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境界中的民族神韵论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的演奏艺术闵惠芬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54950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博大境界中的民族神韵论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的演奏艺术闵惠芬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博大境界中的民族神韵论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的演奏艺术闵惠芬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博大境界中的民族神韵论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的演奏艺术闵惠芬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博大境界中的民族神韵论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的演奏艺术闵惠芬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博大境界中的民族神韵论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的演奏艺术闵惠芬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博大境界中的民族神韵论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的演奏艺术闵惠芬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博大境界中的民族神韵论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的演奏艺术闵惠芬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博大境界中的民族神韵论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的演奏艺术闵惠芬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博大境界中的民族神韵论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的演奏艺术闵惠芬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博大境界中的民族神韵论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的演奏艺术闵惠芬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博大境界中的民族神韵论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的演奏艺术闵惠芬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博大境界中的民族神韵论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的演奏艺术闵惠芬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博大境界中的民族神韵论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的演奏艺术闵惠芬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博大境界中的民族神韵论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的演奏艺术闵惠芬Word格式.docx

《博大境界中的民族神韵论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的演奏艺术闵惠芬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博大境界中的民族神韵论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的演奏艺术闵惠芬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博大境界中的民族神韵论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的演奏艺术闵惠芬Word格式.docx

作品并不拘泥于一般协奏曲的格式,而是以我国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去驾驭和表现。

如音乐主题在各乐章时隐时现,在曲调发展、派生、衍变的过程中,按照特定的感情要求,发挥其主导作用。

又如,作品采用大线条、大写意的旋法,时而叙述,时而吟咏,时而感叹,时而赞颂。

旋律线条绵绵无尽,感情抒发层层起伏推进,使二胡与乐队的演奏大有施展的天地。

演奏者可根据旋法的特点,松松紧紧,快快慢慢,自然而多变地安排音乐节奏(在戏曲、曲艺、民间音乐、古典音乐中,这种所谓「猴皮筋」式的节奏颇为常见);

也可根据音乐的律动细腻地把握具有二胡特殊魅力的各种弓指法。

大千世界有各种各样的美,而伟大的艺术则往往具有一种崇高的美,壮丽的美。

《长城随想》的艺术价值主要即在于此。

我的追求

一个从事演奏艺术的人,应该追求什么呢?

我认为,把写在谱纸上的音符,把作品的意蕴情趣,把作曲家的乐思和在作品中倾注的情感,把自己心灵中最生动、最真挚、最富内含的思绪,化作琴声,再现出来,显示其内在的美和灵气,把人们引向崇高的艺术意境,从而激起人们心灵的回响。

这是我的艺术志向。

在进行演奏的时候,我为自己定下了一些表演的原则,集中起来可简化为四个字:

情、气、格、韵。

情:

指演奏时情感要真切,要有分寸感,要情动于中,声情并茂,自然流露。

气:

要气韵通达,气质纯正,心随弓运,意到声发,隐迹立形(指演奏过程中不露处理痕迹)地树立起丰满的音乐形象,生气远出(指具有生命力的气韵贯穿和传送),从而达到「传神」之妙境。

格:

要有一个高尚的格调,使音乐具有「人格」、「性格」、具有「角色感」,音乐应该通过轻重疾徐、抑扬顿挫的音响描绘对象和特定环境,表现人们的各种思想和情趣。

当我们演奏时,要努力进入「角色」,除了留下一根审视自己正常发挥技巧的神经外,应该不遗余力地投入音乐。

韵:

指音乐的韵味,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寻求我们民族的神韵,着意于民族音乐的语言美和器乐声腔化,把二胡的「绰、注、吟、揉、顿、挫、滑」等传统技法发挥得更具有勉力。

