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52181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含答案.docx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含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含答案.docx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1.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练习。

   ①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

(甲)这时,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

   ②你可知道,妈妈,他们的家是在天上,在星星所住的地方。

   ③你没有看见他们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吗?

你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吗?

(乙)

   ④我自然能够猜得出他们是对谁扬起双臂来,他们也有他们的妈妈,就像我有我自己的妈妈一样。

(1)文中画横线的(甲)(乙)两句分别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填序号)

句(甲):

________            句(乙):

________

A.欢快而又急切。

       B.快乐。

(2)第①段描写了________的场面,其中“紫的、黄的、白的”体现了花儿的________。

(3)通过“急急忙忙”“扬起双臂”等描写,我们可以体会到花孩子________。

(4)仔细品读第④段,围绕“扬起双臂”展开想象:

花孩子要对妈妈说什么?

妈妈会怎样回答他们?

【答案】

(1)B;A

(2)大自然狂欢;颜色多

(3)对母亲的依恋

(4)花孩子说:

“妈妈,我们回来了,我们好想你,也想家。

”妈妈说:

“好孩子,妈妈也想你们。

【解析】【分析】

(1)语气是表示说话人对某一行为或事情的看法和态度。

是思想感情运动状态支配下语句的声音形式。

语气由两个方面构成:

一方面是一定的思想感情,一方面是一定的具体声音形式。

了解常用的朗读句子的语气(A.犹豫和矛盾B.生气C.后悔D.自信E欢快而又急切F.快乐),然后结合语境来分析。

(2)概括段意,可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

(3)体会词语,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

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4)人物语言的揣摩是要在细致地了解故事情节,理解人物的处境、性格的基础上来完成得。

语言的组织要条理。

故答案为:

(1)B、A

(2)大自然狂欢、颜色多

(3)对母亲的依恋

(4)花孩子说:

“妈妈,我们回来了,我们好想你,也想家。

”妈妈说:

“好孩子,妈妈也想你们。

【点评】

(1)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语气的把握能力。

(2)此题主要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

(3)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词语,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4)此题主要考查对人物语言的揣摩能力。

2.课内阅读。

   老屋已经活了一百多岁了。

它的窗户变成了黑窟窿,门板也破了洞。

它很久很久没人住了。

“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

”它自言自语着,准备往旁边倒去。

   “等等,老屋!

”一个小小的声音在它门前响起,“再过一个晚上,行吗?

今天晚上有暴风雨,我找不到一个安心睡觉的地方。

   老屋低下头,把老花的眼睛使劲往前凑:

“哦,是小猫啊!

好吧,我就再站一个晚上。

   第二天,天晴了,小猫从门上的破洞跳了出来:

“喵喵,谢谢!

(1)照样子,写词语。

(限写三个)

①很久很久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②自言自语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这部分课文主要描写了什么?

完成填空。

一个活了________岁的、________变成黑窟窿、________破了洞、很久很久________的老屋正要倒下的时候,________请求进入老屋________,安心________。

老屋答应小猫________。

(3)从这部分你体会到什么?

【答案】

(1)讨论讨论;打扫打扫;打扮打扮;一五一十;自由自在;多种多样

(2)一百多岁;窗户;门板;没人住;小猫;躲避暴风雨;睡觉;再站一个晚上

(3)老屋对小猫的关爱。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变换形式的叠词的积累和运用情况。

从①给出的词语“很久很久”来看,是ABAB式结构,即第一个和第三个字是一样的,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是一样的。

从②给出的词语“自言自语”来看,是ABAC式结构,即第一个和第三个字是一样的。

(2)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阅读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3)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运用能力。

阅读文章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

故答案为:

(1)讨论讨论、打扫打扫、打扮打扮、一五一十、自由自在、多种多样;

(2)一百多岁、窗户、门板、没人住、小猫、躲避暴风雨、睡觉、再站一个晚上;(3)老屋对小猫的关爱。

【点评】

(1)分析要仿写的词语,从中找出规律,找出规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积累好词好句,为写作奠定基础。

(2)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

概括性比较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3)此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中心的把握能力。

3.课内阅读。

   很快,它又慢慢地活动起来了,看样子,劲头比上树的时候足多了。

它匆匆地爬来爬去,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归拢到一起,然后就地打了一个滚儿。

你猜怎么着,归拢的那堆红枣,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

立刻,它的身子“长”大了一圈。

也许是怕被人发现吧,它驮着满背的红枣,向着墙角的水沟眼儿,急火火地跑去了……

(1)找出选段中描写刺猬动作的词语。

(2)用上描写刺猬动作的词语,按照“先、再、接着、然后、最后”的顺序,以刺猬的口吻描述片段叙述的事情经过。

【答案】

(1)爬|归拢|打|扎|驮|跑

(2)我先慢慢地活动起来,再匆匆地爬来爬去,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归拢到一起,接着就地打了一个滚儿,归拢的那堆红枣,全都扎在我的背上了。

