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效果检测实用类文本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495119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效果检测实用类文本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效果检测实用类文本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效果检测实用类文本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效果检测实用类文本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效果检测实用类文本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效果检测实用类文本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效果检测实用类文本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效果检测实用类文本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效果检测实用类文本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效果检测实用类文本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效果检测实用类文本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效果检测实用类文本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效果检测实用类文本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效果检测实用类文本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效果检测实用类文本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效果检测实用类文本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效果检测实用类文本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效果检测实用类文本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效果检测实用类文本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王洛宾记下了旋律,兴奋得几乎一夜没有入睡。

王洛宾感觉到,这支旋律流露的是一种用语言难以表达的快乐,充满了自然之美。

从翻译的歌词中,王洛宾捕捉到一种稍纵即逝的唯美感。

在那个深夜,他反复研究、推敲和琢磨歌词,取其精华,按照民歌歌词比兴规律,大刀阔斧地加工;

对旋律进行润色,把分散、凌乱的乐句按民歌特有的方式连贯起来。

在原始乐句中选择、连缀,删去枝蔓,追寻主调,将后半拍起唱的旋律改成正拍起唱,从原始乐句中选择了主旋律,一改原曲调的平直单调。

最终,一首轻快、活泼、俏皮,结构完整,简短流畅的维吾尔族民歌诞生了。

王洛宾将其歌名定为《达坂城的姑娘》,这是王洛宾整理和编曲的第一首维吾尔族民歌,也是我国第一首用汉语编配的维吾尔族民歌。

王洛宾是中国现代史上让新疆民歌在全国传播并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1939年春天,王洛宾跟随西宁“青海抗战剧团”赴河西走廊,有一次在酒泉,王洛宾从一位维吾尔族艺人那里,意外听到一首流传于新疆喀什地区的维吾尔族古老的民间舞曲《依拉拉,沙依格》,就一心想把它改编成新的民歌。

一天傍晚,王洛宾看到东方慢慢地升起了半个皎洁的月亮,灵感蓦然出现,在昏暗的灯光下,新民歌《半个月亮爬上来》一气呵成。

他进行了大幅度改编,把原来较快节奏的舞曲改成了舒展、慢板的抒情曲。

原生态歌词过于松散,缺乏内在逻辑性,在它的基础上,王洛宾创作了新歌词。

王洛宾吸收了欧洲抒情曲的风格,在平静的述说中,将潜存于主题的抒情成分委婉柔和地表达出来,从而让新旋律浸透了西班牙式的浪漫风情。

一首载入世界音乐艺术史册的维吾尔族风格的爱情歌曲《半个月亮爬上来》就这样诞生了。

它既保留了新疆维吾尔族民歌的质朴无华,又显现了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段。

它的改编成功,使王洛宾对新疆少数民族民歌的认识,以及改编和创作技巧,都跨上了新的高度。

王洛宾善于把原始民歌的旋律高度艺术化,让淳朴与文雅、粗粝与细腻有机结合起来。

经过这样的艺术加工和处理,《半个月亮爬上来》四方传播,走向了世界音乐艺术的舞台。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王洛宾“东西方文化交流特别贡献奖”。

 

(摘编自言行一、王海成《王洛宾》)

1.下列对传记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学生时代的王洛宾希望今后能够到新疆采集、研究民歌,是因为了解到新疆民歌深受中亚和俄罗斯音乐文化的影响,与东部民歌相比明显不同。

B.王洛宾途经六盘山时,在一个车马店遇见了当地有名的歌手五朵梅,由于最拿手的是自编自唱“花儿”,所以她就有了一个诗意的外号“五朵梅”。

C.《达坂城的姑娘》最初是达坂城马车夫们的歌谣,王洛宾改编时虽然对原歌词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加工,但依然保留了原始乐句的主旋律和快乐的基调。

D.王洛宾的改编,将淳朴与文雅、粗粝与细腻有机结合起来,使《半个月亮爬上来》成为一首旋律高度艺术化的新疆民歌,从而走向了世界音乐艺术的舞台。

E.本文撷取王洛宾先生走进新疆和改编新疆民歌的若干人生片段,展现了他对音乐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塑造了一个让新疆民歌走向世界的传歌人形象。

解析 B项,五朵梅爱唱“花儿”与其外号“五朵梅”无因果关系。

E项,“走进新疆”有误,文章记叙王洛宾西行采风,但此时还未到新疆。

答案 BE

2.为什么说是五朵梅“为王洛宾开启了中国西部音乐的门扉”?

