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银行倒闭事件思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557379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巴林银行倒闭事件思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巴林银行倒闭事件思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巴林银行倒闭事件思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巴林银行倒闭事件思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巴林银行倒闭事件思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巴林银行倒闭事件思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巴林银行倒闭事件思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巴林银行倒闭事件思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巴林银行倒闭事件思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巴林银行倒闭事件思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巴林银行倒闭事件思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巴林银行倒闭事件思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巴林银行倒闭事件思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巴林银行倒闭事件思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巴林银行倒闭事件思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巴林银行倒闭事件思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其核心资本在全球1000家大银行中排名第489位。

然而,这一具有233年历史、在全球范围内掌控270多亿英镑资产的巴林银行,竟毁于一个年龄只有28岁的证券交易员尼克里森(NickLeeson)之手。

二、事件回顾——百年基业毁于一旦

尼克里森于1989年7月10日正式到巴林银行工作。

这之前,他是摩根·

斯坦利银行清算部的一名职员。

进入巴林银行后,他很快争取到了到印尼分部工作的机会。

由于他富有耐心和毅力,善于逻辑推理,能很快地解决以前未能解决的许多问题,使工作有了起色,因此,他被视为期货与期权结算方面的专家,伦敦总部对里森在印尼的工作相当满意,并允诺可以在海外给他安排一个合适的职务。

1992年,巴林银行总部任命里森为新加坡巴林期货 

(新加坡)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兼首席交易员,负责该行在新加坡的期货交易并实际从事期货交易。

1992年巴林银行有一个账号为“99905”的“错误账号”,专门处理交易过程中因疏忽而造成的差错,如将买入误为卖出等。

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差错记录均进入这一账号,并发往伦敦总部。

1992年夏天,伦敦总部的清算负责人乔丹·

鲍塞(GordonBowser)要求里森另行开设一个“错误账户”,以记录小额差错,并自行处理,以省却伦敦的麻烦。

由于受新加坡华人文化的影响,里森此以代码“88888”为名设立“错误账户”。

 

数周之后,巴林总部换了一套新的电脑系统,重新决定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所有差错记录仍经由“99905”账户向伦敦报免,“88888”差错账户因此搁置不用,但却成为一个真正的错误账户留存在电脑之中。

这个被人疏忽的账户后来就成为里森造假的工具。

1992年7月17日,里森手下一名刚加盟巴林的王(Wang)姓交易员手头出了一笔差错:

将客户的20份日经指数期货合约买入委托误为卖出。

里森在当晚清算时发现了这笔差错。

要矫正这笔差错就须买回40份合约,按当日收盘价计算,损失为2万英镑,并应报告巴林总部。

但在种种考虑之下,里森决定利用错误账户“8888”承接了40份卖出合约,以使账面平衡。

由此,一笔代理业务便衍生出了一笔自营业务,并形成了空头敞口头寸。

数天以后,日经指数上升了200点,这笔空头头寸的损失也由2万英镑增加到6万英镑。

里森当时的年薪还不足5万英镑,且先前已有瞒上不报的违规之举,因而他更不敢向总部上报了。

此后,里森便一发而不可收,频频利用“88888”账户吸收下属的交易差错。

仅其后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该账户就吸收了30次差错。

为了应付每月底巴林总部的账户审查,里森就将自己的佣金收入转入账户,以弥补亏损。

由于这些亏损的数额不大,结果倒也相安无事。

1993年1月,里森手下有一名交易员出现了两笔大额差错:

一笔是客户的420份合约没有卖出,另一笔是l00份合约的卖出指令误为买入。

里森再次作出了错误的决定,用“88888”账户保留了敞口头寸。

由于这些敞口兴寸的数额越积越多,随着行情出现不利的波动,亏损数额也日趋增长至600万英镑,以致无法用个人收入予以填平。

在这种情况下,里森被迫尝试以自营收入来弥补亏损。

幸运的是,到1993年7月,“88888”账户居然由于自营获利而转亏为盈。

如果里森就此打住,巴林银行的倒闭厄运也许又一次得以幸免。

然而这一次的成功却从反面为他继续利用“8888”账户吸收差错增添了信心。

1993年7月,里森接到了一笔买入6000份期权的委托业务,但由于价格过低而无法成交。

为了做成这笔业务,里森又按惯例用“88888”账户卖出部分期权。

后来,他又用该账户继续吸收其他差错。

结果,随着行情不利变化,里森再一次陷入了巨额亏损的境地。

到1994年时,亏损额已由2000万、3000万一直增加到7月份的5000万英镑。

为了应付查账的需要,里森假造了花旗银行有5000万英镑的存款。

其间,巴林总部虽曾派人花了1个月的时间调查里森的账目,但却无人去核实花旗银行是否真有这样一笔存款。

1994年下半年起,尼克·

里森在日本东京市场上做了一种十分复杂、期望值很高、风险也极大的衍生金融商品交易--日本日经指数期货。

他认为日本经济走出衰退,日元坚挺,日本股市必大有可为。

日经指数将会在19000点以上浮动,如果跌破此位,一般说日本政府会出面干预,故想赌一赌日本股市劲升,便逐渐买入日经225指数期货建仓。

1995年1月26日里森竟用了270亿美元进行日经指数期货投机。

不料,日经指数从1月初起一路下滑,到1995年1月18日又发生了日本神户大地震,股市因此暴跌。

里森所持的多头头寸遭受重创。

为了反败为胜,他继续从伦敦调入巨资,增加持仓,即大量买进日经股价指数期货,沽空前日本政府债券。

到2月10日,里森已在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持有55000份日经股价指数期货合约,创出该所的历史记录。

所有这些交易均进入“88888”账户。

为维持数额如此巨大的交易,每天需要3000-4000万英镑。

巴林总部竟然接受里森的各种理由,照付不误。

2月中旬,巴林总部转至新加坡5亿多英镑,已超过了其47000万英镑的股本金。

1995年2月23日,日经股价指数急剧下挫276.6点,收报17885点,里森持有的多头合约已达6万余份,面对日本政府债券价格的一路上扬,持有的空头合约也多达26000份。

由此造成的损失则激增至令人咋舌的86000万英镑,并决定了巴林银行的最终垮台。

当天,里森已意识到无法弥补亏损,于是被迫仓皇出逃。

26日晚9点30分,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在没拿出其他拯救方案的情况下只好宣布对巴林银行进行倒闭清算,寻找买主,承担债务。

同时,伦敦清算所表示,经与有关方面协商,将巴林银行作为无力偿还欠款处理,并根据有关法律赋予的权力,将巴林自营未平仓合约平仓,将其代理客户的未平仓合约转移至其他会员处置。

27日(周一),东京股市日经平均指数再急挫664点,又令巴林银行损失增加了2.8亿美元,便全部损失达6亿英镑,约9亿多美元。

截止至当日,尼克里森持的未平仓合约总值达270亿美元,包括购入70亿美元日经指数期货,沽出200亿美元日本政府债券与欧洲日元。

在英国央行及有关方面协助下,3月2日(周四),在日经指数期货反弹三百多点情况下,巴林银行所有(不只新加坡的)未平仓期货合约(包括日经指数及日本国债期货等)分别在新加坡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东京及大阪交易所几近全部平掉。

至此,巴林银行由于金融衍生工具投资失败引致的亏损高达9.16亿英镑,约合14亿多美元。

3月6日,荷兰荷兴集团(lntemationalNederLanderGroup简称ING)与巴林达成协议,愿出资7.65亿英镑(约12.6亿美元)现金,接管其全部资产与负债,使其恢复运作,将其更名为“巴林银行有限公司”,3月9日,此方案获得英格兰银行及法院批准,ING收购巴林银行的法律程序完成,巴林全部银行业务及部分证券、基金业务恢复运作。