这四者实际上是不可分的,是为了同一个目标——准确生动地塑造音乐形象服务的。

演奏《长城随想》,使我有机会把自己的志向、意愿作一次具有深刻意义的实践和探索,从中提高了艺术格调,增强了对音乐美学研究的兴趣。

1980年秋,自我从刘文金那儿陆续拿到各段二胡旋律谱开始,使得到他大量的帮助。

他多次绘声绘色地示范「演唱」、「演奏」(在钢琴上自弹自唱),分析音乐形象和具体手法。

我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经常与他共同切磋,请他指点,有时他弹着钢琴带我演奏,所以说,这个曲子是他帮我「磨」出来的。

这些都是我加深理解创作意图,进行艺术再创造的重要条件。

下面仅摘录作者在给我的一位学生的信患难夫妻演奏艺术提出的要求,我想对该曲的演奏者和研究者也许有一定的启发:

学习《长城随想》重点应该放在表现整体上所要求的气度和『神韵』。

例如,哪些乐句要求运用古琴式的绰、注的韵味,哪些乐句要求京剧的藏在韵味中的气势,哪些段落和乐句又要注意北方说唱音乐的落落大方的韵味和气度,包括在各种不同节奏的顿挫中所隐藏着的『神态』感或韵味感。

在所有的行板和慢板中,应当细致地研究最佳的速度布局和情绪变化布局,而这些段落所要求的韵味更多。

还应该注意到,《长城随想》中的所有快板部分、垛板部分和过渡句,没有『纯技巧』的表现性,而只能把技巧融会在音乐表现力——包括气度和神韵的处理中。

出自作者手笔的这些话无疑是演奏好《长城随想》的可凭借的依据,我个人也是努力遵循作者要求的,所以我完全能感受到这些话对我们每个从事练习和研究这首乐曲的人的价值。

下面我将以此为中心,逐个乐章加以剖析,细谈自己的演奏体会。

第一乐章

这一乐章题为《关山行》。

从徐缓而庄严的序奏开始,模拟我国古老的乐器钟、磐、方响、云锣浑厚而深沉的音响,由低沉的三连音作陪衬,渐次强烈。

在云雾潦绕之中,万里长城若隐若现。

接着,鼓角齐鸣,乐队合奏,音乐主题气势宽广,雄浑刚健,仿佛云海散去,万里长城矗立在群山之颠(见第一乐章第8小节第3拍后半拍至第26小节)。

音乐主题表现人们登临长城时,漫步关山,心潮激荡的直接感受和对古老长城的赞叹。

音乐主题可分为两个大乐句。

第一乐句从开始至第13小节半终止,以鲜明的宫调和形象挺拔的八度大跳,使我们感受到长城气字轩昂的顶天立地的气魄。

第二乐句从第14小节开始可以听出,这里具有京剧唱腔的韵味,4音为清角,很有特色,显得非常自豪,充溢着纵情赞颂的激情,两个大乐句都由几个排比的小乐句组成,一个个排比句形成层层推动力,展现出跌宕起伏,婉蜒连绵的长城雄姿。

这一音乐主题的特性音调以不同的姿态时隐时现地贯穿在整个作品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乐队几经转调离调,序奏最后在强有力的sol音上结束。

然后出现了二胡深沉而庄重的主题(见第一乐章第27小节至第32小节),二胡从空弦音d0上拉响了第一弓,这个do的长音的出现,有一种磐石般不可动摇的坚定感,定下了这段音乐凝重、深远的基调,整个乐段在二胡的内弦进行,三拍半与二拍半的长音先后出现六次之多,并借用了古琴绰注的手法,音色显得浑浊,气度深沉,带有一种古朴高雅的格调。

●与刘文金、赵剑华一起试奏「长城」

○此时,键盘上的琴键

是否就是长城上的台阶

让人们登上烽火台

去追寻艺术苍天上

那矫健翱翔着的山鹰

演奏好这一主题是至关重要的,它是确立「角色」性格的开端,也是全曲二胡演奏的风度气质最集中体现。

在演奏这段音乐时,要力求表现诗人、歌手的气质和博古通今、饱经风霜、历尽时代风云的大将风度。

音乐使我产生的联想是:

登临长城,极目神州大地,民族的兴衰,风云的变幻,引起我们无限感叹,二胡的旋律仿佛在回忆、思索,在深沉地吟咏。

在练习过程早,我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气息」要沉、稳、深、长气息是靠演奏者自我控制的,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把呼吸加以调整。

呼吸的方法类似指挥家起拍的感觉,在某些段落和乐句的音乐开始之前,他总是有暗示吸气的动作,以此使乐队队员步调一致,整齐和谐地演奏,我们用这个方法可使全身的机能动作及音乐情感的表达高度协调,达到「生气运出」的效果。

可接照指挥起拍的节奏和力度来安排我们的呼吸。

《关山行》二胡主题的第一弓要略带音头,要沉、稳、深、长,可在乐队序奏是后一个sol音结束后最合适的时间深吸一口气,sol音应该结束在强拍上,吸气应该在弱拍上,这两拍的时值应是后面二胡主题的速度,然后,「意到声发」,我们就可拉出一个坚实而具内力的do音了。

后面在每个小乐句开始之前半拍上(这段旋律的每个小乐句皆从后半拍开始),我们亦可安排呼吸,基本上用鼻吸,轻吸,音乐进行的过程中呼吸要平稳均匀,要气沉丹田,借以帮助弓速的平稳均匀。

以上气息调整的一些方法在演奏熟练后应该成为下意识的动作,如果你从未接触过这一方法,那么你就先有意识地练,渐渐养成一个习惯,把这一方法变成你演奏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本乐章的二胡主题更需要运用这一方法,我之所以把它抽出来单独加以论述,是由于全曲都运用了这一方法。

二、必须注意节奏的高度稳定这一乐段的长音,附点较多,属慢长弓的段落,要使节奏达到高度稳定感,有一定难度,需有过硬的功夫。

我认为弦乐器慢长弓节奏不稳,一般说来是因运弓的弓速不合理,弓段分配不适合造成的。

慢长弓的常见病是节奏的时值不足,也就是通常说的拍子不足,原因是弓两头走得很快,拍子还不足,弓就不够用了。

要使节奏高度稳定,在长音时应注意弓速要前慢后快——即不论进出弓,两头弓速要走得慢,要节约运弓,到音尾时弓段还绰绰有余,在长音最后的一拍或半拍里弓速可略略加快一些,这样的长音才能显得有底气,有充实感。

长音和附点、时值的充足是该乐段节奏能否高度稳定的保证,而弓速控制和弓段分配是达到这一目的技术上的关键。

三、要刻意表现出本乐段富于民族性格的音乐神韵作曲家在这个二胡主题的一些乐句里运用了古琴式的绰、注韵味,巧妙地将古琴的同音移位的方法,成功地运用到二胡的演奏上来。

而在第30小节至第33小节里,使我们领略了深藏着的京剧韵味和落落大方的北方说唱音乐的气度,这些绰、注、揉滑的运用要非常讲究,动作的轻重快慢,内在力度的细致感觉,在纸上往往是难以明白表达的。

我们只能靠平时的积累,靠对民族民间音乐和戏曲的熟悉程度来揣摩。

在此我只能说:

「功夫在弦外」。

我以前曾随名琴师李慕良先生学过京剧,为了这个曲子又专门去弹古琴,并倾听古琴高手名家演奏。

我还有意识地去看书鼓艺术家小踩舞的表演。

将这些音乐表现方法和种种感觉汇集拢来,化为我所理解的音乐神韵,然后用二胡表现出来。

从第33小节4/4拍开始至第49小节第二次合尾是二胡主奏的第一乐章的第二段落。

开始的八小节,可分为排比对称的两大乐句,每个乐句的前半句激情洋溢,后半句委婉细腻、刚柔相济、对比鲜明,这仍是绘声绘色的诗人、歌手气质。

在演奏时(第33小节第2拍mi和第37小节第2拍的re音),要把弓推到弓根,休止符时吸气,后面的长音才能充实饱满。

两个乐句的后半句是弱奏,滑音要柔美,语气似低声吟咏。

第40小节最后一拍至第41小节要有一种不可动摇、斩钉截铁的感觉,音量小而有力,产生一种顿、挫的效果。

第43小节为主题的特性音调,在演奏八度大跳时,要有一种甩上去挑起来的劲儿,方法sol音开始时运弓要非常节省,一拍以后很快出弓,一直拉到弓尖,高音sol就一定非常响亮鲜明。

