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A版陈春花管理著作经典笔记之《从理念到行为习惯》.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52800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8A版陈春花管理著作经典笔记之《从理念到行为习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8A版陈春花管理著作经典笔记之《从理念到行为习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8A版陈春花管理著作经典笔记之《从理念到行为习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8A版陈春花管理著作经典笔记之《从理念到行为习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8A版陈春花管理著作经典笔记之《从理念到行为习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8A版陈春花管理著作经典笔记之《从理念到行为习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8A版陈春花管理著作经典笔记之《从理念到行为习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8A版陈春花管理著作经典笔记之《从理念到行为习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8A版陈春花管理著作经典笔记之《从理念到行为习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8A版陈春花管理著作经典笔记之《从理念到行为习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8A版陈春花管理著作经典笔记之《从理念到行为习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8A版陈春花管理著作经典笔记之《从理念到行为习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8A版陈春花管理著作经典笔记之《从理念到行为习惯》.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8A版陈春花管理著作经典笔记之《从理念到行为习惯》.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8A版陈春花管理著作经典笔记之《从理念到行为习惯》.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8A版陈春花管理著作经典笔记之《从理念到行为习惯》.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8A版陈春花管理著作经典笔记之《从理念到行为习惯》.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8A版陈春花管理著作经典笔记之《从理念到行为习惯》.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8A版陈春花管理著作经典笔记之《从理念到行为习惯》.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8A版陈春花管理著作经典笔记之《从理念到行为习惯》.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8A版陈春花管理著作经典笔记之《从理念到行为习惯》.docx

《8A版陈春花管理著作经典笔记之《从理念到行为习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A版陈春花管理著作经典笔记之《从理念到行为习惯》.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8A版陈春花管理著作经典笔记之《从理念到行为习惯》.docx

8A版陈春花管理著作经典笔记之《从理念到行为习惯》

陈春花《成为价值型企业》推荐语:

企业发展的下一个机会

关于文化的问题,应该是属于我很长时间研究的一个话题。

我最早转入管理领域的研究实际上是从文化开始,我记得那应该是在1992年前后,然后很长时间的去理解文化,很长时间的去感受文化,让我发现这个领域的研究的挑战是非常巨大。

后来我就开始介入到非常多的企业实践,特别是在珠江三角洲,我直接参与和主持的企业文化工程和项目,应该超过二十个。

在直接参与和主持的过程中让我很深的感受到,文化所具有的这种力量其实是我们很多人没有真切的去挖掘出来的。

如果我们一旦能够把它挖掘出来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我们称之为文化软实力是有它的道理的。

我就不断的把这些研究案例,这些思考积累留在我自己的内心当中,而且我也花了很长时间来主讲这门叫企业文化管理的课,也编写有关企业文化管理的教材,持续的讲授,持续的实践,持续的交流以及持续的思考,终于让我在这个时间点给大家呈现一本书,这本书叫做《从理念到行为习惯》。

那我用这样一个书名可能大家已经明白我们在文化领域应该是有两个最重要的东西,一个东西就是你的理念,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就是你的理念是否可以变为行为习惯。

因为一旦它是行为习惯的时候,文化就被确认下来。

坦白讲大部分的情况下,人们都会认同企业文化具有巨大的作用,但是我自己跟大家在一起互动的过程当中,发现对于企业文化如何产生,如何发挥作用,甚至对于什么是企业文化这些最基本问题的认识都是非常模糊的。

比如说我举个例子我曾经在课程当中很多次的问大家,每上一次课我就会问一次这个问题,是不是我们有企业的地方就会有企业文化?

然后我就会发现大部分的同学都会同意说是的,可是当我问是真的吗?

有企业的地方就会有企业文化吗?

