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教案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516834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3.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教案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教案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教案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教案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教案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教案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教案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教案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教案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教案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教案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教案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教案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教案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教案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教案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教案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教案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教案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教案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教案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教案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教案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教案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① 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 结合诗句,利用字典、课文注释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⑵ 反馈自学情况:

   师: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李白在这首诗中描绘了这样的一幅画面呢?

请同学们把诗中所描写的画面画在黑板上。

(学生如面露难色,不敢上台。

  老师可减轻难度:

你想到了什么就画什么,画不完也没关系,其他同学还可以补充,我们共同来完成这一幅画。

究竟这些同学画得对不对,好不好,就请大家根据诗句的意思来评价,看看你是不是把诗句读懂了。

  课堂预设:

  生1:

画了一座大山,又在山上画了一个亭子,亭子中站着诗人。

     刚画完,就有学生提意见:

  诗人是坐在敬亭山上的,你怎么画起是站着的呢?

这时,又有几个学生附和。

这位一听有道理,赶快将人画成坐着的了。

  师引导:

下面的同学说得很对,黑板上的同学也改得很好,你们读得可真仔细,非常好。

谁能接着画出诗中的景象呢?

   生2:

走上台,很认真细致地在天空中画了两片云,又画了一只鸟。

   师问:

他画得好吗?

   生甲:

他的鸟画得很好。

   生乙:

他画得不好。

诗中说“众鸟高飞尽”,“众鸟”说明有很多只鸟,他却只画了一只鸟。

你说得有道理,能上来帮他改一改吗?

又在黑板上多画了几只鸟。

这下他画对了吗?

  生丙:

我觉得不对。

因为“众鸟高飞尽”是说鸟飞得很高,很远,都快看不见了。

他却把鸟画得这么大,这么清楚。

这些鸟改怎么画,你上去画出来,好吗?

  生丙,兴致勃勃地走上台,用简笔画画了一排小小的鸟影。

这下,他画对了吗?

  生齐答:

对了!

  师小结:

   刚才,你们读诗读得很认真,画儿也画得很好。

你们仔细琢磨了诗中每个字、每个词的意思,认真体会诗中每句话的意思,理解得很准确。

你们用老师讲,自己就读懂了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你们真能干!

让我们来读读诗的第一、二句吧。

(齐读)

   诗的第一、二句所写的景色,给你什么感觉呢?

   (孤独、凄凉、幽静)

   (这个环节,利用了中年级学生喜欢画画儿的特点,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在绘画中、讨论中、修改中逐步悟到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想象画面”的学习习惯。

这种方法,适合于写景的诗,而且,诗中的画面容易画出来。

  2、学习诗的第三、四句:

诗人坐在敬亭山上,面对此情此景,心情如何呢?

我们一起来读读后面两句吧!

  生:

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

(师生评议)

  尽:

没有了。

  孤云:

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

  闲:

休闲,休息。

  厌:

满足。

  诗句意思:

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

“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

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诗意:

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

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三、领悟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常说“写景是为了抒情”,那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介绍写作背景。

学生结合背景资料理解:

  (为以后学生学习利用背景资料理解课文埋下伏笔。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五、布置作业

  1、熟背、默写《独坐敬亭山》。

  2、课外阅读李白其它的诗文。

第二课时 

《望洞庭》

  教学过程:

  一、复习《独坐敬亭山》

  二、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望洞庭》

  1、诗歌的作者是唐朝的刘禹锡。

  2、理解:

    望:

遥看

    洞庭:

洞庭湖

  3、交流有关洞庭湖的资料。

  4、师小结:

  八百里洞庭,湖中有山,湖外有湖,烟波浩淼,碧波万倾,水天相接,气象万千,号称天下第一水,有神仙洞湖的美誉。

自古以来,它以湖光山色引人,使得许多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留下了无数名篇佳句。

  5、今天我们要学的《望洞庭》就是唐代诗人刘禹锡途经洞庭湖时留下的诗句。

  (板书:

由题入手,了解背景)

三、轻读诗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

借助拼音,读通读顺)

四、理解字义

  1、和:

和谐

  2、山水色:

这里泛指君山一片碧绿。

  3、看图理解(青螺、银盘)。

    (理解时要求学生加以想象)

五、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1、学生说。

理解字意,串讲诗意(想象))

  2、师小结:

  是啊!