后面的乐句以主题特性音调的变化状态出现,好像不断感叹、反复吟咏、极富感情的独白。

第三乐段第49小节4/4拍起至第129小节。

这里总的要求是:

运弓流畅通达,速度较前紧凑些。

这是一个明快抒情的乐段,集中表现了人们对长城内外气象万千的纵情赞美。

音乐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经过乐句层层推进,发展至第70小节处,二胡突慢奏出了优美而富于幻想的音调,它们出现在新的调性上,经过与笛、弹拨乐、拉弦乐的反复问答对奏,把我们带到一个新的境界,仿佛看到北国塞外青山无限,群峰叠翠,天苍苍、野茫茫的大自然风光。

在演奏时,内心要具有一种飘然天际的想象。

揉弦和运弓要极其放松,使音乐充满美感,使音质清澈明亮。

从第93小节至第129小节,这里形成一个大的起伏线,速度渐渐紧凑,力度逐渐加强。

第106小节起乐队板鼓加入,使音乐更富有说唱音乐的意味。

演奏时运弓要开阔饱满,感情要更加热情奔放,形成本乐段的高潮,切记不要在每个音上来个<>,有的人以此法处理音乐,只能使旋律支离破碎,小家子气,而不能给人留下音乐大块面积的印象。

试想:

半个来小时的协奏曲,每弓都来个「大肚子」,人们怎能忍受?

第四乐段旋律几次起伏,需统筹布局。

要注意「隐迹立形」,不露处理痕迹,还要注意把最强的力度和激情留到乐章高潮处(见第一乐章第124小节至第129小节)。

第五乐段是乐章开始时主题音乐的完整再现,由乐队和二胡交替演奏。

因第四乐段的感情铺垫,这一乐段显得更加气势磅礴。

乐章最后在独奏二胡无限深情的咏叹之中结束。

第二乐章

该乐章题为《烽火操》,音乐急促而强劲,激越而富于变化,作者以烽火台象征古代烽火,概括地表现了中华儿女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的壮烈场面。

作者曾提示我们注意《长城随想》中所有的快板、垛板部分和过渡句,没有「纯技巧」的表现性,而只能把技巧融会在音乐表现力——包括气度和神韵的处理中。

什么是「纯技巧」的演奏,又怎样才能做到把「技巧」融会在音乐表现中?

两者的区别何在呢?

多年来的演奏使我体会到:

音乐的形象性是万万不可忽视的,探求音乐内在气韵——即所谓气度和神韵也是万万不可忽视的。

音乐表演离开了这两点必然会苍白无力,不能感人。

有的演奏者往往只重视手指运动和技术表现,把音乐作品中高难度技巧的部分作为「特技」加以炫耀,这只能使人惊奇,眼花缭乱,却难以使人们对音乐形象和乐思情感有什么深切的感受,这也许就是所谓「纯技巧」吧。

把技巧融会在音乐表现力中,以我的体会,其关键在于联想,这个联想包括对场面环境的想象,也包括对作品所特有的精神气质和内在情感的领悟刻画。

通过演奏者丰富的联想,才能将感受到的东西升华为各种感情,从而转化到手上,运用娴熟的技术技巧,使乐器发出充满活力的音符。

当然,艺术表现须有一个「纯技巧」的练习过程,碰到技术上高难度的乐段或细部,最好将它们抽出来练习,做到得心应手。

熟能生巧,便进入到自由王国的境地。

然后,即可全力以赴地进行艺术创造,使我们能在毫无技术包袱的情况下,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音乐演奏让人们感受到某种意境和情感。

