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建设工作三年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352574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3.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建设工作三年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建设工作三年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建设工作三年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建设工作三年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建设工作三年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建设工作三年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建设工作三年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建设工作三年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建设工作三年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建设工作三年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建设工作三年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建设工作三年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建设工作三年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建设工作三年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建设工作三年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建设工作三年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建设工作三年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建设工作三年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建设工作三年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建设工作三年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建设工作三年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建设工作三年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建设工作三年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建设工作三年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四)建构尚美课堂,提高教学实效。

持续开展以“小组合作”为核心的“先学后研,五环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在具体教学中,实施“自学、探究、点拨、训练和评价”的五个环节教学,在学生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和充分交流的前提下,进行精讲点拨,并开展有针对性、有实效的课堂训练。

通过以“小组合作”为核心、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学生“想学、能学、会学”的自主学习方式得以实现,自主学习的教学改革己见成效,教学模式获得市级推广,教学质量大幅提升。

学校连续3年均获得全市教育教学质量优秀奖。

(五)注重校本教研,实施科研兴校。

以问题为导向,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与分析”等专项教研活动。

近三年来,先后有73人次在省、市级教学技能竞赛中获奖,有26人次获“一师一优课”大赛的部、省级优质课奖项;

有113人开设了省市级公开课或学术讲座。

有135位教师主持或参与了58项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其中省级课题10个、市级课题19个);

教师科研论文达300余篇,其中CN论文197篇(有3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

(六)基于全面发展,构建评价体系。

积极构建发展性评价体系,探索实施学生增值评价。

制定了校本选修拓展类课程的学分认定标准,制定了通用技术、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等科目的学分认定细则,建立日常学习评价与考试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构建了基于美术班、音乐班、国际班、阳光班等多元办班模式的生涯指导平台。

(七)做强优质学科,凸显美术特色。

经过十多年的持续探索与实践,美术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美术教育已成为学校办学特色。

以美术学科教学突出美术特色教育,开设了美术基础型、专业型和拓展型课程,通过基础课的学习,实现美术基础素养的培养;

通过专业课的学习,实现技能和素养的再提升;

通过拓展课的学习与探究,实现专业和特长的个性化发展。

1.美术校本课程日趋成熟。

开发的“黑白装饰画”、“国画”、“书法篆刻”、“工笔花鸟”、“图媒设计”和“平面设计”等15门优质课程实现了在线对外开放。

2.美育成效获得广泛好评。

先后两次在三明市艺术馆,举办以“向全市人民汇报”为题的大型的、高品质的市级美术作品专项展示活动,共展出师生美术类作品700件,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3.学生艺术素养整体提升。

近三年共有500余人次在全国、省、市艺术作品展评中获奖(国家级一等奖奖项23件)。

《国画》社团被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全国少工委评为“全国优秀中学生国学社团”。

4.学生艺术能力得以展现。

每年都有约300名学生考入本科院校的美术类专业继续深造,其中16位学生录取到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31位同学考入意大利佛罗伦萨、那不勒斯等世界著名美术学院。

连续十年,美术类考生文化、专业本科双上线率达95%以上。

2019年、2020年高考中,陈璇、蔡雅欣同学分别取得美术专业考试全省第一名。

5.示范引领作用得以发挥。

2016年6月牵头成立了“闽浙赣三省十校高中美术特色教育联盟”,现已发展成为“闽浙赣桂鄂五省高中艺术教育联盟”共20多所联盟校。

学校新课程、新教学背景下的办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与活动模式、校本课程资源,以及教师教育教学成果,在联盟内广泛交流与分享。

二、面临的主要挑战与困难

1.选课走班师资配制有待充实。

高考综合改革下的学生选课走班,各届、各年所出现情况不尽相同,这将使学科教师资源配制受到极大挑战。

如果没有足够充足的教师编制,充分满足学生选课走班需求、开齐“12种组合”的选课教学,将难以实现。

2.综合素质评价方案有待完善。

综合素质评价如何有效落实,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由于“两依据一参考”的“参考”尚缺乏具体的操作样本,目前我们在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案设计与细则制定等方面,还比较茫然,未形成较为成熟的体系。

