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答题技巧超级管用的古诗鉴赏答题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49832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答题技巧超级管用的古诗鉴赏答题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语文答题技巧超级管用的古诗鉴赏答题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语文答题技巧超级管用的古诗鉴赏答题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语文答题技巧超级管用的古诗鉴赏答题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语文答题技巧超级管用的古诗鉴赏答题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语文答题技巧超级管用的古诗鉴赏答题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语文答题技巧超级管用的古诗鉴赏答题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语文答题技巧超级管用的古诗鉴赏答题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语文答题技巧超级管用的古诗鉴赏答题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语文答题技巧超级管用的古诗鉴赏答题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语文答题技巧超级管用的古诗鉴赏答题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语文答题技巧超级管用的古诗鉴赏答题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语文答题技巧超级管用的古诗鉴赏答题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语文答题技巧超级管用的古诗鉴赏答题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语文答题技巧超级管用的古诗鉴赏答题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语文答题技巧超级管用的古诗鉴赏答题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语文答题技巧超级管用的古诗鉴赏答题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语文答题技巧超级管用的古诗鉴赏答题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语文答题技巧超级管用的古诗鉴赏答题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语文答题技巧超级管用的古诗鉴赏答题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答题技巧超级管用的古诗鉴赏答题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语文答题技巧超级管用的古诗鉴赏答题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答题技巧超级管用的古诗鉴赏答题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答题技巧超级管用的古诗鉴赏答题模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某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本诗中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用某个字替代行吗?

  

(1)、解释该字在句子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如果说用某个字替代,好不好?

结合原文好的原因是什么?

如何生动贴切的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会全诗型

  

(1)、该词对突出诗歌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歌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大家应该随便找几篇古诗,按照上面的答题模式组织一下答案,相信在考试的时候,你在诗歌鉴赏这主干题目方面不会丢很多的分,甚至拿到满分,竞争优势一定明显。

诗歌鉴赏

鉴赏评价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分析意境;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提问方式

一般提问:

变式提问: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题步骤:

描绘诗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语言力求优美)

概括氛围特点(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分析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套路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心情,心境)。

二、分析表达技巧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

(或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

有何效果?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

描写手法主要有: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2)联想和想像.

(3)对比。

(4)白描。

修辞手法

(1)比兴。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

(2)比喻。

(3)拟人。

(4)夸张。

(5)双关。

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

(6)用典。

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1、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明确)

2、结合诗句解释手法(具体)

3、分析表达效果(具体)

三、分析语言特色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1、点明语言特色(明确,简练)

2、结合相关诗句分析(具体)

3、分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具体)

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如(),这种风格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四、鉴赏语言(炼字)

这首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准确,结合诗句)

2、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具体,联想)

3、分析表达效果---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五、鉴赏关键词语

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1、分析该词对突出主旨的作用(内容方面)

2、分析该词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形式方面)

六、判断观点

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有人这样认为,你同意吗?

请说出理由。

1、表述自己的观点(明确)

2、用原诗句证明此观点(具体)

我认为(),原因是()(从原诗中找到理由并分条陈述)。

对比题

对两首诗或词进行内容与主题、法等方面的对比;

也有与学过的课文诗句的对比。

请说出两首诗词在某方面的相同点或不同点。

1、找出相关的比较点(题眼)

2、对原诗中具体语句分别进行分析,分条做答。

 

二、高中诗词鉴赏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八首(其四)①

杜甫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②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③有所思。

【注释】①《秋兴八首》是公元766年(大历元年)杜甫五十五岁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广德年间,吐蕃、回纥不断入侵,京师震撼,并曾一度占领长安,代宗仓促幸陕。

是时诏征天下兵,因宦官程元振专权,莫有至者。

由此首开始,主题转向回忆长安。

②羽书:

羽檄,插着羽毛的军用紧急公文。

③平居:

这里指家园。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闻道”一词表明诗人不愿明说的态度;

“似弈棋”写出长安局势如下棋一样,不甚明朗。

B. 

