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风险及内控管理Word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558384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贷风险及内控管理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信贷风险及内控管理Word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信贷风险及内控管理Word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信贷风险及内控管理Word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信贷风险及内控管理Word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信贷风险及内控管理Word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信贷风险及内控管理Word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信贷风险及内控管理Word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信贷风险及内控管理Word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信贷风险及内控管理Word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贷风险及内控管理Word下载.doc

《信贷风险及内控管理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贷风险及内控管理Word下载.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信贷风险及内控管理Word下载.doc

如果信用社在审查贷款项目时,既无科学的可行性分析,也无项目评估。

单凭决策者的主观经验决策贷款,就有可能产生经营风险。

三是缺乏科学管理。

贷款规模过大,贷款投向结构、期限结构不合理,贷款经营机制不健全,都是使信用社贷款发生风险,造成损失的原因。

四是信息不灵。

信用社任何一项经营决策,必须依靠及时、准确的信息,才能作出贷与不贷的决策。

至于贷多贷少,期限长短,则要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资金方面的信息。

如果信息不准、不灵敏、反馈不及时,往往导致贷款决策失误,发生风险损失。

五是思想方法不正确,主观片面。

在信用社经营中,部分信贷人员只看到好的、有利的方面,看不到差的、不利的方面,导致决策失误,产生风险。

六是缺乏工作责任心。

由于信贷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疏忽大意,甚至放弃和滥用职责所造成的风险损失屡见不鲜。

随着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坚持服务三农的方向,坚持市场化、商业化取向,逐步把信用社办成产权明晰、经营有特色的社区性农村银行业机构”总体原则的确立。

这就要求我们切实转变经营理念,建立健全以资本管理为核心的约束机制,树立“成本可算、利润可获、风险可控”的科学发展观。

切实转变经营理念,我认为应该这样来理解:

放弃单纯地追求规模增长,追求质量的提高,而不是追求速度。

近些年来,信用社积极探索和完善了一系列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但是,目前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面临新的挑战,难以适应信用社改革时期信贷风险管理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贷风险管理观念滞后。

由于信贷风险管理观念滞后,在干部职工中普遍存在对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加之缺乏现代信贷风险管理必须的技术手段,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还没有从以实物管理为中心向以价值管理为中心的转移,没有形成与改革时期相适应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

(二)信贷政策需要继续完善。

一是对于退出客户的信贷风险防范缺乏有效的政策措施。

由于对贷款客户实行择优选贷,必然导致一部分农户及企业失去贷款资格,存量贷款风险突出。

二是贷款政策特别是支农贷款政策在操作中存在困难。

三是贷信贷产品单一,没有形成与农业的产业特点和县域经济发展多样化相适应的信贷产品。

(三)风险识别机制不健全。

一是目前信用社贷款分类方法不能全面反映贷款风险情况。

二是没有建立起适用于贷户特点的信用评级制度,难以作为信贷决策的重要依据。

三是对行业风险分析不足。

在对农业产业发展状况、经济周期、经济规律的分析上还不够,预警调控机制还不完善。

四是信贷风险管理的技术方法比较落后,当前信用社贷款风险管理仍然停留在以定性分析为主的阶段,定量分析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

(四)目前风险管理程序不科学、责任不明确。

一是贷款审批约束机制不强。

各个岗位在管理上具有从属关系,没有专门的贷款风险控制与管理部门,审贷分离在执行中大打折扣。

二是贷款风险管理责任不明确。

由于授权制度还不完善,加之审贷分离原则落实不到位,贷款管理各环节的职责、权限还比较模糊,有关人员责任不明确,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风险责任追究制度,激励机制弱化。

(五)人员素质不适应、信贷风险管理基础制度不落实。

由于激励机制不健全、业务培训不够、员工风险管理素质不高、部分业务制度的合理性操作性较差等等,直接影响了信贷风险管理措施的落实,信用社操作风险时常发生

二、对策

(一)建立和完善信贷管理组织构架。

结合农村信用社实际,按照建立“监督管理、权力制衡、合规发放、正向激励、责任追究”的机制原则,提出新的信贷管理体制构架设。

1、建立和完善信贷监督与管理组织构架。

针对农村信用社整体风险突出,主要体现在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客观事实,如何加强风险管理控制,已成为农村信用社急待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

 ——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联社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并下设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委员会。

 ——全面加强内控制度建设。

内控制度的建立是有效防止发生金融风险的关键。

内控制度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科学决策制度、授权授信制度、岗位责任制度、业务操作制度、内部稽查制度、资料保全制度、信息反馈制度、奖惩制度。