我在练习第二乐章的过程中,一开始重点抽出来作为「纯技术」练习的部分主要是:

1.各种音阶、半音阶,包括各种民族调式的音阶,减七和弦的分解琶音。

先是慢练,把每个音程都练得很准,很有把握,然后加速。

2.练习快弓发音的颗粒性。

现在我们演奏的是一首协奏曲,要与乐队合作,如果快弓乐段每个音含糊不清,就很难与乐队配合默契。

快弓声音不扎实是传不远、听不清的。

这个乐章是作者研究了京胡的演奏后进行创作的。

而京胡的快弓发音特别具有颗粒性。

尽管二胡的持弓和京胡的持弓不同,但我们要追求京胡快弓发音的音质。

我的方法是:

右手重心下沉,即右手肘部重心不得上提,让弓杆有一种下垂的感觉;

右手拇指略向下加力,食指指根略向上,形成一种反作用,这样弓毛就会紧紧「褂」在弦上,「粘」在弦上了。

我还有意大多用中弓(弓的中间部分)演奏,这样的快弓发音就能产生类似京胡快弓那样颗粒饱满的特点了。

当我们解决了以上两个技术问题后,就应当投入到「音乐表现力」之中去了。

第二乐章的前奏为角调式,乐队的演奏一开始就为我们展示了紧张、激烈的战场画面。

第一段落从二胡进入直至第182小节,二胡的旋律音中常出现标有tr的长颤音,共八次之多,似乎表现了烽火冲天、硝烟弥漫的气氛。

演奏这种长音以及那迂回冲击的音型,不论是弱奏,还是强奏,情绪都要带有一定的紧张度。

在音乐处理上,可把曲谱上标明的表情符号作为依据。

第一段落中第88小节至第90小节的乐句以及第110小节至第111小节的乐句这两处是二胡主题中的特性音调,作者曾要求,需有京剧铜锤花脸的气派。

我的体会是在演奏时运弓要大刀阔斧,显示边塞将士的那种粗扩雄健的气质。

第二乐段从第182小节至第200小节,在二胡的一系列半音阶进行到一个高潮时,乐队全奏从主题特性音调派生出来的召唤性音调,异峰突起,其势所向披靡,这里的速度从急促的快板转成较为宽广的中速,乐队全奏(第182小节至第200小节)与二胡领奏(第200至第215小节)各有两个乐句,彼此呼应,体现了中华几女不畏强暴的英雄主义气概。

高昂激越的音调使我们仿佛透过刀光剑影看到飘动的战旗,透过弥漫的硝烟听到千万边塞将士在殊死拼搏时的呐喊。

第二乐段的后半部分(第215小节至第283小节)重又出现激战的气氛。

二胡抛弓的运用,急剧变化的各种调式音阶、全音阶的运用,传统京剧锣鼓节奏「马腿」渐次压缩的运用,最后不协和的减七和弦的分解进行,技巧复杂,音域宽广,节奏铿锵,情绪强烈,犹如金戈铁马纵横,千军万马酣战。

二胡所奏减七和弦分解式琶音冲到高音的顶峰之后,急剧下降,渐趋平静,而后连接尾声,二胡与乐队的弱奏(第268小节至第291小节)使我们仿佛看到一幅月光惨照战争废墟、古塞内外尸横遍野的景象。

最后,二胡突慢突强地奏出气冲霄汉、壮怀激烈的乐句,显示了中华儿女的高风亮节。

第三乐章

这一乐章题为《忠魂祭》,音乐肃穆而内含,表现人们在静默中联想「青山处处埋忠骨,长城内外皆英魂」时的种种心绪,同时也是对千百年来为保卫中华民族而牺牲的无名将士的祭祀慰念(摘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城随想》专题节目」中刘文金语)。

这是全曲最使我动情的乐章,我的表现方法是「以情入曲,以曲传情」,重在感情的表达。

一、以情入曲序奏中以箜篌、扬琴高音区固定音型为背景,由笙、大提琴、新笛等乐器交替演奏悼念的乐句,然后,用多种乐器组合所造成的古钟回荡的音响,表现追溯历史的悲怆意境。