3.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有待提升。

国家课程校本化进程处于初级阶段,还未形成完善的开发开设体系;

自主研发的校本课程,品种还不多,层次还不够丰富,质量也有待逐步提升。

4.学生发展指导工作有待深化。

基于美术特色的生涯指导工作,已逐步展开,并取得一定成效。

但学生发展指导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学生学科潜能评估,以及职业取向指导,还未形成有效方案,需加强研究,加快推进步伐。

5.学业增值评价体系有待改进。

学业增值评价,在我校已实施了多年。

进入选课走班后,学科基础数据繁多,复杂度增高,参照度减弱,如何选取恰当参数、明确增值比对系数,提高学业增值评价的可信度与可操作性,需要在实践中反复加以求证。

第二部分总体要求

一、建设目标

形成与新高考、新课程、新教学相适应,与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相配套,基于美术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教改体系、校本体系、评价体系、学生发展指导体系,突出美术办学特色,发挥美术教育优势,在美术教育教学等领域引领省内外高中教育改革发展,建成与高考综合改革相适应、人才培养多元化、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示范性高中。

二、建设思路

基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立足本校美术办学特色,对课程建设、课程管理、教学改革、考试评价、校本教研与特色发展等重要环节的实践创新与体系建构,进行整体规划,统筹推进,逐步落实,分项突破;

对当前及今后所面临的主要困难与问题进行专项研究、重点攻克;

总结经验,形成模式,同步实施对口帮扶、对外辐射,高质量完成示范校建设各项工作任务。

第三部分建设任务

第一项任务:

聚焦课程体系建设

1.工作目标

建立适合校情的课程开发与开设方案,形成各学科按专业分类、按水平分层的学考课程方案、选考走班方案,形成完善的、可操作的、具有美育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资源、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

在必修与选择性必课程开设的基础上,形成校本选修课程系列。

建成有美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改革实践基地。

2.工作举措与实施

基于“大课程”观和“课程育人”观,强化立德树人,开足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

成立课程发展中心,修订课程发展规划,完善课程系列制度,优化课程结构,开发课程资源,突出美术优势,充分发挥美术教育教学的示范辐射功效。

(1)制定课程规划。

基于教育综合改革的全面实施,修订课程发展规划,建立课程建设与实施方案,建立等级性(考试)选修课程的选课(选考)机制,制定选课制度和实施方案,制定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实施、管理与评价制度;

完善校本课程开发、开设、管理与评价制度,强化美术特色课程的规划与建设,形成具有美术特色的、可复制的学校课程开发体系、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的系列化方案与制度。

(2)优化课程结构。

对接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优化现有学校课程结构,在原有学校课程体系基础上,建设“基础性、艺术性、国际性、发展性、共创性”为类别的“尚美”课程群,设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的德育育人课程,设计必修课程的开设计划和选择性必修课程的选课方案,强化美术专业课程,开发校本拓展课程,注重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课程。

(3)突出美术特色。

结合学校特色发展,继续强化美术教育教学,实施美术普及性、专业性和拓展性教育,提升学生美术素养,培养学生美术特长,开展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系列活动,提升美术教育的全员性、全程性和全面性,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特长发展和多元发展。

(4)拓展校本课程。

继续优化素描、色彩和速写等的美术专业性课程,优化手工、国画、黑白装饰等的拓展性课程,突出美术课程的特色优势,形成美术专业的适应“三位一体”招生模式的课程系列;

在此基础上,继续开发的科技、音乐、体育、文学以及学科辅助类的校本课程,力争将发展性校本选修课程拓展、优化至120门以上。

(5)强化实践功能。

将各学科拓展课程纳入选修课之中,并将选修课程的开设与学生社团活动结合起来,在实现校本课程的选课走班教学的同时,以社团活动的形式进行各学科的实践与探究,实现“选修课程活动化,社团活动课程化”,让学生通过选修学习与实践活动,掌握2-4门选修课程的知识、方法与技能。