 ——培育信用社风险文化。

培育信用社风险文化就是要形成健康良好的行为准则,工作氛围。

我们有很多管理制度,制度是要大家强制执行的,而健康的风险文化能把制度的执行从强制变为自觉自愿。

 ——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

1)培养有利于提高执行力的三种意识。

一是要做到违反制度不搞“下不为例”。

二是不找借口违反制度,不变通执行制度。

三是违反制度严格问责,大力提倡领导问责。

2)完善有利于提高执行力的运行体制,优化业务流程,实现业务流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2、实行“三分离”的运作管理模式。

按照审贷分离的原则,在建立县级联社理事长“一票否决”制度的基础上,实行县级联社分管领导前台、后台分离,信贷部门前台、中台、后台分离,公司类客户部门与个贷类客户部门分离的“三分离”运作管理模式,形成信贷决策的权利制衡机制。

(二)、再造信贷业务操作流程

按照流程银行的理念,对原有的信贷业务流程进行适当补充和完善,在既要控制信贷风险,又要提高操作效率、降低运行成本的前提下,按照“贷款受理—客户调查、评价和项目评估—贷款审查—贷款审批—贷款发放—贷后管理”的信贷业务流程,打造适合农村信用社管理特点的审贷分离、定岗定责、权利制衡、责任追究的流程银行模式。

采取集中经营与授权经营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公司类和个人类客户对信贷服务需求的特点,设立客户受理岗、信贷调查(评价、评估)岗、信贷审查岗、信贷审批岗、放款操作岗、贷后检查岗、风险监控岗、档案管理岗,岗位之间相互制约,各基层信用社可以根据贷款规模和人员数量及素质来定岗定责,可以一人多岗,但是,调查岗、审查岗、审批岗、检查岗必须分离,绝对不准出现贷款“一手清”现象。

因此在岗位设置上,基层信用社不宜再分内、外勤岗位,每个员工都是综合柜员,人人参与资产负债管理,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团队精神,才能增加凝聚力,才能切实形成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全程营销和监控机制。

(三)、建立健全贷款管理责任制

1、贷款管理实行主任负责制。

各信用社“一把手”在信贷管理上应处于“超脱”地位,要专职于管理,不能又操作又监督、又审批,要建立起会计、审计、纪检监督制约网络,明确各监督岗位的职责权限,避免道德风险和内部风险控制。

  

2、对联社参与审批的贷款。

联社贷款管理部门要将贷款的安全性、流动性个环节的管理责任落实到部门,到岗位、到人。

贷款管理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要有人负责。

4、界定责任,奖惩分明。

贷款失误拟按下列标准划分责任:

1.调查岗人员提供情况不实、导致贷款审批失误,造成贷款损失,由调查岗位人员负主要责任,审查岗人员要对借据的合规合法性负主要责任,决策审批者负领导责任。

信贷人员越权违章放款,造成贷款损失,由放款操作人员负全部责任。

2.审批决策者不采纳调查人员的正确意见,做出错误决策,或不经信贷人员调查,直接审批贷款,造成损失的,由审批决策者负全部责任。

3.贷款发放后,因检查人员检查不认真,未能及时发现或反映问题,造成损失的,由检查人员负全部责任。

有权责任人对信贷员反映的问题,不及时处理或措施不力,造成贷款损失,由有权责任人负全部责任。

(四)、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实现贷款风险转移。

在市场经济中,贷款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它贯穿于信贷资金运动的始终。

因此,建立必要的信贷资金补偿和转化机制,是确保资金安全的有效举措。

措施之一:

可建立风险损失准备金或基金制度。

对弱势群体中的农户贷款或农户一万元以上大额贷款可实行五户联保方式,对民营企业贷款可实行三户联保,进行授信、发证、授牌,一户贷款出现风险或损失,其他贷户可有效补偿。

措施之二:

可足额提取呆帐、以增强农村信用社抵御信贷风险的能力;

措施之三:

可实行贷款风险保险制度。

贷款风险保险是信用社在发放贷款时,要求企业和贷户以贷款项目和金额向保险公司投保贷款风险保险,当投保企业或贷户因保险责任内的原因不能按合同归还信用社贷款时,由保险公司承担偿还责任,以转移信用社的贷款风险,减少资金损失。

措施之四:

可建立风险金制,推行信用社信贷人员风险金制度。

(五)强化贷款管理基础工作

 