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你们体会到诗人当时的什么情感?

  3、赞美之情。

  4、练读,感情读。

体会诗情,感情颂读)

六、背诵

  1、短短28个字,运用了三个比喻句,将一幅山水画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领略到了诗歌的魅力。

  2、让我们试着把它背诵出来。

    (板书:

背诵、默写)

七、小结古诗学法

  1、由题入手,了解背景。

  2、借助拼音,读通读顺。

  3、理解字意,串讲诗意(想象)。

  4、体会诗情,感情诵读。

  5、背诵、默写。

八、我们用这种方法学习了两首古诗

  1、齐读。

  2、说说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秋月、有山有水、景美)

  3、有什么不同之处:

    小结:

    同是写秋天月夜美景,但李白是借景抒情,而刘禹锡是赞美之情。

感情不一样,意境也不一样。

    凄凉、凄美、依依不舍

    月色柔和,景色柔美、

  4、这就是诗,因此需要我们去研读、去体会。

九、作业

  默写两首诗

十、家庭作业

  回家写出第二首诗的意思。

第三课时 

《忆江南》

  一、创设意境,释题入情

  1、导入:

诵读有关赞江南的诗文佳句。

  2、揭题: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与“春”有关的文章——《忆江南》。

  

(1)简介诗人“白居易”。

  

(2)了解“江南”:

江南就是长江以南的部分地区,包括江苏南部、上海、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区,当然,我们台州也属于江南。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回味一下咱们江南的迷人风光吧!

  (3)播放江南春景图,用词赞江南。

是啊,江南山清水秀,景色宜人。

这里小桥流水,河湖交错,水网纵横;

古镇小城,田园村舍,古典园林,如诗如画;

啼莺流转、柳绿花红,令人心旷神怡。

这就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水乡──(江南)。

  3、师生交流诗人创作的背景(课前查阅的资料):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

回到洛阳多年以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写下了一组绝唱——《忆江南》。

  4、播放古筝曲,教师范读。

  5、介绍“词”与“词牌名”。

二、探究诗意,以知促情

  1、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顺、流畅。

  2、指正读音(注意“谙”这个生字,读准字音,区别与“音”的发音)

  3、齐读。

三、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忆”是什么意思?

(回忆、思念)

  

(一)忆景

   1、诗人忆的是江南的什么呢?

  

(1)“日出江花红胜火”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红艳、激烈、热情)[娇艳欲滴、热情似火、争奇斗艳的江花]

 

(2)“春来江水绿如蓝”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朴素、典雅、温婉、平静)[水平如镜、波光鳞鳞、微波荡漾、水波涟涟的江水]

 (3)红与绿的映衬之美

  春天百花盛开,太阳出来了,使鲜艳的江花更红得耀眼。

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

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于是红的更红,绿者更绿。

  (4)“风景旧曾谙”

   理解“谙”与“曾”的含义。

   2、想象说话:

曾经,你在这迷人的江畔做过什么?

   3、于是,诗人忍不住赞美:

江南——好。

   引读: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江南好——日出江花红胜火;

   江南好——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南好——能不忆江南。

  

(二)忆人

   1、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

   2、诗人忆的仅仅是江南的景吗?

  出示资料:

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作了很多好事,当地百姓和他的感情很深。

后来,他生病了,不得不谢任苏州刺史一职,在他离任回洛阳时,苏州的人们不舍得他走,都哭着为他送别。

他的好友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

“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忆的还是什么?

(江南的人)

  带着江南人民对诗人的爱戴,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人民的思念之情,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春色的无限眷恋之情,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那忘不掉、抹不了的江南情,读——能不忆江南?

  (三)浓浓的江南情

   一个忆字勾起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思念,于是他又写其二和其三,我们一起来赏读一下。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再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1、自由读

    2、说说从这两首词中读到了什么?

    师:

江南景色秀丽迷人,江南人民情深意重,这叫诗人又怎能忘记?