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五朵梅的歌喉真切动人,唱的花儿调旋律朴素简单,音乐性和叙事性融为一体,是充满了辽远苍凉的西部风韵的民歌珍品。

②王洛宾被五朵梅的歌声打动,认识到西北的民歌有着欧美音乐无法比拟的韵味和魅力,认识到最美的音乐就在西部,就在自己的国土上。

③五朵梅使王洛宾真正认识到音乐工作的本质是把普通民众的音乐语言升华为完美的音乐艺术。

3.经过王洛宾艺术加工和处理的新疆民歌《半个月亮爬上来》“四方传播,走向了世界音乐艺术的舞台”。

有人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它保留了新疆民歌的特点,也有人认为主要是因为它吸收了欧洲抒情曲的风格。

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

主要因为它保留了新疆民歌的特点。

①《半个月亮爬上来》改编自流传于新疆喀什地区的维吾尔族古老的民间舞曲《依拉拉,沙依格》,王洛宾的改编使作品的旋律高度艺术化,又保留了原作的质朴无华。

②音乐的民族性意味着拥有一种内在的独特个性,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拥有民族元素的作品更易走向世界。

观点二:

主要因为它吸收了欧洲抒情曲的风格。

①王洛宾对原来的民间舞曲进行了大幅度改编,节奏由快而慢,抒情委婉柔和,浸透了西班牙式的浪漫风情,使作品更易于传唱。

②正是因为对外来文化的大胆“拿来”,积极借鉴、吸收和融合,才使得《半个月亮爬上来》这样的作品跨越国界,引起人们更为广泛的共鸣。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不按规则出牌的大学校长朱清时

朱清时,1968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

毕业后去了青海西宁山川机床铸造厂,当了一名炉前工。

当时分来厂里的大学生们常在业余时间聚会,喝酒、打扑克、海阔天空聊天、发牢骚。

朱清时说:

“我也时有加入,但很快就感到空虚。

我总觉得光抱怨怀才不遇没意思,中国这么大,总是需要人才的,现在把时间荒废了,一旦需要时,我们有什么呢?

我仍然像在大学里一样,抓紧时间学习。

”在这期间,他翻译了一本《相对论的再审查》,稿子被山东大学油印出来,在国内流传;

写了一篇论文《论基本粒子的静质量随时间变大》,1974年发表在《复旦学报》上。

20世纪70年代中期,地处西宁的中科院青海盐湖所正在为造原子弹组织技术攻关,急需学物理的人才。

得知这一消息后,朱清时立即去拜访该所的室主任康靖文。

康靖文拿出很长的一篇专业外文文章让他翻译。

几天后,朱清时就把译文交给了他,研究所马上就决定要朱清时。

1979年,朱清时被选为中科院首批出国进修人员,到美国圣巴巴拉大学从事激光光谱研究。

初到美国,实验室的设备多数他都没见过,而且英语比较薄弱,每周的小组讨论会,讨论的问题他听不懂。

那种尴尬的局面让朱清时很受伤。

别无选择,朱清时只能放弃了一切娱乐和休息时间,集中精力迅速填补实验技术和专业知识的空白。

“我列出一个问题清单,包括我不知道的仪器的功能和操作方法,然后请教别人,把他的介绍一一记下来,自己再练几次,熟悉之后,就能找出每台仪器的关键点,然后再读说明书的有关部分,很快就能掌握。

两三个月之后,我已能熟练地操作整个复杂的系统,做出了一些漂亮的结果。

终于有一天,当看到记录仪画出期待已久的曲线时,我深切感受到了探索科学真理的快乐!

两年进修期满之后,麻省理工学院要聘请他做“博士后”研究员。

但朱清时还是选择了回国,与同事们一起建起了中科院激光光谱实验室,这个实验室是当时世界上两个水平最高的实验室之一。

1998年,朱清时被国务院任命为中国科技大学校长。

在教育主管部门眼里,这位书卷气浓郁、平时在办公室里喜欢穿一双布鞋的校长,是一个不按照规则出牌的人,更是一个给他们出难题的人,一个冒犯者和挑衅者。

担任中科大校长的10年里,朱清时赶上了教育部的“扩招”政策。

作为大学校长,朱清时非常矛盾:

多招一个学生就多收入一两万,多招一千个学生就是一两千万。

但扩招却要付出代价——保证不了教学质量。

思前顾后,朱清时停止了扩招。

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时任校长朱清时不断思考的问题。

他曾带着同事去麻省理工等高校调研,回国搞教学改革,引进优秀人才。

几年后他才发现,教育体制和考评制度才是大学的核心问题。

朱清时发现,中国传统的书院培养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老师们和学生都住在一起,除了上课学知识外,师生们时时刻刻都在交流。