至此,巴林倒闭风波暂告一段落,令英国人骄傲两个世纪的银行已易新主,可谓百年基业毁于一旦。

三、事件影响——国际金融市场遭受严重冲击

巴林银行的破产,对国际金融市场造成严重的冲击,影响的范围,直接涉及到新加坡、东京、大扳、伦敦、香港和其他有关的金融市场。

1995年2月27日,巴林事件公开披露之后的第一个交易日,新加坡股市出现较大幅度下跌,海峡时报指数跌去20.42点,收报2094.10点,跌幅达0,92%。

日本股市作为重灾区,所受的打击更为沉重。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

日本有15家银行拥有日本巴林证券公司总汁7.18亿美元的资产。

其中有5.3亿美元可能要作坏账处理。

此外,市场还担心日本巴林证券公司为了还债而被迫平仓。

日本的股市因之格外受到拖累,2月27目的东京日经平均指数狂泻954点,跌幅达5.4%,收报16808.70点,创出15个月来的新低,以后数日继续下挫,3月1日跌至16618.71点。

3月10日,东京市场传闻日本有类似巴林事件的情况出现,日经指数跌至16358.38点,东京证券交易所迅即宣布:

日本巴林证券公司持有4900份未平仓的日本政府证券期货合约,估计损失达50亿日元。

东京证券交易所理事长山口光秀宣布停止日本巴林证券公司所有交易,冻结其所有股票和期货合约的库存。

大藏省和日本银行也相应采取了一些旨在稳定东京股市的对策。

在英国,英镑汇率随之受到冲击,英镑兑马克汇率跌穿2.3的重要支撑位,成为两年多来的新低。

伦敦金融时报100指数3月8日收报52986.9点。

英格兰银行行长艾迪·

乔治表示,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造成的损失已超过了该公司约2亿英镑的现金准备;

而且,由于持有的大部分期货合约要到3月中旬才到期,因而最终的损失可能还会增加。

乔治还补充道,英格兰银行将尽快对巴林事件作出全面的调查,并进行必要的处理和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巴林事件使马来西亚、韩国及印度等国的金融管理当局深感震惊,因为这些国家正计划推出期货交易。

吉隆坡的官员表示,在原来酝酿推出两种期货交易之前,他们将对有关的监管法规和措施再次做出更严密的审核。

韩国金融及经济管理局表示,它将对来自海外的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加强控制,建立涨跌停板制度,规定强制性的保证金比率,以避免出现过度的风险。

印度证券交易局主席迈赫塔表示,在推出期权和期货交易之前,他们肯定会把巴林事件考虑在内。

巴林事件在香港金融市场引起了很大反响。

香港股市在开市的第一天,即2月27日,立即做出向下的反应,恒生指数一度深跌200多点。

2月28日起,大批的客户涌人巴林(香港)公司,提出储存在该公司的股票,转移到百富勤等其他证券公司。

3月10日,恒生指数跌穿8000点整数关。

此外,台北股市也下跌了3.1%,菲律宾联合交易所成分指数下跌4.2%,韩国的股市下跌2.25%。

香港证监会也很快做出反应,于2月27日根据《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条例》第39

(1)条及第40条赋予的限制注册人业务的权力,宣布对巴林银行在证监会注册经营证券及期货业务的所有公司实施停牌处理。

当时,巴林(香港)公司持有4.4亿港元的股票。

9000份期货合约和1.2万份期权合约。

巴林兄弟有限公司持牌银行业务于2月27日上午9时暂停营业。

香港金融管理局称,巴林银行香港分行虽无问题,但也须暂停办理业务,资金不得转出香港。

巴林证券有限公司亦被暂停交易,其在期货交易所的未平仓合约亦由其他公司代行平仓。

直至3月10日,随着荷兰国际集团(ING)收购巴林兄弟有限公司及巴林证券有限公司的业务和资产以及巴林资产管理控股有限公司的所有股份以后,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才正式撤销了对香港巴林期货有限公司、香港巴林证券有限公司、巴林资产管理(亚洲)有限公司、巴林国际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及巴林国际投资(远东)有限公司的业务限制令,但其中香港巴林证券有限公司及香港巴林期货有限公司的交易活动仍有待香港联合交易所及香港期货交易所的批准。

