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马说》教学设计实用文本.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51159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马说》教学设计实用文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九年级语文《马说》教学设计实用文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九年级语文《马说》教学设计实用文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九年级语文《马说》教学设计实用文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九年级语文《马说》教学设计实用文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九年级语文《马说》教学设计实用文本.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马说》教学设计实用文本.docx

《九年级语文《马说》教学设计实用文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马说》教学设计实用文本.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语文《马说》教学设计实用文本.docx

九年级语文《马说》教学设计实用文本

新修订初中语文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

(ChineseLessonPlans)

 

学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文字可以自由修改

九年级语文:

《马说》教学设计(实用文本)

教材简介:

本教材主要用途为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掌握了必备的语法知识,才能有条件去学习其他学科,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九年级语文科目,学习本教材的学生可以提高自身技能,本文档是按照教材进行修订编写,可以放心的进行教材使用。

  教学表格设计

  教学内容《马说》

  教学

  设计人

  教学

  目标1.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和“其、以”的用法。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教学策略

  重点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课时2课时

  教法教具朗读教学法讨论点拨法延伸拓展法

  师生双边教学活动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教学手记

  一情境引入我们古代名士文人特别喜爱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因此所借之物就有了丰富的内涵。

上一学期我们学习了《爱莲说》《陋室铭》,今天我们学习韩愈的传世名作《马说》。

学生回忆背诵课文。

  二预设教学过程一、作者及文体简介二、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1)教师朗读。

教师抽查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生字、通假字。

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食(shí)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其真无马邪(yé)?

其真不知马也食之不能尽其材才美不外见其真无马邪

(2)提醒学生朗读节奏。

(3)齐读课文2.翻译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翻译课文。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

教师巡视,参与学生讨论,适时给予指导点拨。

三、合作探讨,深层探究1.齐读课文。

2.思考:

(1)提问:

伯乐和千里马各指什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伯乐?

(2)品读文章三个自然段最后一句的“也”字,看看它们所表达的语气是否相同?

(3)作者借伯乐和千里马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体验与反思1.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特点。

2.组织学生讨论:

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五、课堂小结六、布置作业

  运用以物喻人或托物寓意的手法,写一个片断。

朗读课文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及句读。

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

学生研讨。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过程与方法:

  指导朗读,领会虚词,品味情感,逐层分析语调变化,当堂成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客观正确把握本文提出的怀才不遇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异义词。

  如:

“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

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

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思考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

比喻人才。

  

(2)伯乐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

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

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

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

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

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

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

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

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3.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的?

  要点提示:

  

(1)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2)排比句式。

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3)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

第三个“之”却不同:

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

(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

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4)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3.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归纳课文。

  1.读了本文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要点提示:

  1.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2.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

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

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五、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

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

  六、学生当堂熟读成诵

  七、布置作业

  1.完成“拓展探究”中的三项作业。

  2.背诵课文。

  附:

板书设计

  23马说

  正面提出问题:

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反面展开议论: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有常有。

  食之不能尽其材表达:

怀才不遇;

  事例进行论证:

鸣之不能通其意埋没人才控诉:

埋没人才

  天下无马希望:

重用人才

  教学后记:

  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理解短文所阐明的道理;基本能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对“怀才不遇”的观念赞同度过高,此点须加强引导。

在这里可填写您的名字

FillInYourNameHer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