大家又会犹豫。

然后就会有很多同学摇头说那不一定。

那为什么大家会一开始很笃定的说有,当我再持续反问的时候又会摇头,我想这就是对企业文化一些最基本的认识界定不是很清楚,这就使得我们会出问题。

再比如说大家最习惯说的一句话,一个老板就是一家公司的文化,有什么样的老板就会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好像这句话是所有人都同意的。

可是当我们认真的去了解企业文化的时候,持续去了解企业文化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句话大概只说对了一部分,我甚至不能说你说对了一半,因为你如果去学习这本书可能你就会理解到它为什么不能连一半都没有说对,是因为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锻造的过程当中,打造的过程当中,它要经历四个阶段。

老板代表企业文化只是四个阶段当中的第一个阶段。

所以我们会发现其实在日常当中,我们对文化认识的很多东西,可能都是模糊的不清楚的,也正是因为它是模糊的和不清楚的,我们更多的中国企业并没有真正的打造企业文化,我们更多的中国企业可能都停留在老板就代表企业文化的这个阶段,可是这个阶段我来告诉大家其实是企业的一个初级阶段。

如果老板依然在代表企业文化,说明这个企业仅仅停留在从创业实现到形成企业这个过程。

但是一个真正成长持续的企业还需要在企业文化当中完成另外的三个阶段。

比如说你的团队能不能代表企业文化,比如说你的员工可不可以代表企业文化,比如说你的愿景能不能代表企业文化,这是另外三个最重要的阶段,我希望我们的企业能够把这三个阶段走完,如果你能够走完这三个阶段,再加上最初的老板代表企业文化的第一个阶段,我相信这个企业的文化锻造应该说是基本完成。

所以从这些最基础的概念当中,我很想大家知道,我们企业有非常多的问题,但是我非常希望你知道,这些问题哪一些是跟文化相关,哪一些是跟文化不相关。

比如说我自己在日常的管理工作当中,或者是跟企业交流的工作当中,我最怕大家说两句话,这两句话一旦说出来的时候其实我们就会出问题了。

第一句话,你们遇到问题找不到原因你就会说这是文化的问题,比如说你遇到困难决不了的时候,你会说这是国情的问题。

然后所有东西你发现都没办法解释的时候,你就最后再说一句话,说那我们就信命吧。

我觉得这些话说出来的时候,坦白讲我会认为说你其实是有很多问题没有理解,其实并不是文化的问题。

比如如果你的增长不够好,其实不是你的命好不好的问题,一定是你的战略跟市场不够匹配,一定是你没有符合趋势,没有跟顾客在一起。

如果你没有解决这些问题,我相信那不是文化的问题,有可能是你的产品问题,有可能是你的技术问题。

比如说我们很多时候留不住人,然后我们总是认为最好的人没有到公司来,或者说来了之后我们发现没有办法调动他的积极性。

我们说这一类的问题,其实是属于文化问题。

那么某种程度上来,你对这些问题的界定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其实是看得出来,你在文化上的力量以及你在其他领域的这些力量能不能组合起来,所以我非常希望大家能够对于企业文化的认识,保持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同时我们又希望你的文化能够推动你的企业持续的进步,然后能够去引领变化,并且能够跟环境组合在一起,我希望你可以走在一个正确的轨道上,那这本书其实就是想回答这一系列的问题。

那我们在文化的这个层面上来讲,我们是有三组问题是它文化的核心问题,第一组就是有关员工跟产品我们把它称为文化最表层的一个部分,也就是说我们如果想了解这个企业的文化,最直接的载体就是你的产品和你的员工,你看到的员工是什么样子,你的文化就会是什么样子。

我们很多时候大家会认为说老板代表企业文化,坦白讲我真的想告诉大家,你的员工才代表你的文化,因为你的员工会跟顾客去接触,你的产品才会代表你的文化,因为你的产品是直接跟顾客接触。

