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教师用书第三组.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53185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0.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教师用书第三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教师用书第三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教师用书第三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教师用书第三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教师用书第三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教师用书第三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教师用书第三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教师用书第三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教师用书第三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教师用书第三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教师用书第三组.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教师用书第三组.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教师用书第三组.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教师用书第三组.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教师用书第三组.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教师用书第三组.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教师用书第三组.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教师用书第三组.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教师用书第三组.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教师用书第三组.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教师用书第三组.docx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教师用书第三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教师用书第三组.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教师用书第三组.docx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教师用书第三组

第三组说明

生活处处有真情。

真情是一轮暖阳,温暖你那颗潮湿的心;真情是一股清泉,洗去你心头的不悦;真情是黑暗中的一把火,照亮你人生的道路……本组教材就是以真情为专题安排教学内容的。

小说《穷人》赞美了穷苦渔民桑娜与丈夫的美好心灵。

《别饿坏了那匹马》则讴歌了一群普通群众,特别是残疾青年的美好心灵。

《唯一的听众》表现了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

《用心灵去倾听》展现了一位普通的问讯处的工作人员,用心灵去倾听,给人们带来快乐与幸福的事情。

课文中的这些人物虽然身份不同,但他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人间真情。

编排本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阅读课文,感受文中人物的美好心灵,体会真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感动,树立讲诚心,动真情,乐意用自己的爱心帮助别人的风尚。

二是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学习作者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写作方法。

本组课文人物形象鲜明,感情真挚。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情感,感受人物美好的心灵。

特别注意有关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及环境描写的句子,了解这些语句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

围绕本组主题,口语交际安排了“辩论:

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做人要讲诚信,但有时

候也需要善意的谎言。

本组习作要求学生写一写体现人们互相关爱的事情,引导学生善于用敏锐的双眼发现真情,体会到人间处处有真情。

“课外书屋”向学生推荐阅读加拿大作者蒙格玛丽《绿山墙的安妮》等作品,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发现人间真情,熏陶学生的情操。

本组教材可用12~15课时。

其中,精读课文5~6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回顾·拓展”1~2课时。

9 穷人

一、教材阅读

1.课文简说。

这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短篇小说。

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本课思想内容有以下两个重点:

一是表现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除了题目,全文没有一个“穷”字,但穷人“穷”到什么地步,我们却能从文中感受得十分真切。

桑娜的丈夫为了一家七口人的生活,竟然冒着危险出海打鱼,清早出去,深夜未归;桑娜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可见桑娜一家的生活是多么艰难。

再看西蒙一家,丈夫已死了,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她也悲惨地病死在稻草铺的床上。

屋里又潮湿又阴冷,两个无依无靠的孩子熟睡在死去的母亲旁边。

这些描述饱含作者的感情,使读者深切地感受到穷人的悲惨命运。

二是赞颂穷人富于同情、热心助人的美德。

课文里没有一句直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

收养孤儿,本来就是一件感人的事,而作者把收养孤儿这件事安排在一个孩子多、生活已经十分艰难的穷人桑娜家里,这就感人至深了。

桑娜抱回两个孤儿以后,作者细致地描写了她紧张、担忧的复杂心理活动。

造成桑娜内心矛盾的客观原因,就是桑娜一家的生活十分艰难,而收养两个孤儿,无异于在极为沉重的生活压力上,再增加一个包袱。

然而最后桑娜夫妇还是做出了收养孤儿的决定。

作者在叙述这个故事时,没有拔高人物,而是植根于现实的土壤,真实地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桑娜夫妇没有说一句豪言壮语,然而他们那颗善良、淳朴的美好心灵,却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课文以“穷人”为题富有深意。

文章通篇反映了桑娜与西蒙两家的贫穷──住得差,吃得差,劳动条件差,还有疾病,是沙俄时期俄国渔民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就是在这样贫穷的情况下,桑娜与渔夫做出了令人难以相信的举动:

在自己五个孩子的基础上,主动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

作者就是通过这样的事例,讴歌了穷人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有力地抨击了当时上流社会的堕落与腐化。

课文在写作上特色鲜明,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环境描写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勤劳、善良的品质。

关于桑娜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地展现了桑娜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一个充满爱心、乐于助人的穷苦劳动妇女的形象。

渔夫与桑娜的对话,个性鲜明,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人物的真情实感。

渔夫的话显示出他爽直、乐于助人的品质。

而桑娜则小心应对,说话断断续续,表明了她紧张、不安的内心,反映出她热爱丈夫、同情西蒙的善良品质。

课文段落分明,结构独具匠心。

全文以桑娜的内心矛盾为主线,围绕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这件事,前后设置了两个悬念:

渔夫是否平安回家?

渔夫回家后能否同意收养孩子。

两个悬念交替展开,逐步消除,从而推动着故事向前发展。

这样处理,使得全文波澜迭起,扣人心弦,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二是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这样做”是指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把他们扶养成人。

桑娜探望西蒙,意外地发现西蒙已经病故,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

面对西蒙的悲惨遭遇,桑娜本能地把两个孤儿抱回了自己的家。

“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与“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看似矛盾,实际上反映了桑娜同情穷人、关心穷人的善良品质。

②她忐忑不安地想:

“他会说什么呢?

这是闹着玩的吗?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

……不,还没来!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他会揍我的!

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忐忑”是指心神不定。

“忐忑不安”形容心神不安定。

桑娜抱回孤儿后,面对自己的五个孩子,想想生死未卜的丈夫,她紧张、担忧,她不知道丈夫会说什么,觉得自己这样做给丈夫增加了负担,觉得对不起他;她担心丈夫突然回来,不知道怎么告诉丈夫自己把孤儿抱回家的事。

但是她宁可让丈夫揍一顿,也要收养孤儿。

课文真实地展现了桑娜此时的心理活动。

透过桑娜的心理活动,读者能充分感受到生活给桑娜带来的压力,感受到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的心灵。

激起读者对桑娜今后命运的关心。

省略号的连续运用,表明桑娜当时的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逼真地写出了桑娜不安的心理。

③……桑娜沉默了。

“沉默”是不做声的意思。

桑娜与渔夫对话时先后两次“沉默”。

第一次是桑娜与渔夫同时沉默。

渔夫回家了,渔网也撕破了,面对刚刚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的丈夫,桑娜不知道如何告诉丈夫收养孤儿的事,所以选择了沉默。

而渔夫还沉浸在与海浪搏斗的恐怖中,心里尚存余悸,看到桑娜沉默了,所以也不说话了。

第二次是桑娜把西蒙死去的消息告诉了丈夫,她在等待丈夫的决定,所以又沉默了。

桑娜的两次沉默,都反映了桑娜善良的心地。

④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

“嗯,是个问题!

”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

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快去!

别等他们醒来。

“皱起眉”“脸变得严肃、忧虑”说明渔夫感到问题很难办。

“搔搔后脑勺”说明他正在认真考虑,形象地说明渔夫觉得问题严重。

“嗯,你看怎么办?

”这是渔夫在征求妻子的意见。

“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

”这是渔夫做出的初步决定。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熬”,是忍受(疼痛或艰苦的生活)的意思。

说明渔夫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

“快去!

别等他们醒来。

”渔夫怕孩子醒来受惊,催促桑娜去抱孩子。

这段话细致地描写了渔夫做出决定前后思考的过程,说明他与妻子桑娜一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⑤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

“你怎么啦?

不愿意吗?

你怎么啦,桑娜?

