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49763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4.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子商务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电子商务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电子商务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电子商务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电子商务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电子商务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电子商务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电子商务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电子商务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电子商务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电子商务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电子商务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电子商务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电子商务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电子商务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电子商务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电子商务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电子商务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电子商务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电子商务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子商务资料.docx

《电子商务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子商务资料.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电子商务资料.docx

电子商务资料

电子商务应用技术

本课程的学习目标:

对电子商务的应用与技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互联网与电子商务基础

电子商务应用

电子商务技术

基础篇

人类文明的三次变迁

农业革命(2500年前中国井田制、固定居住自给自足)

工业革命(200年前英国蒸汽机、社会大分工规模化生产)

信息革命(50年前美国计算机、全球信息化)

1.2英特网概述

对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资源共享观点的定义:

以能够相互共享资源的方式互连起来的自治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网络建立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计算机资源的共享;

互连的计算机是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多台独立的“自治计算机系统”;

连网计算机在通信过程中必须遵循相同的网络协议。

1.2.1网络与网络的网络

网络(network)由若干结点(node)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link)组成:

把计算机连起来

互联网(internet)是“网络的网络”(networkofnetworks):

将已有的网络连起来。

internet与Internet

internet(互联网/互连网)通用名词,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连而成的网络。

Internet(因特网/国际互联网)专用名词,指当前全球最大的、开放的、由众多网络相互连接而成的特定计算机网络,它采用TCP/IP协议族作为通信的规则,且其前身是美国的ARPANET。

因特网的发展

1946年ENIAC诞生时,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20世纪50年代,美国军方需要,半自动地面防空系统(SAGE)的研究开始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

应用中,多台计算机互连实现资源共享的需求出现;

1983年ARPAnet诞生(美国高级计划研究署网络)。

建成了以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或企业网)三级结构的因特网。

出现了因特网服务提供者ISP(InternetServiceProvider)。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

1987-1993年开始互联网建设(中科院(CASNET)、清华大学(TUNET)、北京大学(PUNET)=教育科研示范网NCFC)

1994年NCFC接入Internet(64K国际专线)

中国高能物理所:

第一个网页

CHINANET启动,向公众开放

金桥工程启动

电子商务

70年代,EDI、EFT的出现。

1995-2001飞速发展。

概念从E-commerce到E-business

一种手段?

一种技术?

一种商务模式?

定义:

通过电子网络来进行的一切商务活动。

电子商务应用环境

市场环境(社会环境、竞争环境、科学研究环境、管理和服务环境)

制度环境(法律法规、税收环境、电子支付环境、知识产权环境、信息安全、隐私、电信技术标准)

电子商务应用的硬件设施

三金工程(金桥——信息高速公路:

网络设施建设

金关——国家经济贸易信息网络工程:

外贸企业信息联网,EDI推广。

金卡——电子货币)

中国信息基础设施:

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中国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CHINAGBN)、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中国科技网(CSTNET)。

电子支付平台

第三方支付平台(三批共101家)

银联商务、支付宝、财付通、安付通、贝宝、快钱、钱袋等

电子商务法律环境

立法现状(与电子商务相关的主要法律)

刑法、合同法、海关法、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

电子签名法、意义、主要内容

应用篇

第3章电子商务应用结构与模式

电子商务系统。

基本结构、体系结构、应用模式、流程

3.1.3以应用为主的电子商务整体框架

传统行业的电子商务应用

银行、金融、电信、其它传统商家、海关、税务、工商等政府机构

电子商务新兴产业(ISP、ICP、IDC、CA等)

电子商务系统的参与方

采购方、销售方(商流)、支付中心→资金流、认证中心→电子身份、信用管理

物流中心→物流、电子商务服务商→信息流(技术支持)

3.3电子商务应用模式

一种运作机制——PaulTimmers、参与者状态及作用、获得利润和收入来源、企业创造和体现的价值、做生意的方法——MichaelRappa、在商务过程中的关系角色描述——PeterWeill、一个具体体现企业如何获利的系统——Allan&Christopher

3.3.2商业模式的分类

麦肯锡销售方控制/买方控制/中立

网络就绪组织

从传统市场渠道中夺利——电子商店、信息中介——内容集成商

信用机构——CA、实施者——技术支持、基础社区供应商

按参与者属性划分:

B2B/B2C/C2C

摩根斯坦利的观点:

产品网站——以产品展示为主、电子商店——以销售为主、门户兼购物模式、拍卖、C2C、最低价格模式、最优惠模式

中国社科院的观点:

B2C模式、电子经纪/电子直销/电子零售/远程教育/网上预订/网上发行/网上金融。

B2B模式、名录模式/兼营模式/采购/供应链模式/中介服务模式/拍卖模式/交换模式

3.3.3应用模式

基于价值链的分类

电子商店/电子采购/电子商城/电子拍卖/虚拟社区/协作平台/第三方市场/价值整合/价值链服务供应商/信息中介/信用服务/其它服务

基于原模式分类

内容提供者/交易商服务提供者/中间商/供应链基础设施/价值整合/虚拟社区/政企一体化

基于新旧模式差异、移植模式/禀赋模式、基于商务功能、产品销售/服务/信息交付

按应用范围进行分类的电子商务应用模式

B2B:

订货——交货——付款——发票、加速信息流通,提高生产及商业效率

B2C:

产品展示——订货——支付——交付/搜索快捷,不受时空限制,降低成本

C2C:

商品发布——订货——支付——交付

B2G:

政府采购、工商、税务、商检、海关

C2G:

福利、缴税、政府服务

按网络类型进行分类:

专用网/Intranet/Internet

3.4电子商务应用模式的发展

B+B2C?

BMC?

(businessMarketCustom)

由一家企业构建专业电子商务平台,为其它企业提供直接面向客户进行交易的环境(天猫)

协同电子商务.BRP的真正内涵/移动电子商务

移动终端+电子商务/智能手机/PDA

特点:

服务对象的“移动性”/服务要求的“即时性”/服务终端的“私人性”/服务方式的“方便性”

应用模式:

B2M(businesstomobile)

基于SOA的电子商务/实际需求

连锁经营方式下不同的客户需求、企业内部环境变化

面向服务体系结构、松耦合的概念

跨平台、独立于开发语言、服务封装性、服务接口标准化

全程电子商务、协同电子商务+经营模式整合、供应链管理的体现、内部运营与外部经营的整合

第4章电子商务平台与业务系统

电子商务平台的构建、电子商务业务流程、电子支付、网上采购、物流配送

4.1.1电子商务平台与业务系统

应有功能:

产品信息/售后服务/客户需求调查/政策法规/在线预约/在线商务谈判/在线交易/在线支付与结算/等等。

对比几家企业自有的电子商务平台(HP、联想、DELL)

4.1.2第三方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

应有功能:

信息中介、提供相关行业、市场信息、交易配套服务、客户管理

典型平台:

B2B:

阿里巴巴、慧聪、必图;B2C:

天猫

4.1.3协同电子商务平台

应有功能:

技术协同、应用协同、服务协同。

典型平台:

从MRP到ERP

4.2电子商务业务流程

B2B的业务流程:

单据标准、协同运作

B2C的业务流程:

电子支付(网上银行或支付平台)、身份认证(CA中心)、物流配送系统

4.3电子支付系统

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基础,使用安全手段,以电子信息传递的形式实现的货币支付与资金流转。

电子支付的形式(发展阶段)银行之间(EFT)、银行与机构

自动柜员机(ATM)、销售终端(POS)、网上支付

电子支付的特点:

数字化方式完成(不需要货币参与)、基于开放平台、使用先进的通信手段、方便、快捷、高效、多种金融服务功能的集成、应用领域广泛、比电子物流更容易实现、形式多样

电子支付的基本要求:

信息保密性、交易者身份确定、不可否认性、不可修改性

电子支付的工具:

电子货币、银行卡、电子支票

电子支付系统的构成与分类

构成:

客户、商家、银行、支付网关、金融交换网、CA认证机构

分类:

支付工具——信用卡、转账、电子现金

支付金额大小——大额支付系统、脱机小额支付系统、联机小额支付系统

中国国家金融通信网CNFN

2002年建成,由中国金融产业控股公司控股,中国金融网控股有限公司和亚洲财讯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联合主办。

支持中国人民银行的中国国家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

为全国各商业银行提供跨行支付的清算和结算服务。

CNFN网络是一个基于开放系统结构的、支持国家级金融应用系统的我国金融界公用数据通信网络。

CNFN的网络层以X.25分组交换技术为基础,并引入帧中继技术,使CNFN网络减少传输迟延时间,并通过动态带宽分配技术,充分利用物理网络资源,提高传输效率,降低租用物理线路的费用。

4.4网上采购业务系统

网站构成:

电子商务系统、硬件系统、数据库系统

主要功能:

采购管理/供应商管理/信息发布/系统管理

采购流程:

录入需求订单——计划员、编制询价方案(定向、公开)——计划员、发布询价书——采购员、编制报价书——供应链商、对报价书进行评价——采购员、编制采购方案——采购员、编制询比价通知,发给参与报价的所有供应链——采购员、编制采购合同——采购员、合同执行完毕后核销合同——采购员