所以这是我们在讲企业文化当中第一层面的东西,那文化当中的第二个层面其实是讲领导者跟价值观。

也就是说我们如果来看整个企业的文化我们就要知道你的价值取向是什么,什么做什么不做,你盈利的依据是什么,你为什么去赚这个钱,你能不能够叫做取之有道,然后你的领导人他因为代表文化本身,所以他自己的这个价值观,也会深深的影响到这个企业的文化,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是需要你在领导者和价值观方面也要做出努力的。

那么第三个部分实际上就是我们讲了更深层的东西,就是你的这种基本假设和你的思维模式。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告诉大家说,企业的文化其实上是一个企业的基本假设,企业的文化其实也是你的一个基本的思维方式。

所以我们如果在这个层面能够做好努力的话,我相信你就可以把这个企业带到一个不同的高度上去。

如果一个企业的基本假设,就是一切以顾客为中心,我相信这个企业所做的一切努力是会不一样,如果一个企业的基本假设是以产品为中心,那么我相信这个企业所做的努力依然是不一样。

所以你就会发现,我们在讲整个企业文化的时候,我们会依赖于对这三个层面问题的一个完整理解,如果你能够理解并找到解决方案,我相信你的文化是具有软实力的,那么我们再回到这个书名,为什么我会把它特别强调出来叫做《从理念到行为习惯》,是因为如果我们回归到文化这个概念,我相信有三件事情大家是能够去理解的。

第一个就是文化首先是我们的生存方式,那如果文化是一个生存方式的话,你就一定是会落实到每个人的这个行为当中,那我们就必须要把行为的这个模式确定下来。

那二就是我们会告诉大家说,文化其实是跟环境的一个互动,也就是你要找到适应环境的这样一种能力,我们很多时候会发现一些人它能够做的非常好的原因就是因为它对环境的理解,其实是非常强大的,但是这种环境的理解,同样你要落实到行为当中,变成你的产品,变成你的服务,变成你的市场当中的份额,变成你跟顾客之间的交流,那这个部分也是需要你表现出来的。

第三个部分,我们如果要理解文化的话,它更强调的实际上是群体行为。

也就是形成群体的这种行为习惯的时候,我们才称之为文化,所以我也会在多种场合下告诉你说文化其实是默认的我们讲的规则,那如果它是一套默认的这个规则,那某种程度上来讲它也就是默认的这个行为习惯,所以理念与习惯,实际上是文化取得结果的两个领域,我们的企业文化打造也必须从这两个领域出发,如何让你的理念可以促进企业和顾客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甚至包括与环境之间达成共识,又如何让你的行为习惯落实到每一个员工的自觉行为当中,最终成为员工的行为习惯,我想如果你确实做到这两点,我相信你的文化打造过程就是非常有序的,并取得成效的。

而当企业真正拥有这样一种文化的时候,你的竞争力,你的状态是非常强大的,所以我会说企业真正存在并非是你的财富的积累,并不是你规模的扩大,而是你的文化,精神的存在,是你具有自觉行为习惯员工的队伍,当你拥有这样的一种自觉的行为习惯的员工,拥有其文化精神的内在价值的时候,我相信这个企业是可以保持持续增长,并在市场当中创造获取价值的。

我很感谢在整个企业文化研究的过程当中,我有一个非常持续的团队,我在这个过程当中得到更多的企业在这个问题上互动所做的努力,当我能够把这件事情持续的做下来的时候,就让我感受到文化内在的魅力,也使得我和这些企业,和我所共同研究企业文化的团队的每一个成员也开始因为研究企业文化,拥有了一个学习与成长的习惯。

我也很建议,你能很认真的去理解这本书,然后问问自己,我们在书中所问的这些问题,对于你自己的企业,以及你个人意味着什么,那我也很希望你把这个问题,问清楚之后再问我的企业和我个人,应该采取哪些行动才可以打造出真正的企业文化来,谢谢大家。

重新定义文化

任何经营与管理的理论究竟能否带来成效,最终取决于能否真正让这些理论从理念转变成行为,在这个转化过程中,有一股力量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股力量就是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管理的核心就是要把这股力量释放出来,实现从理念到行为习惯的转变。