(读词)

曾经多少次,诗人朝着江南翘首以望;

曾经多少回,诗人在梦中喃喃以念:

江南啊江南,我何日才能重游?

四、回归生活,珍惜现在。

回首江南,思念江南,他悲伤,他感怀,他深情,然而,他又十分甜蜜,因为他庆幸——

  1、补充句子:

诗人庆幸。

(庆幸曾经去过江南,为江南的百姓做过许多好事,珍惜了在江南的每一分每一秒。

  2、总结: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

只要拥有时懂得珍惜,那么,离别也是欢喜的挥手,回忆更是美丽的幸福。

同学们,让我们珍惜与同学的相识、珍惜与朋友的相知、珍惜与亲人的相聚,珍惜眼前人,珍惜眼前事,让痛苦与后悔远离过去,让幸福与甜蜜永随回忆。

《桂林山水》

2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读中入景,读中悟情,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1、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江水、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2、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桂林山水的挂图或有关录象等。

学生外出旅游拍的风景照。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

1、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查字典,学习生字词。

结合上下文内容说出“无瑕”等词意。

2、了解课文大意,围绕课题划分段落。

3、初步观察图意,整体感知画面展示的优美景色。

4、在文中划出表示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特点词语。

〖教学过程〗

一、放桂林山水的图片投影或录像片

看图,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向望。

1、启发谈话:

(出示桂林山水美景的画面)你到过桂林,看到过那里的美丽景色吗?

你从录像中看看那里的景色和别处有什么不同?

2、你看了这些录像能否赞一赞你眼前看到的桂林山水美景?

 (老师用“赞叹──描述”的方法作示范:

桂林的山水多么迷人啊?

让你好象走入仙境一般)

3、老师分别出示多幅描绘漓江的水和桂林山的彩色图片,依照老师的方法赞一赞桂林山水。

二、板题,读题

想想,你从课题知道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的?

(先写水,再写山,山水相融)

三、初学课文

出示自习提纲:

1、自由读全文,边读边在不理解的词上作“?

”记号,在重要的词上标作“△”

2、看看课文怎样围绕题目来写,再用一个句子说出每个小段的大意。

3、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

四、汇报自习情况

全文有四段:

第一段写乘着船观赏桂林的山水。

第二段写了漓江的水。

第三段写了桂林的水。

第四段写了桂林的山和水。

五、师生讨论后小结

1、初读完全文,你感到题目和课文内容有什么关系?

(课文内容紧紧围绕题目的桂林中的“山”和“水”来写)

2、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呢?

先总写什么?

再分别写了什么?

最后又写什么?

全文的记叙顺序是“先(先总起)──再(再分述)──后(后总结)”

六、质疑

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

(别人提出不明白的地方,你也不明白,请在文中作上“──”和“?

”记号。

第二教时

1、能用一二句话,赞叹优美的画面。

2、通过读,能体会漓江水“静”、“清”、“绿”的三个特点。

通过读和动手绘图,展示桂林山的“奇、秀、险”的三个。

3、进行创造性的想象,体会作者描绘漓江水特点的句式。

并在此基础上,想象漓江水的“甜、凉”的特点,再进一步想象江岸上的野花的美。

4、学生能掌握“赞赏──描述”的句式。

一、理解第一段,随文入景

1、激发谈话:

你们想去桂林游玩吗?

为什么?

课文的作者为什么去桂林游玩呢?

课文的第一小段告诉了我们。

请找出来。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2、先理解“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天下第一)

 再理解这个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

 (人们都这么说,桂林的山水风景是天下第一美的,我也禁不住来观赏观赏)

3、读第一段,进一步启发谈话。

 (播放多媒体教学软件:

出现一幅桂林山水画卷,再出现文字和声音:

人们都说桂林的山水甲天下,真是这样吗?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我们也随作者乘着木船沿着漓江,一起去观赏桂林的山水吧!

二、理解第二段,依图学文,读文披情

1、桂林的山水天下闻名,看了下面的几幅图景,你觉得这里的景色如何?

边讲边品读,播放多媒体教学软件,分别三幅桂林山水画面出现文字和声音:

⑴ 漓江的水真静啊!

⑵ 漓江的水真清啊!

⑶ 漓江的水真绿啊!