然后驮着满背的红枣,向着墙角的水沟眼儿,急火火地跑去了……

【解析】【分析】

(1)考查对动词的掌握,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2)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学生要在明确题目要求的前提下,以刺猬的口吻描述片段叙述的事情经过,语言表达要准确,简洁,语句完整、通顺没有错别字。

       

故答案为:

(1)爬;归拢;打;扎;驮;跑。

(2)我先慢慢地活动起来,再匆匆地爬来爬去,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归拢到一起,接着就地打了一个滚儿,归拢的那堆红枣,全都扎在我的背上了。

然后驮着满背的红枣,向着墙角的水沟眼儿,急火火地跑去了……

【点评】

(1)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说完整的话,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的语感。

4.读童话故事,做习题。

蜗牛的森林

   蜗牛生活在一片草地上,对于蜗牛来说,这里就像是一片茂密的森林。

   可是有一天,草地上来了一只穿红靴子的兔子,蜗牛很热情地招呼说:

“欢迎你来到蜗牛的森林。

”兔子听了哈哈笑着说:

“这样的草地也算森林?

最高的草才刚过我的靴筒。

   于是,兔子就给蜗牛描述了真正的森林,那是有着高大树木的地方。

   蜗牛很吃惊,世界上还有这样的地方?

他决定去寻找真正的森林。

[预测点1]

   蜗牛上路,什么也不用带,他的壳就是他的房子。

当他把身体缩进去的时候,他就在休息;当他把身体伸出来的时候,他就在赶路。

这样过了许多天。

   一天,蜗牛看见四个巨大的树根。

啊,这样的大树,只有森林里才有啊。

   蜗牛很高兴,他觉得自己到了森林了。

可是,森林这么大,蜗牛站在地上是看不清楚的,他决定沿着树千一直往上爬。

   这是一棵多么老的树呀,蜗牛一边爬一边想着。

蜗牛爬到顶上的时候,感觉到刺眼的阳光。

哦,原来他到了大象的背上,那粗粗的树根当然是大象的腿了。

   大象一点儿也不知道背上有一只蜗牛,跨着步子慢悠悠地走进森林,啊,小蜗牛终于看见了真正的森林。

[预测点2]

   太阳光斜斜地透过茂密的树叶,像星星一样撒在地上,也撒在蜗牛的背壳上。

   这时候,森林里来了一个巨人,大象很热情她招呼他:

“请休息一会儿吧,这里是大象的森林。

”巨人哈哈笑着说:

“森林?

这里的树就和小草一样,才到我的膝盖。

   是啊,大象在巨人面前显得很小很小,森林就在巨人的脚下。

   巨人说:

“再见,小小的大象,我要到我自己的森林里去了。

”对呀,巨人一定有着更大的森林。

   当大象又经过草地的时候,蜗牛顺着他长长的鼻子下来了。

兔子看见这一切的时候,简直惊呆了。

   蜗牛安安心心地住在自己的森林里了,虽然这里最高的草也就刚过了兔子的靴简。

(1)边读童话边预测,请填写下表。

预测点1:

蜗牛很吃惊,世界上还有这样的地方?

他决定去寻找真正的森林。

预测的内容:

________

我的预测依据是:

________

预测点2:

啊,小蜗牛终于看见了真正的森林

预测的内容:

________

我的预测依据是:

________

(2)仔细阅读文章,请根据文章的内容填空。

①蜗牛住在________,这对于他来说,就是一片茂密的森林。

②蜗牛决定去寻找真正的森林,他首先遇到了________,当蜗牛进人真正的森林的时候,又遇到了________,最后大象把蜗牛带回了________。

(3)小朋友,假如你是蜗牛,你会选择草地还是真正的森林作为自己的居住地呢?

请说说自己的理由。

【答案】

(1)小蜗牛去寻找森林,但他是不会那么顺利找到的。

;小蜗牛没见过森林,也不知道森林在哪里。

;这可能不是真正的森林。

;对于小蜗牛来说,草地就是森林,对大象来说,几棵大树就是森林,那么比大象还大的动物有自己的森林吗?