“你瞧,他们在这里啦。

”桑娜拉开了帐子。

文章的悬念终于消除,读者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了。

丈夫的理解,使桑娜沉浸在激动、兴奋和快慰中。

这“一动不动”的动作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她当时的心情,收到了似平静又不平静的效果,读来给人以回味的余地,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2)对词语的理解。

呼啸:

文中形容海风发出高而长的声音,说明寒风猛烈。

抱怨:

埋怨。

自作自受:

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受不好的结果。

受:

承受。

魁梧:

(身体)强壮高大。

倒霉:

遇事不利;遭遇不好。

忧虑:

忧愁担心。

二、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

正确读写“舒适、搁板、勉强、抱怨、倾听、掀起、魁梧、撕破、倒霉、严肃、忧虑、湿淋淋、心惊肉跳、自言自语、自作自受、缝缝补补”等词语。

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3.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三、教学建议

1.教学本课前,教师要进行朗读备课。

朗读时要注意:

描述性的句段,如,课文开头对天气的描述,要读得低沉而缓慢。

人物的心理和对话,要体现人物的性格和不同场合的心情。

如,桑娜抱回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有害怕,也有自责,更有决断。

又如,渔夫回来后,桑娜与渔夫的对话,桑娜开始是提心吊胆地回答丈夫的话,接着是强作镇定地叙述西蒙家的事,最后是如释重负地告诉丈夫孤儿已经抱过来;而渔夫,先是对天气的后怕,接着对西蒙去世感到震惊,最后是在担忧中做出收养决定。

朗读时要注意有感情地读出来。

2.学习本文,重点是从环境和人物的心理、对话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

教学时可参考如下思路:

(1)读题激疑,读通课文。

开课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阅读本文的兴趣。

如,“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

”“课文是否只写了穷人的‘穷’?

”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

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自学生字新词,独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本文篇幅较长,有的语段也比较难读。

如,第九自然段桑娜的心理活动。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哪些语段比较难读,然后安排时间让学生自由练习,最后指名朗读语段,帮助学生读通课文。

如果学生还不能读通顺,教师可进行适当的范读。

(2)概括课文内容,整体把握课文。

学生读通课文后,可让学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由于课文篇幅长,学生概括课文内容时不容易一下子说清楚,应当允许学生逐步把事情说清楚。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全文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

课文第1~2自然段,讲渔夫的妻子桑娜在寒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守候在小屋里,等待出海打鱼的丈夫回家。

第二部分:

课文第3~11自然段,讲桑娜出门探望丈夫的渔船,结果走进了西蒙家,意外地发现西蒙已经病故,她把西蒙留下的两个孤儿抱回家,然后忐忑不安地继续等待丈夫。

第三部分:

课文第12~27自然段,讲渔夫回家,得悉西蒙死去,主动提出收养孤儿,夫妻俩的想法不谋而合。

理解桑娜夫妻决定收养孤儿的艰难。

(3)深层研读,感受人物品质。

让学生通过认真研读,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句子,体会穷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时要注意抓住桑娜抱孤儿回家后复杂的心理活动以及桑娜与渔夫的对话这些内容组织学生深入研读。

桑娜抱孤儿回家部分,重点研究“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个句子,联系上下文了解“这样做”的意义,从这种矛盾的心理中,体会桑娜的善良品质。

理解桑娜复杂的心理活动,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时,教师首先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朗读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语句,然后组织交流:

桑娜在继续等待丈夫的时候想到了哪些?

为什么会想到这些?

通过讨论明确:

由于桑娜家庭的贫穷,由于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所以才会有如此复杂的心理活动,同时明确:

虽然桑娜的内心活动十分复杂,但是收养孤儿的决心没有动摇。

接着让学生再读读描写心理活动的语句,了解省略号的作用。

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进一步体会桑娜的崇高品质。

桑娜与渔夫的对话部分,要以读为主,在读中理解两处“沉默”的不同含义。

通过朗读,读出两人不同的性格。

在研读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感情朗读。

桑娜复杂的心理活动与她和丈夫的对话是朗读的重点。

教师可先让学生根据标点符号的提示,自己试试怎么读才能读好,再把自己的体会和大家交流,然后反复朗读,读出人物的真情,最后让学生汇报朗读。

朗读的形式力求多样,必要时教师要发挥范读的作用。

3.本文的环境描写既有天气描写,也有桑娜与西蒙两家情景描写。

这些环境描写从侧面烘托出桑娜与渔夫的美好品质。

教学时应当结合对收养孤儿这件事的理解进行。

可以通过朗读,让学生找出有关环境描写的语句,思考“环境描写对刻画桑娜与渔夫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让学生畅所欲言。