同时,巴林兄弟银行也继续受到香港金融管理局的业务限制令的禁阻。

为确保香港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正常运行,香港期货交易所决定将每份恒指期货合约的保证金由4万港元增至4.5万港元。

同日,香港金融管理局还表示,该局正在等待英格兰银行针对巴林事件的调查做出处理意见和建议,以便进一步制定监管衍生工具的指导准则,杜绝类似巴林事件的情况再度发生。

香港金融管理局还以巴林事件为契机,对有资格从事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金融机构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积极参与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多为外资机构,香港当地的金融机构主要从事金融衍生工具的对冲交易,以避免风险、减少损失为目的。

此项调查还显示,大部分金融机构均有一套审慎的风险管理守则,但仍有不到半数的金融机构其守则未获董事会批准,与巴塞尔委员会建议董事会必须清楚了解银行参与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情况的要求不符,其内部的监管素质有待提高。

四、原因分析——多重因素共同影响

1、集团管理层的失职

1994年末和1995年初,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发现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交易中存在若干异常,并向巴林集团提出了一些关于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征询。

这些原本是可能促成较早发现里森活动的。

根据官委清盘人的观点,如果巴林集团的管理层适当检讨并理解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在致该集团的信中所表述的忧虑,那么倒闭是可能挽回的。

官委清盘人认为巴林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回复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第二封信的态度尤其该受到严厉指责,该回信向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做出许多毫无基础的错误保证。

同样,琼斯对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的两封信的态度,也反映了他对问题掉以轻心到了令人无法接受的程度。

我们无法理解,琼斯作为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财务董事,何以未经独立地详细了解整个事件,就在里森草拟的回复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征询里森交易活动的复函上签字。

2、内部控制松散

从巴林破产的整个过程看,无论是各国金融监管机构或国际金融市场都普遍认为,金融机构内部管理是风险控制的核心问题,而巴林的内部控制却是非常松散的。

据报载,在2月26日悲剧发生之前,巴林银行的证券投资已暴露出极大的风险性,但竟未引起该行高级管理人员的警惕。

1月份第一周,里森持有合约3024份,20天后,即持有合约16852份(短短20天内,合约持有额增长4倍)。

到2月中旬,里森持有的合约突破20000份,比在同一市场操作的第二大交易商持有头寸多出8倍。

这个信号由于我们所不知道的原因而没有被巴林银行的最高管理当局注意到从而做出应有的反应。

总之,巴林很行本身的内部控制制度失灵了,预警系统失效,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巴林破产后不久,该银行高级主管人员称对尼克·

里森在新加坡的所为一无所知,因为直到尼克·

里森去职的那天,即2月23日星期四,公司的风险报告仍出现交易平衡。

但是,据新加坡有关当局说,巴林在1995年2月头18天里给新加坡国际货币交易所汇去1.28亿美元作垫付维持金之用;

据《金融时报》报道,英格兰银行行长埃迪·

乔治(EddieGeorge)4月5日对英国公共财政部及内务委员会的国会成员说,巴林在未通知英格兰银行的情况下,擅自给其新加坡分部汇去7.6亿英镑现金。

破产前的巴林运作机构,里森主要是与巴林公司的伦敦总部、东京分部及香港分部交易。

而在新加坡的期货交易,仅有少数客户,其中三个为巴林分支,另一个是巴黎国家银行,每笔交易都会经过一家巴林分支,因此,巴林主管完全不知晓里森所作所为是不可能的。

里森后来在狱中感慨:

“对于没有人来制止我的这件事,我觉得不可置信。

伦敦的人应该知道我的数字都是假造的……这些人都应该知道我每天向伦敦总部要求现金是不对的,但他们却仍旧支付这些钱。

”可以说,巴林银行的倒闭不是一人所为,而是一个组织结构漏洞百出的、内部管理失控的机构所致。

3、业务交易部门与行政财务管理部门职责不明 

在巴林新加坡分部,尼克·

里森本人就是制度。

他分管交易和结算,这与让一个小学生给自己改作业、打分没什么区别。

这种做法给了里森许多自己做决定的机会。

作为总经理,他除了负责交易外,还集以下四种权力于一身:

监督行政财务管理人员;

签发支票;

负责把关与新加坡国际货币交易所交易活动的对账调节;

以及负责把关与银行的对账调节。

行政财务管理部门保留各种交易记录并负责付款。

虽然公司总部对他的职责非常清楚,尚并未采取任何行动,他们生怕因得罪他而失去了这个“星级交易员”。

他既负责前台交易又从事行政财务管理,就像一个人既看管仓库又负责收款。

由于工作便利,尼克里森的代号为“88888”的误差账号用了1年多,直到1995年2月23日他逃跑时才被发现。

伦敦总部也曾想到确定来自新加坡分部的利润是否能够长期持续下去,还派了一个审计组来到新加坡分部。

审计组主要依靠里森提供的情况,编制了一个长达四页的报告。

他们对公司一般性风险有所了解,在报告中这样写道:

“管制有可能被总经理一人取代”,“他负责前台交易及财务管理”,“可能会以集体的名义作交易,并保证按自己的意图去交割和记录”。

但是报告接着又说,“鉴于行政财务管理方面缺少有经验的资深骨干,总经理必须积极兼任交易和后勤管理两职,”同时报告还指出,“在巴林新加坡期货部存在着离开交易正常轨道做违反新加坡国际货币交易所规章之事的可能”。

审计组对里森的交易策略也非常了解--许多交易并非是低风险的套利,而是日经指数的单向高风险投赌,“虽然风险高,却可能有更高的回报”。

4、代客交易部门与自营交易部门划分不清 

以一个公司的资本作交易叫做公司自营交易,除此之外,公司还可以代客户交易。

当然,第二种情况公司会问客户收取一定的佣金或交易费。

比如说我们大家熟悉的股票交易,公司一般根据客户的要求做交易,当然有时也提供一些建议。

由于公司仅仅按照客户的要求代其行使权利,如有损失客户自己负责。

由于所得利润归客户,出现维持金不够的情况也应由客户自己垫付。

尼克·

里森所做的交易也曾受到巴林新加坡期货部同行们的质询,但是他总是说自己是代客户交易。

也有人提出尼克·

里森在对巴林撒谎,因为代客户垫付期货合同的维持金是非常少有的事。

在许多公司里代客户交易与自营交易的混淆也带来了管理上的困难,只有把两者划分清楚,才能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

5、奖金结构与风险参数比例失当 

许多公司为鼓励员工辛勤工作,采取发放奖金的办法。

一般根据员工的职务、工作经验、工作成绩以及其他诸多因素来确定,各个公司规定不一。

当然,表彰工作成绩是一回事,根据交易所得利润支付大笔奖金,而不考虑公司的风险参数或公司的长期策略,则是另一回事。

巴林一直将公司50%的毛利作为奖金发给雇员。

这个百分数比绝大多数公司的高。

巴林1994年的1亿英镑(1.61亿美元)奖金在公司倒闭前几天刚刚宣布分配。

几个主要总裁可望拿到100多万英镑。

奖金时常是根据一个小组或个人在前一年所赚利润决定的。

这种把交易员的收入与他的交易利润挂钩的奖励制度,最大的问题是刺激了交易员的贪利投机,高额的奖金使得雇员急于赚钱而很少考虑公司所承担的风险。

五、事件启示——警钟长鸣

1、完善银行的内外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是金融企业的各级管理部门为了保护金融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业务信息的可靠完整,协调经纪行为,控制经纪活动,利用企业内部分工而形成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

内部控制制度是为适应经营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是现代金融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现代金融企业都有自己的预定目标,并据此制定相应计划,预期达到某种理想结果。