重新定义文化

理解企业文化的基础是先来认识文化本身,文化这个词是人们平时谈论非常多的一个词,同时也是被人们误解比较多的一个词。

实际上,现实当中,有人认为企业文化管理很有用,有人则总是无法发挥企业文化管理的作用,这种差别也可以追溯到对文化本身的理解。

如果我们不能正确理解文化本身的内涵,就难以释放出企业文化的管理效能。

重理念,轻行动

文化常常被误解,原因有两点,一是因为我们对于文化的传统认知习惯其实是从理念的角度来认识的。

比如,我们在评价一个人是否有文化时,常常用一个人的学历来衡量,甚至在不知不觉中用学历来代替了文化这个词,可事实上,学历本身代表的是理论的认知,因为学历是用理论来评价的。

如果我们很认真地去思考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本质时,就会发现,文化不是用理念或者理论来评价的,而是用实践或者行动来评价的。

比如,我们常常讲华为的狼性文化,但狼性文化的本质却不是一种理念,而是华为人的作风具有狼的风格,对市场有敏锐的嗅觉,彼此能有团队精神的合作,这就是一个企业的文化,实质是从行为的角度来定义的。

从这个角度,我们也会发现,一些人或者企业家虽然没有很高的学历,但却可以取得出色的成绩,原因恰恰是因为有文化,因为有非常好的行动力。

反过来,这也意味着,拥有学历或者知道很多的理论,也并不等同于拥有文化,因为文化是从实践或者行动角度来定义的。

也是因为文化的这个特征,作为一门实践学科,管理学要特别重视文化,企业文化管理也保证了管理这门学科独特的实践属性。

无法达成共识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我们通常对于文化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实际上很多人对于文化的定义都很模糊,甚至根本没有去考虑过文化的定义,因为这种模糊性,可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

事实上,这种模糊性和不一致本身就是对于文化的一种误解,因为文化应该是清晰的,并且应该有一致的认同。

如果放在企业文化里面,这一点就更容易理解了,因为当大家没有一个统一的共识时,就会在行动上出现不一致和冲突,就会给目标实现带来麻烦。

所以我们也会在实践中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企业中在推荐员工学习管理书籍或者管理理论时,未必一定要读很多本书,而是聚焦一本或者少量几个人的理论为好,否则,如果大家读的书很散,结果就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反而阻碍了大家形成共识和统一行动。

也因此,有的企业带领大家一起读书和学习管理理论很有效,有的却觉得这种文化氛围反而带来了麻烦,原因正是在于对于文化本身的误解,没有吃透文化的本质,仅仅做了一些表面工作,因此,企业文化不是面子工程,而是要统一共识。

这就是我们常常对于文化的误解,一是从理论或者理念的角度来认识文化而不是从实践或者行为的角度来认识文化,二是我们本身对文化这个词就没有一个共识,这两点误解都会抑制管理发挥真实的成效。

考虑到这两点误解,《从理念到行为习惯》从行为的角度给了文化一个清晰的定义:

文化是人群为了生存而对环境做出的适应方式。

之所以说这是一个非常清晰的定义,原因在于这个定义界定了文化的三个基本要素:

生存、环境、以及人群,有了这个定义的共识,就会从中发现评判我们是否有文化的真正标准。

衡量文化水平的三个标准

文化是人群为了生存而对环境做出的适应方式,这个定义包含了三个基本要素,生存、环境、以及人群,借助这些要素,就可以对我们的文化水平做出真实的判断,而不是单纯地依靠学历或知识本身作出误判。

标准1:

找准生存方式

第一个标准是找准生存方式。

不妨来看看一名海归的失恋经历,这名海归在美国求学时,一次夜里开车送女朋友回家,由于已经很晚了,路上没有什么车辆,遇到红灯时,这个人为了赶时间就直接闯过了红灯,之后女朋友就和他分开了,因为他不遵守规则。