(2)一片草地上;大象;巨人;草地

(3)略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力进行预测的能力。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

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对阅读内容的预测、拓展,也就是故事将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

(2)本题主要考查对短文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回短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3)谈自己的看法时能结合文意和个人的理解谈看法,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

(1)小蜗牛去寻找森林,但他是不会那么顺利找到的。

小蜗牛没见过森林,也不知道森林在哪里。

这可能不是真正的森林。

对于小蜗牛来说,草地就是森林,对大象来说,几棵大树就是森林,那么比大象还大的动物有自己的森林吗?

(2)一片草地上、大象、巨人、草地

(3)略

【点评】

(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据课文内容进行预测的能力。

(2)这道题是按短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短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3)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5.给下面的题目选择正确的答案。

   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

有一回,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花园里有座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有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去玩,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

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

司马光没有惊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

缸里的水流了出来,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

(1)我们学的《司马光》这篇课文是一篇(   )

A. 古诗                                         

B. 童话                                         

C. 古文

(2)跟所给文段相比,我们所学课文的特点是(   )

A. 课文简短,但表达不清。

B. 虽然有些难理解,但是语言生动、内涵丰富。

C. 两篇文章一样生动有趣,易于理解。

【答案】

(1)C

(2)B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

(1)C;

(2)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6.课内阅读。

掌声

   上小学的时候,我们班有位叫英子的同学。

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因为她小时候生过病,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一天,老师让同学们轮流上讲台讲故事。

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老师是刚调来的,还不知道英子的情况。

   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师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在掌声里,我们看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

掌声渐渐平息,英子也镇定了情绪,开始讲述自己的一个小故事。

她的普通话说得很好,声音也十分动听。

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从那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

她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甚至在一次联欢会上,还让同学们教她跳舞。

   几年以后,我们上了不同的中学。

英子给我来信说: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

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

(1)判断下列句子中表现了英子怎样的心情,再选择填入。

A.自信、感激    B.忧郁、自卑    C.紧张、自卑

①因为她小时候生过病,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   )

②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   )

③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   )

(2)课文中一共响起了_______次掌声,分别是_______、_______的掌声。

(   )

A. 2次;鼓励克服懦弱、鼓励勇敢地表现

B. 2;鼓励克服自卑的、祝贺英子挑战自己成功

C. 3次;鼓励、表扬、祝贺

(3)从文中划线部分的句子,可以读出英子有了很大的_______改变,变得_______。

(   )(多选)

A. 开朗、快乐                               B. 爱与人交往                               C. 积极、自信

【答案】

(1)B;C;A

(2)B

(3)A,B,C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

(1)B;C;A;

(2)B;(3)AB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7.课内阅读。

大自然的声音

   大自然有许多(①)的声音。

   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

当他翻动树叶,树叶便像歌手一样,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

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

当微风(②),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当狂风吹起,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合奏出一首(③)的乐曲,那声音充满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

   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

下雨的时候,他喜欢玩打击乐器。

小雨滴敲敲打打,一场热闹的音乐会便开始了。

滴滴答答……叮叮咚咚……所有的树林,树林里的每片树叶;所有的房子,房子的屋顶和窗户,都发出不同的声音。

当小雨滴(④)起来,他们便一起唱着歌:

小溪淙淙地流向河流,河流潺潺地流向大海,大海哗啦啦地汹涌澎湃。

从一首轻快的山中小曲,唱到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

   动物是大自然的歌手。

走在公园里,听听树上叽叽喳喳的鸟叫;坐在一棵树下,听听唧哩哩唧哩哩的虫鸣;在水塘边散步,听听蝈蝈的歌唱。

你知道他们唱的是什么吗?

他们的歌声好像告诉我们:

“我在歌唱,我很快乐!

(1)给文中括号内选择合适的词语。

①A.美妙  B.美好  ________   ②A.吹过  B.拂过 ________

③A.雄壮  B.雄伟   ________   ④A.汇聚  B.聚集 ________

(2)短文的2-4自然段用_______的修辞手法,分别介绍了_______、_______和_______来具体写_______。

(  )

A. 拟人;风的声音、水的声音、动物的声音;大自然的美妙声音

B. 比喻;风的声音、水的声音、动物的声音;大自然的美妙声音

C. 拟人;风的声音、雨水的声音、动物的声音;大自然的美妙声音

(3)读一读,火眼金睛地发现:

“小溪淙淙地流向河流,河流潺潺地流向大海,大海哗啦啦地汹涌澎湃。

”读着这句,我发现:

用前面_______的词语做下文的_______,这样的方法用了两次,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能巧妙地突出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的紧密联系。

如果给这样的修辞手法起个名字,我会选(   )