朱清时觉得,英国的剑桥和牛津的学院就相当于中国的书院。

于是,他想在中科大实施书院式管理,重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不分专业和年级混住在一起,让学生上课之外的活动更丰富。

结果有关部门下文禁止,要求将学生按照专业来管理,要把学生管理得严格一点。

朱清时的书院式改革无疾而终。

“如果教育体系不改的话,目前的众多问题无法解决,中国大学应当‘去行政化’和‘教授治校’。

”朱清时说。

这些在1917年由蔡元培首倡的治校理念,成就了北大在20世纪初的辉煌,至今仍被视为中国教育界稀缺的良药,也是朱清时作为大学校长一直在坚持的改革。

2009年3月,刚刚从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任上卸职的中科院院士朱清时,在深圳“全球海选校长”中,全票当选新筹建的南方科技大学拟任校长第一候选人。

上任不久,他就主动放弃自己享受的省部级待遇,并提出放弃行政级别。

在给深圳市政府递交的南科大办校方案中,朱清时提出要办一所前所未有的大学,以机制创新匡正中国教育积弊。

朱清时和他的教育改革,如一块石头砸进平静的水面,把中国的大学教育问题推到了聚光灯下,也让南科大成为全社会瞩目的焦点。

2015年底,教育部选择了认可,在南科大招生考试后,下发批文同意未经教育部批准就进行自主招生的南科大进行筹建,筹建期间可以试办本科专业,暂时给予了朱清时主导的这场改革实验一个模糊的承认。

4.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在本文中,作者撷取朱清时几个人生片断,描写出一位既努力进取,心系教育事业,又特立独行,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校长的形象。

B.朱清时虽然被国务院任命为中国科技大学的校长,但他却是一个在教育主管部门眼里不按照规则出牌的人,也是一个愿意出难题的人,一个冒犯者和挑衅者。

C.朱清时在中科大实施了书院式管理制度,是因为他觉得传统的书院培养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英国的剑桥和牛津的学院就相当于中国的书院。

D.南方科技大首批录取的学生采取了自主招生的形式,事先并未经教育部批准,但在2015年底,教育部对朱清时的办学方式选择了认可。

E.“去行政化”和“教授治校”,至今仍被视为中国教育界稀缺的良药,可见,如果能够实行这种教育制度,中国教育的弊端就能得到根本解决。

解析 C项理解错误,“实施书院式管理制度”只是一种设想,并没有实现。

E项中的“中国教育的弊端就能得到根本解决”说法绝对化,不符合文意。

答案 CE

5.朱清时是一个不按规则出牌的人,这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为保证教学质量,中科大实行不扩招政策。

②在治校期间,提出“去行政化”和“教授治校”传统,拟在学校实施“书院式”改革。

③在任南科大校长时,未经教育部批准,自主招生。

④主动放弃自己享受的省部级待遇,提出放弃行政级别。

6.有人认为朱清时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而他坚称自己是个学者。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朱清时是学者。

①学识与治学方面:

不断钻研专业知识,在物理化学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是物理化学领域的翘楚;

具有孜孜不倦的治学态度,努力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展现出学者的本性。

②为人方面:

主动放弃省部级待遇,体现了一个学者不慕名利的清高操守,具有书生气质。

③做事方面:

秉持知识分子的良心,把匡正中国教育积弊当做终生使命,敢于坚持真理,具有学者的使命感、责任感。

朱清时是理想主义者。

①拥有崇高理想,一心想创办世界一流的大学,培养世界一流的人才,并不断付诸实践。

②在教育方面,他总是特立独行,按照自己的理想办学,并能忠于理想不退缩。

③他的理想并不完全契合中国教育实情,有理想化的一面。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孤傲”俞平伯

