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备课.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52534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7.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备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备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备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备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备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备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备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备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备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备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备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备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备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备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备课.docx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备课.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备课.docx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备课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一、单元教学内容

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0的运算

3.括号

4.解决问题

二、单元编排特点及作用(前后知识点的衔接)

1.突出基础知识的教学。

2.让学生通过回顾整理知识,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3.通过计算实例,引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三、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对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2.认识中括号,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

3.让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四则混合运算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4.通过数学的学习,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单元重、难点

重点:

四则运算的意义、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难点:

1.减法、除法的意义理解。

2.合理、灵活、正确地计算与解决问题。

 

课题

四则运算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加减法的意义及各部分名称

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经历概括总结加、减法意义的过程,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2.通过比较、概括等活动,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拓展目标:

通过数学活动,培养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加、减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减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环节教学目标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借助课件与描述,展现我国铁路建设的发展,然后,突出西宁至格尔木,再由格尔木至拉萨的铁路线(即青藏铁路)。

师:

我们学习了加、减、乘、除计算,还会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什么叫加法?

什么叫减法?

什么叫乘法?

什么叫除法?

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今天,我们要开始进一步研究这四种运算,学习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关系。

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和关系。

二、解决问题,概括总结

1.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根据屏幕上呈现的铁路线图

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用加法、减法解决的问题吗?

2.学生独立解决,同桌交流,全班汇报解决方法和结果。

3.概括意义。

(1)加法的意义。

借助814+1142=1956,请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线段图。

直观地把814和1142合并在一起,并在算式的“+”下面板书:

合并

(2)想一想,什么样的运算叫做加法?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3)说说加法各部分的名称。

板书:

加数+加数=和

(4)减法的意义

引导学生观察第

(2)(3)问题,思考,与第

(1)题相比,第

(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

求什么?

交流,发现加法和减法之间的联系。

(5)提出问题,概括减法意义。

通过比较,想一想,什么样的运算叫做减法?

根据同学回答,板书减法的意义

(6)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7)加减法的关系。

比较,交流。

归纳,整理。

总结:

减法运算时和加法运算相反的运算,相反的运算在教学中,叫做逆运算。

所以,我们说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板书: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4.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回顾总结。

提出要求:

想一想,加法算式、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进而,提出:

会用等式表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吗?

请动手写一写。

巡视中,以“怎样求加数?

”“怎样求件数?

”等问题引导同学思考。

(2)交流,归纳整理。

在学生展示交流的基础上,归纳整理并呈现关系式。

4.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课本第2、3页的内容,请同学们再一次阅读教材,理解深化。

三、巩固和应用

1.选择和交流(练习一第1题)

(1)独立思考确定计算方法,列出算式。

(2)交流。

请学生说出算式,并解释选择算法的道理。

2.填填说说。

(1)练习一第2题

独立填写,同桌相互评议。

(2)做一做,之后交流:

突出不同的思路:

根据加减法的关系写出得数;用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写出得数。

3.猜一猜(练习一第3题)

游戏形式进行。

4.算算、填填。

观察两则算式交流并发现:

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变化,和也随着变化;被减数不变,减数变化,差也随着变化。

5.独立作业

《课堂练习本》第1页。

 

理解加法的含义

 

减法意义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应用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

 

练习设计

第一层次

1.填空:

(1)已知两个数的()与其中的一个(),求另一个()的运算叫减法.

(2)在120-90=30算式中,被减数是(),90是(),30是().

(3)根据3600-784=2816写成加法算式是(),另一个减法等式是().

第二层次

提高层次

教学思考

 

课题

四则运算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名称

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2.使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3.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拓展目标: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

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环节教学目标

二次备课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7×5=9×6=()×4=32

35÷5=54÷6=32÷()=8

35÷7=54÷9=()÷4=8

2.导入:

对于除法知识我们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探求新知

1.乘法的意义出示例1

(1)

每个花瓶里插3枝花,4个花瓶一共插了多少枝花?

用加法算:

3+3+3+3=12

用乘法算:

3×4=12

师:

为什么用乘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

(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乘法。

小结: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出示乘法的意义)

说明乘法各部分名称: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因数×因数=积

2.教学除法的意义.

(1)你能把3×4=12(枝)改成两个除法算式吗?

①12÷3=4(个)

②12÷4=3(只)

根据除法算式,结合情境,你能来说说这个除法算式是什么意思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

①12÷3=4(个)有12枝花,每个瓶子插3枝,一共可以插几个瓶子?

②12÷4=3(只)有12枝花,平均插在4个瓶子中,每个瓶子可以插几枝花?

教师提问:

观察,比较上面的2道题,为什么列式和计算方法和3×4=12都不同?

(第1②题分别是已知什么?

求什么、怎样算?

(第①②题分别是已知两个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分组讨论:

根据上面除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的联系看,除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呢?

教师归纳: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2)教学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提问:

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什么?