4.5物流配送业务系统

从事电子商务企业将因特网上的客户订单转变为产品实体交付给客户的过程——电子配送

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模式:

企业自营、第三方配送、物流企业联盟、共同配送

业务流程:

订单在线提交、拟定配送计划、下达配送计划、理货、线路优化与配送

第5章网络商务信息管理

了解网络商务信息管理、网络商务信息管理的综合需求分析、日常中应用具体的信息资源信息的概念

“指有新内容、新知识的消息”——R.VHartly

“用来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香农

“同外部世界进行互相交换的内容和名称”——维纳

相似概念:

Information、情报、资讯、消息

网络商务信息的特点:

准确性高、便于储存、量大、检索难度高

5.2信息收集的方法和途径

原始信息/加工信息

收集方法:

调查,座谈/深度访谈/专家访谈/问卷、实验、文献检索、网络信息收集、建立情报网

信息收集途径、信息收集范围、内容范围、时间范围、地域范围

信息收集来源

实物型信息源:

信息现场、学术讨论会、展览会;文献型信息源:

各种出版物、论文、公文等;电子型信息源:

广播、电视等;网络信息源、商务对象

5.3信息组织概述:

信息爆炸所带的并不一定是利用信息量的增长,反而会加剧信息增长与使用的矛盾。

——“信息超载,知识缺乏”

利用一定的规则、方法和技术对信息的外部特征和内容特征进行解释和描述,并按给定的参数和序列公式排列,使之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

信息组织活动是信息资源开发的主要手段。

5.3.1信息组织的内容与类型

内容、信息选择、信息分析、信息描述、信息储存、内涵

分类——区分外在表象与内在属性;序——事物的内在结构

有序——按照一定规范使对信息进行管理

操作——对信息资源进行有序组织,供人利用。

本质:

为了便于信息的传播、储存、检索和利用而进行有意识的信息加工和控制活动。

信息组织的类型

按信息表现形式:

文字信息、图像信息、声音信息、视频信息

按信息的加工程度:

一次信息组织:

原始信息的电子化、二次信息组织:

目录、题录、简介、索引等、三次信息组织:

综述、述评、总结、指南等

按传播载体:

文献信息源/非文献信息源/网络信息源

信息组织的理论基础:

语言学基础、建立有序的语言符号体系、语词、词汇、语法

逻辑学基础:

关于思维规律的科学、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形式逻辑——归纳、比较、综合、分析(演绎推理)、数理逻辑——数学推导

分类学基础:

将事物概念纳入知识分类体系(揭示事物的本质、原理)

其它理论:

系统论——自组织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超循环论);混沌论5.3.2信息组织的基本方法

分类组织法:

根据事物属性进行区分和聚类

按一定的标记系统表示类目的相对位置和关系

类目体系

类目:

能够准确表达信息对象共同属性的描述

按照类目之间的关系绘制一览表

建立方法:

归纳法(从个别到一般,小类合成大类)划分法(从类目出发,逐次展开)

编制方式:

等级列举式(按概念等级、从属关系赋予分类号)/分面组配式/列举组配式

索引——直接索引/相关索引

主题组织法:

按照信息对象所反映的主题特征进行组织。

直接采用自然语言中的词语进行标引和检索。

通过详细的参照系统等揭示主题词间的关系

主要用于检索工具

类型:

标题法:

以标题作为主题词。

单元词法:

用来标引文献主题、最基本,不能再分的词。

序词法:

以受控自然语言为基础,建立序词表(主题词表),用概念组配代替字面组配进行标引和检索。

关键词法:

指在文献标题、摘要或正文中出现,对表达文献主题内容具有实际意义,具有关键性描述作用的词汇。

5.3.2网络信息的组织网络信息的概念

数字化存储、形式多样、网络传播,虚拟展示、动态传播、信息源复杂(网络的开放性与共享性)

网络信息现状:

缺乏有效组织、检准率低、缺乏深层次开发

层次与内容:

描述/有序化/层次化/增值层次/重组层次

网络信息的组织模式

文件组织:

文件系统的直接共享/FTP

主题树模式:

确定概念体系结构分层组织,树形浏览方式

数据库模式:

效率高,占用空间小,共享性好

超媒体模式:

数据库+超媒体。

数据库作为超媒体的一个节点。

数据库中的单元数据作为虚拟节点。

基于超媒体结构的数据库

网络信息组织的语言工具

标准通用标记语言SGML

描述电子文件结构和内容的国际标准、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基于Web应用的通用语言可扩展标记语言XML、基于内容的数据标记