这个人单身了很多年直到回国后又认识了一个女孩,同样有一次也是深夜里开车送女孩回家,当遇到红灯时,这位海归准时停了下来,结果又被这个女孩放弃了,说他太死板了,明明路上没车还一个劲地在等。

当然,或许我们可以把这个故事当作一个玩笑来看,但是我们其实是可以从当中体会到文化的内涵的。

事实上,文化没有绝对的对错,也没有什么所谓的高雅与低俗,文化就是一种生存方式,如果找不准,即便是再高雅,可能都没有办法生存,因为文化的本意不是高雅也不是低俗,文化就是生存方式。

从这个角度,文化要求一个人能够不断作出改变,才能找准不同地方的生存方式,否则,这个人最终就无法取得成效。

这样我们就会知道,一个习惯了住高级酒店的经理人进到了一家倡导成本领先的企业应该如何做了,这和那位海归的恋爱经历是一样的,有的人会放弃固有的习惯去找准新的生存方式,而有的人则总是无法主动改变自己的习惯,结果,就是无法在新的企业中取得绩效。

标准2:

学会认同环境

这位海归应该拥有不错的学历,这是否也恰恰意味着学历和文化是两回事呢?

这就引出了文化的第二个标准,能够学会认同环境。

其实我们也可以想想那些学历不高但可以创立出优秀企业的企业家,原因正是因为这些人可以很好地去理解和适应环境,不是去抱怨环境和批判环境,而是想办法去认同环境,去寻找环境中的机会,从而让自己有了出色的业绩。

所以,这些人只是没有学历凭证,但是实际的文化水平并不低。

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如果一个人学了非常多的知识,并且随着知识的增多,就开始越加批评周遭的环境时,恐怕就是非常危险的信号。

因为学习知识的目的不是去批评环境,更不是为了批评环境而批评环境,如果学习知识的结果是失去了对于环境的理解和认同,就无法让知识创造价值。

高学历的人如果无法让知识创造价值,而是一味去批评环境,这对于知识本身而言其实是非常可惜的。

就像是一些专家出来抵制于丹和易中天,认为这两位教授太俗了,可是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因为于丹和易中天的讲解方式和不断努力,让中国很多人对于国学有了一定的认识,而那些学术研究的论文其实我们的大众是看不懂的,如果大众看不懂的话,又怎么来帮助人们学习和成长呢,再退一步讲,作为研究人员和教育工作者,又怎么来推广知识呢?

因此,我们需要有知识,但是同时也需要有文化,或者说,要让知识对环境作出贡献,而不是利用知识去批评环境,这不是学习知识的目的。

所以,对于高学历的人而言,如果可以理解和认同环境,让知识向贡献环境的方向努力,就会创造出真正的价值。

同样,对于很多企业家和工作人员来讲,如果可以去吸收知识而不是去批评知识,也会获得真正的自我提升。

这样来看,一个人的学历和文化水平的确是两回事,但学历和文化又并不冲突,而是要相互认同和协同。

拥有知识的人如果能够认同环境,就会让知识向价值靠近,能够认同环境的人如果能够去吸收知识,就会进一步收获知识的价值。

同样,学历高的人和文化水平高的人也不冲突,高学历的人的优势是拥有知识,高文化能力的人的优势是理解环境,而双方彼此的认同就会创造出极大的协同价值,这正是学会认同环境的文化魅力所在。

标准3:

形成群体共识

第三个标准是形成群体共识。

这个标准看起来是再简单不过的标准了,但是这个标准又是非常容易被我们忘记的一个标准。

根本原因是,每个人可能都有根深蒂固的个人意识,但文化却不是个人意识,而是一种群体行为,因此,要具有文化,就要突破个人意识,形成群体共识,否则就会发现文化没有力量。