最后让学生把描写环境的句子摘抄下来,进行积累。

4.课后小练笔:

续写《穷人》。

桑娜告诉丈夫自己已经把孩子抱回家后,课文就戛然而止了。

孩子的命运会怎么样呢?

桑娜与渔夫又会带领孩子怎样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这些问题牵动着学生的心。

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告诉学生:

续写时要把握故事情节的主线,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无论最后发展成什么样子,主线不能变,人物的思想品质不能发生本质的变化。

接着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创造,必要时可以进行小组讨论。

然后让学生把想象的故事写下来。

最后,组织学生交流。

如,通过开小小故事会、在宣传栏出专辑、排课本剧等形式,让学生向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5.课文多处运用了省略号,主要作用有:

(1)表明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

如,“她忐忑不安地想:

‘他会说什么呢?

这是闹着玩的吗?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

……不,还没来!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他会揍我的!

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

(2)表示省略递增的次数。

如,“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3)表示语意的跳跃。

如,“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

……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

”(4)表示说话结巴,欲言又止。

如,“我嘛……缝缝补补……”这些用法,都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相机渗透。

6.生字、新词一般以学生自学为主。

教师可提醒学生读准“怨、掀、虑”的读音。

“作”是多音字,在“自作自受”中读“zuò”。

字形上引导学生区别:

“怨”与“祭”的上半部的不同。

“魁”是半包围结构,“斗”字要写在竖弯钩里面。

7.教师可结合对桑娜与西蒙两家贫穷生活的理解,向学生介绍课文写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的情况。

四、教学案例

揣摩心理活动培养感情朗读

师:

同学们,善良的桑娜出于对孤儿的同情、关心,毅然把他们抱回了家,并让他们与自己的五个孩子睡在了一起。

看着七个孩子,想想生死未卜的丈夫,桑娜又想到了哪些呢?

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第9~11自然段。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

桑娜在等待丈夫回来的时候,想到了哪些?

生:

桑娜想丈夫回来会说什么呢?

她担心丈夫会不同意收养两个孤儿。

生:

桑娜想丈夫回来可能会责备她,骂她多事,不关心家庭,给家庭带来困难。

生:

她觉得这样做给丈夫增加了新的压力,有点对不起丈夫。

生:

桑娜想丈夫会因为收养孤儿而揍自己一顿。

她觉得自己被揍一顿也好,让丈夫出出气,这样就可以收养孤儿了。

生:

桑娜在想丈夫回来后,怎么把自己收养孤儿的事情告诉丈夫。

她觉得不好说。

师:

在不长的时间里,桑娜围绕收养孤儿的事想了很多很多。

那么怎么读好表现桑娜这些心理活动的语句呢?

请同学们先自己读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9~11段。

师:

你觉得要读好这几段,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生:

这几段省略号比较多,要注意省略号的停顿。

生:

课文中感叹号与问号也很多,要注意这些语句的语气。

师:

那么请同学们根据同学的提示,再练一练。

挑自己读得最好的句子,读给同桌听听。

(学生朗读。

五、相关链接

列夫·托尔斯泰 (1828—1910)伟大的俄国作家。

出身贵族家庭,早年接受典型的贵族教育。

1851年参军,不久开始创作小说《童年》。

1856年退役后两度出国游历、考察。

1863年起用六年时间写成巨著《战争与和平》,后来又写成《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著名作品。