数据显示分离、较强的链接能力、属于SGML的一个子集

5.4网络信息构建

信息构建的概念、信息片段的采集

信息集合的序化、信息架构、信息空间优化、信息构建作用

组织系统:

将信息内容块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标识系统:

为信息内容确定名称、标签和描述

导航系统:

引导使用者找到所需信息

搜索系统:

通过关键词等进行信息查询

信息构建的意义;信息的清晰化、信息可理解信息的有用性、可用性、良好的用户体验

信息构建的过程

一般过程:

定义网站目标、组织网站的内容与功能、形成架构

信息构建的方法:

第一类方法——了解雇主情况(访谈、观察、调查、会议等)、第二类方法——了解用户情况(访谈、调查、用户体验、可用性测试、用户参与设计等)设计导航系统、Logo/回主页方式/主导航/搜索/常用工具

案例:

亚马逊网站导航栏的变迁

今天的:

亚马逊、Ebay、乐天、淘宝、京东、苏宁、国美

第7章计算机网络技术

计算机网络概述、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发展、计算机提供的功能、计算机网络的系统组成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7.1.1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发展

20世纪50年代多终端主机系统、20世纪60年代多主机互联为终端用户提供服务。

20世纪70年代ARPANET出现。

20世纪80年代采用统一网络体系机构遵守国际标准的开放式和标准化网络。

BBS。

电子邮件。

FTP服务。

20世纪90年代INTERNET的兴起。

以WEB服务为核心的多层次服务体系。

动态网页。

7.1.2计算机网络提供的功能

资源共享、软件资源、硬件资源、数据资源、信息交换、分布处理、提高可靠性.

资源子网:

指因特网边缘的部分,就是连接在因特网上的所有的主机。

这些主机又称为端系统(endsystem)。

“计算机之间通信”实际上是一种进程通讯模式——“运行在主机A上的某个程序和运行在主机B上的某个程序进行通信”.

通信子网:

指向网络边缘中的大量主机提供连通性,使边缘部分中的任何一个主机都能够向其它主机通信(即传送或接收各种数据)。

核心部分起关键作用的是路由器(router)。

其作用是实现核心部分关键功能的分组交换(packetswitching):

转发收到的分组。

7.1.4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网络传输技术:

点对点(pointtopoint)网络:

每条物理线路连接一对主机。

没有信道争用问题,不需要进行介质访问控制。

广播网络:

所有主机共享网络信道,通过报文分组中的地址信息选择接收或丢弃。

广播信道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何让不同终端分辨信号的来源及目的

——介质访问控制

规模及覆盖范围

局域网(LAN)10m——2km10M——xGbps

城域网(MAN)100KM64kbps——xGbps

广域网(WAN)1000KM64kbps——625Mbps

网络拓扑结构

拓扑:

源自图论,指把实体抽象成与其大小、形状无关的点,将连接实体的线路抽象成线,进而研究点、线、面之间的关系。

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

星型、总线型、树状结构、环状结构、网状结构

工作模式:

客户服务器方式(C/S方式)即Client/Server方式

客户(client)和服务器(server)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

通信中的两个进程之间是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

客户是服务的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的提供方。

对等方式(P2P方式)即Peer-to-Peer方式

本质上看仍然是使用客户服务器方式

每一个主机既是客户又同时是服务器。

管理部门及单位属性

公用网:

由提供通信服务(如电信服务商)的经营单位组建、管理、控制

提供给任何部门及个人使用.

专用网:

由用户部门自行组建,一般不提供其他用户使用.

7.2计算机网络网络体系结构

划分层次的必要性

相互通信的两个计算机系统必须高度协调工作才行,而这种“协调”是相当复杂的。

“分层”可将庞大而复杂的问题,转化为若干较小的局部问题,而这些较小的局部问题就比较易于研究和处理。

开放系统参考模型(OSI)

为了解决网络之间不兼容和不能通信的问题,由ISO于20世纪80年代制定的一套普遍使用规范集合。

划分七层结构的原则

网中各结点都具有相同的层次;

不同结点的同等层具有相同的功能;

同一结点内相邻层之间通过接口通信;

每一层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并向其上层提供服务;

不同结点的同等层通过协议来实现对等层之间的通信.