①俞平伯1900年生于浙江湖州,原名俞铭衡,字平伯。

现代诗人、作家、红学家。

他出身名门,早年以新诗人、散文家的身份享誉文坛。

历任上海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精研中国古典文学,“新红学”的开拓者之一。

②俞平伯一生爱好昆曲,而这爱好又与他的爱情相关。

1917年,俞先生与许宝驯结成秦晋之好。

许家都是昆曲爱好者,许宝驯之父许引之是业余昆曲家,许宝驯的姐姐弟弟也喜爱昆曲。

尤其是许宝驯,扮相漂亮,嗓音又好,唱起来字正腔圆,并且能填词谱曲。

③20世纪50年代中期,醉心于《红楼梦》研究的俞平伯先生遭受非学术的政治批判,遂淡泊了政治,对昆曲的兴致愈来愈浓。

每逢星期四上午,夫妇俩便专门请来笛师伴唱。

来了客人,也要坚持一曲唱罢才接待。

俞平伯与许宝驯每年夏天都要坐公共汽车或三轮车去颐和园。

这给幼小的外孙韦柰留下童话般的印象:

“外公租了人工摇的乌篷船,带着笛师,带了吃喝的东西,把船漂在后湖上唱曲子。

一群游客围着听,都觉得很惊奇。

④1956年8月,在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丁西林和北京市副市长王昆仑等人的帮助下,俞平伯第二次发起昆曲结社,这就是“北京昆曲研习社”。

研习社成立大会在俞平伯的家——老君堂召开,他亲自拟订了《章程》和《同期公约》。

研习社最有影响的是对《牡丹亭》的改编与排演——俞平伯与弟子精心整理校订,全体社员通力合作把《牡丹亭》推上舞台,1958年10月2日在北京试演了一场,周恩来总理亲临观看了演出。

俞平伯生性耿介孤傲,不善应酬。

演出结束后周总理上台与大家合影,却找不到俞平伯,后来发现他是上台了,可是他取了自家的三弦又下去了,总理笑他书呆子。

1959年10月,《牡丹亭》在长安戏院演出了两场,北京昆曲研习社作为当年唯一参加国庆献礼演出的业余社团,是昆曲演出史上的一件盛事。

演出结束,文化部的一位高官来看望俞平伯,俞先生不说话,只抽烟。

高官问:

“身体好吗?

”答:

“嗯。

”高官说:

“我们走了。

”既不客套,也不送客。

⑤“文革”开始后,一些乌合之众冲击俞平伯的家,从老君堂抄走了大量书籍和研究资料。

后来又将其集中到学部的“牛棚”办学习班,把他的书挂在墙上批判。

俞平伯在“牛棚”里依然从容,每天给夫人写一封信。

造反派给他戴上纸糊的高帽子,让他敲着锣走在游街队伍的第一个,他也淡然处之。

⑥从“牛棚”放出来后,俞平伯全家被赶到一个小房子里居住,工资也被扣发,只给少许生活费。

1971年1月,作为特殊照顾的老知识分子,俞平伯夫妇从五七干校回到北京。

⑦1972年,在周总理的亲自过问下,有关部门不得不给俞平伯调整住房、补发工资。

一天,几个人提着皮包来到俞平伯家。

俞先生点完钱后不慌不忙地问:

“这只是本钱,利息在哪里?

”来人都很惊愕,说:

“没有利息。

”俞先生说:

“工资是国家给我的,扣这么多年是错误的。

今天你们来送钱就是很好的证明,还本付息是常识。

”来人面面相觑,无言以对。

俞先生说:

“其实我并不在乎几个钱,我是对有些人信不过,他们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

我担心他们从中贪污。

”说得几个人面红耳赤,狼狈不堪。

(选自《名人传记》2015年1期)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俞平伯出身名门,早年以新诗人、散文家的身份享誉文坛。

历任上海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精研中国古典文学,是新红学开拓者之一。

B.“北京昆曲研习社”成立于1956年8月,这是俞平伯第二次发起昆曲结社。

研习社成立大会在俞平伯的家召开,他亲自拟订了《章程》和《同期公约》。

C.俞先生说:

”这体现了他憎恶贪腐、憎恶黑暗的一面。

D.20世纪50年代中期,俞平伯先生遭受非学术的政治批判,是由于研究《红楼梦》的事情。

此后,他对昆曲的兴致愈来愈浓了。

E.“文革”开始后,俞平伯的家也受到一些乌合之众冲击,大量书籍和研究资料被从老君堂抄走了。

后来又被集中到学部的“牛棚”学习班。

解析 C项,“憎恶贪腐、憎恶黑暗”说的有点重;

D项,原因解说错误,文章并没有说他受到批判是因为研究《红楼梦》。

答案 CD

2.俞平伯先生一生爱好昆曲,这种爱好由哪些因素促成?

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与自身精研中国古典文学有关(或自身文化素养);

②与许家人物的影响有关;

③与遭受非学术的政治批判有关。

3.有人认为俞平伯是我国有风骨的知识精英,也有人认为俞平伯木讷、不善应酬,你的看法呢?