(6)挖掘美育素材。

结合学校艺术特色教育,充分发挥美育学科的育人功效,各学科编制学科的德育、美育素材读本,在日常授课中,除进行德育渗透外,还应进行美育思想与理念的渗透,全过程、全方位落实以德育人、以美育人的“立体化”教育。

(7)开发课程资源。

加快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进程,依托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组织专班对拓展类选修课程进行重编或修订;

深入研究各学科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重新编制不同学习类别、不同层次要求、不同考试要求的校本作业,使之与学科目标、生源实际更加吻合,形成更加实用、更有特色的教学课程资源。

3.预期成果

(1)完善的、可操作的、具有美育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包括文化学科、美术学科、实践活动,以及学考课程、选考课程、校本选修课程的开设方案。

(2)以社团活动为实践辅助、美术专业为特色的校本选修课程系列。

(3)国家课程校本化开发与开设方案,学科拓展实施优秀案例。

(4)学科教学“以美育人”“以德育人”素材资源,以及相关教学案例。

(4)与学考、选考相配套的,用于分类、分层教学的校本作业系列。

第二项任务:

聚焦课程组织管理

形成完善的、规范的、可操作的教学管理体系,形成行政班与教学班的“双轨并行”管理制度,形成学生生涯、学业、选课的指导体系,形成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学分认定体系。

重建教学管理制度,建立行政班与教学班有效衔接的管理模式。

大面积实施选修课程的选科、选课走班教学。

制订新高考、新课程改革下的学生生涯规划指导方案,分类开展基于导师制的学生学业、报考和升学,以及选课指导等人生规划的具体指导工作,形成学生生涯、学业、选课的指导体系。

(1)开展选课规划工作。

制定包含美术专业、音乐专业、西班牙语、日语在内的课程选修实施方案和指导方案,设计和整合课程模块,编制学生选课流程,开展基于导师制的选课指导;

进行校内外教育资源的协调和配置,开展选课方案的试排、推演、编制工作;

制定教师选课教学的管理制度和评价标准,制定选修课程学生评价标准及学分认定方案。

(2)优化选课走班教学。

重新编制选修课程说明与选课指南,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自愿选择,进行选科、选课、选班,本着“尊重志愿、特长优先、结合实际、合理调配”的原则,“最大程度集中,最少的走班次数”安排必修课程、选考课程、校本选修课程对应的行政班、教学班,并在行政班、教学班任课教师中选出班主任和导师,按相应教学要求开展教学与活动。

(3)规范走班教学管理。

建立选修课程实施管理制度与评价制度,对走班教学执行教学常规管理。

同时,对走班的教学班,开展与行政班相同方式的班级量化评比活动,实施与行政班同等待遇的教学班的师生奖励政策。

完善美术专业课、拓展课的走班教学管理制度,优化美术生在专业班和文化班的“双重”量化评比制度,以及专业班和文化班的“双重”班级文明量化评比奖励方案。

(4)实施学业规划指导。

成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建立学业规划制度,编制学业规划讲义(读本)。

在高一、高二和高三分类开展导师个别指导和开设学业规划指导课程。

在高一上学期,开设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选修课,对学生进行学考与选考、必修课与选修课的介绍;

在高一下学期,进行高考专业报考介绍及学生选考选课指导,分析各行业内涵及发展前景,使学生对今后职业生涯有一个初步认识与定位;

在高二介绍国内外各类高等院校及相关专业的设置,引导学生对高校课程与专业、高校选择以及今后职业选择的方向有一个初步认知;

对高三学生则偏重相关专业及对应的高校的报考指导。

(5)实施导师帮扶计划。

制定“导师”制度,建立教师与学生的一对一或一对多的“结对帮扶”关系。

教师对所帮扶的学生,开展思想跟踪教育、生涯规划指导,进行日常生活关怀,帮助学生养成自律、自主、自觉的习惯,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并帮助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

切实实现教师对学生“零距离”式的身心关怀与学业指导。

(6)建立学分认定制度。

制定含学考课程、选考课程、校本选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在内的学分认定方案,明确学习成绩、课堂表现、活动表现、成果取得等各个维度的评价方式,明确过程性与终结性的评价方案,以及学科模块学分认定标准;