OSI每个层次的主要功能

应用层:

为应用程序提供网络服务,是与最终用户间的接口。

表示层:

处理在两个通信系统中交换信息的表示方式;加密和解密;数据格式变换;压缩及解压。

会话层:

维护两个结点之间的传输链接,确保点到点传输不中断。

传输层:

向用户提供可靠的端到端(end-to-end)服务;纠错及流量控制。

网络层:

通过路由选择算法为分组通过通信子网选择最适当的路径;为数据在结点之间传输创建逻辑链路。

数据链路层:

在通信的实体间建立数据链路连接;采用差错控制与流量控制方法,使有差错的物理线路变成无差错的数据链路。

物理层:

利用传输介质为通信的网络结点之间建立、管理和释放物理连接;实现比特流的透明传输,为数据链路层提供数据传输服务.

IEEE网络规范

802规范:

OSI模型中的数据链路层又分为两个子层:

逻辑链路控制子层(LLC)和介质访问控制子层(MAC)。

7.3TCP/IP协议

现在最广泛的应用的是非国际标准TCP/IP协议。

被称为事实上的(defacto)国际标准。

TCP/IP协议一共出现了6个版本,后3个版本是版本4、版本5与版本6;

目前我们使用的是版本4,它的网络层IP协议一般记作IPv4;

版本6的网络层IP协议一般记作IPv6(或IPng,IPnextgeneration)。

TCP/IP协议的特点:

开放的协议标准;

独立于特定的计算机硬件与操作系统;

独立于特定的网络硬件,可以运行在局域网、广域网,更适用于互连网中;

统一的网络地址分配方案,使得整个TCP/IP设备在网中都具有惟一的地址;

标准化的高层协议,可以提供多种可靠的用户服务。

7.3.2TCP/IP各层的服务

主机-网络接口层:

负责通过网络发送和接收IP数据报;

允许主机连入网络时使用多种现成的与流行的协议,如局域网的Ethernet、令牌网、分组交换网的X.25、帧中继、ATM协议等;

当一种物理网被用作传送IP数据包的通道时,就可以认为是这一层的内容。

互联层:

相当OSI参考模型网络层无连接网络服务;

处理互连的路由选择、流控与拥塞问题;

IP协议是无连接的、提供“尽力而为”服务的网络层协议。

传输层:

在互联网中源主机与目的主机的对等实体(进程)间建立用于会话的端-端连接;

传输控制协议TCP是一种可靠的面向连接协议;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是一种不可靠的无连接协议。

应用层:

网络终端协议Telnet;文件传输协议F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MTP;域名系统DNS;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

7.3.3TCP/IP的基本工作原理

TCP/IP协议集的主要协议集提供服务

IP:

数据报服务ICMP:

差错控制ARP/RARP:

物理地址转换TCP:

可靠流服务FTP:

文件传输Telnet:

终端仿真DNS:

域名解析

7.3.4TCP/IP与OSI的比较

对OSI的评价

层次数量与内容选择不是很好,会话层很少用到,表示层几乎是空的,数据链路层与网络层有很多的子层插入;

寻址、流控与差错控制在每一层里都重复出现,降低系统效率;

数据安全性、加密与网络管理在参考模型的设计初期被忽略了;

参考模型的设计更多是被通信的思想所支配,不适合于计算机与软件的工作方式;

严格按照层次模型编程的软件效率很低。

对TCP/IP的评价

在服务、接口与协议的区别上不很清楚,一个好的软件工程应该将功能与实现方法区分开,参考模型不适合于其他非TCP/IP协议族;

TCP/IP参考模型的主机-网络层本身并不是实际的一层;

物理层与数据链路层的划分是必要和合理的,而TCP/IP参考模型却没有做到这点。

一种5层的体系结构

应用层(applicationlayer)运输层(transportlayer)网络层(networklayer)

数据链路层(datalinklayer)物理层(physicallayer)

物理层的基本概念

物理层的主要任务描述为确定与传输媒体的接口的一些特性:

机械特性:

指明接口所用接线器的形状和尺寸、引线数目和排列、固定和锁定装置等等。

电气特性:

指明在接口电缆的各条线上出现的电压的范围。

功能特性:

指明某条线上出现的某一电平的电压表示何种意义。

过程特性:

指明对于不同功能的各种可能事件的出现顺序。

几个术语

数据(data)——运送消息的实体。

信号(signal)——数据的电气的或电磁的表现。

“模拟的”(analogous)——代表消息的参数的取值是连续的。

“数字的”(digital)——代表消息的参数的取值是离散的。

码元(code)——在使用时间域(或简称为时域)的波形表示数字信号时,代表不同离散数值的基本波形。

信道通信模式

单向通信(单工通信)——只能有一个方向的通信而没有反方向的交互。

双向交替通信(半双工通信)——通信的双方都可以发送信息,但不能双方同时发送(当然也就不能同时接收)。

双向同时通信(全双工通信)——通信的双方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信息。

数据传输方式

基带信号(即基本频带信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