颔联中“文武衣冠异昔时”运用比喻,写出长安世道的变迁,文武官员都换成新人。

C. 

颈联是诗人杜甫对数年间唐王朝兵戈不息、局面混乱的战争情势的总结和概括。

D. 

“鱼龙寂寞秋江冷”情景交融,写出了诗人在清秋之中感叹自己的飘零凄苦之情。

(2)本诗尾联诗人说“故国平居有所思”,那么,诗人为什么会有国家、家园之思?

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答案】

(1)B

(2)①局势动荡引起诗人对国家之思。

“长安似弈棋”,吐蕃、回纥不断入侵,诗人忧思国运今非昔比。

②飘零夔州,暮年潦倒引起诗人对家园之思。

③虽有报国之志,无奈宦官当道,无力报国,引起诗人对家园之思。

【解析】【分析】

(1)B项,“颔联中‘文武衣冠异昔时’运用比喻”错误,“衣冠”应是借代,用衣饰代指文武官员。

故选B。

(2)根据注释“杜甫五十五岁旅居夔州时”“因宦官程元振专权”可知,此时诗人羁旅在外,因宦官专权而有家难回,壮志难酬,引发家园之思;

如诗歌首联“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前一句以“长安似弈棋”的比喻,写出长安局势如下棋一样,不甚明朗,再结合注释“吐蕃、回纥不断入侵,京师震撼,并曾一度占领长安,代宗仓促幸陕。

是时诏征天下兵,因宦官程元振专权,莫有至者”可以看出局势动荡引起诗人对国家之思。

考生可以结合这些内容分析。

故答案为:

⑴B;

⑵①局势动荡引起诗人对国家之思。

【点评】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

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

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把酒对斜日

杨炎正①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

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

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

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

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

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

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释】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

②五湖舟楫:

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

斜日,实写景物,点明时间。

“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写词人问西风:

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

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

“天在阑干角”两句,写出了非醉非醒、似醉仍醒的状态,一边收束上片的离愁别绪,一边又开启下片的心理矛盾。

“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也暗含诗人的软弱和对现实的逃避。

(2)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

(1)D

(2)①岁月蹉跎、青春难驻之悲慨。

起首两句中的“西风”与“斜日”暗含年华流逝之意。

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愁思。

诗人愤然发问:

谁是国中豪杰?

写出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

③欲归隐田园之心情。

词人“尚想三径菊花丛”,“借我五湖舟楫”,愿效法陶渊明与范蠡大夫,做个高洁的隐士。

④飘泊的愁绪。

下片“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三句,词人自言其人生道路:

客游他乡,飘泊不定,由此发出人生如寄的感叹。

⑤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

诗人回首故国,“此意莫匆匆”,还是希望能够为国效力,收复失地。

(1)D项,“暗含诗人的软弱”错误,选项用语太重,从词中来看,“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只是寄寓作者的田园之思。

故选D项。

(2)“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

”写到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

和下文“吾生如寄”写人生短暂。

一起写出了年华流逝,暗寓岁月蹉跎、青春不再。

“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暮色苍茫,唯有阑干的一角还可见一线天光;

倚着阑干,愁怀难遣。

词人饮酒之所以醉,是由于内心积郁,愁肠百结;

而仍醒,是因为胸中块垒难平,写出了词人壮志未酬的之愁。

“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

”中“万斛愁”化用典故,以“万斛”言愁之可量,量而不尽。

“无处”一句,再次极言愁之多,强化愁情:

离愁满江,竟连飞鸟立足栖息的地方都没有,何况人呢?

写出了诗人的满腔离别之愁绪。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

吾生如寄”写到人生短暂,词人萍踪浪迹于大江南北,走遍了浙西浙东,漂泊不定的感叹。

“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只是寄寓作者的田园之思、归隐之心。

“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词人发问:

答语显然:

国中豪杰舍我其谁!

而英雄又何处可用武?

