一部新闻采访专著

黄远生(中国新闻通讯事业的奠基人,当时新闻界的奇才。

)【远生通讯】黄远生是民国初年三大名记者之一,以新闻采访和新闻通讯写作而负有盛名,是中国报纸从政论时代向新闻时代演变的开拓者。

他创造了一种新的报刊文体-新闻通讯。

因此种文体始于1912年初《申报》上以“远生”署名的“北京通讯”,故称“远生通讯”。

黄远生的通讯散见在各种报刊上,其友人林志钧搜集整理,编成《远生遗著》4卷,是我国较早的一部新闻通讯文集。

21、胡政之——1919年,赴法国采访巴黎和会,是唯一的中国记者。

1921年,在上海创办“国闻通讯社”,该社后期以电讯报道、各地通讯为重点,组织较完备。

22、《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的标志(P87)

《新青年》中国现代新闻史上最重要的一份刊物,是新文化运动及五四时期思想文化革命运动的主要阵地。

以五四运动为界,前期的《新青年》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范畴,但它为五四运动和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它的创刊,正式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翻开了中国新闻事业现代史的新篇章。

新青年:

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

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

“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

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

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

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

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

23、《每周评论》与《新青年》互为补充(P91)

背景:

一战后,国家前途未卜;十月革命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为了加强这一时期的政治宣传,及时报道时事和评论实际政治问题,陈独秀和李大钊决定创办《每周评论》,用以配合《新青年》更好地进行政治宣传、开展思想文化斗争。

时间:

1918年12月22日,小型4开周报《每周评论》在北京创刊。

它是以评述时事、发表政论为主的政治报。

(小型政治时事评论报道)

※《每周评论》与《新青年》互为补充,《新青年》重在阐明学理,《每周评论》重在批评时政;《新》以不谈实际政治问题为基本方针,《每周》则专事讨论本国和世界的政治。

两者共同为时代输入新思想,将文化斗争与政治斗争紧密地结合起来。

《每周》内容大略分为12类,包括“国内大事述评”、“国外大事述评”、“社论”“随感录”、“通信”等。

《每周》的主要成员,由《新青年》同人中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三部分人组成。

1919年8月31日出至第37期时,被北洋军阀政府查禁。

前25期由陈独秀负责主编,从26期起改由胡适主编,开始以实用主义为政治方向。

五四运动爆发前,《每周》的矛头直指封建军阀,它揭露了帝国主义利用封建军阀在中国进行内战的阴谋,指出南北双方都是以帝国主义为靠山的军阀,他们的争权夺利造成了国家的灾难。

《每周》把新文化运动与反军阀的政治斗争联系起来,密切结合时事政治进行鼓动宣传,促使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每周》全力配合《新青年》提倡新文学反对复古主义的斗争。

对于五四运动,《每周》表示了热切的关注,是当时报刊中表现最为突出的。

同时,《每周评论》第一次将这次伟大的爱国运动成为五四运动。

24、考试不考,简略看看

《湘江评论》湖南学生联合会的机关报

周恩来主编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

1919年7月4日创刊,由毛泽东负责筹办并任主编。

《湘江评论》是一份4开4版的周刊,形式模仿《每周评论》,设有“东方大事述评”、“西方大事述评”、“湘江大事述评”等栏目。

“本报以宣传最新思想为主旨”

该报创刊于1919年7月21日。

对开4版。

初为日报,两个月后,被天津当局查封。

后经过斗争,该出三日刊。

到1920年初停刊。

发行量创当时学生报刊之最。

五四运动时期,以《湘江评论》、《天津学生联合会报》为代表的革命刊物,在全国大量出现,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它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广泛的社会影响,同时也体现出青年学生的反帝反封的强烈要求

25、新青年改组——由民主主义刊物改为社会主义刊物(1920年9月第八卷第1号起)

1920年9月,《新青年》从第8卷第1号起进行改组,由民主主义刊物变成社会主义刊物,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进行理论宣传的机关刊物。

26、五四时期新闻业务的发展(P100)

①政论在报刊中再现辉煌

②文言变白话,文学革命大获成功

③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副刊

④通讯社有了较大的发展

⑤商业性大报向企业化方向发展

27、【四大副刊】到五四时期,报纸副刊改变消闲性质,成为介绍新文艺、新知识、新思想的园地。

在这方面最有影响的是“四大副刊”:

《时事新报》副刊《学灯》、《民国日报》副刊《觉悟》、《晨报》副刊《晨报副镌》、《京报副刊》。

重视报纸副刊,是我国现代新闻史的重要特点。

五四时期“四大副刊”的重大改革,为办好新式副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8、中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开始: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