在数字化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中,开展对学生的学科学习、学科活动等的实时评价,定期更新过程性评价量化分值,并及时录入学生、家长的可查询的过程性、终结性结论以及认定报告单。

(1)学生含美术专业、音乐专业、西班牙语、日语等在内的学生生涯规划指导体系。

(2)以拓展课程为主体、社团活动为实践辅助的校本选修体系,以及选择面广、课程独特、自主发展的人才培养途径。

(3)行政班与教学班有效衔接的管理模式,基于导师制的选课走班的管理制度。

(4)完善的学分认定制度。

第三项任务:

聚焦深化教学改革

构建“小组学习”为立足点,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现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健全分类实施教学和分层实施教学的教改体系;

建立以实践活动、教学活动相结合的劳动教育体系。

(1)全面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各学科对照核心素养,深入研究,进行校本化理解和内化。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与活动目标,开展教学活动,以学科核心素养指导教学活动的过程性评价、衡量课程与教学质量,使之成为教学的达成目标。

同时,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管理与评价的重要指标。

(2)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持续开展课堂教学中“学与教”方式的改革,在班级中组建学生小组,形成学习共同体,建立“小组合作”为立足点的“先学后研,五环导学”、“先教后研,对分课堂”、“微课导学,信息融合”等的多样化教学方式样板,实现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形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依托“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建构,探索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核心的班级文化建设,形成教学模式与文化建设双向促进的良好局面。

(3)实施分类分层教育策略。

按学生个性需求与发展志向,将选修类课程分为选科走班、分层走班和活动走班三类:

基于学生高考升学需求,对选择性必修课程实施选科走班教学;

基于学生学科层次差异,对部份学科实施分层走班教学;

基于学生个性特长发展,对活动类课程如体育、通用技术、音乐、美术等学科的选修模块,以及校本选修课程,实施以学期为周期的活动走班教学。

(4)创新教学实践活动。

开展学生学科实践创新活动,强化科学实验教学,重视创新拓展课程与社团活动,充分利用陶艺创新实验室、科学探究实验室、科技活动室、地理历史教室、书法教室、音乐室等场所与设施,引导学生开展科技类、艺术类、人文类和音乐类相关课程的实践与探究,并以此展开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组织学生参加相应主题的研学旅行实践活动。

(5)探索项目式学习活动。

将教育实践活动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合作”相结合,实施“项目式学习”。

对校内外专项活动,探索以“基于小组合作、跨学科”的“项目式学习”方式进行,通过学生“提出问题(项目选题)”、“规划方案(项目设计)”、“解决问题(项目执行)”和“评价反思(项目展示)”等环节的实施与体验,既达到“主动探索现实问题、获得更深刻的知识和技能”教学目的,又实现“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

(6)创建劳动教育体系。

整合、开发劳动教育校本资源,,建立劳动教育、教学、活动体系。

劳动课程与通用技术、社团活动、选修课程、项目式学习、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相融合,劳动教育进课程、进课堂。

实施校园卫生网格化管理,建立学生劳动区域责任制,建设劳动文明积分制度,融合文明班级、文明学生评比,纳入综合素质评价。

(1)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案例。

(2)以“小组合作”为特征的多样化课堂教学模式。

(3)可共享的校本课程资源和校本作业系列。

(4)分类、分层教学方式与案例。

(5)教学、活动、劳动与美术特色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改革经验。

第四项任务:

聚焦考试评价改革

基于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建立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横向联系与纵向发展相结合的学业增值评价体系,完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发展评价制度,开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电子化管理平台。

(1)构建发展评价体系。

适应高考改革形势,发挥教育评价对科学育人的导向作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全面为标准,改进教育评价体系,对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评价主体、方式方法、过程记录、结果使用等进行改革、发展,积极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

(2)完善综合素质评价。

根据《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和《三明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实验工作方案》文件精神,制定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和细则,建立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发展评价制度,探索开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电子化管理平台。

(3)实施发展性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以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为着眼点,将评价贯穿于学习的整个过程。