只能借我舟楫浮泛五湖,当一个钓鱼翁。

写出了词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愁思。

“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承接上文归隐之意,写出了仍就不能归隐,表现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

学生自行组织语言即可。

⑴D;

⑵①岁月蹉跎、青春难驻之悲慨。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青玉案·

残春

赵长卿

梅黄又见纤纤雨。

客里情怀两眉聚。

何处烟村啼杜宇。

劝人归去,早思家转,听得声声苦。

利名萦绊何时住。

恼乱愁肠成万缕。

满眼兴亡知几许。

不如寻个,老松石畔,作个柴门户。

(1) 

这首词写作者在________(季节)的所遇所感,抒发了自己________的感情。

(2)词的下片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1)暮春厌倦仕途;

思念故园

(2)①直抒胸臆,“利名萦绊何时住”,将作者内心宦游无归的愁苦之情直写无遗。

②运用比喻、夸张,“恼乱愁肠成万缕”,将愁绪比作万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悲愁之深之多。

③口语入诗,质朴自然,“不如寻个,老松石畔,作个柴门户”,与其这样无用挣扎,不如找个地方隐居下来,抒发作者对目前仕宦的厌倦和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1)根据标题《青玉案·

残春》可知,本诗写的是暮春之景。

上片“客里情怀两眉聚。

劝人归去,早思家转,听得声声苦”,表达故园之思;

下片“利名萦绊何时住”和“不如寻个,老松石畔,作个柴门户”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可见诗人有归隐之意。

(2)从修辞方面来看,运用比喻、夸张,“恼乱愁肠成万缕”,将愁绪比作万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悲愁之深之多。

从抒情手法来看,直抒胸臆,“利名萦绊何时住”,直接写出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从语言风格来看,下片善用口语,如“不如寻个,老松石畔,作个柴门户”,通俗易懂,抒发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流露出隐居之意。

⑴暮春厌倦仕途 

思念故园

⑵①直抒胸臆,“利名萦绊何时住”,将作者内心宦游无归的愁苦之情直写无遗。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

第一步:

指出何种手法;

第二步: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第三步:

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武威同诸公过杨七山人,得藤字

[唐]高适

幕府日多暇,田家岁复登。

相知恨不早,乘兴乃无恒。

穷巷在乔木,深斋垂古藤。

边城唯有醉,此外更何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首联写农田今年又获丰收,自己在幕府多空闲,交代了拜访朋友的背景。

“乘兴乃无恒”一句,表达了诗人不能够常常乘兴拜访朋友的遗憾之情。

诗人觉得对待杨七山人的款待无以回报,只能用喝醉酒的方法来致谢。

这首诗叙事兼有抒情,语言未刻意雕琢,却能够于质朴中表达真性情。

(2)诗的颈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这两句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

(1)C

(2)第一问:

小巷冷僻简陋,树木掩映;

斋院深深,古藤缠绕。

营造了深远古朴、清净幽雅的意境。

第二问:

既点明标题中的“得藤字”,又强化了诗人乘兴忘归的情志,还为尾联的抒情蓄势、铺垫。

(1)C项曲解诗意。

“无以回报”“只能用喝醉酒的方法来致谢”错误。

此项是对诗歌尾联的理解赏析。

本诗借拜访朋友来抒发心中“块垒”,尾联是借酒浇愁,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伸的苦闷心情。

故选C。

(2)本题中,颈联是写景,意象“穷巷”“乔木”“深斋”“古藤”,营造了古朴幽深的意境为;

这两句诗在结构上点题,为尾联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伸的苦闷心情”蓄势,作铺垫。

按照意境赏析题的答题规范整理答出即可。

⑴C;

⑵第一问:

【点评】⑴此题考查古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

主要集中对诗意理解、诗歌主旨、诗歌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要读懂诗意,注意情感、形象、技巧等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

古诗大多以景写情,从景物表明季节特点和表达诗人情感的作用来分析。

品味关键字词是诗歌考查的主要内容,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有:

点明季节,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等作用。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海棠春•己未清明对海棠有赋

吴潜①

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饷、胭脂尽吐。

老去惜花心,相对花无语。

羽书万里飞来处,报扫荡、狐嗥兔舞②。

濯锦古江头③,飞景还如许!