他的作品,气势磅礴,场面广阔,人物众多,心理描写逼真、细腻,语言质朴洗炼,在世界文学史上有巨大影响。

托尔斯泰晚年常常住在莫斯科,冬天亲自用雪橇运水、劈柴,做鞋匠手艺。

他长年坚持体育锻炼,天天散步、做体操,七十岁还能轻松地滑冰,七十五岁热衷于自行车运动,年过八十仍能骑马飞奔。

1910年10月,因厌恶剥削生活与妻子产生矛盾而离家出走,不幸患上了肺炎,11月7日逝世于一个小站。

托尔斯泰重视儿童读物。

他曾创办教育杂志,出版了《启蒙课本》《新启蒙课本》和《俄罗斯读物》(1~4册),共有三百多件作品。

作品语言规范、浅近,篇幅大多短小,故事生动有趣,寓意明显而富有教育意义,像《李子核》《狼来了》,已为全世界儿童所熟知。

选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七颗钻石》也是他写的。

《穷人》的写作背景《穷人》一文的写作年代,正是俄国历史上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时期。

封建农奴制一步步地崩溃瓦解,广大人民对沙皇专制的反抗斗争日趋高涨,逐渐形成了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

在这个时期,贵族、资产阶级吮吸人民的血汗,生活奢华而道德堕落;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然而他们的道德情操却高尚淳朴。

《穷人》这篇小说,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的高尚品德。

10* 别饿坏了那匹马

一、教材阅读

1.课文简说。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我”的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

赞扬了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感激之情。

全文主线清楚,脉络分明。

围绕“别饿坏了那匹马”这个善意的谎言被揭穿的过程,展现了普通百姓的美好心灵。

如,残疾青年的善良、宽厚、善解人意。

他明知“我”在偷看书,却一直没有阻拦;当“我背着马草四处寻找买主”时,他谎称“咱家的那匹马正缺马草”,买下“我”的马草,还叮嘱“以后,马草就卖给我”。

又如,父亲也很善良。

父亲虽然赞同“我”看书,但他知道青年的生活的艰难,所以忍痛打了“我”,让“我”去扯马草换钱。

他还不忘利用匆匆翻书的机会,在书里夹上几张毛票,维护了青年的自尊。

碧云同样善解人意。

她很能理解哥哥的想法,配合着哥哥把谎言维持下去。

而“我”喜爱看书,能听从父亲的教导去扯马草挣钱。

对于青年的帮助,“我”心中感激不尽,因此一心不让青年家的马饿坏了。

朗读本文,不能不为这些人美好的心灵而感动。

本文语言简朴,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行、神态和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品德。

如,残疾青年关心“我”的读书:

“我”读《红岩》时,他让“我”“‘坐下慢慢看吧’”;为了阻止真相暴露,“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还不惜用“那马会踢伤你的”威胁“我”。

课文还描写了“我”的心理活动:

“攥着马草换来的毛票,我立即奔向书摊,泰然地坐下来,从容地读着一本又一本的书”。

写出了“我”重新获得读书机会后的兴奋。

选编本文的目的:

一是通过了解故事内容,感受普通百姓美好的心灵,体会“我”对青年的感激之情。

二是进一步领会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词句理解。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我上小学五年级那年,学校不远处的书摊是我放学后流连忘返的地方。

“流连”是留恋不止的意思。

“流连忘返”写出了“我”酷爱看书的程度。

残疾青年也正是从“我”在书摊前流连忘返的情景,发现了“我”对知识的追求,以及身无分文的无奈。

这是他一直帮助“我”、想方设法给“我”看书机会的原因。

②我回头去看愣在轮椅上的他和他手里的那本书,书页中分明多了几张毛票。

“书页中分明多了几张毛票”,那是父亲利用翻书的机会,悄悄夹在书里的。

父亲知道,青年是靠摆书摊养家糊口的,生活也不容易。

所以他不光忍痛打“我”,让“我”认识到:

做人不能只为自己着想,也要为别人着想,同时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明对青年的关心。

③他先是一愣,继而眼睛一亮,笑着对我说:

“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

”他认真地看过马草后,冲里屋叫道:

“碧云,你出来一下!