A. 结尾;开头;排比                    

B. 结尾;开头;顶针                    

C. 开头;结尾;拟人

(4)这篇短文的_______是文章的总起句,即_______自然段是围绕着它来分述介绍的。

除此这外,2-4自然段的_______也是各段的总起句,因此这几个段落也同样是_______的结构。

(  )

A. 第1自然段;2-4;第1句;总起—分述

B. 第1自然段;2-4;最后一句;总起—分述

C. 第2自然段;3-4;第1句;总起—分述

【答案】

(1)A;B;B;A

(2)A

(3)A

(4)A

【解析】【分析】

(1)选词填空中的备选词语大多数都是同义词或近义词,通过分析、比较,会发现它们之间会有细微差别。

因此,选择时我们必须结合语言环境,体会词语的区别,认真选择恰当的词语。

(2)、(3)、(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

(1)A;B;B;A;

(2)A;(3)A;(4)A

【点评】

(1)说话和写作时要正确使用词语,注意词语的搭配和组合;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注意词语使用过程中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加强对教材注释和课文后列出的字词背诵积累等。

(2)、(3)、(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8.课外阅读。

有趣的小刺猬

   刺猬是一种有趣的小动物。

它的身体活像一只老鼠,只是比老鼠大多了。

它的头尖尖的,眼睛和耳朵很小,牙齿非常锋利,门牙特别长。

刺猬的四肢很短,跑起来很快。

它的爪子像老鹰的爪子那么锐利,那么有力。

除了腹部,刺猬浑身长满了像钢针一样的硬刺,又短又密。

遇到强敌时,它就把身体蜷成一团,成为一个可怕的刺球,连凶猛的野猪也拿它没有办法。

刺猬不仅用硬刺保护自己,还用它来搬东西呢!

夏天,正当人们进入梦乡的时候,它悄悄地从洞中爬出来,趁着月光,窜到瓜地里,用它那锋利的牙齿把瓜柄咬断,然后在地上打个滚,把硬刺扎进瓜皮,一翻身就背着瓜溜走了。

(1)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刺猬的头________,眼睛和耳朵________,牙齿________,门牙________。

它的四肢________,跑起来很快。

它的爪子________、________。

它浑身长满了________。

(2)短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3)找出短文中的一个比喻句,并出来,这句话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

(4)你喜欢哪种小动物?

请你简单介绍一下它的外形特点。

【答案】

(1)尖尖的;很小;锋利;特别长;很短;锐利;有力;硬刺

(2)刺猬是一种有趣的小动物。

(3)刺猬浑身长满了像钢针一样的硬刺,又短又密。

刺猬身上的硬刺;钢针

(4)略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2)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

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

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

(3)比喻句:

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4)要抓住动物的特征写。

所谓特征就是同其他物体有区别的地方,抓住特征描写,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状物要言之有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从中间到两边等。

不能一下子说这,一下子说那,东拉西扯,没有顺序;状物过程中要进行合理的联想,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还要恰当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描写的动物写生动,写形象;状物要描写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质地,做到写什么,像什么。

故答案为:

(1)尖尖的、很小、锋利、特别长、很短、锐利、有力、硬刺

(2)刺猬是一种有趣的小动物。

(3)刺猬浑身长满了像钢针一样的硬刺,又短又密。

刺猬身上的硬刺;钢针

(4)略

【点评】

(1)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2)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3)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注意内容具体,结构清晰。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花的学校(节选)

   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1)读了本段,我们知道“花的学校”就在(   )

A. 树林里                                       B. 地下                                       C. 天空中

(2)把选段中的“走过”改为“掠过”,“跑出来”改为“冒出来”,可以吗?

为什么?

(3)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这是多么奇异、美丽的情景,请你展开想象,描绘出这样的情景。

【答案】

(1)B

(2)不可以。

因为“走过”“跑出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走过”赋予了东风生命,语言生动而富有童趣。

“跑出来”写出了花儿的可爱,花儿想钻出地面的急切心情,而用“冒出来”就不能让读者体会到这一点。

(3)略

【解析】【分析】

(1)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2)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辨析。

此类型的题目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

把二者做一对比,表达效果方面考虑。

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3)仿照课文发挥想象,写出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景象,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而又形象,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故答案为:

(1)B

(2)不可以。

因为“走过”“跑出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走过”赋予了东风生命,语言生动而富有童趣。

“跑出来”写出了花儿的可爱,花儿想钻出地面的急切心情,而用“冒出来”就不能让读者体会到这一点。

(3)略

【点评】

(1)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2)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辨析能力。

(3)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10.读下面的文段,做习题。

   鸟儿向村子里飞去。

   在一盏煤油灯旁,坐着一个小女孩。

鸟儿问女孩:

“小姑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