【注释】①吴潜(1195-1262):

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

曾几度官居台辅,几度削职,历经宦海沉浮。

此词为其六十五岁在庆无府(今宁波)任沿海制监大使时所作。

②狐嗥兔舞:

吴潜作此词前一年,蒙古可汗蒙哥率十万军队扑向川蜀,连败宋军,但到达合州(今合川)时,遇到守将王坚的顽强抵抗,蒙古派往招降的使臣也被王坚处死,这使蒙哥的军事行动一度受挫。

③锦古江头:

指蜀地。

蜀地有“香海棠国”之称。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这首词写词人衰暮之年赏海棠,由此联想到当时“香海棠国”的战局。

“一饷”“尽”写海棠花开,表现出清明天气和暖,节物风光变化之迅速。

下阕回忆羽书万里传捷报,“狐嗥兔舞”之喻流露出对入侵者的蔑视。

结尾两句直抒胸臆,“濯锦”二字,呼应开头,点出雨后海棠的鲜活冶艳。

(2)这首词刻画出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2)①虽然年老衰疲。

但对美好事物仍充满热爱之情。

诗人皓首对红花,因花开而欣喜,可见年迈的词人对美的事物仍保持着敏锐的感知和热爱之情。

②烈士暮年。

心系国事。

词人居东南沿海,赏眼前海棠,思西北边事。

因捷报而振奋,壮心不已。

(1)D选项“点出雨后海棠的鲜活冶艳。

”错误,“濯锦”代指遭受战火的四川,至今四川还有以“濯锦之江”命名的锦江区。

故选D。

(2)“对海棠有赋”,开头便咏海棠。

“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饷、胭脂尽吐。

”清明时节,节物风光变化迅速。

中午下了阵“疏雨”,顷刻间海棠就大放光艳了,“一饷”、“尽”将花开之快,观赏者的快感传神地表达出来,叫人多么惊喜。

而这海棠沾雨之后更显得鲜活冶艳,就叫人更加喜爱了。

词人老大风情减,面对如此国色,似乎有点不知所措了。

“老去惜花心,相对花无语。

”红颜皓首,两相对待,在这“无语”中我们不难体会作者自怜衰疲之意。

“羽书万里飞来处,报扫荡、狐嗥兔舞。

”“狐嗥兔舞”指蒙古入犯。

吴潜作此词的前三年,蒙古就开始侵扰四川,前一年蒙古可汗蒙哥亲率十万军队自六盘山扑向川蜀,连败宋军,但到达合州(今合川)时,遇到守将王坚的顽强抵抗,蒙古派往招降的使臣也被王坚处死,这使蒙哥的军事行动受到很大挫折,因此曾一度考虑退兵。

这大约就是捷书所报的内容。

词人以跳跃式思维写此事,可以想见他心情的振奋,壮心不已。

⑵①虽然年老衰疲。

(1)此题综合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

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

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

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

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午枕①

王安石

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②向此留。

野草自花还自落,鸣鸠相乳亦相酬。

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欹斜见画楼。

欲把一杯无伴侣,眼看兴废使人愁。

【注】①本诗写于宋神宗去世后,当时新法已被全部废除。

②吹箫:

《列仙传》记载,萧史善吹箫,作凤鸣。

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作凤楼,教弄玉吹箫,感凤来集,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夫妇同仙去。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首句叙事点题,诗人午后就枕而眠,醒来梦境已悠然远去,“百年”二字写出梦中所历时间之长。

第二句化用萧史、弄玉之典,感慨自己没有神仙道术可以长留梦境之中,表达了对梦境的留恋。

颔联写了野草的花开花落,鸣鸠的相乳相酬,句句是景语,句句亦是理语,景理结合,颇具深意。

“朱户欹斜见画楼”一句,描写朱户画楼兴废迭代的情状,对比之中抨击了豪门贵族的奢侈生活。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