1、要按照《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考核暂行办法》要求,建立健全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基础数据和基础资料的信息采集机制和反馈制度,以利于联社及时、准确地掌握辖内贷款管理有关信息,提高联社科学决策和工作指导水平。

当前,一是要加强贷款合同管理,完善借款合同、借款借据要素;

二是要建立健全借款人经济档案;

三是要完善贷款登记簿制度;

四是要逐级建立辖内大户贷款登记、报告制度。

2、加快贷款管理手段现代化建设。

要充分认识贷款管理手段现代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基层社贷款管理工作中所需必要的设备,要尽快配备。

要大力提高工作效率,以适应市场经济和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要求。

3、稳定机构,充实人员,更新知识,努力提高队伍素质。

当前突出的问题是要充实贷款管理人员,特别是第一线人员。

要按规定比例尽快配足贷款管理人员。

要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组织贷款管理人员,学习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知识,尽快更新知识、提高素质,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

(六)目标管理,正向激励。

我要讲的目标管理,有三个层面:

一是联社经营层,要以实现股东、员工、客户效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

二是基层信用社主任,结合各基层社的实际情况,制定三年目标;

三是基层信贷人员。

要测算每个员工的保本点和贡献率。

因为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要考虑边际效用,力求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要趋向均衡。

对不能为信用社创造收益的员工,要进行分流、买断、内退。

(二)

自省联社2006年成立,经过六年来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新一代系统上线以来,苍山县联社不断强化内部风险管理,转换经营机制,开展合规文化建设,支持“三农”及地方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随着信用社信贷业务的飞速发展,风险随之也凸显出来,特别是近年来一些案件的频频发生,不仅使信用社资产蒙受了损失,也使信用社的声誉受到负面影响,更是使一些信用社员工悔不该当初,高墙内的忏悔却不能减少对家庭、对亲人的伤害。

  新形势下,信用社面临的风险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甚至全球化的趋势,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便是活生生的例子。

在这种情况下,信用社要对风险的认识更加深入,对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都要有新的提升,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要求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合规风险、战略风险都纳入统一的风险管理范围。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提高防范道德风险的能力。

  风险存在于信用社业务的每一个环节,这种内在的风险特性决定了风险管理必须体现为每一个员工的行为,所有信用社员工都应该具有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自觉性。

信贷人员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的高低和风险的大小。

  一是要把优秀的人才放在信贷岗位上,并将健康的信贷文化思想、行为及职业道德,进行有效传导和贯彻,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有效防范道德风险的产生;

二是建立长效的信贷培训机制,根据新时期信贷工作要求制定培训计划,让信贷人员有针对性的不断“充电”,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信贷工作需求,特别要加强信贷人员对借款人的基本情况调查的技巧,实事求是地撰写调查报告,对借款人的各项经济指标作出正确的分析、解读与结论;

三是通过这次人力资源改革,建立信贷人员等级管理制度。

设置评定信贷人员等级、建立科学的信贷考核目标体系和信贷考核的激励机制,让信贷人员以工作实绩“论英雄”,使其得到高额回报和实现个人价值,充分调动信贷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是正面引导解决信贷人员的思想压力与负担。

由于责任追究效果的凸现,一些人受到处罚,使一些信贷人员总是担心贷户失信,在发放贷款时产生严重的“恐贷”、“惧贷”思想,宁愿少放一笔,不愿多担风险,更变不上积极主动地营销贷款,放贷时可谓思之再三,慎之又慎,这就要求联社要积极探索“尽职免责”的新政策,尽快修改完善“尽职免责”的有关规定,真正解除各环节尽职人员的后顾之忧,促进他们解放思想,扎实工作,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积极推动业务发展。

  二、坚持“合规管理”的原则,弱化合规风险的产生。

  合规是指信用社的经营活动与法律、规则和准则相一致,是信用社核心的风险管理,也是法律风险的一种。

其目标是通过建立健全合规管理框架,实现对合规风险的有效识别和管理,促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确保依法合规经营。

  一是持续关注法律、规则和准则的最新发展,正确理解法、规则和准则的规定及其精神,准确把握其对信用社经营的影响,制定并执行风险为本的合规计划;

二是联社贷款授权授信管理全面实施,信贷管理工作逐步走向正轨,要不断强化信贷管理责任,进一步规范信贷管理和操作流程,提升信贷管理水平,有效防范合规风险;

三是对案件防控工作实行专项治理,在全辖内要做好常规查检、专项检查,要对风险点隐患及时清查与综合治理活动,提高合规经营理念,加大案件责任追究力度;