(被除数)

已知的因数叫做什么?

(除数)

求出的未知因数叫做什么?

(商)(教师板书)

(3)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

第①②与第一题乘法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

使学生明确:

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1)看一组题:

①4×5②320÷8

20÷4320÷40

20÷540×8

(2)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①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师概括:

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板书)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组算式,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师板书: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3)教学乘法验算

教师出示:

32×27=864,让学生用以下两种方法验算.

教师提问:

以上两种算式应用了什么方法验算的?

为什么?

教师总结:

应用除法各部分间关系,可以验算除法.以前学过的用乘法验算除法,就是应用被除数=商×除数,现在应用“除数=被除数÷商”也可以验算除法,也就是用除法验算除法.

三、总结

师:

今天这节课你掌握了什么?

 

理解乘法的意义

 

理解除法的意义

 

除法各部分名称

 

理解各部分名称之间的联系

练习设计

第一层次

第二层次

提高层次

教学思考

 

课题

四则运算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同级和异级混合运算练习二

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通过对比,分析,整理。

让学生概括“在同级的混合运算中,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含有两级的运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在经历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进行递等式计算的书写。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拓展目标:

灵活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同级和异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环节教学目标

二次备课

一、复习旧知

谈话引入:

这两天,我们学习了加减法和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名称和关系。

先来回顾复习一下。

1.什么是加法?

什么是减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

师:

我们发现,加法和减法各部分之间是有联系的,请同学来说一说(加法里的加数相当于减法中的减数或差,和相当于减法中的被减数)

师:

因此:

我们说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板书)

3.什么是乘法?

什么是除法?

乘法和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4.揭题:

含有加、减、乘、除这四种运算,就是我们这个学期要学习和研究的四则混合运算。

今天,我们现在整理和回忆运算的顺序。

二、展开

1.出示6道小题:

(1)732+42+79

(2)329-45+62

(3)729÷9÷3(4)73×65×7

(5)72-8×9÷3+30(6)450+390÷130-123

这里有6道计算,请你仔细地看一看,如果请你来分分类,你准备怎么分?

根据学生回答,把1—4分成一类,5、6分成一类。

原因是:

同级运算,异级运算

2.什么是同级运算?

学生讨论回答:

只含有加、减或只含有乘、除的运算。

那么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么样的呢?

从左往右依次进行。

根据板书,同桌说一说先算什么?

指明提问。

3.什么是异级运算?

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

又有乘、除,又有加、减的混合运算。

异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么样的呢?

先乘除,后加减。

根据(5)72-8×9÷3+30(6)450+390÷130-123

指明说说先算什么?

4.指明6人板演,其余同学坐在课堂作业本上。

反馈:

●递等式的写法。

小结:

☆一个算式中,只有加减或者只有乘除,都是从左往右算。

强调:

“只有”

编儿歌,帮助记忆“加减一起左到右,乘除一起左到右”。

☆教学口诀:

“混合试题要计算,明确顺序是关键。

同级运算最好办,从左到右依次算。

两级运算都出现,先算乘除后加减。

三、运用

1.这样做,对吗?

136+64—136+64

=200—200

=0

请你改一改。

全班练习,指名板演,校对。

2.在()里填上正确的数

320+()=750—270;288÷9=()×8;

()÷5×6=90

3.

 

加、减、乘、除运算的回顾和沟通联系。

 

分析运算的特点

 

归类整理

明确同级运算

 

明确异级运算

 

巩固

递等式的写法

 

练习设计

第一层次

1.递等式计算:

845+145—21635×20÷590×9÷90×9215-115÷5

2.列式解答

(1)双休日全家去旅游。

去时,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行驶,3小时到达目的地。

返回时堵车,路上花了4小时,你能求出返回时的速度吗?

第二层次

1.新研制的神舟飞船8小时可以飞行8800千米。

照这样计算,飞船16小时可以飞行多少千米?

(两种方法解答)

2.食堂运来8袋大米共1200千克,用去2袋,用去多少千克?

想想,可以怎样解答?

提高层次

小英把4×(□+3)错看成了4×□+3,她得到的结果和正确结果相差多少?

教学思考

 

课题

四则运算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体会“小括号”和“中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掌握运算顺序,会计算带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三步题目,并会列综合算式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经历带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和意识。

3.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含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体会“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作用,会列带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环节教学目标

二次备课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师:

同学们,这里有一些两步计算的式题,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我们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请大家说一说。

2.出示问题:

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1)7×2+30

(2)175-25×4

(3)40÷4+6(4)48-18÷2

3.课件辅助,显示结果:

4.师:

是这样的吗?

画线的这一步应该先算。

在混合运算中我们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这是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

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与计算顺序有关的知识。

(板书:

四则混合运算)

(二)经历过程,感受作用

1.师:

学校艺术节快到了,每个兴趣小组正在进行紧张的练习,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出示课件)

学校航模小组男生有12人,女生有4人,美术小组是航模组的2倍。

2.师:

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3.师:

根据题目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预设:

生:

美术小组有多少人?