原因也正是因为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人群为了生存而对环境做出的适应方式,因此,文化是群体的努力,而不是个人行为,这意味着,一个人要与群体形成共识,这也是企业文化的逻辑,企业文化不是老板的文化,必须要成为全员行动的共识。

从这个角度,我们判断一个人的文化水平时,不论这个人是老板还是各种工作人员,反而不是去看这个人本身,而是看这个人和周遭的关系。

对于领导者而言,文化的群体性意味着领导者不是自诩为精英,而是要领导一群平凡人共同做出不平凡的事情。

换言之,从文化的角度,组织当中的所有人包括领导者在内,都是群体的一份子,用今天时髦的话来讲就是合伙人,合伙人如果真正能够合起伙来做事,就是真正的合伙人了,也就拥有真正的文化了。

所以当沃尔玛和星巴克把公司的工作人员称为“合伙人”时,当阿里巴巴提倡平凡人做非凡事时,也就知道这些公司为什么都是企业文化做的比较好的企业了,因为他们都在凝聚群体的力量。

因此,不要轻视或者忽略了“合伙人”和“平凡人”的表达艺术,背后的逻辑正是文化的群体智慧。

事实上,这绝不是恭维的做法,每一位平凡的工作人员本身也的确是合伙人的身份,因为自己的工作绩效同样取决于能否与身边的诸多合伙人达成共识,从这个角度,文化的群体性已经在引导我们每个人都要发挥自己的领导力。

有些人常常感受不到企业文化的力量,其实正是因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如果能够表达出对这一点的认同,或许就可以帮助这些人重拾企业文化的力量。

人们常说英雄创造历史,到底是否如此,不妨来听听任正非的观点,在任正非眼里,华为没有老板,也没有英雄,这个观点足够表达这家优秀企业的文化根基,正是每一个艰苦奋斗的华为人,奋斗者文化就是华为的群体共识。

领导者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要与人达成共识,那些要求公司全员穿工装而自己又从来不穿工装的领导者,真的意识到这一点了吗?

最后,不要一味地拿学历来来衡量一个人的文化水平,能够找准生存方式、能够学会认同环境、能够形成群体共识,做到这三个标准的人或许才是可以真正创造绩效的文化人。

文化的常识

如果文化是一种生存方式,这就意味着,个体要改变生存现状,就要从文化入口做改变,即改变过往不合时宜的行为习惯。

在启动文化的改变之前,我们仍然非常有必要很认真地来思考一个看似常识而又很值得再度追问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文化可以改变吗?

”,对于答案的确信会增强我们改变的动力和信心。

文化可以改变吗?

这个问题的出现,也是来自另外一句话,性格决定命运,但性格一旦形成又是很难改变的,所以,命运也就难以改变了。

延续这个逻辑,文化虽然有助于我们的生存,但是如果我们固有的行为习惯不能改变,那还谈文化做什么呢?

有没有文化不是天生的

事实上,工商管理学科的一门核心功课“组织行为学”可以给我们提供清晰的答案。

组织行为学的基础内容是探讨组织中人的行为,在探讨人的行为时,发现人的行为刻画会有两个基本来源,一个是人的个性,另外一个就是文化。

和很多人的担忧一样,组织行为学接受一个现实,人的个性是比较难以改变的,原因在于个性有先天的基因成分在里面,但文化却不同,一个人天生并不具备某种文化,天生并没有某种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这些都是后天形成的,因此,文化是可以改变的。

也因此,组织行为学才去探讨文化,探讨个体的价值观,因为这些都是可以改变的。

所以,我们看到的现象是,在美国长大的人会有美国的价值观,在中国长大的人会有中国的价值观,美国企业到了中国会渐渐吸收中国的价值观,中国企业走向世界会渐渐融合全球价值观,华为人到了阿里巴巴可能会渐渐变成阿里人的样子,阿里人到了腾讯也会渐渐变成腾讯人的样子,北方人到了南方可能会渐渐变成南方人的样子,等等,这些现象比比皆是,都在佐证一个根本的道理,文化是可以改变的。