四是持续开展行风建设活动,加大对信访举报件的核查摸排力度,深入落实安保工作责任制,推进安防设施达标工程,构筑强有力的安全保卫体系;

五是加强对起诉贷款的风险防范。

从起诉案例看,虽然信用社“赢了官司却赢不了钱”怪现象已是见怪不怪。

这就要求我们在诉讼案件初始就寻找被告人可以执行的财产,与法院密切合作,切实维护信用社权益。

  三、坚持“三查制度”的高质量实施,全面提升防范及预警风险的能力。

  严格执行贷款“三查”制度,对每笔贷款都必须认真做好贷前调查、贷时严格审查、贷后跟踪检查。

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重视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对贷后检查不规范,检查整体质量不高,甚至流于形式,可谓是案件防控的一个软肋。

一是明确职责,构建分层次的贷后管理责任体系。

苍山县联社已设立了专门的贷后管理部门,专门负责指导和管理基层信用社开展贷后管理和问题贷款的外置工作。

而在具体操作业务的基层信用社要按照借款人的借款额度的大小分别由县联社、信用社主任、业务主任、客户经理承担相应的贷后管理责任;

二是规范行为,构建全方位的贷后管理检查体系。

明确检查时限,划分检查金额,规范检查的程序和方式,同时要坚持双人检查制度,对规定额度上的贷款全部实行实地检查,对所作检查要明确内容和重点,及时了解和掌握借款人和各种情况;

三是及时预警,构建立体式的贷后管理预警体系。

要从外部各个渠道获取有用的信息,并在内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动态贷后风险数据分析模型,对风险进行量化预警,完善预警信号传导机制,对已预警的要实行督办制度,要指定部门、人员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并监督具体经办社贯彻执行。

(三)

一、信贷风险是农村信用社面临的主要风险

作为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也面临:

资本风险、流动性风险(指金融机构由于现金支付能力不足,不能保证存款者提现需求)、信用风险(指借款者或者金融交易对象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完全履约致使金融机构遭受损失,信用风险是金融机构面临的首要风险,也是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重点)、赢利性风险(指金融机构经营亏损或赢利少于预期而带来的风险)、操作风险(指在金融机构内由于顾客、不足的内部控制、系统或控制失败以及不可控制的事件而造成意外损失的风险)、市场风险(指被用于交易或可交易资产的价值发生变化而导致损失的风险,包括利率、汇率等市场因素造成的价格波动)等诸多风险。

在这些风险中,信用风险最为突出。

由于贷款是农村信用社的主要资产业务,因此信用社面临的风险集中在信贷风险上。

目前我国信用社的贷款主要是三农贷款,也有一些商业运作。

信贷风险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

一是农业生产存在特别的风险和成本。

我国的农村经济,以小规模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

农户收入低下且有明显季节性、生产项目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比较大,贷款往往又缺乏必要的担保和抵押品,因而贷款风险高;

而农户居住分散、贷款具有单笔规模小等特点决定了农村信贷的成本要高于城市工商信贷。

二是存在着借贷的非生产性。

由于农民的收入很低,在消费上难以满足自身需要,至今在借贷上仍有相当比例的用途是非生产性的。

而商业性金融机构不愿意贷款给这些没有还款来源的项目。

三是由于农村缺乏合适的抵押物。

在中国,农民没有土地的所有权而只有使用权,因此土地还不能作为抵押物。

而农民可以用来抵押的物品如四荒的承包权、房屋和农机具等,金融机构又因为其执行成本太高而不愿意接受这些抵押物。

四是农村获取相关信息困难,金融机构无法掌握借款人充分的信息。

比如贷款资金的运用,借款人的资金状况等等,金融部门获取和处理这类信息的成本很高。

信息不对称使得农村贷款的申请、获得和使用过程中都存在着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问题。

二、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信贷流程管理不足

信贷管理从流程角度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贷前决策,贷中跟踪管理和贷后总结评价。

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在流程管理上还很粗糙。

贷前有三个环节:

贷前调查、授信复查和贷审会讨论,这些是风险防范的关键防线。

然而在实际业务运行过程中,这三个环节都存在较大问题。

首先由于信贷员出于自身利益,或者能力和素质不够等原因,使贷前调查的真实性得不到保证,所以第一道防线有时往往是形同虚设。

其次,授信部门复查,又因为人员力量有限而显得十分薄弱。

最后,现行的贷审会制度,无论其人员构成、职能设置还是审批程序,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另外,一些地方政府的干预也会使信用社承担本不应承担的风险。