作品为二胡旋律的进入作了充分的铺垫,使我们在演奏之前「未成曲调先有情」。

序奏中的旋律委婉深长,人们似闻胡笳、羌笛、芦管、胡琴如怨如诉的低吟,犹见「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悲凉画面。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君不闻玉门关,将军白发征夫泪」。

今天当我们来到古城要塞,踏上这血染的疆场,总是怀着无限虔诚和崇敬,燃起一柱心香,遥祭千百万为国捐躯的无名将士的在天之灵。

这就是第三乐章序奏音乐使我产生的种种心绪,带着这样的感情进入演奏。

二、以曲传情开头两个带慢滑揉的泛音,形象地表现出古钟撞击后的袅袅余音,也像清香点燃时升起的缕缕青烟,在演奏这两个音之前,都要深呼吸,要带模拟撞钟的音头,然后让这两个长音自然消失,注意在长音中不要渐强。

接着出现二胡羽调式的音乐主题,时断时续、如泣如诉。

从二胡的进入至第29小节都在C弦上演奏,要发自心灵地倾诉情感,并注意感情的准确表达。

作者的提示是「深厚、遥想、动情、把握好分寸」。

从二胡进入至第20小节,演奏时要用好呼吸,气息要深长如丝,运弓按指要平稳,放松,la音基本上都接近于泛音,这样可使音色显得幽远飘渺,表现出静穆、遥想的意境。

随着这段旋律的进一步展开,二胡要更为深切地表现静穆时的心潮起伏。

同时,乐队运用中阮、大阮的滚奏,中胡、大提琴的碎弓,在中低音区以对值性的织体组合,造成沉痛的人声哼鸣的合唱效果,仿佛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一个动人的画面:

群山低头、风止云息,江河呜咽、举世皆哀,人们挥泪祭忠魂,奠酒洒疆场。

这一大乐句(从第21小节至第29小节)旋律线很长,演奏时,怀悲怆之情随着旋律的进行自然起伏,第26小节起至第29小节是一个大的渐强乐句,运弓由短而长,揉弦从小幅度发展为增强压力的大幅度,到第29小节处感情激动,热血奔涌,演奏者应沉浸于音乐,全身心地抒发,深切地表达人们对无数英灵的慰念。

随后,二胡的旋律伸展出由宫羽调式交替的激动人心的音乐,它与前面羽调式深厚、遥想的音调形成鲜明的对比。

音乐的气韵从「深长如丝」发展为「气贯长虹」,感情认知泣如诉发展成为纵情赞颂,这里的音乐悲壮激越,浩气凌云。

演奏到这里,我每每异常激动,尽情地抒发中华儿女的爱国情、赤子心、民族魂。

这一部分的音乐在演奏时感情要波澜起伏,有两处要特别激情:

一处是第21小节末一拍至第32小节;

另一处是第26小节至第39小节。

诗人管际安在《度曲歌诀》里说:

「欲速宜先缓,欲扬宜先抑」,很符合艺术的辩证法。

我即按此法来处理这两次大的感情起伏。

第一次的感情高潮线已由前面从开头至第29小节作了充分的铺垫。

第二次感情高潮线之前应该在第33小节至第35小节这三个小节中作为情绪的缓冲,使第36小节至第39小节留有再次大幅度「扬」起来的余地。

两处高潮线的演奏要气足弓满,还要特别注意「渐慢」和两个「自由延长」,如能做到运弓前省后宽,达到足够的时值,再加上富有感情色彩的揉弦,将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从第39小节至第43小节,可作两次小的起伏,似乎是前面激情的余波,悼念情绪的回响。