4.师:

会解决吗?

同学们自己将算式写下来,计算一下。

5.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采样

对比方案:

(1)12×2+4×2

(2)(12+4)×2

(3)12+4×2

6.比较方案:

(12+4)×2和12+4×2的区别。

(1)问:

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这两个算式的结果不一样?

预设:

生:

运算顺序不同

(2)问:

两个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预设:

生:

第一个算式表示男女生人数和的两倍,第二个算式表示男生和女生的两倍。

7.师:

这样看我们的运算顺序除了先乘、除,后加、减外还需要补充什么?

预设:

生:

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面,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三)深入研究,完善发现

1.继续出示:

合唱组及问题。

(合唱组:

64人,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

2.师:

看到这个问题你打算怎样解决?

预设:

生:

合唱组的人数÷美术组的人数=几倍

3.师:

刚才,我们分步解答了这个问题,先算出了——(美术组的人数),然后用——(合唱组的人数÷美术组的人数),现在你能不能把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在本上试试看,只列式。

(学生尝试,教师巡视,指名用不同方法的学生板演。

预设:

可能出现:

方法一:

64÷(12+4)×2

方法二:

64÷((12+4)×2)

方法三:

64÷[(12+4)×2]

4.师:

我们先来看这个同学列的综合算式,请你说说看,你是怎么想的。

(逐一比较学生的算法)

(1)方法一:

①师:

这个算式,问题出在哪里?

预设:

按照运算顺序,最后算乘法了,而这题的最后一步应该算除法。

②师:

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先算出美术组的人数,也就是(12+4)×2。

,这样就和他的算式矛盾了,看来得改变这个算式的运算顺序,怎样解决呢?

(2)方法二:

师:

再加一个括号,来看看这个算式怎么样?

预设:

连续两个小括号,重复了,有些看不清楚。

(3)方法三:

①师:

数学上规定,这个算式中已经有小括号了,再添加括号,就要用到中括号。

②师:

像这样的括号就是中括号。

伸出手来,一起跟我写一遍(描)。

板书:

[]

③让学生尝试加中括号:

请你在你的综合算式里添上中括号。

5.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研究含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混合运算。

(板书课题)

6.师:

这时的算式中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应该怎样计算呢?

同桌互相说说这题的运算顺序。

有信心试一试吗?

7.介绍递等式中一步一步脱式的过程和书写的格式要求(等号位置,小括号算好后脱掉,移下来的是中括号)。

8.师:

你觉得第一步应该先算?

也就是要算出──航模组的人数。

64÷[(12+4)×2]

=64÷[16×2]

=64÷32

=2

9.师:

回顾头来看一下,这里的两个算式,一个只有小括号,一个又添加了中括号,那这个中括号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

总结:

对呀,中括号和小括号一样,也能改变题目中的运算顺序。

10.师:

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应该按什么顺序运算?

(学生尝试概括运算顺序)

11.总结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课件出示:

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12.介绍有关“括号”的数学史。

小括号“()”是公元17世纪由荷兰人古拉特首先使用的。

中括号“[]”是公元17世纪由英国数学家瓦里士最先使用的。

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用到大括号“{}”,又称为花括号。

大括号是法国数学家韦达在1593年首先使用的。

(四)巩固练习,不断深化

1.基础练习。

P9做一做

先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360÷(70-4×16)

(2)158-[(27+54)÷9]

2.综合练习。

P11练习三3

下面各题,看谁做的都对。

72-4×6÷36000÷75-60-10

(72-4)×6÷36000÷(75-60)-10

(72-4)×(6÷3)6000÷[75-(60-10)]

(1)独立解题。

(2)交流结果。

(3)对比说明计算顺序。

3.发散练习

根据运算顺序添上小括号或中括号。

(1)32×800-400÷25先减再乘最后除。

(2)32×800-400÷25先除再减最后乘。

(3)32×800-400÷25先减再除最后乘。

(五)拓展知识,评价总结

师: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1)为什么要引入中括号?

(2)中括号、小括号的作用是什么?

(3)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回忆没有小括号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结合解决问题

引入小括号的必要性

 

引入中括号

 

练习设计

第一层次

1.按要求添上小括号并计算

80+16÷8—4(先算减),80+16÷8—4(先算加)

64×16—8+33(先算加),64×16—8+33(先算减)

第二层次

把算式列成综合算式

17×5=8585+115=200;150÷6=25120—25=95

150—92=5837+58=95;35—26=921×9=189

提高层次

1.150本数学本平均分给全班45个同学后,还剩15本。

每个同学分到多少本?

2.用16、20、50、800这四个数编两道不同的四则混合运算,并计算结果。

独立练习、同桌互批。

3.书P12的思考题,添运算符号、括号,使等式成立。

教学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