在贷中和贷后管理方面,“重贷轻管”一直是农信社的老大难问题。

其一是现行的信贷管理制度在价值取向上“重效率而轻质量”,即偏重于贷款增长而忽视存量的管理。

其二是信贷人员配置不合理、不科学,与贷款规模不相适应。

其三是管理模式有待改革。

现行的信贷管理模式是“谁调查,谁管理”,即贷款人员作为贷款的第一责任人,负责从贷前调查、贷中管理、贷后监控到贷款回收的全过程。

这一管理模式固然有其科学的一面,比如给予了信贷人员较强的激励。

但是也存在明显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它从某种程度使信用社放松了对信贷风险的警惕,过分相信信贷员会把好关。

事实上,这种模式不但削弱了信用社事前防范、预警和管理信贷风险的能力,而且事后一旦出了问题,信贷员是无法真正“负责”的。

2、贷款管理制度低效

首先是制度设计上的低效,多数信用社都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但制度不健全、不系统、不配套、不及时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来看,贷款业务中存在大量的控制盲点,一人承担不相容职务的现象相当普遍,如小额农贷,贷款员既做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又做贷款审批和贷后检查,使贷款人员失去了有效约束,极易诱发道德风险。

其次是制度执行上的低效,内控制度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讲在嘴上,很多时候是为了装点门面或应付检查,贷款过程中违反国家方针政策、金融法规、内控制度的行为屡见不鲜。

3、信贷人员素质不高

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失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基层信贷人员队伍素质不高。

其一体现在业务知识和技能上,由于文化程度较低、知识结构缺陷和业务能力问题,不能正确分析和应对贷款风险,有的信贷员连企业的基础财务报表都不能阅读,对借款人假信息、假报表缺乏辨别和防范意识和能力,忽视对借款人背景等报表数据无法反映的因素的调查。

其二是综合业务能力不强。

其三是从业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精神和敬业精神。

有些信贷员业务发展指导思想不端正,只顾个人眼前利益,不关心贷款潜在风险。

4、信贷文化缺失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积聚从更深层次的原因来看,可以归结为信贷文化的缺陷。

信贷文化是一个信用社信贷业务发展、运行和管理理念的综合反映,体现在管理模式、风险控制、内控制度等各个方面。

事实证明,单纯依靠规章约束或者未能脱离规章制度等硬约束因素的管理是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成效的。

三、农村信用社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措施

1、强化信贷流程管理,有效地防范信贷风险

信贷流程管理是信贷管理的核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贷资产的经营风险存在于贷款发放的全过程。

不严格执行信贷管理制度,忽视信贷流程管理,违规越权操作无疑是信贷资金运营中最大的风险。

因此,要加强农村信用社的信贷管理工作,切实有效地防范信贷风险,必须从强化信贷流程管理抓起。

2、完善制度体系,强化信贷风险管理内控制度

信用社制度体系包括产权制度、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等方面,是否建立了完善的制度体系,设计是否优良,执行是否有效,对于信用社贷款风险管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里具体谈谈内控制度建设。

信用社应树立以风险为导向的内控理念,通过内控环境、信息与沟通、监督、风险评估、控制活动等控制要素的健全和完善,建立起覆盖所有部门和环节,覆盖所有人员和岗位的内控机制,对信用社面临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进行不间断的持续监控,从源头上防范贷款风险。

在具体操作层面上,要对现有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内控机制进行全面梳理,查遗补缺,充实完善,真正做到“一个业务品种,一套业务流程,一套规章制度”,并建立健全考核处罚制度,维护规章制度的严肃性,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使每项业务环节都纳入监控范围。

3、提升信贷从业人员素质,强化全员风险防范意识

首先要形成准入、退出机制,严把用人关。

其次要形成定期培训、等级管理机制。

要实施岗位资质认证体系,针对不同岗位制定一系列对应的岗位资质标准,对各级从业人员实行层级管理,对员工进行系统化层次化的教育培训,并淘汰认证不合格员工,从而打造一支适应手段创新、业务创新和管理创新要求的员工队伍,从根本上提升员工队伍素质。

最后要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促使信贷人员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在积极营销、扩大贷款总量和覆盖面的基础上,注重控制风险,不断提高资产质量。

值得一提的是信用社的管理者必须具有较强的风险防范意识。

对金融企业来讲,要以金融业务活动主体人为主要的监管对象,管理好了人,就控制了风险。

信用社管理层要从观念上树立起科学发展观,并通过教育和引导,使全体员工树立贷款质量第一的观念,把信贷风险防范贯穿于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做到人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