这里的速度要自然,松松紧紧,气要一点点松下来,感情要一步步地和缓,以引出下面一段乐队与二胡的对奏。

这是一个过渡性的乐段,作者引用了第三乐章序奏中悼念情绪的音调。

二胡的抖弓朦胧浩渺,好像宽银幕的长镜头在摇,从地平线慢慢摇向天际,似乎有一种秋风萧瑟、荒凉寒寂之感。

乐队与二胡对奏两个乐句后,速度渐紧,从第49小节起渐缓,最后,用最弱的音量、最低沉的情绪结束这一段落。

注意:

这里是全曲的最低潮。

下面,独奏二胡进入华彩乐段。

这华彩乐段所有的乐句仍然是充满感情的,不存在「纯技巧」的表现性。

这是一个散板段落,不同的感情,节奏、语气频繁变化,把如泣如诉、激情自豪与铿锵有力的节奏有机结合了起来。

它是悼念情绪的继续、爱国精神的升华。

更需要演奏者「以曲传情」。

我们应当特别注意首先划分好乐句,然后细腻地研究安排这些乐句最佳的速度布局和情绪变化的自然过渡。

乐段中有一处在二胡高音区进行,音质要求纯而透明,在二胡高音区上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是有一定难度的。

我的方法是使高音区左手按弦,揉弦的力度轻微而松柔。

另一处模似琵琶武曲的拉弦则要三次吸足气,与此同时,全身使力,挥弓击弦,形成战鼓激越的效果,利用激发力,引出乐队全奏,把音乐情绪推向全曲的最高潮。

这一大段乐队的全奏是利用第二乐章中出现过的召唤性音调发展而成的,它不仅把第三乐章内含的激情通过壮烈的音乐最后迸发出来,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而且发展成为一种壮丽而坚实有力的抒情性段落。

第四乐章

终曲《遥望篇》抒发了伟大人民的高尚情怀。

人们站在长城上远望神州大地,畅想祖国的美好未来。

音乐布局可分为四个层次:

一、在乐队富于书鼓击拍节奏的伴奏下,二胡以伸长变化了的抒情性音调,再现第一乐章的二胡主题。

演奏时节奏要高度稳定,气质要从容大度,按弦运弓要松、宽、稳、蓄,显示一种稳健舒展、气字轩昂的神采。

二、这一再现的音乐主题经变化逐步发展为舞蹈节奏型的音乐,具有鲜明的时代的律动感,进一步表现出当今人民的精神面貌。

三、作者运用具有推动力的音型的累积,使音乐发展变化为垛板似的音调。

这里吸取了瞎子阿炳《听松》的某些技法——即在第三把位内外弦上反复巧妙地运用回滑音,使该段音乐显得坚韧不拔,生机勃勃。

垛板的节奏从第65小节开始,要慢起渐快,渐快的方法是在每一次休止符时,随着情绪的自然高涨而抢快一些。

第83小节起速度已相当快,二胡与乐队的情绪要沸腾起来。

至三小节抖弓之后,要有一种大江之潮汹涌奔腾、一泻千里、不可遏止的气概。

四、第四乐章的尾声再现和发展了《长城随想》主题的特性音调,激昂宽广的音乐似有天地共震之感,把人们引向那波澜壮阔的胜利征途。

弦外之音

《长城随想》的演奏难度较高,不少技法是以往民族器乐独奏或合奏音乐中所鲜见的,可是难而不涩,它那思潮滚滚的激情和柔肠寸断的心曲,与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是那样地贴近,那样地吻合,那样地让人引起共鸣,这也就为演奏者和欣赏者对此曲的理解和联想提供了条件,只要「苦用心」,循着乐思的发展去挖掘其深刻的内涵,依据我们民族的音乐思维传统去体味某些特殊技法的妙处,当能不同程度地悟示一种精神来,这精神便是民族的神韵。

而要发展民族音乐,我认为最要紧、最不可忽视、最需下功夫的即在于保持和发展这种神韵。

外来体裁的借用,传统手法的运用,技术技巧的施展,都不应离开这一最可宝贵的特质。

另一方面,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生活内容和精神气质都在不断地变化着,丰富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