运用恰当有效的评价方法,系统收集和科学分析处理学生的有关信息,综合发挥检测、诊断、激励、引导、调解、反馈等多方面的功能,进行发展性评价,以保障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4)建立学生活动档案。

全面评价学生,搭建“1+1+1”(学习+文体+实践)活动平台,开展真实性评价,建立学生活动记录卡制度,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在文明量化考核基础上,筹建学生发展银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5)改进教师评价标准。

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规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改进教师评价标准,构建“1+1+1”(师德+师能+师绩)教师评价机制,健全发展评价机制。

(6)推进教学增值评价。

构建发展性评价体系,完善学校评价、课程评价、教学评价、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办法,开展教学增值性评价的研究,建立“基于全市评价学校,基于中考评价高考,基于期考评价日常,基于学生评价教师”的横向与纵向双评价的增值评价体系。

(1)学生发展为价值取向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2)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1+1+1”评价模式。

(3)学生诚信档案,“学生发展银行”。

(4)学业增值评价方案。

第五项任务:

聚焦校本教研

全面提升师德修养和业务素质,健全、落实校本“教研训”制度,搭建教学团队成长平台,形成完善的教师管理与评价机制,形成校本教研、校本科研和校本培训的管理与激励系列制度,形成教师培养由“实践型”转化为“专家型”的培育模式。

(1)全面提升师德修养。

完善师德师风教育机制,围绕新时代“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三项重要指标,制定教师培养、管理、考核制度,通过加强理论学习、树立师德模范,树立教师正确的职业观,通过以考评体系、奖罚机制的考核与教育,约束教师的职业行为,形成师德高尚,垂范率先的教师团队。

(2)健全评学评教机制。

每学期开展学生的评学评教工作,开展家校共建活动,以家长委员会等形式的进行家长对教师的评教,将评学评教结果作为教师师德师能考核的重要依据。

通过评学评教,促进教师提升“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的师德素养,同时促进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率,提高教学成绩。

(3)完善教研培训机制。

以“人格尊重、自我实现、平等竞争、情感激励”为目标,完善教师教学、教研、培训的管理与激励机制。

修订“教研常规制度”、“校本培训制度”、“教研评价制度”、“教科研管理制度”、“教研成果奖励制度”和“教研组量化评比制度”,制定教师专业培训、继续教育的措施和办法;

完善教育综合改革形势下的以“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式的教师专业成长机制,构建“课程、课堂、课题”三课一体的教师岗位“教研训”平台。

(4)开展主题教学研究。

开展常规性与主题性相结合的教研活动、集体备课活动,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作业的研制、学科核心素养的研读、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的分析等主题研讨活动,并定期进行学术讲座交流。

开展各类课型的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开展“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方法的研讨,以示范课、研讨课等现场交流形式,进行走班教学的教学方式、管理方式和评价方式的探究与成果展示。

通过“同伴互助”式不间断的岗位教研活动,达到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的目的,促进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水平的快速提升。

(5)强化专业培训工作。

通过创设再学习机会,搭建继续教育平台,鼓励骨干教师参与国培、省市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提供多样化的教师培训条件,鼓励教师参与高校、省内外各类高中校的教研、科研和培训活动,继续支持教师到高校深造。

开展国家级示范校、省级示范校、全国“田家炳高中联盟”、“闽浙赣桂鄂五省高中艺术教育联盟”之间的教师跟岗交流学习活动。

定期邀请省内外教育教学专家到校讲学,开展校内教师的校本培训工作,以培训促教研、以培训促教学,实现学校“教研训”一体化。

(6)搭建教师成长平台。

实施“1369”工程和“名师培养”工程,组建学校学术委员会,形成教学研究共同体。

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专项课题研究。

以“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方式,全方位培养名师团队。

(7)开展科研课题研究。

依托教学研究共同体,将“选修课程的选课与教学”、“学生的学考与选考”、“课程教学的分类与分层”、“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开设”、“教学评价与学分认定”、“行政班与教学班的衔接”等若干问题,作为选题方向,鼓励、引导和帮助教师发现问题,并以此进行课题立项,开展行动研究。

通过课题研究,获取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与途径,形成可共享、可复制的相应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