这也意味着,如果不改变,我们可能就无法适应环境,就无法在环境中更好的生存,就无法改变命运。

文化对个性和命运的改造

因此,我们虽然不能改变自己的出身,但却可以为自己播种观念,让观念生出行为,让一次次的行为生成习惯,因为这些行为习惯,让我们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个性和命运。

这从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一个人的性格并非那么顽固不化、难以改变,只要我们能够作出从理念到行为方式上的改变,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

从理念到行为习惯,就是文化对于个体性格和命运的改变和塑造过程。

这种逻辑已经是对现代组织行为学的一种创新,因为给出了一条改变性格和命运的清晰路径。

所以,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命运的确是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改变命运的开始就是文化的改变,具体而言,是从改进我们的思维方式或者价值观念开始。

邓小平先生倡导国人进行改革开放的思维改变,进而让祖国有了全新的成就和命运,这不就是最好的例证吗?

企业文化简史

当我们从行动的角度来认识文化时,就会知道,一个真正有文化的个体是可以在环境当中生存的。

这种文化观点也奠定了认识企业文化的基调,企业文化同样是和企业的生存有关。

企业文化真正走进人们的视野,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企业与美国企业的交锋之后,在交战的第一阶段,八十年代日本企业从全球企业中脱颖而出,让曾经一度保持领先的美国企业另眼相看,这个时候的美国企业和学者去学习日本企业的经验,从中发现了企业文化的力量,美国企业把企业文化弄懂之后开始打造自己的企业文化,到了交战的第二阶段,九十年代的美国企业重新崛起,这又验证了企业文化的力量,同时,把企业文化的内容也呈现的更加清晰。

因此,日本企业的竞争力拉开了企业文化研究的序幕,从八十年代开始出现了三类代表性的企业文化研究。

第一类是企业文化的基础研究,以《Z理论》为代表,这类研究发现了企业文化与竞争力的关系,也就是说,日本企业之所以成长起来,背后的关键因素是企业文化。

比如,美国学者发现,同样是提升生产绩效,过去美国企业的逻辑通常是通过量化的科学,也就是延续最初泰勒的科学管理思路,而日本企业则更多是依赖于工作人员对于产品品质的重视,这种因为员工行为习惯形成的企业文化带来了真实的竞争力。

因为企业文化可以带来竞争力,让企业文化有了后续研究的意义。

通过第一类研究,企业文化的定义也就有了,企业文化是全体成员共同的行动,这种行动是基于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因为这种有共识的行动,让企业产生竞争力。

当然,这也让我们可以明确如何来评价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核心评价标准是看能不能产生竞争力,这意味着,如果一个企业讲自己有企业文化,但是这个企业却没有竞争力时,不论企业文化讲的再漂亮,实际上这家企业还并没有拥有真正的企业文化,因为真正的企业文化一定能带来竞争力。

事实上,竞争力正是企业文化这个概念之所以能够诞生的前提。

第二类是企业文化的内容研究,以德鲁克为代表,80年代初期的《Z理论》等作品之后,美国企业敏锐地发现了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并开始迅速打造自身的企业文化,当时的一些作品也呈现了美国企业特别推崇的文化内容,比如,80年代中期出版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在受到日本企业的强大冲击之后,美国企业开始打造创新文化,到了90年代,在创新文化的推动下,美国企业重新表现出强大的竞争力。

通过第二类研究,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有了,这个关键词就是创新。

三类是企业文化的结构研究,以沙因为代表,前两类研究是从管理学的角度切入,第三类研究则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切入,探讨企业文化在组织内部是如何一层一层来形成的,于是,心理学家沙因开创了企业文化的三个层次。

通过第三类研究,我们看到了企业文化在结构上的严密性,换言之,如果我们真正去解构企业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