2、桂林的山水这么美,就让我们划着船桨去观赏这里的美景吧!

3、我们和作者一同乘坐在木船上,首先,最吸引我们的是什么地方景色?

(是眼前的“水”把作者吸引住了)

4、先看图,再读第二段,看看漓江的水怎样美,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大家读书时要学会抓住主要的意思,用“△”画出桂林“水”特点的词语)

 5、学生汇报:

找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

静、清、绿。

 6、老师出示带点的几个词进行比较,说说哪个词让人感到漓江的水是那么美,作者是赞不绝口,禁不住脱口而出的?

⑵ 漓江的水好静啊!

⑶ 漓江的水很静啊!

以上几句中的“真”“好”“很”哪个好?

“真”程度更深。

“真”字还可以怎样说──非常非常,多么。

7、读好“真”,应读重点,声调要稍提高。

反复品读:

漓江的水真静啊!

作者看到这么清静的水,赞不绝口,接着,描写出漓江的水静得如何。

我们把作者用的这种方法叫做“赞赏──描述”。

三、进一步体会重点词句,朗读指导,读出你在游玩时所见美景的喜悦心情

用以上的多媒体软件范读录音作朗读指导:

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

1、读,体会重点词句:

真静啊,是说的水怎么样──还可以怎样说出这层意思,这层感受?

(漓江的水很静很静,漓江的水是多么地静啊……)

 2、让学生仿照词语重叠的方法说出对赞美漓江水的感受:

真清啊,真绿啊……

3、老师朗读示范学生试读: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念轻声,稍拖长声音,然后把声音压平;

“清”字先向上扬一点,再轻轻拖一下;

绿,是很美的,同学们试着念出美的意思来。

4、师生或男女学生互为引读,读出很惊喜的感情。

如:

师──漓江的水真静啊!

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5、在读与体会重点句子中相机理解“无瑕的翡翠”等词的含义。

四、进行创造性联想的训练

这么美的景色,你怎样“观赏”呢?

  1、出示“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读后理出:

“赞赏──描述”。

2、谈话创设情景:

你看到漓江的水这么“静”这么“清”这么“绿”,你站在木船上,停下手中木桨,你想干什么?

启发:

望着这清凌凌的碧绿的江水,我真想──用双手掬成一个勺子;

跳下水中;

用双手掬水洗一洗脸。

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呢?

老师出示:

漓江的水真( )啊!

( )得……

⑴ 拟定学生1:

我把一掬水泼在脸上,漓江的水真凉爽啊!

凉爽得让你感受到脸上放了冰琪琳。

 ⑵ 拟定学生2:

漓江的水真明净啊!

明净得像……

 ⑶ 拟定学生3:

我摇着双桨,那“泼──泼──”的水声真好听……

3、图象创设情景:

出示“象山图”请注意观察,你们看看,这头“象”把长长的鼻子伸进了清凌凌的水中,这头“象”会想什么,说什么呢?

看着清凌凌的江水,我真想跳到江中,玩耍玩耍!

……

⑵ 拟定学生2:

漓江的水真甜啊……让你感受到像吃了西瓜那样舒服。

 ⑶ 播放多媒体软件:

一幅“象山图”出现,再出现文字和声音:

漓江的水真甜啊!

五、进一步体会漓江水的特点

小结:

你刚才随作者到了漓江,你是观赏,还是玩赏了漓江的水?

播放多媒体软件:

出现两幅人们在水中玩耍的情景。

再出现文字和声音:

漓江的水真凉爽啊!

六、先小结文上的学习方法,再理解第三段,体会桂林的山的特点

1、想一想,刚才我们是怎样玩赏漓江的水的美景的?

(先看图,进入佳景;

读文句,品味佳景;

后想象,玩赏佳景。

小结后老师板书。

2、准备怎样游玩桂林的山水?