联系全文请陈述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观点一:

我认为俞平伯是我国有风骨的知识精英。

①从学术上看,即使受到不公平批判,依然进行《牡丹亭》的改编与排演,体现了知识精英本色的特点;

②从和高官打交道上看,《牡丹亭》的成功演出能说明俞平伯不主动表功、不献媚的性格特征;

③从受到批斗上看,在“牛棚”里依然从容,游街时淡然处之,能看出他遇困难从容的特点。

我认为俞平伯木讷、不善应酬。

理由要点:

①在《牡丹亭》演出结束时俞平伯不能够主动和领导打招呼;

②对于高官的问话不能有礼貌地回答;

③对于送工资的人,不说感谢,反而刁难。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仰望星空的秘密

——“钱学森之问”的中国解读

郭 爽

①“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②百年钱学森的故事犹如史诗,包含了上个世纪最惊心动魄的技术革命和政治冲突,包含了一个王朝的瓦解和太空时代的诞生。

不过,国际环境的大变迁于钱学森自己的经历而言,却显得简单而平淡:

“我在美国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

因为我是中国人。

”这位科学巨擘最终排除万难回到祖国。

他的学问与胆识,他的智慧与情怀,或许为寻找“钱学森之问”的答案开启了另一扇窗。

③1989年,钱学森获得当今世界理工界最高荣誉“威拉德W•F•小罗克韦尔”奖章。

人们称他是一个三维科学家,不仅有专业的深度,也有跨学科的广度,还有跨层次的高度。

④在钱学森儿时,对他影响最大的是父亲钱均夫。

钱均夫是个业余标本制作家,深谙现代教育之道。

他曾告诉儿子,捕捉昆虫是理解生物学的开始,寻找化石和岩石碎片则可小窥地理学的门径,学习绘画则有助于理解美的概念。

⑤夏日来临时,年幼的钱学森会捕捉蝴蝶,收集标本。

他学习钢琴、小提琴和水彩画,房间里堆满了自然科学和数学书籍。

⑥钱学森成年后曾回忆说,“父亲为我打开了一个艺术、音乐和文学的新世界……这些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

我认为,这些东西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

⑦钱学森之母章兰娟本为杭州富商之女,她家教甚严、多才多艺。

每天,她督促钱学森按时起床、锻炼身体、吟诗诵词。

闲时,她为钱学森讲述岳飞精忠报国和杨家将血战沙场,以及孔融让梨、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发愤故事。

母亲的谆谆教诲在钱学森心灵上刻下烙印。

⑧钱学森生前自己总结的两个人生高潮中,除了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读书的时光,另外一个则是在北京师大附中学习的6年。

钱学森入学时,校长林励儒领导下的师大附中弥漫着开拓创造之学风,在那个积贫积弱年代,这里可谓是一片世外桃源般的沃圃佳苑。

在他的记忆中,“教生物的于君石老师,常带学生到野外采集标本,我记得他给我一条蛇,让我做标本”;

“美术老师高希舜(后来成为著名的国画大师)教画西洋画。

我买不起油彩就用水彩学画,后来我画得很不错”;

“国文老师董鲁安教我们读鲁迅的著作和中国古典文学,我对用文言写文章小品特别感兴趣”;

“我们的音乐老师用一部手摇的机械唱机放些唱片,教我们学唱中外名曲,欣赏各种音乐,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等。

后来,贝多芬憧憬世界大同的声响,一直在我心中激荡”……

⑨钱学森曾这样告诉他的学生:

“附中给学生创造了一个非常宽松的环境,培养了我的科学兴趣。

”他还曾亲笔手书一份珍贵名单,列出了给予他一生深刻影响的17个人的名字,其中7人是北师大附中的老师。

⑩其实在钱学森留美期间,他一直心系祖国发展。

1947年,他与妻子蒋英在上海结婚时曾考虑留下为国家效力。

但当时目睹过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官僚作风后,他失望地返回美国潜心研究。

直到新中国即将成立的消息传来,钱学森下定决心要回国。

而当时,美国已掀起麦卡锡主义的反共浪潮,非法扣留钱学森行李和书籍的美国当局咆哮,“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宁愿枪毙他,也不能让他回到中国”。

⑪历经6年波折后,钱学森终于在中国政府的交涉下,一偿回国心愿。

和钱学森一家搭乘“克利夫兰总统号”的还有二三十名在美国接受过教育的中国学者。

10月1日,大家在船上庆祝中华人民共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