青年获悉“我”马草不好卖的消息,为了继续帮助“我”,打算通过说谎买“我”的马草。

句子具体写出了青年做决定的经过。

“愣”字表明青年突然明白马草并不好卖。

“眼睛一亮”表明他想出了既能帮助“我”又不易让“我”发觉的主意。

青年之所以“认真地看过马草后”,才让碧云收下马草,是想让“我”产生错觉:

青年家真的有马,而且正缺马草。

这样“我”就不觉得他是为了帮助“我”而故意这么做。

这段言行与神态描写烘托出青年关心“我”的良苦用心。

④“别别别……”他急了,“碧云!

碧云!

”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

等碧云来拿!

这段话写出了青年的着急。

由于碧云的意外不在,青年又是残疾,所以无法将马草提进院子。

而“我”担心那匹马饿坏,提议自己把马草提进院子。

青年知道,一旦“我”走进院子,就会看到那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谎言就会被揭穿。

他就不可能继续留“我”在他的书摊上看书了。

文章这样写,突出地表现了青年对“我”的关心。

⑤可是迟了!

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

那匹马呢?

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

这段话写出了事情的结果,我明白了事情的真相。

通过两个感叹句、两个问句写出了“我”见到马草后的震惊与感激。

文章中的破折号起到注释说明的作用,强调了“我”卖给青年的马草全部都在。

(2)对词语的理解。

刻骨铭心:

铭,把文字刻在石头或金属器物上。

形容记忆深刻,永远不忘。

多用于对别人的感激。

毛票:

口语,就是面值一角的人民币纸币。

攥:

握。

一如既往:

跟过去完全一样。

瞥见:

一眼看见。

尴尬:

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2.进一步领会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建议

1.首先,可以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让学生认真默读课文,按照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个中心问题,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意,理清文章的思路。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可以从“我”的角度说,也可以从残疾青年的角度说。

2.进一步理解课文,了解课文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别饿坏了那匹马”既是课文的题目,也是推动故事发生的关键句。

它在文中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是“我”把马草卖给残疾青年,离开书摊时,青年嘱咐“我”的话。

他的话,看起来是对自己家的那匹马的关心,不让它饿着,实则是免去了“我”寻找马草买主的辛苦,让我把时间花在看书上。

第二次是青年看见“我”背着马草走向书摊时,吩咐妹妹碧云的话。

这话既是说给妹妹听的,暗示妹妹不要拒绝买这无用的马草;更是说给“我”听的,让我能心安理得地看书。

青年既帮助了“我”,又很好地维护了“我”的自尊。

第三次是“我”对青年说的话。

每天“我”都想象着马“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情景,心安理得地看书。

关心马,就是“我”对青年的关心。

文章用“别饿坏了那匹马”贯穿全文,起到了层层推进的作用。

然后重点学习“有一天”发生的事,可以以“走进院子,我看到了什么”为题组织学生讨论,充分感受青年的美好心灵,明确本文的中心思想。

3.课文中有不少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的语句,集中表现了人物的美好品质。

教学时,可以通过让学生找一找、画一画这些句子,然后用心读一读,想想自己为什么感动,或者是自己从中体会到人物什么样的品质。

可以把这些心得、体会写在句子的旁边,然后把自己的想法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4.课文展示的不仅仅是残疾青年的美好品质,在其他人身上,我们也看到了一颗颗闪光的心灵。

教学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说说对文中其他人的印象,体会其他人的美好品质。

5.本组口语交际要求就“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这个话题进行辩论。

教学本文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青年与妹妹说谎的本意,为开展辩论做准备。

课后,也可让学生发现周围的人有无说谎现象,调查说谎的原因及结果,为辩论积累素材。

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