3、老师出示描绘桂林山的图景。

再用一个句子赞一赞图描绘的桂林的山。

4、将桂林的山的三个特点画出,老师出示描写桂林山的三个特点的词语:

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还可以怎样说,说出这种感受。

仿照刚才读“静”“清”“绿”的方法,怎样读,读出很“奇”、很“秀”、很“险”的感受来。

 奇,先把声调提稍高,随后读得轻而平;

 秀,可读得平稳一点,重音停顿稍久一点;

 险,先要提高声调读得稍短促。

 5、按“赞赏──描述”引读。

采用多种形式,读出你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边读边出示多媒体软件:

出现三幅图,分别再现文字和声音:

⑴ 桂林的山真奇啊!

⑵ 桂林的山真秀啊!

⑶ 桂林的山真险啊!

6、创设情景,玩赏佳景:

 ⑴ 看图说“奇”:

先出示一幅象山图,你看,一头巨大的象来到江边,它在干什么,请用“赞赏──描述”想象佳景。

拟定学生1:

桂林的象山真奇啊,它来到江边,津津有味地喝着甜美的江水。

⑵ 再出示一幅骆驼山图,你看,这头巨大的骆驼蹲在山上,在四面张望,它在看什么?

⑶ 你看到这么神奇的山,你会怎样做,怎样“玩赏”?

老师启发后,说一说:

⑷ 你能否拿出你的照相机,拍下这一幅幅精美的画卷;

你是否拿出你的录象机,拍下这连绵不断的画卷。

⑸ 老师出示一幅图:

一座高耸直立的山峰,你正站在山脚下,有什么感觉?

 拟定学生1:

桂林的山真险啊,好象就要倒下……

 拟定学生2:

桂林的山真高啊,好象一支巨大的笔,直插云霄……

 ⑹ 老师出示“形态万千”、“奇峰罗列”、“怪石嶙峋”请拿出你们的画板来吧?

选一个画出来,带回去作个纪念。

七、小结写作方法

1、刚才,我们和作者一起,按从近到远的顺序“观赏”了桂林的山水,我们好象走进了什么地方?

2、作者在漓江上乘舟观赏桂林的山水。

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写“水”,而要写大海和西湖的水?

什么写“山”时,要先写泰山和香山?

 (这里用对比的方法,更突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第三教时

1、继续学习第四段,进一步体会桂林山和水合一的天然美景。

2、总结全文,读背第二段,品味桂林山水的美。

3、读背第三段。

一、学习第四段

1、个别读,想一想,在第四段中,哪句是总结桂林山水美景的。

为什么说这段是总结段呢?

2、出示图,理解: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影着这样的山”这样的山,指什么样的山,这样的水是怎么样的水?

回忆上一节课讲的内容。

3、再进一步启发:

 不但是那么“奇”、“秀”“险”的山,你再仔细看看,山中还有什么──云雾迷茫、绿树红花,江面上呢──竹筏小舟。

想想吧,这里不是好象进入仙境吗?

4、齐读:

这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5、通过图来指导朗读,并熟读成诵。

二、总结全文

1、人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你和作者游玩了感觉如何?

2、课文先由所闻桂林山水甲天下,便亲自乘舟游玩桂林山水,感受其“甲天下”的美誉。

先玩赏漓江的水,再玩赏桂林的山,最后,从山水合起来欣赏,的确好象进入仙境一般。

3、播放多媒体软件:

出现桂林山水的图片,出现文字和声音:

桂林的山山水水多么令人神往啊!

让我们拍摄下这些美景吧,让我们用手中的彩笔,画下这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吧!

3、小组、个人欣赏朗读后质疑问难。

三、利用板书,指导背诵

桂林山水:

赞赏──描述

总述:

甲天下?

──观赏,先看图,进入佳景;

水(静、清、绿)品文句,欣赏佳景;

分述:

后想象,玩赏佳景 山(奇、秀、险)

总结: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3 记金华的双龙洞

①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②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③了解按一定顺序阅读的方法。

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⑤培养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奇特景观,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

学习本课抓住事物特点写具体的表达方法。

搜集有关石钟乳、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可以做成课件。

●谈话,揭示课题,初识课文

你喜欢旅游吗?

都游览过哪些地方?

你到过浙江金华吗?

那里有一个著名的溶洞,叫双龙洞。

读读课文,今天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光游览。

听朗读录音。

说说跟着作者游了一趟双龙洞,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引导细读,了解游览顺序

①导语:

“就听一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