但在实际过程中,难免会发生偏差,或由于一些人为原因,造成经济损失。

因此,需要制定一系列制度化内部控制手段,控制员工行为,检查、纠正偏离计划的现象,并分清责任,及时采取措施。

这种内部控制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就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有有效。

巴林银行已经有200多年的经营历史,理应有一套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如果个别职员在职权范围内违反操作规程是可能发生的。

但一名交易员能够违反制度,擅自越权操作,将相当于拿总行资本几倍的资金作赌注,而且能够掩藏几周不为监管部门所知晓,可见巴林银行内部的监管漏洞很多。

本来巴林银行后台结算部门应该履行监察职责,但是这个警报系统并没有发挥作用,这抑或是里森与结算部门的人同谋来欺瞒管理层;

或许是既让里森负责前台交易又让他掌管后台结算这种做法的严重恶果。

因此必须完善银行内部控制系统。

2、加强银行的外部控制

除了巴林银行内部存在的原因外,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新加坡金融监管当局、英国金融监管当局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事件也反映了对从事跨国业务的金融机构施以更加严密监管的必要性。

新加坡曾被认为是金融监管很完善的国家,但是巴林事件的发生使人们对新加坡监管体系产生了疑问。

现在新加坡期货交易所已将每份合约保证金由62.5万日元提高到135万日元,新加坡还将加强制度方面的监管。

有关人士还提出了将交易合约数量与投资者的资金实力相挂钩,虽然这样可能使市场成交量受到影响,但市场的健康发展可能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3、各项业务的权责要明确,不相容岗位要分离

银行系统规模大,业务纷繁复杂,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可能扩大到整个系统,因此,高级管理层必须将事、权进行合理划分,规定各级人员处理某些事物的权利,明确职责,在授权范围处理相关事物,未在权利范围外未经批准不得处理相关经纪业务。

同时,必须对不相容业务进行分离。

所谓不相容业务,指集中于一人办理时,发生差错或舞弊的可能性就会增加的两项或几项业务,例如本事件中的业务交易与行政财务管理。

在经济业务的全过程中,不相容业务相分离,才能便于不同岗位人员之间相互核对、相互牵制,防止舞弊。

在本事件中,如果里森在巴林银行新加坡分布不是集交易与监督管理职责于一身,而是分由几个不同人来承担的话,或许悲剧就不会发生。

4、管理者必须对所经营管理的业务有充分的认识

巴林银行倒闭案件中,公司自营交易与代客交易有着本质的不同,公司自身所承担的风险更是差异巨大。

但尼克·

里森以代客交易名义进行自营交易,造成公司巨大风险敞口,公司管理者却未对其行为产生质疑或检查,而是相信其代客交易的谎言,暴露了公司管理者对于所经营管理业务认识的不足。

因此公司经营管理者必须对所经营管理的业务有充分的认识,才能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在风险发生的第一时间尽快发现并做出防范及整治措施。

5、衍生金融商品交易是把“双刃剑”,应加强全球性监督

金融衍生产品是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金融自由化的产物,它是脱离实体经济而独立运动的产物,具有虚拟性、契约型、杠杆性和风险性等特征,能产生溢出效应和报酬递增效应。

衍生金融交易市场的发展增加了金融产品的多样性,然而相伴而生的保值和投机决定了信息不对称或不确定性。

衍生金融商品交易的“以小博大”的特点使投资者能以少数资金从事数倍乃至数十倍的交易,但风险也相伴而生。

投机者既有在买空卖空中谋取高额利润的机遇,也有一旦市场的走势同预期相反,蒙受灭顶之灾的风险。

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开展,由于交易的超国界性和超政府性,使单一国家和地区对金融衍生茶农的管理鞭长莫及,不能有效地对信用风险进行全面的防范。

因此,加强衍生金融产品交易的国际监管已成为国际金融发展的必要及各国金融当局的共识。

巴林银行时间促成了英国与美国证券交易机构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